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才能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某君說:
這個問題困擾我太久了 人們說緩一緩靜一靜就知道了
我緩了二十多年了……蒼天啊 吐血
給個提示也成啊


謝邀。 @夏陳平

古希臘神話里有個「戈爾迪死結」的故事,說的是小亞細亞弗里吉亞國王「戈爾迪」,在一輛牛車上打了一個死結,並把它放在宙斯的神廟裡。而神預示說,誰能打開這個死結,誰就將統治亞洲。但N個世紀過去,無數聰明智慧有野心的人對「戈爾迪死結」都無計可施。直到亞歷山大大帝遠征波斯,有人請他去看了這個古老的「戈爾迪死結」,經過一番嘗試後,亞歷山大揮劍將死結劈成兩半。至此,「戈爾迪死結」才不復存在。

「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如同「戈爾迪死結」,它的重要性人所共知,但卻沒人知道怎麼做才能解開這個結。

在現實生活中這個問題也頗具普遍性,我們常見到某些人知道很多道理,但訴諸行動時,結果卻大相徑庭。如電影《後會無期》所說:「聽了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有人將此解釋為:想得太多,做得太少。這有一定道理,可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你究竟應該怎麼做才能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下面,我說說自己的做法。答案較長,邊寫邊發。

無知的人並不是沒有學問的人,而是不明了自己的人。了解是由自我認識而來,而自我認識,乃是一個人明白他自己的整個心理過程。因此,教育的真正意義是自我了解。

——《一生的學習》

之所以說「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的過程不容易,我的體會是:因為這個過程就是你真正了解自己的過程。而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其本質上是因為你還沒真正了解自己。

因此,你第一步要做的是去學習能令你了解」自己「的知識——心理學。

雖然,人從出生開始就和「自己」朝夕相處,日夜相伴,但真正認真思考和研究過「自己「的人並不多。大多數人對「自己」的了解程度至多是處於做過某些性格和心理測試的水平,從來沒把自己作為研究對象進行過研究,更沒運用心理學知識對自己的行為和經歷進行過分析和反思。


有的人即使有過做性格和心理測試了解過自己,所得到的結論也往往只是階段性的評價和說明。

眾所周知,人的思維、心理、性格、氣質等特徵會隨著個人成長和環境變化而改變的,是動態的。很多你當時興緻勃勃的事物,幾年之後常會變得索然無味。因此你不能對自己的認識簡單化、停滯化,你對自己的了解也應該是「與時俱進」的。


對於心理學的學習,在你初步掌握了基礎心理學知識之後,我建議你把重點放在學習發展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上。

推薦你讀這兩本書:《發展心理學:人的畢生發展》(羅伯特·費爾德曼),《社會心理學》(戴維·邁爾斯)。

在大學時期,我的困惑主要集中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看不清人、看不懂社會、對自己的選擇和前途感覺迷茫,缺乏對人生整體性的宏觀認識,有時連階段性的人生思考都很難做到。

可能有的人會說自己早就養成了思考的習慣,經常思考自己的未來,其實我當初也有這樣的舉動。但回頭看,那時所做的思考只能算是帶有反思意味的總結或對未來憧憬式的規劃。


對於心理學,我只是業餘愛好者,但通過學習發展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我開始留意自身性格上的弱點,思考過去行為的心理根源,並把從幼年開始所經歷過的大事整理出來進行分析。


也許是運氣還算不錯,那段經歷確實解決了很多我自身的問題,對自己性格類型、心理弱點、身邊朋友的優勢和他們以往行為的心理根源,以及在不同人生階段會遇到的問題有了一定的認識,感覺自己比以前通透了許多,不再像以前那麼迷茫了。


這個過程確實很累腦子,很磨性子,有點類似剝繭抽絲,但沒辦法,因為人的很多心理需求是隱藏在行為之下的,我不得不經歷這個過程。


看到這兒,你可能會認為不需要這麼麻煩吧。

我想說,如果你真的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想掌握了解自己的真相,那你就不要將這個」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的過程簡單化。如果你覺得這麼做太耗費時間,那你可以回想一下,以前你為了「搞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耗費了多長時間,在迷茫的狀態下生活了多久,這世界上有些重要的事情是沒法一蹴而就的。


如果你是真的想了解你自己,想搞清楚自己要什麼,建議你還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其次,在掌握心理學知識後,你接下來要做的是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對於年輕人來說,這將是更難的一關。


從重要性上看,它甚至要超過學習心理學。


很多有一定工作經驗的人之所以會長期陷於迷茫狀態,根源往往就在這裡,而這一點是我費了很多時間才搞明白的。

再直接一點說,如果長期搞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原因常出在他還沒真正實現獨立,沒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


這裡的獨立包含兩方面:經濟獨立和思想獨立。


不少人都一廂情願地認為「弄清楚自己要什麼」,只靠思考就能最終找到答案。其實,光動腦思考是不夠的,如果在經濟和思想上無法獨立,那這個人將很難會有勇氣去直面去探索自己內心深處的需求。


經濟獨立與思想獨立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在現實生活中,你常會發現有的人經濟上獨立,但思想上未必有主見;而有的人在思想上有主見,但經濟獨立方面有欠缺,這兩種狀態都會給搞清楚自己想要什麼造成障礙。


經濟獨立的實現方式,大家都清楚,難點在於思想獨立。


我們每個人都是在本國的教育體制下成長起來的,在價值觀、思維方式以及對事物的看法上都不同程度打上了某種烙印(你懂的),希望你能在以後做判斷和評價之前能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能嘗試著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


一個人想要什麼想追求什麼,都是在自己的成長中通過不懈的探索得到的,而不是靠別人告知,也不是靠效仿別人。現實生活中,沒有人具備電影《大話西遊》的白晶晶和紫霞仙子那樣的法力,直接鑽進至尊寶的」椰子心「里探究答案。你必須得直面自己的內心,才能逐漸接近和找到自己內心最真實的答案。


如果你能做到前兩點,離找到自己想要什麼的答案就不遠了。


補句題外話:如果做不到經濟獨立和思想獨立,你很難實現內心強大,或者說即使內心強大,也是裝出來的。

第三,一個捷徑:你最好能搞清楚自己討厭什麼。

此處的討厭什麼,不光是指日常行為和生活習慣的層面,還包括在人性和價值觀層面你討厭的什麼,比如拜金、諂媚、勢利、不擇手段等等。


並且這種討厭應該是你內心真正討厭的,而不是停留在嘴上的討厭,當你明確它們後,你內心深處真正認可的價值觀、行為和需要往往就會迅速呈現出來。


如果你再也容忍不了僵化古板的工作環境,感覺像被裹在繭中,不逃離就會憋屈死;如果你容忍不了自己的頹廢,容忍不了自己每天的一成不變,容忍不了自己每天都同流合污。這些都會令你更迅速發現出你內心真正的需求。


這個捷徑的難點在於,對於一直處於隨波逐流狀態的環境中停留時間很長的人,可能不太有敢於脫離的勇氣,甚至不太敢於表達對所處現狀的不滿。因此我才說這只是個捷徑,而並不是個適用於所有人的方法。

第四,在興趣愛好、已取得的成績和擁有的特長里尋找你真正想要的。


我有個同學,主業是做工程,但他從小就喜歡擺弄木器,尤其是痴迷榫卯結構,他家飯桌和茶几都是他用屯的木材親手製做出來的,沒用一顆釘子。日常他為了賺錢養家,四處奔波,但只要一有時間就跑去朋友的木器廠,去研究木器的製作,他說他的將來目標就是未來能擁有一個自己的木器廠。


每個人取得的成績和擁有的特長,都包含自己的主觀意願,體現出這個人的專註度和能力。


如果某人是一名業績優秀的銷售人員,那他的交際能力也應該不錯。如果他在自身行業幹得久,除了薪酬客觀的因素外,可能跟他對銷售的產品很感興趣有關,跟他對行業的前景有信心有關。


人真正想要的東西,常常隱藏在興趣愛好,取得的成績和特長里,很多人到最後發現,其實他最喜歡的還是他一直以來最感興趣的。


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人們往往更喜歡從他人、新生事物和時尚潮流中去搜尋和發現自己未來的方向,卻常常對自身已經散發出的光芒和品格視而不見。

希望你能認真想想這句話。

第五,整理出你過去曾做出的重大選擇,思考你那樣做的原因,然後問問自己,假如讓你重新選擇,你會怎麼選。


這麼做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你反思,它的意義在於:讓你能準確把握住自己當下的看法和態度。而你對過去重大選擇的重新考量,很可能就是目前的你所想要的東西和前進的方向。


這些全得靠你自己去完成:從高考志願,到工作選擇,到戀愛結婚,到買房置業,你都應該認真回憶,因為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曾做過什麼。


如果上述這些都是你自己做出的選擇,那你肯定是個挺獨立的人。


但現實是,沒有多少人能做到,尤其是在中國,大多數年輕人在面對這些關口時並沒有自己做主的權利,很多人都是在沒重視甚至輕率的態度下做出了選擇,所以才會為自己當初的選擇後悔,像選錯了大學的專業。


留心人在選擇錯誤之後採取的補救措施,也是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的突破口。


比如很多人在感覺自己選錯了大學專業後,利用課餘時間學習了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像這些補救措施常彰顯出這些人內心中真正想要的東西。


總之,不論你是否因過去的選擇而後悔,在以後,你都要嘗試獨立做出自己的選擇。


如我在第二點中所說,你得讓自己努力成為一個經濟獨立和思想獨立的人,你會逐漸意識到:搞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其實是個跟自己較勁兒的過程,也是你走向獨立和成熟的必經之路。

第六,找出你做哪些事時會進入最高興,最快樂,最專註,最投入的狀態。

這一點相信大家都容易理解。


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是我姐家的孩子非常喜歡玩遊戲,家裡關於遊戲攻略的書一大堆。他今年高一,前些日子問他將來想做幹啥,他說做遊戲策劃。我問他為什麼做這個,他說他喜歡遊戲覺得干這個行業會很快樂。雖然他現在還不知道遊戲行業的難度,但我發現他已開始關注遊戲行業和遊戲公司的資訊了。


不知道他未來會怎樣,但我很喜歡他現在談起暴雪、EA等遊戲巨頭時如數家珍的小眼神。


第二個例子是目前某火熱體育類APP的高管之一是我原來同系不同班的同學,當年他上學的時候就是一體育迷,(不是看球賽挑電閘的老三),我們當時都覺得他不務正業,甚至走火入魔。


進入社會初期,他找工作也不順,一直在一個綜合性網站忍著,當時租的房子也離城區挺遠,亂得像狗窩似的。幫他搬家那次,整整八大摞《體壇周報》《足球》和幾箱子體育雜誌,說啥也不捨得扔。有時候一起吃飯聊想法和打算,他總說想做體育行業,當時出於好心勸了勸,結果都無效。直到他跳到了這家體育APP的公司才終於找到了他發光的地方。


我不是讓你像我這個同學這樣做,不是每個人都能有他那樣的執著和幸運。而是你要通過以往做的這種事所體現出的行為方式,來尋找自己的方向。


你以往在哪個方面夠堅定,哪個地方很可能就是離你內心的夢想最近的地方。

第七,想想你兒時的夢想和童年培養出來的興趣愛好,它們可能更接近內心的渴求。

一個常被推薦的方法是你可以列出所有你兒時的想實現的夢想,看看哪些是你現在還想要的實現的。

兒時夢想的價值在成人的世界裡經常被忽略的,人們常習慣性認為那是童稚趣語,理由是兒時的夢想表達是不需要考慮任何客觀條件的,所以在成年人看來這樣的夢想才不切合實際。


推薦你看一下湯姆漢克斯的電影《飛越未來》,從主人公的經歷中或許你會有新的啟發。

另一個與之類似的方法是如果你明天會死,你覺得你最想完成的事有哪些,如果不做就會後悔的事情有哪些?

在你列出的清單中,一定有你想要的。如果不考慮自身目前的條件,請你列出你最想在哪個領域有所建樹。

第八,如果你洪荒之力都用完了還弄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那你可以嘗試一段時間和你現在的不良生活方式相反的生活方式。


注意:一定是你目前不良的生活方式,比如你愛睡懶覺,那你就嘗試一段時間早起;如果你在每晚睡前都要看手機,那你就試試鑽被窩不看手機馬上入睡。

這個方法的原理在於:通過培養和訓練自己的自控力,來打破你以前生活的慣性,減弱和清除原有不良習慣對你行為上的影響。這會讓你通過不同的生活體驗來逐漸看清自己的目標。


但這個方法對人的自控力要求會比較高,必要時你可以讓家人和朋友協助你。

兩個小建議:

1,在你探索「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的過程中,要盡量為自己創造一個獨立安靜的空間,而且要把時間準備得充分一些。


因為跟自己交流和探究自己的內心是不容易的,很容易分心和受過去的回憶的干擾。想抓住那個真實的你展開深層次對話要比你在街上拉住一個陌生人展開深層次的對話還要難,而且不要期望通過很短的時間就能完成。


你想想,如果你已經渾渾噩噩,迷迷糊糊,漫無目標地走了幾十年,怎麼可能一個下午或幾天就找到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

2,不要自我欺騙。

生活中有諸多不如意和你改變不了的地方,比如專業,工作、愛情等等。

很多人選擇了妥協,比如在愛情方面,為了物質生活選擇了一個不愛的人;比如為了工資,選擇了一份不喜歡的工作。


每個人的生活都經歷過各種形式的不遂人願,人都有選擇的權利,也都有自己的苦衷,甚至還包括內心深處的陰暗面。


但在搞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的問題上,你得跟自己說實話,因為只有你能得對你自己負責。

長時間戴著面具活著的人,當真正面對自己的時候,往往會感到一種久違的輕鬆。


其實你最好的朋友一直都是你自己,如果你不善待和寬容自己,就沒辦法走出過去,就沒辦法傾聽到自己內心最真實的聲音。

最後的話:

這篇答案我寫了整整兩天,希望能對你們有所幫助,它也許起不到地圖的作用,不能讓每個看到它的人立刻就知道自己身處何方,去往何處,但我期望它至少能起到手電筒的效果,讓你隨身攜帶它,至少能隨時照亮你眼前的道路。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向和目標,尊重人的選擇,理解人的苦衷,包容人的不足並給予儘力而為力所能及的幫助,能做到這些的人,對這世界的價值並不比追求成功的「狂熱分子」小。


希望你未來走上人生巔峰的時候,不要視沒有成功的人為螻蟻和草芥,希望你能如蜘蛛俠那樣懂得:能力越強,責任越大。

到最後,你會發現,其實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的過程就是你自己走向獨立,完善的過程。

也是你走出舒適區,挑戰自己的過程。


也是你養成新的思維方式、處事習慣、找到自我的過程。

你擁有青春的時候,就要感受它。不要虛擲你的黃金時代,不要去傾聽枯燥乏味的東西,不要設法挽留無望的失敗,不要把你的生命獻給無知平庸和低俗。這些都是我們時代病態的目標、虛假的理想。把你寶貴的內在生命活出來。什麼都別錯過。
——王爾德


我在看《零阻力》的時候看到了書上有這樣一個觀念,那就是:人的本質都是金子,但是後來被一些事物所打擾,那些事物書中稱為爛蘋果。人總是在學習這個學習那個,就相當於往金子上放蘋果,可是蘋果過一段時間總是會爛掉的。這個時候最重要的事情,並不是把好的蘋果放上去,而是清理爛蘋果。清理清理你就會發現,原來自己的本質是黃金。那才是世界上最貴重的東西。


起初的時候我也不懂,很喜歡學習一些什麼潛意識調整之類的東西,但是後來發現那種增加的蘋果只能新鮮幾天,越學習越累。
後來就慢慢的使用零極限中的清除法,話說效果還是很不錯的。
當你不知道自己想要的事情是什麼的時候,就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列出來,然後慢慢的去讓那些事情在你的生活里消失。


就借鑒一下 @然後的步驟吧。
1,找一張白紙和一支筆。
2,找一個安靜的地方。
3,反思你生活里所有不想做的事情,不想碰見的人。
4,繼續寫,寫很多很多,直到你寫不出來。
5,從這些事情里挑出一個你最不喜歡的事情然後花費時間去解決它。

這個方法的好處在於,你不是增加某種東西,而是減少某些東西。慢慢的這樣下去,你會發現自己的慾望被清除很多,這也算是「清心寡欲」的修鍊法門了。


而且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過,「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這種方法和修道是同出一轍的。


每個人適合的方法是不一樣的,沒有哪個好哪個壞。
所以如果感覺 @然後 的方法不適合,就使用一下這個吧。


有個方法可以試試,看起來很傻,但有效,Learn it the hard way

  1. 找一張很大的白紙和一支筆
  2. 找一個安靜的地方
  3. 寫下你此刻腦中所有想做的事情,想成為的人
  4. 繼續寫。接下去你要寫的東西是為了解決「如果你明天就要死了,你可以在死之前完成一件事讓你覺得有價值,你希望這件事是什麼」這個問題。檢查之前寫下的想做的事情是否符合這個條件。如果沒有,繼續寫,任何一個想法都可以寫下來。
  5. 重複第4步,直到哭出來。注意,是哭出來,你可以騙別人,但騙不了此時此刻的自己。當你自己為一件事或一個目標感動得流淚的話,我想就是它了。

方法很傻,但可以幫助你去除那些你以為是自己的人生目標其實不見得的東西

PS:我花了兩個多小時,寫下了近80條想做的事情、想成為的人,得到了一句可以打動我但還不足以讓我哭的語句,在第二天騎車的時候聯想到了之前的一次體驗後,兩者結合,找到了它,足以流淚!

PPS:人生目標或者說自己想要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沒有優劣之分,人與人太不同了,適合自己就好。

PPPS:據說,一萬個看了這個方法覺得好的人中,只有一個人去花兩個小時試過。


20131027 更新:
@Cosimo 同學的補充:Steve Pavlina在他的博客中詳細講述了這個方法How to Discover Your Life Purpose in About 20 Minutes

「怎麼才能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這是一個很大很複雜的問題,我沒有辦法給出一個適用於所有人所有情況的方法,但是依然推薦你試試這個方法。對於這次嘗試,你的代價是兩個小時還不用花錢,你的收穫是有可能知道自己現階段最想要的是什麼,不算很虧吧?在此之前,你們中的大多數已經看過了不同的演講,讀過了各種名人傳記,瘋狂地收藏各種網路上的夢想故事以期望能從中獲得靈感,但很可能還是不知所措。不過我需要提醒的是,剛才所提到的方法都是希望藉助外界的力量如電擊般給予自己衝擊以求獲得頓悟,如果不管用的話,不妨換這種方法,跟著自己內在的力量引導,從內心找尋那個可能的答案。

你有可能會失敗,但在嘗試的時候請一定要放下對這個方法成功或者失敗的預期,以及對這個方法的感情依賴,平靜地去思考。即使這兩小時沒能給你想要的答案,也不至於讓你的人生就此一蹶不振,至少你一定知道了哪些事情不是你的人生目標。不虧,對吧?


第一個要想的是「用什麼辦法可以賺錢」,讓自己擺脫經濟的問題;這是第一重要的。要符合自己的價值觀,又要能賺到錢。
如果這個達成了,那麼,第二個就是去發展自己的興趣,想一想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不喜歡了,就換一個。
...................................................................................
很久以前我一直以為興趣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應該圍繞著興趣,但出來後發現,很多興趣其實是不能轉化成經濟收入的。所以,你必須為經濟收入單獨地考慮;也許能符合你的價值觀就已經夠了。
因為,如果你是一個比較理想主義的人;能做一份符合自己價值觀的工作可能都有點難。

以前學問都是富家子弟的遊戲,因為他們不用考慮經濟問題了;文學藝術那些東西更是富人們的遊戲。

因為他們已經解決了生存問題;如果你還沒有解決生存問題,就不要把自己當作不吃飯的聖人了。先考慮一下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而你能為社會做什麼,先培養自己的工作技能;然後再發展興趣。

如果想把興趣當飯吃,那是在拿人生當賭注;有些人輸得起,你不一定輸得起。

當你不用為經濟問題考慮的時候,其實自己想要什麼已經不是很重要了,這時是真的可以告訴你:Follow your heart!

再來說一下,經濟問題不用考慮後,怎麼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通常會問這種問題的人可能現在還是"一事無成",並沒有什麼很突出的專長,沒怎麼體會過成就感。你要的其實就是在你比較擅長的領域做出點成績來。
有句話叫做:」你嘗試得越多,你的生命就會越精彩。「
如果你興趣比較多,去嘗試吧,如果找不出最感興趣的,可以從最容易的入手,給自己一段時間去嘗試,去認真地研究,如果過程中發現興趣變淡了,再換一個領域。
只要你有資本。


我也存在這樣的問題,但是以前看到一個心理學的書,說是「逆推」,想像30年以後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然後再倒推要成為這樣的人需要怎麼去努力,在前20年應該幹什麼,前10年應該幹什麼,前5年應該幹什麼之類,越來越細分,然後再明確現在應該做什麼,同時努力去完成目標,這樣多年後也不會太糟,我覺得有些道理,和你分享一下,一起努力探究生命的奧秘吧·~~


關於「你究竟想要什麼」這個問題的回答,此文甚長,粗體為重點。

先來點熱身的吧:

「你究竟想要什麼」

「我想要一份收入還不錯的工作,月薪一兩萬吧,還要能學到一些東西,最好跟自己的興趣相關」

「我想要一個女朋友,長的還可以吧,不要亂花錢,跟我有相同的愛好,最好能懂我」

「我想有部車子,不要太貴,質量要好,油耗也要低些,最好內飾舒服外觀也要大氣」

「我想有個房子,三室兩廳吧,不能太貴,周圍環境要好,最好是學區房」

「我想要一個妻子,溫柔體貼,孝敬父母,家庭條件也要可以,學歷最好不要太低吧」

「我想要個孩子,聰明伶俐,懂事而又不失活潑,聰明又不至於調皮」

分割線--------------------------------------------------------------------------------------------------------------------

最近因為面臨著一些問題,於是去找朋友吃飯聊天,想尋求一些幫助,結果得到了兩條建議,其中一條便是這個該死的反問「你究竟想要什麼」。唉,面臨著要去改變,要去選擇的時候,特別是涉及自己未來發展的事情,這個問題就成了個人不得不去思考的問題。

面對這個問題,還是不免想去尋找一些別人的回答,看能否得到一些啟發,於是便來到知乎搜索了這個問題。看到主要的回答基本如下:

1)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準備好筆、紙,花一段時間去思考並記下自己想做的事情,直到不能寫出來為止,然後再從中選出能感動自己的那一條,這個選擇似乎可以在寫完之後的一段時間內獲得。

2)可以通過反問自己,假設自己時日不多了,來捫心自問自己所重視的,進而得到自己想要的。

3)想像在10年、20年、30年之後期望自己變成什麼樣,然後以此為目標來制定長期、中長期、短期計劃。

4)可以從相反的角度出發思考,先排除掉自己不喜歡、不想要的,通過縮小範圍來確定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5)從一般人的需求層次出發,先達到經濟自由,再達到精神自由。

6)有人指出,不同的時期,你自己會得到不同的答案。

首先,讓我們先看看上述回答吧。

第一個從思考、記錄然後到發現,還有判斷準則(感動自己),看上去確實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實際上你在去寫自己想要做的時候,由於沒有限制,你可以寫的範圍非常廣,思緒會陷入到迷茫當中,而且不一定那麼容易就能找到感動自己的那一條。畢竟,選擇也是非常困難的。當然,也不能否定這一方面對已反思和審視自己是非常有幫助的。

對於第二條,涉及到的故事非常的多,基本上就是說人在將死的時候,發現了很多以前沒有注意的事情的美好,並且大部分都覺得家人和親情是最為重要的。但是,這種思考方式給我們的啟發就容易使我們陷入到最求一種平凡和普通的境地,而且會在你不自覺的時候成為你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的借口。另外,不能否認,這種思考方式能讓我們更加的珍惜眼前等類似的啟示也是很有意義的。

第三條,就我所知,這個方法在一些培訓機構也經常使用,而且聲稱是對個人發展是非常有效的,心理學上對這一現象似乎也有過解釋(記不得了)。這種做法我個人也實踐過:在本子上寫下對10年後自己的期望,然後去思索該如何達到這一期望。不過後來大多都忘記了。

第四條,個人覺得只能作為一種輔助的手段,即使你排除了自己不想要的,你也難以找到自己想要的。這裡額外說一個概念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會錯誤的將「我不想要」理解成「我拒絕」,就好像你在追求一個女孩時,她跟你說「我不喜歡你」,你極易理解成「她討厭我」。即,在這裡我要澄清一個觀點:「想要」的對立面不是「不想要」,而是「拒絕」,就好像在《組織行為學》一書中關於「滿意」與「不滿意」的討論一樣。所以,第四條在縮小範圍上,用「我拒絕」會更有效一點,因為有時候你很難判斷有些東西是不是「我不想要」的。換成「我拒絕」之後,帶來不好的一點就是,及時你排除掉了拒絕的範圍之後,「我不想要但我也不拒絕」的範圍還是很大的。

第五條更加有理論基礎,像馬斯洛的需求原理,進化心理學等,都可以作為這種物質追求和精神追求解釋的理論支撐。但理論總歸是理論,現實面臨的問題更加的複雜,譬如一個最明顯的問題就是,人對於物質和精神的追求是無法分離。人不能只有在經濟自由後,才會有精神追求。值得肯定的是,這一些理論都是源於實際案例的,採用這一條的做法,比前四條更加的強調現實和人本身的需求,不至於迷茫與各種虛無縹緲的妄想中。

第六條可以說沒有回答「你究竟想要什麼」這個問題。(在這裡,我不禁要吐槽一下,知乎中有些高大上的回答,似乎都不是直接回答題目的問題,大家點贊的原因在於這個高大上的回答提供很多自己不知道的信心,而不是它是否切中題意。)不過我覺得它基本上是對的。問題的答案的確會跟時間有關。譬如你在大學畢業要找工作的時候、在談戀愛要結婚的時候、在小孩出生一段時間的時候等等,這個問題的答案都不一樣。覺得它不對,是考慮到像有些被歷史認可的人,譬如司馬遷、唐太宗等人,想必他們在人身的後一階段對於「究竟想要什麼」的回答都是不會變的。司馬遷的答案便是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而唐太宗的想要的便是太平盛世。

對別人的回答說了這麼多,我還是得所說自己的看法。我認為,回答「你究竟想要什麼」,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考慮,而且這個問題不是想想就罷了。如果不去做,那還是別去想來的更輕鬆

1)你為何會思考這個問題

一般自己覺得日子過得愜意的人是不會想這個問題的。「想要什麼」這個問題大多數是因為你面臨著比較重大的事情,需要做出對以後影響很大的抉擇的時候才會出現,就像上面分析第六條時所提到的那些時候。譬如你是因為工作抉擇而面對這個問題,你回答「究竟想要什麼」時,最好就在工作這個範圍內,不要摻雜太多生活、家庭等的問題。可能你會問,怎麼能不考慮生活和家庭呢。這些當然是要考慮的,只是我建議先在工作範圍回答這個問題後,再考慮生活和家庭的問題。這個時候就把「究竟想要什麼」這個問題變為了一個選擇題,你在工作上想要的與你在生活和家庭上想要的是否存在衝突,有衝突的時候,你需要做出一個選擇。當然,有得必有失,只是選擇完了之後,這就成了你的責任,你不能後悔。所以,請首先搞清楚你自己目前面臨的是什麼問題,不要一上來直接回答這麼大的一個難題,那些一上來就反問你「你究竟想要什麼」,對你基本上沒什麼幫助。

2)你必須要做的

經濟收入是不可避免要討論的。一個連自己都還不能養活的人,別跟我說你想要這要那的。一定的經濟基礎是你能實現那個所謂「我想要的」的最基本條件,不然那個「我想要的」就只是空中樓閣,春秋大夢。

你認為不能放棄的。特別是你在準備去做那個「你想要的」的時候,如果有些東西必須放棄,而你又不能放棄,我勸你還是修改那個你所謂的「想要的」。

3)你能做什麼

①你所具備與預期可獲得的能力以及是否能堅決執行

如果你去問一個乞丐,「你想要什麼」,如果他回答,「我想成為xx公司的總經理,吃穿不愁,還要能使喚一大堆人」。你是不是覺得他是在痴人說夢呢。在回答想要什麼之前,還得對自己的能力做個評價,並且看看自己能否真的為之付出。我記得有一個視頻,好像叫《你想成功嗎》,裡面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你想成功嗎,是的,你不過只是想想而已」

你能改變環境嗎,你願意改變環境嗎

每次需要回答「想要」什麼時,必定是即將面臨重大的轉變,特別是環境的變化。這個環境基本上是指你的工作和生活的環境。你是老師,想著當商人卻不願意離職,也不願意改變現在的閑適,那你還是別想了。李斯在當公務員的時候,過著悠閑的日子,但他想出人頭地,跋涉千里來到秦國,在古代即使是交通上的不便和背井離鄉的苦楚現在大多數人也是無法忍受的吧。不改變環境,不經歷痛苦,又怎能獲得你想要的呢。

4)你的社會角色與責任意識

不同的角色有著不同的責任。在這樣和平的年代,誰還會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種想法。甚至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傳統士子的責任感也早就被摒棄了。缺乏責任感的我們,在這種所謂注重自我價值的當今社會逐漸迷失了。如果你想要的只是輕鬆的享受,我想你也不會來思考這個問題了。沒有責任感的人,永遠都在想自己想要什麼,卻總不滿意自己所擁有的。(最後這個好像扯得有些偏題了。)

好吧就這麼多~~~

分割線--------------------------------------------------------------------------------------------------------------------

我只想要,「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我想成長的路上,首要的事情就是弄清自己想要的,並為之努力。

2016年我的生活真的發生了很多事情(具體可以看知乎問題:你經歷過哪些思維上的轉變?),但是歸結起來都是自己在找尋內心的一次又一次嘗試,為了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對於怎麼才能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嘗試了很多後,我覺得弄清自己想要的應該是有方法的,可以通過:想法+行動力+內心感受+時間,來找到自己想要什麼的答案。

大多數人在20多歲的時候,都是迷茫的。這很正常,因為閱歷有限,時間有限,經歷的事情有限,同時內心對自己的未來有很多的幻想,所以迷茫,困惑,不知道自己該去做什麼好。

我也一直在經歷,找不到方向,迷茫。

不然就不會有艱難的2016年和之前的很多嘗試了。

如果不是一次又一次嘗試後,感受自己的內心,可能我的生活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可能我不會選擇留在北京,已經乖乖的聽了家人的話回家鄉了,找一個學校,當一個化學老師(碩士,加上2年前已經考的教師資格證,應該不會太難);或者可能去了一個專利代理公司,利用研究生期間在學校積累的資源和已經拿下的專利代理人資格證書,找一個稍微好一點的代理公司,積累專利代理經驗和一些案源資源,之後有機會了找合伙人自己開個代理公司,可能生活也會容易許多;或者我就在那家基因檢測公司繼續工作,每天混日子就好了;亦或者選擇讀博,繼續待在學校不出來了.....如果不是堅持自己的內心,走這些路看起來都要比我所做的容易,但是我卻選擇了現在的路。

後悔嗎?不後悔!因為喜歡。

在每次決定去做一件事時,即使是一次嘗試,我也會全力去做。

就像之前,扛不住家人的勸阻,做出妥協,去嘗試當老師。於是我找了一家培訓機構,做了三個月的老師,同時自己複習考了教師資格證,但是還是沒辦法強迫自己去喜歡。

曾經機緣巧合,在學校有機會接觸專利管理的老師,了解到專利代理人行業,因為迷茫,覺得可能還不錯,至少可以不用再做化學實驗了,所以就決定嘗試進入這個行業。於是在老師那兼職學習了一年,同時一次通過了專利代理人考試(全國通過率大概10%),但是因為不太喜歡代理所整體沉悶的工作狀態和環境,所以畢業找工作就沒有想過要走這一條路。

可能會有朋友覺得,那為什麼還要考那麼多證呢?現在都沒有意義呀?你好任性啊,做了那麼多的積累,說不要就不要了。

可是如果在我還沒做之前,就知道那件事對我沒有意義,那我肯定不會去做。

成長和嘗試的過程不就是這樣嗎?

如果一開始就知道哪一條路適合自己,那就堅守那條路就好了,又怎麼會迷茫。

迷茫的原因就在於,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所以我們需要嘗試,努力,感受,選擇,找自己喜歡的。

很多朋友覺得迷茫,困惑,往往都只停留在想的階段,沒有行動,那麼事情永遠只停在想的階段,到頭來還是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對於心裡萌生的想法,更多的需要去執行。

總結起來,感到迷茫,想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我是通過:想法+行動力+內心感受+時間,來找到或接近自己想要什麼的答案。

(1) 有想法,是個好事

無論是在校學生還是剛工作畢業的職場新人,會覺得迷茫,覺得現在做的事情不是自己想做的,現在過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那麼先思考,你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一步一步拆解,直到現在的狀態可執行。不要擔心現在的想法幼稚,即使最後想要的和現在的不同,至少已經排除了一個不喜歡的狀態了,放在人生,並沒有什麼損失。

(2) 行動力,給自己定一個學習計劃,嚴格執行

給自己制定一個可執行,嚴格的學習計劃,多看看過來人的經驗,有機會多和過來人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你可以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事半功倍。同時找一些你身邊的前輩,找一個好榜樣,在身邊的他們已經做到了,於你而言,是一個很好的心理暗示。

(3) 問問自己的內心,做這些事情自己開心嗎?喜歡嗎?

努力、嘗試之後,多問問自己的內心,做這些事情自己開心嗎?喜歡嗎?可以在這個過程中不斷修正,直到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自己想做的事情,才能堅持最久,什麼工作或事情都會有難點,但是你喜歡了,解決起來會覺得很愉快,何必讓自己過得那麼不開心呢?

(4) 時間可以幫你找到很多問題的答案

嘗試之後,還是不知道答案,我想時間會告訴你答案的,你如果可以做這件事一年、兩年還是不厭倦,那麼你是真的適合的,好好在某個領域深耕吧~如果做某件事的同時心裡老是不甘心,還想著另外的事情,那就去試試其他的事情吧!最壞的結果不過是回到原地。

我覺得迷茫很正常,我也一直在經歷,但是有想法,不行動,不努力,就永遠在現在的位置打轉,生活仍舊是原來的樣子,沒有什麼改變。想想,改變最壞的結果是什麼?改變有那麼可怕嗎?

讓我們一起,做自己,我相信你現在經歷的,我都曾經歷過。最近在招募轉行實操群的小夥伴,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點擊了解哦~你現在經歷的,我也曾經歷 | 新轉行互聯網實操3群招募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原創:謝小小分享社


微斯人,吾何以歸(寫於2013年12月12日)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今天下午找借口請了假,然後睡到天黑。和往常一樣,在一片漆黑中醒來時,感覺特別悲涼。
白天在噴嚏網看到一句話:做最真實的自己就好了,總有一個人,他會愛上你的一切。
於是我決定,更新本文。
除了公開的文字,我還有不公開的一部分,其宗旨,我曾經非公開提及:在這世上走一遭,留下關於「我是個什麼樣的人」的信息。

有一個問題,想來很有意思,我們是什麼時候開始成為「自己」的?
比如,我妹妹出生於1993年,那是因為92年的時候,計劃生育查的很緊,不好偷生二胎。
妹妹對此貌似頗有些慶幸:幸好那時查的緊,要不然,不就沒有我了么?
而我卻覺得,這沒有什麼好慶幸。因為慶幸的主體是「你」,如果當年查的不禁,92年的時候,一個生命成功誕生,那就根本不會有「你」,那麼著慶幸或是害怕,一切的情緒,不都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這樣認為的前提是,我從來不認為,「人」這個概念,是基因的組合,以及碳氫氧氮等化學元素的集合。
我很少糾結於「我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問題,因為我有一個現成的答案:從來處而來,往去處而去。
看似空洞無意義,實際上,它隱含著一個關鍵的信息:重要的是現在。
現在,我,活在這個世界上,要做一些事情。
不管有多少人堅定地相信,人是高等動物,食色性也,人生來就是為了物種的繁衍,我都會堅持自己的觀點:人畢竟不是動物,不應該把物種延續作為生命的最高意義。
可能那些為人類繁衍大計奔波的人,才會更多地思考「我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吧,因為他們對當下的意義,已經確定了。

我和這種人正好互補,我認為生前身後之事,都是不重要的浮雲,關鍵在於此生此世。
由此觀之,我其實比那種人更現實。
但是在「現實」中,那種人比較多,他們把結婚生子看成是「必須完成」的「任務」,誰稍有偏離,就是大逆不道。
於是,「不現實」是我常常要面對的指責。
對此,我百口莫辯。

但是我又不甘於如此被誤解,於是留下一些文字,不管有沒有人看到,不管將來會如何,這是我的生命本身,是我相信的,我來這個世界走這一遭要做的事。

前文都比較抽象,本文的核心,是要提到幾部電影。提及這些影片,目的只有一個:告訴這個世界,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首先是美國電影《大衛·戈爾的一生》。
我就是一個像大衛教授那樣的人。
他是哲學系主任,每天在大學裡授課,不管學生是否真的能聽懂。業餘致力於推動廢除死刑。
他有車有房,有美麗的妻子和可愛的兒子。
但是,貌似他的妻子,並不能完全理解他的行為。
故事的核心情節是,大衛教授先因為強姦罪被起訴,丟了工作,離了婚,整日酗酒,到處找工作碰壁。
後來禍不單行,又因為強姦+殺人的罪名被起訴,並被判處死刑。
面對全世界的異樣眼光,大衛教授很平靜,在執行死刑前3天,通知了一位記者。那個女記者,一直致力於為許多被社會誤解的人尋求公正。
影片最後,女記者收到了一個包裹,是大衛教授的同事寄來的。
那裡有一卷錄影帶,大衛教授說,這是為了告訴世界,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告訴自己的孩子,我是一個怎樣的父親。
真相是什麼?當然沒有道德敗壞,沒有三俗,沒有精蟲上腦,一切的一切,都事出有因。

其次是美國電影《第六感》。
對於我而言,這個故事最大的意義在於,講述了這樣一個很多人並不理解的道理:雖然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小鎮,每天接受同樣的陽光普照,呼吸同樣的空氣和霧霾,但是,我和你眼裡的世界,可以非常不同,非常非常不同。
或許站在你的角度看,我是「錯」的,但是,已故的邁克爾·傑克遜有句話:別站在你的角度看我,我擔心你看不懂。
上文提到的,大衛教授的故事,也是如此。
事實上,我有理由相信,雖然我看到的世界,和你看到的可能完全不同,但是更大的可能性是,我是對的。
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是我可以看到你眼中的世界,我甚至知道你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在誤解我。但是,問題在於你,你的眼睛被蒙蔽了,我再怎麼解釋,又有何意義?
二是我看到的越多,越發現,原來孟德斯鳩也是這麼認為的,原來羅曼·羅蘭和我有著同樣的發現,原來喬治·奧威爾也洞察到了這個問題,原來魯迅是這麼想的,原來普希金是理解榮譽的意義的,杜拉斯肯定經歷過某些和我類似的事情,因為同樣的道理,我也是經歷過之後才懂得的,大約海明威是因為這個自殺的,可能三毛是由於XX原因才在醫院上吊的,我一個人不做分,張愛玲比我更極端,一直吃罐頭,傅雷夫婦稍好些,租房子,雇保姆。王國維的死因,絕對不是某些狹隘的人猜測的那樣,我更願意相信陳寅恪的說法:「不自由,毋寧死」。

so,我從來不是一個自以為是的人,不是「我認為我是對的」,而是,對的就是對的,我只是我。
我曾經做過這樣一個比方,說有天賦之才的人,就像冬蟲夏草,他們表明上合普通人差不多,實際上沒有「自我」,真理是他存在的全部價值。
用敘利亞世人阿多尼斯的話說,就是:

孤獨是一座花園,但其中只有一棵樹。
夜晚在我的枕頭上沉睡,我卻獨自無眠。
只有通過一種方式才能征服死亡:
搶在死亡之前改變世界。

話說我明明記得還有一句的:我的過去是一座墳,但是其中沒有屍體。


每個人要的都是一樣:實現自我價值。--只是大部分人「自我」都找不好,更別說「價值」了。


同樣的問題在同一個人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的答案。
問題的答案也只有提問者自己才能知道。
其實答案不是最重要的,如果能一直尋找找著答案並且看看自己過去尋找的痕迹,想必這已經就從中受益良多了。


戀愛,了解想要的類型。
實習,弄清楚喜歡的工作。
總之,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喜歡和想要的東西也會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別人為地把自己的路堵死了,保持開放的心態,接納不同事物。


人生的快樂不是擁有得多,而是計較的少。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各種信息,各種物質充斥著我們的頭腦,讓我們無從進行選擇。
人生就是一段路程,在遇到分岔路口時,我們就會失去我們的判斷,不知道我們該怎麼選擇!
我們不妨做個小遊戲,
1、找一個安靜點的地方,帶上一支筆,一張紙。
2、在一張紙上寫上自己認為很重要的五樣東西,可以是物質,也可以是生活上的享受,對自己重要的就可以。
3、然後告訴自己,遇到困難了,自己必須要放棄其中的一項,從五個選項中去掉一項,在行走的過程中困難重重,有需要放棄其中的一項,又從五項中去掉一項,然後困難升級,又不得不去掉其中的一項,直到最後,還剩下一張牌。你就可以對自己棄掉的東西進行排序。
4、你會發現越是到最後棄掉的東西,對你來說就越重要,也是你最想要的。
最這個遊戲,其中會有很多的抉擇,讓你陷入一個兩難的困境,你可以仔細的思考,做出自己想要的決定,做這個遊戲的時候,最好是有一個心理諮詢師來替你念指導語,這樣更有利於你成長。在以後的生活問題中你就可以依照這個標準,使自己能夠很快的進行選擇。


不弄清楚目的,所有的回答都是過程,是中間態(比如要賺多少錢,寫多少書,去多少個地方,從事什麼職業,有什麼成就等等)

關鍵在於這幾個根本的問題:
你從哪裡來——這個世界為什麼會多了一個你?
你要往哪裡去——你辭世的時候會覺得靈魂比來時更高貴嗎?
你是誰——你經歷的這個世界會因你而留下什麼嗎?

這幾個問題都合適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沉思。

第一個問題,你來到世上,就必有其使命,就像磁鐵天生就要指向南北極一樣,只是我們往往忽略了。存在即是合理,你合理的存在了,你就註定會做些什麼來證明你沒有白來。只是,我們拿什麼來證明呢?很多人習慣性的刷微信微博陌陌,通過互聯網來找到這種「存在感」,其實就是內心有這樣的渴望,不管你承不承認。但這種證明,都是由外界給予的反饋,而不是自己給予自己的反饋。這就必須自己找答案了,禪宗修行到一定境界,就會直指心性,見心見性。

第二個問題,靈魂這東西,常常和「潛意識」混淆了,其實可以這樣直觀理解,如果捨棄了肉體和你所依靠的所有物質,沒有任何感官,你是什麼?這就是你的內心,有時比較困難——但可以被你的意識捕捉到。就是你覺得任何物質都沒有了,但依然沉甸甸的東西,你可能對摺翅的小鳥感到憐惜和悲痛,可能覺得某些風景值得用生命堅守,這近乎信仰,但卻在給靈魂加碼。

第三問題,既然你來了,既然你帶著比來時高貴的靈魂走了,你究竟做了什麼?我覺得到了這個問題,才是大家這麼踴躍討論的什麼是自己想要的。興趣愛好可以轉變,行業可以轉變,地位和名利也在無時不刻變化,你是他人眼中的符號——這個符號總也是變的。我們大多數人想要的,就是這麼一個符號。
我並不是說追求這樣一個「符號」有什麼不好,人畢竟還是需要從一些事情中逐漸悟道,哪怕走了一些彎路,也是一種經歷一種體驗,只要符合自己心性,沒什麼不好。


別人怎麼可能知道你要什麼?

不管你要什麼!家族的責任,工作的責任都必須盡心儘力做好,責任就是一個人最應該完成的,如果沒有責任感,勢必會家徒四壁,一事無成。


一:跟著感覺走,你的感覺不會騙你。
二:然後,認真的去做那些感覺告訴你的事。
三:人作為社交類生物,還得遵守一些諸如尊老愛幼、誠信友愛等的準則。


很多東西不是你不想要,而是你不敢要。

如果你還在迷茫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我覺得倒不妨先擁有了再說喜不喜歡。

先有錢吧,有了錢你再說其實我不喜歡錢。


好吧,讓我來祭出這幅圖吧!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我個人是很贊同這個理論的,如果你也有興趣的話,那不妨咱們分析一下。

人的需求無非分為這幾種,自然題主也不能免俗了。

能問出「想要什麼的」這樣問題的,想必生存需要已經可以滿足。

安全方面估計也沒有多大問題,無論是最的房子還是租的房子或者是公司宿舍,住處還是有的。收入也是有的,有多少不一定,但是一時半會沒有生存危機應該是可以肯定的。買房或者吃穿好一點再不在這個層次討論,那屬於更高層次的需求。

好了,現在我們可以斷定,問「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的人,基本發展是沒有問題的。至少生存不受威脅。

以上時生存的必須品。

以下是生存的奢侈品。

歸屬,自我表現和自我實現。

既然是奢侈品,那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沒有擁有過也不為怪。就像一輛賓士。

自然,每天擠公交也同樣可以活下去。為什麼非要費勁買一輛賓士呢?

況且我對賓士又不是喜愛都沒有不行的地步。

那你到底對賓士喜歡不喜歡呢。當然也是喜歡。不過奢侈品的對大多數人的定義就是,如果不需要付出太多代價就可以得到,那得到也不錯。如果需要付出很多代價才能得到,那沒有也行。

所以嘍,必需品你已擁有;奢侈品需要付出的大家太大而令你望而卻步。

回頭對自己說,其實,我也沒有多喜歡賓士。

是的,你都沒有開過,你都沒有摸過,你怎麼能確定自己不喜歡?

說白了吧,你只是懶,懶得付出,怕自己付出了也無法得到這些奢侈品。


「如何能找到自己想要什麼"

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嘗試。嘗過才會喜歡!

對一個從來沒有吃過西餐的人來說,他的確不喜歡吃,而且狗不理包子那麼好吃為什麼一定要吃西餐呢?

親,你敢不敢,付出一次,嘗試一下?


我曾經花了一整天的時間來捕捉自己的每個念頭,為的是搞清楚我在意什麼,恐懼什麼,我是誰,我想怎樣。

具體操作如下:
給自己放一天假,一整天。
讓自己盡量處在常態之中,(既不是最好的狀態,也不是最差的狀態)
手頭準備紙筆或電子記事本
腦子裡冒出來的念頭迅速記下來,可以著重考慮這麼幾個問題:
我和別人如何區分?
大家都想要的是否我我想要?
如果明天我死了,我對自己這一生滿意么?
如果不滿意,哪裡是我最想要改進的地方?

放下對這種行為結果的執著,至少你會知道你想改變什麼。

再至少,你度過了很有意義的一天。


找到人生目標/需求/追求/理想/夢想的問題,往往比如何努力實現更重要。人生智慧的局限,往往小目標清楚而大目標糊塗;近目標易找而遠目標迷茫。可是大和遠的目標如果不清楚,對於近和小的目標的努力,可能會淪為無用功——「是非成敗轉頭空」。社會風尚、文化傳統、政治宣傳曾給年少的我們多少暗示,同時我們也曾真誠期望,將來成為:科學家、戰鬥英雄、演員、作家、球星、老師、校長。現在呢,現在我們想要什麼,做什麼?現在社會崇尚做企業家。那麼,你能知道30年後社會崇尚什麼角色?多少強人拼搏過後是淡泊,這現象帶給人啟示。
人生在世,總要學著多少找到幾點個性化(可以雷同但不盲同)的真實的需求,穩定的長久的核心需求。
再舉一個常見的例子:很多人自己親手定方案裝修的住宅,七八年後看看種種不滿意,沒換房湊合住。換了新房子後,再裝修風格迥然不同。住宅裝修如此,焉知人生其它種種需求不會淪為時尚?你要做的是30年行程規劃,可是你的目的地卻是當前的時尚之選,還充滿了日後的種種新鮮刺激、見異思遷的誘惑。
我的意見是:核心需求(遠大目標)這事兒,可以錯,但不能錯得太盲目。試錯,應該試,但誰都沒太多資本亂試。人生的很多小的追求和喜好,理所當然會有變化,你喜歡的玩具、玩伴、衣服款式、髮型、運動項目、汽車品牌、手機型號甚至暗戀的女生,一直在變。但最好別太晚找到你會持續一生穩定地喜好的最重要事情,變動成本巨大的事情:愛人(至少先確定真正愛的一種或幾種類型,然後才是那個具體的人),事業,生活狀態,朋友圈子。

基於已有的知識、經驗、體驗,發現自我的核心需求:
可以參考排名第一的答案。但我有兩條條作為末日前願望的那一條的補充:
1 列出你覺得最重要而不緊急的若干任務。
2 列出你曾經最後悔或最痛失的若干事情。

基於未知世界,發現自我的核心需求:
我們一路走來,眼界逐漸開闊,發現了新的需求,改變了初衷,越年少這種事情越頻繁而正當。我二哥的理想曾經是趕馬車,因為那個馬車夫是他在那時候所見到的他所認為的最風光最自在的人。現在他在投資公司做CEO。越年長,這種需求的改變越少,但是敢於改變往往越深刻。我們要回答的問題就是早一點發現這個需求的改變,發現更核心的需求,別等更老,更多無用功,更多時間成本、機會成本浪費掉。具體做法是:多試探、多讀書、多體驗不同的生活、換幾份工作,多交不同背景的有質量的朋友(多談幾次戀愛可以嗎?),交有閱歷有思想的年長者朋友,多參加形式多樣的活動,多旅行。當然多看看知乎,面對不同的思想和生活體驗的流露碰撞也是一種。
保持專註、踏實趕路、有效積累;和分散精力、開闊眼界、發現需求是存在矛盾的。那麼就要拿捏好精力分配的度,並在開闊眼界時採取一些高效率的方法,比如:有主題地多讀精品書,有主題地看知乎精品問題並思考並參與答題。不能多談幾次戀愛(亂愛的時間成本很高,也容易傷人傷己),那麼就多交些異性朋友、多觀察了解異性、學習兩性情感的科學心理學,更容易找到更匹配自己的更長久牢固的伴侶。
在新發現的需求事物中,還有一種常見誤區,就是霧裡看花式的喜歡和迷戀——並不充分了解,就愛上ta的一些表面元素,等真的深入投入後,卻發現並不喜歡,之前的感覺是「臆想中的美好」。對此要有警惕,但這又是一個悖論——你深入投入後,才會更了解它。那麼就做到適度了解吧,並找在這個領域可信的資料或過來人借鑒。

有限制地結合自己的比較優勢,篩選核心目需求/目標。
我之所以說」有限制地「,就是因為我不贊成對目標不顧自身條件不顧實現難度地」死磕「,也不贊成有些勵志理論誇大了優勢原則。在某領域的優勢,只要天賦別太差,很多時候是可以憑專註憑持續積累憑1萬小時定律建立的。


這個問題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你換一個角度,多嘗試,瘋狂嘗試不同,或者觀察不同生活,你會很清晰的知道你不想要什麼,剩下來的就是你內心的聲音。其實,很多牛逼的人,不是內心多麼渴望成功,而是害怕失敗的結果。


我的團長我的團
裡面那個孟煩了說道:就是要安逸,連命都不要了都就是要安逸~

多少人在臨死前才知道:原來平凡才是一輩子的,羨慕與不羨慕,成功與不成功,都是要死的~
只是甘心不甘心而已!


推薦閱讀:

如何發現自己性格中潛在的缺陷?
作為一個從小被媽媽虐大的女孩子,我該如何學會愛自己?

TAG:心理學 | 需求 | 認識自我 | 慾望 | 了解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