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有實力,可是一到重要的比賽或考試往往會發揮失常,這種心態要怎麼調整?


發揮不好的原因大概有兩個,能力不足,心理不好。

初中的時候,數學考試,滿分100,另加20分的附加題,但這20分不計入總分排名,僅供參考。我不做附加題,做完前面的就檢查,考出來95分。班裡的第一名附加題也做,考出來120分,但實際上算分只高我5分。我就一直以為自己數學不錯,和第一名只差幾分。

到了中考,她數學一科就高了我30多分。雖然我其他科考的還可以,但數學有點丟臉,給家裡人說,應當是大考,心理緊張,發揮失常。叔叔比較多事,暑假的時候,找了張空白的中考數學試卷,讓我重新做一遍。

坐在家裡的書桌前,心情放鬆,掐好時間,一氣呵成,自我感覺相當不錯,卷子交給我叔,找數學老師打分。分數出來,竟然和中考的分數一樣。

這說明兩件事,1,我的數學的確不怎樣。2,發揮很穩定。

此後,看過很多身邊的人考試,發現常有這個問題,把能力不足,當成了發揮失常。

這類同學的特點是,對試卷敏感,本校老師,本班老師出的試卷,往往可以考的很好,試卷一變,成績就會有較大波動。總結的時候,可以找到很多原因,但一般不會承認是能力不足。而老師也往往喜歡這類同學,會給家長相當正面的反饋。學生本身,更難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最後就變成,所有人都覺得他應當能考好,結果考砸了,大家都說,發揮失常,可惜了。

其實,就是能力不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滿足於表面上的成績,不追求深入理解,換個題,換個環境,就不行了。最後,承擔後果的,還是自己。

學習的中心,應當是「我」。不是學給別人看,不是小考月考的成績,而在於自己對於知識點的理解。不僅是老師說了什麼方法,而是自己掌握理解了什麼方法。學習的關鍵,是自我成長,不是刷了多少題,別人怎麼說。始終對自己的能力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不要被別人的表揚迷惑,不要寄希望於僥倖,這是正常發揮的基礎。

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有我」。

其次,是心理素質。心理上的問題,往往是惡性循環。知道自己容易緊張,擔心會緊張,反而更緊張,考的就更不好,下次更害怕。一次又一次,發揮不好就成了宿命。

心理上的問題,很難徹底解決。考試之前,媽媽常說,別緊張,正常發揮就好。每次都想笑,你說不緊張就不緊張了?哪有這麼簡單?可又笑不出來,因為我緊張。

有人說,大家都緊張,你緊張,別人更緊張。這也沒用,事實上,的確有的人不緊張,他們是天生的考場之王,不但不緊張,還會有些興奮和期待。他們的成績好且穩定,即使生病也能考出好成績。

人的本心難以改變。心理素質上的問題,很難壓制,只能接納。承認緊張,允許緊張,和緊張共處,不為緊張煩心,承認自己發揮失常,允許發揮失常,能發揮出來80%,就學到120%,然後考就是了。這樣,基本上不會出大的失誤。

其次,不要默認自己有實力。能發揮出來的,叫實力。其他的,頂多算潛力。覺得有實力,就有了期待值,一旦達不到,就容易想多。把姿態放低,期望放低,才能正常發揮。

最後,考試的時候,要「無我」。我怎麼想,我怎麼辦,我疲不疲勞,餓不餓,都不重要。考試的時候,沒有我,只有題和時間,做完就行了。無我是不計得失,不關成敗,允許緊張,但不受制於緊張。這個難一些,有意識的訓練才能達到。但能做到,往往可以超常發揮。

學習有我,考試無我,這是調整心態的方向。


曾經在松鼠會上寫過這個問題:是什麼讓運動員在關鍵時刻「掉鏈子」?

在很多重大比賽上,我們都會為這樣的場景而唏噓不已:一名頗有天賦的運動員或團隊,在本可有很大勝算的重大賽事中卻發揮失常,錯失冠軍的獎盃。在心理學上,人們稱這種關鍵時刻「掉鏈子」的行為為運動員的「阻塞現象(choking)」。這個名稱的本意是 「窒息」或「哽咽」,這也是一個頗為形象的比喻:人的運動能力在勝利在望時也會像激動的人一樣因為「哽咽」,而無法自然地發揮出來了。雖然這種現象是人之常情,但卻有可能對運動員的職業生涯造成重大的影響。


阻塞現象的存在多半和運動員的水平無關,而是心理上出現了障礙。心理學家仔細對產生阻塞現象的因素進行了分析,將在關鍵時刻勝利和失敗的個例進行了比較。最終他們找到了罪魁禍首,那就是:想得太多。事情通常是這樣的:當人們開始為自己的表現而緊張時,他們會變得更加在意自己的行為。他們會小心翼翼不犯錯誤,但這可能給他們帶來致命的影響:籃球運動員可能會因為太注重自己的行為而忘記了球的位置。在這一刻,以往流暢的動作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運動員的不知所措。


芝加哥大學心理系的西恩?貝洛克(Sian Beilock)教授就致力於解釋這一過程。以高爾夫球為例,對初學者來說,高爾夫球的動作是非常有難度的,觸球的角度,估算球行進的路線,和感受草皮的粗糙度,都要耗費非常多的努力。在這個階段,專註於動作和有意識的思考運動的策略是非常有幫助的。貝洛克教授發現,初學者在推桿時的思考越多,他們擊球入洞的概率也就越高。通過專註於比賽,注意擊球動作的機制,能夠很大程度上減少初學者犯錯誤的概率。


不過對於富有經驗的人來說,事情就是另一個樣子了。當高爾夫球員已經掌握了擊球的所有動作要領,仔細分析擊球就是一種浪費時間。因為在此時,大腦已經可以接管整個工作,自動地計算出最佳的擊球角度和力度。對於這時的運動員來說,他們往往甚至都不能講出自己在動作中到底是怎樣做的,心理學家稱之為「專家失憶症」。馬里蘭大學的心理學家布萊德利?海特福德(Bradley Hatfield)就曾考察過專業運動員和初學者在運動中的腦電波,結果發現初學者的腦電波呈現出很多雜亂無章的波動,顯示出他們正在進行艱難的思考。而專業運動員的腦電波就格外的平靜,這正是源於大腦自動化的思考過程。


貝洛克的研究結果進一步證實了這個觀點。她發現有經驗的高爾夫球手在被強迫思考每個擊球動作時,反而會犯更多的錯誤。這證實了有經驗的運動員完全可以依賴大腦的自動處理過程,就可以接近完美。而過多的思考反而會影響他們多年訓練造就的「直覺」。而在最差的情況下,這種干擾帶來的錯誤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使得高壓下的比賽變得更加壓力重重。


不過阻塞現象也並不是無法避免的。兩位來自澳大利亞的心理學家丹尼爾?格其阿迪(Daniel Gucciardi)和 詹姆士?蒂姆克(James Dimmock)就曾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邀請了20位富有經驗的高爾夫球手,把他們分成三組。第一組選手被要求在擊桿時想著動作要領,例如「髖部」或「手腕打直」。第二組選手被要求想著一些無關的辭彙,例如「藍色」。第三組選手則被要求思考動作的整體要求,例如「平滑」或「平衡」,而不是動作的具體部分。實驗的結果顯示,三組運動員的表現有所不同:第一組想著具體動作要領的運動員果然更容易受到比賽壓力的影響,表現不盡如人意。而第三組選手卻並沒有因為思考動作的整體要領而影響發揮,反而都表現出色。


泰格?伍茲(Tiger Woods)的教練漢克?漢尼(Hank Haney)就曾經說,能在大賽中保持清心寡欲什麼都不去想才是最難得的事。而泰格伍茲就擁有這樣的能力,能在大賽結束前的最後一刻都保持一顆平靜的心。而「老虎」本人則說,他在比賽時只想著:「這是我不能放棄的事情,我不會放棄任何事,接受自己但要做到最好。」伍茲的想法和格其阿迪實驗中的第三組運動員一樣,都只思考比賽的整體要領,而不讓過於細節的思考打斷動作的流暢。所以對每一個運動員來說,在比賽的壓力來臨前想想激勵的話,而不要過度思考細節,或許可以發揮出更好的成績。


我八月份回國前兩周堂弟(考慮他是個害羞的小正太,就不@他了)的中考成績出來了,不理想,沒考上重點。回國後第三天我就把他喊道家裡來聊天。(重點部分已加粗)
他(沮喪):中考前連續幾次模考我都考得很好啊,真不知道為什麼中考就考砸了。
我(奇怪):按理說不應該啊。
他(憤憤):就是啊——
我:你中考時候有多少時間檢查?
他:我想一次性做對,每題都小心翼翼,結果根本沒時間檢查——
我:那你模考時候呢?
他:做得很快啊,有好多時間檢查。
我:你覺得模考的作用是什麼?
他:查漏補缺,看看自己的水平?
我:你漏了一點,檢驗自己的考試方式。遇到不會做的題目是直接跳過還是想十分鐘,一口氣做完再檢查還是做的時候就小心翼翼,等等。臨考換考試方式好比臨陣換將,大忌啊。
他(懊惱):對哦。(想了一會兒)那哥,到底是做的時候就爭取不錯好還是一口氣做完再檢查好啊?
我:我不知道——
他:啊??(你逗我呢?)
我:這東西應人而異啊,你可以自己設計對照試驗啊。比如三次月考慢點做,三次月考一口氣做完再檢查,然後看看哪種方式適合你。
他(倒吸一口氣):那不是要半年?太久了吧?
我:對大部分人來說,高中三年其實就看最後一次高考,你就是花三年時間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考試方法了成功用到了高考上了,那時間都不算多。
他(若有所思):哦——
我:其實考試的方法遠不止上面兩種,還可以很快做完然後不檢查——
他(瞪大眼鏡看著我):啊?
我: 比如我司法考試、NY Bar都有過提前交卷——
他:哎——喂——(你丫又裝X!)
我:不是我裝X,我司法考試第一天考完之後查了一下書,發現我改的六道題有五道都把對的改成錯的了,同樣我NY Bar NY部分選擇題就改了兩題,也都把錯的改成對的了,所以後來我果斷做完之後看一眼答題卡塗沒塗錯就交卷了,強迫自己不去檢查。
他:哦!我想起來了,好像有人說過,一般選擇題不確定的話第一直覺一般是對的——
我:這句話並不是每個人都適用,就算它對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適用,說不定你就是那百分之一。所以你還是要按照我上面說的方法自己去設計對照試驗。
--------------------THE END-----------------------------


首先,有實力並不代表對知識把握的足夠紮實。有時候,我們會潛意識的以「緊張」、「狀態不好」作為「理解不深刻徹底」的借口。如果沒有將知識進行融會貫通和梳理,就會出現各種盲點。比如織布,雖然經線和緯線一根不少,但沒有進行交織的話,拿棍子捅捅就是一個洞。

其次,對知識的了解並不意味著你能很好的呈現出來。同樣的水果,直接賣掉和做成果盤賣掉,獲取的收入是相差很大的。而往往這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定了型,如果做的不到位的話,不管在比賽中怎麼修飾,都很容易露馬腳。

最後,說說你強調的心理素質,它對結果的影響力確實不小。談談我的經驗吧:
一是之前做好充分準備,揚長避短。比如我口頭表達能力不強,我就多用類似PPT的輔助工具進行補充;我的數學不好,我就多進行分類總結,建立知識框架。
二是把比賽當做一次分享。我記得我大三進行國獎答辯時,抱著一種展示的心理,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來,後果可想而知,一旦有點小差錯就會引起各種連鎖反應;一年後,大學期間最後次爭奪國獎的機會,我卻反而把它當做一個回顧大學生活的分享,雖然還是有些小緊張,但已經把關注點放在如何能夠讓大家從我的身上獲得經驗教訓,就不會太受影響了。

就先分享這麼多吧~希望你能找到問題的根本癥結,然後努力克服掉!~


藝高人膽大。這種情況說明水平還是不行呀。


這是在中學階段最為常見的心理現象。在知乎斷斷續續待了三四年了,被邀請答題了快3000次了,我居然完美地避開了這道題目。


這種心理常被稱為「克拉克現象」。具體詳見百度百科。克拉克現象_百度百科


一、成因
(一)、「有實力」 帶來的心理麻煩

在正常情況下,認為自己「有實力」常常能給我們帶來自信心,有利於考試的發揮。但如果是在重大考試經常性「失利」的情況下,「有實力」的自我認定反而給你帶來更多的焦慮。一個認為自己有實力成績又真的考好了,一個認為自己沒實力成績真的沒考好,這兩者心理通常是會保持平衡的。認為自己有實力而又考不好,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落差就比前兩者更大,這種落差打破了心理平衡,造成了心理焦慮,焦慮又進一步影響你,讓你更難以專註於考試本身。

所以,「有實力」的念頭本身對你就是一種干擾。 詳細的心理過程你們可以參考我寫的專欄文章——越積極,越痛苦http://zhuanlan.zhihu.com/jiaoyuxinshijie/20494771

(二)、警惕「有實力」的假象

1.把超常發揮當做常態

高中生評價自己好不好通常不是根據分數來判斷,因為高中考試常常難度波動較大,他們更多是根據排名來判斷自己的實力水平。多年高中生心理諮詢經驗讓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產生考試焦慮的學生常常把自己發揮最好的那次當成是自己的真實實力水平,那些認為自己超常發揮的反而不會陷入這樣的心理焦慮。

例如,某學生某次考試考到了年段50名,從此他就把年段50名當成自己的真實實力水平,以後只要考試低於這個排名,都會認為自己發揮失常。

其實大多數學生的考試成績都是一個波動狀態,有起有伏。波動幅度不大,曲折前進自然是最好。

2.「神經刀」式的考試發揮

我常看球賽,nba里有些「神經刀」式的球員,例如,騎士JR史密斯、快船的克勞福德、湖人隊的尼克楊。這些球員常常有逆天殺佛的表現,又常常會有瘋狂砸框的鐵匠精神,球場表現這麼大的波動起伏源自於他們自身的優點和缺點都同樣明顯。 考試也有很多學生常有類似的「神經刀」式的表現,考得好的時候突破天際,考得差的時候一瀉千里。「這種人生大起大落實在太刺激」的體驗常常給這類學生帶來巨大的心理衝擊,而且更麻煩的是他們更難找到自己的實力定位,未來的不確定性更高,這給他們帶來更多的焦慮。

導致這種現象的直接原因是學生掌握的知識不系統。階段性的考試可能因為你對某階段或某部分的知識特別熟悉,再加上某階段的知識容量並沒有很大,這讓你對部分知識掌握比較紮實,階段性的小型考試就可以有出色的發揮。

而重要的大型考試,例如期中考、期末考、質檢等大型考試則往往考察綜合性、整體性的知識,由於知識掌握不系統而導致發揮不佳。從而表現出一種小考考很好,大考就考不好的現象。

沒有辦法系統掌握知識往往並不以學生的主觀意願為轉移,也就是說學生可能沒有意識到系統掌握知識的重要性,哪怕意識到它的重要性,也並不知道怎麼去做到這一點。

系統掌握知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打個比方,一個人扛著汽車的各個零件在走路,一個把汽車零件組裝成汽車然後再開著車走,哪個更快?

3.認為自己是考試失誤

很多學生知道考試成績之後,都會和我抱怨自己答題真實不小心,失誤丟了很多分。我會告訴他,失誤也是你實力的一部分。考試失誤就說明你的實力就是如此,不要抱著僥倖心態以為下次不會再犯類似的錯誤。會有這樣的失誤可能是因為你平時做題的時候囫圇吞棗,以為自己理解了,就沒真的動手去做,等到考試一做問題就出現了。
所以,記得,「失誤」也是你實力水平的體現,不要抱著僥倖心理,覺得自己本應該考得更好。


(三)、過高估計考試(高考)對人生的影響

關於如何看待高考,有一個學生來訪者和我講過一個故事。
有一個獵人派一直獵狗去追一隻野兔,追了好久還是沒追上。獵狗回來之後告訴獵人自己已經儘力了,但還是沒有追上野兔,獵人非常生氣的訓斥了獵狗,他說「你知道你為什麼比野兔跑得慢嗎,因為你跑得慢不會丟了性命,而野兔跑得慢就活不成了,所以你只是儘力了,而兔子卻是在拚命?」
這位學生來訪者認為,自己應該像野兔一樣要求自己。

顯然,她把高考當成了是「生死攸關」的事情。如果事實真是如此,那麼那些沒有考上大學的人們都不應該存活在這個世界上了,這是很荒謬的邏輯,但不少學生對這個信念是確信無疑。

我常常認為是以下方面的原因導致了這種現象。


1.人生經驗有限

學生生活在相對封閉的校園環境之中,但更多從老師、家人來確認這個世界上的重要事物,,對生活的直接體驗並不豐富。這種相對封閉的環境加重他們自我中心傾向的趨勢,常常使他們更容易把想法當成了事實。(參考我的專欄文章:我們都受困於自己的主觀性http://zhuanlan.zhihu.com/jiaoyuxinshijie/20307639)

所以學生有限的人生經驗導致並加重了必然的認知上的局限性。


2.老師和父母偏執地重視考試(高考)

有一個學生在周記里向班主任傾訴了自己內心的痛苦,表達了自己對高考的擔憂,擔心考不上大學會導致種種的不良後果。結果他收到班主任給他的批複是「沒辦法,這就是現實。」

這個時候老師把自己對高考偏執地重視傳遞給了學生,而不管老師還是學生都不曾去檢驗過這個想法的真實性,因為「沒辦法,這就是現實」。

父母也是同樣如此,我接觸過的大多數家庭中的父母隨著孩子年級越來越高,對成績也越來越重視。跟孩子聊天的話題基本上只局限於「這次考得怎麼樣?」、「要好好努力學習,考個好大學不然以後只能像我們這樣辛苦。」不斷地把自己的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

於是,老師、父母和學生本人共同完成了對自己的心理謀殺。而「高考決定人生成敗」就是老師和父母餵食學生的慢性毒藥。

二、建議(簡談,不再展開)
(一)有美好的期待,也要做最壞的打算(自己能夠接受的)
(二)系統掌握知識,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只是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是遠遠不夠的,也要注意一邊進行知識體系的整理。
(三)能領悟到苦痛是人生的常態,自己並不是特殊的受害者。對自己當下的個人感受和遭遇說「是」——」我的生活當然有目標和期待,但我也甘心屈從與此。http://zhuanlan.zhihu.com/jiaoyuxinshijie/19890055
(四)能領悟到高考只是人生中許多重要坐標中的其中一點,它會指引我們走向不同的方向,而不是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命運。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哪怕高考考砸了這也是你能夠擁有的最好的人生,享受當下。
(五)具體方法論:正念冥想可以幫助你活在當下;放鬆訓練、深呼吸訓練可以助你緩解焦慮;思維導圖、時間管理等方法可以助你成為真正的「有實力」的人;具體方法眾多,不限以上。


實力沒有真正到位!繼續修鍊實力比修鍊心理容易得多!


即使在我巔峰時期,也沒有考上北大清華,甚至沒有上人大復旦,更何況俱往矣,正兒八經的考試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工作後的考試更是一塌糊塗,屢戰屢敗。誰別有用心的來邀請我回答呢?只是,樓主你確定只是心態問題嗎?


那還是沒實力,信心也是實力的重要部分,算上這部分,你的實力點被拉低很多。


私以為心理素質不好的人不算什麼有實力的人,難道你敢說不是?


這也許是心理學上的瓦倫達效應。

瓦倫達的故事大家可能都聽說過。他是美國的一個非常著名的高空走鋼索的表演者,不幸的事情是他在人生中最後一次走鋼索時摔下身亡。事後她的妻子跟媒體說:我能預感到這次他會出現失誤,因為他在走上去之前告訴我,他一定要以最美的姿態結束自己的表演生涯。……

說到這裡大家不難想像,就是因為瓦倫達給了自己太多上的壓力:這個動作是不是不夠完美,我這一個晃動是不是感覺不夠優雅……心存雜念,所以失敗了,而失敗的結果就是付出生命的代價。

就像題主說到的「重要的比賽或者考試」。這種情況下,人們往往非常想要達到自己的目的,因而精神壓力是非常大的。這種情況下往往容易出現失誤。

考試或者重大比賽中,有些人把成敗得失看得過於嚴重,只想贏不想輸;有些人則過於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急於表現;有些人則是太過於自信,倒「U」型定律想必高考的時候老師們都給我們講過;而有的人則是因為這種情況發生多次,造成了心理陰影和自我暗示甚至是本身就自卑等等。

這些都可能導致發揮失常。先找到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至於怎麼調整,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方法,個人意見,歡迎交流補充。

1、提高自己的抗壓能力:多參與多體驗,提高抗壓能力,同時可以提高自信心。
一些辯手或者歌手為什麼熱衷於去各處報名參加辯論或歌手比賽,也許一方面是多參加比賽與更多的選手交流PK,能提升自己的水平;另一方面應該就是提升自己的抗壓能力了。

不同級別的比賽,給自己的壓力感肯定是不同的,而發揮實力的多少主要靠的是抗壓能力和應變能力,而應變能力,在我看來其實也是抗壓能力的一部分。這應該適用於各個領域。

前不久特意看了一下在《我是演說家》第一季里,黃執中和胡漸彪兩位辯論界大神的對局,兩位給我展現了什麼叫做精彩,而能做到這種程度的原因,一方面是自身的實力,另一方面就是抗壓能力了。

而壓力,一方面是對手給的,因為確實強大嘛;一方面是臨時變動賽制導致的措手不及。在那種情況下,能發揮出來的實力肯定跟自身實力比會略打折扣。不信你去問問他們倆,如果再給他們一次重來的機會,是不是會比當初那次做得更好呢?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而與此同時,他們強大的抗壓能力下,不同樣也是對自己極度自信的體現嗎?記得黃執中前輩當時說過這麼一句話:「我只能說,辯論上輸給胡漸彪,並不丟人。輸給我,也是一樣。」一旁的胡漸彪也表示認同。

多麼強大的自信,當第一次聽到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我就知道這肯定是一場精彩的對決。

所以,心態調整的方法之一,提高自己的壓力閾值,試問一下,見識過李逵的兩把板斧之後,你還會對李鬼感到懼怕嗎?換句話說,當你眼界足夠高經歷足夠多,什麼都見識過了,有足夠的自信,肯定能穩定發揮,甚至超常發揮。

這裡也許會有人說,經歷過一次,失敗了,不是更容易造成陰影嗎?

其實這應該辯證的看,失敗的同時也肯定會伴隨著成功的,失敗總結經驗,成功積累自信。漸漸的就不會再有發揮失常的事情發生了,即便有,降低水準的程度也會有所減少。

2、減少干擾因素:降低外來干擾、專心致志。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過那麼一種經歷,拿我自己舉例吧。

初中進校的時候我成績還算可以,但是貪玩,成績下滑很快退步了三四百名吧。於是一直很看好我的班主任老師就找我談話,說我進校的時候成績怎麼樣短短几個月怎麼現在變成這樣了而且越來越差,希望我在下次月考成績能有所提升。記得我當時很隨意的說了一句:「那我就考回去咯。」因為當時在我看來,學習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原因挺多,就不細談。班主任看我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特來氣,說:「你要是能在下次月考考進年級前100,我從教室爬出去。」

我當時被嚇的愣住了,並不明白為何老師突然發這麼大火,現在想想可能有點恨鐵不成鋼的味道吧。所以當時暗自發誓,一定要讓老師履行自己的諾言。我自信滿滿的迎接了下一場考試。但是考試過程中,滿腦子都是班主任當時生氣的情景,導致做題各種失誤,有幾門甚至都差點寫不完試卷。而我做題一向很快的。時間過去太久一些細節不太記得,不過結果肯定是並沒有做到自己的「豪言壯語」,不過倒是進步了一些,老師也就不再提這個事情。

雖然這個例子不太恰當,不過考試或者比賽的時候,腦子裡經常出現一些雜念,非常容易導致分心,專註力不夠。而人投入專註是需要花時間的,在考試或者有時間限制的比賽上,越是出現這種分心的狀態,越是容易緊張。而如果能夠避免這種狀態的出現,或者能夠儘快的從這種狀態中調整出來,對發揮的影響肯定也是非常大的。

說到這個還能再說一個事,就是身邊的朋友考研,一個朋友報了華科,所有人都不太看好,但是我鼓勵他,然而我一個室友卻一直在潑冷水,說華科多難多麼不現實等等。雖然現在他們還沒考,但是我能遇見得到結果,肯定不會太理想。希望他能成功吧。

所以啊,在大考或者比賽前,降低外界因素的干擾,考試時減少自我干擾自我懷疑,專心致志,也是挺重要的。

3、既然發揮會影響你的戰鬥力,那就努力讓這個影響降到最低。同時也得不斷提高自己的最大戰鬥力。
曾經有過這麼一個想法,就是感覺其實很多時候不是看你能最高做到什麼程度,而是最低至少能達到什麼程度。玩過《魔獸爭霸》的人應該明白,就是最大攻擊力和最小攻擊力的關係。

最大攻擊力和最小攻擊力相差越小,DPS就越穩定。發揮失常的情況有很多,但是有的人即便是發揮失常了,也能發揮出自己80%甚至90%的實力。所以形容一個人的水準,應該是最小到最大之間的某一個中位數或者眾數。

至於提高最大戰鬥力。有些人考70分,就很開心了。而有些人沒發揮好也考了90分,就是這麼個意思。

其實人們對自己的預期有時候會高於自己的實力水準,對自己會產生一個認知偏差,而在考試中,有時候會歸結於發揮失常,心態好的人可能覺得沒關係,這次不行下次再來過,而心態不好的人往往會一直糾結在自己的發揮上,再加之好勝心強的話,就會導致題主說的這種狀態,所以有時候並不一定是真的發揮不好,可能僅僅只是實力未達到自己想像中的那樣,這種覺得「明明自己有實力」卻「發揮不好」的心態,其實也不太好。正確的認識自己,努力提升才是正確的,抱怨發揮其實未必是一件好事。不過話說回來,任何情況,只要是測驗或者比賽。都會有發揮的問題,劉翔也不是每次都能跑出12秒88不是?所以,降低發揮失常帶來的損失,應該也是一種方法。


第一、二點算是調整心態的方法,第三點則是自己的一個思路,可能對調整心態無關,也沒有得出太好的方法,歡迎指點交流。^_^

大半夜腦子暈暈乎乎的,可能不是太完善語言也語無倫次,找機會完善好,算對得起自己碼字的辛苦。


好夢大家。=。=


考試多年經常慘敗。一開始我也以為是發揮失常。
後來我意識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是。
「能力不夠」
其中1.我只有60分的能力,我也知道有60分的能力。很危險。結果考試更緊張。掛掉。
2.更可怕。我有60分的能力,我卻以為我有90分的能力。掛掉。
所以,能力不夠。
如果樓主去考小學考試,估計就不會出現樓主所說的情況。緊張不緊張的沒啥了不起。絕對實力面前,招式不重要。


我從來不相信「明明有實力,卻考不好」這樣得話,記得有個老師說:我明明知道這個答案,就是不知道是A還是B,那就是你還是沒學好,還是實力不夠,你想想,大街上來了一個人,你說這人是不是樓下小買鋪的老闆啊?看不太清?但是如果在大街上遇到了你媽,那你還能說:這是不是我媽啊?看不清?同樣的道理,熟了自然不會錯,能力足夠了,也不會出現失誤的現象。


想考好的人分兩種情況:
1,一部分對自己盲目自信,認為憑自己掌握的知識考過完全沒有問題;結果卻差強人意,認為是自己狀態不佳,那你到底對知識掌握了多少?憑你感動自己的努力並不能讓你考過,正確的方法和真正掌握的知識點才是重點,沒考過,只有一個原因,就是你走在錯誤的路上,給了自己太多錯誤的暗示。
2,另一部分對自己盲目悲觀,其實已經掌握了考過的資本,卻對自己沒有信心,反而加倍努力學習,最後,考出來的成績都不會很差。
其實,這兩種情況都不好,都是對自身條件沒有準確的認識。第一種成天叫嚷著上清華北大,最終可能上個二本三本;第二種出於對自身不夠自信,從而不敢奢望清華北大,最終也只能上個二本三本。
只有那些能力和對自身的認知達到一致的人最終能夠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人生如是。


人的緊張往往都因為希望做出超過自己本身能力的事,放下對結果的過度期待,專註於完成自己能做到的,就不會有那麼多心理壓力了


什麼是實力,實力不是平時上課回答問題更快,實力也不是總能做出一些別人做不出來的難題,實力是平時考試和大考一樣一樣的。

例如:我們高中時,基本上哪些人能上Top2,在高二就已經知道了,這些人長期佔據排名前20,從不失手,事實上他們最後也幾乎都成功考上了。

但是排20-40的也都有機會,只是要看發揮,這些就屬於發揮好就上了,發揮不好就上不了。

所以,實力就是你能夠長期保值的狀態,而不是偶爾靈光閃現的狀態。


很多人將大考發揮不好歸結為緊張?每次我的回答都是一樣:不是緊張的問題,大考誰都會緊張,是不夠熟練的問題。
當你做卷子做到麻木,所有的題型都似曾相識的時候,緊張就不會妨礙你了。題海戰可不是一般的有用。


知識掌握不系統而自己沒有意識到,基礎沒有自己想像的紮實。這是其一,也是大部分考生的情況。

心理素質確實不過關。這是其二。


強者不一定勝,
但勝者一定強。


考前一天晚上洗個熱水澡,運動運動,睡個好覺。
考試早上吃個營養豐富的早餐,散散步聽聽歌,看看笑話放鬆心情。
其實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你怎麼看待考試。。。
要是你抱著考試就是決定你人生價值的心態的話,看得太重了肯定是要患得患失緊張過度的。
自信點,想想這跟平時做作業沒什麼兩樣,是什麼水平就發揮什麼水平唄。想想自己就是考差了也並不代表什麼,因為學習只是生命中的一部分,還有家庭朋友等等,而且這次考試也不過是人生中無數次考試中的一部分而已,不用刻意強求的。『

另外心理素質不夠硬,應試水平其實也是一種很重要的實力好吧。。。
畢竟一緊張或一遇到關鍵時刻掉鏈子的話,不僅僅是讀書,工作也會受影響的


如果重大考試中問你1+1=?,你也會寫錯。那我就真的會去相信有發揮失常這個詞。


推薦閱讀:

阿宅怎麼接受自己年齡的增大?
我沒法去尊重我的上司,我要怎麼辦?
為什麼我聽得懂數學課 考試卻那麼差?
心裡素質太差,這次致命了,大家給點意見,我需要去諮詢心理醫生嗎?
花九百塊錢買了一條不知名品牌的裙子後心裡難受,這是什麼樣的心理?

TAG:心理學 | 心態 | 心理調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