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險後無恙,家長卻要揍他幾下,明明知道這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但是為什麼控制不了?
在中國,如果小孩子在馬路上玩耍,差點被車輛撞到,當汽車按著喇叭與孩子擦肩而過或者緊急剎車的時候,為什麼有的家長會先把孩子拽過來罵兩句甚至動手揍孩子而不是首先問一下孩子有沒有被嚇到?
當我是這個孩子或者目睹某個孩子被父母這樣訓的時候,我會覺得,這對孩子簡直是太大的傷害,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應該詢問有沒有被擦到或者嚇到,耐心的教導他以後要避開馬路玩耍,不要再出現這樣的情況。但是,當我身邊有人這樣——不小心差點被飛馳而過的車擦過的時候,我情不自禁的會訓他,甚至恨不得揍他幾下。為什麼會這樣?
怎樣才能剋制住自己?
手機作答。說說我自己的方法。未必適用所有人。
學會在開口前沉默,調整情緒。不停的告訴自己,這是情緒,不是我。不要讓情緒代替我說話。開始會需要好幾分鐘時間才能調整過來。堅持這樣做,大約半年時間,這個時間就會縮短很多。但只能存在於你意識到的情況下。
有些時候情緒很弱或者特彆強烈情緒波動的時候還是會無效的。這個時候如果配偶或者第三人(比如特別能夠溝通的親戚朋友)能夠以另外一個角色或者角度輔助就還能降低特彆強烈情緒波動發生的概率。
另外,多讀一些關於情緒和人生理思維運作規律的書。了解越多。對於控制情緒會很有幫助。也是主要的降低弱負面情緒波動的
另外。適當的飲食,作息和運動都對於情緒控制和調整有好處。
強烈的情緒波動就像題主描述的類型。弱的則常見是話語中的不滿。常常以反問方式出現。例如:你怎麼又忘記了?你問我我問誰?怎麼又沒有做好。
如果能夠調整為:幫助有效的做好預備工作;幫他問一下,並告知詢問和解答渠道;找出未完成的原因,建立應對方法。那這種情緒調整就是有效的。
其實前一陣子家裡女兒就發生了一次這樣的事情,在公園裡面玩的時候差一點被遊覽車撞到。邊上正好有棟建築擋住了小朋友的視線,而小朋友當時就是玩得很開心想一路跑到對面的遊樂場去玩。類似下圖的狀況:
(sketch up建個這樣的模實在沒啥難度可說的,大家請注意力集中的回答上,謝謝。)
這可以說是女兒第一次遇到這樣危險的。好在路上人很多,遊覽車也不是很快,一下就停住了。當時小朋友其實也已經跑過去了。但她一害怕又跑了回來。索性沒有發生任何事故。這種狀況和題主說得很吻合。
當時老婆是直接大吼一聲把女兒叫回來了。說實話,她也嚇得不輕。我在老婆吼一聲發泄出情緒的時候也順帶把我的情緒帶走了。於是我就讓老婆先去一邊冷靜一下,我來處理。
這個時候,我其實已經把腦海裡面原先有的遇到這種情況的預案已經調出來了。其實作為像女兒7歲這麼大的孩子,在這種情況下她很明確的已經感知到她做出了一個錯誤的判斷,而且從媽媽的反應裡面得知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事情。而我要做的就是明確的告訴她是一件怎樣的事情讓媽媽會這樣激動,並且告訴她如何避免這種事情。
但首先我要做的是要去安撫女兒,女兒這個時候是強顏歡笑,裝出沒事人的樣子來保護自己。其實她不知道該做什麼反應好,其實,小腳是有些發軟的,我就把她領到一邊(更換空間幫助更換情緒),然後就直接說:「你也被嚇到了吧?沒事不?」
女兒立刻儘快的用力點點頭。
然後我說:「那你知道下次怎麼避免這個事情發生么?」
女兒說:「不能跑。」(從這裡可以知道小朋友對這方面還么有主動意識到危險的能力。)
我說:「還有即使在公園過路口需要看兩邊。公園裡面還是一樣有車子的。警惕心不能放下哦。特別是這樣貼著房子和有比你高的灌木擋著兩邊路的時候。」
女兒又是儘快的點了點頭。
我說:「OK,我們這次從一次非常危險的事故中倖存下來了,一定要學會不要讓她再靠近你哦。爸爸愛你。」
我當時的及時反應差不多就是這樣。當然,之後我也是和妻子悄悄說:「我實在是氣死又嚇死了。啊~~~~。」
本質上來說,就是把孩子的情緒撥開,不要讓她因為緊張而拒絕。然後用她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將事情分析和告知她正確的做法。最後還是要讓孩子準確的感知道你對她的關愛。而不是疼痛和懼怕
PS:作為家長做這樣的工作很難像專業人員那樣。要是有什麼有問題的地方,也請指正。感謝。小時候的我是個不讓人省心的孩子,在人多的地方和大人走散過幾次。
印象最深是小學一二年級,一次在百貨商場里,上下扶手電筒梯時選了錯誤的方向,大人們下樓,我卻上了樓。發現身邊沒大人以後我沒怎麼害怕,老神在在的逛來逛去,直到被我媽發現。大老遠就聽見她氣急敗壞喊我的名字,我站在原地等她跑過來,啪!一個結實的巴掌就蓋在我臉上,緊接著是一通疾風驟雨一樣的當街痛罵。我五雷轟頂,站在人來人往的百貨中心眼淚就掉下來,不知道自己做錯什麼了。
對於我媽來說,我丟了,給她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她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遭受了驚嚇,而這股驚嚇在有驚無險之後需要一個發泄的出口。儘管我不是故意走丟的,不是有意嚇她的,儘管我並不知道自己走失會給她造成多大的擔憂,儘管我已經被找回來了,但很多大人會理所應當的認為,小孩子是應該為這次事件受懲罰的,而且這個時候的打罵體現的是一種關心,一種在乎,並不是真正的厭惡痛恨,大人們不會認為這有傷害到孩子的感情。
而對於我來說,小孩子不是大人,感受不到很多大人覺得理所應當的道理,我是真的真的覺得「我媽突然翻臉了,天突然塌了,而我完全不知道為什麼」。當然事後她也沒解釋,發泄完直接拉起我氣沖沖地走了,留我沉浸在方才的恐怖之中,為自己父母的陰晴不定深感疑惑、自責和痛苦。
隨著年齡慢慢增大,我開始發現,愛光有意願是不夠的,還需要足夠的能力和合適的方式來表達。我媽媽對我的關心和愛毋庸置疑,不遜於世上任何一位母親,但過去她表達愛的方式讓我不能理解,甚至很不快樂。如果她當時能夠抑制住將自己的不安懲罰在我身上的衝動,能夠正確地認清「她所遭受的焦慮」和「她孩子的主觀意識」之間不存在因果,也許她就能把對我的擔憂轉化為重新找到我的喜悅,順利的表達出來,也許她就能有餘力告訴我,媽媽這次著急是因為什麼原因,你以後應該怎麼做媽媽就不會這麼著急難受。但更多時候,父母很難顧及到這些,那一刻的感性使然,事後的解釋缺失,給孩子留下父母喜怒無常的印象,長此以往,孩子就像被關在籠子里,一會兒給糖一會兒被電的小白鼠,對環境的把控感徹底錯亂,安全感缺失的人格由此而生。(事實上很多家長找到孩子第一反應是高興,但以中國家長內斂的性格,當眾對自家孩子表達喜悅和依戀會非常讓他們害羞和難堪,這種想要表達喜悅而引發的難堪往往轉化成宣誓權威的憤怒和鄙夷。同樣的場景也發生在別人誇你學習好的時候,往往都是別人誇你,而你爸媽一個勁兒謙虛,一個勁兒損你。)
親子溝通中很困難的一個地方,就是父母和孩子的心智不相匹配的情況下,如何讓父母時刻照顧孩子未成熟的心智,做出讓孩子能夠理解的舉動,進而一步步教他認識社會,認識人情。能做到這一點的父母首先就必須將自身的心智提升到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才能在關鍵時刻和孩子換位思考,才能給孩子創造一個穩定的提升環境。每一個孩子其實都希望自己能獲得父母的認同和讚揚,只是他們不知道怎樣才能做得好,而大人們總認為孩子做不好是因為「主觀上」不想做好,無數誤解由此而生。至於那些一旦受了驚受了氣就急著往孩子身上發泄情緒的,往往很多自己都是孩子。
理解我媽的情緒也是到我大了以後,越是理解,越是寬容,也越是明白了為人父母的艱辛和不易。如今我想到今後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更是心有戚戚。我不敢說自己已是一個完全成熟的人,也不敢說自己一定能成為一個好父母,但無論何時,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跳脫出自己的情緒,更多為他人的感受著想,一定是與人交往的必要原則。因為危險之後,小孩子不一定感到害怕,可能還覺得好玩。
家長為了讓孩子把不注意安全的行為與害怕聯繫在一起,只好揍幾下補救了。
在我學習過工傷保險知識之前,我也覺得那些操作失誤導致自己傷亡的員工是活該。
人在風險發生之後,就會產生恐懼,恐懼的結果就是想要避免,想要避免就會去歸因,因為只有找到原因才能夠避免。然而很多風險是無法歸因的(至少不應該歸因到受害者身上),最好的方法就是坦然面對風險的客觀存在,人有旦夕禍福,天有不測風雲,人力無法控制。題目所描述的現象,就是一種強行歸因,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把發生風險的原因、責任和罪過,推給了最不該推給的人——風險的受害者。
天啊,為什麼這個點讓我看到這個問題,看來又要睡不著了……題目所述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錯就錯在視角太狹窄了,這種錯誤的想法會帶來很大的傷害,不要再洗地了。
這種想法之所以錯誤,那就是因為他建立在一個完全錯誤的基礎之上——風險是當事人可以左右的←只要認清這個誤區,就絕不會再犯類似錯誤了。
風險之所以叫風險,就在於他的隨機性,風險發生的概率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當事人的影響程度是最低的。但是,由於人類感性的視角極其狹窄,人們會誤以為當事人的行為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稻草把駱駝壓倒了,你只去責怪最後一根稻草,這是不對的。
而且即使所有能降低概率的事情都做到,最後依舊會存在一個概率,這就是命運。這聽起來很可怕,有一個固有的概率使我的遭遇意外。但事實如此,人有旦夕禍福,只有認清事實坦然面對,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才不會去把罪過推給受害者。
我媽就是這樣對我的,我每次受傷、生病,我本來是受害者,她卻來責怪我。結果是什麼呢?我確實誤以為自己能夠左右意外的發生,所以盡己所能的避免風險。但這是根本做不到的,這是在和自然規律抗爭,是完全做不到的。最後我發現,我要想不被噎到,只能不吃飯——因噎廢食是很多當事人所影響風險概率的唯一方法。
最後我發現實在無法挑戰自然規律,我就只能選擇不告訴她……
無論如何,請記住一個人的病,不是他的罪過。人不能把對隨機風險的恐懼,發泄到這個風險的受害者身上。
不好意思,思緒有點亂,這是我寫得第四篇關於工傷保險背後原理的答案了,我得縷縷,等我縷清楚再來補充。補充一下,該答案僅適用於那些在我們看來有調皮、有個性、不是特別乖巧、心智不太成熟的孩子,如果是很乖巧,十分聽話的孩子請參照 @zack西西爸 的答案。
————————————————————————
看了這麼多答案,有說因為父母控制欲過剩的,有說父母將錯誤歸咎於孩子的,有說孩子丟了父母過於擔心的,還有說女朋友丟東西燒菜冒煙也挨揍自己很愧疚的,反正只要打人就是肯定不對的,是打人者的問題,任何問題都是可以用語言來說服的。
恕我不能同意。
請看問題舉例:小孩子在馬路上玩,差點被路過的車撞到
這不是走丟了能找回來、燒了房子可以買新的的問題,這關乎到小孩子的生命。
在能造成重大後果的問題上,父母發現苗頭就必須要立刻制止,但是大多數小孩子心智未開,不像大人有完全縝密的思維,他們的想法就是「這個好玩,這個不好玩」而「沒有這個能做,這個不能做」的概念。光用言語是不能一次完全說服的。
小孩子犯了小錯,絕對不能打,用言語去解釋,去說服。
小孩子犯了大錯,必須打,狠狠的打。讓他知道不能做這個事,讓他心懷畏懼。並且打完後一定要對其解釋。因為不解釋他並不知道自己哪裡做的不對,甚至可能激發他的逆反心理。
小錯和大錯的界限是什麼?
無論造成多大的後果,只要能夠彌補的就是小錯(如撕錢、拆玩具、撕衣服、摔碗、尿床等等)
有可能造成嚴重後果,並且無法彌補的就是大錯(在馬路上玩,極易發生車禍;用火燒各種東西,極易造成火災;在陌生的場所走丟,可能就會被拐走)
再舉個例子吧:
我老家,04或者05年的春節時,一個母親帶孩子去買鞭炮,孩子手裡有一盒摔炮,之前的路上邊走邊摔,快到賣鞭炮的攤位群了,母親讓孩子先不要摔了,孩子嘴上答應了,趁母親不注意又摔了一個,結果引燃了旁邊放置的一個煙花,三十多米長的攤位群,從一側燒到了另一側,據說損失達百萬,還有幾人輕度燙傷。(重點不是損失百萬,是造成他人受傷)
能跑到大馬路上玩的孩子絕對心智未健全,必須要把危險的行為堅決扼殺在搖籃中。先制止,再讓其懂得不該做的原理;這不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小時候只被揍過兩次。
一次是三五歲的時候跑去家門口車流量巨大經常出交通事故的馬路邊玩,回家被狠揍一頓。後來再沒去玩過,哪怕長大後再走那條馬路都很小心。
一次是走親戚時賭氣偷跑回家,爸媽以為我丟了找瘋了最後發現我在家門口蹲著呢。。。然後狠揍一頓,爹娘齊上陣。後來出門都會報備,哪怕長大以後離家千里,仍會記得常常告訴他們我在哪裡,做了什麼,好不好。
這兩頓揍我一直記得,當時確實很疼很傷心很害怕。但正因為一向對我平等開明從不體罰的爸媽突如其來的很揍,我很早就開始學會如何保護自己,怎樣讓他們放心。
千萬克制住,要不以後孩子遇到了很嚴重的問題的時候,不敢說出來。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家長哭了可就後悔了。
你們這些什麼向弱者揮刀的都先來說說利益相關:都有孩子嗎?
我是個三歲孩子的爹。
我家孩子最近看完愛冒險的多拉,會爬上陽台,攥住晾衣架上的褲腿一躍而下,跳到大沙發上。
請問,我是該跟一個三歲的小孩子講不該這麼做的道理呢?還是當機立斷打一頓讓她長點教訓?
呵呵,我當初是拉住她苦口婆心的講了半個小時。
現在我就只能看著她腦袋上的疤,琢磨著以後給她留長劉海了。
家長適當打幾下不光正常,而且是非常正確。
就像小孩背詩一樣,他不理解這些話是什麼意思,但是會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長大以後再去理解。
打孩子不就是為了讓他長記性么,有幾個要跟孩子分責任的?
跟他講道理才沒用呢,您可得遇見那個會講理的人呀。
嘿嘿,這就像狗的條件反射一樣,發生了危險,你耐心講道理,它根本聽不懂,你心平氣和的安慰,它就不會把這次危險當做一個事兒,只有當你打他時,它才知道,遇到類似的危險要避開,不然會挨打,很疼。
題主問怎麼辦,小孩子心智經歷不健全,講道理沒多大用處,只能讓他為他的行為(遇到危險不避開)承受了懲罰(挨罵挨打),他下次才不會這麼做,關鍵是,適度就好,不要讓他為此擔受的過重的心理陰影。
想起我上高中時候,我弟弟9歲的時候。北方夏天中午很熱,村裡的人都在午睡,我弟弟貪玩一個人跑去河裡游泳,因為可以游泳的地方有好幾個,我和家人找了大概兩三個小時,終於找到他。期間這三個多小時,頂著大太陽,心裡猶如貓抓,想各種可能發生的糟糕情況,越找越絕望,後來終於找到他的時候狠狠罵了他一頓,不是因為要發泄害怕,只是想讓他記住這次教訓,知道做這件事是不對的,下次不要犯這樣的錯誤。
曾經在商場遇到一位年輕的媽媽,她孩子找不到了,很焦急地向售貨員們詢問有沒有看見她的孩子,聲音都帶哭腔了,特別絕望無助的感覺。後來她孩子找到了,是一個五六歲的小孩吧。她的反應就是:先大喜,一把摟住她孩子說媽媽可找到你了呀,之類的話;喜夠了一下就變臉了,開始痛斥她的孩子,語氣就是那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我想她也是很後怕吧,想讓孩子永遠記住不要輕易離開她身邊。
總之我認為這是一個心理學的問題,也是人的正常反應。
親戚孩子5歲。 我感覺到小孩子不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我叫他把這東西給扔掉。他就說不可以我爸爸會罵我的。。或者我叫他拿筆在衣服上畫畫。。他也是說不可以我爸爸會罵我的。。當然我都是逗她玩。。。
我感覺小孩子不會想到衣服髒了或者這東西丟了造來的損失。他們不會想這麼多。
他們只知道這做會挨罵。要是我不寫作業不學習老師會罵我的。而不會想到要是我不學習以後就怎麼怎麼。
其實這不是一個只發生在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問題,情侶之間也很常見,一旦有強烈而緊密的聯繫,就會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情緒。
很久之前我對我女朋友就是這樣,因為她總是丟三落四冒冒失失,提醒了很多次也總是不改,每次一說她她就很委屈,最後搞得兩個人都不開心。
後來從她同事口中得知了一個中年男子的妻子被騙了很多錢,他不但沒罵她,還說,媳婦取回來不是用來罵的。從此,我也漸漸改變自己的態度,盡量在犯錯後輕描淡寫地說理,主要手段還是安慰。而她也漸漸變得不那麼冒失,即使她煮東西忘了關火弄了一屋子煙我還是沒罵她,把她感動得哭了。
其實道理都是一樣的,激勵性手段更加能夠提醒別人。養過狗的人都知道狗狗也需要激勵性手段來教育,這也可能是我們最原始的形態。
而父母的這種作為雖然是錯的,但是沒人告訴他們是錯的,也沒人告訴他們怎麼做,他們也沒理由去反思。能否冷靜正確地面對這些生活中的問題,我想這是區分一個人成熟與否的標準吧。算是在培養條件反射吧,或者類似的東西。
孩子作死——遇到危險——險死還生——家長安慰疼惜。按照這個過程發展,最後孩子得到了一個什麼結論?作死可以得到安慰,而且好刺激好有意思。
但如果是「孩子作死——遇到危險——險死還生——家長打了幾下」,孩子得到的結論就是:作死會挨打,雖然確實挺有意思挺刺激的。
至於「你怎麼知道孩子會覺得遇到危險很有意思很刺激?」,你們去看看大部分成年人是怎麼點鞭炮,再去看看大部分小孩子是怎麼玩鞭炮的,大概就明白了。
要還有實在捨不得動手,或者覺得動手就是野蠻人的,自己試試不讓看電視不讓玩電腦不讓吃飯不讓出門之類的文明手段唄,反正也不是我的孩子。看到題目想進來說說行為學。進來劈頭一個中國...
好吧...
外國人...遇到這種事情也是把小孩劈頭蓋臉的罵一頓...只是不會揍,原因你懂的。
這屬於行為的一種表現。在子女陷入危機有脫險後,柔聲細語的安撫的人不能說沒有,但比例很少。一般表現為:抱頭痛哭或嚴厲批評。和短期情緒壓縮、釋放有關。
責怪對方太不小心 以至於差點讓我失去了你,
愛之深 恨之切。恐懼會導致攻擊,而弱者只能揮刀向更弱者。
因為他們想把自己疏於看護的責任推給孩子。
是的,當我們長大,我也學會了,當我們內心不夠強大,感覺自己弱爆了的時候,我們也會生氣,會噴人,會罵人,甚至打人,就是這樣。
問題不是特別明確,得分好幾種情況。
先說孩子被動遇險後無恙
孩子並沒有做任何錯事,被動遇險。比如在大街上走著,突然從樓上掉下來一盆花,差點砸中你孩子腦袋,驚魂未定的你低頭看看地上的花,下一個動作一般是抬頭破口大罵我擦這誰家花盆啊嚇死個人來呀呼嘿…… 而不是去給孩子兩巴掌。因為即使錯也是錯在樓上的人家,你孩子沒有半點責任。這種情況還能動手打自己孩子的,道德和智商恐怕不夠數,默認為可以放棄治療了。
但是,這裡有一種可能會發生打孩子的情況:天上掉下來盆花,你看到了,喊了一聲孩子趕快躲開,你孩子聽到了,但是不知道咋了他就獃獃的站在那,萬幸的是最後沒事。你扯過孩子給了一巴掌說小兔崽子怎麼不知道躲啊嚇死老娘了,這是孩子被動遇險時未採取正確措施後無恙。家長更多體現的是一種關心和急切,打孩子是一種表達方式,並不是真的要打成什麼樣,不信你看下一個動作就是抬頭破口大罵我擦這誰家花盆啊嚇死個人來也么哥…… 遇到這種情況希望家長能夠控制一下自己,孩子可能做的不夠好,但是沒有錯,不值得來那麼一下。
其實家長有衝動想發泄也就那麼一瞬間,可以強迫自己冷靜5秒鐘想一下我要不要打孩子,5秒鐘過去了多數人也就不想打了。
再說孩子無意識犯錯導致遇險後無恙,孩子無意中製造了危險,或者孩子對危險的事物沒有概念。在大街上走著,路邊大樓在施工,有明確的警告標示和警戒線,你孩子跑到警戒線裡面說咦這個標誌是什麼啊,你正準備把孩子叫出來的時候從樓上掉下來一盆花(為什麼施工的大樓上會掉下來花盆這個細節不要那麼在意),後果你們都知道,有驚無險。孩子該不該打?
有些人說我一衝動就打了一下。這種情況和上面那段類似,解決方法也同上一段。
有些人說小破孩幹嘛往危險的地方鑽應該好好教訓。這種人該打,你不能默認孩子和你一樣有豐富的經驗,他的經驗是你教導的,你沒教他當然不會。沒教過可能是還沒來得及,或者教授過程中疏漏,又或者太不有這個意識,可能是你的錯,但一定不是孩子的錯。不要打孩子,趁機多加強一下這方面孩子的教育,注意語氣和方式方法。
這種情況你內心肯定希望孩子記住的是有關危險的常識,而不是一頓打罵的細節。
如果沒有反悔意識或者屢教(指口頭教育)不改的,你打不打?反正我是打了。巴普洛夫說過:鈴鐺不夠響換口鐘。咣咣幾下下去,這就是最簡單粗暴的方式,有些時候卻也出奇的直接有效——明知故犯多次口頭教育還不改的話,就要挨打。打以點到為止為基準,輔以教育,畢竟我們的目的是建立威懾警告底線。另外這種有意識犯錯不是說都打,也分情況和場景。巴普洛夫還說過:沒事別老搖鈴鐺。比如有其他小朋友在的話要給孩子面子,但是如果你家熊孩子欺負其他家孩子,很過分那種,就得當著面教訓;孩子把家裡的花盆弄地上了不一定要打,但是孩子把花盆從陽台窗口丟大街上這種,一定要打,砸到小盆友怎麼辦,就算砸不到小盆友(咦這個場景好像在哪裡見過),砸到花花草草也不好嘛……
推薦閱讀:
※如果個人行為和父母的期望不一樣,導致心裡充滿了負罪感,感覺讓父母失望了,不再被愛了,心裡很難受,怎麼會好一點?
※我知道這樣不對但我真的很討厭自己的媽媽怎麼辦?
※父母一直源源不斷的向我傳播負面情緒,如何拯救自我?
※父母也喜歡打遊戲是種怎樣的體驗?
※爸爸媽媽送你進大學報到那天,印象最深的場景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