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weet(轉發)功能,為社會化網路時代的互聯網帶來了怎樣的變革?


感謝提問者,這個問題之前我也琢磨了很久。作為一個曾經非常活躍的 Twitter 用戶,Twitter 上 Retweet 給社會化網路時代的互聯網帶來的變革,令我非常著迷,而新浪微博將轉發功能進一步強化,以及微博用戶因此而產生的行為,也不斷地讓我加深思考。

我曾經將我的思考貼出,作為對《新浪微博為什麼把功能相近的轉發和評論分開放置?》(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562587) 這個問題的回答,但顯然我這個回答在那裡是頗為文不對題的。因此,轉移至此,雖然丟失了那邊的贊同票(哭),但總算是符合了知乎上對「所答即所問」的要求。

Retweet 這個東西不是產品經理髮明的,而是人民群眾的自發創造。因此,我下文探討的,更多是用戶為什麼這麼用,而非產品為什麼這麼設計。

如果你只想看一句話結論,那麼我想說:轉發才是新時代。

------- 關於轉發為什麼是新時代的長篇大論分割線 -------

轉發極大地降低了用戶發布內容的門檻。因為——

轉發(或 Retweet),正是微博/Twitter 類服產品帶來的重大變革之一。

我個人認為,Twitter/微博之所以能成功,重要原因之一,是這類社會化媒體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極大地降低了用戶發布內容和傳播內容的門檻。而它們降低這兩個門檻的手段主要是:

  • 140 字上限,
  • 如簡訊一般即寫即發,
  • 點擊兩下即可轉發,
  • 低門檻的大規模訂閱機制,
  • 更適合移動使用情景、碎片化的閱讀和消費。

為什麼轉發也是內容創造?

因為,微博/Twitter 是以人為篩選器,以信息為中心的社會化媒體。換言之,什麼信息重要,什麼信息我想要看到,選擇方式就是我關注什麼人。一條信息,如果原發者不是我關注的對象,或者不是我了解或熟識的人,那麼我是看不到的,或者是我不會認為重要的。但如果被我關注的人轉發了,我就會看到並重視,這個轉發者的身份就給這條信息提供了信用背書。這就像,一期《紐約時報》上的文章,有的是報社記者編輯自創的,有的是報社從美聯社或法新社買來的。既然美聯社和法新社的文章都是大路貨,誰都可以拿到,那我為什麼願意花錢買了《紐約時報》卻看它轉載大路貨呢?因為我相信《紐約時報》的編輯。

轉發,在更大層面上的意義,是內容再生產(Reproduction)的革新

在傳統媒體時代,內容的生產者(Producer)和消費者(Consumer)是對立的,消費者很難轉變為生產者。生產者大多是組織化的機構,組織成員接受過良好的訓練,有著超越常人的思考和觀察,能製作質量精良的文章、語音節目、視頻,掌握了文字處理機、PC 字處理軟體、大型排版系統、印刷廠(或錄音室、直播間、專業音視頻處理設備)等等普通人無法擁有且難以掌握的專業工具,對消費者進行單向的內容傳播。

在所謂的 Web 1.0 媒體時代,內容生產的門檻在互聯網上被大大降低了。但生產者仍然是和消費者是對立的——只有一些組織化的機構(儘管它們的數量遠遠高過了傳統媒體機構),有能力招募和僱用大量人員,創建內容創建和發布的規範,通過規模化的內容管理系統(CMS),憑藉高性能的伺服器,向更大一個群體(全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的訂戶數難以比擬全國最大門戶網站一天的訪問用戶量),對消費者進行單向的內容傳播。

在所謂的 Web 2.0 媒體時代,內容生產的門檻再進一步降低,更多的普通人加入了生產者的行列。當時還出現了一個新詞,叫生產消費者(Prosumer)。隨著博客、BBS(先別糾纏於這東西是不是算 Web 2.0)的興起,普通人獲得了更容易掌握和使用的內容生產工具。但是,內容生產的能力還是有一定門檻的,儘管不再需要機構,但還是只有少數「普通」用戶(網上有名的博客作者、BBS 里的明星網友)有能力持續進行內容生產,數量更為巨大的人是以「頂樓主」、潛水、瀏覽、搜索的方式進行內容消費。傳播是准雙向的——消費者能給生產者提供反饋,能和生產者互動,但自己永遠無法成為生產者。

而到了移動+社會化媒體時代,內容生產的門檻幾乎降到了零。每個消費者都終於成為了生產者。隨著 Twitter/微博的出現,上文說到的那些內容生產特點(140 字、轉發),使得內容生產成為了任何一個人、在任何地方、在任何時間都能輕而易舉地做的事情。

然而,這個時代的新特點不止於此,更具有革命性的,是「轉發」這種機制(終於回到原題了)。「轉發」行為讓用戶扮演了一個新角色——再生產者(Reproducer)

再生產也是生產,由於每個再生產者的背景、社交圈、價值判斷、影響力不同,他們的再生產給內容也賦予了不同的上下文、內涵、外延、喻意、闡釋和背書,而不僅僅是簡單的複製。

在這個新的時代,每個人在生產者、再生產者、消費者這三個身份之間自如地隨時切換。再生產者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他消費了別人生產的內容,同時又將這個內容打上了自己的烙印,提供給其他人去消費。

這也是為什麼 Twitter 後來也把 Retweet 加入了官方功能的原因。當然,就產品設計而論,Twitter 官方 RT 不允許轉發者增加自己的話,如果轉發者想加入自己的觀點,可以使用非官方的人肉 RT,這樣一來,更有效地將冗餘信息(不賦予新意的轉發)和有新創造的再生產內容進行了很好的區分。

為免引發爭議,最後補充說兩點——

  1. 我在上文中使用了「新時代」、「革新」、「革命性」等字眼,但我並不希望給它們賦予褒義,新的不一定是好的,革命的不一定是上升的。
  2. 內容生產和再生產的門檻降低了,並不意味著內容就是好的。它的繁榮反而會讓人們重新產生對高質量內容的需求。我為什麼這麼熱愛知乎,並且荒廢文字許久之後,還會找到一個地方來寫上面這一堆東西,答案也在這裡。

我就直接說轉發的作用吧。

看到這個問題,我直接就想到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twitter會在中東北非這些國家推動民主化革命,甚至本身就成為其中的一部分?為什麼越是在這樣的國家,越害怕twitter這樣的東西,越是要屏蔽他們?而之前種種的互聯網形態,都沒有這種威懾力?

想像一下,如果沒有轉發功能,那麼微博是什麼樣的?無非是一個加強版的天涯和貓撲,一個可以關注發帖者的升級版論壇,你除了進行所謂的評論(跟帖),還能做什麼?在這種情況下,信息傳播的級數,或者說次數是1。想要增加傳播次數,要費很大的成本,至少要C+V一下吧。

而當具有轉發功能之後,一條信息可以輕易的被傳播多次(就是上面前輩說的,發布的門檻大大降低),這種情況下,信息傳播的級數就輕易增多了,多到了什麼程度?多到一個信息幾乎不會停止而一直流動的程度。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人開始抱怨微博上的月經貼、屢屢出現的垃圾信息越來越多的原因。

信息輕易被轉發,加速流動意為著什麼,簡單說,意味著信息的廉價和貶值;但對社會每一個成員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任何一個人得到一個信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意味著他能更加公平的接觸到某種信息。如果再從網路上延伸至網路下,那麼轉發功能的出現表面上是刷新了互聯網,實際上是影響了線下社會,它使得現實社會在信息公平的影響下,其他方面也朝著更公平的方向發展,極端的案例就是,權利的公平,於是要求變革的聲音出現了。

再往遠說,信息的自由流動會導致一個極有可能出現的結果:有價值的淘汰沒價值的,強勢的淘汰弱勢的,符合人類本性的淘汰不符合人類本性的。所以,在未來,優秀的文化和思想一定會在互聯網上傳播的愈加廣泛,經過一番大浪淘沙,那些落後腐朽的文化和思想必然被淘汰。所謂「和平演變」,大概也逃不過此。


我覺得轉發賦予了我們傳播內容的能力,雖然我和大v的傳播力並不同。


個人覺得只是過渡產品,篩檢有用的信息點,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還得看我大知乎


有這麼複雜?……
不就是為了防止熱門內容刷屏?


RT 是最重要的分享開關,是改變未來社會信息結構的催化劑


推薦閱讀:

Twitter 和新浪微博的產品結構哪種更先進?
為何@蛟龍深潛刪光了所有的微博?
新浪微博在 timeline 置入大量推廣微博,會因此流失大量用戶嗎?
為什麼阿里和新浪在 2013 年的合作會使新浪的「Stock-based Compensation」增加了 1100 萬美元的花費?
如何看待劉梓晨聲援南海並被相當一部分新浪微博女網友評論為可愛?

TAG:新浪微博 | Twitter | 互聯網產品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