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意志》說「驅使人前進的唯一原則乃是痛苦,痛苦高於快樂,快樂不是肯定的精神狀態」,你怎麼看這句話?


呵呵,驅使人前進的驅力在每個理論體系下都不同,精神分析認為是性,經濟學家認為是貪婪,巴菲特認為是妒忌……今天這個人說是痛苦,明天那個人說是慣性,後天再有個人說是每天一杯咖啡——對這種言論不用太認真。


謝邀。我不這樣認為,沒看過此書,不知作者是從什麼意義上來說這話的。

因落後而痛苦,為擺脫這種痛苦而努力,從而使自己得以前進,這個道理成立。

因成功而喜悅,因這種喜悅更大地激發起奮發的熱情,從而使自己得以繼續前進,這個道理也成立。
依我的觀察,最能激發人前進的是競爭的環境,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往往是身處的競爭環境不同。

舉個例子,我年青時,成家還時興打大立櫃。貴州人打一個,要12天,四川人要6天,所以,當時在貴州做傢具的,都是鄰省的四川人。有一次我到內蒙一個煤礦,有一批浙江溫州人在那裡給人做傢具,我問了一下木匠,打一個大立櫃要幾天,木匠說三天。我當時沒注意,他們是不是藉助了一些小的電動工具,用了也對,這說明他們懂得運用新技術,總之,時間是大大縮短了。

眾所周知,這三地的競爭環境是不同的,這三個地方後來的發展,也分出了高下。相對的先進,是因為有了更激烈的競爭。沒有競爭或競爭不足,大家一起不行。而在激烈的競爭中,手藝差,就找不到活路,手藝好,活路會找上門來。比他人差和他人強的好處與壞處,痛苦與喜悅均在其中。有了競爭,誰強向誰學,偷師學藝,相互交流,都在其中。誰學得好,誰就強。整體水平,想不行都難。

所以,競爭使人前進,沒有競爭讓人墮落。這才是關鍵。


我完全同意尼採的觀點。對於正常人類來說,快樂是應該追求的目標,但是對於一個以理性為最高追求的人來說,快樂和痛苦並沒有本質的區別。托爾斯泰說過,痛苦的人各有不同,但快樂的全都一樣。愚以為,快樂相對與痛苦來說,是一種虛無的情緒,會迷惑人的思維,只有痛苦會讓人來思考自己的現狀,並以理性的態度來分析問題,這大體是我的理解。


我認為驅使人前進的動力與其說是痛苦 不如說是想要擺脫痛苦 尋求安全感……


驅使人前進的唯一原則是性,這才是最原始的驅力。快樂痛苦都是從性這個原始概念中衍生出來的。


因為痛苦容易被感知,快樂不容易被感知,而且快樂的閾值會越拔越高——今天快樂了,明天就不覺得這麼快樂了,是不是還有更快樂的呢,慢慢就遲鈍或者痛苦了。
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個道理。


看書需要看作者所處的時代和他的狀態。尼採的普魯士背景以及他父親善於交際並跨越階級的努力從某個側面造就了尼採的思想。如同釋迦摩尼道眾生皆苦一樣,權力意志也是一個理論的起點,任何一個理論都可以在一定範圍里解釋事物,而適用範圍越廣,這個理論就越有其價值。尼採的理論為在歐洲中被「包圍」的德國提供了出路,在1、2戰的爆發中達到頂峰。

盡信書不如無書,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世界上看似互相矛盾的觀點,往往是服務於時代,遵從歷史的需要的,這也是很多大師在世時無人問津,身後百年生民鵲起的原因。


驅使人前進的唯一原則是痛苦,那動力是什麼?痛苦往往難以解決,否則就不能稱之為痛苦,而快樂隨時隨地,有時是轉瞬即逝,不管如何,痛苦給人的記憶是大過於快樂的,可能快樂只是一瞬,而痛苦卻能積存很久,這樣說來驅人前進的原則就是痛苦,而解決痛苦就必須是驅人前進的鞭子,但真正使用人追求前進的動力則是,解決痛苦後所帶來的慰藉吧。


應該說是避免痛苦,追求快樂是驅使人前進的驅動力


驅使人們的最主要原因是貪婪和恐懼,雖然沒有快樂與信仰效率高,卻具有多廣泛的適用性。


不帶這麼虛的,就個人來看;工作中需要不斷學習和提升,一是主動學習(此項不知怎麼跟問題關聯),二是被動學習;被動學習肯定是遇到了問題,產生了標題所說的痛苦,然後才要去提升自我,減輕問題所帶來的痛苦。


置之死地而後生。


同意


為了快樂,我們窮則思變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的軍人退伍一身正氣,而有的退伍則成為了兵痞?
「對人性有深刻的認識」是怎樣煉成的?
我自認為自己從小很善良,但是把自己養的咬人小貓從十樓扔下去了,怎麼辦?
人為什麼會嫉妒?
你在人生中親身體驗過(或是感同身受的)最悲涼的事情是什麼?

TAG:心理學 | 人性 | 快樂 | 社會學 | 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