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壓力的本質是什麼?

壓力作為生理性/病理性自我保護機制的一種,其分期,作用過程,代償與失代償


我想這個解答應該也算心理學,屬於生理心理學。
壓力基本上就是大腦認知為對個人生存造成威脅的事物,人類早期可能就是洪水猛獸什麼的,在現代則更加泛泛,比如社交壓力、業務壓力、群體壓力等等,都可以讓人的大腦認為人身受到了威脅,從而啟動應激系統。
就像程毅南說的,壓力是分急慢性兩種的,而人在應對這兩種壓力時候是不太相同的。急性壓力人體是分泌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這種東西類似於人體內的汽油,一點就著,燃燒極快,用於逃跑或者打架在短時間內大量供能之用;交感神經激活,抑制胃腸蠕動、免疫系統等等,總之一切能量用來應急,用不著的系統就先關掉。不過這種狀態基本十幾二十分鐘就到極限了,接下來就轉向慢性壓力應對,這時候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基本燒光了,人體主要依賴皮質醇進行長期抗戰,所以皮質醇也被稱為壓力激素。皮質醇分泌會有一系列效果,比如刺激胃酸分泌,導致血壓升高什麼的,長期下去就是內分泌失調咯。基本上運動的目的就是把皮質醇消耗掉這樣。


壓力是人的一種主觀感受,一般產生於一些比較難處理、有困難和對自己有威脅的情況和事件。壓力不是這些情況和事件本身,而是人對該情況的理解和反應。壓力的產生大致上分兩個階段,第一,發現一個棘手的情況,這個情況可能會威脅你的目標;第二,發現你可能不具備解決這個威脅的能力或資源。

根據威脅的特點,壓力大致分兩種,一種是急性的,一種是慢性的。

急性的很好理解,生物面對瞬時危機時的心理反應。比如一頭鹿看到對面來了一頭老虎,扭頭就跑啊,跑得飛起啊,不跑立馬就死了啊,這叫急性壓力,跑掉了,這個壓力就沒了,跑不掉,就死了,壓力也沒了。。。在面對壓力的時候,為了加快逃跑的速度,消化系統、免疫系統、身體機能修復系統等與應對壓力無關的系統都會減緩甚至停止,讓出更多資源給逃跑來應對壓力。也就是說,生物面對令人煩惱的問題時,會自動降低免疫、消化、生長系統的功能。這是生物的自然反應,不受意識控制。這也是為什麼在長跑後人會嘔吐,在考試前後很多人容易拉稀,食慾不好等等。

那麼慢性壓力就比較致命了。慢性的壓力就是人面對長久危機時的心理反應。比如2個星期後要Due一篇paper,現在開始要選題,要做研究,最後要寫。再比如投行給別人做IPO,這會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多則兩三年,而投行工作人員直到項目結束會一直有巨大的壓力。再比如長期處在社會底層、公司底層,會長期面對較多的社會壓力和生活壓力。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面對慢性壓力時,人依然會煩惱,大腦依然會將免疫系統、消化系統、身體機能修復系統調低,以分配更多的資源給大腦來解決問題,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投行和審計從業者,輕則消化道潰瘍(這太常見了),重則癌症、心肌梗死的原因。因為壓力太大,又得不到好的調整和釋放,導致免疫功能長期處在較低的水平,促使癌症發生。

調整壓力的重點在於——釋放壓力。要做適量運動後主動休息。做運動的目的是將貯存在肌肉中多餘的能量消耗掉(慢性壓力產生皮質醇,貯存在肌肉中,幫助人對抗壓力,但皮質醇的長期積累會使血壓增高,內分泌失調等等,所以需要通過運動將皮質醇消耗掉。。。感謝@清流 ),以減緩肌肉、臟器的負擔,大量出汗後排出多餘熱量,使人體處在一個較低負擔的狀態下,這時進行休息,有助於免疫系統和修復系統的復原和工作。


心理壓力是由人們面對無法解決的生活事件而產生的。


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我們都會通過學習來構建對不同事件的理解和應對方法,比如說對於中國部分的孩子來說,受歡迎和愛戴的方法就是學習努力。但是當生活繼續前進時,生活會帶給我們新的環境以及新的事件,我們會逐漸的發現我們原有的那些方法面對新的事件不管用、或者是只能管一部分用,比如說還是那個孩子到了工作中以後忽然發現,原來努力學習並不能完全的帶給你好的工作關係和工作體驗。這就會帶來壓力。


這種壓力分為兩種,一種是巨大壓力(急性壓力),這種是由突發性事件所引起的,比如說家人突然病倒,需要你照顧,而我們在之前並沒有類似的經歷,這就會產生急性壓力;而另一種是微小壓力(慢性壓力),這種是由每天都會發生的小事所引起的,這種小事雖然事情很小,但是由於在我們習慣性的處理方式並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因此也會產生壓力,比如說老闆每天都很喜歡把工作之外的私人事情(比如說充公交卡)等交給你跑腿,並且態度惡劣,溫柔善良的你因此不知所措。


相比巨大壓力,微小壓力往往會讓人更加痛苦和無奈。


不同的心理流派對於心理壓力本質的看法不同,不同的諮詢師對於心理壓力本質的看法也不同。個人理解心理壓力的本質是生活給予你的提醒,生活通過壓力問題提醒自己在某些地方上可以嘗試新的處理方式,或者新的生活方式。壓力管理與調節在於不斷地嘗試和靈活性的創意,每個人都在生活中不斷的成長與學習。壓力並不是非常嚴重的問題,而嘗試用一把鑰匙打開所有的鎖(壓力)才是真正讓人頭疼的問題。


來自中心諮詢師 @李昂


好像大家都沒搞懂壓力的真正原因,及處理壓力的正確方法。


壓力很大程度都是來自「拖延」:有要做的事,卻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可能是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忽略,也可能是懶惰。


可一旦你開始行動,打第一通電話、發第一封郵件、敲第一個字元、做第一個安排、說第一句話... 只要踏出第一步,你就會發現壓力會大大減輕。


所以,在你感受到壓力時候,你首先要做的不是去跑步,不是去洗澡,不是去放鬆,或任何發泄的方式。最先要做的應該是去找到這件讓你揪心,卻一直在被你「忽略」的事。然後去找解決辦法,並立刻行動。

把自己現在可以做的事情做好,最後除了等待別無他法的時候,再去求助跑步之類緩解壓力的方式。


提供一個另一個角度的解釋。
壓力是一種焦慮狀態,當個人的問題解決能力與問題終點存在差異時我們會感覺到壓力,這種壓力因差異的大小程度而不同。由於每個人應對的張力不同,即每個人的承受彈性不同會感覺到壓力的大小和應對能力不同。有時候我們存在壓力但是沒有明顯感覺到,但是通過一些其他的方式表現出來,比如過度興奮,比如拖延不去面對等。
另一種壓力是潛意識與意識之間的不一致。這種壓力往往針對我們自己。我們的潛意識感覺「想要」做什麼,但是我們意識「要求」要做或者不要做什麼,兩者出現偏差,往往我們會讓意識層面的自己壓抑潛意識層面的自己,從而讓自己做一些「正確」的事情,這個時候我們潛意識的抵抗性出現,被壓抑的東西隨時再找一個出口,意識的負擔增加,前意識需要控制我們潛意識不被釋放,於是感受到了壓力、焦慮和不安。


提供一種解釋,壓力是刺激事件本身帶給個體的焦慮的情緒心境和壓迫感。刺激事件是中性的,而對刺激事件的解釋才是產生壓力的根本,一件看似不可避免的事情,也許並非事實上不可避免,而只是與個體的價值觀存在巨大衝突而不可避免,換個思路,壓力也許就不存在了。但是生活中總是充滿矛盾的事情,人總會存在於現實相衝突的價值觀,總會存在壓力。但人有應對壓力的機制,同樣的事件,相同的價值觀,但在個體狀態不同時感受到的壓力不同。這是因為應對壓力的能量是自制力,是個體的意志力,當意志力充沛時壓力就相對不那麼敏感,因為個體相信自己可以搞定。但當意志力降低時,壓力便相應上漲。
而自制力的幾個特點:
1.有限
2.會被消耗
3.同一賬戶支取
大到面對死亡,小到忍耐一分鐘的飢餓,都是在消耗同一個自制力,所以往往工作越多,個體可能情緒越不穩定,因為沒有足夠的自制力來控制情緒。這樣來看,壓力的本質是自制力的不足造成的,而這是天性,雖然自制力像肌肉一樣是可以鍛煉的,但長期處於高負荷的狀態,必然會耗盡,個體則會因對自身缺乏控制而處於近似崩潰的狀態。所以應該有效的安排工作生活,使自制力的消耗和恢復達到平衡,才能更好的應對壓力。


壓力主要源於以下幾個因素:
 

(一)社會因素的壓力來源
  

1.社會發展
  
當今社會是一個「焦慮的年代」。社會在不斷地發生著飛速和巨大的變化。不良的社會環境可以引發人們不良的社會行為。當個體自身的能力水平不能適應外界環境的需求時,便會產生自信心降低、焦慮、孤僻等不良情緒。例如:在警察工作中,他們很容易受到性和金錢方面的誘惑,而他們為了保證自己不受影響,就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心理控制能力與水平,由此會引發各種心理上的壓力。 2.科技發展
  
當今世界,科技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如試管嬰兒、代理母親、器官移植、外星球探測等。高新科技對人們的傳統觀念發出挑戰,人們在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接受新的事物,在不斷磨合的過程中,產生心理上壓力。同時技術的巨大變革不但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學習和休閑方式,同時也改變了我們居住的環境。
 
3.生活改變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在價值觀念和生活結構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例如:傳統上人們對家庭的看法是「祖孫三代,四世同堂」,幾代人擁擠地生活在一間小屋的情況普遍存在;而現代家庭以「空巢家庭」為主流,祖父母輩大都自己獨立居住。對警察而言,特殊的工作性質決定了他們與家人只能是聚少離多,「周末夫妻」的現象普遍存在,時間長了,就會給他們的心理帶來壓力。
  
(二)自然環境壓力的來源
1.自然災害
  
對於一些人來說,他們不幸要遇到自然災害。自然災害主要包括:颶風與龍捲風、洪水與暴風雨、火山爆發、地震等。自然災害會引起身體傷害、心理創傷以及家庭離散,同時還會出現心理和生理上的綜合癥狀,主要表現為:易疲乏、恐慌、焦慮、孤獨、退縮、罪惡感、挫折、意志消沉、情感冷淡、自殺等。警察在自然災害中經受雙重的壓力,一方面是自然災害對警察的直接影響,另一方面則是警察在自然災害中要走在前面,扮演救災者的角色。
  
2.噪音
  
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常常渴望從交通的喧鬧、工地的噪音、飛機的噪音中解脫出來,去郊外或大自然中放鬆一下。噪音是指一種人們不願聽到、同時又無法預測與控制的、音量在80分貝以上的聲音。它會使我們的刺激超載,因而產生壓力,導致一系列的消極後果:如表現失常、注意力渙散、反應遲鈍、暴躁等,嚴重的會導致聽力受損。噪音對戶外工作的警察,如交通警察,影響比較大。3.空氣污染
  
空氣污染會對健康和生存環境產生極大危害,有些空氣污染是可以覺察得到的,如:汽車尾氣、工廠廢氣等;有些空氣污染是不易覺察得到的,如: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氫氣等。人體長期暴露在有污染的空氣當中,會導致頭痛、疲勞、失眠、煩躁、胃腸功能紊亂、記憶力下降、視覺和聽覺削弱等癥狀,嚴重的會引起癌症。空氣污染主要對生活在大都市的警察影響較大。
  4.過度擁擠
  人人都需要一定的空間。過分擁擠會讓人血壓升高、汗腺和腎上腺的分泌增加,有不適或不舒服感。在擁擠的環境中,會增加人和人之間摩擦的機會,更易引發一些消極情緒,如:煩躁、壓抑、焦慮等,甚至有可能導致攻擊性行為。擁擠是一種城市病,它對於許多職業都有影響,尤其是對警察的影響比較大,因為警察的工作對象主要是人。
  
(三)個體壓力的來源
1.人格
  
人格是隱藏在面具背後的一個人的真實本質,它同健康和應對存在著某種程度的聯繫。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格。面對不同性質的事件,具有不同心理特徵的人可能會作出不同的反應。
  A型人格。這類人格特徵主要表現為:工作麻利,做事喜歡速戰速決,急躁,沒有耐心,緊張,不安於現狀,有很強烈的競爭意識和攻擊性,精力旺盛,有「工作狂」傾向,例如:在閑暇或度假休息時間也離不開工作上的事,想「一口氣吃成個大胖子」,儘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最大工作量。由於A型人格長時間地處於和時間賽跑或劇烈運動的狀況,因此很容易引發慪氣、憤怒或敵對等不良情緒。因此,極易導致冠狀動脈和高血壓的發病率。
  B型人格或抑鬱型人格。抑鬱並不完全等同於心情壓抑,心情壓抑是指一個人的情緒,是一種很彌散的痛苦感覺。但抑鬱是一種瀰漫性的心理狀態,它可以影響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行為。抑鬱型人格主要表現為:無助和無望相交織,失眠或嗜睡,厭食或暴飲暴食,疲乏,反應遲鈍,思維混亂,注意力下降,嚴重的會導致自殺行為等。抑鬱型人格容易引發冠心病、哮喘、頭痛和潰瘍等疾病。
  C型人格或癌症敏感型人格。癌症被譽為當今最可怕的死亡殺手。大約每四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被診斷為癌症,每三個家庭中就有兩個家庭就要承擔癌症帶來的痛苦和生死離別。長期遭受壓力,如果不及時宣洩,就會導致癌症的高發病率。這種人格主要表現為:憤怒,敵視,恐懼,高抑鬱,高焦慮,情緒壓抑等。
1.人格焦慮和情境焦慮,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遇到一點小事就會造成情緒上的極大波動,表現出緊張和焦慮;也有些人即使遭遇重大挫折或打擊,仍能泰然處置、鎮定自如。這種現象和人格焦慮和情境焦慮有關。人格焦慮是指個體經常處於焦慮狀態,長期以往,這種焦慮就固定在人格當中,很難改變,以致於一有風吹草動,就會產生較高的情緒反應。情境焦慮是特定情境下產生的焦慮反應,例如:面試、招聘、競賽等會提高人的焦慮水平,表現為心跳加速、緊張、出汗、尿頻、面紅耳赤、語無倫次等現象。高焦慮水平容易導致心肌梗塞等疾病。
  
2.患病
  患病是引起心理壓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一般來說,患慢性病或不治之症對警察的影響最大。患慢性病的警察對病情的擔憂,感到自己身體不如以前,正向著不健康的一面發展,久治不愈使人感到很煩惱,不知要等多長時間才能治好,擔心自己的病情會不會惡化;由於患病給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學習帶來諸多的不便,做事感到力不從心,無法發揮自己的才能。這些心理活動會導致了警察心理壓力的產生。
  3.人際關係緊張
  經常跟別人爭吵、冷戰,背後打小報告,人和人之間不能和睦相處等,是人際關係緊張的表現。一般來說,警察人際關係緊張主要表現為與上司關係緊張。上司對自己工作不認可、不理解,不給晉陞機會,上司在自己心目中的不良形象等,都會使下級引起一系列的綜合反應,如:擔憂、憤怒、不理解、委屈、報復、彌補和消沉等,這些反應的結果導致了警察心理壓力的產生。
(四)生活壓力

主要表現為經濟困難、住房緊張、離婚、子女教育等方面。從總體上來看,公安民警的收入還不夠高,個別地方存在拖欠工資現象,由此帶來的是住房上的問題。離婚的比率居高不下,給一些民警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由於經常加班加點工作,無暇顧及子女的學習問題。
基於以上因素,適當的釋放心理壓力是極其有必要的,可心理壓力偏大,嚴重影響了生活時,可藉助現有的生活條件,適當找些平台加以改善!


比較外行,又忍不住想回答,所以拋磚引玉,請專業人士指正。


(1)人腦的進化
人腦,根據進化,分4部分。

  1. 人類遠古的祖先,腦部,僅僅是脊髓的末端而已。位置在現代人類頭部中心;
  2. 後來進化,增加了一部分,「邊緣體」,負責情緒什麼的。位置在第一部分腦的邊緣;
  3. 再後來,進化出人腦的第三部分,小腦。位置在人腦的後部;
  4. 最後,進化出第四部分,大腦。——沒錯,媒體上說的人的大腦,不是人腦的全部,而僅僅是第四部分,負責處理比較高級的人腦活動。越早期的部分,例如第一和第二部分人腦,處理的活動越原始,大多是簡單的條件反射。

(2)模式
例如情緒,包括喜怒哀樂等等各種模式,就像大腦里的認知模式,大概都是為了方便快速訪問大腦、快速做出反應。
壓力,可能是情緒的一種,即人腦的一種處理問題的快捷方式。

(3)應激
我看過的一本心理學書里,將壓力叫做「應激」。
即面對壓力的情況下,身體自動進入應激模式,——減少消化、免疫系統的供應,增加神經反射、肌肉、心臟、呼吸系統的供應。

心理壓力的定義參考: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應激
百度百科:心理壓力_百度百科

(4)人類進化
我們現代人面對的麻煩在於,長期壓力比原始人要多很多。但我們的應激系統適合處理短期壓力,例如看到老虎立刻逃跑,而不太適合處理長期壓力,例如工作上某個重要的長期項目。因為不適應長期壓力,導致各種疾病。我們需要了解如何消解長期壓力的不利影響,詳情可以參考得票最高的幾位心理學專業人士的回答。


不太滿意高票答案,所以也來湊個熱鬧,希望總結一下所有答案。

首先贊同壓力通常源於 害怕自己沒法完成目標 ( @程毅南 )。

壓力的分類:
按照馬斯洛需求理論,壓力大致可分為四類,1是生存、安全導向的;2是社會導向的,害怕自己不被他人理解、認可、接受或尊重。3是任務導向的,害怕任務失敗。4是人生導向的,害怕與他人(特別是同齡人)比較。

急性壓力通常源於1、2、3;慢性壓力在1、2、3、4中都會出現。

人類面對壓力時的表現:

消極表現:
1.試圖迴避壓力:拖延,轉移注意力,例如做一些有氧運動,或者完成一些其他的小成就——但是終究治標不治本。
2.心理問題,如焦慮、抑鬱、暴躁。
3.生理問題:如皮質醇( @清流 )

積極表現:試圖解決壓力。

壓力解決:
有3種解決壓力的辦法。降低目標、努力達成目標(立即開始行動)、重新解讀壓力、接受恐懼。

1.降低目標當然極易達成,但如果沒有任何行動,只單純地降低目標,則導致自尊和幸福感的降低。
1)如果給自己樹立一個比自己極限能力更高的目標,因此努力了,然後即便沒有達成目標,但是可以歸因是目標太高了。這樣的話,適當降低目標,是合理的,不會降低幸福感。因為你比以前的自己進步了不少。
2)另外一種情況,是由於出現了外部不可抗拒的突發事件,導致原定目標突然變得難以完成。這時,降低目標也是一個合理的選擇。

2.努力達成目標(立即開始行動),詳見 @顧鵬 。當然我們也可以尋求他人(社會)支持,得到一些物質資源和建議等 @面倒面倒面倒面倒。

3.重新解讀壓力——降低恐懼
1)對壓力的解讀最重要,把壓力變成自己的朋友,我們的身體正在幫助我們,為迎接困難做好準備,壓力時釋放的催產素(oxytocin)正是促進社交的關鍵荷爾蒙(它促使你去尋求他人的支持和幫助),同時催產素(oxytocin)還會修復心臟的損傷,詳見TED:How to make stress your friend
2)把這個壓力傾訴給他人,當有他人一起分擔恐懼的時候(社會性支持),催產素(oxytocin)將會增加。幫助別人,同樣也會增加催產素(oxytocin)催產素的釋放。所以壓力促進了我們的社會聯繫,而更多的社會聯繫反過來促進了我們的健康。
3)不要覺得壓力是有害的,有壓力意味著你想過有意義的生活。 @面倒面倒面倒面倒
4)壓力促進你去思考你的價值觀是什麼,用一種宏觀、長遠的視角看待現在面對的壓力 @面倒面倒面倒面倒 。
5)壓力很普遍,因為每個人都會面臨壓力。。

4.接受自己的恐懼和當前狀態——正念冥想。


物理學上,壓力來自兩股力的力差。我們可以同樣把心理上感受到的壓力看作人與環境之間適應力的差

每個人從小到大會經歷很多遇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於是就漸漸形成了一種適應環境的力。當環境變化,或者自身模式改變的時候,如果不能經過調整適應這種變化的話,就會產生壓力。

可以想像,當一件事跟你以前做的事沒什麼差別的時候,我們不會有任何壓力,遊刃有餘。當一件事很吸引你的時候,甚至可以看作一種負壓力。唯有當一件事讓你感到類似逆水行舟的時候,才算有壓力了。

這種適應力的落差,可以通過兩種辦法來解決:要麼克服(或轉換)環境,使之適應你的需要;要麼改變你自己的適應模式,接受環境變化中合理的那部分。

壓力是一種古老的信號,提醒你需要重新適應,以免被淘汰。


心理壓力(精神壓力)的本質是生理壓力(肉體壓力),即:對失去生命而引發的身體警覺。

什麼是輿論壓力?就是「民憤」。想像一下:半夜三更成千上萬的憤怒民眾包圍你的住所,是怎樣的感覺?他們隨時可能砸開你的大門,將你剁成肉醬。

什麼是「訴諸群眾」?訴諸群眾的本質就是訴諸暴力。「大家都不認同你」其實就在暗示:「哪怕你再有道理,我這邊也人多勢眾。得罪了我們,你會被圍毆致死。」

當人被孤立時為何會產生心理壓力?被孤立就意味著勢單力薄,被攻擊時將孤立無援。想像一下:你單獨一人走在路上,突然三個殺氣騰騰的流氓圍上來的感覺。再想像一下:你跟一百個志同道合的人結隊而行,突然三個殺氣騰騰的流氓圍上來的感覺。


精神壓力說到底還是肉體壓力,只是比較隱晦而已。為何內心有壓力時難以入睡?因為一旦入睡就意味著暫時失去戰鬥能力,容易被攻擊。所以神經系統會保持興奮感,防止入睡,以便隨時起來戰鬥。

壓力是生物體的自我保護機制,卻往往導致無法冷靜理性面對困難,反而產生更大的壓力,導致惡性循環。就好比人的神經系統會產生疼痛感,以便身體受到傷害時能夠及時感覺到,及時躲避。但如果要做手術,疼痛感可能讓人死亡。

做手術需要用麻藥來麻痹神經系統。同樣地,要降低生存壓力帶來的負面影響,就要麻痹頭腦。麻痹頭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尋求宗教慰藉,而心理諮詢無法真正緩解人的精神壓力。且不說「心理諮詢師」以江湖騙子居多,就算是合格的諮詢師也無法改變弱肉強食的自然規律。

宗教看似愚昧,實則極富智慧。沒有宗教庇護的族群走不遠。因為沒有宗教,人心就浮躁。一旦面對壓力就亂,一亂就急功近利、昏招迭出,最終越來越亂。散兵坑裡沒有無神論者,幫個人以及族群沉穩地度過逆境,就是宗教的寶貴价值。


壓力在心理學上稱之為應激,英文術語是stress,是加拿大病理生理學家 Hans Selye於1936年首先提出的。他認為應激是機體對外界或內部各種刺激所產生的非特異性應答反應的總和,他將這些與刺激原關係不大的非特異性變化稱為全身適應綜合症(GAS),後來改稱為應激(stress)。心理學家認為,生理學的應激觀不夠全面與完整,應激還包括心理方面,是個體的整體反應。可指:(1)造成緊張的刺激物,即應激源;(2)特殊的身心緊張狀態;(3)對應激源的生理和心理反應。應激已成為許多學科研究的重要課題,包括生理學、生物學、生物化學、免疫學、醫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工效學等。(轉自網路)


瑜伽大師Sadguru談壓力


學術性的回答一下吧!
壓力是壓力源和壓力反應共同構成的一種認知和行為體驗過程。壓力源有生物性、精神性、社會環境性的。
壓力的作用過程不如這麼說,壓力是如何造成臨床癥狀的。對於壓力引發疾病的機制,大概有兩種解釋吧。一是體質、壓力論。二十器官敏感論。體質方面認為壓力和個體身體素質對疾病的發生同時起作用。器官方面認為應對壓力時反應最敏感、活動強度最強、頻率最高的器官最容易發病的。
要說壓力源到臨床表現的過程可分為三個 分別為對壓力的響應階段、中介系統的增益或消解過程、臨床相階段。直接上圖吧

至於說壓力的調節神馬的,我認為解鈴還須繫鈴人,把過程搞清楚就從過程中一個一個因素控制變數的找然後進行調節吧。另外其他的答案都寫得挺好的,題主可以參考下。
(以上圖片百度)


說白了就一句話,對未來的恐懼和焦慮


壓力的來源有兩個條件:
第一,你必須要生活在當代社會中,必須是一個起碼的身體健康的人。舉兩個反栗,一個不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他一定體會不到為未來、生活、家庭奮鬥的壓力;另一個是身體有缺陷的人,比如植物人,他只需每日維持自己的生存即可,壓力是照顧他的人承擔的。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當你面對一個問題時,如果能力不足解決不了,這時產生的一種不爽的感覺就可以稱為「壓力」。比如,高三的學生要奮鬥一年備戰高考,人人都說高三壓力山大,其實這就是一個低能力的學生,在每一次的考試中給自己樹立一個略高的目標來逼迫自己努力,而到達高能力的過程。
當我們理解了壓力來自於自己的能力不高之時,我們就會少一分浮躁,多一分內心的安詳,沉下心來提高自己的能力。


上面已經解釋了急性壓力和慢性壓力的區分,在此解釋幾個壓力小問題。
1.為什麼運動有助於緩解壓力:其一,急性壓力時能量和信息都集中在肌肉和骨骼,通過運動及時消耗了過多能量,清除了冗餘的信息殘留。其二,運動會產生對人體愉悅效果的荷爾蒙多巴胺,平穩情緒,轉移注意力。
2.長期慢性壓力有哪些危害:其一,腎上腺損傷,腎上腺衰竭等,承受壓力能力變差,甚至可能失控崩潰;其二,影響到性功能,性激素和對抗壓力荷爾蒙的原料都為DHEA,如果承受壓力所需原料增多,則影響性激素的合成,不僅僅男女性功能下降,還會導致女性更年期提前到來,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的增加。第三,破壞腸道,損傷免疫系統。壓力會破壞腸道粘膜完整度,造成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腸道內環境變差;同時損傷免疫系統,對抗外界感染以及自身免疫監視能力變差。
3.怎樣判斷你所承受壓力?壓力其實可以量化。一通過壓力測試量表大概判斷。二專項荷爾蒙檢測,通過測定二十四小時皮質醇,DHEA,腎上腺素,DHEA-S這些荷爾蒙水平。


不必擔心,這種痛苦傷不了你分毫,請相信自己的感覺,平衡理性和感性間的選擇,不要過分解讀痛苦背後的根源,細思——極恐,由量變到質變,沒有必要。現象的異常會給人以危機感,時間永遠在流動,不要把一個現象當作參考樣本,即便它使你多麼在意,刻周——求劍,沒有答案,不是船尾的波紋,不是吹來的風,不是湖面的船,是那個一時開不了竅的聰明人。

會思考的心靈筆記 來自[@百度貼吧] http://tieba.baidu.com/p/4044664145?share=9105fr=share


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不斷地對自我進行評估,當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壓力就低,當自我感覺低的時候壓力就大。換言之
我認為所謂壓力其實是源於「自尊」。自尊就是能力感和價值感,二者缺一不可。建立好的自尊就能夠在工作中、交際中、愛情和友情中,不斷體驗到積極、興奮的高峰感受。而身和心是相關的,身體像舟、心像舵手,只有兩者和諧才能遠行阿。


哎上面 太多專業回答。作為外行人。我從最普通的角度來回答。我覺得我爸有句話說的有點道理,他說有壓力因為能力不足。我有時候覺得挺對。。。考試有壓力因為沒複習好。面試有壓力因為怕能力不足人家看不上。工作有壓力因為工作能力不足事情沒法高效高速地完成。。。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在中國很少聽說閱讀障礙和失語症?
「在路上呵斥阻止了一個人打老婆反而被其襲擊」這是「管閑事」還是「見義勇為」?
錢包里放安全套是出於什麼心理?
Mbti人格測試可不可信?

TAG:心理學 | 心理 | 日常心理分析 | 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