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正做到不去評判他人 (judge people)?

記得在一個關於同性戀的視頻里的一句話大意是:我們不是上帝,我們沒資格「judge people」(中文不知道翻譯成評判對不對),所以我們盡量避免去評判別人。

覺得很對,但是如何做到?

目前的情況,可以做到嘴上不說或者不表現出來,但是內心無時無刻不對所有的所見所聞做出評判,好比自己在自己的世界是個神,有權利(以自己的價值觀)評判一切對錯。

問題是:

如何擁有真正的自由的思想,既包容一切他人及他人的觀點,冷靜中立的分析而不是主觀的判斷。

如果不可能達到這樣的狀態,那麼通過哪些方法手段可以讓自己的內心接近這種狀態?

----------------------------次日補充------------------------

德克薩斯vs同志父母(中文字幕)

補充我提到的視頻,有一個打扮很像混混的人,他在和服務生的對話中提及了「judge people」,並給了這對同性戀紙條,上面的內容非常感人。

我第一眼看到混混男的時候以為他要用非常激進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憤怒,可實際是他用了最溫和優雅的方式(即使是對服務生)。

就是因為我在看到他的打扮我就輕易地judge他會激進的反擊,為什麼我這麼輕易的就judge了別人而做出的judgement又這麼的不理性和幼稚,以至於再想起來會為自己的想法羞愧!

而這個思想過程只是一次完全內在的。生活中我這樣的行為可能更加外在,更加下意識,更加傷害別人。

這就是為何引發反思的原因以及這個問題的動機。


這是不可能做到的,也不需要做到。我甚至認為,judge別人是有必要的,但有一個前提,就是所有對別人的judgement只為自己所用,而不用它來影響別人。

現實生活中,我們沒有那麼多精力對每一個人有很深的了解。從各種標籤中judge別人是一種減小人際交往時間成本的做法,我甚至覺得這一種很有用的能力。

對別人有負面看法並不可怕,也很正常。只要你不把它到處宣揚,損害別人的名譽,就沒什麼。我對很多人某些都有負面評價,但不妨礙我對他們別的方面有很好的正面評價。這些評價,藏在心裡,決定了我對什麼人說什麼話,交往到什麼程度。

有人說美國人不judge,我以為不然。其實世界各地的人都judge,只不過美國人懂得不干涉而已。中國人往往judge了以後覺得別人不好,動輒干涉別人。另外,中國人傳統上槍打出頭鳥,大家也更在意自己在群體中的形象,更容易受judgement影響。

還想多說幾句:如何擁有自由的思想?

我們的偏見本質上都是由於信息的有限性和選擇迫切性造成的。理想的狀況當然是我們能得到所有的信息,並且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分析判斷。但現實生活中這不可能,所以只能根據有限地信息進行判斷,這不可避免導致偏見。

偏見並不可怕。實際上每個人都有偏見,並且偏見對人的負面影響是可控的、有限的。

所以,想要有自由的思想,一般來說是兩種情況之一:
1.你有機會得到相關的全部信息,並有足夠時間分析。這個需要大量時間,一般人除非學術研究,不可能做到。
2.此問題並不迫切,或者對你來說無關緊要。平時我們所說某人對某某沒偏見,實際上主要是這種情況。就是說此人內心並不真的在乎這件事。我對一個路人,也不會有什麼偏見,他怎樣,關我何事?


題主想多了。這裡的judge不是「評判」,是「審判」的意思。

是說一個人不應該將自己的內心視為絕對原則要求別人必須順從,並懲罰與自己標準不符的他人,這是上帝的工作。

但一個人當然有權對一切事物持有他自己的觀點,並且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在不違反法律和公德的情況下表達他的觀點。這是思想和言論的自由。

不持任何觀點或者說不評價他人說白了就是一種和稀泥的態度,有些人這麼想是他的事情,我從來不拿這個當目標。我不「審判」別人,但我有我的觀點。


真正重要的,不是出現在你眼前的事物。
而是你看到了什麼。
——亨利·大衛·梭羅

我們為什麼會去評判他人?

  1. 缺乏安全感。
  2. 無法忍受與自己的行為和性格相同的行為和性格。
  3. 別人擁有你想要的東西,便認為這是不對的,於是產生了嫉妒和憎恨心理,結果就開始評判別人。
  4. 感到孤獨。我們想要通過評判他人來消解這種孤獨感,但它是消極的。
  5. 想要改變。當我們想要我們的生活有一個轉變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就會去評判別人的生活。

評判別人會帶來什麼?

  1. 傷害到別人。
  2. 使你感到自己很差勁。
  3. 給這個世界帶去了消極的能量。
  4. 鼓勵自己去評判自己。

如何停止評判他人?

  1. 知道沒有人是完美的。
  2. 知道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
  3. 意識到:你不喜歡什麼並不意味著什麼就是錯誤的。
  4. 專註於你自己的生活。

當你發現,你在別人身上看到的最醜陋的一面,只不過讓你瞥見了你自己的真實天性時,你會感到大吃一驚。

閱讀文章:不評判好與壞:心若無求,萬物皆美 | BEst inME

2013年11月9日
關註:

http://weixin.qq.com/r/ADlxaQHEgFz-rUUK92wS (二維碼自動識別)


對他人的評判是不可避免的,價值中立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我認為存在兩種評判方式。
在心理學中,人們對他人印象的形成就是一種評判。我們有意識或者無意識收集某個人的各種信息,這些信息整合成我們對他們的綜合評價,比如這個人是否有能力,主動還是被動,我們由此來決定我們對這些人的態度。
這樣的評判是我們進化的需要,對我們而言有著極大的生存價值,因為這樣的評判更多的使我們允許形成我們對他人的態度,從而可以採取選擇性的行為。

在心理學中,還有另外一種評判,就是將人的行為進行延伸到其他方面去。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有時候也是最可怕的一個方面),看到一個人的外顯行為就想著去推測其內心狀態。簡單的來說,就是揣測別人做事的動機,然後根據自己對別人的揣測形成對別人的態度。社會心理學中,對他人行為的歸因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的態度,比如有人打了你一頓,如果我們歸因到是為我們好,那麼我們甚至還會感激;如果我們歸因到這是別人在發泄情緒,那麼我們會憤怒的抵抗。

叔本華說過:影響我們的,不是那些客觀存在的事物,而是我們對它們的看法。

認知上,這些我們所做的歸因往往都是基於我們本身的價值判斷的。比如一個人救了溺水兒童,很多人出來評價這個行為,會很容易把此行為與動機結合起來,有人說他是為了救人,有的人說他是為了炒作,這樣就輕易的把別人放在了評判的兩個極點,哪個對呢?只有上帝他媽的才知道!而我們作為評判者,在我們的價值觀為主導的審美意識和自我標準之內,很容易陷入自以為是的傲慢和對別人指指點點的快感之中。

所以這樣的評判無非是打著客觀事實的幌子來進行主觀價值的判斷。一方面我們很有可能會對別人的行為進行錯誤的歸因,傷害別人,任何行為我們總是能夠從自己的角度來做出歸因,但別人的偉大的行為你非要說成是處於陰暗的動機,這就有點猥瑣了;另一方面,這容易形成非常不好的習慣,人們總是會有一種自我防衛的心態,你的設置可能就假定了這個世界是危險的,然後想從中篩選出好人,價值觀也變得陰暗而且齷蹉。

所以這樣的評判我們其實我們是可以盡量避免的(但不可能全部避免),在公眾討論中盡量不問動機尊重他人的選擇。

此外,評價他人更多方面的延伸,比如對於公眾自我的人會改變他原本的想法(你說這個不好,我也就覺得這個不好了),對於別人也會改變自己原本的看法(他們都說這個不好,我也覺得這個不好),這個有好也有壞,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叔本華說,你所看到的世界不過是你內心所投影出來的世界。

我們總是有一套自己的價值觀去看待這個世界,科學家用美麗的公式去看待這個世界,哲學家用理念的思考去看待這個世界,藝術家用色彩的變換去看待這個世界,普通人呢,我家旁邊的賣油條的舅舅的二姑姑的女兒家對面的洗衣店老闆則是用利益的交換去看待這個世界,馬克斯韋伯提出了價值中立的觀念,想把事實和價值分離開來,其實人們「對不同事實的選擇性研究」和「對同一事實的不同解讀」就會摻雜自己的價值在內,後來的哲學家施密特和施特勞斯對他的批判老厲害了。

想做到價值中立,雖然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但就這件事情來看,你得恢復出廠設置才辦得到。


judge別人很多時候是一種行為反射

事後你回想不該這樣,但當時你確實judge別人、形容別人了

所以judge這種心智活動-----很多時候不是你的本意,而是一種社會行為模仿


通常和怨氣重與低品行的人混久了,自然就沾染這種東西。。而且這種行為反射很難消除


最後,你judge別人的東西成為你看世界的價值指向。。。於是你被別人定義的人生價值引導,成為一種意義上的------被別人的文化侵略


這些價值判斷會在人生的最後----指向自己。。形成他們自己的罪。。。即論斷人者,必被論斷。。。論斷的最終結果就是:自我否定

方法是:遠離愛論斷他人的人


我覺得沒有人能做到不評價別人,但一個真正成熟的人應該能做到以下幾點。我先說明我不成熟啊!所以別說什麼u can u up之類的。但我的朋友確實有人能做到。
1、英語里說,never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不以長相論英雄。
2、辯證地看問題,就事論事。不因一件事否定一個人的全部。譬如林志穎的生物製藥公司真的太缺心眼了,但他在我心中還是個成功的藝人也可能是個好朋友,好老公。
3 、很多judge不跟人分享。沒有人會替你完全地保守秘密的。當然像林志穎這種騙錢的公司產品還是讓大家知道,以防上當受騙好-_-#
4、知道人無完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亦勿施於人。
5、 如果你的judge是誇獎的話,那就盡情地judge吧。你爽他爽大家爽,不是挺好的嗎?人生苦短,何必吝惜呢。


私以為除了以上回答之外,還有社會發展程度的影響。社會越成熟,就越包容,也越開放,人們不是說不去judge,而是judge後仍然允許這種行為出現(前提是不會對他人造成危害),並且也明白自己的這種judge有膚淺的局限性。這是一個人的自我修養問題,當然又和社會發展的文明程度有了關係。


不用好壞,用我理解和不理解評價。


其實我覺得要重新理解judge。

美國人說的:「do not judge me」的意思應該是,你不要強加你的評判到我身上,我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是具有獨立人格的。我的行為、言語有我的意義,不要拿你的觀點來斥責我。所以應該翻譯成「不要審判我,而是要理解我」的意思。

譬如,你看到一個人整容,你不能說:「這麼假,自然美多好!」這就是judge人,因為換言之,作為整容的那個人的價值觀是我在追求美,我通過整容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其實這就是一個價值觀問題。do not judge others的意思就是說你要去理解他們的想法,也要知道即使爭論也是沒法和解的,因為實在的postulate不同。

而即使遇到一些實在是沒有獨立人格,只是隨從、無理由地相信,此時你也不要說大道理,因為你不是他們的父母,你沒有理由教育他們什麼,他們也沒有理由聽什麼。現在考慮你的長輩在過年時催促你找工作,結婚時你的感受吧。所以do not judge others的意思是,即使別人朽木不可雕、爛泥扶不上牆,當時你也得把他們當一個成年人看,這是人互相尊重的前提。


對公眾和私下的言論(而非心理)還是有些不同。但是大原則都是一樣的:(若是負面的,那麼)多評判事情,少評判人。

私下裡朋友之間的吐槽個人覺得沒什麼,八卦也是一種樂趣。但是如果面向公眾做這種八卦,個人覺得至少是不太體面。所以個人會盡量避免。

但是若有人這麼干,我們也沒必要怎麼樣,把目光移開就好 - 你不是要避免這種評判嗎?


↑書不重要,看書名。


當你正真明白,你以為的僅僅是你以為的時候,就不會輕易地judge別人了。


讓別人做別人,讓自己做自己。


曾經,我就是個會去隨意評判他人的人。直到有一天,我發現大部分人的想法實際上和我是不同的。我一直以所謂的換位思考來理解他人,然而實際上換位狀態下的我和他人仍然存在巨大差異。

在某個心理比較迷茫的時期,我做了一些簡單的心理測試(網上的)。我發現其實絕大部分人和我都不同,甚至在很多時候,他們會給出和我完全相反的選擇。所以換位思考其實也是一件挺複雜的事情,你必須考慮到你的感受無法代表對方的。

所以,我覺得尊重他人,首先就是理解自己和他人存在的不同,只有你意識到這種不同的時候,尊重才有可能真正存在。

- - -

對於不去評判他人這件事,實際上完全不必要的。只不過如果你不理解人與人之間存在的差異,就無法很好地把握分寸。


我的兩點體會:
1、凡事都有原因,極端例子是連環殺手有大腦發育異常,處理同情、道德的腦區不發達,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他們也是受害者。
我們每個人都是遺傳和經歷的後果,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

2、我有可能是錯的,無論我多麼堅信對方是錯的。


該不該 judge people 這種問題
需要看到底支持哪一方對我自己比較有利。

別的都是瞎扯淡。


答案是不可能。
對自己的評判持有保留意見,不執著就好。
談論些人類共有的東西,談一些眼前所見的事情就會很少評判。
你生活有苦痛,我也是,你有期待,我也是。
可以看看《非暴力溝通》


-
私以為將事實與價值剝離即可。

如闖紅燈,是一件危險的事情。但不要貼上素質低下的標籤。

減肥期間,忍不住多吃了蛋糕。接受這個事實並想辦法改進,但不要認為自己是個軟弱的人。

當然,這已經很難做到啦。
-


謝邀,去評別人無所謂,但是判別人,顯然是主張自身立場的一種行為,一般都是由利益驅使的。如果沒有利益驅使,大部分人都會寬容的多。

另外一個是,如果能完全理解另一方的觀點,那麼就可以做到中立,但是對於世界的是非判斷和進程沒什麼意義,本來事物的發展就是在相互批判打擊征服中進化而來的。


只要能做到對事不對人,就行了。比如闖紅燈的行為肯定不對,加以批判理所當然。但對於這個闖紅燈的人,我沒權評判。


當我們無需評價他人的時候,我們才會真正做到不評價他人。
當我們理解他人的時候,我們才無需評價他人。
當我們讀書,知曉了關於人的思維、語言、程序、經歷、情感、創傷等等,我們才能夠越來越多的理解他人。


推薦閱讀:

你如何看待「秒回」的人?
人們為何要"明知故問"?
如果令狐沖沒有任盈盈與其他高人的幫助,他該如何闖江湖?
家教嚴到底取悅了誰?
為什麼單身會讓人感到空虛?

TAG:人際交往 | 人生觀 | 社會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