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和評價「不做學術就不要去讀 PhD」這樣的說法?

今天一教授告訴我他很鄙視那些拿國外全獎讀phd最後不做學術不搞科研的人,認為他們浪費別人和自己的金錢和時間。


五年前的寒假,不諳世事的我忐忑地打開 Skype,用支離破碎的英語開始了我的一次跨洋面試。紅色的 BU,面我的是一個中國助理教授。他最後一個問題問的是我讀完博士之後有什麼打算。我磕磕絆絆地說了一通我要做科研我要做教授的話。

我的表現當然非常糟糕。之後,也許是出於同胞之心,這個教授轉用中文,對我說:「你的面試已經結束了,下面幾句話,僅僅是我作為一個兄長給你的一點建議。關於未來的選擇,無論你回答想做學術,還是想去工業界,甚至說自己還不知道,都沒有關係。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你誠實回答就好。我們只是想了解你的想法,並且盡我們的能力和資源幫助你實現你的目標。」

這是我第一次知道,原來面試並不是單純的考核,原來並不需要去迎合對方,原來未來的多種可能性都是可以接受的。

現在的學術界,早就和一百年前幾個高智商的學者扎堆自 High 不一樣了。學術界和工業界的聯繫從未有現在這樣緊密。學術界產生的博士也大大超過了自身能夠吸收的數量。這些掌握最前沿研究技術和方法的博士,正是工業界大量需要高精人才。近年來高校和學術共同體也意識到這一點,在博士生的非學術職業發展規劃和培訓上面投入不斷加大。這本來就是大勢所趨啊,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我最後沒有去 BU。但是我很感謝這位兄長,在我最生澀的時候,對我的寬容和幫助。


我提供一個國內版視角吧。

如果成為院士(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算學術巔峰的話,那麼院士的選拔可以看作到達頂峰的路徑。選拔方法是什麼呢?兩年一次,一次總共大概150人,工程科學對半分,平均一年75人。

我們假定若干年後每年還是75人,且平均看每一年參與競爭的都是同年級的博士同學。

目前每年全國土鱉博士畢業生6萬多人,算上海歸,同一年齡組大概7萬人應該比較合理。

那麼你看到了,你需要在同年級博士畢業生里成為千分之一的精英才算有希望。

這個似乎有點喪氣,可能院士這個比較難搞,那麼准院士的傑青呢?

全國每年選拔200人為傑青,那麼成功概率樂觀估計是千分之三,傑青其實也很難了,我們再放寬到優青。

全國每年選拔400人為優青,那麼樂觀估計成功幾率大概是千分之五。

我們大膽認為博士有一半不從事科研工作,那麼幾率翻倍成為優青也要是百里挑一。

即便是成為教授/研究員,我估計概率也是小於5%的,這個基數不是所有人,而是跟你同級的博士。

所以其實我挺理解很多勸博士畢業轉行或畢業不做學術的看法的,那怕你手握博士學位,在國內想走到教授也是個p&<0.05的事,大概20個人里有一個。考慮到一般博士同學同院系大概也就是20個人,如果學術水平不在前面,基本可以重新考慮下人生規划了,因為此時你選擇科研就真的需要興趣激發了,不然身邊的落差會折磨你幾十年。而且上面的估計有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大量使用了均勻分布,但真實的情況卻是極不均勻分布,你的師承關係跟畢業院校都會把這個分布搞得更加極端,而且後發者優勢在科研裡面非常常見。同時,目前教職數目趨穩,如果你沒趕上窗口期大爆發,基本就是這個競爭強度了,只會更強不會更弱。而且有些研究方向必然因為學科發展走向沒落,沒必要跟一夥老氣橫秋的人抱團取暖,該轉方向就轉,反正大家都沒基礎。

讀博轉行可能也是個好事,早點把青春奉獻到知識窪地去才更能實現自己的價值,相比學術界科研,業界科研可能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畢竟能磕下博士學位,搞點別的也應該沒啥問題。

同時,如果選擇了科研道路也要知道上面的概率,當不成分子也可以先做分母,心態上說服自己靜下心來做科研就OK了,樂在其中則何樂不為?切不可惶惶不可終日,空費時光。


我也很鄙視那些明知自己是招學生進來打工卻還忽悠啥都不懂的本科生讀博的老師,他們倒是沒怎麼浪費金錢,因為博士生的工資很低,但卻吞噬了學生最寶貴的年華。

不過路都是自己選的,付出點代價也是正常的,吃一塹長一智嗎。


之前的回答站在學生角度分析了不少了,前陣子我正好跟剛找到AP( Assistant Professor)職位的朋友聊過一些東西,這裡站在招PhD學生的教授的角度來分析下。

首先,我很理解這位教授的說法。至少在美國,教授養一位PhD學生的成本非常高。先說funding成本,教授得每月給學生髮工資(stipend) ,$2700x12個月=$32,400,給學生交學費(tuition) 一年$48,000,還有交學生的保險,給系裡交工位費啥的,所以一個學生一年下來教授至少得掏$100,000。要知道,公立學校助理教授一年的工資也才8,9萬。另外,這幾年NSF funding啥的削減得越來越厲害,教授申請funding真的非常不容易。所以一般來說你看哪個lab的PhD學生多,人丁興旺,哪個老師就越有錢。相比來說,國內老師養個博士生的成本就太低了,大陸高校的博士生待遇我就不說了(額,我是深切希望國內高校提高博士生的待遇,溫飽都不能保證還搞啥研究。。。),而香港高校的PhD學生的工資都是香港政府支出,教授養學生的壓力會小很多(同學反映,此處更正:香港高校大部分PhD學生還是老闆支持了)。

這還只是funding上的支出,教授培養一個PhD學生在時間上的成本(假設教授都是稱職的導師),是5年或者6,7年寶貴的時間和精力的重大投入。所以,這邊北美教授在招收學生的時候都非常慎重。招進來的學生一定都是千挑萬選,並且符合自己學術期望的學生。可以想像,如果最後招進來的PhD學生消極工作,教授損失會有多大。這種情況下,教授感到憤怒的可能並不是學生消極學術工作本身,而是學生在錄取前和錄取後表現出來的言行不一致和失信。這裡教授的心情堪比花了大價錢買了個水貨假貨的感覺。

當然,教授一般都會尊重自己PhD學生畢業後的發展和打算,去industry也好,去高校也好,創業也好,他們都支持,或者說他們不這麼care。但是讀博期間,教授肯定是希望自己的PhD學生你做好自己的Due diligence,做好當初承諾的學術工作,當初申請的時候PS上是寫得多麼慷慨激昂為學術獻身,excuse me??

所以,我的忠告是,如果真的不喜歡研究工作,理工科本科申請的時候就申CS master,自費學費或者做做TA啥的,然後學點實用技術,認真刷刷題進google, amazon, facebook啥的不是難事,工作一年不到就把學費生活費掙回來了。如果已經不幸入了PhD這個坑倍感煎熬,要麼提早quit或者轉master, 要麼前面2,3年就耐著性子認真學術多發點論文,達到老闆畢業要求後,再學CFA啊考LSAT啊看case轉諮詢啊刷Leetcode啊找碼工礦工金工啊啥的不遲。PhD學位本身我覺得還是對人生長遠發展有很多幫助,畢竟名片上能印個Dr. XXX, 還是個挺洋氣的事兒:)

-----------------分割線---------------
下面幾個「反對」留言的朋友可能有些誤讀,我這裡說得很清楚,博士畢業後你做whatever都可以,跟教授沒有半毛錢關係。博士在讀期間,認真科研天經地義,不喜科研也盡量對得起跟導師的「買賣」。以後如果你能繼續留在學術圈,壯大他的關係網,那肯定好,去做其他的,教授也不care(當然,我也更不care你做啥)。經常看到誰誰說自己earn the PhD degree from XXX, 這個"earn",就說明這個過程並不愉快,需要巨大付出。


讀博士,現在最深刻的感受是,「自己彷彿在荒原上漫遊」。

沒有人知道這條路通向哪裡,也沒有人知道這條路有沒有盡頭。

導師也許是一張年代久遠字跡不清只籠統描繪山川走向的老地圖,也許是條條框框清楚明白精確到秒的日程表。

家人有時是自己瀕臨崩潰神經的最後依靠,另一些時候又像是投資於你我急急精算收支損益的大股東。

話說回來,這些都很難說能不能成為作為自己是否適合開始這一段漫遊的量度。


------
Ansel Adams在一本書中寫到:
他在新墨西哥漫遊時有一個傍晚看到遠處荒寂小鎮墓園裡有墓碑隱約反射著夕陽,於是他改變方向驅車奔向那一抹神秘的光線。
架設完相機、拍下第一張膠片、準備換上第二張膠片的時候,這神秘的光就隨著晚霞一起消失了。

就是這一張照片。

------

如果一個人在猶豫是否應該讀博士,我現在的想法是:

如果他在開始荒原漫遊之前,腦海里已經有了一個念頭,知道自己在這一片荒野中要尋找什麼樣的畫面,並且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將這一片景象記錄下來,那請不要懷疑,讀博士的四年將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之一。

換言之,博士就是一段獨立的精神探險,彷彿登山愛好者嘗試一下乞力馬扎羅。是否成功,永遠不是已知項。

至於讀完博士之後是否要把做研究作為謀生的手段,就像一個人在爬山之前就問,「爬完這座山之後自己是不是要做職業登山者」。

更多地還是要看機緣也說不定吧?


不對。工業界同樣需要很多phd。

另外,讀phd期間,對學生來說,付出了時間,精力,勞動,得到了嚴格的學術訓練,一定的工資,一個phd學位。對老師或者學校方來說,提供了一定的工資,教育環境,學術上的指導,得到了學生做出來的成果,以及潛在的學術名聲。
雙方可以看作是甲乙方均同意的交換行為,各取所需。

phd結束後,相當於合約完成。人家當然想幹啥就幹啥去。

找不到工作的phd們也別怨恨學校導師耽誤你的青春。學校教授也別覺得phd們畢業去工業界或者直接回家當全職太太or老公是浪費社會資源。至於旁觀者們,更是this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


我來寫個段子吧(又尼瑪是段子,你讀個PhD就只會寫段子嗎?)
先讓我整理一下思路,重新表述一遍這個問題:

如何看待和評價 [沒把握結婚就不要去談戀愛] 這樣的說法?
今天一個鄰居告訴我她很鄙視那些談了一場凄凄美美的戀愛最後卻沒有結婚的人,認為他們浪費了別人與自己的感情和時間。」

怎麼樣?這樣重新表述後,是不是豁然開朗了?你又問,談戀愛和搞科研有毛線關係?繼續講段子:

那是一個春天的早晨,青春期如約而至(本科畢業),正可謂是中二的好年華。
那天起,你覺得自己無所不能(沒有了束縛),可又不知所終(沒有了目標),身上瀰漫著無處安放的荷爾蒙(心裡的抱負),你呀,只想要一個姑娘(事業)。驀然回首,你看到了柯顏(科研),一如初見的模樣。你知道你找到了那些荷爾蒙的歸宿,找到了人生的歸宿。「我要搞柯顏!」,你對自己說。

柯顏,如她的名字,江南水鄉的姑娘,一開口,鳥語花香。
你從蘇州話 「要你命三千」 開始學起,只為了親口問一聲:「倷面阿歡喜吃葛?」(真尼瑪鳥語花香,別問我什麼意思)。為了讓柯顏鍾情於你,你苦練蘇綉,「平、和、光、順」 已信手拈來;你浸淫崑曲,「豁、疊、擻、嚯」 已字正腔圓。在一個夜黑風高,啊不,是月白風清的夜晚,你終於鼓起勇氣問柯顏,「我qualify嗎?」。柯顏害羞的低下了頭,你知道從此以後再也不是備胎了,啊不,追求者了,你成了柯顏的正牌男盆友,又稱作PhD。「我要搞柯顏!我要搞柯顏一輩子!」,你對自己說。

可是後來呢?

可能是出於你家裡的阻礙
可能是你發現喜歡柯顏不過是荷爾蒙作祟
可能是你變心了,喜歡上了宮葉潔(為什麼我根本聯想不到 「工業界」,滿腦子都是下面這兩口子呢)

又是爛俗的劇情,你最終還是沒能搞柯顏一輩子!這些年,你和柯顏都付出了感情,付出了時間。
這些付出,成就了現在的你,沒什麼可抱怨的,也沒什麼可鄙視的。
即使再重來一次,你望著只如初見的柯顏,依然會對自己說:「我要搞柯顏!」
但是這次,你不會輕易說一輩子。


說得好像PhD沒有為人類的科研事業做出貢獻一樣。

說得好像我在你手底下讀博是你花費了資源施捨給我的機會所以我應該感恩戴德一樣。

說得好像你給PhD學生的待遇超出了我們的工作量所應得的一樣。

說得好像教職的位置比PhD的數量多一樣。

說得好像工業界就不需要PhD一樣。

說得好像我PhD讀了一半發現自己不適合做學術然後放棄就很罪過一樣。

說得好像我抱著享受科學和玩科學的態度來讀個PhD為了圖個開心就很不道德一樣。

說得好像我讀完PhD找不到教職當千老顛沛流離堅守所謂學術理想就很高尚一樣。

這都什麼年代了,還搞那套封建專制的,什麼玩意。


說這話的人就是現代地主,既無恥又卑鄙。

是誰拿了全獎讀PHD卻不做科研不搞學術?

是商科和IT專業的學生嗎?不是,人家讀了碩士就可以去掙大錢了,沒必要費這麼大勁還耽擱了賺錢時間。

是文科和藝術專業的學生嗎?不是,人家根本就沒什麼機會拿獎學金,完全是燒自個兒的錢來讀書的,肯定是真愛。

大多是偽化生及類似專業的學生,國內很難就業,給點獎學金就被騙過去,天天被老闆剝削,還看不到前途,只能積極自救,讀完博士換個行業重新開始。

地主看到長工合約滿了跑掉不能繼續壓榨已經夠鬱悶了,現在又發現這些跑掉的長工居然還在蠱惑工心,讓打算做長工的准長工們看到做完長工的下場不好,從而不願意去地主家做長工,自然是要氣暈了。這才說出這麼卑鄙無恥的話來安定工心,讓廣大准長工們認識到吃了地主老爺的飯還不安分的長工是良心大大地壞了,從而情緒穩定,安心為地主家的剝削大業添磚加瓦,獻了自己的青春再獻師弟師妹的青春。


這個教授說的話有那麼些許道理。但是我給大家看看下面這張圖,大家就會發現他的說法還是太過單純了。從統計結果來看,其實PhD當中能夠最終從事科學研究相關工作的人還不到一半;能成為終身教授的其實是鳳毛麟角。

所以這位教授的說法有些馬後炮——既然你上不了清華北大,那還花十幾年時間學習幹什麼?

話說不學學、不考考,一個人怎麼知道自己究竟能否考上好大學呢?

從另一個更為重要的角度來講,一個經歷過博士階段科研訓練的人,哪怕他並沒有取得優異的科研成果,在這個過程中,他一定還是有很多成長的。這也好比就算一個人沒有考上好大學,他之前的小學初中高中階段的學習,仍舊會對他有很大的幫助。至於博士訓練對一個人有多大的幫助,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等時機成熟的時候我會專門撰文來討論這個問題。


我不喜歡教授的這種看法。跟博士老闆討論過,她說學生願意去公司,願意去中學,是他們自己的選擇。畢竟順利畢業的學生都做出了科研成果回報教授,或者通過教書回報學校,哪有浪費錢一說。


一個導師每年或者每幾年就要招一個博士,如果每個博士畢業之後都去做科研,並且每年或者每幾年都招一個博士,這個模式我怎麼感覺稍微有那麼點眼熟………
這不是傳銷嗎?


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多了一堆贊。
學術界的圈子畢竟小,大家都是管中窺豹看到其中的一個側面,所以請對我說的話持保留意見。
我只是把我知道的事情寫下來,盡量不加主觀判斷,但是難免會有個人偏見。
原答案的目的並非要批判或者揭露什麼,而是希望大家不要對博士生去業界的選擇做道德批判,我相信大多數選擇走學術之路的人一開始對學科都是抱著極大的熱情的。但熱戀期會結束,很多人可能最後選擇非學術的道路,我覺得他們值得擁有這樣的自由。

--------------------------------------原答案的分割線-------------------------------------------------------

一切說的僅僅代表我個人的觀點,也僅僅是提供一個我個人的視角。

我來說說這個話題吧,因為我對這個事情感觸很深。首先把我的觀點拋出來,我認為應該支持更多的博士去選擇學術以外的道路這不僅是業界的幸運,這些人個人的幸運,也會成為學術界的幸運。

我們來看你說的這個教授他的原話:

今天一教授告訴我他很鄙視那些拿國外全獎讀phd最後不做學術不搞科研的人,認為他們浪費別人和自己的金錢和時間

其實這個代表了很多學術界內部的人看法,我從大二的時候就開始準備讀博士,之後跟各式各樣的教授交流過,很多人都是持這個觀點,根據我個人淺陋的經驗,他們這樣認為主要有下面這幾個原因,請大家指正批評:

  1. 學術界的洗腦宣傳
  2. 學術界對業界固有的敵意
  3. 學術界人士自尊的需要
  4. 教授的私心
  5. 民眾的輿論壓力

我自己屬於金融經濟方向的,但是我同時也認識很多其他方向的博士,所以我想我還是有一定發言權的。首先是大多數學生進入博士項目的時候都會被教授還有很多高年級學生「教育」:「如果你畢業以後不能進學術界你就是一個Loser.」這句話一開始平淡無常,但是會慢慢變得甩不掉。為什麼呢?讀博以後你會發現你的導師對你有極大的支配權,而你也需要盡量的滿足他的需求因為很多資源都是只有他/她能提供給你,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叫自己導師叫老闆。跟自己的老闆交流都小心翼翼的。

其實讀博不是一個學位,讀博士是做一份工作,你可以叫他學術預科班。就像你去公司裡面要討好你的上司一樣,在學校讀書你也得討好你的導師,你們學院的大牛教授等等,而越是在學術界成功的人就越容易對外面賺錢的人心生鄙視,這本來無可厚非,而一個博士生為了更好的生存需要在口徑上與上層保持一致,不要以為學校裡面就沒有政治了,後面我會談到博士學院/學術界的政治其實很複雜。同時這種宣傳對於教授自己而言有很大的好處,可以參考下面這幅漫畫。學術界決定一個人地位的是什麼呢?是他的論文發的是什麼期刊,還有他的論文有多少人引用。怎麼樣最簡單的增加自己的論文引用量從而提高自己在學術界的地位呢?多帶學生,因為他們肯定會引用自己的導師,會求著導師跟自己一起寫文章,會跟他們的學生談論自己的導師的研究成果。就像一個龐氏騙局一樣。

所以你說教授幹嘛要支持你去業界,你在業界賺再多的錢對他都沒有什麼卵用,甚至在很多時候會產生負面作用。為什麼?因為學術界固有的文化就是鄙視業界的人,認為他們用半吊子的東西騙廣羅大眾,那麼試問一個教授如果一輩子只帶兩個學生,而這兩個學生都去了業界,學術界又是個小圈子,那學術界的同仁怎麼會瞧得起他呢?這正是商學院金融學科的情況,越是好的學校的越不能接受學生畢業以後去業界,這不僅是他自己導師的「不光彩」,這簡直是整個學院的「不光彩」,我就聽說(我的教授跟我說的,他是斯坦福同一屆畢業的)斯坦福的金融博士生因為表示畢業以後想去業界就被開除了。我也跟現在在讀的MIT的金融博士交流過,他說一旦表示要去業界,MIT就會斷你的獎學金,如果你覺得這不算什麼的話,還有就是沒有教授會跟你合作寫文章了,不要以為你自己有錢又聰明能熬下來,你寫的再好,教授就是說不好你還是畢業不了,這些東西只是學術界政治的冰山一角而已。相應的,如果這個教授一輩子要帶50+個博士生,他才不管是不是其中的一半去了業界呢,所以你看很多學數學物理的博士生最後去了業界,但是他們的學院不會說什麼。

緊接著再來說一大部分學術界人士的生活狀況,如果你有空去google一下tutor,你就會發現你偶爾會能發現一個教授願意來給你當tutor,這些人不是閑得無聊,是真的缺錢。我曾經有一次跟其他幾個學校的學生被某「獵頭」騙去面試,其實是讓我們去賣保險的傳銷,到了之後發現很多已經入了教的人都是某頂級醫學院的研究員,這些人在實驗室待了一輩子,英語都還沒有說利索,就憑一個博士學位和刷洗試管培養細菌的手藝,你以為真的能賺很多錢嗎?你可以去google一下各個學科博士畢業的平均起薪,你會發現很多博士生都很便宜,10萬美金一年對他們來說就很滿足了。那麼試問在這樣一個投入極大,除了少數學術明星以外收穫極小的行當裡面,你不再來點阿Q精神你活得下去么?當你看著那些本科生開著香車載著美女從你面前招搖而過,而你還得回實驗室養小白鼠,小心翼翼地伺候你的導師上級的時候,你不鄙視那些放棄學術而去賺錢的人你心裡上能輕易挺的過去么?這種鄙視很多時候其實是一種無奈而已。如果一個哈佛醫學院畢業的人都有可能找不到工作,那麼別的博士生找不到工作又有什麼奇怪的?一個生物學方面的業界職位經常有超過200個生物學博士申請,但問誰更能勝任呢?不管怎麼樣,大多數人就算什麼都沒有做錯也還是要經受這個打擊,而這些人博士畢業的時候,很多人已經接近30歲的而立之年了,你想他們心裡能開心么?


再說回金融經濟方向的學術界,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很多媒體,政客都指責業界和學術界相互勾結,很多學術界的教授被指責說拿了業界的錢寫了違心的文章,聯合起來一起魚肉大眾,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當時的一部獲獎紀錄片叫Inside Job(監守自盜),這種事情對於學校來說是極大的負面形象,越是好的學校就越不能接受這種情況,所以這幾年風頭緊當然要把面上的功夫做足,偶爾犧牲一兩個前途大好的青年對於學校來說根本不算什麼,關鍵是要樹立學校與業界勢不兩立的形象。

然而實際情況如何呢?遠的都不說,經濟金融方向做的好的教授,不少都自己私下開了對沖基金,去給資產管理公司做顧問,去給諮詢公司當顧問等等等等,錢還是照賺,但是面上的功夫就得做足。法學院的教授大多都有自己的律師事務所,這些事情其實是很常見的。而且對於很多應用學科而言,你不給業界打交道你寫出來的東西不就都是你自己想像出來的么?實踐出真知,學術界跟業界本來應該是相輔相成的。


但是由於我上面說到的諸多原因,大多數時候其實就是一些學術界政治的原因,學校是極大的反對學生博士畢業以後去業界工作的。


好了,再回到一開始你教授說的那句話

今天一教授告訴我他很鄙視那些拿國外全獎讀phd最後不做學術不搞科研的人,認為他們浪費別人和自己的金錢和時間

說浪費別人的時間和金錢,真的未必。說回那些實驗室里的博士生,他們才是浪費了自己的大好青春給教授做苦力,教授只用下命令,給他們微薄的工資就可以圈養一幫博士生,這批博士生走了再招下一批博士生,說白了就是廉價勞動力而已,而且不用擔心手下跟你鬧加薪和升職,沒有薪可以加,畢業之後就不用再對學生負責任了。這些能來讀博士的人,智力都不會差,如果他們能去業界發展,混個平均水平應該不難。我還認識博士生讀到一半教授說科研資金不夠了,給了她一個碩士學位就把她打發走了,可是她的兩年是白白地砸進去了啊。

很難說到底是誰浪費了誰的錢。反過來說,不少教授為了申請科研資金也吃了不少苦,所以希望自己的博士生能體諒自己。但是博士生畢業以後進不進學術界,難道真的能夠因此斷定之前給他的資助是否值得嗎?未必吧。


撇開這一切來說,憑什麼博士生畢業就不能進業界呢。我覺得博士其實就是一份工作而已,不需要搞的這麼認真。明明學術界的崗位就不多,但他們偏偏又培養了這麼多博士生,進不了學術界的難道不吃飯了么?我聽說有人30歲生物科學畢業一直做博士後,做來做去,到了50歲才到一個學校找到了助理教授的職位,這聽起來是多麼唏噓的事情啊。有興趣的可以去查一查過去這二十年間斯坦福金融博士畢業的中國人,我至少知道3個人在讀金融博士之前還讀了一個物理博士,去看今年MIT去向最好的那個金融畢業生,他在來讀之前也有一個普林斯頓的理論物理博士。這讀出來都40歲了,才剛剛開始自己的事業,這種事情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不可以接受的。


既然一個人讀博士要承擔這麼大的風險,為什麼不能允許他去業界呢?起碼大部分博士生在剛剛入學的時候對學術是存在著熱愛的,但是每個人總應該有選擇自己的生活軌跡的權利。


讓這些在學術前沿鑽研的人去業界工作,常常能夠推進業界的進步,而業界往往是能夠改變普通民眾生活的地方,一群人在象牙塔里做的東西如果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會不會可惜了一點呢?反過來說,有更多的人到業界去工作,未必對學校來說不是好事。遠的不說,很多西方的學校靠捐款來維持運營,有更多有錢的校友不是什麼壞事。而對於這些人本身來說,他們在經歷了多年的博士生生涯之後,學以致用改變了自己的生活。


取決於工業界的發展階段
當社會工業界佔據產業鏈上游,具有明確的技術需求的時候,不搞科研去工業界的博士會很多,並且不浪費。比如hyperloop spacex intel之類的公司里很多職位要求的能力碩士搞不定。

如果工業界沒有足夠的需求,只是需要畫畫圖,保證一下別人制定的規範的實施的話,博士學得越多能幹的事情反而越少,永遠有更年輕更便宜更能加班的小鮮肉能取代博士的位置。這個時候不搞學術的博士就會異常尷尬。很不幸的是我國目前較多的行業處於這個狀態。。。


根據本專業(土木工程)的情況說一下自己的觀察。

先說一個觀點:在這個時代,擁有夢想和選擇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觀察了身邊諸多不同學校、不同專業的朋友找工作的情形,很多時候,現實的考量,多於對自己的認識和價值的實現。

很多人,並不是沒有選擇,沒有夢想,而是在他們的世界裡,只存在這些工作的可能,師兄師姐,朋友們都去了某些行業某些公司。到最後,他們的選擇也就局限於此了。

也有一些人,限於出身(本科學校,家庭背景),自我認識,以及對於行業的了解,最後的選擇並不多。

這一點都不自由。人生幾十年,可以苟活,可以得過且過,但是有沒有那麼一瞬間,你想做點自己想做的事情,為自己選擇一次?

而讀博士的人,會有更大的可能性擁有自己的夢想以及更多的職業選擇。

首先,讀博士很艱難。我曾經在某段時間極其痛苦,東西做不出來,老闆催得緊,做得毫無成就感。當時人在美國,我問當時的導師(業界大牛),我想退出,怎麼辦?大牛說,如果博士那麼容易,那麼每個人都會讀一個。讀博需要信仰的力量。你要說服自己,你在解決一個問題,而這個問題的解決終究會在以後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世界。事實上,科研中總會有闖關的時候,而當最終解決了問題有所成就的時候,你會有巨大的幸福感。這個過程中,夢想的作用無比重要。所以說,讀博,是培養夢想的過程。

其次,讀博期間,不僅在培養夢想,也在成就夢想。就像遊戲裡面不同角色的選擇決定不同的能力值一樣,讀博期間解決問題的手段和路徑最終會造就不同的人。有的人成為了基礎深厚的學術大神,有的人做的東西可以運用到業界,進而成功拿到高薪工作或是自主創業,有的人利用充裕的個人時間發展了自己的愛好並有所成就。完成博士論文不僅僅意味著讀文獻做實驗寫論文,還有大量的與人交流、爭取支持、學習新知識的內容。讀博的時光,你有很多的時間否定自己,反思自己,進而提升自己。當你走出去的時候,不僅有解決問題的技能和方法論,也有內心堅定的選擇。

最後,很多人會質疑我說的職業選擇。我總是覺得知乎上的生物狗太多了。是的,你們可能就業前景不好,但是你們僅僅佔一小部分。在土木領域,一個博士的頭銜能夠帶來更多的職業可能。本行業而言,博士學歷是北京幾大設計院的敲門磚。博士學歷可以讓你去地產公司找到更好地職位(參見碧桂園未來領袖計劃)。同時,有的人博士期間考了CFA,成功轉型做了投行民工,有的人活躍於創業領域而且拿到了天使或A輪。更遑論想去高校的朋友們,畢竟只有博士+牛paper才有可能。博士的去向遠遠不止於學術圈,在各種行業中,博士們都在綻放光彩。

所以,讀博士不僅是做學術,更多的是給自己一個機會去提升自己,給自己一個夢想和選擇的機會。對我而言,博士意味著更多的夢想和選擇,而這樣的選擇不僅僅意味著學術工作。

畢竟人生那麼漫長,不要在乎再花幾年時間去提升自己。

PS:最後再毒舌一句,畢竟很多人瞎BB,是因為你們沒有機會選擇讀博士,你們也不懂博士生的世界罷了。


是啊,當他發現好不容易培養的學生中途項目都沒做完直接拿master quit掉了;好不容易畢業能成為學術界明日之星的跑到華爾街賺錢去了。

這情況下能不罵娘?

工業界不景氣的時候學術界一般都做的比較紮實,工業界熱火朝天的時候往往學術界這幫人就開始瞎搞了。所以怎麼選擇要看自己。


學術界的生態系統決定了不可能所有的博士都留下來做學術。
假設一個老闆每年最少招一個學生(對於實驗科學來說,這簡直太少!),大家畢業都留在學術界。那麼穩定後每個老闆每年至少都會有一個學生畢業。

如果這些博士生都留在學術界做faculty,那麼接下來學術界的faculty群體每年都會把自己的人口複製一倍。。。

這麼多科學家,你們養得起這麼?


-----

有人說,那些博士也可以都做學術啊。
拿著餐館刷盤子的工資讀博後不就行了嘛,呵呵。


我承認我以後不想從事學術工作,但是我讀phd期間做了很多事情,也發了很多文章,該完成的都完成了,那我就對得起那個獎學金,至於以後我做什麼,難道那點獎學金能管我整個人生嗎?
我更看不起的是那些明明沒有當教授做學術的能力和心態,卻偏偏機緣巧合做了教授,於是尸位素餐,拿著經費灌水,甚至還有拿著經費自己不培養學生,整天找一些訪問學者過來,然後掛名訪問學者的文章,或者給別人修改文章掛自己的名字。搞出來一堆掛名文章,卻沒對科研做出任何貢獻,這才是該鄙視的,他們遠遠比不上那些在各行各業發光發熱的phd們。
至於說擠掉了想做學術的人,這種說法本來就靠不住,就好比你說一個人只是為了放個屁卻佔了一個茅坑,擠掉了想拉屎的人,你怎麼知道這個想拉屎的人是不是蹲下以後也只是放了個屁,或者他雖然想拉屎,但是最後拉的一點不好,還不如一個屁來的響亮。婚姻法還保護離婚的權利呢,是不是下次看到有人離婚,也可以說,你既然選擇離婚,當初你幹嘛結婚,擠掉了那些真正不會離婚的人?


選擇怎麼樣去生活、做什麼事業是個人的自由,是誰規定讀了PHD就必須做學術?一個有博士學位的人除了學術之外就不能在其他方面為社會做貢獻或者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了嗎?

這是我現在就職公司的全球大BOSS:

貌似看到公司的CEO們有個Dr.頭銜的很少。看看他的教育背景(來自wikipedia):

  • 1989 - MSc in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Munich, Munich, Germany.
  • 1993 - PhD in neurobiology at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TH), Zurich, Switzerland.

美國總統里也有一位博士,一看就是非常儒雅的學者:

Woodrow Wilson is the only US president to have earned a PhD. He received this degree in political science from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in 1886. 他是唯一一名擁有哲學博士頭銜的美國總統(法學博士銜除外)。1962年歷史學家對31位總統的投票排名,威爾遜高居前4位,僅次於喬治·華盛頓、亞伯拉罕·林肯和富蘭克林·羅斯福(百度百科)。現在聯合國的前身,國際聯盟就是威爾遜提議的,也算是當代國際政治的創舉。

再來把目光拉近到台灣,隨便列幾個大家熟悉的(馬英九哈佛法學博士暫且不算):

李登輝,1965年,考取美國洛克菲勒農業經濟協會與康奈爾大學聯合獎學金,入康奈爾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台灣農工部門間之資本流通》獲全美最佳博士論文獎。
連戰,1959年赴美國芝加哥大學深造,1965年獲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
柯文哲(1959年8月6日-)台灣外科醫師,現任台北市市長。台大醫院臨床醫學研究所醫學博士。
(百度百科)

當然還有咱們現任的Premier就不用說了。

最後多說兩句,生活在我們這個「數據化」的時代,國家在拼GDP,大學在拼排名,教授在拼SCI論文數量,公司在拼利潤率,工廠在拼生產量,個人在拼財富···似乎什麼成就都可以用數據衡量了。但有的東西是不能數據化的,就是人的想法、情感、夢想、幸福這些「虛無」的東西。

其他贊同「讀PHD就應該做學術」這種觀點的答案說:既然你之前佔用了科研的資源,為什麼不一直做下去呢?不做學術的話就是浪費資源,為什麼不讓給其他想做科研的人呢!?這就是典型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或者效用主義的想法,即為了全社會可以量化的福祉(welfare),就要犧牲自己或少數人不可量化的夢想和幸福,這正當嗎?人生也長也短,在我看來,用不到30000天的時間去選擇不同的路、嘗試不同的東西,離開comfort zone, 通過增加內容的方式讓自己的人生變長,沒有什麼不可,甚至值得鼓勵。


這是一種價值觀綁架

強迫別人花費時間、精力和金錢在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上,這和搶劫有什麼區別。


推薦閱讀:

學數學/從事數學研究的你,有過的最中二的想法是什麼?
現在醫學尤其是基礎醫學研究已經非常細化,那麼誰能夠組織這些碎片化結果構成全局拼圖?
關於PhD選導師:選感興趣但是不強的導師還是選相對不太感興趣但是很強的導師?
科技樹是不斷發展的,當人類科學家一輩子都無法專精其一,人類該怎麼辦?
天文研究該如何入門?

TAG:科研 | 研究生 | 博士 | 學術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