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中國很少聽說閱讀障礙和失語症?
作為(1)專業研究閱讀障礙腦神經機制(2)長期與閱讀障礙兒童接觸 的我,內心此刻OST是:啊!我終於可以回答問題了!
-----------------原文,末尾有更新-----------------
首先,我來詳細解釋一下,什麼是閱讀障礙,讓大家對這個概念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什麼是閱讀障礙 ( Dyslexia )
發展性閱讀障礙是指個體在獲得正常閱讀能力方面存在的一種持續性困難,主要指那些擁有正常智力、學習動機以及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卻不能正常閱讀的個體。
閱讀障礙的主要表現
字詞識別困難
認字或記字困難,剛學過的字很快就忘了。
經常搞混形近字,或者顛倒順序,如86讀成68朗讀時,加字或減字;
不按字閱讀,按照自己的想法隨意閱讀。逐字閱讀或以手指協助。
閱讀速度很慢,難以按時完成作業。
閱讀理解困難喜歡看圖畫書,並主要根據圖畫來理解文章含義。
能夠閱讀故事書,很難讀懂說明文等沒有情節的文章。
閱讀完了,不能回憶文章的內容或者能回憶起來的內容很少。
逃避讀書,不能享受讀書的樂趣。
拼音文字閱讀障礙(以英文為代表)和非拼音文字閱讀障礙(以漢語為代表)之間的差異
西方國家在很早的時候(20世紀初期)就開始重視閱讀障礙,並且在認知神經科學領域進行了很多的研究,關於這方面的腦成像研究起始於九十年代末。
總結一下他們的研究結果,主要有以下幾個發現:
1. 從腦功能角度來看,拼音文字(以英文為代表)閱讀障礙兒童在閱讀中,其大腦左腦背側顳頂腦區(與語音加工能力有關)與腹側顳枕腦區(與字形加工有關)的激活弱於正常兒童。
2. 從腦結構角度來看,拼音文字閱讀障礙兒童在額下回、顳上回還有小腦等一些腦區灰質體積也減少,他們的腦結構與正常兒童相比也有差異。
3. 從腦功能連接角度來看,拼音文字閱讀障礙人群的特定腦區(比如字形視覺識別區visual word form area和雙側紋狀體皮外層)之間的功能連接會顯著更弱。
啊啊這些腦區大家可能看暈了,簡單來講!就是從腦功能(主要指閱讀加工時大腦的激活水平),腦結構(指大腦中的灰質、白質、表面積、皮層厚度等),以及腦功能連接等角度(就是在閱讀加工中負責不同功能的腦區之間的配合程度)都發現了拼音文字閱讀障礙人群與閱讀正常人群之間的差異。
那麼,談到漢語閱讀障礙,
由於漢語和英語兩種文字本質上的不同,所以兩種閱讀障礙人群的腦機制有共同之處,也有其各自的特異之處。
首先我們來說兩種文字的差異,我們來想一下,當我們讀英語的時候,比如english這個詞,我們會按照從eng-li-sh的順序,從分解的語音成分再到單詞的合成,完成一個從音到形的對應過程,並在獲取語音後獲取其語義。
但在漢語中,比如我們看到「障」這個字,很快就會反映出其語義,「語音「在漢語中的作用並不如英語那麼重要,字形的加工反而更加重要。而且,漢字作為一種表意圖形文字,橫豎撇捺都按照一定的空間順序排列在一個方塊內,所以我們需要在視覺上對每個漢字的部件進行精細的空間加工,這對我們的大腦又提出了不同的加工需求。
語言的不同導致兩種語言閱讀障礙的機制也是不同的。所以,西方的那些研究成果我們不能直接拿來用,而是要重新結合我們中國兒童的實際情況一步步探索。
實際證明,我們中國的一些學者(比如我身邊的一些老師,真的是為科研鞠躬盡瘁一心一意)也及時開始關注閱讀障礙。比如孟祥芝和舒華老師在1999年發表的文章說到:
二十世紀70 年代, 當閱讀障礙在西方國家已經日益受到重視的時候, 亞洲國家卻在認為自己的文字系統不會產生閱讀困難。許多心理學研究表明,語言文字的結構影響閱讀, 因此有人推論, 作為與拼音文字系統不同的表意文字系統, 漢語的閱讀障礙發生率一定會有所不同。郭為藩通過教師訪談和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閱讀障礙在台灣的發生率, 結果發現閱讀障礙的比率是2.91 %。這個早期的調查研究似乎表明漢語閱讀障礙的發生率極低。研究者將閱讀障礙比例上的差異歸因於文字系統的不同,直到1982 年Stevenson的跨語言研究結果發表以後, 人們對閱讀困難與語言文字間的關係才有了新的認識, 不再想當然地認為表意文字中不存在閱讀困難。Stevenson 使用標準化的閱讀測驗和十個認知測驗分別在日本、台灣、美國的五年級學生中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研究。他們的研究中閱讀障礙的操作定義為, 閱讀測驗分數位於低的10 %, 十個認知測驗的平均Z 分數在平均值下一個標準差之上。結果顯示, 日本、台灣、美國的發生率分別是5.4%、7.5 %和6.3 %, 閱讀障礙的發生率在三地並無顯著差異。這個研究結果得到了後繼研究的證實。Lee ,Wee Wang 以在新加坡長大、從小接受雙語教育的華人為對象, 使用與Stevenson 的研究相同的閱讀與認知測驗, 加上三個在當地已經標準化的認知測驗, 得到了與Stev enson 大體一致的結果。1984 年蘇淑貞、宋維村、徐澄清等人發表了對閱讀障礙兒童的臨床研究, 顯示台灣確實存在閱讀障礙問題, 其發生率並不低於西方國家。
所以,認為中文閱讀障礙的發生率低於英語已經是N年之前存在的誤區啦。
當前,對漢語閱讀障礙的研究也在慢慢成熟!大家更深的去探討了其發生的腦機制。研究成果也主要在腦功能(漢語閱讀障礙兒童在左腦額下回等腦區出現激活的異常,與英語閱讀障礙兒童不同的是,極少發現他們在左腦顳頂腦區的異常),腦結構(比如左腦額中回灰質體積顯著減少,他們的皮層厚度和皮層表面積也與正常兒童有差異等)等方面。
@蘇德中 的回答中提及到一些關於閱讀障礙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我也非常贊同他的一句話:"中文的閱讀障礙相比英文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來自於中英文系統本身的不同,但並不代表,中文閱讀障礙發生率就低於英文,或是嚴重程度輕於英文"。 就像在研究中發現的一樣,兩種閱讀障礙的發生機制有跨語言的一致性,也有其各自的特異性。
.-------------------------------------------------科普時間結束---------------------------------------------------------------------
閱讀障礙和失語症在中國不為人所知的原因,除了以上大家說的,從學習的專業角度來講,我覺得還有一個原因是:閱讀障礙的機制屬於心理學的研究範疇內,並且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能對這個問題的揭示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當前中國的認知神經科學領域處於起步階段,有幾個研究院做的很好,但是主要集中在北京。其他高校在這方面的研究並不多(主要是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燒錢,一台機器幾千萬哪),並且,關於漢語閱讀障礙的機制還沒有豐富成熟,更多的學者加入到對它的探索和研究中,並且形成系統的研究,才能將更多的科學知識傳播給大眾,才能讓大家了解到更多的內容,任重而道遠哪。
---------------------------------------------閱讀障礙常見誤區解疑-------------------------------------------------------------
1, 閱讀障礙是智力落後嗎?
閱讀障礙不是智力落後,相反很多很聰明的人也可能有閱讀障礙,像愛因斯坦、美國總統布希等。不知道是先天的原因,還是後天的補償,閱讀障礙常常表現出如下優勢:
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創造性思維)出色的藝術/空間能力精力充沛從看似不相關的數據中找到模式的能力……
2, 閱讀障礙是懶惰造成的嗎?
患有閱讀障礙的孩子其實非常渴望學會閱讀,並願意為此勤奮努力;也許,很多孩子在經歷多次挫折之後,有了退縮、放棄的心理,會被誤認為"懶惰"。
3, 閱讀障礙是由於多動、注意力不集中引起的嗎?
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經常會導致閱讀障礙,但並不是所有的閱讀障礙都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的問題。
4, 閱讀障礙隻影響語文成績嗎?
不是的,閱讀是學習的基石。很多學科都會受到閱讀障礙的影響,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閱讀障礙的孩子在數學應用題的理解上經常會出現困難。
5, 閱讀障礙多早可以診斷?
閱讀障礙一般要到小學三年級才可以比較準確地診斷,但是在幼兒階段,有一些口語方面的測驗可以鑒別出那些有閱讀障礙高風險的孩子,從而可以及早進行干預。
最後,我很同意@高小凡對於標籤的看法。我很反對隨意給某些孩子貼上「閱讀障礙」的標籤,所以我們在開展研究的時候,我們從來不會對孩子的家長、或者孩子直接說哦恐怕您的孩子是閱讀障礙患者。但是開展閱讀障礙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這樣真正的閱讀障礙的孩子才能獲得最有效的幫助,並且不會被貼上「你怎麼這麼笨」「你怎麼這麼懶」「你不努力」等其他的標籤。而在中國,這些標籤才是更加容易被貼上的吧。
最後附圖一張
圖裡不是「keep calm and fight dyslexia」,而是 「kepe clam adn fight dyslexia」. 這就是一些dyslexia kids里的閱讀世界。
-----------2015.11.26 更新-----------------------
我在正文中寫了閱讀障礙的主要表現,大家不要隨意對號入座然後就說自己有閱讀障礙呀。即使我們進行了專業的測驗後我們也不會輕易就說,這是閱讀障礙(dyslexia),很多孩子可能只是出現了閱讀困難(reading difficulty),並沒有到達障礙的地步。
確定閱讀障礙是個非常嚴格過程。
首先,要進行智商測驗(其中包括很多項,言語智商和非言語智商),保證智力水平達到平均水平;之後還要通過一些其他的認知能力測試(比如注意力測驗,排除注意力缺陷可能帶來的加工困難;視覺運動統合能力的發育水平等),還要有專業的語言能力測驗(比如在漢語中,我們會測查識字量,閱讀的流利水平,語音意識,正字法加工)等等,如果家長配合的話,還會對家長的閱讀歷史等等進行調查。
之後,我們的每項測驗都會有一個常模(就好像是一個有較大代表性的群體資料庫),我們要看被測對象在一個大的群體中表現是否處於落後狀態,綜合多種因素和測驗結果,我們才會認為,有可能是閱讀障礙(或者閱讀困難)患者。
所以,大家不要僅根據一兩條表現對號入座!不要自行診斷!
而且,請家長們不要給自己孩子隨意貼標籤,我之前接觸過一個孩子,他就一直說:老師我是不是有病呀?我是不是一輩子都學不會了呀? 聽到這個我其實挺難過的,他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他的操作智商甚至在前25%的水平),但是他會因為這一個方面否定自己的能力,並且因為不自信而不像區嘗試努力。所以,我們要給孩子們充分的自信心,讓他們知道,閱讀是快樂的過程,即使你讀的很慢,沒有關係,你可以慢慢讀,我們不趕時間;你總是讀錯,沒有關係,家長們可以試著給孩子們買一些字比較大,同時字與字的間隔比較大的書,有的孩子看那些書會比較容易。
最後,我一定要聲明一點,在寫這個診斷過程的時候我很猶豫,因為我會擔心一些教育機構隨意就拿出一些測驗,對著孩子亂測一番,然後就下定義說:這孩子有問題,來,我來給你們進行訓練吧。 希望某些投機的「教育者」能夠尊重最基本的職業道德和科學道德。
根據我團隊反饋給我的情況來看,閱讀障礙,可能是中國兒童群體當中,最被忽略的心理問題之一。
很多讀寫困難的孩子,要麼被判定為智力問題,要麼被判定為學習不認真,而少有被正視和關愛。八十年代之前,學界還普遍認為中文作為一種表義文字,閱讀障礙發病率遠低於英語世界,因此對於中文閱讀障礙的研究也就不夠重視。但是八十年代之後,根據跨認知心理學、文化心理學及語言學的研究表明,中文閱讀障礙發生率並不低於英文。故此,所謂「漢語的特殊性」,並不是在中國少聽到閱讀障礙的原因。
但時至今日,即使中國對於中文閱讀困難的研究並不落後於世界,應用率及關注度卻遠遠不如。大部分人沒有聽過,也不明白什麼是閱讀障礙。即使偶有耳聞,多數人也停留在「中文閱讀障礙發生率遠低於英文」這種錯誤的觀念之上。
根據美國全國學習障礙委員會統計數據顯示,全美 8%-10% 的人有讀寫障礙問題。而香港特殊學習困難小組則抽樣調查了 27 個學校 700 個學生,發現其中 12% 的學生有讀字障礙。在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學習障礙研究中心的調查中表明,中國有 10% 的中小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學習障礙,其中光北京市區就有 10 萬。(因為診斷標準的寬嚴不一,各地數據都會有所出入)
從上述數據可見,中文閱讀障礙並不少見。實際上,中國大部分人覺得閱讀障礙少見,是因為我們對此重視不夠。在美國,布希曾在 02 年撥款 50 億美金用於改善閱讀能力,而國內,卻缺少相關組織和資金來關愛這些患者。大部分的孩子在學校里,因為閱讀障礙造成學習成績低下,不被老師和家長理解,甚至被同學嘲笑,最後對其成長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中文是否有特殊性?
因為對於閱讀障礙的研究主要在英語世界,因此在八十年代以前,學者普遍認為作為表義文字的漢字,閱讀障礙發生率極低。雖然後來證明這種觀點並不正確,但很多普通人至今依然持有這種觀點,甚至一部分人將其作為中文是一種先進語言的證據,這種錯誤的觀念加重了國內對於閱讀障礙的忽視。
但是相比表音的語言,漢語作為表義文字,在閱讀障礙方面的問題是否完全相同呢?目前來說,中文閱讀障礙由於關注較晚,因此對其的研究還在發展階段,不如西方成體系。時下關於中文閱讀障礙的觀點,一般分為兩種:一種認為漢語閱讀障礙和拼音文字一樣,其障礙主要發生在語言學層次上的語音障礙;另一種則認為漢語作為表意文字,漢語具有和西方拼音文字不同的加工過程,主要是字形加工上的障礙引起來閱讀障礙。
在以往的的腦成像研究顯示,使用以字母為基礎的拼音語言的閱讀障礙患者,左腦後部的灰質體積比正常人小,而該腦區於閱讀時的活動也較正常人微弱。左腦後部關乎字母與聲音的轉換,並與負責聲音的大腦聽覺皮層位置相近。對於學習拼音文字來說,閱讀和聆聽有著密切的關係。而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上的一篇文章表明,英文閱讀障礙的腦成像是左腦後比較多,中文閱讀障礙的左腦前比較多,因此中英文閱讀障礙可能屬於不同的腦部發育失調。
另外,也有部分研究認為,中文閱讀障礙可能會更加嚴重。英文是以字母為拼音的語言,所以只要看到字母就可以讀出來(phonological processing),英文閱讀障礙只是無法做文字轉換語音。而中文是圖形意象的語言,涉及視覺空間的能力,由筆畫形成,所以要先進行圖形分析(visuospatial analysis),確定文字意義和讀音,所以中文障礙既涉及圖像分析的異常(visuospatial deficit)以及語音分析的異常(phonological disorder)。
因此,中文的閱讀障礙相比英文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來自於中英文系統本身的不同,但並不代表,中文閱讀障礙發生率就低於英文,或是嚴重程度輕於英文。
我們該如何積極面對?
通常情況下來講,閱讀障礙是一種終生性疾病。雖然湯姆 · 克魯斯曾聲稱在山達基教的幫助下,自己的閱讀障礙已經痊癒,但因為沒有經過科學的驗證,所以無法判定其真實性。
然而雖然閱讀障礙不可完全治癒,但通過科學的方法進行干預,可以非常有效地緩解癥狀。很多閱讀障礙的孩子在成年以後,都能進行正常地閱讀。
我在英國的經驗是,家長發現自己孩子閱讀方面力不從心可以通過學校要求對自己孩子進行這方面的檢查,學校有專門負責特殊孩子的負責人(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co-ordinator)連續預約一位教育學心理專家(educational psychologist)進行測評,對於孩子閱讀障礙的程度進行評估,具體地寫出孩子的特點(優點+缺點),然後草擬一份計劃書(action plan/individual education plan),和孩子以及家長共同商量完成,調整課程安排(如果考試時長增加等等),給予相應的訓練。
相反,在國內,兒童閱讀障礙的問題沒有得到正確的認識,閱讀和學習障礙的兒童通常被貼上愚笨、懶惰的標籤。這些孩子都具備正常的智力,卻因為偏見而被誤解,這對孩子的成長及心智發展必然帶來負面影響。事實上,有相當多的名人都是閱讀障礙的受害者,其中包括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前英國首相丘吉爾和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所以,當自己的孩子,或者學生,出現閱讀、認字等困難的時候,請先不要武斷地判定是他們學習不認真。或許他們正遭受閱讀障礙的折磨,而有口難言,我們應給予支持及專業協助。
在北京 2004 年學習障礙國際研討會上,中國教育學會學習障礙研究專業委員會名譽理事長馬叔平說:「存在學習障礙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樣,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如果我們因為工作的失誤而錯失幫助他們的機會,可能給這些孩子帶來很大缺憾,以至可能會成為社會的負擔。」
我深以為然。
---------
加插閱讀障礙的科學定義,有興趣深入了解的朋友可細閱:
一般來講,我們將 WISC (韋氏兒童智力量表)得分 80 以上,智商正常、交流正常的孩子在學習上遇到的問題稱之為學習障礙,我個人習慣將學習障礙分為閱讀障礙、數學障礙、寫作障礙和其他學習障礙四類,而閱讀障礙是學習障礙當中最常見的一種情況。
根據 DSM-Ⅳ-TR 的描述:
閱讀障礙的基本特徵在於其閱讀成就(如個體化標準測驗中閱讀的正確性、速度、或理解能力)顯著低於其實際年齡、智力程度、教育程度應有的預期水準(標準A)。它會顯著影響個體的學業成就或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閱讀能力的活動(標準B)。假如個體有其他感官上的缺陷,則其閱讀困難會超過其感官缺陷所造成的程度(標準C)。假如有神經性或其他醫學上、感官上的情況出現,則應屬於軸Ⅲ的診斷。
簡而言之,閱讀障礙患者智力正常,但在閱讀和文字書寫上具有困難,並且是自己所不能控制的。閱讀障礙成因複雜,對其成因解釋很多,一般來說分為語言學和非語言學兩種傾向。前者認為障礙發生的原因主要在語言學層次上,尤其是語音障礙;後者認為發展性閱讀障礙有更基本和深層的生理原因,主要是視聽知覺障礙,尤其是聽覺時間加工缺陷; 隨後又有研究者提出了基於流暢性的雙重障礙假說。(資料來源:兒童語言與閱讀研究實驗室)
無知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無知而不自知。來了美國之後才發現原來世界上有那麼多能被社會接受的「怪毛病」。我不是專業人士,就是想分享一下自己的體驗和見聞,後文會歪樓。
寫在開頭:
如果我下面說的這些「怪毛病」們並沒有影響到你的正常生活,還是不要輕易給自己貼上各種「XX障礙症」的標籤,這樣可能會給自己一個不好的潛意識,然後適得其反。我下面舉的一些障礙症的例子可能有的比較極端,大家可以稍微了解一下,請千萬不要隨便網自己身上套!個人認為很多非先天的障礙症可能都是高壓的產物,大家還是要學會如何為自己減壓(我自己會塗秘密花園哈哈)。此文只是我這個外行人的社會見聞分享並不是科普文,所以不想因為我的「各種故事」誤導大家。也感謝 @寧靜豬 在評論中的專業科普!非常感謝!的確「有些東西是不宜全民科普的,因為受各種因素影響,理解偏差巨大。」,醫學知識還是需要專業的醫學普及。
1.「Dyslexia」(閱讀障礙症)
閱讀障礙症,我認為其實國內很多人都有,但因為大環境的施壓而逼迫去克服本身。我相信很多人在這個被迫改變的過程中是很痛苦的。以及常常會被別人說「這個人讀書讀的很慢」,「學習能力差」,「智商低」...... 最終被老師或者家長下定義:學習不夠用功。
包括我自己,我小時候閱讀的時候,一定會配一把尺子,不然非常容易看跳行,以至於我的閱讀速度非常慢。包括現在,同學看一篇paper可能花一小時,但我可能要花一晚上。最怕的是看pdf文檔,看完幾段文字之後,就彷彿感覺所有的字母都開始抖動,需要閉一下雙眼,在盯著屏幕才能繼續閱讀。還記得當年考托福的時候,閱讀就是硬傷,反而聽力就好太多。同樣的一篇文章,如果你讀給我聽,我會理解的更好,複述的更完整。我不知道我這樣的狀況是不是屬於「閱讀障礙」的一種,但是我從小到大接收到的信息就是「因為你閱讀的不夠多,所以速度上不來。」 但同時我也非常感謝從小沒有人告訴我這可能是閱讀障礙,而將我區別對待(更可怕的是自己將別人區別對待),所以我也好好的活了下來,完全沒有影響到我的日常生活,只是要多花點時間閱讀罷了!
「失讀症患者所見的文章經常呈現為文字模糊或重疊。」
意音文字(如中文)的失讀症:
- 構字困難:能辨認和書寫一個字的各組成部分,卻很難組合它們,以至於構字上會左右上下顛到,識字時也更吃力
- 視知覺干擾:難以只看一個方塊,容易把周邊的字樣一起知覺,導至混亂,也容易弄不清楚自己看到哪一行,而產生跳行閱讀與重複閱讀。當字體太小、行距太小時,識字也會更吃力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不會影響到日常生活,我們熟悉的名人中擁有失讀症的有:畫家畢加索,新加坡第一任總理李光耀,蘋果公司聯合創辦人喬布斯,歌手蕭敬騰等。
(來源:維基百科「失讀症」詞條 )
2."Mirror Writing" (書寫鏡面字)
我高中的住家弟弟小時候會書寫「鏡面字」,在經過訓練後還是容易把「b」寫成「d」,「p」寫成「q」。這其實也是閱讀障礙的一種。如圖:
(from:Harrison High School)
住家媽媽說她小時候的時候也有這樣的癥狀,可能是因為左撇子的關係(左撇子更容易有mirror writing的書寫狀況,但是隨著年齡會慢慢改善)。住家爸媽並沒有特別擔憂,他們所做的,就是發現後立即將孩子帶去醫院檢查,確保這種書寫行為不是由大腦後天疾病造成的之後,遍告知學校老師。在美國的部分私立學校和幾乎所有公立學校都是有教導「special need」(特殊學習需要)的老師,他們會在課下進行特殊的書寫訓練和輔導。三年級前把很多筆試變成口試,三年級後開始用電腦完成所有作業。(據說他們這樣的學生以後好像考SAT什麼的有特殊的考試方法?這個我不確定,沒有了解過)現在他已經六年級了,鏡面字已經基本改善,並且電腦記筆記完成作業也已經非常熟練了,也並沒有被任何人貼上「你有閱讀障礙,腦子有問題」的標籤。在這樣一個相對平等的社會裡面,我深深感受到了他沒有因為自己的一些「先天不足」,而受到歧視。
可是,像住家弟弟這樣這樣的孩子如果在國內,至少在我讀小學的時候(2001年),那很可能就會被稱為「蠢孩子」或者「怪孩子」了吧。所以希望現在國內的家長如果一旦發現孩子有類似閱讀障礙的狀況,請儘早帶他們去做檢查,得到正確的治療,這樣能更好的幫助到孩子。千萬不要錯誤的引導孩子,用正確抄寫「100遍」這樣殘酷的方式讓他們改正,也不要給他們貼上「我有閱讀障礙」的標籤。請積極面對!這不丟人!
PS:達芬奇也是「Mirror Writing」
發現了一篇有趣的關於Mirror Writing的文章,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
「Mirror writing: neurological reflections on an unusual phenomenon」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117809/
------------------------------------------
因為看到評論處有知友好奇中文鏡面字是什麼樣子的,於是正好看到@機麻姐姐 的回復「我的天!我就是書寫鏡面字的那種!」 我就默默的私信了機麻姐姐問她是否願意發給我一張她的書寫照片讓我來引用一下。以下是她發來的圖:
(圖一)
這張可能還比較好認,答案是:「納,歷史,劉,貓」。
於是機麻姐姐就向我發起新的挑戰:
答案是:「何時杖爾看南雪,我與梅花兩白頭。」
後來對機麻姐姐進行了小小的採訪,她說她小時候寫字都是反著的,很多字都是,她的媽媽還準備帶她去看病,但是後來慢慢糾正就好了,三四年級基本書寫問題就都改正過來了。我想她一定有一個非常有耐心的媽媽。再次感謝機麻姐姐!
3. 「Panic attack」(緊急焦慮症)
這個故事不知道算不算是失語症的癥狀,當時是被確診為「緊急焦慮症」,並需要服藥治療。
我的一個教授告訴我,以前我們學校有一個中國學姐,她在考期末考的時候突然全身發抖,嘴裡反覆焦躁的說一句話「太亮了」,對,她說的是中文!然後監考老師跑過去問她怎麼了,她一句英語都不會說了,只是在大叫著「太亮了太亮了!」。因為老師也聽不懂,就先找來校醫,後來再找到了她(中國教授),最終才能和她交流上。結果就是,他們找了一個教室,關上燈關上門讓她呆了半個小時她才慢慢好轉。後來學姐告訴教授,她當時已經完全不說說英語,只會說中文,也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只能倉促簡短的說「太亮了」。
其實這個就是我們常常提到的「考試焦慮症」的一種。我很無奈的是,很多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只是或許沒有我學姐這樣嚴重。卻常常被稱之為「別為自己的失敗找借口」。而沒有收到正確的心理干預,從而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心理陰影。但是呢,考試本來就是一件令人緊張的事,因為重視嘛~
「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競爭激烈,這些都可以引發急性焦慮症。急性焦慮症患者往往有明顯的個性特質,喜歡擔憂,講究完美,而且很容易受到心理暗示。急性焦慮症不但嚴重危害身心健康,而且伴隨著焦慮必然會出現注意力無法集中、精力減退,思維混亂、理不出頭緒、靜不下心等,引起工作效率的明顯下降。嚴重的,還可能出現身體不適,例如手腳出汗、胸悶、動不動就想上廁所等。
急性焦慮症危害:睡眠障礙,情緒焦慮,影響身高,以及遺傳性。
通常我們可以通過更換環境,體育運動,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來緩解日常的焦慮狀態。」
(來源:百度百科「急性焦慮症」詞條)
4.「Eating disorder」(進食障礙)
我曾經的室友是一個學習很拼的人,在她大四那一年,她要麼會暴飲暴食,要麼就是厭食,還會常常吃完就去吐,潛意識認為自己吃的所有東西都是不健康的。後來她和我們交流之後才發現這不是她一個人的癥狀,原來身邊很多人都有。
「進食障礙多發生於青春期或青春期後,這個時期的個體處於發展自身能力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學業,往往是患者和家屬最關注的問題。由於處於學習的關鍵時期,很多家長和患者都選擇了拖延就診,或疾病稍有起色就把精力轉入學業。我們的觀點是:進食障礙本身就是成長過程受阻的一個標誌,同樣是成長過程中必須完成的任務。與進食障礙相處,在克服障礙的過程中得到的成長是值得花時間和精力去爭取的。」(來自百度「進食障礙「詞條)
後來她每周定期和學校的心理醫生約談,半年之後這樣的癥狀才慢慢好轉。壓力大是各種心理疾病主要誘發因素,不是只有發燒感冒了,才是生病。如果發現身體或者心理有什麼非常不良的反應請及時,請不要諱疾忌醫,不要刻意迴避,早發現早治療。也希望大家能找到一些適合自己的減壓方法。
5.「ADHD(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
「你是不是有多動症?」這句話在我小時候常作為老師批評學生的話,而且通常帶有貶義。但是現在發現,原來多動症在美國也是比較尋常的一種疾病。我的高中數學老師在有一次給我們分析一道關於ADHD的統計題目的時候就和我們說,他也是從小就有多動症的, 每天會定期服藥,這樣能幫助他集中思考,增強注意力。大家面對這種疾病很坦然,就好像現在有些人吃酵素一樣平常。(有的人相信酵素有用所以每天吃,有的人不信所以從來不吃。類比,有的人覺得多動症是病需要治療,有的人覺得只是孩子調皮,無大礙。)
「ADHD的主要病徵是:
注意力散渙 (inattentive) 或 集中困難 (Attention-deficit)
活動量過多 (hyperactive 或 hyperkinetic)
自制力弱 (impulsive)
而基於以上三種病徵出現的優勢,再把ADHD細分為以下三個分類:
注意力缺陷型 (mainly inattentive)
過動/衝動控制障礙型(mainly hyperactive-impulsive)
混合型 (combination)
有ADHD的孩子,其表現通常有注意力不集中、無法抑制自己的衝動以及坐立不安的情況。在大人,主要問題則常在於ADHD患者無法計劃好他們的生活與每日簡單的工作,因此注意力不集中與坐立不安的情況常是次要的問題。美國疾病管制局強調診斷ADHD必須由受過專業訓練的醫療提供者才可,否則容易被誤診與處方,這是相當危險的。」
(來源:百度百科「ADHD」詞條)
多動症不是什麼怪病,希望家長不要因為有各種「病恥感」而耽誤了孩子未來更好的發展。
回答發出後收到幾條知友發來的私信,有些是來詢問我他們的癥狀是不是某種障礙症。我想說我因為不是專業人士所以沒有辦法進行診斷,不過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信任。
如果上述的一些問題已經影響到你的日常學習生活了,請一定及時尋找正規專業的機構進行治療。
但如果這些「小毛病」並沒有影響到你的正常生活,還是不要輕易給自己貼上「XX障礙症」的標籤,這樣可能會給自己一個負面的心理作用,然後適得其反。
最後我想說,雖說「無知者無罪」,但是「無知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無知而不自知」。我們每個人本身就是不同的個體,統一標準就是一個殘酷的標準,更殘酷的是那些不了解的人把所有問題都歸結於「雙商不足」等人生攻擊,希望大家都能正確面對並接受這些「怪毛病」。另,諱疾忌醫是同胞們的通病(包括我自己),如果是身體還是心理上有所不適,都請早發現早治療。
-------------------------------------------
作為曾經的知乎小透明第一個長回答收到那麼多贊真是受寵若驚,好激動!謝謝大家!也非常感謝大家在評論中的分享~
答主在這裡給大家安利一個關於「你的我的海外故事」的公眾號,有興趣的親們可以關注一下哦!(對,平台君就是答主嘿嘿嘿)
http://weixin.qq.com/r/M0Tr8wjEzlWxrUyQ9xEh (二維碼自動識別)
難語症相關的學習特點,個人感受強烈的是兩點,其一為聽覺優先,聽說能力優於讀寫;其二為空間思考、表達優於線性思考與表達。
各位提到的鏡像字之類,小的小學時在漢語、數字書寫中也都有,豈止是鏡像,欹側翻飛,不在話下,一句「字應該可以飛起來的」,讓家父母和各科老師相當崩潰。現在回想,破了這個困難的是書法課。書法練習讓右手手指迅速出繭,「左右不分」的魔咒由此擊破。老師拆開講解一字之內的平面關係,對複雜的字又教草書寫法替代性地解決問題,還有大量的在老師指導下的練習,恰恰都是應對難語症的有效策略:借重空間表達之長。而個別輔導也是降低學習壓力的有效制度。
中學有一陣英語成績穩定保持在92分,被叫去談話,因為老師覺得小的能力不止於此,可是百般努力沒有突破。假期向姑姑求助,感謝上天,姑姑是應用語言學家,又無條件支持我。她很快辨識出小的實為難語症,然後告訴我家族中、友朋中誰誰誰誰也是,各自表現為何——總之,這茬無傷大雅,揚長避短即可。然後就是一整段時間的訓練,主旨是發揮聽的長處,以聽策略性地啟發拼寫。使用詞典的音節標註條,學習新詞必拆分拼讀,逐音節記憶拼寫。開學英文就回到接近滿分。知道了聽覺對自己學習的重要意義,小的舉一反三,對高中其它有涉記憶的課程,都自己錄了磁帶(承蒙先祖父每學期贊助一紙盒TDK),每日晨起即放。多年後留學,英語聽說了無障礙,但教授大人看了一眼小的討論課筆記後馬上約談,「你是不是有難語症」,然後介紹針對難語症童鞋的各種福利,作業延遲交、考試時間延長之類。我請求增加個別輔導課時間,每回輔導課允許我問記下模糊發音而寫不出的詞。又得友人助,專門去鄰校修了非線編輯課,學到更多順應自身特點的寫作策略。作業的確都延期交的(怎麼寫呢,字型大小隨我,雙倍行距),順利畢業。畢業後還在歐陸教過論文輔導課,用的也是幫小盆友們揚長避短的招兒。n年後重逢教授,寒暄畢,老人家主動問有什麼詞可以幫我——所謂渡人,就是這樣吧。
閱讀上的策略,有聲書、大字本、可以調整字型大小行距乃至可以發聲的電子文本算是現代社會可以提供的小福利吧。南宋坊刻本中就有「篡圖重言互注」名目的經試帖括書——如果書中有插圖,如果有各種注釋本,如果可以讀上一組同一話題的書,這些都能有助理解。還夠不上,顏色也可能幫一些忙,原理大概是明醒警拔,調動情感因素。中學知道了這茬後,小的就帶整盒的彩色筆上學了,寫作業也無恥地用彩筆了,還歡快地分給童鞋們用。老師問罪的時候,答「這樣可以學得更好」,這茬就過去了。最近醫生友人告訴我,這些也是「統感訓練」的路徑。
難語症與非線性思維有相關性,表達在寫作上,往往「東一榔頭、西一棒錘」,一次到位順序寫來困難——鄙人手寫稿頗類填字遊戲頁面。策略性的辦法就是放手寫想到的各種,哪怕巨細參差,先楞楞地各成文句段落,再編排騰挪增刪調整,甚至如此多次,不求一次到位。手寫用鉛筆,要改就擦啦;用計算機寫要使用舒適的字型大小、行距(放大、放大、放大;用大屏幕,甚至用幾個大屏幕),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用上顏色。
這樣的思維特點在人群中稍怪,但於某些科研或能提供別樣視角。有此自知之明,科研工作中,一則重視合作,二則借重空間表達工具。不執著署第一作者的話,找個合作者並不難,學科稍有差異更佳。有合作者,就意味著有了可以對話、可以有聽覺交流的人,取長補短。經年交流,有叩有應,逐漸形成高強度正反饋系統,可達an alter ego境界。空間表達工具,說白了除了複印、印表機,小的用的都是些不插電文具。白板,片段想法可以留著,最後找到路徑串起,即可完成。相似的,用軟木墊牆面,片段想法寫小紙片上,釘上,在不斷的調整紙片空間關係中摸索連綴路徑。這兩樣都沒有,牆面、門板、窗戶、一張大紙,貼上紙片(感謝3M發明了告示貼,沒有背膠的紙片用膠帶貼,為增加工作愉悅度,用和紙膠帶貼),都可成為借重空間表達的工作界面。在逼仄的情況下,工位的辦公桌面即是「白板」,片段想法寫在告示貼上,粘在桌面上,也方便揭下隨時調整位置。至於「費紙」的批評,小的認了。
這題已經越答越歪了,謹此願各位善用小策略,生活中少一點障礙,多一點順遂;並感謝助我一輪輪打怪的諸位人生貴人:慷慨的先祖父、卓越的書法老師、親愛的姑姑與善解人意的研究生老師。我就有很嚴重的閱讀障礙,而且說話也略有問題。比如腦子裡想的是西瓜,可能說的一直是桔子。
一直被老師罵粗心,各種責罵。最後到了美帝讀理科博士,老闆被我寫的公式裡面的錯亂差點弄崩潰了。一開始以為我不會,每次詢問發現我其實腦子是知道的,但是寫出來總有各種錯誤。後來就各種罵我粗心。持續一年多後,某天他突然告訴我,我原諒你了,因為錯亂到你這種程度已經不是正常範圍了。你就是嚴重閱讀障礙,這是一種病。我當時還諮詢他要去哪兒治啊?他說,沒法治療,你自己知道自己有這個病,然後各種認真小心就是了。
以後我凡是工作上需要跟人合作,都上來告訴對方我有這個問題。而且強調我會盡量自我糾錯,但是要還是有錯誤,請您多原諒。尤其是給本科生上課,一定在第一節課就反覆強調,你們聽到我對著西瓜一直說桔子的時候請打斷我,打斷我!基本上每節課都會犯一兩次,大家也就是笑笑過去了。
重要的報告就是在家裡反覆練習。需要寫的東西就是反覆修改,但往往交上去發現還是有細節錯誤,不過一般關係不大了。最痛苦的是寫程序的部分。基本上改錯的時間是寫的時間的十倍。只能寫的時候專註,然後寫一小段就趕緊檢測一下。事後再反覆查錯。
總之是一種令人小煩惱的病。但是跟那種嚴重的身體疾病比,這個又不算什麼了。
*******************************************************************************************
發現大家很關注我如何通過各種考試,就匿名綜合回答一下。
可能引起大家誤會的是我說我的導師因為我的公式崩潰了,所以大家會理解我考試每道題都寫錯。我那時候每次跟導師見面其實就討論一個小問題,但是手寫公式基本上是十到二十頁,裡面只要有一個符號錯誤就導致上下不順暢,導致他全部誤讀這二十頁,當然很崩潰。我在手寫的情況下基本上不能保證二十頁沒有一個符號錯誤。最令他崩潰的是,我經常一個變數定義倆東西,比如用t定義時間,但是我同時用t定義質量。而且他隨便指一個,我還能區分出來那個是時間那個是質量,即使一個月之後問我,我也是立刻秒答。或者用倆變數定義一個東西,比如t是時間,哎,s也是時間。而且二十頁的公式下來,左邊都用s,右邊都是t。哈哈哈。
在考試中,我因為閱讀障礙的平均出錯率是百分之十左右,努力檢查的情況下可能能縮減到接近百分之五,但是死活不能再低了。我一直認為大家都這樣,後來才發現就我自己這樣啊。當然並不是每道題都寫錯,那樣的話小學也讀不下來啊。把自己會的題目的分數加起來乘以百分之九十,肯定還是能通過絕大部分考試的。
而且我不反感別人對閱讀障礙叫笨。我理解的這就是一種缺陷。但是天生十全十美的人很少,大部分人都是有缺陷的。比如有人邏輯思維能力弱,學理科很吃力,或者是記憶力差,背誦很費勁,好不容易背下來還立刻忘 ------ 這是通常意義上的笨。既然他們的缺陷能夠叫做笨,那麼跟外界交流不夠流暢為什麼不能叫笨呢?
既然現實里每個人都在努力跟自己的缺陷鬥爭和妥協,並且最終達成融洽。所以,別太把自己的困難想得獨一無二,並且無限誇大了。在中國我們把各種障礙症統一稱作笨
對失語症不是很了解,只知道最粗淺的Broca失語症(主要是左腦前部受損,心中有萬千辭彙但是說不出,控制不了動嘴和咽喉的那些精密肌肉群)和Wernicke失語症(左腦顳上回後段失控了,滔滔不絕但都是火星語,沒人聽得懂),而且這兩者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也不是我括弧里寫的癥狀這麼簡單粗暴;而且其他的失語症還有不同的表徵,所以挺複雜的,這個坐等研究speech的盆友來答。
漢語失語症有嗎?當然有,下到年輕人,因為他們無法正常交流,很早就不在正常的升學教育系統里了;上到老年人,老年痴呆症裡面有很多患者有失語症,只是大家只是覺得他們痴呆了。
所以,就像 @須臾 上面所說的,不是不存在,只是沒有被看見,被照料,由得他們在轟轟烈烈朝前看的發展人潮中,擠散了。
對閱讀障礙知道得稍微多一點,因為以前沒事兒愛看關於中文和其他語言文字的研究。有一篇2004年在Nature上發表的文章跟這個問題挺相關的,雖然並不能完全回到這個問題,還是傳送一下:http://www.pitt.edu/~perfetti/PDF/Nature%20Sept%2004.pdf (雖然這篇文章後來一直被人攻擊,有數據support的,也有找到對立證據的)。簡單來說,這篇文章在論證中英文閱讀障礙人士所用腦迴路不一樣,所以如果英文閱讀有障礙,來學中文吧,可能會得優哦~反之亦然。
首先這裡所說的發展型閱讀障礙沒有什麼先天的腦部損傷,是完全智力正常的孩子,也接受正常的學校教育。其次在慣常對閱讀障礙的診斷里,大部分現有的標準都是根據西方表音文字界定的,包括《地球上的星星》里的案例,印度語也是表音文字。啥叫表音文字?就是你見到apple,知道每個字母對應的讀音,就可以讀出來。我們來想像一個外國小孩學認字的過程好了,他們從小長大,知道"apple"這個讀音對應的意思是蘋果,因為爸媽都會拿著這個多半是紅的、圓的、脆的東西切碎了給他們吃,所以這個東西他們不認字之前就會讀而且明白意思。到了學校學了abc怎麼寫對應什麼讀音,於是看到apple這個詞兒他們一拼音節就念出來了,就知道什麼意思了;下次看到banana這串字母一讀,就知道,哦,原來指那個要薄皮的黃色的彎的裡面是白色的水果。
所以表音文字里出現的失語症,最常見的就像《地球上的星星》描述的那樣,看到字母在跳舞,沒法兒拼起來;或者能看清字母和單詞,但是沒辦法看到一個字母一個單詞聯繫到它的讀音。MRI結果顯示左顳頂葉腦區那裡沒有正常工作,所以沒法兒見字母知讀音。
【圖片: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9/9c/DyslexicVision.png】
可是我們都知道漢字不是這麼學的。是的,我們這一代學拼音,可是你問問自己的爸爸媽媽(50、60早期,你爸媽要是70後請你叫我阿姨)爺爺奶奶,他們是怎麼學的。除了形聲字有點兒線索以外(你還得先學會聲旁),漢字就是天書,是沒有發音的任何線索的,漢字是表意文字。再加上我們浩瀚的多音字和同音字。所以即便到我輩有了拼音相助,小時候一個字兒抄上10-20遍是多麼正常的事情啊,然後咱還用這個方式學英文....嘖嘖,突然好慶幸自己的母語是漢語有沒有。MRI的結果也表明,漢字閱讀障礙的娃兒,是左額中回顯著,那兒跟空間認知有關係,反正主要跟表音文字閱讀障礙的區別是 —— 讀漢字需要動用更多的視覺腦區。
那麼等等,漢語的閱讀障礙的表徵是什麼?答:複雜得多。可以是看到字兒就跟看到畫兒一樣,不會讀;也可以是看到字兒直接不知道意思。而且因為漢字的讀寫本來就比英語難,小學讀到三年級才差不多能看報紙,加之學生之間表現差異大,老師(感覺這個因素非常大)也許是因為疏忽更多也是因為沒有經過專業訓練,根本無從判斷學生是不是閱讀障礙。最後,閱讀障礙經常因為孩子本身被診斷為多動症而被忽略,多動症和表意文字閱讀障礙並發率非常高。因為很難抓住一個多動的孩子讓他乖乖抄書,不抄他不會讀不會寫家長老師就覺得他自己不努力嘛,所以更加延誤對於閱讀障礙的診斷。
對閱讀障礙(dyslexia),尤其是中文閱讀障礙,好幾位都貢獻了很好的介紹。但是看到後來好多回答中大家描述自己的經歷,試圖自我診斷,甚至好多人因為這個題幾乎要確定自己有閱讀障礙,覺得有必要貼兩張圖補充說明一下。My point is, 對症下藥才有效!
目前還沒有學界公認的中文讀字模型,這裡暫且貼一張英文(字母文字)讀字過程的雙路模型(DRC model),僅為舉例說明。
你們看,這個模型中有5個模塊,8個箭頭,每一個模塊和箭頭都可能單獨損傷,或者多處同時損傷。那麼,有可能出現的情況共有-1 = 8191種。也就是說,理論上,讀字障礙可以有至少8191種原因和表現。當然,實際不會真的有這麼多,細分的閱讀障礙大概有17種,也不少了。至少,語意損傷(表層閱讀障礙,surface dyslexia)和語音損傷(深層閱讀障礙,deep dyslexia)這兩種情況,就絕對需要完全不同的干預治療方案。
尤其涉及到語意問題,還可能牽扯到聽、說、寫其它這幾個方面。它們的大致關係如下(此圖絕對只是個簡圖)
評論中好幾位提到自己在書寫方面也有問題,總是寫錯字,或者寫出來的字不是自己想的。如果正中間的語意模塊未受損,其它聽(左上)、讀(右上)、說(左下)也沒問題,那問題就有可能出在語意模塊之後寫的過程(右下),那麼干預治療應集中在寫方面。反之,如果聽說讀寫都有問題,就有可能是語意模塊受損,治療就會針對語意訓練。
實際上,哪怕是這樣的判斷都不精準。具體的檢測還需要分析你的錯誤類型,比如你寫的時候總寫錯字,那這些錯誤主要是語意錯誤呢,還是語音錯誤呢,還是語法錯誤呢。對,還有語法都還沒呈現在上面這圖裡。記得1991年Caramazza發在Nature上的一篇研究,講了兩個病人,一個說話有問題,一個寫字有問題,但都只是動詞有問題,名詞就很正常。奇怪吧。還聽過句法加工受損理解不了複雜句的例子,當然這會被歸為特殊語言損傷(SLI,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看,這又是一種我們在中國沒怎麼聽說過的東西。
總之,我大大地偏題了。但只是想提醒大家,語言處理過程中,可能出錯的點的確太多(也正因如此語言加工界吵得凶啊)。並不是閱讀效率不高就一定是閱讀障礙,還有閱讀理解障礙呢,那又可以開一篇,扯到工作記憶、即時模型等等。如果真覺得有問題,尤其是孩子出現閱讀問題,請一定找專業人士測試確診。也許 你也跟上面的例子一樣只是不會動詞(打次)呢,又興許發現其它問題呢。
最後,回到問題,我提供一個新想法,dyslexia和aphasia被翻譯成失讀症和失語症,是否這個「症」字讓中國人望而卻步了?覺得這好像是「病」又好像不是,頂多也只是小題大做的病,跟早幾年甚至現在看待心理疾病類似的態度。
個人認為,閱讀障礙,尤其是兒童的發展閱讀障礙(developmental dyslexia)的確不是病,而是一種「滯後」。聽系裡的教授說,她研究失讀症二十來年,見了無數發展閱讀障礙的案例,即便沒有干預治療,也基本都會情況逐漸好轉甚至「痊癒」。
我問她那為什麼我們還要研究和治療閱讀障礙呢。她說,因為孩子覺得自己讀不好,就會更加不願意讀,讀得少,就會更加讀不好,這個惡性循環如果在早期就遏制住,也許一個原本可能這輩子跟閱讀無緣的孩子,最終長成了一介文學大師。
這大概也就是,大家 希望老師和家長不要隨便給孩子貼上「笨」和「不努力」標籤的原因吧。
這個心理疾病真的需要咱們的重視,因為對此不重視,多少孩子的一生被毀了。
答案很簡單,重視心理疾病的預防與治療對一個社會的發展形態有很高的要求,剛解決溫飽的,疲於奔命的我們,恰恰又深處一個教育質量低下的教育系統中,這種心理疾病是應該先被教育工作者發現的,之後找家長商量治療的辦法,但是,即使現階段,也絲毫沒有改善的跡象,因為患有這種心理疾病的孩子只是簡單的被說成「笨」,會被迅速的逐出班級或學校,以防影響升學率和老師的獎金。
最可怕的是問題一直在發生,但是卻沒有人看到這個問題的出現,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我初中的時候特別喜歡看香港和美國電影,當時還是錄像機和VCD的時代(2000年左右),想看電影是需要去音像店去租錄像帶或VCD光碟的,租一個影片當時是5元,3個10元,我為數不多的零花錢都獻給了音像店,當時看香港和美國電影,給我一個特別深的印象,就是在電影里,怎麼那麼多的香港和美國人有去看心理醫生的橋段?怎麼在我的身邊確沒有聽說過某人去看心理醫生呢?怎麼香港和美國有心理疾病的人那麼多呢?
可能很多人對「閱讀障礙(也叫「失讀症」)」這個心理疾病不太了解,我簡單的科普一下:
失讀症(英語:dyslexia、reading disorder、或 alexia、或是讀寫障礙,或稱為難語症、誦讀障礙、閱讀障礙、),是一種學習困難的表現,對於閱讀和書寫文字具有困難, 但具有常人的智商。
癥狀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
其他的癥狀包括難以念出字詞,難以拼出單字,無法專註閱讀,難以連續書寫以及無法在閱讀時清楚念出字詞,或是無法理解閱讀的內容。
這些癥狀最先往往在學校時發現。這些讀寫上的困難,並不是患者自己可以控制的,讀寫障礙患者對於學習的渴望,通常與普通人並無二至。
一般認為,先天基因因素與後天環境因素,都同時是造成讀寫困難的原因。有些則看似與家族史相關。罹患注意力失調症的患者,通常也較容易發生讀寫障礙,且往往算術障礙。如果成人開始出現相關癥狀,也許是腦部創傷、中風或失智症所導致。相關的病理機制與大腦處理語言的過程有關。診斷過程包括了檢測患者的記憶、拼字能力、視力和閱讀技巧等。診斷的過程中需先排除因為未受閱讀教育或閱讀教育品質不良所導致的閱讀困難,或是患者可能具有的視聽障礙。
治療通常包括了依據患者的需求,調整教學的方法。即便這無法治療造成疾病的原因,但讀寫困難的情況會有所改善。對於視力的治療並不奏效.。讀寫障礙是最常見的學習障礙,在一般族群中,影響3%~7%的人。
常見確診為男性患者,但部分研究認為讀寫障礙並無性別差異。在一般的族群中,也有將近20%的人有程度不一的癥狀。讀寫障礙也並無地緣差異。
大家看完之後,是不是有一種感覺:咱們學生時代的那些所謂的學習不好的「笨學生」,是不是或多或少都具備上面的一個或幾個因素?我簡單的說,上課精力不容易集中於老師講的內容,這點就是典型的「失讀症」;知乎er們拿著手機刷知乎,看到大段的文字的答案就焦慮了,煩躁了,看不下去,直接關掉看別的答案了,這也是「失讀症」。
我在學生時代的時候就患有「失讀症」,不光是在課堂上,連看書,看一會思維就飄到了別的地方,導致很長時間我對學習和看書有很大畏懼,但是當時家長和老師都沒認為這是個心理疾病,老師只是叫來家長讓我儘快辦理退學,別影響他們班的成績,還說我太笨,之後我的父母也就接受了我智商低下的事實,從此對我的未來失去了信心,是的,我的周圍從來沒有一個人告訴我,「你並不笨,你這只是心裡疾病而已,是可以治好的,你和其他的孩子是一樣的」,如果當時有人告訴我這些,我的人生絕對會因此不同,我不知道在中國,多少孩子因此被毀了一生,真是可悲;
後來到了美國,我才發現這是一種心理疾病,看過一段心理醫生,好轉了一些,但是這個病症很難完全的痊癒,但是我現在已經比以前好很多了,起碼可以安下心來看書了,我的表妹,在小學的時候全家就去北漂了,後來我的阿姨和姨夫拿到了北京戶口,自然就在北京落地生根了,我表妹全家在她初一的時候回老家過年的時候,我就聽我姨夫說過我表妹目前正在看心理醫生,就是患有「失讀症」(這得益於我姨夫曾經在日本留學過,所以對心理疾病這方面很看重,一般的家長不會當回事兒的),當時的我感到真是城裡的人就是會玩,真是有錢燒的,後來通過1年多的心理治療,我表妹的「失讀症」好了不少,最後高考的時候考上了一所頂級的211大學。
好萊塢的影星湯姆克魯斯兒時就患有「失讀症」,據說即使到現在,他也是沒有辦法閱讀劇本的,劇本需要專人念給他聽,所以這個病你說對一個人的危害大不大?
我小的時候住過需要自己燒煤的平房;
小學-初中,學校里的廁所還都是在教學樓外;
去外面理髮還因為理髮店的毛巾不幹凈感染過「紅眼病」(這個病當時在我們那個小城的某階段傳染特別厲害);
咱們國家的平民百姓真正的開始生活水準的提高是2000年以後,距現在還不到20年,就是現在,房子和車子這些在發達國家是普通人不費什麼力氣,做份普通工作都有的東西,確是壓在我們平民身上的讓人喘不過氣來的幾座大山,在人們為基本的生活物質疲於奔命的時候,誰會在意心理問題(找份好工作,活的更好點可是當下中國人最大的信仰)?閱讀障礙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是兒童的心理疾病中發病較多的,非常受重視的一種心理疾病,難道我們中國人的身體構造與外國人不一樣?非也,即使在當下,一場身體上的大病足可以消滅一個大城市的中產階級,我們平民對付生理上的疾病已經是異常的困難,所以對於平民百姓的我們目前真的沒有精力與財力去顧及心理疾病這塊而已。
我在美國的時候聽說過各種各樣的心理疾病,我回國的時候我就經常的觀察身邊人的狀態,我發現很多人都患有某種心理疾病,只是大家都不重視,不知道這個概念而已。
所以,為什麼在中國很少聽說某某人患有閱讀障礙或失語症或其他的心理疾病呢?
因為生活的艱難,因為窮,而無暇去顧及;
因為生活壓力太大,平民用盡了全力去追求房子,車子,而無暇去顧及;
因為宣傳科普不到位,而無暇去顧及;
因為教育水平的低下,而無能力去顧及;
環環相扣。
但是,令人欣慰的是,當我們認識到這個概念,重視這個問題之後,我們這一代人的悲劇就可以不用在自己的寶貝兒身上再來一次,八零,九零後的爸爸,媽媽們,當你們的孩子學習跟不上,閱讀有障礙的時候,請給你們的寶貝兒更多的關愛和鼓勵,你們身為父母要知道這並不意味著你們的孩子智商低下,只是暫時的遇到了一個小問題;之後也要讓孩子知道,這並不是笨,他們並沒有跟其他的孩子有什麼不同。
閱讀障礙很多,包括在知乎。只是人家不願意承認而已。
為什麼?因為我們在生活中沒有了解的途徑。
1.新聞媒體:很少報道,兩種障礙都不是稀奇的情況。科研界可以有比較大規模的調查或者比較轟動的研究,但是和主流新聞媒體是脫鉤的。
2.聽身邊人說:從閱讀障礙來說,這種問題的研究在我國本來就又少又晚(相比大多數「疾病」和「障礙」而言),導致極少極少有該障礙的兒童可以得到診斷(哪怕幸運得到診斷,當中又是極少數能夠得到正確的干預)。所以,你身邊親友同事的孩子可能存在閱讀障礙,但誰也不知道。像很多答案中提到的那樣,當「新知識」還不夠普及的時候,人們往往會根據主觀的感覺給孩子貼上一個寬泛的「舊標籤」,比如「懶」和「笨」。所以,連有「閱讀障礙」的人都不知道這回事,更別說廣大群眾了。
從各位知友的答案中學習到很多很多。雖然在英國學習言語治療的時候也受過這方面的培訓,了解基本的閱讀障礙類型以及干預手段,不過很少見到閱讀障礙的人士,因為學校里都有這些學習的特殊支持渠道,也有專門做這方面干預的老師。
在我學習言語治療的時候,班上有一位50多歲的大叔就有輕度閱讀障礙,每次他考試都有單獨的考場。有次實習的時候,主管治療師也談到她的女兒有閱讀障礙,每天放學後都接受學校安排的特殊1對1課程,並且一直在改善。
另外關於失語症。這絕對不是罕見病,患者人數在中國達到了驚人的數量:
腦卒中(中風)後的失語症發病率大約在30%左右,而我國現有中風患者約7000萬人,每年新發腦卒中200萬人。因此在中國,目前約有2000多萬因腦卒中導致的失語症患者。另外一些腦損傷也可能引發失語症,比如腦外傷、腦瘤等等……
如果你到國內的康復醫院以及腦卒中患者病房,會發現失語症人士原來那麼多。
大家對於失語症的了解也很少,原因和閱讀障礙有相似的地方,另外的因素也有很多,比如:
1.「失語症」這個術語的普及度低,這點在國內和國外都一樣。
大家可能周圍人里有過中風後喪失部分語言能力的老人,但是我們不清楚這種語言障礙叫做「失語症」,而只知道「他說話不如以前好了」、「他生病之後就基本不會說話了」等等。其實,在西方國家也一樣,失語症叫做Aphasia,這個名詞很少被大眾知道,從來和外國朋友聊到的時候都會被問:「What is that?」,甚至和一些醫學院其他專業的同學聊天時,他們都有很多人沒聽說過。很多特殊障礙的名稱都是希臘-羅馬語的本源,比如構音障礙dysarthria,吞咽障礙dysphagia,閱讀障礙dyslexia等等。
2.在國內,人們更多關心影響「生與死」的疾病
這個層級是有道理的。如果有人病了,我們先希望他能活下來,最好別卧床(最好別坐輪椅),然後還能有一定自理能力,不用別人照顧。最後才輪到語言、認知等高級腦功能。
如果你骨折了,但是你語言能力沒問題,還可以喊「好疼啊!」「我好痛苦!」「護士快來!」「我要上廁所」「我要吃肉鬆餅!」「我要玩iPad!」……
但是,如果患者僅僅失去了語言能力,其他高級腦功能完好,卻無法表達所有想法和感受,那真的是地獄般的體驗。親友們還會以為不會說話的你已經「傻了」,在你面前談論各種你想參與的話題,甚至談論你,甚至替你做很多違背你自己意願的決定……這種感受可以想像。
關於「漢語的特殊性」。漢字比單詞構造更加複雜。漢字的形體結構可以分為漢字、部件、筆畫、筆形個層次。閱讀障礙症的漢語孩子,也經常搞混形近的字,增字減字,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句子來閱讀。寫字時很難掌握空間距離,就像這樣(我糾正11歲弟弟寫的)
閱讀障礙症和語種真的沒有那麼強的聯繫。
問題中兩次出現的「聽說」一詞 ,覺得有公眾關注程度和教育方式的問題。畢竟,不知道 不等於不存在。
閱讀障礙症 孩子 往往被看做笨,不認真學習,而不被認為具有某種癥狀。就像《地球上的星星》里的小男孩,哥哥學習成績和運動都很優秀,更加襯托出他的特別。父母和學校 越來越把他推向黑暗絕望的境地。
只是,有多少失語症孩子能遇到自己的美術老師?他分明創造力超群。
凡是學習不好的,都是笨,
凡是心理有問題的,都叫神經病
凡是不乖乖聽話的,都叫壞
凡是沒按要求完成的,都叫錯
我看過一篇參考消息上的文章
美國用學習中文等方法來矯正閱讀障礙症,據說學習漢字的人是很難發生閱讀障礙這種情況的。
說個體會吧~作為這種癥狀患者的家人。
我弟弟就是小時候讀書特別困難,寫字也是,總是會把字寫倒,有時候明明看著是這個字,發出的音卻是另外一個字的音。從小就被父母說不認真學習,不用心,腦子不好,其實我弟弟特別聰明善良,為人處世特別好,數學題也會做,特別會理解別人,並沒有腦子不好。但是家裡人從小就說他腦子不好,注意力不集中,天生不是學習的料……各種標籤。這嚴重影響了他的心理健康,現在他青春期,有時候就會質疑自己,並不自信,總覺得自己哪裡不如別人。但很欣慰的是,我媽媽有在書上看過這個症,帶他檢查過,人家說是前傾功能不太好什麼的,具體名詞不太了解。不過我媽媽知道不是他不認真,對他學習沒有什麼要求,但是從小家裡人貼上的標籤真的很傷害他。
個人認為還是宣傳不到位,在中國家長大多認為:你就是不認真。你就是笨。你就是找借口。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的家長很少,雖然真的為了你好,但是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一味的強加給他各種標籤,這種愛的方式太強制了。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深化矛盾。知識的不普及和中國家長認為自己就是最了解孩子的,自己的想法就是孩子的想法,這種觀念才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個人觀點)可能是和語言結構不一樣有關。但是我個人認為,更多的是因為失語症患者一般沒有機會在這回答問題了。
在國外的一些地方,失語症被當作病症來對待,來治療,來研究。患者後來逐漸的可以進行閱讀甚至恢復了正常。他們可以為這個群體發聲,然後得到更多關注,病症得到更好的研究,患者得到更好治療……
在我國的大部分地方,失語症意味著你學習很差人很笨,然後就退學了。在你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大部分失語症患者都在某個工地,某個農田勞動。
不信你查下資料試試,看看非洲兄弟失語症患者多不多,看看印度失語症患者多不多。
不信你再看看,這個問題有幾個人回答,這個問題有幾個人關注。
拋磚引玉,期待有在此領域的專業人士回答。
中國的家長中,知道閱讀障礙和失語症這兩個名詞的人很少。
很少聽說。。。你來康復醫院看看
都被大人打好了
以前我們還很少聽說人權呢。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現在知道這是種疾病的人越來越多,是種進步。知道的人還不夠多,是我們做心理和教育的人要繼續努力的地方。
但說到普及的難度,確實也能明顯感覺到阻力。現在的孩子身上背負了太多的期望,要承認自己的孩子有能力上的缺陷,比指責他不認真,要艱難太多。
所以題主問的為什麼,我認為一是知識的缺乏,二是人性的軟弱。
推薦閱讀:
※「在路上呵斥阻止了一個人打老婆反而被其襲擊」這是「管閑事」還是「見義勇為」?
※錢包里放安全套是出於什麼心理?
※Mbti人格測試可不可信?
※自己的內心不堅定,總容易受別人的觀點影響!如何讓自己內心強大起來?
※為什麼得過抑鬱症的人反而更積極的勸輕生的人不要放棄生命,不是抑鬱過反而更能切身體會活著的痛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