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什麼是心理彈性,如何增強自己的心理彈性?

在知乎上一些老師的回答里看到了這個詞,比如被上司訓斥之後,心理彈性強的人能夠很快將心情調整過來,但是心理彈性差的很可能會一直被影響……這個「心理彈性」是什麼,可以理解成「抗壓能力」之類的概念嗎?如何提升自己的心理彈性?


契訶夫寫過一篇小說《一個官員的死》,故事中小文員伊凡在戲院看戲時,打噴嚏不小心把唾沫星子噴到了前排的一個人身上。伊凡發現那是高出自己很多級別的官員,心裡怕極了,趕緊給對方道歉。高官接受了道歉,沒責怪他什麼,只表示自己要繼續看戲。而伊凡的擔心卻沒減輕,反而繼續懇求對方的原諒,如是再三。這引起官員的反感,有些不耐煩的說「夠了,讓我看戲,別沒完沒了的」。伊凡看到對方面露兇相,內心更加擔憂,但是不敢再說什麼。翌日,伊凡專程去這位高官家裡請罪,對方笑著寬慰他這麼做是在「開玩笑」。而伊凡又反覆地道歉、乞求原諒,官員受不了了,讓他「滾出去」。伊凡沮喪的走回家,躺在床上···死了。

這篇小說在極短的篇幅內,把伊凡極度緊張、恐慌下的言行刻畫的無比真切和可信,即使讓主人公這麼意外的「死了」,也顯得合情合理(契訶夫真可謂短篇小說的一代宗師)。

這個故事的主旨可以理解為描繪低級官員在夾縫中求生存、卑鄙自賤的醜態;也可以理解為控訴俄國封建文官等級制度,對淳樸人性的摧殘;還可以理解感慨命運對小人物的無情捉弄,人生無常等等。但是放在精神分析視角下,伊凡這個人物,撇開時代的風氣、社會等級等外界因素的影響,他的悲劇又和自身性格中的「致命」弱點分不開。

我們知道,孩子的心靈都是豐富而敏感的。在較為寬鬆、接納的成長氛圍中,孩子不僅會得到身體、智力上的充分照顧和發展,還會因為喜怒哀樂都被父母所接納和關注,而充分地體驗到自己的感覺、樂於去分享自我的感覺。即使不可避免地在學習知識、師生關係、戀愛問題、身高長相、親人去世等方面體驗到糟糕的感覺,也會因為父母(及其他照顧者)的耐心傾聽、悉心照料而得到舒緩,不會任由焦慮、恐懼等消極情緒長期的肆虐內心的感受。慢慢地,孩子也會內化父母調節自己糟糕情緒的方式、學會獨立而有效地面對各種不舒服的感覺,有意識地處理自己體驗到的焦慮、煩躁等負面感覺。

我們把這種有意無意地避免被外界傷害、避免去感覺情緒上的痛苦的自我保護方式,叫做防禦機制。它的作用在於避免過度的焦慮、憤怒、痛苦等糟糕情緒進入我們的意識範圍,避免敏感的心靈長時間地暴露在危險的衝擊下。

防禦機制一旦形成,便非常穩定。在沒有意外發生和有意識的改變下,往往會延續終生。常言道「江山易改,稟性難移」,一個人如何保護自己的方式——防禦機制——就是那最不易改變的性格的基石。

但是,每個人因為成長環境、父母的心理素質、意外事件等等的影響,都會存在防禦方面的不足,導致某些情緒體驗上防禦功能的失效。於是他每遇到這些情緒,就會非常焦慮、煩躁,甚至在行動上失去通常的自我約束,做一些出人意料之舉。即使他在認知、學習、工作上表現很優秀,但是這種難以處理的情緒卻是這個人持續的困擾,有如阿喀琉斯之踵。顯然小文員伊凡,無法有效地防禦過度的恐懼和擔憂的情緒。小說雖然沒有提到他的成長背景,但可以推論,他的成長中,始終沒有學會如何有效、健康地處理這些情緒,反而總是陷於一種失去彈性的模式——不斷言語來確認、不斷向外尋求保證來消除暫時的不安全感。

回到現實生活中,在父母自身情緒不穩定、家庭矛盾較多的環境下長大的人,往往更容易出現情緒方面的困擾,因為他們的某些情緒始終會被漠視或否認,沒有得到溫和而有效地處理。而他們自然也缺乏如何面對自己情緒、消除過度焦慮的榜樣。

最不幸的是,有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帶給自己最大焦慮和糟糕體驗的人,就是他們的父母:父母自身的焦慮無法防禦時,會無意識地把獲救的希望寄託於孩子、或者試圖讓孩子來安慰自己,出現了親子關係中「情緒倒灌」的問題。這導致了很多成年人和父母的關係很不好,可自己在努力發展自己的親密關係、社會人際時,又痛苦地發展,自己越來越像父母,延續著父母曾經努力抗爭過的情緒問題、甚至延續著父母的婚姻和事業上的多舛命運,可是又無力去扭轉。這是防禦機制功能的不足對於人、乃至家庭持續影響的表現。

由於防禦的象徵化水平、防禦後帶來的代價、以及對認知和現實檢驗的影響的差異,可以劃分出不同水平的防禦機制。最高級的防禦機制包括升華、利他、壓制等,成熟的防禦機制有理智化、反向形成、理想化、壓抑、隔離等,不成熟乃至病態的有否認、投射、貶低等等。差別在於,越是高級的防禦機制,有意識地自我調節能力越高,防禦的彈性越強,而防禦失靈的幾率越小,帶給我們的損失也越小。反之,越是原始的防禦機制,出現防禦失敗、心理奔潰的情況會很多,而且會因為缺乏必要的彈性,而給現實的人際關係、社會適應帶來很大的麻煩。

以伊凡為例,當他打噴嚏,噴到高官身上時。他投射性地認為,對方會對他生氣、乃至會懲罰自己,所以自己必須道歉。而事實上,高官雖然有不滿,但並不放在心上,更沒有過多責怪他,反而明確地說,「我要看戲」。但官員的話,並沒能打消伊凡內心的不安全感,他無法平靜下來,焦慮狀態下中,災難性的聯想驅使他再次把心中的敵意投射給了高官,幻想高官肯定要懲罰他,自己只有多道幾次歉,才能抵消他剛才無意中的冒犯。但這種反覆的道歉,事實上沒有起到取得諒解的效果,反而因為多次打斷高官的注意力、激惹起高官的反感。這時高官真的認同了伊凡投射出來的敵意,越發憤怒了。瞪了伊凡一眼,要求他馬上「閉嘴」。伊凡的焦慮徹底爆發了,艱難忍受一晚的焦慮後,出於對於懲罰的恐懼。第二天再次登門致歉。此時伊凡內心依然幻想著高官對自己的懲罰,彷彿只要高官接受了他的道歉,他就徹底解脫了。但是這種強烈的不安感,讓他忽略了高官事務的繁忙和接待其他客人的煩躁等現實情況,反而覺得高官是沖著自己發火的、是堅決不原諒他的。在一步步蹚回家時,伊凡已經完全沉浸於焦慮與恐懼的洪流中,猝死了。

可以說,他的「死」是防禦機制缺乏彈性、對於焦慮和糟糕體驗防衛失效,導致心理崩潰的結果(對於災難性事件的防禦失敗會出現身體極度的不適、失眠盜汗、過度換氣、心臟過速、血壓升高等等軀體問題,但是不在本文探討範圍,另文再敘)。伊凡啟用了大量病理性的防禦機制(如投射、抵銷與儀式、投射性認同、攻擊性轉向自身、外化、失區別、幻覺等),這些防禦機制嚴重地制約了伊凡理性地判斷自己行為的影響的能力,而且即使對方已經做出澄清,伊凡在高度擔憂和恐懼下,也無法信任自己、信任對方。防禦的失敗導致了其現實檢驗能力的受損。但是焦慮依然存在,源源不斷的糟糕感覺催動著他繼續使用「已經證實」無效的防禦方式,而無法做出調整。伊凡的心理脆弱和缺乏彈性的防禦水平,可謂互為因果、惡性循環。

回到提問,我的理解中,一個人在現實條件允許下、有意識地調節心理感受的能力越強,即使在巨大的現實壓力和危險下,也能防禦住惡劣的情緒體驗,並保持基本的理性,說明他的心理彈性就越好。而越是受制於過去經驗的影響,僵化地使用某些早年的防禦機制、失去了現實檢驗和聯結的人,越是心理彈性不足的人。

最後談一下如何提升心理彈性的問題。受制於專業能力和閱讀方向,我偏重的是從自我功能中,防禦機制的水平來看待心理彈性。我相信,從社會心理的角度談社會角色、從榮格派的角度談心理意象的激活等也同樣可以解釋的通。而我選擇這個視角,是因為更容易操作化地看待如何提升的問題。簡單說,一個人只要提升自己的防禦水平、儘可能使用高級的防禦機制,就越有可能提高心理的彈性。原因在於,越是高級的防禦,越是能巧妙地解決在滿足內心需要和遵守現實要求之間的衝突,而且付出的代價往往又是最小的。而要達到提升防禦水平的目標、增加對自己在使用哪些防禦的覺察,需要求助於職業的防禦分析專家——精神分析師!

參考書籍:

1、《契訶夫小說選》
汝龍 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2、《心靈的面具——101種防禦機制》 毛文娟 王韶宇 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謝邀~
Resillience在國內還沒有統一譯名,有「心理彈性」「復原力」「韌力」「恢復力」等,其定義則是國內外都沒有統一。目前總體分為三種定義:結果性定義、品質性定義、過程性定義。
結果性定義:根據心理健康、機能、社會能力來定義,從發展結果上定義Resillience。Msten,Best和Garmezy下的定義為經歷壓力、挫折、創傷後機能維持,指處於危境中的青年的勝任行為和有效機能;
品質性定義:Resillience是個人的一種能力和品質,個體具有的特徵。個體能夠從消極經歷中恢復,靈活適應多變環境的能力;
過程性定義:Resillience是動態的發展變化過程,個人在壓力事件中適應良好的過程。

Resillience是每個人天生就有的能力,也受後天影響,環境和遺傳的相互作用。在已有的先天基礎上,可以通過有效方法進一步提高Resillience。
雖然定義不一致,但研究者普遍認為Resillienc具備2個操作性定義要素:1.面臨逆境,2.適應良好。相應的Resillienc有2個影響因素:危險性因素和保護性因素。
危險性因素是指阻礙個體正常發展,使個體更易受到傷害而得不到發展結果的生物的、心理的、認知的或者環境方面的因素,具體地說就是遭遇挫折及因挫折引起的心理健康問題。危險性因素增加了適應不良的可能性,並不絕對預示著消極的適應結果。保護性因素指能促使個體更好地應對生活壓力事件,減少消極結果的可能性的個人或環境因素。

提高Resillienc,主要措施是減少危險性因素增加保護性因素

家庭提供和諧的環境,對子女抱有正面的、恰當的期望,民主的教育方式使危險性因素降低。學校里教師的關愛,同學間的友情,多樣的課外活動,有助緩解各種壓力,培養學生的心理適應力。社會的有利支持和大力宣傳也會促進Resillienc的增強。

對個體來說,積極的自我認知是提高Resillience的關鍵,建立對自我和現實環境的正確認識,提高自我效能感。Resillience較高的人更傾向於是內控型(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認為生活中的事情是由自己的能力和努力來控制的),更多使用以問題為中心的應對行為。

網上很多文章將Resillience和抗壓能力混用,但Resillience不等於抗壓能力。抗壓能力是更寬泛的概念。朱運清和曹巧君的《大學生心理抗壓能力因子分析》中,得出大學生心理抗壓能力的六個因子:情緒管理、個人素養、應對方式、心理態度、心理韌性和挑戰性,Resillience是構成抗壓能力的一個因子。相關文獻暫時沒有找到,以後再補。


謝邀 @劉柯
我們先假設每個人的人格都是一片土地,各種力量在其中運作。

當我們經歷了某種重大事件時,必須劃分出一片土地來去承擔相應的情緒,劃分出來的部分被稱為「殖民地」(淺藍色區域)。

當我們的人格受到「外族入侵」時,通常會激起兩種反擊表現:一種是奮起反抗,將入侵者趕回老家;另一種則是消滅入侵者或監禁入侵者,「若濕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哦~獵耶耶耶~槍」。
另一種情況,則是外來入侵者徹底融入殖民地,讓本地帶有鮮明的被殖民特色,最終融合成人格的一部分。我們有時候管它叫創傷。

因此當我們去觀察經歷過創傷的人,都會帶有與創傷相關的特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而心理彈性,則是指人格抗擊外族的能力,要麼將它們趕出去,例如將情緒的能量轉變成運動、吼歌、創作力;要麼將它們留在本地消滅或監禁,例如自己安慰自己、逐漸淡忘此事。

——————————————————————
講幾個故事:
1.小明花了幾個通宵做完的項目計劃書,被炒股賠錢的領導批評的一文不值。但是小明心理一點感覺都沒有,因為他非常情緒,這個領導「就一神經病」,跟誰說話都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的,沒必要跟他一般見識。在被罵的時候,小明表面上低頭默不作聲,心裡則想著怎麼勾搭前台妹子晚上去high。
小明在和領導的互動過程中,建立起來了一層層堅實的防禦,讓領導莫名的情緒不會影響到自己。這是小明人格中堅硬的部分,以此保護自己的「領土」。如果小明有能力讓自己堅硬起來,同時也有能力讓自己在需要的時候柔軟起來(比如勾搭妹子),就可以說明他的心理有足夠的彈性,在面對不同人時,能夠調動起不同的功能來應對。
2.小明花了幾個通宵做完的項目計劃書,被炒股賠錢的領導批評的一文不值。對此小明也是一肚子無名之火,下班後約幾個關係不錯的哥們姐們還有前台妹子一塊去酒吧嗨皮,大家一致認為「我X!經理就一傻X!」,而且每個人都表示自己曾經被領導莫名其妙的卷過。聽同事說的話,小明覺得好多了。
小明沒能夠抵擋住領導的情緒入侵,但卻找了很多援軍。第一他通過去酒吧嗨皮來宣洩情緒,第二他在同事中獲得了足夠的社會支持,共有感讓他覺得自己不是孤軍奮戰,而且大家將「與領導的互動」戲謔化,重新為這個「創傷」賦意,讓它變成一個刺激的玩笑。小明允許自己體驗到情緒,同時也允許自己將情緒排泄掉,這說明他的內心有足量的彈性,以維護領土完整。
3.小明花了幾個通宵做完的項目計劃書,被炒股賠錢的領導批評的一文不值。小明悶悶不樂,一直到下班幾乎什麼事也沒做。同事發現了異樣,叫上前台妹子一塊陪小明嗨皮嗨皮去。結果小明就是自己喝悶酒,嘴裡嘟嘟囔囔的彷彿在說「完了,下次裁員肯定就是我了」、「這麼點事兒我都做不好」、「怎麼辦啊」……晚上回到家小明做了個噩夢,第二天盡量躲著領導走,一聽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就嚇的一據率~

小明並沒有有效的抵抗領導帶來的情緒,而且在體驗到情緒後沒法有效處理情緒。後來情緒泛化,不僅局限在和領導的溝通中,還包括被人叫自己的名字。領導的情緒直接傳遞給小明,並在相當長時間裡影響小明本身人格的功能。小明的心理非常的「脆」,容易被外來的力量折斷,且在相當長時間內(有可能是終生)不易恢復。

——————————————

心理彈性不可僅僅理解為「抗壓能力」。因為抗壓的方式有很多,並非每一種都是環保健康無副作用的。有時人們擅長壓抑很多壓力,並保持自己相對旺盛的工作能力,但這種純粹壓抑的方式將會讓情緒在某一時刻集中爆發。另外有彈性並非意味著不體驗情緒,不受情緒影響,而是在受到情緒壓力後,一個人恢復的能力。單純的抗壓有可能是「彈韌」,還有可能是「堅硬」

總結:心理彈性的內在表現:xx虐我千百遍,我待xx如初戀;外在表現: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http://weixin.qq.com/r/ATjZwb7EgOP-rfqi920T (二維碼自動識別)


高票答案貌似混淆了「堅固」和「彈性」,彈性自然要依靠堅固的支撐,但堅固卻並不是有彈性的充分條件,極端的情況下,堅固甚至會導致失去彈性。請參考鍊鋼時,含碳量的作用。


在我看來彈性的決定性因素是自由,擺脫自己對自己心靈的禁錮,才有可能獲得心理彈性。替換不成熟防禦機制的思路非但不能增加彈性,反而可能讓人減少彈性。


個人內心的自由,主要來自於我們對自己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來自於一種知道自己的狀態,知道自己正在幹什麼的能力。人之所以不能承受某些情況,是因為缺乏對自己的了解。高壓鍋不會爆炸的原因首先是及時認識到自己內部的壓力過大,然後是懂得放氣的方法。


心理治療師關注的並非是如何替換防禦機制,而是充分的和來訪者一起去理解來訪者為何此時此刻採用這樣的防禦機制,來訪者為何總是被禁錮在同樣的情景。


真正對彈性其建設性作用的其實是治療師作為一個不斷觀察和反思的他人,努力的對來訪者進行一系列深刻而真誠的理解,來訪者在治療中慢慢學會對自己進行觀察和反思,將一個對自己不斷觀察和理解的治療師,內化到自己的心理結構中。


個人認為,彈性取決於「觀察性自我」或「反思性自我」的功能,人們會在對自我的觀察和反思中,獲得自由的可能性,而自由才是彈性的根基。精神分析在這個層面工作,因此一個長程的精神分析或動力取向心理治療,能夠有效的增加心理彈性。此外,來源於佛教的正念以及其他傾向於訓練對自己觀察反思能力的方法,也是有效增加彈性的方法。


1感謝劉柯、李予兩位夥伴的邀請,手機客戶端艾特不出來,先一併感謝。
作為一個導師主攻管理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兩個方向的團隊的一員,心理彈性的確是我近兩年來聽到的最多專業名詞之一,這個詞近年來隨著積極心理學興起也越來越熱門,這個詞,首先我們可以給個基礎的定義,這個詞是個積極屬性的詞,也就是一般情況下認為,心理彈性越高越好。當然,嚴格的關係沒做研究不亂說,但大概意思就是這樣。
這個詞跟抗壓能力有關。百度百科釋義如下:
心理彈性(Resilience):主體對外界變化了的環境的心理及行為上的反應狀態。該狀態是一種動態形式,有其伸縮空間,它隨著環境變化而變化,並在變化中達到對環境的動態調控和適應。
一般我們研究時是認為它是一種心理特質的,是個體先天具有和後天形成的一種個性與品質,所以心理彈性有個體差異,它表現在個體在環境中的適應能力的不同,在壓力情境下,高心理彈性的人能更好的調試自我從而適應環境,更少的出現與環境衝突而產生的焦慮。
不知道有沒有解釋清楚哈,其實百度裡面說的很清楚,嗯,一般遇到陌生的專業名詞我們第一反應就是百度來著。
至於提升心理彈性,這個其實是有分歧的――究竟是先天形成還是後天習得,現在的主流觀點是二者相互作用,我個人還是很認可後天作用的,我個人認為其實心理彈性的獲得就是個體社會化的過程,見多識廣,在面對環境時適應能力會加強。所以從大趨勢來說應該個人是逐漸上升的。但是個體和個體的水平是不一樣的,可能甲遇到的事情是鍛煉他的心理彈性,但乙遇到就帶來特別大的焦慮,所以每個人還是要循序漸進。


只說一件事:心理彈性並不等於情緒上調。雖然從現象上看,個體返回到正常的生活狀態,但這並不意味著個體採取了情緒上調(增加正性情緒)的策略。而情緒上調也未必總是帶來好的結果,比如躁狂者往往過度採用情緒上調。比較可信的是,個體一定採取了方式減少負性情緒。

這篇文獻 郝傳慧, 雷靂. (2007). 青少年心理彈性的效用與提升. 中國青年研究(1), 72-75. 詳細解釋了題主的問題。看過之後題主應該會感到,心理彈性這個概念主要還是依託歸因、應對方式、社會支持。我猜測題主想了解的「心理彈性差的很可能會一直被影響」這種現象應該是反芻思維,如果是的話,不如直接看 來水木, 韓秀, 楊宏飛. (2009). 國外反芻思維研究綜述. 應用心理學,15(1), 90-96.


現在講究一種「逆商」說法,生活質量好壞,除了智商,情商,財商影響,還有逆商,這是你所提的問題的濃縮
我們在一種逆境中生存需要如何調整氣場,如何「不放棄治療」慢慢改變身邊的逆境將其轉化為順勢,需要一種信仰,一種執念,不管你信仰什麼但是最終的大目標是改變當前不利環境。改變不了,就淘汰,或者逃離。命運有兩半,一半已經定下,另一半在你手中,你是用手中的命運改變天定的還是讓天定的鎖死你當下命運呢,下面是兩種不同的人生觀,同樣被抓去挖礦,一個心中有劍「信仰」的人和淪落到不敢改變當前自己命運人的對話!


正好看完邏輯思維的「成大事者不糾結」一集,講了曾國藩在身處複雜龐大的體系時如何處事待人,也講了肅順擔心慈禧太后掌權而出的各種昏招導致自己被滅,跟小公務員之死的例子差不多。

結論是破解糾結需要的心態是:未來不迎,當時不雜,過往不戀。專註於當下的人和事。就像走在懸崖間的半米寬板上,不要回頭望,不要往下看,不要想著可能會摔死,只有專註於走在半米板上的人才能順利通過。

推薦去聽下這集~^_^


【以下我將簡明闡述何為「心理彈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以及增強其具體做法


[何為心理彈性]

  • 根據維基百科,心理彈性被定義為一種可以經得住社會劣勢、以及高度不利條件考驗,並成功適應生活的一種能力。(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is defined as an individual"s ability to successfully adapt to life tasks in the face of social disadvantage or highly adverse conditions.)
  • 通俗而言,即一個人面對艱難的挑戰和困難,包括日常的煩擾與阻礙,有著非常強的適應能力,以至於可以成功地面對這些困難並且正常地生活下去。
  • 舉例來說,一個人喪失了他或她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伴侶,即便一度陷入痛苦與難以自理的生活之中,之後仍然能夠恢復過來,然後繼續生活。

[具體如何增強心理彈性]-積極情緒的作用

  • 在一篇名為「心理彈性、積極情緒與成功適應此後生活的壓力」(「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Positive Emotions and Successful Adaptation to Stress in Later
    Life」)的學術論文中,

    Anthony
    D. Ong與C.S. Bergeman指出,積極情緒在生活重大挫折日常頻現煩擾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 實驗之中,二位心理學家分別對「日常壓力事件」與「生活重大挫折-喪偶」進行了讓參與者記錄情緒的處理,實驗結果證明,一個人越是能在這些壓力與挫折中保持積極的情緒,越能更快地從挫折與壓力中恢復過來。
  • 如何具體保持積極的情緒?許多心理機制可以告訴我們,比如轉換心理狀態,用積極的一面去看待事物,(雖然這次成績/工作失誤是一個挫折,但只要我冷靜下來,努力分析反省,實際是一個自我成長的機會),用幽默來進行調節(我以為人生已經走到鍋底,沒想到還能鍋底穿洞,看來我要浴火重生了),或是投入在一個你能夠全神貫注、快樂地從事的事情之中,達到一種精神灌注(flow)等,以及尋求合理、正常的社會關係(朋友、其他親人、師長的幫助)。

最後,祝福大家都能夠走在成長的道路上,在這個過程中,個人的堅強與努力是很重要的,但是溝通與交流,尋求適當的幫助,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但每個人都有機會走出自己的路,活得更精彩。


在看哈佛大學幸福公開課的時候,聽說「心理彈性」這一說法。
推薦你可以去聽聽:http://open.163.com/movie/2006/1/1/9/M6HV755O6_M6HV8DF19.html#share-mob


何時放鬆何時緊張,這是個度,把握這個度,心理彈性高,快樂也會接肘而至


心理彈性(Resilience):主體對外界變化了的環境的心理及行為上的反應狀態。該狀態是一種動態形式,有其伸縮空間,它隨著環境變化而變化,並在變化中達到對環境的動態調控和適應。

隨著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者發現:對心理彈性建構起關鍵作用的是一些內部和外部「保護性因素」,所謂「保護性因素」就是指能緩減不利處境對兒童消極影響的因素,包括內部和外部保護性因素,內部保護因素指的是個體內部能幫助其克服逆境並能積極發展的特質性因素,如自信、積極的自我評價、自較強的自我效能和成就期望以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等。外部保護性因素主要是良好的家庭環境和社會氛圍。

隨著社會青少年犯罪、自殺等問題越來越突出,老師不僅僅要善於發現學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還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注重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提高學生的心理彈性水平,父母和老師平常應該多歷練學生,不要一味的溺愛,要讓孩子自己去慢慢承受一些挫折,慢慢增強其應對挫折的能力來幫助學生提高心理彈性水平,增強其應對挫折的能力。時間久了,心理彈性便有了一個空間,不會因為突然的一個大挫折就徹底扯斷了。


就是「我在心底里端著一盆水」。

無論外界怎麼變,我不讓那盆水灑出來半點。

也就是秋名山車神的豆腐神論啊[黑月亮臉][石像][面無表情嘻嘻]。


Resilience.Like bamboo trees,bend under the pressure of strong winds.but never break.


推薦看看幸福課上面有


韌性


推薦閱讀:

長期被躁鬱症Ⅱ型折磨,該怎樣緩解?
雙相情感障礙的初期癥狀是怎樣的?
心理壓力的本質是什麼?
我總是回憶過去,或者幻想未來,極少能夠活在當下,有什麼辦法解決?
為什麼在中國很少聽說閱讀障礙和失語症?

TAG:心理學 | 職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