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為什麼能影響一代人(90後),給大家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長久的陰影?
發現一說起《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這部電視劇,作為九零後的一代大家都有深深的共鳴,是童年的噩夢,至今都還記得變態安嘉和那張恐怖的臉。那麼為什麼這部電視劇影響力這麼大,尤其是對當時還小的我們這一代人?
家暴居然上電視了,而且是首個如此「逼真寫實」+「直擊主題」的電視劇,你說能不留下深刻印象嗎?
當年還有一部有著特殊意義的兒童影視劇:《只要你過得比我好》(沈丹萍/蔣小涵—領銜主演),只可惜在換CPU之後被咔嚓了,網上都搜不到https://zhuanlan.zhihu.com/p/19799406:
要說國產電視劇的巔峰,就是1988~2004這些年,什麼《渴望》、《年輪》、《水滸傳》、《三國演義》、《編輯部的故事》、《我愛我家》、《北京人在紐約》、《過把癮》、《重案六組》、《黑洞》、《紅蜘蛛》等等…某種程度和當時服役的CPU任期完全吻合。
如今國產電視劇都拍得是什麼鬼?青春偶像劇圈錢,也麻煩去看看《十六歲的花季》、《十七歲不哭》、《十八歲的天空》,在刻畫時代背景與校園青春的紮實度上,這些作品都保留了影視劇該有的分寸和傳播價值。而如今的生活倫理家庭劇,來來回回永遠是瑣碎的家長里短,不是宮廷小三之間的勾心鬥角,就是手撕鬼子的狗血情節,也就趙寶剛還能偶爾來一點靠譜的雞血。
而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誕生的背景,就好比全中國沒有人敢把「家暴」放在檯面上說的時候,這部劇在國內敢第一個把「家暴」問題以電視劇的形式擺在每家每戶的電視機前,讓老百姓猝不及防,讓家暴者內心有被狙擊的羞愧感,讓被家暴者被喚醒捍衛尊嚴的底線。
很多人都記住了安嘉和(馮遠征)的演技,卻忽視了安嘉和的人物背景,他是典型的「高學歷」+「好工作」+「君子范兒」的楷模級丈夫,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很多人都有一個定勢思維:高材生( 醫生)怎麼可能打老婆呢,打老婆的一般都是沒文化的流氓。而這部劇恰恰顛覆眾人的定勢思維,外面裝君子,回家打老婆孩子的跟學歷收入階級沒任何直接關係,心理問題存在於每個人,而非特定人群。
自此之後,心理問題、擇偶問題、婚姻問題、女權問題、人格獨立、經濟獨立、生育問題,都呈蝴蝶效應般的浮出水面,成為報媒電視網路探討的社會問題,側面衝擊了一代人的固有價值觀,顛覆並覺醒了一部分人的成長認知。而看過那部劇的每個年輕人,幾乎都會留下深刻印象或童年陰影,其一是因為你或多或少被家暴過,自己在觀劇時有代入感和極強的共鳴;其二是因為你長大後也最終要走進這座圍城,成為社會的一部分,或將面臨未知的恐懼,或將面臨難以駕馭的人生。
至於安嘉和的那張猙獰面孔,不過是把現實中的家暴面孔生動地搬到了熒幕,而安嘉和的這張臉,也無時無刻在提醒著我們:人心難測,心存警惕,偽裝再好的君子都可能存在不為人知的陰暗面。
總而言之:
這部劇對社會的影響,遠大於影視劇本身的質量,而這部劇的讚譽更多是在獎勵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如果說體制是影視劇從業者的緊箍咒,不如說有些拍電視劇拍電影的壓根兒就沒把意識向這個方向靠攏,什麼ip什麼柳岩范冰冰,都在集體趨利,還談什麼藝術創作,談什麼影視復興。要說緊箍咒,看看台灣和香港的綜藝影視都頹成啥樣了,有時候別總在撈名利的同時把鍋甩給體制。
本文已授權「知乎日報」刊載 / 原文同步刊載於微信公眾號:li_biubiu 謝絕其他轉載
我認為該電視劇的高明之處不僅僅在於觸及的家暴這一題材,細看的話反映了當時社會上很多弊病 比如警察局人浮於事 辦事效率拖沓 甚至是幫倒忙(如前面兩集中高兵越獄以後地方公安局的處理方案,居然能把越獄的重刑犯跟丟;之後梅湘南從家逃出後警察僅憑身份證認定她交通意外死亡而且直接火化遺體再通知家屬認領;再如葉斗案中一幫專業刑警居然沒辦法注意到冰箱後面血跡如此明顯證據~在警察局裡對兇殺案這樣人命關天的事情遲遲無法破案卻談笑風生當作飯後笑料)。比如在安嘉和因過失造成高兵死亡後被醫院停職,但軍區幹部一個電話就讓他恢復原職,特別是前後醫院院長的態度曖昧、言辭具有極高諷刺性。再比如安嘉和能夠利用熟人關係輕易讓一個重刑犯保外就醫、比如公安局裡一群警察對一個慣偷無可奈何,最後還被慣偷激怒卻不敢動手彷彿身份都顛倒、比如梅湘南在第二次遭遇家庭暴力時曾經考慮離婚,但在諮詢律師得知自己即便是婚姻中受害一方,但是離婚在法定程序上讓她束手無策時的無奈;再比如保姆劉媽明知道安嘉和對梅實施拘禁卻為了工資甘做幫凶、大學教授的老牛吃嫩草等等細節就更多了。
縱觀全劇,形形色色的角色都充滿著悲劇色彩:高級知識分子安嘉和內心無比陰暗,他的家庭暴力最終使三個家庭解體;看似溫柔善良的梅湘南一次次忍受暴力,如果不是機緣巧合在逃到深圳後能得到曉凡的幫助,恐怕最終難逃安嘉和魔爪,梅湘南和她母親這樣的人物實際上都是中國傳統女性的縮影,在面對暴力等等不公平待遇,陷入泥潭時往往聽天由命,息事寧人沒有自我意識。
再說到這部電視劇中看似幾位正面角色的情況,安嘉睦身為人民警察,同時又是男主角安嘉和的親弟弟,他對嫂子格外關心,但卻也是建立在他對嫂子內心的愛慕這一基礎上的,這是一種畸形的感情。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以至於最後順理成章的被嫂子拒絕之後,在一次任務中犧牲,而他犧牲那一天正好是梅湘南和現任丈夫生下孩子的這一天,電視劇這樣的劇情安排也頗有一番意味,暗示了安嘉睦是真正愛著梅湘南的,或許梅湘南也愛安嘉睦,但是他們之間的這種感情卻沒有辦法在現實中以夫妻的身份作為升華,所以梅湘南只能作為他來世的母親;再說到葉斗,作為一個劇中的配角,葉斗的角色可謂演繹得淋漓盡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救了梅湘南,但是他的這種正面的行為,包括他在發現梅湘南一次次遭遇暴力後內心的強烈波動和對安嘉和的譴責,卻是建立在一種很猥瑣的方式上:偷拍。於是,葉斗這個人物事實上也是當代小人物的一種縮影,沒有學歷,沒有背景,甚至都沒有正當工作,空有一身才氣。這樣的人在生活當中很憋屈,一些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都沒辦法得到保障,所以通過偷拍這樣的方式尋求刺激恐怕也是在填補內心強烈的空虛,可最終為自己惹來了殺身之禍。他的死很無辜。
這部電視劇十分徹底地折射了浮華背後下眾生百態,所反映的種種社會陰暗面在十幾年後的今天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可惜的是我們在熒屏面前恐怕再也看不到這樣的電視劇了。
對於題主的問題,為什麼這部電視劇能夠影響當時的一代人,或者產生如此大轟動,我認為可以用它使很多人產生強烈的心理共鳴來解釋。在電視劇中,偷拍者葉斗曾經有一段獨白反覆播放,那就是當他一次次拍到安實施家庭暴力之後,決定要拍成一部紀錄片,「這部紀錄片一定會滲透人的骨髓,刺入民族皮下」我認為用劇中葉斗的這段獨白來形容當時的《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這部電視劇也恰如其分。劇本寫得不錯,馮遠征的演技也是大家公認的。他在這部戲裡把施暴者的雙面性演繹得很到位,加上影視劇的呈現方式,可以看到安嘉和這樣看似斯文的精英分子,在短短几分鐘內人前人後呈現斯文溫和和瘋狂施虐的兩個相反的面目,這種拉反差具有較強的視覺和心理上的衝擊力。
像安嘉和這樣在親密關係(好友、婚戀和親緣)中呈現暴力言行,在日常社交和公眾面前顯得斯文溫和,人緣頗好的「雙面人」,日常生活中還真不少。我所接觸到的一些關係暴力的倖存者,可是實實在在和「安嘉和」們打著交道,留下需要治療的心理陰影。
跟影視劇里不同的是,生活中遇到的「安嘉和」們不會像看影視那樣直觀和突現他們不同的面目。這些做出持續施虐行為的「雙面人」通常具有較高的掩飾性,少有人會像安嘉和那樣會把親友打得很重,最終上升為自取滅亡的路線,反而多數是擅長採用傷人傷得不顯眼、零零碎碎、較為隱匿的方式長期折磨人。甚至有些「雙面人」做出的傷害性言行,遊走於道德譴責和觸犯法律之間,無法追究其法律責任只能道德譴責的層面。所以他們通常不採取可直觀的肢體暴力(但有可能打得很疼但不留痕迹),更多採取不可直觀的情感虐待和過度控制等非肢體暴力。
「雙面人」在親密關係中呈現的暴力形式,可參考 @泓兮 在「 家暴的受害者們為什麼不選擇離開所在家庭?」里所提到的肢體暴力以外的家暴形式:1.強迫、威脅與恐嚇:在受害人面前損壞財產物品、傷害其寵物;拿出具有傷害性的武器等;威脅道會殺害受害者或者兒女、父母、其他家庭成員等;威脅道會自殺;威脅道要在大眾面前毀壞受害者的名譽;等等。
2.情感虐待:以各種方式詆毀受害人;讓受害人誤以為自己已經瘋狂、是自己病了;令受害者為暴力行為感到內疚(比如是自己太糟糕了才導致施暴者這樣對待自己,是自己的問題);等等。
3.隔離:限制甚至禁止受害者與外界的接觸;監視受害者的行為;以「嫉妒」為名讓以上行為看起來冠冕堂皇;等等。
4.逃避指責責任轉移:不承認暴力行為的存在,或對於家暴行為不以為然,不認為這是什麼大事;將暴力行為的責任轉移至受害者身上;不斷地尋找借口開脫;等等。
5.利用兒童:利用兒童使受害者感到內疚;威脅受害者自己將帶孩子離開;利用小孩向受害者傳達訊息;利用看望孩子的時間騷擾受害者;等等。
6.*男權(實際上女性也會成為施暴者):像對待私有物品、僕人、奴隸一般地對待受害者;命令受害者無條件服從自己的安排;受害者對於家庭決定沒有任何發言權;等等。
7.經濟控制:限制或者禁止受害者工作(不知道在我國會不會有逼著對方一直工作的……);受害者須向自己懇求以獲得一定量的金錢;任意花受害者的錢;不允許受害者了解家庭真實的經濟情況;等等。
承受過這類關係上的暴力,直接或間接影響倖存者們的精神健康、對他人及社交環境的信任感和自己是否可以擁有長期健康關係的信心。
這幾年陸續從資深的精神科和臨床心理醫生那邊獲悉,他們沒少接觸或間接了解這類「雙面人」,已到了就診患者提個大概就知道出了什麼狀況的熟知程度。接觸過的醫生會告知陪同患者前往就醫的親友,協助患者與這類「雙面人」親友遠離或徹底隔離開。不改善現實困境,患者精神狀況很難好起來。當然也有更悲催的情況,陪同患者看門診、做治療或住院的就是「雙面人」親友。有醫護人員私下對我吐槽過,明顯是患者親友比患者病得更嚴重,這本該是患者親友過來治療的事啊!這類「雙面人」沒少把親友折磨到去醫生那裡看病和治療,也有直接把其親友逼到自傷或傷人上了社會新聞。
過去曾在「父母皆禍害小組」里見到一位女性講述自己長期遭到親屬精神虐待和過度控制的經歷。她的親屬日常社交和掩飾自己施虐一面的能力,絲毫不比馮遠征的演技遜色,是頗有實力的演技派。這類「雙面人」掩飾自己的施虐行為,是由於多少清楚自己的所做所為是不被公眾所認可的傷害性行為,持續私下的施虐言行又在努力維護自己的公眾形象,才會去百般加以掩飾。
這類「雙面人」要是在其職業發展和私人交往上擁有過多支配他人的權利(eg. 家暴行為難以通過司法受到限制),一經發覺沒有及時得到懲戒和約束,就有可能製造更多受害的倖存者。這是知情者、相關機構及行業管理需要警惕的情況。目前獲悉的「雙面人」不僅存在於涉醫療的領域、也存在於教育、司法和慈善等對(相對)弱勢群體擁有一定支配權的行業領域。
比「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里安嘉和這樣的外科醫生,私底下對親屬施虐更為拉反差的是,有些心理諮詢從業者是精神施虐者。個人認為會產生這種情況,除了做出施虐行為的「雙面人」發覺自己心理出了問題,為了掩飾這點試圖通過學習心理學獲取幫助,但學習期間並沒有改善他們自身的心理狀況(eg. 會讓人持續做出施虐行為的心理疾病,有些很難經治療得到改善;他們在做個人體驗的時候都習慣性掩飾自己,不敢直面自身的問題,以至於收效甚微),然而(嘗試)從事心理諮詢工作,讓他們有更多機會可以合情合理的操控他人,從他人身上獲得權威感,滿足他們的病態需求,就令他們很難捨棄這種職業身份所帶來的優勢,堅定地走在帶病從業,毫不避忌自身局限的道路上。其次與他們日常社交掩飾性夠好、職業培訓以及行業管理的混亂、察覺到他們異樣的朋友及同行袒護他們和袖手旁觀也有關係。
多虧這部電視劇,跟人提及這類「雙面人」的時候,只要說像「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里的「安嘉和」那樣,大家都能明白是怎樣的人,不用多費口舌。我覺得都不用的打字了,光圖片就能說明問題了........馮老師真可憐
說實話,那個時候我還小,情節已經全忘了,然而對於當時的恐慌還記憶猶新。
當時最害怕的其實是女主的無助,感覺上天無路入地無門,除了去死,好像沒有任何有力的手段來保護自己。那種無助的恐慌感才是我最深的陰影。
安醫生的兩面性也促成了我的恐懼,當時就一直在想,我如果遇到了這樣一個人,我該如何說服別人相信我?他地位高、人前又是那麼一副樣子,誰會相信我?即使相信我了,他又能為我做什麼?
這個電視劇給我最深的影響就是,即使二十年了,我依然把家暴當作一段關係的底線之一,屬於一旦發生,沒有任何理由任何可能都要果斷分手的那種。安醫生跪地哭求的樣子是那麼誠懇,那麼痛心疾首,我覺得看過了馮叔的演技,任何男人家暴後的跪地哭求我都不會再相信了我老公長得像馮遠征!!
所以他一直找不到對象!!!
直到他終於遇到了從不看電視劇的我!!!
各位腦補一下我老公給我表白的畫面:
再講個小插曲。幾年前某天跟老公一起去馬殺雞。
按摩小妹戰戰兢兢的給他按,他比較吃重,嫌小妹下手太輕,小妹顫抖著說:你…你有沒有…看過…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可憐的妹子,我覺得她當時肯定很怕下手重了我老公跳起來反手就給她一耳光吧…
照就不爆了!把我老公惹怒了,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的把我給揍了,你們誰能給我做主嗎!
——————————————————————
6/21更新:
有好幾個盆友關心我到底有木有被家暴!
哈哈,我老公是非常居家溫油的巨蟹男,謝謝關心!
…你看,小時候爸媽讓我們少看電視,還是有好處的!
另外,我老公顏值低不代表本寶寶也低!誰懷疑本寶寶顏值,小心讓我老公給你慢動作…
因為他演得很像,像一些人的丈夫,一些人的父親,一些人的丈夫和父親。
我沒看過《不要》,卻對演技深入人心的馮遠征和這部電視劇留下深刻印象。我記得第一次看到馮遠征是「非誠勿擾」裡面的那個變性人,從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我媽看著我笑卻笑不出來。
事情是這樣的,24歲那年,她結婚了。對方是縣長的兒子,長得儀錶堂堂,也上過大學,怎麼說條件很好,兩人感情也不錯。
不過婚後她發現對方喜歡家暴她,而且家暴完以後跪地痛哭,後悔剛才自己控制不住。後來她發現對方的媽和妹妹們也忍不了他了。而且對方性格古怪,自己當官的姐夫給他介紹工作,沒幾天就因為跟同事處的不好而不幹了。不過這個時候,大家都勸她,「男人啊,有個孩子就變好了」。她當時心裡很糾結,受傳統思想束縛,覺得離婚好像也不對頭。
27歲的時候,她生下了我。之前懷孕的時候他還控制不住的踢了她一下,後來自己卻嚇得要死,帶著我媽連夜跑去醫院(我現在懷疑我自己做事笨拙,協調能力不好與這個有關)。
雖然這個男的其他方面都不錯,家人也好,但是她是實在受不了打了,在自己母親的勸說下(自己母親也是婚姻不太幸福,到現在80多歲了兩個人還在互相折磨),在我3歲時離了婚。
後來她看到了《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後,心有戚戚焉。一想到馮遠征,就聯想到家暴,再進而聯想到自己受到虐待的經歷,在我看著馮遠征裝成人妖笑的時候她心裡卻是恐懼。
她離婚後就和一個也受老婆家暴,比她大十歲的人結婚了,兩人到現在因為工作原因分居,一見就小別勝新婚,甜蜜的很。
這事情對於我的影響就是,她對小時候行為就有些異常的我,因為恐懼,就一直打壓我的個性,到現在我的抑鬱、焦慮、強迫傾向就與這些有關(當然也與遺傳有關)。還有一點就是她騙我說繼父是我親生的,讓我和繼父相處不來的時候,因為誤會就憎恨男人對子女不負責任,又讓我在成年以前隔絕了對我很好的父方祖父母們,姑姑們。
當然,我知道,我的親生父親他的行為是一種病(躁狂或者是精神分裂),他自己也控制不住。有時候我在想,假如一開始他就去尋求治療,也許我們一家三口,再加上可能的弟妹一個,是不是會過得很不錯呢?他到今天也沒再婚(當初就反對離婚),一個人在外面漂著,只和自己的父母有點聯繫,假如這種行為真正的得到重視,知道家暴是病態的,說不定我不會一直像現在這樣渴望著父愛吧。
現在反家暴法和人身保護令出台了,我希望它們真的有效果。我也希望人們對精神、心理問題有更多的重視,別讓馮遠征的神演技浪費。
2017.04.23
修改一些事實性的稱述:實際上我母親大概21歲左右就結婚了,中間過了好幾年丁克生活,之後實際上都離過一次婚了。復婚以後,所有人都勸她:男人嘛,有了個孩子脾氣就好了,於是才有了我。
說下我印象最深的兩個片段:
1 女主梅湘南的哥哥從監獄裡保外就醫出來了,本以為女主有救了,結果安嘉和到女主哥哥打工的工地上,趁其不備把他從樓上推下去了。
2 女主從家裡逃出來以後,居然在路上遠遠地看見了安嘉和,於是躲在一個小賣部的櫃檯後面。安嘉和走了進來,眼光掃了一圈,沒有看見她然後又出去了。
作為童年陰影作品,《不》的恐怖感是即使看不懂劇情的小朋友都能感受到的,(這部劇在央視播的時候我還是小學生)它的恐怖感不僅僅存在在馮遠征老師的臉上,而是存在在每一個畫面里。
比如整部劇陰暗的色調
比如那個聽起來如同女人嗚咽一樣的片尾曲。
比如毫無預兆響起的背景音樂,放在鬼片里也毫不違和
比如安醫生和梅老師家裡的金魚缸,有些鏡頭是透過金魚缸拍的,在魚缸導致的光線扭曲下,安嘉和施暴的猙獰的臉顯得格外恐怖。至於金魚缸是不是受害又難以逃離的家暴受害者的象徵,不確定。
還有一些穿插的支線。梅湘南從懷疑到決定調查到最後發現安醫生的前妻小雅的死亡真相這條線,線索若隱若現時斷時續,非常有探案氣氛。但是我覺得最嚇人的還是梅湘南知道安嘉和的前妻是不堪忍受家暴而死的時候,她也已經開始重複前妻的命運無法逃脫了。
還有這部戲拍很暴力的家暴鏡頭的時候真的太寫實了。雖然很多鏡頭是通過偷拍者葉斗的視角展現的,但是還有很多直接鏡頭,拽頭髮,扇巴掌,踢,踹,打,鏡頭直接對準梅湘南無助的臉,受傷流血的五官,畫面衝擊相當大。至少後來我沒有在其他作品裡面看見過直播受害人受虐全程的畫面了。
當然最嚇人的是你看電視劇的時候心有餘悸,稍微細想就會發現這種事情離自己很近,甚至有很大可能自己也會成為受害者,那種電視劇投射在自身上的恐懼感,比變態殺人狂什麼的可怕多了。
85後強答一下。
因為小時候早熟,從小就對類似家庭、倫理、道德當年感興趣。
記得電視上第一次看到安嘉和的時候,覺得這男的不好看怎麼還能演男主角!(原諒一個拿何家勁的展昭當初戀的蘿莉!)
然後發現它講的是家庭倫理,而且關注到的是家暴!
我那叫一個興奮啊,雖然也不知道在興奮什麼,但當時有種「廣電總局有救了!」的感覺。(好像是因為那時候也蠻流行傻白甜的愛情劇,好無聊)
而且!這個片子最先進的地方在於,它第一次在電視里提出了「處女是原罪」這個概念,女主角婚前被強暴,屬於非自願性行為,但因此受到男主角質疑毆打家暴。片中雖然沒怎麼提及,但在我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一顆種子,從此我覺得有處女情結的人都是傻x啊。
在當時還有「非法同居」這個概念的年代,這片子絕對是超前並且正確的。
至於演技……幾年前在超市偶遇過一次馮遠征老師,他無意向我這裡看了一下,嚇得我當時就渾身發冷。但我還是好愛他!!演技太棒!
(而且其實我蠻喜歡安嘉和的……從小就喜歡那種道貌岸然內心陰暗城府深的變態|?ω?`)
所以文不對題了對吧!( ??? ? ??? )
最大受害者是馮遠征啊,凡是涉及家暴話題都會出現他的照片。。。。
錢鍾書在《圍城》里曾寫:忠厚老實人的惡毒 ,像飯里的沙礫或者出骨魚片里未凈的刺,會給人一種不期待的傷痛。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的故事走向,也給人一種不被期待的現實。
說實話,現在看到童年留下陰影的打人鏡頭,已經沒有那麼懼怕了。一些明顯誇張的藝術手法,看的更明白了,安嘉和掄起胳膊,蒙太奇的運用下,他根本啥也沒打……
但此劇的殺傷力絲毫不減,回顧這部劇,主頁君認為,最恐怖的始終不是鏡頭語言,
而是環環相扣情節緊奏殘酷的精彩故事,以及瀰漫著的無力掙脫的絕望與殘酷的真實。
說劇情,《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有倫理劇、家庭劇、情感劇元素,而包裹此劇最重要的元素和劇情線,是犯罪和刑偵。
後來寫出了《潛伏》的編劇姜偉和電視劇《你在微笑我卻哭了》的編劇薛曉璐,在此劇中首次展現了他們的藝術偏好。
高兵綁架女主後自殺,偷拍男主家暴的葉斗被殺,男主前妻自殺,女主逃跑被疑身亡,女主剛刑滿釋放的哥哥莫名身亡,劇情一直籠罩在迷霧一般的「死亡陰影」中,連鎖反應,
而關鍵的一環就是一個人!男主。
每每回想起劇情,這個抽絲剝繭又殘酷的故事本身讓我害怕。主演表演精彩,但編劇的功力更是扛鼎之力啊!
「說無力掙脫的絕望感」
女主不是一個純粹柔弱和毫無反抗精神的人。可她從一開始被打的質疑反抗,到無力的自我保護,人生慢慢的要被絕望的黑洞吞沒了。
一開始,因為高兵事件而被懷疑的女主,面對安嘉和的污衊,極力自我辯駁,說他
「胡說,你怎麼這麼齷齪」。
後來,對愛情婚姻開始失望的女主,面對男主的又一次懷疑和質問,面無表情的說他
「可笑」,老是瞎猜,荒唐。
到後來,突然回家的男主發現女主在打電話求助,女主已經只剩求饒和內心的恐懼了:
「嘉和,你誤會了」。
女主不愛男主嗎?她很愛男主的!
但慢慢的,這種情感隨著一次次被打,被消磨掉了,她曾說,如果你一直這麼懷疑我,我們的婚姻就會變成一個黑洞,無論多深的感情,都會被吞噬掉。
最後安嘉和吞槍自殺,死前對女主的自我剖白,女主的動容表情,說不出來的複雜感情,令人唏噓。
即便一方有清醒的認識,深愛的彼此,最後依然如同預言的一般的被吞沒掉了。
安嘉和是個純粹的變態罪犯嗎?
不,安嘉和是純粹的悲劇。
馮遠征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說,他正是跟導演分析人物說,安嘉和不是個壞人,他只是個病人,才被導演敲定演這個角色的。後來接受採訪時,他也這麼認為。
沒錯,看劇中安嘉和一次次在施暴前的話語,已經顯示了他的病態,並非變態:
「除非,你是故意勾引他的」。
「不要跟亂七八糟的男人來往」。
「你要尊重我,但是你自己得檢點。
這實非正常思維和心理預設說出來的話。
但心理頑疾,醫者也不能自醫治,他又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敏感和「榮耀」絕不允許他這麼做!女主曾經建議治療,被他決絕拒絕了。
甚至,面對葉斗「關於家庭暴力」問題的採訪,就完全話語滔滔,道貌岸然變成了另一幅模樣:
「我個人就堅決反對家庭暴力」。
「制止它的工作任重而道遠」。
說出這番話,他無恥、可笑,同時他也可憐,無力擺脫。
自己陷入心理的絕望深淵(也許與他童年的經歷有關),同時置自己深愛的人於水火,互相折磨。為了掩蓋自己內心的黑洞與病態,犯下一個又一個罪行,無力掙脫,至今看了讓我覺得是完全的死結。
何解?我想不出。
「說殘酷的真實」
我們都希望故事有美好的走向,《不要和陌生人說話》警告我們,有些故事,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殘酷的結尾,連美好的期待都不存在。
比如:患有心理疾病的家暴男絕對不會「改邪歸正」。
伴侶可能有一百張面孔,面對你的,是最邪惡的那張。
邪惡的犯罪可能永遠不會有被揭發的那一天。
有些巧合,不是幸運,而是悲劇。
陷入某些困境,沒有來拯救的天使!
自我毀滅離我們每個人都不遠……
看,這就是我們每個人童年都不願接受的萬噸傷害。即便這是現實。
就像我們童年的兒童文學《楊梅》里,可憐的女主最後被送進精神病院,沒有簡愛的鳳凰涅槃;就像鄭淵潔童話里《書樹》里,開頭,「王菊香十七年沒洗過一次澡」,就像他的童話故事《魔方大廈》里,壞人千奇百怪。
今年大熱的良心韓劇《信號》中,曾有這樣的情節,一生追求正義敢於和強權鬥爭的男二問男主:過了十五年,你現在所在的未來世界依然是強權霸道,有錢人就可以任意妄為嗎?
男主語塞,因為現實確實依然如此。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反映了我們的社會現實下,陰暗的殘酷真相。十五年過去了,家暴立法,可依然少有人願意「摻合」家務事。新節目層出不窮,可看《四大名著》,打孩子依然是令人束手無策的問題,我家隔壁的媽媽,依然每天狂吼孩子,天天把她推出門外。
施暴者被定上了恥辱柱,可他們自身作為病人,依然少有人真正的關注。《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反映的問題,依然是血淋淋的傷口,沒有癒合,少有人看,因為害怕,因為會有心理「陰影」。
我覺得,《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的故事,似乎還是傷口,不是瘡疤,所以,我們才會那麼在意,記憶那麼深,不斷的與童年記憶共鳴,成為我們共同的疼。
個人小廣告位,公眾號:故事大王劉噹噹(waidangdang)
看《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導致我一直認為外科大夫都是精神病,最後我特么工作分到外科。有一種古希臘宿命悲劇的感覺,造化弄人,造化弄人。
這種直面當代陰暗問題的題材,也就只有wuha時代最開放了
電視劇拍的像犯罪紀實
因為在我們看這部電視劇的時候,正是我們的童年時期,在我們童年的時候,大多數人其實是或多或少都遭受過家庭暴力的。
所以,這部電視劇一播出,會讓當時童年的我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因為可能大家都以為,只有自己才會遭遇家暴,或者自己的母親被父親毆打、謾罵。
但是電視劇一播出,我們會下意識的想到,我的父親會不會這麼對待我母親?在以後我們的婚姻中,會不會出現這種變態的暴力事件?
因為我們會把自己代入電視劇,把自己想像成劇中某位人物,想像自己遭遇這些情況時該怎麼辦?
最主要的因素,是因為家庭暴力太普遍了,以至於施暴者甚至受害者認為這是很普遍的事,夫妻「床頭吵架床尾和」,認為這只是夫妻間的小矛盾,並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這也與當時人的思想有關
另外一個因素也要歸功於演員的表演,電視上表現的家暴可能會誇張,馮遠征的表演太過逼真和殘暴,可能甚至現實中的家庭暴力有比電視還暴力的
再加上當時的家庭,最主要的娛樂休閑的方式就是看電視,所以在我們童年時對這部劇的印象就很深刻了。
總結起來就三個,
一個是當時是我們的童年時期,價值觀最初也是最容易被塑造的階段。
再一個就是這部電視劇反應的主題太貼近我們的現實生活,以至於我們看電視的時候不感覺那是電視,而是關於家庭暴力的紀錄片。
第三個就是當時沒有能夠選擇更多的電視劇看,電視台播什麼我們就看什麼,不像現在有互聯網。
如果說還有一點因素,那就是演員表演的很到位。還有編劇的題材是選的很好的。
當然給我們童年留下深刻印象的就上面三點。
很慚愧,就做了一點微小的總結。謝謝大家。有一個情節我印象特別深,梅婷給王學兵介紹對象
梅:家睦,我們單位能劉薇你覺得怎麼樣?
王:嫂子,你認識趙薇嗎?
最讓人細思恐極的是,安嘉和的第一個老婆不是交通事故,居然是自殺,抽絲剝繭找到真相的過程太虐心了,透過屏幕都可以聞到混雜血腥味的絕望的味道
只有我一個人覺得是導演絞盡腦汁使盡渾身解數就差把壓箱底的功夫都掏出來了地在刻意營造恐怖氣氛嗎……?
看劇時自己的情緒完全被導演的套路玩弄於股掌之上,然而片尾曲結束後想想,這個導演就像個雜技演員哎~各種秀花樣,6得飛起。
利益相關:上個月剛陪媳婦又看了一遍全劇,媳婦被木頭圈粉,我卻對戰神安嘉和讚賞有加。推薦閱讀:
※考試交卷前有哪些有趣打發時間的方法?
※經常搬家的人,心理上是否會缺乏歸屬感、覺得像無根的飄萍?
※到目前為止你過得最開心的一天是哪天,發生了什麼?
※擁有一副鵝蛋臉是種什麼體驗?
※一個人應該怎樣去釋懷自己感覺最遺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