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可能同時是焦慮型和迴避型依戀人格嗎?
自己做了http://yourpersonality.net的測試,結果是焦慮型和迴避型依戀的水平都高於平均。
我自己來說的話,好像還是有點道理。和人不熟的時候會憑空幻想別人會對自己有負面評價,千方百計找自己哪點做錯了。但是如果和人熟到較高的一定程度後,突然就想逃跑了。我也說不清楚。
所以就想請問一下兩種都有的情況有可能存在嗎?就當科普一下。還是我實驗的時候誤差太大?
補充一下:
我又去看了一下,如果anxiety 和 avoidance都偏高,那應該是fearful 啊 為什麼細分的依戀類型分布會是這樣呢?也不求怎麼解決問題了,就是希望知道自己到底屬於哪一類啊?= =
混亂型依戀
這樣的孩子通常有情緒障礙,內心缺乏基本的安全感,潛意識裡覺得別人都是危險的,但是他們又被這樣的人吸引。這樣的人在婚戀關係中,會同時表現出迴避和焦慮兩種相反的行為:他們會在對方疏遠時變得很粘人很焦慮,但是當對方回頭試圖接近時,他們又變得疏遠和冷淡。他們的行為非常沒有定性,往往不知不覺得把對方推開了。有啊 高迴避高焦慮就是恐懼型
我就是 特別依賴伴侶特別希望獲得持續關注 如果沒有就會一個人默默焦慮到睡不著覺
所以有沒有高依戀高焦慮還迴避型人格?有啊就是我 手動微笑
這樣的人一般都比較自卑吧 可能自己在別人眼裡其實也還好 但是永遠覺得所有人本身都比自己好 然後過得也比自己好 即使我的另一半其實是安全型並且對我無限暖 還是覺得自己像是生來有一個縫隙 別人對我的愛和善意都會從裡面溜走
可恥地匿了 希望有一天可以hate myself a little less焦慮型和迴避型一起生活,很多情感訴求會無法滿足,長期處於依賴挨餓狀態,久而久之,焦慮癥狀會越來越嚴重,這種嚴重的焦慮最後會變成對這個生活對象迴避型依賴,可以預估,這種迴避型的癥狀也會越來越嚴重,直到關係崩潰瓦解或其他更意外的情況。所以盡量遠離對你是迴避型的人,據我觀察,迴避型的根本原因還是愛不夠,感情沒到那份上,一個你不愛的追你,你對ta來說,也是迴避型的。你不看,再迴避型的人,對ta的孩子,那肯定是恩愛有加!
可能的。任何一個人的人格都不是一種單一的類型。
迴避型人格可能導致焦慮水平升高。
不過姑娘請不要灰心,努力找出潛意識裡給你帶來焦慮和恐懼的根源,你可以慢慢改變的。
我就是。
但我覺得沒什麼可值得匿的。因為我正在向安全型轉變中。
喜歡誰就秒變花痴,掏心掏肺。過一段時間之後就會渴望獨處,想……
靜靜
甚至對待友誼也是如此←_←誰對我越信任,我反而越想逃
……
……
……
……
夠jian!
問我是怎麼變成這樣子的?
誰讓我有一對神一樣的老爸老媽呢←_←
隔代撫養 還有父母對小孩言行不一沒規律
我剛發現了,我也是焦慮迴避綜合體
有的,只是這類人數量有限。
產生過程也有個先後。
個人覺得先是焦慮型的,需要大量的安全感,親密感,害怕失去對方,依賴。
這種情緒會讓人難受,所以久了就會產生排斥,排斥親密關係,因為焦慮給人的情緒。
所以首先要解決焦慮的問題,焦慮解決了迴避自然也就沒有了。
那個測試全英文的啊 ,做個測驗都像在考英語
迴避型依戀
迴避型依戀者在親密關係中,就像脫離鹿群的小鹿,讓人憐愛卻又難以靠近。
諮詢微信s4526s
在《志明與春嬌》中,張志明就是迴避型依戀最好詮釋:在親密關係中,無論是開始階段,還是最終走進穩定期,每個關係遞進的節點,無不逃避退縮,給人一種永遠長不大的孩子的表象,令人著急。余春嬌是焦慮型依戀,兩人相愛相殺。影片節奏跌宕起伏,劇情不斷反轉,讓人情緒起起落落。
在親密關係確立前,情緒起伏讓人心動(迴避型依戀者總是讓人覺得很有魅力)。在長期親密型關係中,建立健康良好互動穩定的關係,才是雙方的需求。可迴避型依戀者情不自禁地就把親密關係帶入如同電影情節跌宕起伏,讓對方心累不已。他們自己也會被這種行為折騰的很難過,想改變卻無能為力。
哪裡丟了東西,就去哪裡找。心理機制的建立,是在遭遇傷害的時刻,一種本能地自我保護,哪怕這種心理機制是不成熟不健康的。迴避型依戀的人,往往在童年或者青少年時期,父母中一方長期缺位(通常是父親),而另一位(通常是母親)會潛意識地把子女分化出伴侶的身份角色。對子女的互動中,不知不覺帶入伴侶相處的模式。因此,父母(通常是母親)就有以下的行為:
親密即控制。由於伴侶雙方的一方缺位,導致在潛意識層面,對伴侶關係產生關係破裂錯覺,雖然不會上升到理智層面,可是潛意識中會對缺位伴侶的替代人——子女產生強烈控制欲,進而強化伴侶關係沒有破裂的事實,為理智提供證據。這種行為的隱蔽之處在於,它往往帶著愛和照顧的名義。比如說:「孩子,你不能這麼做,你必須按照我說的來。」「孩子,你別不開心,我這麼做,完全是愛你啊,你不懂啊,我不能看著你犯錯,我這是為你好啊,你怎麼這麼不體諒媽媽的心!」這種行為,對迴避型依戀子女造成的影響是對親密依戀的認知錯位。在子女認知中,親密=被控制,從而對親密產生迴避的本能反應。另外,這還會造成孩子明顯地心理獨立期滯後,外表冷酷內心敏感脆弱等隱形問題。
責任的推脫。因為把子女分化了伴侶角色,所以在父母遇到問題和困境,自己無法解決而無法求助於缺位的伴侶時,本能地就會把責任推脫到毫無反抗能力的孩子身上。比如:「我是為你,才忍受這一切委屈。」「我這一輩就這樣了,我唯一念想就是你能有出息。(潛台詞就是我為了你犧牲了我的幸福)。」「你一定要出人頭地啊,否則我這些苦就白吃了。」由於孩子的年齡幼小、心理幼稚、認知不全面等原因,基本上來者不拒地承擔了這種類似原罪的責任,認為問題確實在自己身上。可是自己幼小又無力解決這種本不屬於自己的問題,由於上面控制造成的迴避機制,又在面對問題時進一步得到強化。在成年後親密關係相處中,對方通過撒嬌、嘮叨、埋怨等不同方式來尋找情緒共鳴或者需求關注時,迴避型依戀者就將其解讀為:對方將問題丟給自己(雖然對方本意並不是這樣)。可在迴避型依戀者的視角中,問題丟給我,我又沒辦法解決,這就是痛苦。此刻,他們立刻就轉向迴避的心理機制,直接逃避這種痛苦。其實,想想蠻有趣的,就好比馬戲團的小象長大後,仍然覺得自己掙脫不了小時候的鎖鏈。另外,這種兒時記憶也會造成迴避型依戀者缺乏應對問題的勇氣,不能正視現實。
缺乏真正的依戀。由於以上原因,導致父母對孩子是一種強控制加責任的推脫的相處模式,而恰恰缺失了父母與孩子的正常的親子關係,孩子得不到完全信任的依戀感。他們進化出的迴避機制在自我保護的同時,不斷強化自我暗示:我不需要依戀,我不需要親密關係。外化給人的印象就是,迴避型依戀者是獨來獨往的人,很難融入集體中,對人感情冷漠,缺乏正常情感交流,戀愛過於理智等等。可是,潛意識中對親密依戀的渴求缺從沒有停止,雖然被理智這個守門人全部屏蔽。在行為上就會表現出不斷尋求新的親密關係,這樣才能獲得安全感,可是他們又無法把握(更多是心裡層面因素)長期親密關係,所以一旦從吸引到親密關係確立,他們就會尋找各種理由結束這段親密關係。在迴避型依戀者中,花花公子和花花公主不在少數。可是別忘了,在他們記憶中,親密=傷害,他們是在逃避傷害。
在親密關係中,一方如果遇到另一半是迴避型依戀者,雙方應該怎麼做,才能讓迴避型依戀者走出錯誤認知,共同塑造出健康穩定的親密關係呢?
剝離給迴避型依戀者的控制感。雖然這種控制感更多是種假象,是由迴避型依戀者自己腦補出來的。比如,直接告訴對方:「親愛的,我只想和你戀愛,從沒想過要控制你。」另外,迴避型依戀者要糾正親密即控制的錯誤認知。如果,迴避型依戀者存在心理不成熟、外在冷酷、內心脆弱等不同問題,也要從自己角度一點點做出合理地改變。
建立正確的親密相處觀念:對方在尋找情感共鳴和尋求關注時候,並不是向迴避型依戀者推卸責任和問題。即便,親密關係中真出現了問題,作為一個成熟獨立的個人,迴避型依戀者也有能力解決這些問題,而不是逃避問題。就像告訴馬戲團的小象,你已經長大了,力氣足夠大到輕輕一扯,就能擺脫那條困擾你的鎖鏈。
親密關係中安全依戀的提供。安全依戀是純粹兩個人的信任的依戀。迴避型依戀者,內心極渴望依戀、行為模式上抵觸依戀,行為和意識高度不統一,他們需要更多的陪伴,雖然他們並不明確提出。
好了,每個愛上迴避型依戀者的人,都是墜入人間的天使。當你們陪同迴避型依戀者建立正確的相處觀念、健康的親密關係後,你們收穫的愛情也較普通人體驗更豐富(迴避型依戀者在世俗觀念中是浪漫體貼而又富有魅力)。
發佈於 2017-06-12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迴避型依戀相關諮詢微信s4526s
低焦慮高迴避=疏離
我不喜歡這種感覺,我渴望親密感
有沒有中文版的,看不懂。
好奇,嬰兒時期的依戀類型可以應用到成人身上嗎
偶然看到這題,然後大清早手賤去測試了一下,結果anxiety 6.33,avoidance 6.17 (on a scale ranging from 1=low to 7=high) 要保持微笑哦 wink wink
迴避型人格,內心期望能得到親密關心但是又怕受到傷害,處於糾結狀態,內心複雜,是小時候缺愛的表現。
我的avoidance有5.4,anxiety有4.2,極高迴避和較高焦慮,基本上就是恐懼型依戀人格了。
會的
題主!最後一個測試是測迴避型依賴性人格的嗎?
關於high above average也許你可以看下我的。
推薦閱讀:
※怎麼區分『迴避型依戀』和『渣男』?
※怎樣區分迴避型人格障礙和抑鬱症?
※心情一直很平靜,很少有事情能讓我高興或難過。不喜歡和別人接觸、和陌生人在一起的時候總覺得不舒服。 感覺自己有點迴避型人格,但走不出來,不知道該怎麼辦?
※好像是迴避型依戀人格,怎麼辦?
※如何區別迴避型依戀(對親密關係需求程度很低)和親密關係恐懼(需要親密關係但怕受到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