如今90後的人際關係已經異化了嗎?同學之間比陌生人還要陌生

這時代有四通八達的社交網路,各種社交APP,有優渥的物質條件,我們可以在網上吐槽賣萌,可以和網友促膝談心但是在見到同齡人時連頭也不抬,不想自我介紹,不想說話,彼此對視的眼神充滿了隔閡和陌生。大學第三年了,同班同學只是打招呼的情誼,同學院的也就是點頭之交。參加的各種學生會社團不過是熱鬧的空虛集合體,大家熟絡地交談然後相忘於江湖,換屆退部門以後更是再不相見。 沒有哪一個時刻比當下更體會到人際關係的脆弱,更迷惑學生時代的同學關係。 當然人必然是孤獨的,但是人也是群居的。當所有人願意低下頭被網路控制著,卻昂著頭不願融入群體,那麼社會的人情的溫暖何在呢。

手機只會這樣劃線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謝謝回答,幾位的意思我當然明白,但大家都是從自我的角度去小化這個問題,大概就是說:你在這裡抱怨沒有溫暖沒有同學情你付出過了嗎,人的關係心理千年都是一個道理以心換心就行啦;你自己不知足,怎麼樣都不開心啦;這很正常有什麼好說的。

但我想申明的是:我不是在這裡抱怨,也不需要在這裡尋求安慰,安慰解決不了問題。我想看到的是,從任何角度去解釋這一現象和可能的解決辦法,而不是一個迷惘少年去尋求長輩的心理救助,所以說教就不必對題主說了。
我在制度經濟學課堂上曾向我們的老師提到過這一問題,老師當時就說是如今高科技互聯網的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她說這是個很值得研究的課題。
是的,我想說的不是我個人沒朋友好孤獨好寂寞(我也不是這樣)我只是觀察到這個年齡段同學交往所存在的普遍性問題。
關於有位答主提到的你是什麼人你就能交到什麼朋友,有一定道理但是將社會或者群體的普遍現象問題全部以主觀能動性解決未免太簡單了點。是的,過去未必有我們想的那麼好,現在未必有那麼差,我們不是垮掉的一代,但這不代表我們可以不反思。

謝謝大家,不吝賜教~


既然題主又附加了說明,那我也補充一下答案。

首先,異化是一個哲學概念。題主可能是經濟學專業的學生,那大概是從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對異化的闡釋來理解的。如果我們在人際關係中使用異化這個詞,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人際關係本來是為了促進人與人之間更好地交往而存在的手段,而現在,人際關係被異化了,即人際關係成為了最終目的,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成為了達成人際關係存在的手段。

這是時代的錯嗎?對於90後一代來說?

在這個維度上,我的回答就不一樣了,這確實是個時代病。

市場經濟。

利益,成為了人際關係優先考慮的原則。

在大學裡,一個班級一個院系的同學在這個層面上成為了你死我活的對手。大家為了獎學金、助學金、保研名額、課題名額等等等等暗下較勁,條條項項都攸關前途。在學生會社團里也是如此,從幹事到一個部門的頭頭甚至到一個團體的頭頭,這是一條艱難的晉陞之路,激烈的辦公室競爭就這樣從大學一路延伸到了社會。

再想一下,利益優先,是這個時代獨有的嗎?

顯然不是,但在市場經濟下,它史無前例得被優先了。

我的建議就是,不要嘗試和利益對立的人交朋友。至少我不會想著干這種蠢事,否則到了利益衝突的緊要關頭,你一方面要顧及脆弱的交情,另一方面又捨不得自己該得的利益,徒傷心喲。

接著這個層面往下說,高科技互聯網的發展在人際關係上扮演的角色是優化性質的。因為在社交網路平台上,我們的利益對立關係被稀釋了,緩和了。你和網友交心,你在網上發表言論,你不用擔心你吐露的秘密會對自己的利益帶來損失——包括你的社會形象、個人聲譽等等。

我很少這麼冷冰冰地從利益入手分析問題,答主一顆玻璃心總是在逃避這種問題。但是沒辦法呢,對於普羅大眾,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利益需要爭取,而感情的選擇比利益爭取的餘地要大得多。

王思聰說的對,他夠有錢了,不需要跟人爭錢了,所以他可以放開了隨便找真心。
不愧是我大哲學系畢業的同學,一眼就看破了本質。

@黃親 討論這種問題最傷感情,我們都需要遮羞布~不要總是想著掀,開,來,啊~
-------------------------------------------------------------------------------------------------------------------------
2014-9-22

我個人非常反對用所謂的網路時代的借口來一刀切當代的人際交往困境。

我們往往覺得後現代社會科技的飛速發展嚴重影響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例如,你寧願守在移動端秒刷朋友圈也不願意擠出時間和老友出去吃個飯,你寧願在網路遊戲里找個不知道是人妖還是妖人的萌妹子組隊刷副本也不願意去街角偶遇未來的女友,我們把這些變化歸咎於網路,說科技是把雙刃刀,說現代社會人際交往的疏離是由屏幕造成的。

哪有那麼誇張。我們小看了自己的本能。
很久很久很久以前,表達愛意可能需要用小刀在龜片上刻複雜的象形文字;很久很久以前,你或許要藉助一隻大雁或者一片紅葉和剛好流過她家門口的小河;很久以前,你從偏遠之地千辛萬苦去往郵局鄭重其事貼上郵票剛塞入那個小縫就開始期待一個月後的回信……實在的說,對於很多情境,即使傳達感情的媒介換了,感情卻不會變。虛情假意的人仍然虛情假意,死去活來的人還在死去活來。我自認是個戀舊的人,可收到一封電子賀卡的感動從來不亞於一張手寫的明信片,因為「記得」兩個字就擁有足夠的重量。那些以緬懷傳統為名義,嫌棄電話老土過時簡訊群發不夠真誠email不夠莊重即時通訊軟體太顯輕浮的人,全部一個病,不作會死症。

不要把人的過錯推到時代身上,人心隔的從來都是肚皮,不是飛雁驛站屏幕光纜電波信號。

人際問題的本質沒有變化。不需要去區分60、70、80、90、00,甚至不需要去計較一千年前或者一千年後。

出於功利目的也好,出於人不可避免的孤獨也好,付出與收穫,存在一個永恆的比例。以前的人際交往沒有你想像的那樣溫情脈脈,現在的人際交往也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窮途末路。

題主說了很多垂頭喪氣的話,抱怨大學同學相處不夠溫情,社團同事不過點頭之交,我覺得題主該反思一下自己了。你是什麼樣的人,你身邊就是什麼樣的人。你自己守著矜持、計較、不願付出,你憑什麼要求身邊的人對你報以真心呢?你又不是王思聰。

有點累,不想多說了,我可以理解題主的心情,誰不曾有過這樣一段時間呢,脆弱、迷離。如果題主跑到知乎來提這個問題,卻只不過是在期待所有人認同你的消極,然後你就可以鬆一口氣,心想大家都是這樣的,而不為此付出任何努力的話,我說再多也白搭。

至於怎麼努力,無非就是真心換真心了。


嘛,題主的困惑不是社交網路,是大學人際關係的疏遠。
讀初中時候,班主任就告訴我們,珍惜現在的同學,以後大學就沒有同學了。那時候所謂的社交網路只有塞班的QQ吧?可在那時候我們班主任就預言了未來大學情況,說明早在幾十年前我們班主任讀大學也差不多是這樣。
後來讀高中時候,班主任說,以後和你們關係最好的同學是高中同學,大學同學畢業了基本上就是陌生人了。如果說初中班主任是個案,加上高中班主任比較有說服力了吧。 而且也進一步說明了大學關係疏遠和90後沒關係,這是每一代人都有感受的。
你回去問問長輩,有幾個長輩有關係特別好的大學同學?更多的是高中同學,然後初中同學,小學同學,總之大學同學很少。
後來上了大學,也的確體會到人與人的疏遠。老師不曾欺我啊。
在大學大家只是剛好在同間教室上課罷了,形式上被劃分在一起而已,下課就各走各的了。因為座位的不固定,同學來上課的幾率不固定,所以不再有以前的同桌小曖昧,前後桌傳紙條的生活小情緒了。有的只是爭搶最後一排,點名幫忙喊到。
在大學,還會有人為了爭取各種獎學金,名次,職位,入黨機會,保研,愛情等利益相關事情勾心鬥角,乃至昨天還是摯友今天就是仇人都可能。 每個人都在維護自己的利益,很多人都說大學就是個小社會,也的確是這樣。
最團結時候,大概也就期末考要作弊的時候吧。
但這些都和社交網路沒關係吧,只是大家不像大學之前那麼純粹了,只要讀書好就行,讀書就算長期霸佔班裡前幾大家也只是羨慕,大學長期前幾就會被人嫉妒,甚至搞手腳,就是為了那點軟妹幣。
而在學生會和社團里,有多少人是真的把心思放在上面?更多的只是剛入學湊熱鬧加進去玩的,而真正有心的核心成員又有多少為了權利三十六計都使上了?
所以別說社交網路害了90後社交疏遠,沉迷網路虛擬社交了。
如果沒有發達的社交網路,你覺得當你大學四年畢業了,還會有多少高中同學和你關係密切?失聯四年,曾經關係再好的同學都快變普通朋友了吧。
社交網路是不是讓你還有每天在扣扣群里跟許多現實里的朋友耍賤嘴,讓你們感覺彷彿還在一起;
社交網路是不是讓你隨時都聯繫到現實的朋友,甚至能用社交網路找到失聯很久的朋友?
社交網路是不是讓你在放假回家以後經常有同學用微信用QQ用微博把你從家裡拎出來玩?
如果你只有電話,沒有這些社交網路,你還有信心和現實的朋友在長期失聯的關係下關係美好如初?
大家分開那麼久,生活的圈子不一樣了,世界不一樣了,偶然在一起可能話都說不到一塊就匆匆散場了;但有了社交網路,你可以隨時聽你朋友八一八他那可惡的EX,可以都關注到同樣的事情,比如妹子啊,明星啊,八卦啊,而且成本很低,因為你不用為了和誰關係好而特地去找這些,因為你在刷社交網路時候就已經接觸到了。然後現實里你們見面就可以有各種話題了,就像天天都在一塊一樣。
反正我是很感謝社交網路讓我這樣內向的人都能和好些個在外地的朋友不用打電話也能長期保持聯繫,讓我隨時都能找到最好的朋友,使得我們人際關係長期保持在較為親密的關係而不是漸漸疏遠。
你呢?


不是異化,而是現代的人際關係模式改變了。


有些人總是有一種誤解,距離近和感情好正相關。

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不可能單純建立在近距離上的。而是彼此的特質是否能夠讓我們互相欣賞。

近距離就像一個感情的放大鏡。如果距離近,那麼人格可以合拍的兩個人能夠培養出良好的感情。但是一個可以讓你非常討厭的人,與你的人際關係距離非常遠,你也許並不會對他有什麼感覺。可如果他是你的同學,甚至你的舍友,你沒法擺脫他,每天被他噁心,在這樣近的距離下,你很可能非常厭惡他。

既然現在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手段拉近自己喜歡的人的距離,比起去和一個同學深入相處然後發現自己非常厭惡那種人,是不是更合理呢?


在網路下成長的這一代勢必早熟 又因為沒有太深的社會經驗 面對著勞心的現實 必然對人情世故產生厭倦 反觀在網路上卻能感受到比現實中更多的關注和安全感 。
有這樣可靠的選擇 又因為害怕傷害與背叛 現實中變得淡漠也不是那麼難理解了。


同為大學第三年,感覺大學同學之間的感情確實和高中同學那種不一樣,我覺得這種不一樣是有原因的,大學上課位置不固定,上課時間少,大家的課餘時間比較多,都忙於自己的事,有時候一學期都看不見幾次,你說感情可能好嗎?為什麼說大學舍友感情最好,還不是大家吃喝拉撒睡都在一塊,互相看了四年,哪怕沒有過多交流也會產生一種精神上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不過可能是本人人際關係比較好,基本和全班都比較熟,這點也是建立在本人比較熱心經常幫忙解決各種問題的基礎上吧,和同學院的確實只是點頭之交,這點確實不能否認,就我個人而言,我從來不會在通訊工具上找陌生人聊天,不需要,我qq里基本所有人都是備註了真實姓名的,本人屬於善聊的類型,一起排個隊坐個公交啥的都可以聊起來,但是我從來不主動留下對方的聯繫方式……回歸正題,題主覺得因為過多的使用了虛擬的交流方式從而使得現實中變的冷漠了?舉個栗子,聚會的時候都在低頭玩手機?就我個人而言,這種情況很少,如果我聚會的時候一直在玩手機那就證明了我不想與別人交流,這是一種隱形的拒絕方式,嘛,打了好多廢話,大學同學感情不深絕不是手機啥的錯,以前手機以及這些軟體沒這麼普及的時候大學同學的感情就沒有高中同學感情好,這是必須的,高中同學一天中能有接近一半時間在同一個教室,低頭不見抬頭見,還有各種活動必須全員一起出席,就這樣一堆人在一起混了兩三年(文理分班的兩年),所謂的情感我一直覺得是靠時間積累的(不排除某些一見如故),不是說日久生情嗎?粗人話糙,大概就是這麼一個意思。


為什麼非要和你熟的跟什麼似得?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追求的生活,他們沒覺得孤單,他們有事情做,他們有人際交往,為什麼非得要把每個人的關係拉得那麼近?

只有沒安全感的人和空虛的人才會這樣


異化沒異化不知道,我大學感覺跟樓主相同


命題是個問題,不僅僅是90後,是生活在新科技時代的人們都這樣,80後 00後 都如此,科技改變世界也時時刻刻改變我們的生活,我們都懶了,是因為科技更新太快...


首先贊同樓上那位匿名用戶的回答。

我和題主有著一樣的感受。的確班級里有許多同學也就是打個招呼的情誼。

有的甚至出了學校就「不認識」了。

個人覺得這種情況也不能說是異化。

有點自我保護意識在裡面。

網路文化的熏陶下我們都變得早熟。

勞心的社會和經驗的缺乏很容易造成這樣的現象。


高中班上60人,要好的4,5個,大學班上30人,要好的2,3個,其實沒差太多


其實我覺得,通過社交網路才能開始了解一個人。大學,見面多是點頭之交,很難找到一個切入點去認識一個人。因此,通過社交網路,你可以關注到她生活的瑣事,進而互動,熟悉。


贊同樓上匿名用戶的觀點,隨著科技的發展,其實某種程度還拉近了同學的距離,以前高中同學畢業之後只能書信,電話偶爾來往,但是現在同學(特別是小圈子)之間還可以通過各種社交軟體進行交流,大學同學之間確實要淡漠不少,我以前的初中班主任說你們以後最好的同學肯定說在高中了。


推薦閱讀:

喜歡喝酒,但是一杯就倒,兩杯爬不起來的人怎麼辦?
女生如何反駁經常指責自己玩遊戲傻逼的室友?
如何接受自己,喜歡自己,並改變自己?
為什麼我現在變得和誰都沒話說?
在人際交往中,我經常反應遲鈍,到事後才反應出來別人說話的意圖,還有時覺得自己不懂人情世故,怎麼辦?

TAG:大學生 | 人際交往 | 孤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