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聆聽是一種很厲害的能力嗎?


毫無疑問是,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

以聆聽他人為例。要做一個好的聆聽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拋開「自我」。放下自己的情感,從自己的思維方式里走出來,眼中心中只有訴說者。對方在訴說時,好的聆聽者會靜靜的聽對方的語言,包括語氣、神情、節奏、肢體語言等等。然後,努力地站在對方的角度,用對方的思維方式去體驗發生在訴說者身上的事情對訴說者造成什麼樣的情緒感受:是高興,不安,焦慮,還是很多情緒的混合體?

看起來很簡單?是的。但是一般我們在聽別人的時候在想著什麼?有時候心不在焉,根本沒注意對方到底講了什麼。有時候因為對方的身份,想著怎麼表現自己,怎麼讓對方對自己的印象分再提高一點。有時候沒有很好地感受到對方的情緒,然後說錯話,對方也沒有再訴說下去的慾望。有時候好不容易把「自我」從聆聽這件事中摘出去,卻發現做到聆聽要耗費太多精力,不願意這麼做或者發現自己做不到。畢竟人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無時無刻都在關注著自己的情緒和事情,而聆聽正好相反,需要我們做到完全不考慮自己,揣摩對方的感受。如果對方不是特別重要的人,誰願意這麼做?

況且,要做到一個好的聆聽者,需要對對方的經歷和性格非常了解,需要有強大的共情能力,需要一顆敏感的心,需要理解對方的思維方式。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品質。其實,如果做得到這些,就可以做到非常了解一個人了。而了解別人的基礎,是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emotion和motivation,了解自己的經歷對自己有什麼影響。難嗎?很難。

希望我的答案對你有所幫助。



聆聽是一種很厲害的能力嗎?
——我覺得,就像其他的能力(或者說「體驗」)一樣,這個問題里的「聆聽」作為一種能力,具有很多個層次。

任何一種能力(個人認為「能力」往往伴隨著「體驗」,達到「境界」),都存在體驗或者境界上的層次差異。
就比方耍刀的,最低一種能拿起刀,能切割個一半東西,不割傷自己;高級點的,能宰牛宰羊,殺雞殺豬。更高一點的,也許能成個刀客啥的;更高呢?也許是庖丁解牛的境界?
聆聽的最低一種,至少能聽懂對方語句的意思,不會理解錯語言里基本的重點。高級點呢?聽出來對方的弦外之音,話外之意,對方想說但是沒法說的內容(說話者意識到自己的需求只是不說出來);再高點呢,你可能能想通對方為什麼這麼想,為什麼要這麼說(說話者自己也許並沒有完全意識到);但我想還有更高的境界,這個境界關照的是聆聽者的內心——你並非為了什麼處世哲學而去想要這個技能,而是你確實將聆聽作為自己更舒服的一種自然的狀態,你關心對方,從對方話語內外獲得的信息也並不是為了掌控或者窺探,而是對對方的關照——這是你內心的需求。

所以每一種能力都可以很厲害,這種厲害不是因為通過這種能力達到了「比別人強」「掌握了秘密或者控制的技巧」「獲得了現實的好處」
我想能力最終達到的是內心的愉悅和平衡,這種愉悅和平衡始終離不開我們自己和世界的積極聯繫。
聆聽作為技能的一種也不例外,就像做飯,洗衣服,釘扣子,打掃衛生一樣:)

ps題主這樣的問題總給我某一種「類型」的感覺:就像世界上很多簡單的、宏大的題目或者疑問一樣,答案其實並不重要,每個人從中盛取(或者「期望盛取」)的,並不完全是一回事。

**補充分割線**

**個人很不喜歡知乎有時非常長的答案。但是沒想到自己也來了一發,以下可略過**


其實就是想不起來特別典型的例子,所以一開始沒寫啊囧


聆聽階段試劃分:

1.(基本)聽懂對方語句基本含義,不會錯過或誤解對方表達的語句里基本的重點

這一類型普通人基本都可以熟練掌握,個別時候會因為耳朵不靈光或者太大意聽錯:)

例:「中國隊大勝美國隊」、「中國隊大敗美國隊」


2.(初級)聽出對方的話外之意,想說但是沒說的內容

這一類型往往伴隨著說話人的暗示,聆聽門檻較低。即便一時沒有領會,隨著社會閱歷也會基本掌握。而且,這個技能即便不夠熟練,也不會成為他人評判自己的重要依據。

個人覺得(1)正常的工作關係中彼此表意相對比較明確。就算一時沒反應過來,也會直覺感覺到對方「說話好像只說了一半」「話裡有話」「說話怪怪的」等。話語暗示程度不如(2)。

(2)親密關係(同學、較為親近的異性、朋友、親屬)中,可能這一個層面的較多。比如:

父母也許不會說想你了,他(她)會給你打電話問天氣,絮叨家事,抱怨不如意等;

你的女朋友也許不會說她希望你有所表達(也許是讚美也許是禮物),但可能委婉地問你她穿圖片上的衣服好看不好看;

對你有好感的異性可能會問你周末打算;

對上述的人群來說,也許他們出於(害羞、尷尬、擔心、試探等心態),很難把想要說的直接表達給你,但往往會給你一定的提示,門檻很低,所以明白他們「想說什麼」很簡單,鑰匙僅僅在於你是否用心了。


3.(中級)能夠想通對方之所以有話外之意的內在合理邏輯

其實2和3有較大的重疊。我的基本劃分是依據聆聽對象(說話人)是否對自己沒有明確表達的話語有充分自覺。


試舉一例,未必合適:

假設你是機構底層一員,從你到決策層(人)有四個等級。

你花了很多時間,調查實際,研究政策,甚至和主管領導就某些問題進行過交流,撰寫了針對某事的調查報告,就報告本身和提出的合理化建議方案來說,沒什麼太大問題。但是遞交給主管領導後,他說先放放。事實上過了段時間,可能不了了之,原因可能是:

(1)前段時間大領導被終極boss批了,大領導近期不會想去向boss彙報事項;——情緒原因(大領導沒有意識到自己這個心態,但主管領導察覺到了)

(2)主管領導嫉賢妒能(笑)——性格原因(主管領導沒有意識到自己是這樣的人);

(3)通過話語揣摩(大領導、主管領導的聆聽能力凸顯),達成共識:終極boss對你們方案的方向完全不感興趣(也許是你的方案現階段可行性差、也許是部門經費吃緊、也許是領導想用他喜歡的另一個部門或者機構的方案解決問題、也許是領導利益相關),近一個時期的工作重點不會在你研究的領域做較大傾斜;——決定性原因(boss可能完全認為自己是從工作角度出發)

這三個方面遠沒有窮盡所有可能。但是這幾個方面都是主管領導或者大領導不太會直接話語反饋給你的。但他們或多或少,必須對你的報告給出反饋,這種反饋可能是真誠的,也可能是冠冕堂皇的。我們「聆聽」到多少,很大程度除了揣摩領導的語言反饋外,可能關鍵在於信息的掌握與分析。這些都並非聆聽對象(主觀願意)告知你明白的。但他們的決定都有內在的邏輯。也許你知道的信息多一些,就明白為什麼你的報告被擱置,可能並不是你這個報告不好。

這個例子有點負能量。基本上工作中你的上級、上上級、boss也未必會因為完全的一己之私耽誤好方案的運轉。只不過他們通過他們的「聆聽渠道」,預見了「無論如何」,這個方案將「可行性差」的結果吧。


4.(高級)內心願意去理解、關照聆聽對象。這讓你獲得內心和世界交互關係的平衡

3和4的區別,個人認為:3更多是對「事情的真相是什麼」的掌控欲,對自己周圍環境的控制。4要平和得多。明白了「事情真相背後的真相」。4的基石是「發自內心的理解(不一定是認同,甚至往往不是認同)」:

「我知道領導為什麼否決這個提案,他這麼做不對,但是他下這個決定有他個人不能逾越的原因。他克服不了他的性格缺陷/他擺不平經費/他很快就要調職……」

「媽媽的嘮叨真的很煩,完全沒有意義,都是錯的,但是她改變不了了,她只能有這一個方式……」

5.(聆聽之外)順其自然的改變

原來沒有這一條,我昨天想的時候,覺得4已經很難很難達到了。但是縱觀1-4,我們「聆聽」,或者說我們將「聆聽」作為一種能力去提問和回答,是不是暗含了一個潛在的動機(我們自己也許也沒有清晰意識到)?

——我想在掌握這門技能的基礎上,對什麼人什麼事進行控制和改變,讓事態朝著我期望的方向發展。

(雖然會偽裝成「我只是希望能夠弄明白對方到底想說什麼,讓我們更融洽」這樣無害溫和的表達方式)


這是常見的、合乎情理、但危險的心理。阻礙了我們和世界之間平衡狀態的達成。人自身的心理安全建立在對環境與自我的部分可控上。所以說這樣的想法常見,符合心理需求。

但是,太多的事情改變不了,因為它有它本身更深的運轉邏輯。


聆聽了那麼多,並不是為了掌控事態(也難以做到),所以更多還是為了讓自己更開放,開放到去理解和關照他人。當然同時也有必要做力所能及的努力和一些改變,接受不按你想像發生的後續。更多的,反過來,開導自己、引導自己、尋找自己、愉悅自己。


這可能就是我理解的聆聽的意義吧。


多說一點:

開始回答時,我將聆聽的能力把做飯,洗衣服,釘扣子,打掃衛生並列,說成都是技能的某一點的並列關係。其實並未誇大其詞。也許聽起來,聆聽、表達、談吐這些發生在人與外界交流領域的技能似乎更高端複雜些,其實任何技能走到極致不都是掌握了某種規律、達到了某種平衡、拓展了某方面的自我、甚至帶來了新的交流機會嗎?聆聽作為技能固然不可缺少,但更不應缺少的是認真對待你喜歡的技能帶給你的體驗、讓它帶領你到達你沒有預想到的境界。

這個境界也許在你用一把小刀可以解下整條牛時,已經發生啦。

(人們會把很會聆聽的你當做是很nice的人,但也許他們更在乎的是你是什麼樣的人本身)


這是個好問題,哪怕只有5個人關注,而且很可能這5人里還有一個是題主。

「聆聽是一種很厲害的能力嗎?」

答:是。非常厲害。

這世上的能力千種萬種,除卻技能能力,其他能力幾乎都和聆聽能力息息相關,甚至某種程度上講,技能能力也和聆聽能力關係匪淺。

在當今時代,精英路線是被社會眾人追捧奉行的推薦成長模型,如有機會,意識形態的主流都在爭取個體「接近精英生活」的可能性,其中很明顯的表現形式,就是熱衷自我「精英類能力」的塑造。

按下「精英類能力」主觀塑造的成長觀是否恰當不表,但就「能力」來說,社交能力、溝通能力、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協調能力、協作能力、規劃能力、決策能力、經營能力、判斷能力、分析能力、領悟能力、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帶動能力等都算是當下公認的一流階梯能力,而這些能力無一例外都有個特點,就是:高手和低手之間的差距,往往就隔著一條看不見所以摸不過去的河。


這條河的名字,叫聆聽。


舉個簡單的例子,感召能力。表現在初創團隊最初期,就是拉隊伍的能力,表達能力、演講能力、感化能力、鼓惑能力、羅列能力、結論能力、類同能力、激勵能力。表象上來,就是個人魅力強,感染能力強,很能打動人,願景也符合對方胃口。

有時會有人說我個人魅力強,難道是因為我的知識結構?或是我的溝通能力?或是我的善思急智? 都不是。這些都會有影響,但我覺得最大的影響在於,我懂得對方需求。

什麼是最打動對方的?唯有他的需求。 而什麼是最有效得知他的需求的方法?唯有聆聽。

聆聽真的是一種很厲害的能力,善於聆聽,它會讓你原地升三級。如果還有更IMBA的升級方法,那就是善於提問和聆聽,那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總之,學會聆聽,提高的何止是你的身心,還有你的靈魂。去試試,若能持之以恆,你會深刻體會到的。


是。
當你認真聆聽時,說明你有耐心。說明對方相信你。
兩年後的17.4.10再回首過往的回答,已經學了兩年心理學專業的我,再次強調,這是很重要的品質。


我一個習慣,就是從來不打斷人說話,哪怕我在說話,有人插話,我也會停下來等他說完。
以前讀書的時候不是讓同班同學寫評語么?結果就這一點,初中高中都有人寫過。

我一個女生朋友也是,周圍人對她很有好感,只要跟她對話,她肯定是看著你的眼睛的。

這些很小很小的點,其實是能被注意到的
跟人聊天,時不時翻出手機看一眼。再遲鈍的人都能感覺到你的注意力不在他身上
所以這不是聆聽,而是能不能給人一種「被尊重」的感覺


絕對是。
舍友是一個高層次的傾聽者。每一次我跟他談心事的時候,他都是靜靜傾聽,幫助你分析的同時不對你的意見和看法施加壓力,就是一直在聽你說,溫言細語。而且他絕不透漏你的一點一滴,從不在背後說人壞話,每次見他幫忙都不推脫。
有時候覺得他就是我的偶像。


聆聽不是

捧哏才是


是的。
大家都愛說自己,因此被聆聽這件事需求量是非常的大。
大家都愛說自己,因此真正願意聆聽的這種人是非常的少。
有人巴巴看著你說完,然後馬上說自己,這不是在聆聽。

真正願意聆聽你的人,願意靜下心來關注你,試著了解你,理解你,暫時忘掉自己,多麼不容易,非常之厲害。

奉勸一句,你若遇到一個好的聆聽者,你若想珍惜,不是巴巴的誇ta真善於聆聽啊~真nice啊~卻在ta試圖傾訴的時候仍舊自說自話吧啦吧啦。閉上嘴吧!雖然人說自己是永遠說不完的……


記得看&時印象很深的一句台詞:The secret to talk is listening.


包括聆聽他人滿足他人的需求、聆聽自己明白自己的真心、聆聽自然獲得浩蕩的大我,還包括聆聽音樂書本的聲音蕩滌金迷紙醉中被蒙上塵埃的靈魂。
都很重要。
聆聽於他人,是現代社會中團隊、領導、組織、管理能力中所必須的,這也是職場中非常現實且必須的能力。還有聆聽親人、朋友的歡笑和淚水,別讓手機電腦等高科技阻隔了我們的真情。
聆聽自己,如喬布斯所說,「別讓外界的喧囂淹沒了自己內心的聲音」,能明白自己畢生的追求是何其幸運,也只有如此強烈的熱情和渴望為著自己的心,才能助你真正幸福快樂且獨一無二。
聆聽自然。如今的小孩或許認得很多汽車標誌認得很多名牌產品,但是我們分不清黃土地黑土地,我們認不出桑格花杜鵑鳥,甚至我們連桃花和梅花都分辨不出。而自然,沖澹、中和、綺麗、清越、縝密、憤慨、飛揚種種,每一種生命給予的觸動和了悟,才能讓我們的心修行,否則「雖至於未悟,雖用力尋求,終無妙處」。
傾聽音樂和書本的自由歌唱,也是放飛自己的靈魂。除了日常的洗滌,若能精通一二,藝術本相通,明白的會更多。余少好聲文,遂習之,以為萬物有盛衰而此無極限。滋味有厭,而此不倦。


不是。
我以前看到「人人都喜歡別人聽他說話」的時候也超興奮,以為抓到了把握人際關係的竅門or捷徑。
後來的一些經歷表明,當你自己缺乏吸引力的時候,聆聽不會更容易交心,無論你耐著性子聽別人講多少籮筐話都沒意義,他們blabla完是爽了,只是不會感謝你的,更不會因為聽他倒了半天垃圾或吹了半天牛就輕易把你引為知己。
當然如果對方本來就有意向跟你結交,你一副謙虛聆聽的樣子的確是比較討喜的。


我認為不能算作厲害,但是是屬於比較稀缺的能力。
因為善於傾聽的人通常有著能共情,換位思考的特性。
但是,我認為善於傾聽完全是可以通過後天的經驗與有意識地學習來達到的能力,並非某些人說的:有的人情商低,天生不善於傾聽。

同時我認為善於傾聽並不僅僅在於單純的「聽」這一個感官的參與。面部表情,肢體動作乃至言語反饋都會起到重要的作用。以下四點是我所理解的善於傾聽需要做到的部分。

第一.
要能做到全程眼神和傾訴者有所交流。
生活中我們時常發現有些人在聽你說話時,眼神並不聚焦在你身上,反而是低頭擺弄手指或是飄忽不定。
這會降低傾訴者對你進一步傾訴的意願,對話深度廣度都往往難以得到充分的延伸。
正確的做法是正視對方的眼睛。(如果擔心一直盯著眼睛會給對方造成壓力可以看著他的眉間/下巴等區域)面帶微笑時不時點點頭,引導對方繼續說下去。

第二.
傾聽時做積極或是建設性的回應。
能夠做到一直聽傾訴者把話說完的人還是不在少數的,但是能夠做積極回應的就相對少了。因為這個時候你往往需要拋開自我,以對方為「主體」去思考。比起「噢」和「嗯」這樣的語氣詞,積極的回應更多的可能是:「哇,真的嗎?」 「誒?你當時是怎麼想的呢」 「你當時是不是覺得有些沮喪/喪氣/.... ?」

有沒有發現,關注的重點已經開始往對方身上轉移了。儘管你提出的對對方情緒的揣測和對方當下的真實想法或許有誤差,對方依然能感受到你在關心他/她。 一般情況下來講傾訴者會迫不及待地去跟你「解釋」,探討他/她真實的情緒。

第三.
插入自己個人經歷以表共鳴時候最終要回歸到對方身上。
我覺得這一點可以算是更具體的去實行以對方為「主體」這個概念。有太多太多人都會犯這個錯誤,在傾聽過程中聽到了一些「亮點」一下子激發了自己對回憶和個人經歷的追溯。想要以表共鳴但最後變成滔滔不絕說自己的故事。這一點上來說,是非常令傾訴者不舒適的。

以下對話就是一個錯誤示範:
同學A:我從小和父母的關係都一般,我爸爸對我的教育特別嚴厲,幾乎每周都會打我,哎。(……等等後續感想)
同學B:(沉默數秒後說道)我們家主要是我媽媽對我嚴格,我跟我爸爸感情就特別好哈哈。

這就是一個非常失敗的傾聽狀態。到最後兩人會變成各說各話的模式。同學B如果想要引入自己的觀點,首先該做的是肯定同學A的觀點,接著引入自己的經歷,最後回歸到同學A的身上做結尾。

以下是正確示範:
同學A: 我從小和父母的關係都一般,我爸爸對我的教育特別嚴格,幾乎每周都會打我。哎… (… 等等後續感想)

同學B: 你爸爸的教育感覺有點太苛刻了,感覺老一輩的父母有時候還是會堅持「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想法。【以對方為主體,肯定對方的看法】
你知道嗎?我小時候也老被我媽媽揍……… (等等內容) 【插入個人經歷,以表共鳴】
不過呢,我覺得你可以試著多和他們溝通溝通。父母都是愛孩子的,說不定他們也對你挺愧疚的(… 等等內容)【最後回歸到傾訴者身上】

這一整個流程下來,除了第二步「自我經歷」不是必要的,第一步和第三步都非常重要。從整體上宏觀上來說,傾訴者會感到非常舒服。它是一個「有頭有尾」地將傾訴者放置在談話重心的策略。

第四
對於不能體會的情感表示理解,而不是感同身受。
其實呢,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情緒和感受是我們無法親身體會的。感同身受的前提建立在你和對方經歷過同樣或是類似的事情。

當你的朋友傾訴道她的期末考試考砸了/被人冤枉誤會/工作不順利等等。這些大多我們體會過的情感和經驗能夠讓我們對傾訴者說出:「我懂你。」
這是基於一個我們能有共鳴的前提。

然而有很多感受,無論是正面或是負面,我們也許從未體驗過,這個時候一味的說出「我懂你」,真的合適嗎?

不合適。比如說在DSM-5(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里有一種疾病,Bipolar Disorder (雙相情感障礙)它同時有著兩種極端的狀態:亢奮期和抑鬱期。
它在亢奮期時,患者會有著狂躁,心境高漲的感受。抑鬱期則會有著極端消極,痛苦的感受。
當我看到這個病症的描述時,我的第一反應是不解和疑惑。知乎上也有關於Bipolar Disorder相關患者的個人情況描述,我認真讀完以後還是覺得難以體會。遠遠超出了我的體驗範圍。

所以說,如果一個Bipolar Disorder傾訴者很信任你,有意無意地對你表達了一些自己的感受時。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在認真傾聽後說: 儘管我沒法體會你的那種痛苦感受,但是我願意一直陪著你/聽你表達。最後再給他/她一個擁抱,這樣的傾聽方式是不是更好呢?

畢竟大剌剌地說出「我懂你!」這樣的話對於他們來說或許更是一種負擔。他們的真實想法會是:不… 你根本不會懂… 你也不能體會到我那種痛苦感受的百分之一。

所以說,在這類情況下自以為地對傾訴者說出「我懂你」真的不是最正確最合適的。

這就是我對善於傾聽的四點想法。可想而知真正「操作」起來還是有難度的。日常生活中能夠做到的人也許只能是少數,但是我們都可以通過後天的經驗來學習傾聽的理念。從而打開我們在乎的人(朋友/戀人/家人)的內心世界,讓他們願意對我們敞開心扉,敢於表達。


他們彼此傾聽著對方的夢,以換來講述自己夢境的奢侈。 《最愛陌生人》

我們大多數情況都不是在聆聽,而是等對方說完好表達自己想說的東西。

推薦美劇In treatment.
翻拍的以色列電視劇《In therapy》,心理諮詢片,每集就是諮詢師Paul和個案的談話。在談話的過程中,Paul也經歷了一段對自己的探索和反思。

推薦這部劇的原因就是,看過幾集之後,你們會發現Paul是個非常出色的聆聽者。
他通過聆聽會發現個案的行為模式,從而做出引導。而這些pattern,即使我專註的看這部劇,也還是不能像Paul一樣觀察出來。

所以會聆聽厲害嗎?
厲害。
厲害到人家願意每小時付150美刀讓你聽。


是的,你很難有耐心去聽別人長篇大論,特別是大放厥詞、空洞乏味的言論。

所以開會不打瞌睡的人,都能當大官。


是,非常厲害。

我曾經和很多不太能聆聽的人共事。我和他們大多都能和平相處,但他們之間卻做不到,基本話說不到兩句就要吵起來……

聆聽是放棄自我的執念去理解他人的行為。都不用說理解他人了,光是放棄「我執」這一點,無數的人就已經做不到了。而且越是優秀的人越做不到放棄自我,他們更容易堅守著自己的世界吶喊我的世界這麼好這麼科學這麼自洽你們這些蠢人為什麼還不跟我一樣……

天才和天才之間的緩衝buffer,就是我理解的我們蠢人在世界上存在的意義……


聆聽,知彼,投其所好,為我所用


絕對是,而且很強。
因為聆聽不是單純的「聽」,是一種溝通方式,需要理解,及時的反饋和繼續話題的技巧。
擁有這種能力,要珍惜。


當然厲害,要不然怎麼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擁有此技能


重不重要我不知道,我領導跟我一起坐公交車兩次,每次都是她講我聽,然後告訴我,我下次還要跟你做公交車。而我在想,聆聽的過程中哪些詞語能夠更加激發她的講故事慾望。


聆聽是一種厲害的能力,當且僅當你聆聽的對象有心裡話要對外宣洩時。
聆聽沒有用時,只需要你的對象只是不走心的尬聊而已


有一種魅力叫聆聽


是的。這個世界有太多太多自以為是、不關心他人想法,交談間短暫沉默只是為了找到一個話頭繼續傳播自己意見的人。

我有的時候也是他們中的一個


推薦閱讀:

如何戒掉依賴學會獨立?
大家第一次喝酒都是為什麼?喝完酒後都有什麼樣的感覺?關於喝酒大家有沒有獨特的回憶。?
如何做一個有故事的人?
有時喜歡無休止的幻想、空想,是輕微的心理疾病嗎?
媽媽蠻不講理,控制我的生活,不聽話就毀掉我的生活怎麼辦?

TAG:生活 | 情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