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接受自己,喜歡自己,並改變自己?
在一般的朋友交往中,自己一直是一個比較開朗的人,身邊的朋友的評價是神經大條、二、幽默,也比較愛吐槽、開玩笑。
在親密關係中卻表現出了許多自己的性格的陰暗面,多疑,容易缺乏安全感,易焦慮,急性子,有時候脾氣不好。這當然我知道就是我的性格,在不同人面前的開放度不一樣,而且也與另一個人(一群人)有關。有些焦慮、多疑、脾氣不好的性格比較像我的媽媽,而說實話,我愛我媽媽,但是我們沒有母子、相處多年的經歷,我大概不會與她做好朋友。但是,其實愛就是接受對方的一切。
經歷過一些失敗的親密關係(戀人關係),我知道我對親密的人的急性子、缺乏安全感的性格對這些失敗負有一定的責任,而且我也討厭這樣的自己,在理智的時候我會覺得那樣的我我自己也挺難接受,總是希望我能夠維持一個完美的形象,希望拋棄這一部分的自己,不希望別人看到這樣的自己。
然而,我其實是知道的,改變自己的目標的達成的第一步應該是接受自己,喜歡自己,多看看自己的優點。缺乏安全感、多疑的深層次原因最大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自卑,只有接受自己、喜歡上自己,才能足夠的自信表現出最好的自己。而有句話說,要想牛逼(改變自己)的第一步,是裝成牛逼的樣子(裝成自己改變目標的樣子,是不是簡而言之就是裝逼?)。自己也在努力嘗試改變自己,做一個更好的人。
希望各位知友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人生經歷給一些具體可行的建議,一些上述說法的看法,一些可行的方案,或者關於自己接受自己、改變自己的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
謝邀。
這個問題很難,又很容易寫成雞湯,或者玄學,只能儘力而為,僅供參考吧。我認為可行的方法是,
向別人學,和自己比。
想要接受自己,往往是已經對自己不滿意了,但滿意與否,都是自己,接受與否,都是自己,沒有其他的選擇。在我們考慮是否接受之前,我們已經接受了。
很多不滿,來源於比較,為什麼自卑敏感,為什麼生性駑鈍,為什麼家裡沒錢。70億人,總有比我們好的,也有比我們差的,有生在歐洲的,也有生在非洲的,不用比,也知道結果。有的人就是聰明,有的人就是有錢,有的人就是跑得快,沒辦法!
不要嫉妒別人的好,也不要笑話別人的差,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別人有別人的苦惱,自己有自己的快樂。
要比,和自己比。
以前能游200米,現在能游1000米,還挺高興的;以前能做英語試卷,現在能看英文小說,還挺高興的;以前70 kg,現在80kg,這就要反省了。和自己比,比自己好,就會喜歡自己,就會有自信,也更能接受那些所謂的缺點。
只要努力,我們總可以學的更多一點,跑得更遠一點,性格更溫潤謙和一點。也許永遠跑不了馬拉松,永遠當不了億萬富翁,但總可以比自己好那麼一點點。
除了努力,還要有方法。不和別人比,但要向別人學習。閉門造車,很難出成果,聽君一席話,可能會勝讀十年書。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學學他們的方法,想想他們的方向,心態要平和,眼界要開闊,學習別人,超越自己。別讓嫉妒,清高,自卑成為學習的絆腳石,向別人學就好了,比啥?
道理很簡單,但很多時候,做反了。我們向自己學,卻和別人比。無視別人的方法,重複自己錯誤,卻不停的想和別人比較結果。所有的不平,哀怨,鬱悶一起湧上心頭。這時候,先停下來,靜下來,想想這句話,「向別人學,和自己比」。
接受自己,只需日進跬步,不需完美無缺。這個問題,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說明。接受自己是一個很漫長的路,我走了很久。這些年,我常感嘆人性的複雜。很多看過我文章的人覺得我體察他人內心細緻入微,而我學到一點的地方其實是來源於我的父母。
在我父母的身上,體現出很多互相矛盾的特質。前幾天我發了一篇文章叫做「那些年別人給你種的蠱|凡事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中,講述了我和我媽媽的故事。在故事中大肆抨擊我媽媽「凡事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的觀點的謬誤,並說她雖然善良,但又很懦弱又膽小。
這篇文章發出去之後,我刷了下後台,看到了一個100塊的打賞。還沒來得及開心,就看到了我這筆打賞的來源——那是一個連頭像都沒有的微信號,名字是簡單的字元。
那是…
那個人是……
我媽媽。
我的心被難以言說的愧疚填滿了。明明在文章里黑了她一番,她卻給了我打賞。我的媽媽啊…是一個虛懷若谷的人。
我和她之間發生過很多故事。記得那些年,我因為抑鬱症休學在家。成天在家裡打遊戲,一晚上能抽掉兩包煙。當時的我一頭扎在遊戲的世界裡,藉此逃避我不願意麵對的現實狼藉,也因為打遊戲和我媽媽起了很多口角。最嚴重的時候我和她甚至廝打在一起,用最惡毒的話互相咒罵,那段日子真的過的很痛苦。我很痛苦,我媽媽也很痛苦。
可是她卻從來沒有放棄過我。
這些年我為了治療自己的抑鬱症,做了很久的心理諮詢。但這一切的開始,其實是當初最不理解的我媽。她當時很著急,不知道該怎麼辦。就上網找了一些「諮詢師」,然後打電話諮詢對方該怎麼辦。遇到的第一個諮詢師是個很糟糕的人。她跟我媽媽說,像你女兒這種情況啊,如果她將來能變成一個這個正常人就已經很不錯了。你們給她找個對象,最好是那種外來工作的年輕人,把她嫁出去。然後她人生的前20年你們照顧她,將來她生了孩子,讓她的孩子照顧她就行了。像你女兒這種人,將來不要成為社會的負擔就已經很好了。我媽媽還被她忽悠著買了很多很貴的但並沒有什麼卵用的葯。我當時經常把這種葯含在舌頭下面然後吐掉。我媽媽偶然在家裡床下的角落裡發現被我丟掉的葯,她很難過。
這些故事都是後來我抑鬱症好了之後才知道的。我想,當時她聽到那個「諮詢師」對自己女兒的宣判,是怎樣絕望的心情。儘管如此,她雖然不理解我的病情,在我說我不想活了太痛苦的時候,說那怎麼不去死了算了這種過分的話,但也會送我去千里之外接受治療。因為我的家鄉是一個邊陲小城,並沒有相關的精神科醫院,她便送我到杭州,也是在杭州,我確診了自己的病情。
知道自己病情的我,徹底放逐了自己。我再也不出家門,也不和別人交流。媽媽叫來了我的昔日好友,希望我能在她們的陪伴下開心一點,然而我身上卻沒有一點好轉的跡象。一直不想我養寵物的她甚至買了一隻薩摩耶,希望狗狗的陪伴能讓我覺得溫暖,但都是她一直在照顧狗狗,我依然還是冷冰冰的樣子。
我18歲生日那天,母親邀請了家裡的親戚來為我祝賀,親手做了一桌好菜。母親是一個很不善交際的人,卻主動的為我做了這些。我當時只覺得那些人在家裡的客廳里吵吵嚷嚷的很煩人,而我的副本還沒刷完呢。媽媽叫我去和大家打個照顧,我摔了滑鼠就滿面不耐煩的去了客廳。
只想著快點應付掉算了。大家攛掇我給媽媽敬一杯酒,我為樂早點脫身就敷衍了事的端起酒杯遞給媽媽說:媽媽你辛苦了。
我媽媽眼淚刷的一下就流了下來。她是個很要強的人,難堪的用手胡亂的擦臉上不斷流下的眼淚,仰頭一口喝下了那杯酒。她酒量不好,一喝酒就滿面通紅。她跟我說:只要你好好的,媽媽就不辛苦。
看到媽媽臉上的眼淚,我的心好像被狠狠的打了一拳,站都站不穩。
那些年,我們就這樣一步步走了過來。也許是因為媽媽那份永遠不放棄的執著打動了我,我換了很多的醫生,去過很多城市接受治療,看了很多抑鬱症方面的書,也曾在陌生城市的大街上跟她打電話嚎啕大哭說我不想活了,太艱難了,說自己堅持不下去了,我真的很想死,很想要一個解脫的時候,但最終我和她都跌跌撞撞的走了過來。
經歷了這些事情之後,我也變了。小的時候我是一個非黑即白的人,要麼就覺得一個人特別好,要麼就覺得一個人簡直壞的無可救藥,完全沒有中間界限。這些年我卻不斷的能夠感受到一個人身雜糅著的善,惡,冷,暖。而教會我這一切的,便是我身邊最親近的父母。
常常有人問我,如何才叫「接受自己」「愛自己呢」,在我看來,愛自己並非易事,這個過程充滿著坎坷和心酸,但如果有一天你能接受別人是一個缺點有優點的有血有肉的人,不再用簡單粗暴的條條框框去苛責一個人時,你就學會了愛別人。如果你也能用這樣同樣的心態對待自己,也就是愛自己了。
接受自己,就是和這個紛繁複雜千瘡百孔又不完美的世界握手言和。
http://weixin.qq.com/r/nTnA2AjEHVVirUy792yP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有同感。說說我自己的情況吧,不知道對你是否有幫助。
自負和自卑我在身上同時存在,其實是一個原因:不能正確看待自己。
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樣,沉浸與自己的小世界,對周圍的人緊緊提防,抱怨多多,沒什麼朋友。
最終,我是最想抱怨自己的,最不喜歡自己。
可是你也要明白,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如何對待自己,就會如何對待別人;你如何對待別人,別人也會同樣對待你。(哈,啰嗦了…小小抱怨自己下)
我花了很長時間明白這個道理,現在努力地扭轉自己。很慢,很漫長,但是必須這麼做。
1.接受這樣的自己。我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糟糕,我會變得比現在好。
2.別想太多。胡思亂想會虛擲時間,消磨熱情。請把注意力集中於該做的事情,而不是過度關注自己的情緒。
3.做,做,做!專心做事,一切都會好起來。相信我,我相信。
一、契機:
今年某天,從瀟洒姐博客上看到了7年大換血這個詞,當時的我立馬感到糾結和惶恐,之後醞釀了將近半年,不停梳理,終於接受了當下的自己,在此記錄下過程。也因為最近接觸到很多朋友,都或多或少不喜歡自己,也想借用我的故事證實,接受自我的過程以及益處。
咱們先來了解一下7年大換血的定義:中醫養生書籍《不生病的智慧》裡面也提到,女性的身體周期是七年。女性會在7歲、14歲、21歲、28歲等的逢七歲數邊際開始生理的巨大變化,這變化與前7年的修養狀況息息相關。男性的周期稍微滯後,大概是八年。從醫學上說,每七年,人的全身骨骼、細胞和血液都會重新自我更新一次。如果你想脫胎換骨,再世為人,要以七年為周期來塑造自己,這是可以做到的!這個神奇的說法先看到這裡,理論聯繫自身,看看每一個7年都是怎麼渡過的吧。
二、梳理:
過去沒有關注過7年的門檻這個概念,通俗說就是從1到7歲,8到14歲,15到21歲,22到28歲,29到35歲。我於是冒出了個念頭開始逐年回憶過去。最初完全是反感和不願面對的,在不斷的鼓勵自己和嘗試往回看,才慢慢將過去人生拼圖組合了起來。
1、從出生開始梳理,肯定自我:
第一個、第二個7年,1歲到14歲都做的不錯。從小我是個很乖巧的孩子,一直在一步一個腳印學習各種文化知識和才藝,靠努力從贊東小學考到區重點中學五十中讀初中,這前14年時間完全沒有浪費,我知道要完成小學學業,畢業後要去一間好中學。在回憶這段時心裡即踏實又滿足。
2、接受不夠好的部分:
第三個、第四個7年我覺得過的不夠好,平時也不願意提起高中、大學、上班時期發生的各種事。這14年間,我無目標,無計劃,無行動,無檢視。
第三個7年,15歲到21歲,高中與大學。
逆反的高中階段:因為中考成績很好,15歲初中畢業暑假結束後,直接開始了在五十中高中部的學習。高一,不少同學帶著崇拜的眼神和我主動聊天的,我剛開始挺不明白,後來才知道我在初中時學英語的勁頭被很多同學知曉,我的名字很多人都知道。心裡瞬間想過:原來學習也會讓人出名啊。但是高一課程難度上來了,我以為延續初中的學習節奏就能適應。但因為一個事件,人生一下子發生變化。
從小我是在奶奶家長大的,當時奶奶家要拆遷了,我不得不從習慣的生活、學習環境離開,搬回到父母家裡去。還沒來得及適應高中的課程內容、學習方法、新同學人際關係,就已經要去處理和父母一起生活出現的各種矛盾了,其實問題只出現在和我爸之間關係的處理上。我爸似乎永遠都對任何事情不滿意,回家後吃飯原本應該是放鬆的事兒,當時他工作壓力大,每次吃飯面對新聞聯播時,他永遠用謾罵來表達,導致我學得脾氣很大,像他一樣習慣性皺眉頭,不開心,即使在學校表達意見也是在和別人較勁,抬杠。我爸尤其喜歡在吃飯的時候罵我,因為這個時間段是一天當中他唯一看到我的時候,被罵的急了,我就拒絕吃飯,現在接觸的人多了,有的人會說自己小時候都吃不飽飯,我聯想到的是,我小時卻因為情緒太差,根本吃不下,所以人的命運並不在於他家裡是否有錢,很可能感受都是一樣的。後期因為這件事,我很後悔,錯過了身體發育的最佳時間,現在依然很瘦,吃什麼都長不胖,羨慕我吃什麼都不胖的姑娘加起來前前後後得有50人了。在我看來,我寧願不要有這個優勢。
當時,我想吃話梅,我爸看見就讓我給扔了,說不衛生,我想看電視,他不讓看說你趕緊去學習去,我想看漫畫書,他把我收集了3年的一箱子珍貴的書都賣廢品了,關鍵是當天回家後我才知道書都沒了,就換回來十幾塊錢。就覺得我任何想法都不能有,否則都是被打擊。我那時候憎恨爸爸,他也發現我很不順從,高一的時候還會打我,後期因為我畢竟慢慢長大了,才不打的。在這期間,我媽在每一輪爭吵中從不調停,她不善言辭,只希望最後吵架能自然平息。在這個過程中,我十分自暴自棄,逆反心理達到頂峰,把全部的精力都用來玩電腦遊戲去逃避生活不愉快的部分。那時候每天面無表情,路上帶著耳機,蓬頭垢面的騎車去混過高中時期的每一天,恨不得一天快點過去,晚上就能回家繼續沉浸在遊戲世界了。上學已經變得像一種無聊的工作一樣。我不像別的同學那樣關注自己今後的學業生涯規劃,我不知道高中畢業後是要上大學的,我也不知道上大學是幹什麼的,我對一切都漠不關心,但覺得日子過的太慢。後來我才明白,不開心的日子,總是給人特別漫長的感受。
迷茫的大學階段:好不容易,挨到了高三畢業,2000年千禧來到了。大學的前兩年,我過的很糊塗、盲目,沒有好好學習、延續了高中時破罐破摔的頻率,沒有積累下來任何美好回憶,也沒有任何日後可參考的經驗,我在同學中依然是一個畏手畏腳的小毛孩。2003年大三時,因為出了非典這個事件,家在外地的孩子都趕著回家躲起來,我很自然的回到家中,每天沒事可做,就買了個數據機,俗稱「貓」,每天在貓的叫聲陪伴下,開始天天對著電腦「衝浪」,那時候上網可以做的事情很少,只能上固定的幾個網頁,看看郵件,上QQ,有一天隨便翻著,就接觸了易趣網,我靈機一動的把幾件閑置物品拍了照片上傳到網頁上掛著,結果才2天功夫就有人拍下約見面交易,於是我當天就帶著個大口罩,坐著一輛空空如也的大公共汽車直奔天壇東門,和一位開著黑色桑塔納如約而來的姐姐以50元現金成交了,我們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姐姐拿到東西後轉瞬離去,留下我手裡攥著一張50元鈔票。這一幕我一直記得特別清楚。非典結束,又回到學校,一邊找各種貨源做網店,一邊上課。這期間把易趣網店做到5鑽。當生意做的比較順手的時候,不知不覺到了2004年畢業。
第四個7年:22歲到28歲,工作了。
外企時期:網店剛剛做到月流水達到6000塊,稍微樹立了一點點自信,當時我想做生意,父母非讓我去有能上保險的正規公司上班,就這樣,我接受了一個諾基亞北京總部的面試,那份工作很急,直接讓我過去上班。我把生意胡亂一收攤,就從2004年8月起在諾基亞當上了秘書,直到2006年4月,這不到2年的時間,我天天騎著電動自行車,早晚來回3小時穿梭於東二環到東三環。這期間有很多收穫,天天卻快要累死了,在五星殿堂級公司做體面工作,卻拿著不體面的低薪水。這個期間,我沒有實現太多自我價值,沒有娛樂,只有工作,也太年輕。
國企時期:2006年5月到2012年9月,我泡在手機通訊行業的國企工作,做著各類市場推廣、市場策劃及培訓管理工作。想我的人生最浪費的階段是高中和在國企上班,驚人近似的都是回家後扎在遊戲和光碟的堆積中。我的第4個七年就這麼結束了。回頭看時,可以說是完全浪費的。我不喜歡這種工作,但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內心混亂,不懂表達,只剩抱怨。
第五個7年:29歲到35歲。
經歷過不愉快的14年,我不能再忍了,終於迎來了心智開啟。有人問什麼是心智開啟,就是你突然開始為過去蹉跎歲月感到著急了。好像一陣風吹過,把一層烏雲推開,讓你看到了遠方的燈塔,知道了原來還是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去追求一些幸福的目標的。從29歲起,我有所進步,能去關注每天的個人成長了,去年30歲時尤其努力,我用著小學、初中的學習勁頭來推動前進的步伐,不斷作加法。今年31歲,更是進入到一個逐步活的明白的狀態。第5個7年還剩下31歲的一半、32歲、33歲、34歲、35歲這5個年頭。當我35歲時,會成為一名什麼樣的女性呢?看到這個問題,我終於露出了會心的微笑,我相信那個時候的我和周邊發生的一切,一定是溫暖靜好的。第五個7年起,我在做的是為過去的不作為買單,從外貌到內涵全部更新一番。從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好好的改造自己,脫胎換骨!
三、反思:
對自身再認識,再複習後。知道了哪些年是努力的,哪些年是減分的。也許我的經歷算是比較典型,和一道算術題一樣,前14年得14分,後14年得負14分,29歲開始每年加1分。。。
人生得分=14-14+1+1=2。。。好吧,我現在就是一個頭上頂著2分的人。那又怎樣,這就是真實的我呀。這篇博文寫著寫著,居然已經想出了方法去量化人生質量度了!方法還是極其簡單的,真是件好事!現在是2分,堅持下去吧,每認真的過一年,就給自己加上份量滿滿的1分,這個世界上,只有你自己才會知道,每1分都是怎麼獲得,而每1分又是怎麼失去的。
看著計算公式,有滿足、有遺憾、有感動。但開心的是,通過梳理每7年的人生經歷,我終於逐漸清楚了自己是誰,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和要過什麼樣的人生。有人說,人一生的眼淚是有定數的,貌似我流淚最多的是第三、四個7年期間,希望該流的淚已經差不多流完,從現在開始都是笑對人生了。該走的總會離開,該來的總會到來。
總結:接受自我要趁早。大家都來算算人生得分吧。早算早踏實,我不騙你。
http://weixin.qq.com/r/DUzl-YHE_NyHrcWe9xkf (二維碼自動識別)
謝不邀。很想說說自己的看法。
或許題主還是自我認同方面的原因吧。一個人幼年的時候,如果能夠被家人尊重而無私地愛著,情感上的需求能被很好的回應,如果能夠覺得無論表現怎樣做錯了什麼家人都一樣會愛他,接受全部的他,這樣的人,往往能夠接受全部的自己,愛自己,形成較為穩定的自我認同。
而與之相反,一個人從小被教育不能犯錯,否則家人就不會喜歡他,他自己就是沒有價值的,或是從小被剝奪有缺點有負面情緒的權利,總是被質疑被否定,認為這些都是不好的不應該存在表現出來的,往往不能認同接受自己,容易自卑,容易焦慮抑鬱,在乎他人的看法,缺乏安全感。這樣的人通常內心會有一個理想自我,一直執著於實現這個理想自我,潛意識裡認為只有實現了才會得到別人的肯定乃至自己的肯定,時時刻刻拿自己與理想自我比較,一旦做不到就自我批評自我懷疑,甚至自我厭惡。
那麼應該怎麼辦呢。一個人不能選擇自己的家庭出身,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心智成熟之後,努力糾正提升自己。
每個人活在這世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沒有什麼價值高低之分,不能用成就,外貌,性格,家庭等等來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只要你的行為沒有傷害到他人的利益,人品上沒有瑕疵,你就完全沒有理由看低自己。別人的質疑否定都是基於他們的成長環境他們的觀念經歷角度利益上的,不必理會太多,不用太當回事。如果他們是你,有和你同樣的經歷,也未必不會變成現在的你。
每個人都有性格的明朗面和陰暗面。事實上,人理所應當應該有自己的陰暗面才對。傳統觀念一直教育我們要堅強隱忍,要積極向上,要溫和從容,於是我們一旦慌張,焦慮,悲傷,就覺得不能接受,總想馬上從這些情緒里恢復過來,強制屏蔽這些負面的東西。長此以往,負面情緒一直壓抑著,得不到釋放,很可能就演變成脾氣不好,焦躁易怒,甚至嚴重的還會產生心理障礙。
所以題主,只要你所作所為沒有傷害到別人的利益,問心無愧,你是什麼樣的,在想什麼,有怎樣的性格怎樣的習慣完全跟別人沒有關係。你完全可以多疑,缺乏安全感,焦慮,急性子,脾氣不好。這些背後有很多原因的,不是你想改就能改的。那麼多年經歷的打磨讓你成為了現在這個樣子,我想你更應該心疼自己,而不是責怪自己。
一直以為,人活著最重要的,是內心的快樂與自我肯定。你可以好好認識一下自己,看自己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會形成今天這個性格。你喜歡什麼,你的內心究竟想要什麼,什麼才會讓你快樂。不要被別人的觀念綁架,不要一直評判自己,不要太在乎別人的看法。勇於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接受自己的所有情緒,以開放的心態好好體驗,憤怒就說出來,焦慮要傾訴出來,恐懼也要表達出來。
讓所有外界的標準都去死吧。人活著只有一個宗旨,就是在不傷害他人利益的情況下,努力讓自己開心快樂。希望你想要改變自己的原因是自己喜歡,因為這樣會讓自己更快樂。如果在改變的過程中,痛苦大於快樂,那還是不要改變了。開開心心去吃點好吃的,玩好玩的,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才是正經的。
以上。
如何增加一個人的自信? - 知乎用戶的回答一模一樣的情況,說說我現在的做法,沒有專業知識支撐所以僅供參考
ps.更新按照時間順序放在最後
1.認真做事,做實事,做現實生活里眼前的摸得著看得見的事(也就是說在知乎上寫答案不算 哈哈)
2.情緒被激起分成兩種情況(個人情況):1)在乎的異性(或者....同性)。不安全感,焦慮,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等等(知乎上常說的「焦慮型依戀」),逼自己先不去糾纏對方,找一個小本子把想說的話先都寫下來,脾氣發完,再仔細分析以上的情緒來由。具體方法參考如何緩解在社交網路上因為別人回復速度慢而產生的焦慮? - 俞林鑫的回答
如果可以的話平靜下來之後再去對對方客觀描述自己的感受,讓對方也理解你之前為什麼這樣,同時也在側面道歉和表達誠意 我也在改呀( ′ ▽ ` )?
2)其他所有的對象。觀察自己,我其實還會被很多身邊的人激起一些憤怒的情緒,尤其在壓力很大的時候(例如室友做了一些我不喜歡的事情,把辛苦打掃的家裡搞臟之類的...就會在心裡帶有某種惡意的情緒去用自己的價值觀評判他們)針對這樣的情緒,聽某廣播的時候聽到的四個準則(如果涉及侵權我再註明,不想變成打廣告的說),給自己寫了個小條子貼在牆上:
- 不要隨意評判他人
- 不受他人影響
- 不要揣度他人,不要猜疑
- 凡事儘力而為
還有一句小話:獨坐靜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也不是說非得完全做到,畢竟還是人嘛,不是聖人,但是好的品質,應該時刻提醒自己的。堅持了一小段時間,效果不錯呢(新人真是用不好知乎的引用呀,上面那小段寫了半天(?_?;
3.時刻監測自己的情緒,找到根源。有時候並不是因為某些人讓自己有情緒,只是自己壓力太大了(或者別的),只是把重點轉移到了別人的身上
4.性子急起來之後有意識的放慢說話或者做事的速度。實在不行就轉移注意力。我有時候做題怎麼做都做不出來,做不出來的時候就會開始急,越急就越做不出來,死循環。然後就逼自己不想了,去洗碗,晾衣服,收拾一下房間,做完這些心裡也平靜了,再回頭做題。
5.觀察別人!!!特別想強調這一點。因為很幸運的身邊出現了好幾個情緒穩定並且「幸福」的人。現在覺得,幸福也是一種能力,也是需要學習的。觀察他們面對一些事情的時候的反應。怎麼發脾氣,怎麼平靜的表達自己不喜歡(真的很重要,我就完全不會發脾氣,不然就是撕逼小事化大太嚴重,不然就是憋著)。怎麼處理親密關係,對於親密關係的態度。經常和他們聊聊自己的想法,遇到處理不好的事情和他們說,看看他們的價值觀,再回頭反思,找到適合自己的處事方法。
6.用腳投票,遠離一些會激起自己不良情緒的人或者事。我發現自己經常會抱怨,抱怨完了好像就處理好了。其實問題一直都在。有時候並不是我們自身的問題,而是有一些別人的某些行為讓你有不良的情緒。意識到之後,不用去改變他們,因為做不到。但是也不要把錯誤歸咎於自己身上,有些事情是沒法「包容」的。也不用對他們進行價值判斷,不必深思「難道我不對嗎,或者難道他這樣做是合適的嗎」,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做法,剋制去評判別人,走掉就好了。
7.降低對自己的期待,合理的評判自己。犯了以上所有錯誤也不要覺得自己就是不好的,分析原因,下次再戰。人生嘛,最重要是開心對不對
應該就這麼多了吧,想到再補充好了
希望我們都能變得更好,有「擁有幸福」的能力
共勉ψ(`?′)ψ
-----3.14 更新------
還年輕的時候我一直說,我是xx座的,所以有很多很多的愛可以給別人。最近意識到自己其實是「缺愛」,也看了很多東西,想要去改,於是給自己定了很多如上的理性的規則,一一遵守。
剛剛去看了一半《被嫌棄松子的一生》,有點看不下去,突然意識到一個事實,其實我並不需要被治癒。在本子上寫了一小段話(一鍋雞湯),不想發到任何一個社交網站上,因為答案匿名安全感足足,遂寫在這裡:
不,那不是愛,不再叫做愛。
那是自卑,是恐懼,是焦慮,是害怕被拋棄和遺忘,是並不成熟的感情和心智,是內心黑洞的現實延伸。
而這樣的我,不需要被治癒,因為我沒有病。
一顆敏感的心沒有錯,能體諒和察覺別人的感情很好,有憐憫之心很好,善良也很好。我也在努力去獲得在世界上賴以生存的能力,這很好。
這一切都沒有錯,這一切這麼美。
我幹了!你們隨意(^^;;
ps. 給周意悅的答案點了贊,就為那句 「那麼多年經歷的打磨讓你成為了現在這個樣子,我想你更應該心疼自己,而不是責怪自己。」
--------28.06.2015 更新------
一直在考慮要不要來更新這個答案,因為上上下下有很多答主給出了很好的答案。但是出於我也想記錄一下自己心智成長的進程,於是今天來寫下了上面這小段話。我的原答案只回答了「如何改變自己」,現在補充上「接受和喜歡自己」的答案。
我大概半年前開始用知乎,獲益匪淺。
尤其是在自己的情緒管理問題上,把幾乎能看的所有能看的都看了,做了很多筆記,谷歌了,也看書,因為覺得如果還不去處理這個問題,自己和自己在乎的人都會很辛苦。
前兩天因為一個私人問題,和一些朋友爭論起來,我下意識的打開知乎,搜了很多關鍵詞,企圖看看有沒有人對我的疑問有比較系統的回答。然後我意識到這跟 5 6年前,一旦遇到什麼問題就去看星座運勢或者占卜沒有太大區別。我突然意識到其實我沒有辦法去處理自己的一些私事,事實上的,思想上的。總需要得到很多建議,聽取很多看法(從知乎上,或者朋友那裡),事實上對於大部分的事情並沒有做出行而有效的反應。
我突然意識到我可能並不是一個太糟糕的人,我至今為止犯過一些錯誤,做過一些努力,長大,現在在努力過上自己想過能過的生活。世界觀人生觀來源於媽媽,由於她嚴格的教導,做事為人雖然不能說完美無缺,可是並不是一個總給別人添麻煩的性格。我需要朋友們的幫忙和建議,卻不需事事聽取別人的意見,不需要一定符合誰的價值觀或者誰的行為準則,我只要做我自己就好了。
所以那天我對那些跟我爭論的朋友說,也許你們有你們的觀點,但是我的觀點和你們不一樣,我們就不要再聊這個話題了。然後我反思了一下,決定努力嘗試不再在一些私事上,尋求別人的意見或者更加極端一些,不再對別人講起。也不再在知乎上看過多這些心理戀愛朋友相處人際關係等話題,也包括評價時事類的話題。
至此,我嘗試相信自己對事情的判斷,去試對,去試錯,不再尋求行為綱領的保護,不再企圖做一個誰都喜歡的好人。這對我來說有點恐怖,不過我會一點點的去做。
我是多麼脆弱、懦弱、膽小、依賴性強的一個人啊,但是往往一般人看不到我的這一面,他們看到的是我敢想敢做,雷厲風行,在暑假很多人想著和朋友出去玩耍時,我的每一個暑假都選擇了實習或者做志願者;在很多人只想呆在爸爸媽媽身邊,找一份安穩的工作時,我毅然辭去體制內的工作,到遙遠的海外一個人單打獨鬥,這需要勇氣,需要決斷力,確實,但是透過這一系列外在的行為,支配我內心讓我這樣做的動力是什麼呢?我想是恐懼,害怕束縛,想逃離家庭;害怕平庸,怕自己如果不改變,就永遠跳脫不出來了;害怕沒有外在的這些噱頭為自己加分,營造話題性,贏得關注,會沒有人關注我,我會平凡地堙沒在大眾里,自己的價值也被抹殺;害怕我進入一堵牆後,就沒有決心和毅力跳出來,於是在進去之前,拚命地想跳出來,雖然我也不知道這個選擇是不是最適合自己的,我知道的是上個選擇絕對會讓我後悔;我恐懼的是單憑我自己的力量,無法擺脫自己的庸常,活出自己,看見自己的價值,所以寄希望於這樣的「鍛煉」,遠離家鄉去海外單打獨鬥,或者去海外留學,希望這些特殊的環境,能夠促使自己,或者說逼迫自己改變,說到底,我是寄希望於形式了,希望換個生活的形態,換個生活的形式,我能改變自己,不對,應該說能活出自己,畢竟從內改變自己,找到自己太難,太痛苦,太折磨了,所以想借外界的力量,其實也是懶惰的、推卸責任的做法,幻想自己在這樣艱難、陌生的環境中能「奇蹟般」地突然在某一個瞬間就找到了自己,擺脫了那麼多年營造的假面,真真正正地活出了自己,可是現實哪那麼美好,都是美夢。
不喚起心靈的力量,心靈在沉睡,或者說在裝睡,希望外界推一推你,你的內在就發生了質變,哪那麼便宜的事。就像劉瑜所說的,你必須像幽暗的自己伸出手來,自己去剖析自己,扯開外在的盔甲,去看,去剖析,去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況,思維機制,以及這背後支配他們的動機、的緣由,去了解這些動機的根源,我的成長過程是怎樣地影響了我的認知,影響了我的現在。只有你自己才能將自己救贖,除了你自己還有誰?你必須向幽暗處的自己伸出雙手,擁抱他,抱抱他,告訴他沒什麼,大家都有自己的不容易,接納他,認可他,剝落他的盔甲,摘掉他的假面,告訴他,ok的,我不會評論,你可以展現給我看你最脆弱的一面,我不會背棄你,我會接納最真實的你,小心捧過他交給你的珍貴的脆弱,一點點小心地整理,分析它的緣由和行程經歷。我想清晰地找到自己的癥結所在,認可它,接納它,然後就能釋然了。這條路真的不好走,誠實地打開自己,可能會被血肉模糊的自己嚇得落荒而逃,從此不敢再看向自己,我們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不拒絕去看見真實地自己。
心理諮詢師做久了,養成了一個特討人嫌的毛病,就是愛建議人去做心理諮詢。
看到這個問題,腦中首先跳出的建議就是去找個心理諮詢師。 這的確是個非常討人厭的毛病,但出發點是因為無論是從我接受心理諮詢,還是我給他人做心理諮詢,這類問題經常能夠得到較好的解決。
像這種在親密關係中反覆卡在同一個地方的問題,屬於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結構性問題中的結構指的是「人格結構」(Personality Structure),是相對於癥狀性的問題而言的。
癥狀性(symptom)的問題,是指某人由於外部遇到的一些臨時的困境,導致產生一些臨時的癥狀,比如遭遇喪親之痛隨後產生的抑鬱或強迫癥狀,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癥狀會慢慢消退。
結構性問題是指觀察到某人人格深處的特徵導致外顯為一種穩定和持久的人際和心理模式,會有一種在某個地方總是會卡住的感覺,這樣的問題不太會像癥狀性問題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得到解決和修復。類似於弗洛伊強所言迫性重複(Repetition compulsion )。結構性困擾有點像那個被懲罰的西西弗國王,日復一日無比艱辛的滾同一塊石頭上山。 結構性問題往往隱藏在人格結構的深處,所以當不觸碰到相關的部分,題主看起來健康而幽默,沒有什麼其他問題。
結構性問題每個人都有,但程度會有所不同,輕則會導致某些細微的適應不良,重則成為人格障礙,廣泛的影響到一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像戀愛與婚姻這樣的親密關係,經常是一個人結構性問題的照妖鏡。我們經常會在一些記錄親密關係中暴力極端行為的社會新聞中,聽到旁觀者的一些「意外」的聲音:他單位中明明表現的很好呀、他對待朋友和周圍的人溫和謙遜呀......人們似乎更容易在戀愛中成為瘋子、低智商、各種二貨、賤貨...... 戀愛關係讓一個人脆弱以及陰暗的部分,無處藏匿。在精神分析中,我們用退行(Regression)這個概念來描述這樣的現象,戀愛會造成成人退行到更幼稚的階段。
對於結構性的問題解決,我個人認為較少取決於一個人的主觀努力(有時候努力甚至是這種結構性問題的一部分,越努力可能越糟糕),因為結構性的問題往往深埋在潛意識中,廣泛而隱微的影響著一個人的情緒認知和行為。因此很多時候對於結構性問題的困擾,人們會感覺到,我什麼都知道,可就是無法也無力去改變。知識、雞湯甚至他人的經歷,對於結構性問題的效果往往微乎其微。
要想改變一個人的結構性困擾,在我看來更多的取決於我們遇到的人以及我們和他人建立的關係,以及在關係中更加細緻和敏銳的覺察。戀愛中跌倒的,更靠譜的方法是在下一次戀愛中去修復。
讀到這兒的朋友,略加回顧你也許會同意我的這個說法:在你青春期之後的成熟和成長過程中,起到最重要作用的也許不是其他,而是那些曾經愛與被愛的《那些花兒》。
戀愛在有些時候有類似於心理治療的效果,當我們在戀愛中退行並遭遇自己核心的結構性困擾時,我們同時也就得到了一次修復的機會,總體來說,問題的修復重點在於我們需要碰到一個對的人,談一場和以前所有戀愛都相似而又不同的戀愛。
但這其實很難,一開始,我們以為我們遇到了讓我們更安全的更對的人,然而很快我們可能發現熟悉的感覺又再出現,最終關係又卡在了一個熟悉的地方。打破重複需要我們有足夠的反思,需要智慧和勇氣甚至還有那麼一點運氣。
戀愛像某些有毒的葯,合理用藥能治病,使用不當則可能會產生新的創傷。
繞了一圈,請原諒我又討人嫌的繞回到建議他人接受心理諮詢的事兒了。
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諮詢,允許來訪者和諮詢師建立一種特殊的關係,在設置的框架下,允許關係沿著任何方向自由發展,因此來訪者的結構性問題得以再一次的活現(Enactment),因為關係被允許在設置的框架內自由發展,來訪者會和諮詢師發展出象徵性的親密關係,比如父母與子女,戀人等形式的關係,來訪者的結構性困擾有機會在這樣的關係中被細緻的觀察和理解並修復。
因此有些精神分析師會告訴大家,對於一些深層次的情感情緒困擾,談一場戀愛或做精神分析心理治療都是可以修復的,但戀愛可能要在一段較好質量的關係中待滿至少五年,在一段心理治療中則需要一兩年時間。
我花了整個下午的時間思考,翻閱書籍,查詢文中涉及的科學依據,在毫無人體工程學的環境下寫下此文,可謂是搜腸刮肚,讓很少寫長文的我元氣大傷,大家看完覺得有道理的給我點個贊或者評論一下,給我點反饋,讓我更有動力回饋給你們更多乾貨,快來點贊吧!
這個題目裡面包含了三個問題:
接受自己
喜歡自己
改變自己
對於接受自己和喜歡自己,現在還在思考之中,以後在說。這裡說幾點關於改變自己,希望能有所幫助。
以我的個人經驗和觀察總結來看,這三個問題沒有一個是可以隨隨便便看篇文章,讀本書,去旅行就順順利利地解決了。因為這三件事給你帶來的影響十分有限,如果你的整個精神和身體與做某事件(讀文章,書籍,旅行)的總共鳴度是10,那麼讀書看文章可能給你帶來的總共鳴度只有2,3左右(視個人而定),而能夠長期讓你能夠保持自我警惕,自我提醒,進而改善自己可能需要8到9左右的共鳴度。
比如你去大理玩了一個星期,看到了令人心曠神怡的風景,遇見了漂亮的美女,整個這些事對你的影響是非常小的,不到半個月會讓你無法再體會到當時的感覺。但是,如果你在旅途中遭遇惡劣天氣,孤身一人深陷絕地,或者遭遇綁架,然後你硬抗著憑藉自己完成自救,那麼整個事件與你產生了8-9左右的共鳴度,並且這些經歷會一直影響著你,一年或者數年,取決於是在你處在的年齡階段以及自身的恢復能力。更加常見的例子是,如果人長期飽受疾病的摧殘,整個人會變得非常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以及營養補充,自然而然摒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為疾病給人帶來的困擾是長期且痛苦的,讓人感到恐懼,可以在人的大腦中留下深刻的映像。
但是,最終還是會回歸到你的最初基準線,那麼你要做的是抓住回到最初基準線的這段時間。 為什麼呢?因為處在這段時間的你和以往大大不同,你的整個意識完全被激活了,你不再像平日那樣懶散無聊沒動力,相反整個大腦很清醒,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積極勤奮正能量佔了上風。這個時候,如果你對自己加以改善,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我個人而言,有一次去衡陽旅遊的時候吃了當地人以及的士司機的虧,警察也偏向本地人,痛恨自己勢單力薄,最後只能自認倒霉,當時自己大概是21歲左右,血氣方剛,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對待,又無處傾訴,回到學校之後,每個星期總會有一兩次回想起當時的情景,讓我血脈噴張,怒火中燒,後來我就想,要不受屈辱,就只能自強,於是我開始了健身,在長達四個月的時間裡,我都是激情澎湃,因為心中的屈辱一直在鞭策著我,到了第五六個月,感覺開始退卻,動力慢慢失去,外加超負載的訓練,沒有壞境的支持,很快就沒有繼續練下去了。不過健身的效果還是有些的,22歲畢業那年,跑到在合肥工業大學讀書的好基友那裡去玩,剛好也碰上好基友的畢業贈別,在等火車的時候,好基友的同學問基友,你朋友是不是健過身,身材還不錯,雖然有點瘦,但是感覺整個身材很有線條感。。。。。。。。。。。。(在這件事情中,其實可以看出我是用鍛煉身體的方法來引導自己心中的憤懣,這是一件好事,但是根據更多的新聞報道中,很多人都是採取激進,殘忍的手段來將心中的怨恨撒在身邊的朋友同學,所以大家要辯證地看,我不是在鼓勵大家用偏激的方法刺激自己,僅僅是舉個例子,畢竟這容易傷人傷己)
言歸正傳。
人的大腦有自我保護功能,大腦會主動忘記那些令你痛苦的事情,而讓你更可能記住那些令你開心的事情,很明顯的一個例子是,女性在生育的時候會忍受巨大的疼痛,但是過了一兩年,這種疼痛感在她的大腦中慢慢消失,這樣,當女性再次準備懷孕的時候,不會再對之前的疼痛有強烈的感覺,如果還保存以前的疼痛感,那麼女性會拒絕再次懷孕,這樣不利於人類的繁衍。這就是為什麼跑步健身這些事情讓人難以堅持,因為這些事情都是令人痛苦的,大腦不喜歡痛苦,所以會阻止你去做這種事情,大腦什麼時候會讓你想去健身跑步?當你身體狀況十分差勁,當你的生存狀況岌岌可危需要你奔跑抗爭的時候。再舉個例子,上課的時候,碰到比較難的課程,同時老師又講的比較枯燥,我會鼓勵、假裝自己去喜歡這門課程,努力尋找這門課程的有趣的對方,而不是每天抱怨老師講課的枯燥,埋怨課程的繁雜。大腦只認情緒,不管事實,騙多了,大腦就相信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試試。
要能成功地改善自己,至少要有三個因素:
a:明確具體而非模糊廣泛的目標
b:觀察和反思自己,並且記錄在案
c:制定計劃,並且要加入能夠讓自己持之以恆的策略
a:首先講明確具體而非模糊廣泛的目標。
我發現很多人在描述自己問題所在的時候,總是喜歡模糊概括性地描述,比如說
我太自我為中心
我吃的太多
我不夠誠實
……
諸如此類的模糊概括的陳述無法指導你應該做什麼,你說你吃的太多,是早餐吃的太多,還是午餐晚餐?每天都吃的過多,每餐都是如此?吃什麼吃的太多?一種更加可取的辦法是採用4H+E方法:即時間,地點,人物,做了什麼,自己的期望。
比如:
在和同學朋友單獨一起的時候,我談自己談的太多了,並且經常沒有給對方反饋,而是自說自話,我希望可以讓朋友多說點什麼。
我早餐和午餐吃的是xx食物,份量是正常水平,但是晚餐吃的份量比午餐少三分之一,並且在晚上十點明顯感覺到餓,並且吃了兩根香蕉,我希望自己在吃飯的時候要控制好量,避免過飽過少。
在和不熟悉的人一起的時候,我會偶爾會為了隱瞞自己的難堪而選擇撒謊,但是在和熟人呆一起的時候,我幾乎做到了誠信,我期望自己在陌生人面前也要不說謊話。
經過引入4H+E方法,你就知道自己在具體情況下的問題所在,這樣如果你想改變自己,你就格外具有目的性,你會提醒自己在和朋友單獨一起的時候,多談談對話,你知道自己只是在和陌生人一起的時候才會說謊,這樣你就可以有針對性地解決自己在陌生人面前說謊的情況,而不是泛泛而談我不夠誠實,我吃的太多,我不具有決斷力等等。
b:觀察和反思自己,並且記錄在案
人的記憶有很大的誤差,關於自己,人的記憶總是容易犯錯。所以要觀察行為,而不是臆測自己的行為。
那麼如何觀察自己的行為呢?
先舉個例子:
比如你很害羞,去參加朋友的生日Party,一進屋,發現裡面除了主人其他都是陌生人,甚至還有文化風俗迥異的外國人,你感到十分不安,儘管你只是需要和大家稍微寒暄幾句,或者自己喝喝酒吃點東西也行,並沒有什麼糟糕的事情發生,但你還是十分緊張。你的大腦開始充斥各種毫無道理的理由:
自己一個人坐到沙發上一言不發看起來好傻?
到時候如果要和陌生人聊天聊什麼好呢?
我說的話會讓人覺得有趣嗎?會不會引發別人的嘲笑?
貌似坐我旁邊的人對我沒有什麼興趣?
你的大腦開始走神,你感到了焦慮,你在想,我不屬於這裡,還是早點離開把。你開始思考如何躲避聚會或者離開,逃走的結果是:你感到十分輕鬆,那感覺如猛虎歸山,囚鳥歸林。你已經習得處理這種情境的一種方法:逃走。雖然你也知道這樣做根本不能解決問題,可能長遠看來還會導致新的問題,但是你束手無策。
我們詳細思考整個過程,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把事情分為前提,想法(感受),行為,後果。
前提:參加朋友的生日Party,其他你人都不認識
想法:局促不安,害怕出醜,緊張
行為:逃走
後果:精神放鬆,身心愉快。
同時,可以在想法這一項,給自己的情緒打分,比如說如果總分是10分,我這次的緊張情緒只有4分,這也可以讓自己知道每次自己的狀態,知道自己的喚起指標是不是有所降低。有了這種記錄,你會更好的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在什麼情況下,自己是什麼樣的感受,最有可能做出什麼樣的反應。
在後面的自我改變中,也可以採用這種前提,想法(感受),行為,後果的方法記錄自己的行付出和行動。但是千萬要記得,不能總是記錄自己的失敗(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逃走),也要記錄自己每次的的成功(比如在Party散場時候才離開,比如自己和某人聊了幾句),即使是微小的進步和成功也要記錄在案,只記錄自己的失敗會令人泄氣的。當你看著一份冗長的負面思想或者失敗案例的記錄會導致你更加消極地思考自己,它是如此的令人喪氣以至於使你放棄努力,這就好像,如果你打遊戲總是被虐,從沒贏過,很快你就會對本該令人上癮的遊戲失去興趣。同時,如果你持之以恆地記錄自己的進步會提高你的信心,給你帶來正門反饋,增加你的自我效能感。
c:制定計劃,並且要加入能夠讓自己持之以恆的策略
既然要制定改變的計劃,那麼我們之前進行的自我觀察就可以用上場了。習慣是對情境的自動化反應,要想改變已有的習慣,那麼就需要對該情境進行「去自動化」。
我們可以針對前提,想法(感受),行為,後果進行「去自動化」。
比如:
針對前提:當你在一個人呆在宿舍情不自禁地想去看A片或者擼管,那麼你要做的是盡量讓自己不獨處,你可以去圖書館,或者趁自己精蟲還沒上腦的時候把電腦鎖死幾個小時。
針對想法:在這裡可以考試使用認識行為療法裡面的ABC方法,借用百科:
A指與情感有關係的事件(activating events);
B指信念或想法(Beliefs),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
C指與事件有關的情感反應結果(Consequences)和行為反應。
ABC方法的關鍵在於一旦你出現消極想法,你要學會反駁自己的消極想法。
比如:你約會妹子,一不小心把妹子的弔帶扯下來了(好吧,我承認我是流氓,連舉例子都不放過。。。。)你是個老實且較為敏感的漢子,這時候你如臨大敵,覺得自己在犯罪,你的大腦開始胡思亂想:
妹子肯定不開心了;
妹子肯定覺得我是個小流氓;
妹子對我有意見了只是沒說出來;
糟糕了,這次約會肯定失敗了,以後就要說拜拜了。
這個時候你就要快速地對自己進行說服,方法就是不停地列舉證據反駁自己的想法:
妹子只是在趕緊整理衣服,只是有點慌亂,看不出來有什麼不滿,沒有表現出來我就當沒有。
有什麼證據證明妹子認為我是個老流氓,這只是我的心理所想,說明不了什麼。
妹子的心理我現在也不知道,所以也不能就這麼肯定地認為妹子心裡對我有意見。
說不說拜拜取決多個事件,不可能就因為無心之過而被打入黑名單。
只有不斷地列舉證據反駁自己的想法,你的大腦才能夠被說服,才能讓自己翻騰倒海的大腦有所平靜。不信,你自己試試?
更為豪爽一點地可以這麼想:
就算妹子對我有意見,要和說拜拜,那有怎麼樣呢?我又不是故意耍流氓,我也只是一不小心,並且也沒有對對方造成什麼傷害,要說拜拜就說拜拜吧,只能說我們之間沒有眼緣,擦不出火花。
針對行為:在聚會上如果因為懼怕陌生人想開溜,那麼可以選擇替代行為,你可以獨自一個人吃點東西,等自己平靜下來,尋找和善開朗熱情的陌生人,加入他們的聊天之中,你可以只是傾聽,微笑,偶爾詢問,一步一步來。而不是一心想著表達自己,讓自己光芒萬丈,不讓氛圍冷場,一旦腦海出現消極觀念,又可以使用上面提到的--不停地列舉證據反駁自己的想法。
針對後果:一旦你有所進步,你可以給自己物質上或者精神上的獎勵,你可以給自己製作一個計分表,給自己加分數,也可以使用代幣。一旦出現不好的後果,你可以試著安慰自己的情緒,並且可以和可靠的朋友聊聊,從朋友那裡得到支持和安慰。
另外,還有一些策略需要提到。
對誘惑做好充分準備
1.不要讓自己置身於誘惑的環境。看過吸血鬼題材的電視劇的同學都知道,吸血鬼一聞到血就會失控,你沒有甘地那麼地自制力,所以也不要學他那樣睡在美女旁邊不動手動腳來證明自己的貞潔。
2.讓你的朋友同學不要誘惑你。你的生活圈子也就這麼大, 互動的基本上是你的朋友同學,很多的失敗是來自朋友的引誘。你要明確告訴他們你的計劃和目標,向他們解釋你所做的努力,你將感激他們不給你誘惑以及對你的幫助,每次你的朋友沒有誘惑你或者幫助了你,你就要回報他們,這樣他們知道你是來玩真的了,也就會更加願意幫助你和不誘惑你,這樣才是一個良性循環。
3.把計劃公諸於世,並且時常討論起,做出承諾有利於你堅持下去。
4.學會轉移注意力。比如你在看A片的時候(又來了…(/ □ )),你要善於尋找主角的缺點,比如男主一身贅肉,滿臉橫肉噁心的要死,差評;女主故意裝腔作勢令人反胃,差評。這樣不僅可以降低誘惑性,還可以讓你樹立正確的認識。還記得那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嗎,有些小孩繪聲繪色地想像著食物的口感,香味。而有些小孩學會轉移注意力,比如轉移目光,或者想像成一朵雲。
5.隔一兩天就要提醒自己的目標,並且認真反思。並且給自己打打雞血,想想自己準時完成之後的快樂的狀態,
6.請別人提醒你。不管是你要去一個誘惑的環境,還是普通的環境,都要請別人來提醒你的目標。
7.準備「如果……那麼」方案。比如說,如果我受到吸煙的誘惑,那麼我立即起身,去外面散散步。這個好處是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如果出現障礙,我們知道如何去應付它,而不是咬緊牙關,握緊拳頭,死死地抵抗著誘惑。
8.提前準備出現干擾時候的應付方案。比如,你打算每天早上跑步,可是第二天你發現早上下雨,於是你就繼續睡覺,在接下來的二三天,還是每天下雨,於是你就對自己說,下雨了,不能跑,等天晴了再跑。這是很自然的想法,但是這種想法非常危險,大家千萬不可小視,因為一旦兩三天因為下雨而中斷跑步,在天晴的時候,你更大可能不去跑步了,這是血的教訓。所以正確的應付辦法是,提前想好應付措施,比如,如果下雨,那麼我就練習上下樓梯十次。
調整對失敗的看法
犯錯失敗是很常見的,一次犯錯並不是災難,舊的行為已經習慣泛,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不會輕易消失,你在向它進行挑戰的時候,掛掉是很常見的事情。
所以問題不是你問自己「我會不會出錯」,而是要問自己「我該如何處理我的錯誤」
一個很好的辦法是對進步和失敗都持有一種學習技能的態度。也就是像騎單車,你害怕,你無法保持平衡,你會摔倒,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你犯錯,你屈服於誘惑,倒退到之前的生活方式,你都要告訴自己這緊緊意味著自己需要更多的練習,practice makes perfect,而不是責備自己的人格特質,比如說自己沒有足夠的意志力,自己智商不夠。
高頻率重複,直到習慣
比如你想讓自己臉皮不要太薄,你選擇的策略是去商店市場和老闆砍價,在初期,你不能一個星期,或者半個月才去一次。而是要一天一次或者一天多次,經過一段時間,你發現自己已經習慣砍價,那麼你可以把頻率減少,變成三天一次,一個星期一次,千萬不可覺得高枕無憂,一旦你一個月或者更長時間不去練習砍價,那麼你又會慢慢變得不適應,這就像溜冰,久了不去,你就會感覺到生疏,切記切記。
最後申明:
這些方法不可能針對任何人都管用,所以大家覺得什麼方法適合自己用大量地用,不合適就不要用,你還可以自己使用自己創造地適合自己的方法。
有興趣請關注微信公眾號:
http://weixin.qq.com/r/XDrg_JfE38qgrdOb929O (二維碼自動識別)
說點簡單粗暴的解決辦法吧。
堅持做一件事,簡單也好,複雜也好,堅持去做。
堅持一個月就會有優越感了,堅持一年半載的基本就會喜歡自己了,這個過程自己的心態就慢慢改變了。
那如果你問我,我堅持吃飯,堅持睡覺,那也算堅持了啊?如果你能堅持按時吃飯,按時睡覺,我想生活習慣的改變也會改變你的心態喲~~~
最最最後,推薦一部電影《yes,man》(p_-)
—————————————————
仔細看了下,感覺自己答非所問,題主是想問如何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更好的處理親密關係。
那我覺得吧,認識到自己不完美就是接受自己的第一步。
認識到對方也不完美,是接受的第二步。
不強求自己和對方改變,可能是第三步。即使改變,也全部是因為自己想並且是帶著愉悅的心情去改變的………為什麼要刻意改變自己?
取悅他人,委屈自己,得不償失。
刻意地隱忍,反而會增加心裡的戾氣。
有一個詞叫 順其自然
好好和人相處 與 改變自己 根本就是兩個不同的範疇。
即使性格不一樣,或者說性格不完美。也可以成為朋友,未必就會傷害別人。
和大部分人相處,只要做到坦然就好,落落大方。
他們介意地不是你的性格,而是你處事的一些方式。論跡不論心,論心少完人。
而和親密的人相處,偶爾任性未嘗不可。只要注意把握好 「度」 ,不要太得理不饒人就好。
如果世界上每個女孩子都變成乖巧懂事,淡然文靜的樣子。
豈不是少了一分可愛?
好好保護自己獨特的性格,不要因為各種原因而隨意撫平自己的稜角。
平平常常地過日子,舒舒服服接受自己。
然後,如人相處,做到和而不同,把握好「度」。
這樣簡簡單單就好。
接受自己,喜歡自己是一個結果;改變自己是一個過程。
要達到接受自己,喜歡自己首先需要發現自己,理解自己,做到無可奈何的接受自己之後逐漸改變自己最後達到喜歡自己。至少我覺得是這樣一個過程。
為什麼要發現自己?能意識到自己的自我意識只是整個意識系統的一小個部分,佛洛伊德比喻意識和潛意識的冰山理論就是這個意思,你的行為你的身體大部分你沒在你意識參與下發生的。人意識到自己是這個身體的主宰就像人類以為地球就是整個宇宙中心一樣,荒謬和無知。
我想我並不是在誇大意識得渺小,而是決定你行為的基因,你的神經遞質,你出生前的環境,你父母的性格,你的世界觀,你的價值觀,你的人生觀,你的歸因方式,你父母的世界觀,你所處的環境,你父母和你相處的方式這些因素都不是你的意識所能參與決定的。
你通常來說是並不了解自己的。在心理輔導的過程中,大多數諮詢師會讓你訓練一個你可能遺忘了的技能,發現自己。常常選擇用的一個詞就是「覺察」:當你遇到你所說的情況的時候,你覺察到了什麼?當時你有什麼樣的感受?其實我覺得就是你當時心情怎麼樣,之後你又是怎麼做的?之後便是一段積累過程,為自己建立足夠分析自我的資料庫。
這個過程是為了能讓你了解自己,哪些是你能改變的,哪些是你無法改變的,哪些是你必須改變的,哪些是你不用改變的。
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你會漸漸的發現自己能夠比較客觀的知道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客觀只是指角度客觀多元化,而不是指的是情感客觀。
了解自己之後通常會慢慢的問自己,為什麼?為什麼我會這樣,為什麼我不是哪樣?為什麼?為為什麼這個詞會常常縈繞在你的腦海,但這些問題通常很難自己能找到答案,或則要經過許多的彎路才能發覺到答案。
找到答案的目的是為了接納自己:啊,原來是這樣;唉…原來是這個原因。接納自己是為了更好的變成自己所喜歡的模樣,讓這個改變的過程少一些情緒上的阻抗,比如失望,絕望,無奈,沮喪等等。讓改變的過程變得更加容易和持久,漸漸的變得自己更加喜歡自己。
我個人覺得人就像一個國家一樣,政府就像一個人的意識系統,生活在這個國家的百姓就像是人的無意識。他們時時刻刻都在向意識表達著自己的訴求,如果政府不能覺察到,他就會暫時被壓抑下來,將來可能就會變成一系列的病因。生命像河流一樣流暢自然,接受自己像喝水吃飯一樣自然輕鬆
「人生苦難重重,這是個偉大的真理。」美國心理學家M·斯科特·派克如是說。在漫長的人生中,我們每個人可能都難免與自我懷疑、自我鄙視、不安全感、不確定感、痛苦、焦慮、憂愁、甚至絕望等負面情緒及身心狀態打交道;有時在內外在環境共同作用的情境下,我們甚至會長久地陷入負面情緒身心狀態而無由擺脫。渴望工作順利、生活順遂、人生平安幸福幾乎是每個人的最大願望,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做,才能最大限度降低人生痛苦、獲得生命的平和與喜樂;舒展放鬆、睿智從容地活下去呢?
反射型思維VS環境驅動型思維
出於我們自身的性格稟賦、成長學習、生活工作環境等,我們在長期的生命進程中會養成一套相對固化的思維反應模式,以應對內外在環境動態變化及生存挑戰。比如我們在所在組織一次崗位競聘中落選,加之近來工作又受到領導批評,此時我們內心可能會由於擔憂自身職業前景而引發一系列的焦慮痛苦情緒。再比如近一段時期內,我們承擔著較多工作量,由於過度擔憂工作進度導致失眠,白天精神不佳又進一步導致工作進度滯後,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們過度陷溺於內心想法及情緒狀態,過度認同於那些負面的自我概念(比如認為自己很無能、沒本事、缺乏駕馭複雜工作的能力,時常自我懷疑、自我鄙視等),而非基於時刻響應客觀環境動態變化的思維反應模式即為反射性思維。正如美國心理學家約瑟夫·J.盧斯亞尼(Joseph J.Luciani)指出的,「反射型思維,可以表達為有自我懷疑、悲觀或某種恐懼的傾向,這種思維類型是由不安全感驅動、事先準備好的、重複的心理習慣。焦慮、反覆思考、完美主義、懷疑、恐懼、迴避,甚至敵意都會成為不安全感驅動控制生活的企圖……試圖控制生活會不可避免地導致反射思維,這將導致下意識生活;而環境驅動型思維則是對真實、客觀的生活環境做出正確合理的反應。」
反射型思維驅使我們去控制生活,一旦生活不符合我們的預期或期望,一旦事件發展超出我們的心理控制範圍或與我們的內在自我概念形成衝突,我們就會焦慮不安、或者感覺痛苦挫敗甚至絕望。崗位競聘落選、領導批評、項目節點臨近等工作中一系列的困境和挑戰其實很正常,我們的整個職業生涯在很大程度上來說就是勇於戰勝各種工作困難及挑戰,持續做出自身價值貢獻的旅程。在此過程中,如果我們基於客觀環境動態變化及實際工作挑戰,順其自然積極應對、理性思考、理智實踐,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那麼工作肯定會向前推進。但如果我們抱著一種時刻想要以完美的心理準備狀態來預測、控制甚至駕馭事態進展,抱著一種至死維護呆板固化的自我概念(尤其是那些消極負面的自我概念)的心態時,一旦事態發展超出心理預期或違背自我概念就陷入過度擔憂、焦慮、反覆思考、自我責備、自我鄙視的心理泥淖,以至引發一系列負面的身心狀態,那麼影響工作是必然的。此時我們會發現,自己越是想干好工作越是干不好,越是想精力充沛、思維清晰地聚焦工作越是會不由自主地擔憂焦慮到失眠。
導致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我們在內在不安全感驅使下,時刻想要掌控生活的反射型思維模式。
生活是無法掌控的
事實上,我們稍作觀察就會發現,生活是無法掌控的。每天每日生活、工作都會向我們提出各種問題和挑戰,我們既無法預測、更不能迴避;而生命之意義就在於勇敢迎接工作生活之挑戰,基於環境及當下情境的動態變化而做出即時反應,適應變化、活在當下。
當我們大多數人試圖掌控生活時,一方面是由於我們的不自信和缺乏安全感,我們試圖把動態的生活固化在僵硬的反射型思維模式中,企圖最大化預測、控制及駕馭生活走向以獲得虛假的心理安全感,沒想到反而由此引發一系列以焦慮不安、過度擔憂等為內容的內在失控感;失控感促使我們更努力地企圖掌控更多,但終究的事與願違會導致越來越嚴重的惡性循環——我們會感覺對生活工作越來越沒有自信,我們的生活變成了找不到解決方案、焦慮不安、痛苦絕望的循環播放;另一方面是由於我們對內在自我概念過於認同,並在此基礎上建立生活,凡是所有威脅到我們自我概念的外在事件自然會成為我們的痛苦之源。
其實生活本不該如此艱難,只要我們懂得放手,不再企圖在心理層面或思維層面尋求虛假的掌控,不再過度認同呆板固化的自我概念,順其自然、為所當為,信任自己、信任生活;生命才會重新像河流一樣變得自然流暢,我們的人生才能出現意想不到的轉機。
舒展放鬆、睿智從容,信任自己、信任生活
我們每個人活到現在,不管當下生活過得如何,必然意味著我們已經無數次戰勝了生活對我們提出的各種挑戰;未來我們還將繼續勇敢地活下去。只是我們要學會如何活得更舒展放鬆、睿智從容,不再有受困於內心無法掌控生活所帶來的不安全感、不確定感、痛苦焦慮等負面情緒和不良身心狀態,以及那些負面消極的自我概念、內心觀念等的折磨。
要活得舒展放鬆、睿智從容,一方面是深刻體悟到生活是無法掌控的,接受每天每日的生活工作動態變化,及由此帶來的不確定感、焦慮不安等情緒,學會和各種不良感覺共存;建立環境驅動型的反應模式,而非過度陷溺於內心感受,積極謀事做事成事,心態自然就會隨之變化;另一方面是要高度警惕涉及你自我概念及內心想法、主觀價值判斷等諸多內在觀念(比如你認為自己無足輕重,很無能、沒本事、什麼事情都做不好;比如你習慣以「受害者」心態自居,經常腹誹環境、組織及他人等等),不要對這些觀念過度認同,不要陷入「認知融合」(認知融合是指在對待自己的思維時,將其看成其話語表達的事物;認知融合就是從自己的想法看問題,而不是審視自己的想法。當你陷入到認知融合中時,你就會把自己思維里所做的陳述當成真實的現狀,而沒有意識到這些陳述不過都是不斷發展的認知過程的產物而已)。要明白包括自我概念、內心想法及主觀價值判斷等都只是認知過程中產生的觀念,而所有的觀念只是一種未經事實充分驗證的假設而已,並非不可改變的客觀事實。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史蒂夫·C.海耶斯(Steven C.Hayes)所言,「你可以學著審視自己的思維,而不是從自己的思維去思考,這叫做去除認知融合技巧。」包括自我概念化、主觀價值判斷等內在觀念是你的思維像人一樣對自己、他人、事件等做出評價,而你於無意識中將其當作真實的現狀來接受;而它卻加強了你心理上的僵化程度……不管你是如何看待自己(包括對他人、事物的評價等),問題就在於一旦你認同了自己的觀念、看法等,就會歪曲地看待這個世界,以期保留或自我驗證自己想法的正確。尤其是你對那些負面消極的自我概念越認同,你當下及未來的生活歷程越有可能會自我驗證那些負面觀念,並無止境地循環固化下去。而事實上,那些負面看法都是可以改變的,只要你願意嘗試。
要活得睿智從容,最根本的還是要學會信任自己(信任並發展正向自我)、信任生活,丟掉企圖時刻掌控生活的虛假幻覺,充分信任和利用自己的生存本能和生命直覺,立足客觀現實動態變化,積極勇敢迎接各種生活挑戰,做到心如明鏡、物來則應、物去不留,毫無掛礙,自在從容地活下去。
正如美國心理學家約瑟夫·J.盧斯亞尼所言,「如果海洋被視作我們所有本能、生存本性的倉庫,那麼正常的自我意識只是汪洋中的一片小島。一個沉醉於控制的人看到的則相反。他或她把控制視作生活中的支配力量、保護力量——海洋。這樣,問題便隨之產生。當我們的自然的、無限的生存能力隸屬於固執僵化的控制的狹隘心理,我們便開始失去應對生活的本能能力、自發能力。控制的願望強加在我們身上過多的要求,如焦慮、反覆思考、完美主義、擔憂等,這過多的負荷最終讓我們倦怠。它如同一台無油的發動機;摩擦會讓它生煙,然後磨壞,最終——不可避免——這台發動機會停止工作。」如果我們不想讓自己的「發動機」停止工作,就要學會信任自己、信任生活;信任自己的生命海洋中蘊含著戰勝人生各種挑戰的無限潛能。無論如何,我們都會勇敢地活下去;無論遇到何種生活、工作挑戰,我們的自然生存本能都會自動自發地幫助我們迎接挑戰、戰勝困難。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充分信任自己的生存本能、信任自己的生命直覺、信任自己的正向自我,順其自然、勇敢堅強地活在當下,活在「逝者如斯夫」的生命之河裡。
打造「正向價值觀」的人生壓艙石
順其自然地活在生命河流里,不要試圖過度掌控生活,並不意味著要我們隨波逐流、與時俯仰;而是恰恰相反,我們要打造「正向價值觀」的人生壓艙石,才能在生命河流里不至翻船或漂流不知所終,才能安心享受生命中每朵浪花、才能不錯過人生中的美好風景。
正向價值觀既是我們的人生壓艙石,也是我們的人生指南針。什麼是價值觀,簡言之,價值觀就是我們對自我生活、工作所抱持的內心信念、希望、預期或看法等內在價值體系。比如我們也許會認為,工作只是被迫謀生的手段,輕鬆的業餘生活才是人生意義之所在;或者我們會認為,人活著就是為了獲得最大化舒適的自我體驗,其他都是扯淡等等。不管你抱有何種價值觀,它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你的人生。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過,「缺乏自省的人生不值得一過。」如果我們能夠在與自我對話、與他人、環境日常互動過程中經常反省自己的內在價值觀體系,抱著接納並改善自我、與人為善、和合共贏的基本訴求來修正自己的人生指南針,為人做事替自己考慮的同時,也不忽視他人的正當權益;有著根植於內心的人生修養,無需提醒的生命覺知和文化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生活自由,為他人著想的自發善良,那麼我們的生活工作乃至整個人生旅程,是不是就會更加順利美好一些呢。
在一次培訓課上,學生對老師說,我總是不滿意自己,老師答到:你有權利不滿意自己。
有時我們會陷入一個怪圈,為了接納自己而接納自己。可是,如果不接納又如何呢?
訪:「我多疑,缺乏安全感,脾氣不好。」
咨:「你不夠接納你自己。」
訪:「我多疑,缺乏安全感,脾氣不好,不接納自己。」
看見沒,你又給自己多加了一個負面標籤。
你有權不喜歡自己。
你有權不喜歡自己。
你有權不喜歡自己。
接受,也就是「acceptance", 是一個來源於佛教的概念。
然而現在遍地開花的mindfulness正念課程里,很多」導師「對這個概念濫用,乃至誤讀。尤其是mindful parenting, 要家長對小孩的很多「惡習"都無條件接受,豈不害人全家。面對很多不正義的情況的時候,更是不能隨隨便便就」接受」了。對自己當然也是如此。
接受和改變,並不衝突。因為它們作用於兩個不同的層面,接受的是感受(what you feel),改變的是行為(what you do)。
重點來了:(懶得翻譯。。吐槽的閃開):
Acceptance is about accepting your reactions to what"s happening right now.
You"re allowed to feel whatever you feel, and if you start fighting against it, you start fighting against yourself.
It doesn"t mean that you have to accept the conditions that created it, or that you don"t wanna
make certain choices to change it.
好比得了病,你接受的是得病之後的體驗,比如疼啊,累啊,力不從心啊,難受啊,沮喪啊....
但你改變的是行為習慣,不是說你接受了這些體驗,就不吃藥,不早睡早起了對吧。
有句話叫You can"t fight cancer, you can only live with cancer.
同樣的,You can"t fight yourself, you can only live with yourself.
接受自己,是為了給改變自己掃清障礙。只有先接受,才能避免負面情緒反覆糾纏,影響改變過程中的行動力和耐力。
接受了這種嫌棄,你才會踏上改變的漫長道路。
怎麼說呢,啊還是英文吧。
You are allowed to feel awful about yourself, otherwise why start the change??????
我說一句,所謂「接受自己」是個悖論,因為你在努力「接受自己」的同時,也在排斥著那個不接受自己的自己
愛自己是終身浪漫的開始。 王爾德
生活會讓你知道除了自愛你別無他法!生活會教會你的!
可容忍自己不完美,不可容忍自己不進步。
原諒自己,接受真實自己的人才是最強的。 ——宇智波·鼬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現在變得和誰都沒話說?
※在人際交往中,我經常反應遲鈍,到事後才反應出來別人說話的意圖,還有時覺得自己不懂人情世故,怎麼辦?
※為什麼有的人無能或者愚蠢還不讓別人說?
※和普通異性朋友牽手擁抱甚至接吻,但只是喜歡這種感覺而不是這個人,是一種病態嗎?
※對經常把 我就是這樣 掛嘴邊的人是怎麼樣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