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控制自己在家中的情緒,在外溫和,回家後,負面情緒經常爆發。會對家人孩子發脾氣,為什麼會這樣?
先說為什麼,再提建議。
因為負面情緒需要一個宣洩的出口,而在你的潛在意識里認為,「相比可能對我造成傷害的外人,家裡人比較不會在意我的壞脾氣」。
在對待陌生人和陌生環境時,我們總是會繃緊神經,不敢有絲毫的放鬆。你在外面的時候,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安全感不足的,而且面對的人不是你非常熟悉、親近的人,所以你腦子裡會有一個聲音告訴你說:「我必須小心翼翼,不然可能會惹惱他們」。
一回到熟悉的環境和面對熟悉的人時,你的神經就放鬆了,而且在外面因為各種大大小小事情所受的氣以及積累的負面情緒就會「綳不住」,從而爆發出來。
從進化的角度上來,我們這種策略明顯是最優的——在危險的地方集中精力,盡量不作出任何可能會帶來危險的動作;在安全的地方放鬆下來,因為沒有人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將自己處於極度緊張的狀態。想像一下在野外的動物,它們在外面尋找食物的時候往往是聚精會神,避免被自己的天敵發現,成為那些大傢伙的口糧;回到自己的洞穴或者是相對安全的棲息之地,它們就會讓自己緊繃的神經稍稍放鬆,以作休息。相信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在公司上班時(尤其是剛入職那段日子)非常緊張、拘束,這樣的好處就是不會容易做錯事、得罪人;而回到家裡,整個人都想攤在沙發上,或者打一盤遊戲,盡情發泄。
在人類傳承數十萬年的基因特性影響下,題主你這樣的情況非常常見,而且正常。
基因是自私,它們想盡一切辦法傳承下去,不肯放過一絲餘地。這些紮根於內心深處的心理法則無時無刻地在影響著我們,可以讓我們更大可能性地活下去,但並不能保證我們會變得更好、活得幸福。所以在認識到它們的存在之後,不要把時間浪費在過度自責上面,而應該通過心理建設和具體的「訓練」跟這種心理進行對抗、相處。
下面是答主我建議的幾個步驟,以供參考:
- 1.每次想發脾氣的時候,都回顧一遍剛才所說的心理學原理,告訴自己「不要上了自私基因的當」
- 2.溫習完之後,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深呼吸幾下,再默念或者小聲念出「我愛我的家人,我要對他們好,我不能輸給自己,把自己控制不了的情緒發泄到它們身上」
- 3.你的情緒需要一個發泄的出口,找幾件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去做,例如打遊戲、跑步、寫心情日誌等等。
一直在聽別人說,「我們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可是,為什麼我們的敵人是自己呢?敵人到底是我們身體或者思想中的哪一部分呢?
現在,我們終於開始了解這個宿敵多一點,在這場與自己的鬥爭中佔得先機。
很多爸爸媽媽應該有這樣的體會:
想控制自己的脾氣,但是沒有堅持一兩天就又對孩子發飆了;
育兒大師們灌輸你應該反省自己,你需要有意志力!那些牛掰的爸媽都在堅持,你更要堅持!你需要有意志力!可是僅僅有意志力就夠了嗎?
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做了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以斯坦福大學附屬幼兒園4歲兒童為實驗對象,在孩子面前放一顆棉花糖,告訴他們:"你們可以現在吃,但無法得到額外的棉花糖。但是如果你能等待15分鐘,我就再多給你一顆棉花糖。"然後離開,通過攝像頭可以看到孩子為了調動自己的自制力,會做出各種各樣的努力。有的孩子用手遮住不看棉花糖,有的孩子誇張地玩弄自己的頭髮來分散注意力,還有的孩子把棉花糖當成玩具來做遊戲,總之孩子們的戰術非常多樣。
只有25%的孩子成功等待了15分鐘,後來的調查結果顯示,這些孩子在接人待物上表現的非常優秀,面對困難時更有勇氣,學習能力也表現優秀。這些4歲的孩子擁有堅強的意志力來控制自己的慾望嗎?那些孩子為了調動意志力用了各種各樣的方法。擅長這些方法的孩子就能夠得到2顆棉花糖。"是否能夠採取有效的行動"決定了能是否改變結果,甚至可以控制自己的意志。
由此可見,關鍵的不是意志。
日本研究「行為科學管理」的石田淳在《從行動開始—自我管理的科學》一書強調好的結果是好的行動不斷重複帶來的,我們關注的不是性格和態度,而是行動。今天我們了解下行動如何幫助我們更好的教育孩子。
1.為什麼行動是關鍵?成功人士的共同點就是他們能徹底戒除壞習慣,培養好習慣,而且,他們從不用意志來控制這些習慣。
當我們想要多花點時間陪伴孩子的時候,應該把焦點放在行動上。只有行動起來,才會發現自己做的好的地方與壞的地方,以及應該改善的地方。至於改善的地方是否對孩子有效,是要通過我們的行動來判斷的。
從哪怕極小的行動做起,如果我們一天能夠給孩子讀5分鐘的繪本,不要以為"讀5分鐘繪本根本不可能有效的陪伴孩子",堅持完成小的行動,不斷的積累,最後一定能夠帶來好的結果。
2.為什麼行動會有阻礙?
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的認知很容易出現偏差,而且我們越依賴想法,越會出現認知偏差。
石田淳認為我們每人都會有一種特有的思考方式,就是我們都會在無意識狀態下做出思考,這種思考方式被稱為「自動化思考」。「自動化思考」就像開車時的自動駕駛,據說每人每天會產生700多次的「自動化思考」,可怕的是這700多次的「自動化思考」大部分都是負面思考,如果我們稍微不注意,這些負面信息就會影響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這也是產生「認知偏差」的一個重要原因。
如果我們不能憑藉自己的行動來改變現狀,那就無法從負面的情緒中擺脫出來。而且說想要改變,卻沒有一個具體的目標,比如怎樣才是有效的陪伴孩子?達到什麼樣的能力孩子的英語水平才能上一個台階。
3.我們需要採取什麼樣的行動?(1)育兒路上,從三開始
你可以每天優先做陪伴孩子最重要的三件事
每天在你和孩子的相處中,有太多的小事分散你的注意力,但是你要挑選三件你覺得最重要的。什麼是重要?就是你必須去做,別人替代不了你,做了得到的回報非常大。
比如孩子昨天在小區和小朋友玩的時候打了其他小朋友,並且不願意認錯,那麼今天的三件事中有一件是接納孩子的情緒,並找到相應的繪本來引導孩子,幫助他了解自己的行為和後果。
每天集中精力關注最重要的三件事,會讓我們在育兒的路上越來越順利。
想培養孩子新的習慣,從三開始
想讓孩子有運動習慣,一周帶他運動3次;想讓孩子學習英語,用遊戲的方式一天接觸三個英語單詞等等
採取從三開始的關鍵在於,從所完成的一件一件小事中,我們確實感受到"我做到了"的成就感。這樣的成就感會帶來快樂,讓我們在育兒的路上越來越自信。
(2)當和孩子發生衝突時,應該只將意識集中在眼前的事實上。用正念法來進行自我管理,就是讓自己徹底面對眼前的事實。或許會有些爸爸媽媽覺得非常難,但實際上這是非常簡單的,因為我們只要不考慮事實以外的就好。
如果我們很容易衝動,想要對孩子發脾氣,應該先忍難30秒。當我們想要怒吼著爆發之前,只要忍耐短短30秒,那麼事情就會變得完全不同。如果我們連30秒都無法忍耐,那是因為我們還沒有習慣這種行為方式。
控制是有方法的,也是從小小的改變入手,一點也不難。
緊緊握住右手
用腹式呼吸數10次,因為腹式呼吸能調動副交感神經,產生放鬆的效果。
彈手腕上的皮筋, 一旦頭腦中出現負面情緒,就用手指抓起皮筋彈一下,讓思考回到現實和現在
轉移皮筋或夾子,出現負面情緒時,將套在右手腕的皮筋切到左手腕。
改變情緒環境, 可以放一首輕音樂舒緩情緒
(3) 學會調整: 對自己充電五分鐘,幸福兩小時。
我們可以通過調整,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讓自己能夠獲得滿滿的能量。
美食
鍛煉
冥想瑜伽
聽音樂
睡眠充足,偶爾打盹
原諒自己
學會感恩,寫感謝卡
不要覺得現在帶孩子是忍耐,過些日子就好了。因為這種想法雖然看似積極向上,但實際上卻是逃避人生。人生是無數個今天的積累,由辛苦的三十天積累成的一個月,就是辛苦的一個月;由辛苦的十二個月積累而成的一年,就是辛苦的一年;由辛苦的每年積累而成的一生,只能是辛苦的一生。
人生是一種必然,教育也是一種必然。為了10年後的孩子和自己,現在的我們必須用行動做出改變。
閱讀 651投訴
從經濟學角度看,普遍地認為對親人易發脾氣比在社會上表露出自己的情緒所引起的成本低。如果是在封建社會,皇帝有幾十個兒子,那些個兒子都是老老實實,為什麼?這是因為表露負面情緒的成本太高,甚至都會沒有命。呵呵,人就是這樣自私而有意思的動物。只有素養好的人才懂得,對自己的親人表露那些負面甚至暴力的行為是極其愚蠢的。自己的親人是自己最後的支持點,家是港灣,家是人身體與心靈的安全屋。所以,家與親人得好好照顧,這才是人一輩子奮鬥的目的所在,其餘的,都是次要的。
兩個原因:
女性的性格偏感性;
在親人面前偏感性。
解決措施:
提高自我意識,讓你可以理性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從而達到控制的能力。
提高情商,知道怎樣的溝通是有效的,什麼時候該讓彼此冷靜,等等一些心理技巧。
強制性執行,明白無理取鬧下去時沒用,明白髮脾氣的後果時。忘掉或者先放下你的情緒,強制執行。
完成之後會有成就感,長期累積可形成習慣。
因為跟老闆生氣會扣錢,嚴重的話會被開除;
跟朋友生氣,除非關係特別好,要不然合好了心裡也有根刺;
跟不熟的人發脾氣說不定會挨揍;
和家人生氣是最佳選擇,跟孩子生氣,他罵不過你,罵得過也打不過你,而且你總能找到自己孩子的缺點,哪怕他什麼也沒做,還可以翻舊賬;
跟老婆生氣,她打不過你,想離婚還可以用孩子拴著她,如果在家裡經濟大權在自己手裡的情況下,那就更完美了。
愛跟家人生氣,不是因為只有家人會原諒他,而是因為家人無法反抗他。
一: 首先這是是一個普遍的現象,是每個人都會犯的錯誤,沒必要因此而過於責備自己,我們對同事,對路人,甚至對菜市場的賣菜阿姨都彬彬有禮,一口一個謝謝,樂於助人,有相當的耐心和風度。只是在面對最親近的人時,卻好像變成了一個狂躁症患者。這個問題,楊瀾在採訪周國平先生的時候,也問過他。如此儒雅的周國平,也不得不承認:這個錯誤,我也常常會犯。
二:主要有兩個原因:
1
這樣子做的代價並不高,風險最低,不足以引起你的重視。
當你不耐煩的跟父母說「別問了,說了你也不懂啊」,你知道父母最愛你;
當你皺著眉頭跟孩子說「我怎麼生了你這個笨女兒」,你知道她哭完後還是會找你;
當你惡狠狠的跟愛人說「離婚啊,不過了!」,你知道明天一切會照舊的。
面對親人好友,發火能帶來怎樣的後果呢,總不能因為一點發火,埋怨,就妻離子散,老死不相往來了吧,不會的,因為你們都知道雙方是要過一輩子的,是一家人,即便你毛病一大堆,在面對外人時你老公仍會維護你的形象,你知道他會容忍你,所以很對時候就更容易放縱自己,發怒的臨界點比較低,很容易被觸發。正如歌里唱的「被愛的有恃無恐」。
面對同事和外人,哪怕發一點牢騷,別人可能就會討厭你,不理你,工作上可能會排擠你,甚至會說你壞話,如果是在東北,可能一不小心就會打起來,人都是要面子的,都希望在外面能有個好的形象。所以我們對外人的容忍度就更大了一些,懂得控制自己,發怒的臨界值比較高,不太容易觸發,即便觸發了,也有可能會咬著牙忍下來。
2
對對方的期望太高了。
過高的期望,往往帶來的是更多的失望,跟多的失望讓你的心情不斷沮喪,等積累到一定程度了也就爆發了。
我們總是期望親密的人能100%的了解我們,支持我們,一旦感覺到他們有一點的遲疑和錯判,此時的你大概早已經火冒三丈了。
女朋友希望男盆友能夠年薪30萬,對於一般人會很難快速達到,哪天出去打球或者玩遊戲放鬆一下,有的女朋友看到就大發雷霆,說你不夠努力
三: 我們該如何改變自己?
1 有話慢慢說
人在怒火中燒的時候,不由自主的高分貝,快語速,和前傾姿態,都會加速一種進入戰鬥狀態的緊張氣氛。但如果我們尚有理智,稍作調整,學著降低聲音,放慢語速,你就會發現,怒火早已熄了大半。
2 遇事之前停頓三秒。至於為什麼公眾號「運營賊船」里有過詳細的介紹,這裡就不多解釋了。
告訴你,為何遇事要停三秒!
3 放大事情後果來警醒自己
自己一時的衝動給對方帶來的傷害往往是沉重的,也是很難彌補,很難再回到之前的關係的。
父母可能會覺得你開始嫌棄他們了,已經懶得跟他們解釋;女兒可能會覺得她讓你失望了,不再是你的驕傲了;愛人覺得原來離婚和分手都是可以這麼隨便就說出口的;父母可能會傷心,孩子可能會失落,朋友可能會離去,當你意思到嚴重後果後時就不會輕易的在發火,就會有意識的提醒自己,控制自己。
4 時刻提醒自己,再親近的人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永遠不要碰觸對方的雷區。
我總有一個壞習慣就是跟朋友關係變得親近了以後,開玩笑就容易開過頭,說話也變得沒有分寸,自己以為很親近了沒關係,這樣反而會引來別人的不滿,當造成這樣的影響後要想再回到以前那種親密無間,無話不聊的狀態就變得有些困難了。所以再親近的人也要保持好距離,拿捏好分寸,不要得意忘形。
5 事後真誠道歉就好。
如果真的一時沒控制住,對家人朋友撒了野,飆了狠話。真誠的道歉就好。
很多人都會覺得,就是因為關係太親密了,抹不開面子道這個歉,寄希望於他們假以時日的自愈和諒解。哎,你在外面不小心踩了一下陌生人的腳,都要忙不迭的說N遍對不起,傷了家人的心怎麼能無動於衷呢?
沒有什麼傷不會留痕,也沒有什麼錯會被一再原諒。咱們有則改進(從道歉開始),無則加勉吧!
更多情緒控制,個人成長,職場經歷的可以添加公眾號「運營賊船」,大家一同成長!
我也是這樣,對孩子老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但讀了一些書和文章,知道這樣對孩子和自己都是傷害。寫過一篇文章,是想對自己說的話,希望對你有用。
你急了,就輸了
01
最近浩同學在學校頻頻出狀況,大喊大叫,下課亂跑,還撞了人。班主任老師給我和浩爸爸輪番發微信、打電話、叫家長,弄得我極為頭大。
從浩同學入學起,為了管治他的淘氣,我和浩爸爸威逼利誘,軟硬兼施,真可謂用遍了十八般武藝。然而浩同學無論如何,都做不到一整天包括課間都乖乖地坐在教室里。
晚上回家,我叫過浩同學談話,道理、要求講了一大堆,口乾舌燥。浩同學看起來很懂的樣子,頻頻點頭、保證。
然而第二天、第三天,還是亂跑,老師發來微信,語氣一次比一次嚴厲。我心煩意亂,工作都做不下去了,只滿滿的一肚子火氣。
放在以前,我肯定會沖孩子披頭蓋臉地發一頓暴脾氣。但這幾年的媽媽當下來,我漸漸學會了控制自己。我深呼吸,不斷告訴自己:不能急。因為一急,我就輸了。
有一句話我深表認同:對孩子大喊大叫發脾氣,是一個家長無能的表現。因為家長已沒有任何管教的方法,只剩下了情緒的發泄。
不僅無能,還很自私。因為引發這番發泄的,不僅僅是家長對孩子的失望和怒氣,常常還有自己工作和生活上的疲憊和壓力。
你已經夠累了,孩子還來添亂,你心疼自己,把惡劣情緒一股腦向孩子傾倒出去。而孩子,毫無抵抗和還手之力。
當我平靜下來,就會漸漸有了判斷:我跟浩同學談話時,他的點頭和保證,都是誠懇的,認真的;但一到了學校,遇到別的同學喚他一起去亂跑,他真的控制不住自己。因為,孩子,畢竟是只是孩子。
都說在小學階段,男孩子比女孩子成熟得晚,而浩同學屬於男孩兒里「成熟」得更晚一些的。
他凡事順從天性,學不會察言觀色,做不到為博得成人的喜愛和讚揚而約束自己。我們急切地想讓他適應那些成人世界的規矩,他也想適應,為做不到而痛苦,但骨子裡還是執拗地,要做他自己。
02
最近腦海里經常想起看過的一本書《窗邊的小豆豆》。書是日本著名女主持人、作家黑柳徹子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寫的。
主人公小豆豆剛上小學一年級,就因為太好奇、太淘氣而被退了學。若是在中國,這樣的孩子一定會被看作不爭氣的「差生」而被訓斥,但小豆豆的媽媽並沒有這樣做。
媽媽為小豆豆轉了學,並且,為了不讓小豆豆感到自卑,媽媽根本沒有提到退學的事。小豆豆知道自己曾被退學,已經是20歲以後了。
在新學校「巴學園」,小豆豆度過了她最快樂的童年時光。巴學園的校長是一名教育改革的探索者和實踐者,也是一個真正愛孩子、懂得孩子的人。他曾經安靜地聽小豆豆一口氣說了四個小時的話,這讓小豆豆一下愛上了他。
對於淘氣的,經常做出怪事的小豆豆,校長先生總是對她說:「你真是一個好孩子。」有一次,小豆豆心愛的錢包掉到廁所里,她拿來工具,想從廁所的掏口把錢包弄出來,結果把髒東西弄了一地。
校長先生經過時問小豆豆:「你在做什麼?」聽了小豆豆的解釋後,他只說了句:「找到了把這些再弄回去」,就走開了。
在媽媽、校長先生最大的耐心和包容下,小豆豆從「隱隱覺得被別人排斥」的小女孩變成了能跟大家融洽相處的「好孩子」。她善良友愛,每天最快樂的事就是去上學;她對周圍的世界充滿好奇,對自己充滿信心。「你真是一個好孩子」這句話鼓勵著小豆豆,讓她最終成為聯合國的慈善大使和著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
我有時會想,假如我是小豆豆的媽媽,面對一個被退學的孩子,我能忍住不急嗎?如果我急了,狠狠批評她,沖她發火,這個本就覺得自己被別人排斥的孩子,連媽媽的支持也失去了,很可能會從此自卑下去,一蹶不振。媽媽急了,贏的是口舌之快,輸的,卻可能是孩子的整個人生。
龍應台寫了一本書,叫《孩子,你慢慢來》,多好的書名。對那個老是扎不好花束的孩子,她「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生長的節奏。與其焦急地催促,不如讓自己慢下來,靜待花開,用一輩子的時間,一步一步陪他走。
03
《奇葩說》第四季決賽的辯題是「一認真,你就輸了。」認真當然不一定會輸,但人一急,真的會輸。面對孩子如此,面對生活中的很多事,亦如此。
考試時,交卷時間快到了,一著急,腦子裡空空如也,剩下的題目全都沒思路。
工作中,領導催得緊,一著急,交出的文件漏洞百出。
寫東西時,心急了,字裡行間就顯出匆促。
畫畫時,心急了,筆下就失了細膩的感觸。
就連吵架時,先急的一方,心中盛怒,卻失了邏輯,什麼有力量的話也說不出。
急,是心字上面一座山,一急,你就失去了理性和判斷力,淪為了情緒的奴隸。
大文豪蘇軾有段話:「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這樣說來,不急,是一種睿智的清醒,是對自我的剋制和把持,是潛心修鍊才能得來從容和氣度。
有很多人,每天急著趕路、急著吃飯,急著賺錢、急著成功,風風火火地忙生活,甚至連旅遊也只是急匆匆地拍照趕景點。
阿爾卑斯山谷有一條大汽車路,兩旁景物極美,路上插著一個標語牌:「慢慢走,欣賞啊!」懂生活的人說:「人生不過是一次旅程,沿途的風景構成了生命本身。所以,別那麼慌忙著奔向終點。」
馮唐有九字箴言:不著急,不害怕,不要臉。不著急排第一位。因為不急,是一種聰明的生活態度,一急,就失掉了人生的況味。
有人說,我也不想急,但脾氣真的很難改。我覺得,這是因為不急,是一種大智慧,沒有速成之法,我們需要在歲月的沉澱中,慢慢修習,慢慢來。
本文內容為作者原創,微信公眾號:七稜鏡。歡迎轉發。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http://weixin.qq.com/r/80nO1i-EA3J8rWu19xzh (二維碼自動識別)
知無知,堅持讀書。常感恩,節制慾望。
我也經常這樣,現在很後悔,會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以後要控制自己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失去了自我?
※情侶間有哪些超甜的日常?
※為什麼有時候對一些聲音特別敏感(反感)?
※有沒有一瞬間讓你覺得:「算了,就這樣吧」的失落跟無力感?
※分手多年,雖然已不再愛初戀,但為何回憶往事時還會淚流滿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