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成年人會以把孩子弄哭作為「逗」?
我身邊有很多這種成年人,他們對於幼兒有一種親昵方法,那就是弄哭她們,似乎是孩子哭了,他們就高興,這種心理是病態嗎?
很討厭那些愛「逗」小孩的人。
他們口中的「逗」歸根結底只有一種方式和目的——讓小孩產生困惑,產生憤怒還有恐懼,誘導出小孩最極端的情感和反應,並且以此為樂。
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
為什麼大人之間不會有這種逗?因為大家認定彼此為有情感影響力的「人」,自己的所作所為會對其他人造成影響並得到響應的反饋,欺騙,刺激一個人,他知道會得到什麼回報。
但他們對於小孩的認知還只停留在「物體」的層級,喜歡感受「我的行為」和「小孩的反應」之間的直接關係,比如我嚇他他會哭,我哄她她會笑,我刺激她她會憤怒,絲毫沒有考慮到小孩的情感展現背後的意義,也不覺得自己的任何行為會得到不好的反饋。
恐懼,憤怒,困惑是在塑造人格中最有效的方式,這不是條件反射,而是本能,無論是變得麻木或是變得敏感,都會讓小孩變得很極端或者難以控制部分情緒進而引發心理問題,再結合一些不當的引導和溺愛,熊孩子真的是全方位的塑造結果。但當你問到這些人的時候他們會回答「只是小孩嘛,什麼都不懂」。
如果有人在這麼逗你的孩子,請嚴厲的告訴他,「我家小孩不喜歡這樣,你理他遠一點。」
從一定範圍來說,所有的心理現象都是合理的,正常與異常只是一種人為的區分。文明把一些行為定義為可接受的、正常的,把另一些行為定義為不可接受的、異常的,這種判斷出於文明發展的需要。雖然如此,那些所謂的異常行為潛藏在人的心底,同性戀、施虐狂、窺陰癖…每個人捫心自問一下,在你身上真的就沒有這些「變態」的慾望了嗎?
在人類歷史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聯合日益建立起來,形成部落、民族、國家、共同體。隨著聯合的建立,人再也不是自然人,而成為了社會人。成為社會人意味著:人不能像一般的動物那樣可以隨意地去傷害同類,或者尋求性慾的原始滿足,性和攻擊慾望的滿足總會施加種種條件和限制。因此,作為人必然是壓抑的,沒有壓抑便沒有人類社會。
人一般只能用不徹底的或升華的方式尋求慾望滿足(指的是性和攻擊的慾望),所以人普遍是存在不滿意感的。有人可能會反問:「生殖器慾望的滿足難道還不夠徹底嗎?」,其實生殖器性慾的滿足也是不充分的,人類徹底的性滿足方式除了生殖器滿足之外,還有前生殖器的滿足(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性變態」)。各種器官快樂,以及吸吮、偷窺、施虐、暴露、摩擦等前生殖器的行為均是原始而又非常快樂的方式,那些性變態者之所以執著於前生殖器行為而不是性交,是因為前者帶來的快感遠遠大於後者。但因為文明的原因,前生殖器的性滿足行為被禁止了,人們必須去工作而不是耽於性取樂,性慾必須跟生殖結合在一起才能被允許。當一個孩子做出前生殖器快樂的行為時,他或她的媽媽往往會以「這可是不文明的噢」加以制止。逐漸的,生殖器快樂統攝了前生殖器快樂,後者只能退化為一種性前戲的內容,這已經是一種壓抑了。緊接著,俄狄浦斯的禁忌、一夫一妻制的要求又強加於生殖器快樂之上,進一步壓抑性慾。
對攻擊的願望也同樣如此。在史前時期,部落之間的戰爭,部落內部為了財產和女人而展開的爭奪時不時地發生,弒父、兄弟同胞之間的殺戮並不鮮見。在這個階段,攻擊本能總能直接得到釋放,哪怕個體為此付出死亡的代價(那個時代,死本能離個體非常近)。在無數次同類相殘的事件發生後,人們逐漸地發現攻擊無節制的釋放所帶來的惡果,對於攻擊的約束機制,特別是部落內部攻擊的約束機制(道德、法律的前身)不得不被建立起來。人類還把以前指向外界的攻擊轉向了自己,這成為超我的動力來源。這是文明向前發展的標誌,但作為個體的人也付出了痛苦的代價:他不能再像以前那樣隨意地殺戮;他習慣性地將攻擊的力量指向了自己。
所以人永遠是矛盾體。個體存在著各種「變態」的慾望(位於本我的範疇),這些慾望時刻渴望尋求滿足,但因為現實原則的作用,它們只有在改頭換面,披上社會允許的馬甲之後才能得到快感下降的滿足。那些無法被徹底滿足的慾望,一方面令人痛苦,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升華的動力。一般情況下,未被滿足的攻擊慾望與性慾望結合起來,通過改造自然、科學研究、藝術創作、工作成就等,不斷地產生文明成果以得到升華的滿足,這是一個痛並快樂的過程。因此,人類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的文明成就,除了人類本身的智力因素提供了條件之外,還因為人類普遍存在的對性和攻擊慾望的壓抑。
那種原始的性滿足與攻擊滿足的方式,雖然受到了文明的壓制,但只要條件允許,它們還是會突破屏障尋求滿足。大人捉弄孩子取樂,大孩子捉弄小孩子取樂,強者捉弄弱者取樂,人類捉弄動物取樂,這些均是早期的幼稚的取樂方式(施虐的方式),還是會在一定條件下得到保留。它們不是病態的行為,當然也不是文明的行為。只是,深受文明約束的個體總會尋求不文明的空間以讓本我的原始衝動得到滿足,所以難免會發生這樣的情況。人們一方面對此深惡痛決,另一方面又會不自覺地做著類似的事情,人的矛盾性又一次得到體現。比如,現在廣泛存在的網路欺凌行為恰恰是在正義之劍下發生的。當一種原始的衝動披上了合理合法的外衣,或者這種衝動的釋放不會導致外在的懲罰,一些超我薄弱的人當然會尋求滿足的出口。轉一篇相關的文章 源自武志紅老師
「逗孩子,是大人擺出高一等的姿態,逗出孩子的脆弱,再玩弄孩子。犀利點說,是殭屍化的成人,為了尋找活著的感覺,刺激出孩子的種種感受,隨即羞辱他們,讓他們純凈的心,早早離開花園,進入沙漠,加入殭屍的隊伍。
中國式逗孩子的邏輯很卑劣:就是羞辱仍然敞開且單純敏感的孩子,把他們變得和大人一樣粗糙而鄙俗。」
http://3g.sina.com.cn/tv/soft/sina/sinablog1.2.apk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不負責任的人做什麼都會找借口,把自己的錯轉移到別人身上。而不找自己的錯。
小孩哭了。「你家小孩怎麼這麼經不起逗啊,一下就哭了。」
大人怒了。「我不就開個玩笑嘛,你生什麼氣啊?」
建議題主打一頓。「呀你怎麼受傷了!你怎麼這麼脆弱不經打呀!」
以上。
賤。
說說我小時候,很久遠了,
冬天吃雪糕,每個人都拿了一個,然後舅舅問我想不想吃,因為冬天很少吃雪糕,並且其他人都在吃,我說我想,他讓我磕頭,所有人都在看著,都笑呵呵的,沒人阻止,
因為當時很小,我真的跪下了,
然後媽媽開始呵斥我,說我怎麼能跪下呢,
我不明白髮生了什麼,為什麼不能,既然沒人不讓我這麼做,那麼這件事就是可以做的吧,
可是我再環顧的他們的臉 ,我的長輩們,都開始變得很嚴肅帶著一點諷刺和嘲笑,
旁邊只有有兩個跟我差不多大的哥哥,他們拿著雪糕臉色帶笑,我另一個舅舅在教育我哥哥不要像我一樣隨便給人跪下
然後媽媽在教育我,那一刻我真的感覺到羞辱,生平第一次,我手足無措,開始哭,
人們又變了臉,一個個開始變得關切,安慰我沒事,又開始把雪糕拿在我面前讓我吃,我還能看見他們眼裡的神色,有點不經意的輕視
我拒絕了吃雪糕,後來只安靜的坐在一邊什麼也沒做
也沒人再來安慰我,只我媽媽輕輕抱著我
到今天他們還是我的親戚,過年我還是會去串門
這些人有踢貓症,
百度踢貓症:
踢貓效應是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泄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
中文名:踢貓效應
外文名:Kick Cat Effect
名詞釋義:是人與人之間的泄憤連鎖反應
核心理念:不要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踢貓效應」如何產生
「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泄的最弱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其實,這是一種心理疾病的傳染。
一般而言,人的情緒會受到環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響,當一個人的情緒變壞時,潛意識會驅使他選擇下屬或無法還擊的弱者發泄。受到上司或者強者情緒攻擊的人又回去尋找自己的出氣筒。這樣就會形成一條清晰的憤怒傳遞鏈條,最終的承受者,即「貓」,是最弱小的群體,也是受氣最多的群體,因為也許會有多個渠道的怒氣傳遞到他這裡來。
現代社會中,工作與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競爭越來越激烈。這種緊張很容易導致人們情緒的不穩定,一點不如意就會使自己煩惱、憤怒起來,如果不能及時調整這種消極因素帶給自己的負面影響,就會身不由己地加入到「踢貓」的隊伍當中——被別人「踢」和去「踢」別人。
應對處理
在現實的生活里,我們很容易發現,許多人在受到批評之後,不是冷靜下來想想自己為什麼會受批評,而是心裏面很不舒服,總想找人發泄心中的怨氣。其實這是一種沒有接受批評、沒有正確地認識自己的錯誤的一種表現。受到批評,心情不好這可以理解。但批評之後產生了「踢貓效應」,這不僅於事無補,反而容易激發更大的矛盾。
原版故事:
一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裡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老闆撞傷了。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所導致的惡性循環。
逗是個避免被孩子父母打死的借口
因為他們把小孩當寵物玩,想一想逗狗的心態即可!畢竟這個世界,道德和素質高尚的是少數
絕對病態!
一大早發生件叫人生氣的事兒!家裡來了位女性親戚,兒子平時在我上班時喜歡黏著她。今早她又在那逗弄孩子,她說:我回家去了哦。於是躲進屋裡。兒子見狀,急得眼淚都快掉下來了! 然後她又走出來說,沒走啊,騙你的。兒子破涕為笑,奶奶抱起他,一屋子人哈哈大笑!我在屋子裡穿衣服,聽到他們的對話,簡直氣死。拿我兒子的安全感作樂,以身作則教他說謊,我勒個擦! 我知道你們沒壞心,就是愚昧無知了點!晚上回去我就教兒子應對策略。教他說:走你奶奶個腿,愛走不走,早走早好!!不送!其實不是逗小孩,是拿小孩當玩具逗自己。
生活空虛無聊,自己也沒什麼能力。
但是對小孩卻有一種自己無所不能的感覺,控制欲被激發。
生活中控制不了什麼事情,所以控制小孩情緒時獲得一種變態的滿足。
我沒見過有修養的人那樣逗小孩,他們會去尊重小孩。
我小時候被這樣逗哭過很多次。最後哭得開始抽噎,連氣都上不來,眼睛都哭腫了。
我還不能打那些欺負我的大人,因為只要我動手了回家就會被我媽媽一頓收拾,說人家和你開玩笑的怎麼能動手打人。
反正,小時候因為這個事兒受了不少委屈。對此深惡痛絕。
我以後絕對不會讓別人這樣逗我的孩子。
說說我小時候吧。
我小學二年級的時候表妹剛出生,我家裡人比較忙所以把我寄宿在姥姥家,妹妹也是。所以平常白天的時候我常陪我妹妹玩(我玩我妹妹),擺表情做動作,總之是把自己當猴耍把她當觀眾看。
時而驚喜,時而會哭鬧,每當我把她弄得不開心時,家長就會說你別"逗"她。
是的,這個逗是逗弄的意思,稍微帶點挑逗的意思但沒有到達挑逗的程度,令我當時不滿也是疑惑的是,我平常逗她開心的時候也不見得你們說我。
但我不喜歡我媽"逗"她的行為,因為她的逗看上去是在陪妹妹玩,花費自己的時間精力,但實際上確實為了滿足自己,只是覺得好玩才去這麼做,把自己擺高一個姿態,也是很多家長喜歡以孩子的"乖"作為評價的標準,於此我十分厭惡。那時我只有2年級。
你可以想像一個2年級孩子的喜憎都如此分明,小時候我最喜歡被稱呼為"小朋友"而不是"小孩兒",孩子也需要被尊重,但恰恰是那群人不把小孩子當"人",覺得乖是天經地義三綱五常,至於"叛逆期"我就更覺得可笑了,只是孩子有點自己的想法和不滿情緒這麼正常的需求偏要以如此推卸責任的定義命名,我只能說願你我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把他視為與自己平等的生命,享有同等於自己的權利,即便是自己被拒絕。
不管我怎麼歇斯底里的喊,叫,打,大部分大人都向在看一場戲,他們那個樂啊,如果我哭了就更好玩兒了,「矮油還哭了你看你那個樣子好醜啊balabalabala……」。
最感謝的,是我的媽媽,不管什麼時候我被這樣對待,我媽媽都一定會把所有人罵一頓,安慰我,給我擦眼淚,給我買好吃的,也多虧我的媽媽,見我第二面的人就不會再逗我,媽媽也教我怎麼在她不在的時候自己幫助自己。
所以都醒醒吧,蠢的不是逗小孩子的人,而是那些,知道孩子被這些人當玩具逗弄而無動於衷的父母!講個故事,故事中的小米,我們或多或少都有她的影子。
5歲的小米是家裡的獨生姑娘,在大家族中的同輩中排中間,外婆最愛她。
可這份愛攔不住其他親戚愛逗她。
外婆家的親戚喜歡問她家裡面她最喜歡誰呀?為什麼媽媽排在姥姥後面,告訴媽媽不要小米了;說她黑,黑得像塊炭,以後難嫁人;說她脖子短,沒表姐有氣質;嫌她不懂事,和弟弟玩不讓著弟弟,不就是搶走她的玩具汽車嘛,小孩子嘛,有什麼讓不了的呀……
小米太小,總容易事事當真,不知道媽媽為什麼突然就準備不要她了,自己黑和脖子短對大人來說為什麼是了不得的缺點,弟弟明明有玩具,為什麼直接上來搶走她最愛的玩具汽車,自己只是想拿回來,弟弟一哭,大人就說她不對。
她不知道怎麼回應,只能傻站著。
而媽媽,只是站在一旁看著。
小米看看周圍,那種無助讓她一下子哭出聲,媽媽這時走過來,帶著笑沖親戚解釋:「這孩子臉皮薄,不禁逗。」又轉過頭拉著小米說:「姨姨逗兩句,至於嘛,有什麼可哭的。」
小米哭也不是,不哭也不是。
站在那裡一動不動,像個木頭人。
此時的她,只想躲在自己小床上,藏在被子里。
姥姥最能看出小米的這份難過,拉住小米,悄悄附在耳邊說:「來,跟姥姥看看,今天中午都有什麼好吃的,說不定有小饞貓最喜歡的拔絲地瓜。」
小米吸溜著鼻涕跟外婆進了廚房。
外婆偷偷從口袋裡變出一塊巧克力,對小米說:」這塊巧克力呀,剛才偷偷告訴我,它想跳到一個,能最快伸出舌頭的小朋友嘴裡。「
小米的注意力全被這塊好看的巧克力勾走了,還沒等外婆說完她就伸出了舌頭,外婆笑呵呵得給巧克力剝了外衣,放進了小米的嘴裡。
真好吃啊,小米笑出了酒窩。
可奶奶家沒有人偷偷給小米巧克力了。
小米七歲那年,姑姑出遠門回來,買了一堆別緻的零錢包送給所有同輩的女人。
媽媽讓小米去姑姑那挑一個,小米挑了一個看上去黑亮亮的,她心滿意足拿回去,等著媽媽表揚她。
小米正遞給媽媽,還沒等媽媽伸手,旁邊的三伯母說:「喲,這個黑色漆皮的顯老氣,不配你媽媽,我拿合適。」話音剛落,就從小米手裡搶走了這個這個亮晶晶的零錢包。「
小米看看空無一物的手,愣了一小會,然後哇得一聲哭了出來。
三伯母很尷尬,所有人都瞅向了這裡,小米邊哭邊喊:「還我媽媽的零錢包。」
三伯母邊把手裡的零錢包扔到床上,邊說:「不就是跟你媽媽換個零錢包嘛,哭什麼哭。」
她不知道,小米哭的是,自己的認真和眼光被那麼輕易的否定。
而這樣被否定的小米,連媽媽都不理解她,媽媽逼著她向三伯母賠不是。
小米12歲那年,外婆去世了。
外婆臨走前對小米說:「小米,要堅強呀。」
因為外婆知道,在人生中,這種被逗的日子還有很多,她不在了,沒人能安慰小米了。
彷佛心有靈犀,小米一下子懂了外婆的意思。
她再也不在親戚面前哭了。
大舅母在飯桌上逗她:「小米,吃飯沒帶錢吶,你不知道吃飯要交伙食費嗎,下去。」
小米只是抬頭盯著大舅母,不哭不鬧。
可大舅受不了了:「信不信再這樣,我在飯桌上扇你嘴巴子!沒大沒小的東西,跟你開玩笑是拿你當小孩,是喜歡你,別不要臉。」
小米低頭繼續吃,她誰都惹不起,也誰都不想惹。
就這樣小米長大了,可是親戚依然愛逗她,哪怕她發自內心得不想和她們來往。
可是當媽媽帶著她去串親戚,當親戚毫不客氣地問她在哪工作,月薪多少,為啥還不找男朋友,吃這麼多不怕肥成球嗎,小米能笑呵呵回答一句:「我隨我媽,不愛長肉,沒事 。」 小米只能暗暗希望當她自己有了寶寶的時候,她能保護那個小小的寶貝別受傷,她能客氣得請那些故意逗哭她孩子的親戚滾出她家,再也不來往。
連尊重孩子都不會的大人,沒必要再給臉面。 逗這個詞在中文中玩弄意味強烈,人們常說逗貓逗狗。可是把貓狗逗激了,貓會撓你,狗會咬你。
可是為什麼小孩被逗惱了,連哭都是錯呢。
或者還是說,那些愛把小孩子逗哭的大人,是真不要臉呢。
因為孩子們太年輕了,孩子們太軟弱了,他們做不了自己的主,沒有辦法真的和一個家庭脫離關係。
導致現在很多的大人們在見到孩子的時候,總是會披著善意的外衣,以「逗」為名,行嘲笑之實。
孩子們或許也會反抗,但是他們微弱的反抗,遠沒有在自己被嘲笑時,父母的一句「請你不要再來逗我家孩子了」來得管用。
作為父母,真的要擁有一個在處理和親戚之間的關係中,不可改變的價值體系。那就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三觀尚未成熟,內心尚未強大的時候,一件小事,可能真的會改變一個孩子的性格、習慣乃至於一生的。而這些只為了通過孩子來逗大家哈哈一笑的親戚們,為了在年節的餐桌上活躍氣氛的大人們,在他們拿你的孩子取樂的時候,我想他們一定不會去考慮這些。
微信公眾號:牛皮話廊
微信搜索公眾號:laoniushangtian
人生沒有什麼哲理好講,片兒湯話聽多了一點意思都沒有。
人不能靠知音或者讀者文摘來支撐自己。
如果難逃一死,請視死如歸。
如果能夠或者,就要好好活著。
對小孩用「逗」,對老婆用「哄」。。。
中國特色的不懂尊重。。。他們就是心靈扭曲他們就是心靈扭曲他們就是心靈扭曲!
我現在依然想狠狠踹小時候欺負我的大人一腳,我小時候哭著說「我長大了你就老了我會欺負回來的」,這句話我還記著!!
豈止小孩子,前任喜歡逗我哭,明知道逗哭了要哄半天還是樂此不疲。
並不能理解什麼心理,所以變前任了。推薦閱讀:
※偽娘和抖m有直接聯繫嗎?如果有,這樣的聯繫應該怎麼理解?
※大學裡如何面對或者回復「嫉妒」或者怕你超過他的心機裱?
※如何面對 20 多歲的同學因抑鬱症自殺?
※忽然不愛一個人是什麼樣的感覺?
※面對暴躁,愛摔東西的母親,女兒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