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痛苦時如何保持正確的禪修態度
正念禪修強調不期待,不製造,當下是什麼就是什麼,如實而觀,正念的副產品往往會帶來平靜,愉悅,舒服的感受,這樣在面對焦慮時(本人ocd,對一些事物有強烈的焦慮感)難免會因趨利避害的本能而排斥當下的焦慮,渴望原先那種愉悅的感覺,結果越排斥越痛苦,越追求越求之不得,往往陷入惡性循環,而自己也明白是禪修的態度出了問題,可是疑問是這種場景下如何保持正確的禪修態度,因為排斥幾乎是本能反應,而且覺知是超越頭腦的,刻意提醒自己調整態度難道不也是頭腦介入的思考么,這貌似是矛盾的啊,如何應對這個矛盾以及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還請前輩們指點,不勝感激!
謝邀!
面對痛苦時,是最好的禪修時機,也就是,若您能保持只是覺觀這當下的痛苦,而不是如您說的:排斥當下的焦慮。會痛苦,就可能會有憂悲惱苦的展現。
清楚的覺觀自己的不完美,如第三者般的覺觀自己。
您若想要排斥它,表示您沒在練習禪修,而是在練習貪嗔癡(排斥)。所以,自然的進入惡性循環。
禪修就是在一個趣向如實的狀態,如實的覺知自己的不完美。您若真能念住所緣(且達到心念處的能力,有清楚覺觀念頭的能力),您就能覺觀到這所有過程的展轉,而且漸漸了解人為何會有煩惱,及漸體會出如何就能無煩惱。
禪修的階段,只在趣向如實,也就是,讓自己的習氣及執著如實的展現並被覺觀清楚。
日復一日的練習趣向如實的覺觀,自己就會有許多的這煩惱過程輾轉的知識及經驗,每次禪修後都可以有思維修,思維法義及自己禪修的經驗,就自然地會有題主說的提醒自己調整態度的思維,所以,越思維,就能有越強烈的正確準則。
禪修的重點只是如實的覺觀自己;思維修,自然的會累積出知識或將來開發智慧。
題主若在禪修時不如實的覺觀,可能進步會很慢,也就是您每次能覺觀到一些該改進的,腦部就插入並切斷如實,讓自己進入思維修的階段,這並不是不好,只是不夠深入,且若習慣了,可能永遠無法如實(也就阻斷了自己的進步)。
真能禪修,了解禪修的次第及方法,就不會如題主認為的矛盾。
所以學習禪修前,先了解禪修的當下是要如實的覺知自己目前的實相(實際執著,實際無明),而且持續的練習,會讓自己越來越能覺觀到細微的無明及執著。
禪修後的思維修,才是自己腦部介入如何讓自己進步的階段,先能如實知如實見,才可能真改進。
越能如此,真熟練之後,您可能在當下就如實的覺觀,也如實的覺觀到自己的智慧讓自己超越欲貪煩惱,而不再因類似念頭起煩惱,這些要等您開佛智慧後,自己就能體驗體會。
若以上說明的不夠清楚,請題主能告知,我們可再討論。
末學在這篇討論中,有提到一些如何能一開始禪修就練習趣向如實的重點,有興趣的師兄可參考: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8897
末學在知乎的回答,也都在討論如何練習趣向如實的修習四念處及四聖諦,有興趣的師兄可由這篇往下看,後面會有修行次第及方法敘述:
憐憫與慈悲的區別是什麼?我佛慈悲,卻沒有聽聞過菩薩憐憫? - 自在之路的回答 - 知乎
感恩!
祝福!
你這種情況很普遍,主要是不清楚禪修的目標,不知道該怎麼調整禪定時的所緣。
先選擇一種能令我們喜歡的、中性的禪修目標,比如呼吸、念咒、經行等。
選擇讓我們喜歡的目標就是為了讓心在觀察時處於較放鬆的狀態,這樣的狀態是為了不讓我們用力過度。
一開始修行一定會用力過度的,因為覺得修行就是什麼不一樣的東西,必須嚴肅或和日常狀態不同。又因為每個人一開始總是帶著期待去修行的,所以很容易用力緊盯禪修目標。
這會造成兩種後果,一是太用力會讓心靈運作變得不自然,也就是我們不是在觀察自然的對象而是先造了一種身心狀態,然後再看,這樣是看不到身心的真正狀態的。
二是當我們因為用力緊盯禪修目標而獲得一定的安靜清凈後,會覺得這個就是禪修的目的了,覺得自己之前的做法是對的,維持這樣的狀態才是對的。這就產生了一種錯覺,導致了一旦心的目標轉移,我們就覺得自己錯了。因為當我們認為安寧的狀態是對的,那麼其他狀態當然就錯啦,更不用說心理出現負面情緒、痛苦回憶等日常生活中都不想要的東西了。
要知道
練習看一個固定目標是為了讓心熟悉一種狀態——心跑掉的狀態。在安靜地以一個目標為主的禪修中,心一旦跑掉就會較容易的被覺知到。此時我們不要壓抑自己不去看這個心轉去的新地方,它轉去哪裡就看那裡,只要覺知了,不陷入它,升起的自然就會滅去。一旦滅去就再回來看最終的禪修目標就好。
禪修不是讓心不動,這是做不到的,心在修行初期的自然狀態就是亂七八糟的。禪修不是為了一直寧靜,這是副產品,不是目標。禪修是為了培養覺知的能力,培養不陷入思維造作的心靈特質。培養了它為了幹什麼呢,為了在日常生活中用這種能力去看。可以看身體,可以看感受,可以看情緒,可以看思維,從適合自己的目標開始,慢慢地就會進步。
禪修的核心原則是 持續的覺知觀察身心的自然狀態,直到看到身心的實相——無常、苦、無我。
痛苦是一種能非常強烈的引發心抗拒的目標,本質和帥哥美女的強烈吸引差不多。但那是生生世世強化的結果。能強化,自然也能淡化。淡化的方法就是當它出現,看到它的出現。一開始一定會陷入抗拒-演繹其他思維情結的習慣狀態的。沒關係,出現了痛苦,覺知痛苦;出現了對覺知的抗拒,覺知抗拒;陷入了思維演繹,出現挫敗感,覺知挫敗感;覺得心抗拒的太僵硬了,覺知僵硬;覺得用思維引導似乎不對,覺知這種困惑。 就這麼不斷覺知升起的目標就好了,心安靜了,沒什麼強烈的東西可觀了,就再回到最終的禪修目標。
修行一開始肯定要用思維引導的,沒有思維能力何談理解呢。慢慢的,修行過程中的體悟自然會引導我們了,不要在一開始就想甩了思維這種輔助工具,沒用了自然會不想用的。
推薦所有 隆波帕默 的書籍,淘 寶有免費的。這位尊者對修行的核心原則和上述修行初期的問題真的是說透了。
禪修不應該是痛苦的「熬腿」,凡是跟你說禪修里的痛苦正是你修行的助緣的都是自己苦呵呵的熬過腿的老司機在看著你幸災樂禍罷了。
當你無比煩躁的時候,當你腿疼的好像已經斷了一樣的時候,所有禪修老師都只會告訴你,你要忍著。可是,你又不是傻子,你怎麼那麼容易就信了呢?
多數情況下,他們只是希望所有人按時按點的呆那別動。重點是不要動,你動來動去,會影響別人!為了保持禪堂的修行氣氛,禪師只希望你老實點!
什麼與痛苦共處,什麼只是純粹的觀照!讓這些該死的禪修導師一邊涼快去。
我來告訴你真相
腿麻腿疼的時候,說明你褲子穿厚了。膝蓋那裡衣服褶太多,阻礙了血液循環。看看那些瑜伽教練都穿啥打坐?
昏昏欲睡的時候,你就去睡一覺。現代人活在電燈底下之後,幾乎百分之百的睡眠缺乏。困意滿滿,正是睡覺的好時候!大睡三天,再開始禪修不遲!
心煩意亂坐不下去的時候,其實跟心理壓根沒關係,本質原因就是你的脊椎相關肌肉需要運動,出去跑5公里,身心之暢快,保證比打坐收穫還大。
禪修打坐,是在你狀態不錯的時候才應該做的事。而不是你要通過禪修打坐練出一種不錯的狀態。
坐的不爽就不坐,坐爽了,才繼續坐,慢慢來……這才是正確的禪修。
但是,你在任何一個禪修中心都不可能有禪師這樣教導你。儘管這樣的禪修才是正確的。因為你要是這麼隨意的安排時間,照顧自己,愛惜自己,禪堂里會變成一盤散沙這樣將失去禪修的嚴肅性。禪修活動則變成了周末度假方式的一種。
所以,奉勸初學者就不要去參加那些正規的禪七。自己在家先練盤腿,修到能一口氣坐兩三個小時之後,帶著基本的打坐能力再去禪修,才不會遭罪。
本來密集禪修就不是給初學者準備的。
本來密集禪修就不是給初學者準備的。
本來密集禪修就不是給初學者準備的。
重要的事說三遍。
佛陀苦行六年,後來幡然醒悟,停止了苦行,為啥?因為苦行與覺悟並無半毛錢關係。
我記得十幾年前參加一次禪七,我一去了就開始調整床鋪,調整枕頭,弄熱水壺,準備喝水杯子,忙的不亦樂乎,還對硬體設施挑三揀四,結果有一個多次來禪修的老班長忍不住跟我說,你要知道,你不是來度假的,你是來禪修的。條件苦點是你應該欣然接受的。
我說,是的,我非常愉快的接受眼前的這一切,只是,我是來禪修的,並不是來受苦的,我可以吃點苦,但是,我絕對不會吃明明可以不吃的苦。那毫無意義。最終,我還是把窗戶漏風的地方堵上了,還找到了一塊合適的木頭,把晃來晃去的上下鋪床墊平了,墊穩了。睡的很踏實……
第二天,一上來,就是兩個小時禪修,休息半小時,接著又是兩個小時,然後吃中午飯,幸好開始之前,法師說,實在腿硬的可以搬一個禪修凳坐高一點,禪修凳子也坐不住的,可以把禪修凳立起來,坐的更高一點。
幾百人都沒動,我毫不猶豫起身就去搬了一個來。看我去拿了,有三四個人跟著也去拿了。所以第一天,所有人的腦袋都在我屁股的高度。我才不管那麼多。
第二天,我就把禪修凳放平了
第三天,我就把禪修凳扔掉了,而且上午我一座坐到中午吃飯,四個半小時,一口氣坐下來。
小徒弟問,師父啊,你為什麼一直都那麼快樂?我回復他,面向凄慘,臉中敗類,人老眼前,何苦和自己為難,珍惜生命,善待別人,樂呵呵地去活著,才是路啊。
延參法師《這都不叫事兒》
遇到啥事兒都別忘了問自個兒,你TM算老幾?
法嘉宗智《別怕攤上事兒》
【隆波帕默尊者】2017最新隆波帕默尊者mp3下載_喜馬拉雅聽
已經給很多學友安利過,但還是再推薦聽一聽隆波帕默尊者的法談吧…我也遇到過和題主同樣的困惑,並且在阻礙里停滯許久,個人體會對於類似的阻礙如何對治,以及如何樹立一個正確的修行態度和持續輕鬆的修行方式,帕默尊者是講得最細的。目前我已放棄了曾經學習過的所有其他禪法,無論是生活也好、經行也好、坐禪也好,只去訓練自己」知道「,而抑鬱癥狀的痊癒也是在這種轉變之後的事情,甚至那時候已經停葯了。
不要陷入專註,對「禪修」所帶來的喜悅、輕安的貪愛,一定是由於專註帶來的,你認為你正在觀照當下,其實並沒有,如問題中所述當下還有你對修行「好」的期待,因為這種期待才繼續帶來了痛苦和焦慮。當你保持覺知的時候,就會清楚地看到所有的一切,包括身體的種種感覺和念頭、思維、動機、情緒,只是被感知的對象而已,它們自己因為受逼迫出現又滅去,而覺知本身並沒有什麼好不好的。用隆波的話說就是「從念頭的世界中醒來」。這裡有一個技巧,很難用語言描述,近似的話來說就是你要學會「被動去覺知」,也就是說你用於去知道的力量並不要耗費你任何的精力!如我現在問你,你知道你的腳嗎?你為了知道腳的狀態開始調動注意力到腿部,這個引導的力量就是用力了,四念處一開始必然是需要引導的,但是在習慣以後的「隨觀」到底是什麼狀態呢,就是同樣的問題,你立馬知道「我不知道」了,這個「不知道」就是你當下的狀態,只要知道當下能知道的狀態而已,清晰也好模糊也好只要知道就行了,知道心在期待「好」的禪修體驗,知道焦慮來了,知道強迫性思維引導你一而再再二三地胡思亂想毫無意義的事情,但是「知道」也僅僅是「知道」,知道即可,不要去深究知道的對象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因為你不去用力,才可以長時間的保持四念處的修行,而不是把禪修當成一個你逃避痛苦尋求暫時寧靜的住所而已。在不熟悉的階段,可以用安那般那、經行、動中禪的動作作為一個「知道」的參照物,而在熟悉之後,直接放棄任何參照物只是隨順當下即可,長此以往訓練,最終讓自己成為一個習慣中的「覺行者」。
佛陀的教導並不是期望我們達到一個怎樣寧靜的狀態,只是讓我們的認知回到「世間」本來的樣子而已。「正定」不是禪那,不是心和所緣維持在一起,而是心本身的安住。
南傳相應部1相應1經暴流之渡過經:
「親愛的先生!你怎樣渡過暴流呢?」
「朋友!我無住立、無用力地渡過暴流。」
「親愛的先生!但,你怎樣我無住立、無用力地渡過暴流呢?」
「朋友!當我住立時,那時,我沈沒;朋友!當我用力時,那時,我被飄走,朋友!這樣,我無住立、無用力地渡過暴流。」
雜阿含第1267經:
彼天子白佛言:「世尊,比丘,比丘度駛流耶?」
佛言:「如是,天子。」
天子復問:「無所攀緣,亦無所住,度駛流耶?」
佛言:「如是,天子。」
天子復問:「無所攀緣,亦無所住而度駛流,其義云何?」
佛言:「天子,我如是如是抱,如是如是直進,則不為水之所漂,如是如是不抱,如是如是不直進,則為水所漂。如是,天子,名為無所攀緣,亦無所住而度駛流。」
愛火起於心 迷者謂清涼
猶勝地獄火 此乃遍三界
又彼地獄中 能生於劫火
極炎猛熾然 皆從愛所起
地獄苦眾生 業盡必當出
三界諸有情 愛火無休息
由愛所縛故 輪迴無有窮
何況地獄中 更生於愛火
又地獄業火 但能然彼身
愛火損眾生 燒心及其體
是二種差別 今當分別之
獄火雖熾炎 愛火復過彼
由三業所起 遍三有燒然
損害於善因 唯愛火為毒
貪火燒諸天 嗔火亦復爾
痴火逐愚夫 愛火隨所至
嫉慢復如火 從我執薪生
離火燒世間 無薪常熾盛
於境生戀著 為愛蛇所傷
瞻視及承迎 展轉而增長
如火增其薪 相續而不絕
世火猶可防 愛火無能制
若為愛欺罔 隨世間流轉
彼則如冤敵 無有能勝者
由愛之所覆 趣海求諸珍
恐怖軍陣中 深入而斗戰
王者愛其國 乃互相侵競
以至母及子 因財而起諍
若解脫彼愛 捐舍諸珍玩
視之如瓦礫 則近菩提道
由愛於財故 墮地獄趣中
彼熱惱難堪 是故當遠離
當以其智水 沃之令永滅
若不除愛火 去菩提則遠
若遠離其愛 於諸珍不著
是人於世間 則無微少苦
如網捕於魚 悉遺諸螺蜆
愛縛彼眾生 無有能免者
如鹿中毒箭 則四向馳走
毒處處相隨 寧逃於苦惱
愛火亦如是 彼毒常隨逐
燒愚痴凡夫 何由能出離
暫生於適意 果報常燒然
求出世樂者 應當去其愛
如魚食其餌 彼必當趣死
人為愛所牽 中夭無疑惑
墮鬼境界中 熱惱遍馳走
及地獄有情 多由心起愛
乃至向他門 求乞而活命
皆由愛使然 是佛之所說
愛火燒諸天 不須薪少許
由著於境界 從六根發起
受具足快樂 常迷醉其心
墮落不覺知 由愛之所誤
一切輪迴因 皆從愛所得
愛鎖拘有情 令墮於惡趣
又天中愛火 欲境常圍繞
由愚痴自在 燒彼著欲者
如火得乾薪 騰焰則彌盛
欲樂適其心 其愛轉增長
世火極炎猛 人皆能遠之
愛火燒世間 無能免斯害
若人不生愛 得最上寂靜
出過患稠林 能超於苦海
離和合過失 則斷愛欲索
解脫諸罪垢 乃是無憂者
百千俱胝劫 常為愛所欺
愚夫不棄捨 為幻網維縶
謂由愛所覆 樂親近承事
如彼佣力人 渴飲其醎水
飲已渴暫息 須臾喉復干
渴愛在於心 非道何由止
是故當遠離 諸惡由之生
為愛所伏者 沉淪無出期
受天中最勝 上妙五欲樂
終為愛索牽 復墮於惡趣
若人近於愛 苦惱常充滿
依正教所明 此定非饒益
若著愛境界 則無有厭足
能棄彼愛者 是人無憂患
諸天由愛故 則生於放逸
耽著復追求 復墮於地獄
諸天若退失 為第一慚恥
由著上妙樂 則受極重苦
愛覆於自心 其心則狂亂
不怖於輪迴 長時而縱逸
眾生由欲樂 復增長其愛
愛火地獄火 為彼彼燒害
彼愛若增長 展轉則無窮
已有生防護 未得常追求
由起追求故 其心常不足
是人無樂分 如來所印可
由心無厭故 常思其欲味
則為彼愛火 相續而燒然
若於欲生怖 離愛火所逼
解脫愛垢染 不復墮惡道
由自邪思惟 起三毒塵坌
溺放逸深淵 常貪於女色
歌樂妙音聲 引生於散亂
其心無暫停 猶如於駃水
愛如深險河 欲如漏舡舫
愚者之所乘 即為彼沈喪
愛如猛熾焰 三毒如乾薪
放逸如迅風 燒諸天不覺
諸天著欲樂 則為愛降伏
於頃刻須臾 暫無其少暇
愛為欲所依 生百千障礙
諸天著樂故 於善不能作
愛蛇有五首 其性極暴惡
螫彼貪慾人 是苦難堪忍
愛河極深廣 從五欲出生
欲達彼岸者 匪善何能越
愛如幻伎兒 充遍於三有
誑惑諸天人 於益無少分
五根取欲境 未曾有厭怠
如酥投火中 念念而增長
又復彼愛者 能開惡趣門
地獄鬼畜生 如是常往返
愚夫由起愛 墮死魔口中
善離斯過失 不為彼所啖
諸有具智人 能降伏彼愛
離憂惱怖畏 坐卧常安隱
若離彼愛纏 則不生諸苦
愚者多希求 常興於損害
於其晝夜中 心不生慈愍
他所有珍財 意欲皆希取
是輩如劫火 其性常兇險
遠離於善人 如毒蛇處穴
由增上愛故 為熱惱燒煮
死墮地獄中 復生於鬼趣
從惡道出已 得生於人間
向五百生中 常於他求乞
下色常低言 匱乏心逼迫
唯苦為己分 皆由愛所得
若人斷其愛 常樂求佛慧
斯為其正人 得最上寂靜
若遣心中愛 如驅蛇出穴
愛毒未蠲除 決定當破壞
若決定造作 彼愛常現前
如火擲乾薪 其焰則彌盛
眾生貪珍財 積聚無止足
彼於命終時 皆為他所有
由愛所獲咎 財散罪不消
由業之所牽 含悲趣地獄
財為他受用 罪則當己身
墮彼惡趣中 後悔徒熱惱
財散名為衰 樂壞則為苦
親友忽如冤 皆從愛心轉
智人不起愛 愛火常熾然
損害諸有情 令墮於惡道
積財如彼山 守御常憂怖
云何造諸罪 非理而持用
不樂畜財者 無怖無防護
是離貪智人 在處常安住
樂求於富樂 倐然而散壞
盛衰不久停 如日之輪轉
榮富者如縛 貧乏者如罪
皆為愛所使 於欲無厭患
受上妙快樂 所欲皆如意
為愛火所逼 身樂俱散壞
若諸天及人 由於欲無厭
皆為愛所燒 如來悉知見
百千諸有情 因愛墮險難
受無量苦報 智者咸興嘆
壽命速遷謝 愚夫不知覺
福業悉消除 彼愛則增長
若人著於愛 世世常隨逐
彼暗鈍無知 不達罪福相
若善業果報 生諸天受樂
不善業因緣 從彼而退墮
不造善惡業 離和合過失
棄背老死因 住最上安隱
貪如彼車輪 五欲為於輻
愛轂處其中 世間無知者
愛河極深廣 欲境為波濤
疑惑譬群魚 世間無知者
於晝夜三時 多造諸不善
智者不防護 即隨惡流轉
美色如幻化 了彼則無縛
由愛常追求 為縛無能解
若為愛所纏 則著於欲樂
智慧若現前 能除彼過患
愛增其黑暗 智發於光明
當舍暗從明 離苦獲安樂
智如其利劍 能伐愛林木
應當善修習 獲最上安隱
當知愛稠林 深密難出離
若人善超越 則出於三界
愛河有三派 放逸水彌滿
當乘于慧舟 能渡於彼岸
愛如利刀杖 割截愚夫身
苦惱難堪任 是故常遠離
愛如惡癰疽 從心而生起
於其晝夜中 曾無於少樂
愛如猛熾火 疑惑如樵薪
由業風所吹 燒心生熱惱
若人愛所纏 其心則輕躁
非理取其財 則喪於身命
世間諸眾生 造無邊惡業
皆由愛彼財 長淪於苦海
為愛之所使 勇捍無怯弱
乃至蹈火中 不顧其身命
若人多起愛 心火常燒然
無愛意清涼 如深淵澡沐
愛如彼烈火 投薪則騰焰
譬之彼貪夫 愈得而無厭
具無量珍寶 剎利猶不充
自余諸有情 少畜則無患
若人起於愛 樂少而苦多
苦樂兩昭然 智者善取捨
善降彼愛者 得最勝寂靜
若能常遠之 則近菩提道
仁者您修的這是哪門子的禪修啊?
咋修的,修的啥吖這是啊!
假如您說的「正念禪修強調不期待,不製造」,那您一個正念也沒有啊,更別提修了。
「而自己也明白是禪修的態度出了問題,可是疑問是這種場景下如何保持正確的禪修態度,因為排斥幾乎是本能反應,而且覺知是超越頭腦的,刻意提醒自己調整態度難道不也是頭腦介入的思考么,這貌似是矛盾的啊」
排斥幾乎是本能反應,覺知是超越頭腦的,刻意提醒調整態度難道不也是頭腦介入的思考嗎?
告訴我你跟誰學的,我保證不打死他。
自學的嗎?
若真是這樣,您自己沒玩好也犯不上拉禪修做墊背的吧。
也罷。
別的咱也不說了,您就給解釋解釋什麼叫正念禪修吧。所有的禪修方法、心理學中的心靈成長、修行都是為了開發一種能力:用痛苦共存的能力。
這種能力有人稱它為:智慧,平等心或成熟的體現。但不管怎樣稱呼它,它核心的意義都只有一種:與痛苦共存。
當疼痛在身體上升起,我們的心慣性的就會開始煩惱,緊接著,我們會失去平靜,而身體疼痛的越厲害,我們的心翻滾的也就越劇烈。疼痛還不僅僅是疼痛,還有精神上的"疼痛",例如:煩躁,抑鬱,壓力,厭惡,憎恨,等。
當這些事物升起了,我們的心就會陷入到這種痛苦中。四念處禪修的特別之處在於利用疼痛來開發平等心的能力,同時凈化掉心中的煩惱。
什麼是平等心?
用世俗的角度來看,一個穩重成年人和一個年輕人心境的差距在於多了淡定的能力,遇事不慌,不會著急做出評判和反應。這種能力會允許情緒或痛苦在心中繼續翻滾,而不會影響到理智的思考。這種允許痛苦在心中翻滾但不影響理智思考的能力就叫平等心。
經歷過痛苦的人會了解,家暴或上司的責罵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等待的過程。
每天在痛苦中度日的人會體會,痛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過程,每天活在黑暗裡不知道什麼時候痛苦會結束才是最可怕的,如果一個人做了自殺的決定,你會發現他在自殺前幾日會非常的輕鬆與快樂。
而禪修就是開發能夠與痛苦,與疼痛共存的能力。當然,禪修的效果還不僅僅止於此,它更能有效的凈化心中的諸多情緒煩惱。
比如韓國薩德導彈事件:薩德一出,國家馬上開始反制,我們所知道的有禁韓令。可禁韓令之後,明面上又沒有更多的舉措,這反而搞的韓國企業,人心惶惶:要是你痛快點,出點政令,一口氣搞死我也好,我們就抗爭到底,可是你在我頭上懸了一把劍,又宣而不發是什麼意思?最後,中國還沒亂,韓國民眾開始遊行,抗議部署薩德,更有甚者,有議員直接抗令跑到了中國來。
這種懸而不發的態勢給予了韓國上下很大的壓力和痛苦。
而禪修和成長就是為了開發與痛苦共存的能力。
當精神痛苦、身體的痛苦或生活中的壓力來臨時,你因為開發出了這種能力,而沒有被痛苦的情緒所影響,你依然理智的做出了判斷和回應,這就是智慧和成熟。
就如有人辱罵了你,一個成熟的人就不會立刻反口相譏,而是會理智的回問一句:為何要辱罵我?
就如工作上有很大的壓力,一個成熟的人會頂著壓力有條不紊的繼續處理工作,而一個不成熟的人會壓抑心中的煩躁不耐煩,直到有一天爆發,然後玩消失,不做最基本的工作交接。
禪修不僅僅是在開發這種能力,更重要的是它有凈化心中煩惱的功能!
我們的身體和心是交互影響的。當身體遭受疼痛時,心也會開始煩惱,不耐煩。當心中被恐懼、或憤怒的情緒所充斥時,身體也會有反應,會開始發抖,或燥熱。而我們心中所有的煩惱情緒和念頭,都會以感受的形式出現在我們的身體上,而由於我們的心非常的散亂,非常的粗糙,無法發現微細的事物,以至於我們無法覺知到。而佛陀的偉大之一在於發現了自然法則運作的規律,當你集中注意力,從頭到腳觀察身體的感受時,你心中的憤怒、憂鬱、強迫等諸多情緒會得到凈化,你的心會恢復到平靜,當心平靜下來時,你就會有動力去做事,去工作,在心被凈化的同時,與痛苦共存的能力也得到了開發,這就是四念處禪修中受念處,也就是十日內觀的特殊之處!
先是接納,無條件的接納,所有的痛苦都是因為抗拒和不接納導致的。
理解苦與無常,世間有八苦,苦與樂都是無常的。
保持在當下,對任何脫離當下的思維保持警惕
時刻對自己的情緒作為一個觀察者。
已經過去的,還沒有到來的,都不要想,每當發現自己在想的時候,就要迅速回來。
Stay present, stay alert, stay conscious
你現在說的是觀,你應該先修定,從觀呼吸開始,也就是安般念,盤腿坐下,就感覺呼吸經過人中的那塊皮膚的感覺,如果沒有感覺,重的呼吸幾次,感受那塊的感覺,只是這樣,後面不要干涉呼吸,也不要想別的,當你心真正定下來時,你就發現你沒有分辨,你就感受呼吸長呼吸短,呼氣時是熱的,吸氣時是冷的,這就是定而生觀,你不需要分別,就了解一切,一切就像明鏡一般清晰的看到,當然這只是修行的開始,希望能幫助到你
修行的一個常見陷阱是,自己樹立了一個要平靜要快樂的目標,一旦達不到,進入更加焦慮的惡性循環。
所以,修行的一個重要原則是,無目標。我們只需要把自己交付出去,而無需追求結果。我們只需要全然感知。
下一個問題是,我們是真的全然感知了痛苦嗎?真的直面了生理上的的緊縮,灼燒,噁心和顫抖嗎?
有時候,我們只是以為自己在感知了,其實只是思維上過了一下,實質上仍然在抗拒。
耐心一點,去感知,去接納吧。
快樂也好、痛苦也罷。試問有哪一種感受是能永恆存在。
供養諸位想要求得真實解脫的大德以及一切修學佛法多年卻感覺進步不大、甚至停滯不前者:
如何真實邁向解脫
來自三乘菩提系列講座視頻——《三乘菩提綱要》第004集 《四聖諦綱要》
正禮老師開示
上個單元我們已經跟各位介紹,三界六道跟解脫果的關係,這個單元我們要跟各位介
紹聲聞菩提,最主要的修學法門,就是「四聖諦」!四聖諦法門就是第一個叫作「苦聖諦」,
第二個叫作「苦集聖諦」,第三個叫作「苦集滅聖諦」,第四個叫作「苦集滅道聖諦」。為什
么四聖諦要稱為「聖諦」呢?這個聖諦的意思是說,這個諦,它的意思就是說,它是法界
裡面的「諦實」之理。什麼是諦實之理呢?就是說如果把聖諦的內容,跟法界的事實來驗
證,可以驗證出,這個是法界裡面確實的道理;不管你在東方、西方世界,你去驗證這個
道理,它都完全成立的;乃至在十方的世界去驗證,它都一樣成立,所以叫作諦實之理。
為什麼它叫作「聖諦」呢?聖諦的意思就是說,這個諦實之理,它可以讓一般的眾生,超
凡脫俗;可以讓一個眾生,讓一個凡夫,從凡夫的狀況,因為修學四聖諦的道理之後,他
就可以成為解脫的賢聖;因為它可以讓一切的眾生成為賢聖,所以就叫作聖諦!所以修學
四聖諦,就是要讓眾生能夠超凡脫俗,可以成為解脫道裡面的賢聖。
我們現在就來看一下,四聖諦裡面的道理:第一個苦聖諦是說,我們在法界裡面,大
家在三界六道中輪轉的時候,要來觀察法界裡面----在三界六道之中----它是有苦的;而且這
種苦,它是里里外外都是苦;所以在講苦聖諦的時候,就是要從粗糙的來觀察到細微的。
所以在苦聖諦裡面有三苦、五苦、八苦,也就是說從比較粗糙的,然後觀察到比較細微的。
譬如,三苦就是苦苦、壞苦、行苦!五苦就是諸天苦、人苦、畜生苦、餓鬼苦、地獄苦,
另外也有一種五苦,就是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歸結為五盛陰苦!
如果這種五苦,把第一個生老病死苦拆開來,拆成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分成四種苦,
再加上後面的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盛陰,這樣加起來,就是八苦!也就是說從原
來的三種苦,然後慢慢地愈來愈觀察細緻,最後觀察到它詳細的內容,所以最後就可以把
三界裡面的整個狀況,完全用苦聖諦的道理去驗證。
那我們說,什麼叫作苦苦呢?苦苦的意思就是,它確實是苦,如果我們把苦苦的現象,
拿來問每一個人,每個人都會同意說這個確實是苦。譬如說生病,所以生病的病苦確實是
苦,絕對沒有一個人說,他生病是很快樂的,所以這個就叫苦苦!苦苦確實是非常苦,譬
如有人生了病,結果找不到好的醫生,或者是現在的科技不能解決這樣的疾病;這樣生病
的人,他就要承受很多身心的痛苦;所以碰到這樣的痛苦時,求生不得,求死也不得,所
以那是非常痛苦的,所以這就是苦苦的內容。
另外還有所謂的壞苦,壞苦的意思是,即使人生活在快樂的境界裡面,他最後也會產
生苦。譬如在人間裡面,我們說夏天吃冰淇淋好了,因為天氣很熱,所以我們吃冰淇淋的
時候,覺得非常的清涼,而且很甜美,可以消暑。當我們吃第一個的時候,非常的快樂,
可是我們吃第二個就沒有像第一個那麼快樂了,那我們吃了第三個、第四個、第五個之後,
可能吃到最後全身發冷,那個時候,如果還要吃第六個、第七個,可能就會覺得痛苦了。
所謂的壞苦就是,它的境界一直在變化,而且它的快樂程度一直在減低,乃至最後它會成
為苦,這個就是所謂的壞苦。人間有壞苦,事實上比人間好的諸天,也有他的壞苦!譬如
在天界裡面,天人共相娛樂;可是雖然共相娛樂,那個宴會再怎麼美好,最後也要結束,
那為什麼要結束呢?因為它也是有壞苦在裡面!為什麼?因為這些天人,相處在一起之後,
久了太熟了、膩了,他就要怎麼樣呢?把宴會結束,他要找其他的天人,再繼續共相娛樂,
所以這個也是壞苦!
另外一個就是所謂的行苦,雖然這個行苦是放在第三,可是在前面的苦苦、壞苦,事
實上也有行苦在裡面,只是因為苦的境界太強烈了,所以在苦苦裡面,只說苦苦,不說行
苦。在壞苦裡面,也是因為壞苦強烈,所以就不說行苦了。我們說什麼是行苦呢?行苦就
是在一切的境界裡面,假設有人修禪定,他在打坐的時候,他發起了輕安境界;在這輕安
的境界裡面,他可以發覺輕安一直持續,沒有變化,而且可以一直延續下去,那個境界一
直都很美好,他就不覺得有苦,所以沒有苦苦、也沒有壞苦;可是事實上在這個境界裡面,
它是有行苦的,只是因為它在變壞的時候,太微細了,所以不能發現。可是我們可以知道,
它還是有行苦,怎麼說呢?譬如一個人如果他打坐,可是再怎麼好的輕安境界,他終究還
要下座去睡覺。為什麼他需要去睡覺呢?因為在他的輕安境界裡面,是有行苦的,表示當
他在打坐的時候,當他的意識境界在繼續領受這個輕安快樂的時候,事實上他的意識,是
繼續在生滅變異、生滅變異,因為生滅變異,所以意識祂會疲勞,疲勞之後他還是最後要
下座,然後去休息、睡覺。所以表示在輕安的喜樂狀況之下,還是有行苦的。我們知道在
法界裡面,就是有這三個主要的苦苦、壞苦、行苦。我們來觀察在五苦裡面,六道裡面也
都一樣,所以剛剛已經舉了諸天裡面,事實上他也有苦;譬如最後要死亡,那就是死苦,
他也有壞苦,我們剛剛已經舉例了。所以在天裡面都有這些苦了,何況其它業道呢!
我們還要繼續看一下,在五苦、八苦裡面,有所謂的愛別離,愛別離苦也是我們常常
看到的。一般的愛別離是說,我們跟我們的好朋友、親人雖然非常的恩愛,可是最後總是
要分別、別離,然後別離之後就產生了苦,這個是粗糙的苦。在聲聞菩提裡面所說的愛別
離苦,是對於我們的五陰產生了貪愛,最後這個貪愛因為不能達到,所以因為分離的關係,
也是會產生苦。譬如我們貪什麼呢?我們貪愛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我
們貪愛我們的五根,但我們的五根終究還是要跟我們愛別離。譬如我們的眼睛,雖然每個
人都很愛護它,因為那是我們的靈魂之窗,可是當我們年紀慢慢長大了,即使沒有病,慢
慢年紀變大之後,開始變老之後,視力也會減退;有的人年輕的時候就有近視,老的時候
又有遠視,然後最後終有一天,視力就會變差。當我們的視力變差的時候,那個美好的視
力,就跟我們愛別離了。
所以要談到八苦的時候,除了粗糙的苦要觀察之外,還要觀察到比較細緻的,對於跟
我們的身心有關的,這種愛別離苦也要觀察。所以當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裡面,有一位
阿那律尊者,他因為佛陀呵責他懈怠,所以他努力用功不休不眠,結果眼睛就弄壞了;當
這個眼睛、眼根弄壞之後,就跟這個可愛的眼根愛別離,這個也就是苦。我們從三苦、五
苦、八苦,就可以觀察到,在三界六道裡面都有這些苦。如果碰到不好的境界,譬如怨憎
會就在談:如果這個(身)根不好,結果碰到了,那就是怨憎會,類似這樣。我們這樣觀
察之後,最後就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在三界六道裡面都不離這三苦、五苦、八苦,所以最
後結論就是一切皆苦。所以聲聞人就要觀察,在法界裡面,在這三界裡面,沒有一處可樂
的,一定都是有苦。
那觀察了苦聖諦之後就要進入說:為什麼會有這些苦呢?苦的來源是什麼?是什麼樣
的原因導致苦呢?這就是苦集聖諦所要探討的內容!為什麼會有集呢?事實上是跟如來藏
有關係,如來藏就因為眾生的貪著,你喜歡這些五根,祂就幫你幫我們出生了五根。所以
聲聞人,也根本上了解這個道理,所以他就會觀察,他會聽從佛的所說,說為什麼我們會
有五陰呢?為什麼會有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呢?就是因為我們眾生都喜歡這個
五陰。譬如我們喜歡「色陰」,喜歡覺得身體是有力氣的,所以喜歡將來再獲得一個有力氣
的身體。天人他也貪著他的色陰,譬如他的色陰,因為是天身的關係,所以他可以飛行,
所以天人他喜歡這個天身,人類喜歡身體能夠追趕跑跳碰。因為這樣的貪著,所以我們人
類想要獲得一個色身,天人想要獲得一個天身;所以如來藏,就依於眾生的這種貪著,就
幫眾生出生了色陰,人間就出生人間的色陰,在天就出生天身。
我們對於「受陰」也貪著,譬如每個人都知道生氣,說很討厭生氣,可是既然生氣是
一個很令人厭惡的事情,那為什麼還要去繼續生氣呢?就是因為,我們對於生氣的這個受,
不快樂的受也有貪著,這個就是「受受陰」!譬如如果生氣是那麼可厭惡的,而且還傷身體,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應該一生氣的時候,馬上知道、馬上就停止,為什麼呢?因為它是很
厭惡的境界。可是為什麼我們人在生氣的時候,要一直生氣下去呢?那就是因為我們人,
都很貪著不快樂的境界,很貪著這個不快樂的受陰。所以「受陰」是說苦受、樂受、不苦
不樂受。可是有時候我們人,就是貪愛這種受陰,所以這是貪著。
那「想陰」呢?想陰我們也很貪著,我們貪著什麼?就是想要吃飯、睡覺、運動、休
息、去修學、遊行等等,所以說這些都是我們所貪愛的想陰。因為有這些想陰,有這些願
望,所以如來藏就幫我們出生了五陰,繼續產生想陰,繼續在六道裡面生存,這就是所謂
的想陰。
那什麼是「行陰」呢?就是我們可以行來去止,從一個地方走到另外一個地方,然後
從一件事情做到另外一件事情,那也是我們在貪著這些事情的內容跟它的意義,所以聲聞
人就觀察這個地方,他要把所有的行陰完全滅除,把身行、口行、意行滅除。所以聲聞人
他在修學的時候,不只是要把人間所有的「行」滅除,乃至要把三界裡面所有的「行」都
滅除,乃至要把意識裡面的「行」都滅除,所以最後修證超越四禪八定的「滅盡定」,因為
在「滅盡定」裡面,聲聞人跟死人唯一的差別,就是說聲聞人他還活著,可是死人是死掉
了。所以在「滅盡定」裡面,就把身口意行都滅除,可是意根的部分,他還沒有完全的滅
除。
那「識陰」呢?識陰也是我們人貪著的,而且是我們有情最貪著的。譬如說視力,就
是因為我們很貪著,所以我們才要繼續獲得眼根;耳朵、鼻子、舌頭、身體都是,因為它
有種種的了別性;因為這種了別性,是我們所貪愛的,這叫作「識受陰」。所以苦集聖諦,
就是觀察苦的根源是從貪愛而來,所以要滅苦時,不是把苦直接滅掉,而是要把貪著滅掉
之後,如來藏因為眾生不再貪著於五陰,所以死後如來藏就不再幫眾生出生五陰;因為不
幫眾生出生五陰,所以五陰就於未來世不再出生,最後於未來世成為不生法,就成為如來
藏獨存的境界,那就叫作「入無餘涅槃」。
這就要探討到「集」如何滅呢?就是談到「苦集滅聖諦」,「苦集滅聖諦」就是要再觀
察五陰,觀察五受陰的時候,能夠觀察到五陰本身,它的禍患。因為只要有色身存在,有
色存在,就一定有它的禍患。因為有色存在之後,他最後一定要病、老、死。心的部分也
是一樣,只要有受、想、行、識,有心存在之後,祂最後總是要壞滅,總是要有苦的產生。
所以在「苦集滅聖諦」裡面,就要來探討五陰的過失、憂患,然後最後要把五陰的貪愛完
全滅掉。滅掉貪愛之後,這個苦這個五陰,就不再因為五陰的出現而有苦了,那就叫作解
脫於三界六道。我們要注意一點就是:雖然聲聞人,他把五陰的貪愛滅除,最後讓五陰不
再出生了;可是五陰滅除不再出生之後,並不是變成空無,而是一定還要有一個如來藏的
存在,使得一切的因果能夠存在,否則解脫就成為斷滅空。譬如初果人能夠證得初果時,
最後能夠解脫於生死,要經過七次人天往返才解脫生死,所以還是要有一個如來藏,作為
背後的支撐。
那我們還要說,不是只有「苦集滅聖諦」而已,還要有「苦集滅道聖諦」,為什麼呢?
因為如果聲聞人,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他可能還沒有辦法成為俱解脫,也不能
成為三明六通阿羅漢,這個時候他還要繼續修學,他還要繼續過他的生活,才能夠往上修
學;這個時候他就依於「八正道」的道理繼續生活,所謂八正道就是「正見、正思、正言、
正行、正治、正命、正志、正定」。也就是說聲聞人,他雖然實證初果以上,可是他還要繼
續在人間生活,來讓他後面的道業往前邁進,所以聲聞人他還要依於這個八正道的道理繼
續在人間生活,然後隨緣度眾。
那八正道裡面的第一個就是正見,就是要依於前面四聖諦的道理,繼續觀察法界裡面
的種種的苦,然後觀察種種的集,然後把這些集完全滅除掉;他就要繼續在生活之中,過
他的生活,然後在隨緣度眾之中,把種種苦的貪著完全滅除,滅除掉之後他才能夠完全實
證聲聞菩提所有的果證。所以說在苦集滅道聖諦裡面,就是要依著八正道的道理,來過所
謂「中道」的生活;中道的生活就是不苦不樂的生活,不會去追求快樂而產生貪著,可是
對於苦,他也不拒絕,所以聲聞人也不會憂患,為什麼?因為會他觀察:即使我有障道因
緣,這些障道因緣也是不堅固的,它一定是因緣和合,因為因緣和合的關係,這些障道因
緣最後也是會壞滅。所以聲聞他在生活之中,他不憂愁,也不會貪著,他最後就可以順於
解脫,而能夠解脫生死流轉。我們這一節跟各位簡介四聖諦的基本內容,就是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也是依出世間的因果而說,所以背後也是有如來藏,讓他的解脫果,可以在一世
一世之中最後完成。下一次我們就要跟各位介紹「三法印」的部分,歡迎各位繼續收看!
約束心靈的變化就是瑜伽。
若能約束心靈的變化,你便能回歸原先真純的本性。
一個人內在的平和,源於她的心是安靜的。真實自我是種平和、幸福和堅定的狀態。當你離開自己純潔的本性,那是因為心靈發生了的變化。你要有洞察力,能區分哪些是外界的干擾,哪些是內心的波動。
真實的自我安住在自己純潔的本性里
人感到痛苦,是因為我們無法區分我與這個世界。
人的意識與行為之間最典型的鴻溝就是「求不得」:意識上想要,可怎樣做也不能得到它。
面對慾念的驅使,有的人會告誡自己「想要本身就是徒勞的」,於是做事不能專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不好的思維習慣,它讓我們在達成心愿的路上 不斷集聚抗拒的情緒 。而這種負面的想法,會讓我們離目標越來越遠。
如果你能學會一些技巧去發展正面的思想,去除負面的想法,漸漸地你便能擺脫那些無法超越的困頓,把精力全部放在創造本身上來。
這世上無用的點評太多,耗費精神,製造是非。無論是人還是沙,何為重要?何為不重要?又不是嚴肅的哲學思辨,那些 你說,他說,我說 …… 無非是些心上的雲,多等上一陣子,就過去了。
除了你自己,沒有任何人能讓你的心靈發生變化
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和兩種想法打交道,一種是自私的,一種是無私的。自私的人也能活得很好,只不過無私的人得到的快樂更多。
舉一個例子,老師嚴格的教導孩子,如果孩子做了錯事,老師想讓孩子認識到他的責任,讓孩子自己能夠區別正確和錯誤。這樣的老師,無論採用哪種方法讓孩子認識到這一點,只要背後沒有個人動機,做到無私,就不會為自己帶來痛苦。孩子也能願意跟他學習,信任他,仰慕他。
但如果老師因為擔心家長來找自己的麻煩,或懼怕孩子有可能不喜歡自己,而沒有糾正孩子,那麼老師就在各種權衡利弊之間來回打轉,內心受煎熬。這些就是自私招來的負面效應。讓我們不得安寧。
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真的應該關注自己的動機,在思想中種下無我的種子,這也是我們作為老師的責任。
現在我們知道自私的想法會帶給我們困擾,讓很多關係變得混亂,而無我的想法終歸會帶給我們平靜。
瑜伽的初級練習者也許需要意識到,你自己需要主動建立一個內在與外在的安全的場。很多時候,我們的心完全向外,太快對別人的行為作出反應,不由自主的動搖了我們本心的純良。
把談話當作是戰爭的人,為了贏,不論自己對錯,都要反對。一旦想贏的衝動控制了你,你的心就無法平靜。
然而實際上,你是自我意識唯一的證人,除了你自己,沒有任何人能夠讓你的心靈發生變化。
年輕的時候,連多愁善感都要渲染的驚天動地。長大後卻學會,越痛,越不動聲色。越苦,越保持沉默。
首先恭喜題主禪修的時候看到了真實的內心
其次我也和題主有過同樣的經歷
當最初在禪修中深入,心中最後糾結的幾個念頭非常痛苦
這就是我生活中讓我最念念不忘的煩惱
而去除的方法則是尋找痛苦的根源
比如看到好吃的,確沒到吃飯時間的痛苦
這是求不得苦,怎麼來的呢?
取十二因緣裡面因愛有取,因取有有
取不到,沒有,求不得苦就來了
然後明白了自己是求不得苦
就要滅掉取
在禪定中看清楚自己的煩惱的模樣(慧的四種形態(觀心,觀身,觀法,觀受)之一,觀法)
出定後的生活中
通過持戒來滅掉這個取心
這個好吃的,你不到吃飯時間就是不吃它,持戒一段時間
再在禪定的時候
你就會發現這個煩惱不見了
這就是
戒--定--慧
的自我循環過程
題主感受到的煩惱越來越強烈是因為禪定程度高了
觀到的煩惱越來越細緻的緣故
而又沒有去用四聖諦,十二因緣等等尋求煩惱根源並且持戒的緣故啦
還是勸你暫時不要做你的禪修為好,再修下去恐你入魔道。
禪修應該只有疑悟,沒有苦樂。禪修修出苦樂來了,還要修?
首先,鄙人並不知道您禪修的目的。僅僅是希望獲得禪定的那種安詳嗎?
另外,也不清楚您是學哪派的教法?
稍微解釋一下,為什麼您會陷入這樣的狀態。
首先,每個人禪修,其實都會遇到不同的情況,有些可能很好,也有些非常糟糕。
原因何在?業力。在放鬆禪定的狀態下,每個人的業力也比較容易感受到。
其次,即便是面對同樣的情況,比如痛苦,不同的人因為境界有差異,也會有不同的情況。
比如,一般人沒辦法面對,而定力稍強的人則不會太過在意,通過深呼吸,持續的放鬆,潛意識植入等等方法來處理。另外,佛教中也有很多方法解決這些問題,比如懺悔,自他相換,觀察空性,持名持咒等等。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