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新國音取代老國音?入聲和尖音的消失是文化的損失嗎?

哪裡能找到老國音的音頻或視頻?有哪些電影或歌曲用的是老國音?


這個很難說,不能說音系存古度越高文化價值越大。
《洪武正韻》存古度還要高,確是現實中不存在的一個音系,雖有正音之名,而無正音之實。
沒有人用它來交流,衹能用來確定字的地位,那麼等於無法推廣。老國音有這樣的潛在問題。
能夠推廣的音系必然是以自然語言為基礎的,所有的更改必須圍繞這個音系的底層音位來進行,不能加也不能減,最好也不要改變音位組合。老國音等於加了一個非音段音位(入聲)還改了北京話的音位組合關係(尖團),後者可商榷,畢竟京劇這個共時系統還有這個組合。入聲就很有問題,北京話還有入聲的時候母音系統也許根本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這樣的生造音系沒有活人會說,自然推廣起來很有困難。
老國音趙元任先生專門錄過音檔,應該不太難找。


不同意 @Shanask 的觀點。
作為通用語,其實各地的人們更加希望能夠做到公平。比如現在國際上基本把英語作為通用語。但是英語國家的不用特意為了和各國人交流而去學這種通用語。相反,非英語母語的人則需要費精力去學習這種通用語。再一個,對於印歐語系甚至再小一些,日耳曼語族或者法語使用者來說,其學習英語的成本與其他語種為母語的人比較要小很多。我們這些出國黨總是抱怨,英語講得再好,和當地人一比還是差一截,外語學習者很難很難和當地人說話一樣好,這樣一來就會造成很多的交流不對等,歧視等等。前幾天一個在美國上大學的學長還和我抱怨說在美國和別人爭辯實在氣憤,因為你的英語哪怕平時沒有問題,但是一急起來,就是講不出,只能傻傻地看著對方母語使用者不停地冒出一些你無論如何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說得出來的表達。我現在在上的暑校的教授是一個土耳其人,他講得英語實在奇怪,如果有一個美國人和他講得一樣好,我就肯定不會選他(另外一個匈牙利的教授口音更受不了)但是如果大家都去學一門都不熟悉的語言,那麼學習成本對等了,對各地的人也公平了。可能大家講得都不會太好,可能都有點口音,但是想要達到標準的難度至少對等了。
普通話同樣存在這個問題,我不知道為什麼 @Shanask 如此糾結通用語是否是活語言這一點。在我看來,正好相反。活語言,就意味著有一部分人是拿它來做母語的,這一部分人就不沒有必要重新學習通用語來和外地人交流。比如說現在的普通話,還好它不是真正的北京方言,要不然對於其他地方的人來說更加不公平。但即使是這樣,對於北方人或者,更精確一些,對於官話使用者來說,學習普通話比吳語、粵語等語言的使用者更容易。普通話說得好還不要緊,如果你的普通話裡面夾雜太多方言內容,難免遭人討厭。討厭可能還不至於,但是給人的第一印象要在語言這裡打一些折扣扣,這對其他地方的人來說豈不是很不公平嗎?而使用人造語言,或者說古語等死語言,對於大家來說都是很陌生的。如果說用切韻廣韻對於南方人來說更方便的話,用鄭張尚芳的上古漢語音也不是不可。如果覺得學習成本過大,簡化一下也不是不可。雖然我是蘇州人,但是對於通用語來說,考慮到全國人民,堅決反對把蘇州話作為通用語。
講真,把活語言作為通用實在是很蛋疼的一件事情。這就好像把一個國家確立為世界中心,把某個地方的食物作為國際標準餐的感覺差不多。一小部分人樂了,並且有了權力來鄙視大部分人。可能活語言有活生生的例子,方便模仿,但是你死語言或者人工語言制定得詳細一些,再弄個每年一度的大會,不也照樣可以嗎(見世界語)。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分割線」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至於新國音去掉了入聲和尖音,我認為是文化的損失。原因?很簡單嘛!你說尖音和入聲是不是文化?是!(很多詩歌等語言藝術與其相關)現在的普通話(繼承了新國音)里是不是沒了?是!我問你是不是文化的損失?你跟我說什麼別人的語言也出現這種情況什麼什麼的,這種語言的演化很正常什麼什麼的,但是你沒有回答完,題主人家問了兩個問題,後面那個具體的問題問的是到底是不是文化的損失?那是不是呢?我就明確告訴你:是!原因?很簡單嘛:沒了不就是損失掉了嗎?既然尖音和入聲和文化有關,然後它在普通話裡面又消失掉了,那麼它就是文化的損失。這裡它只做了減法沒有做加法,所以它就是損失了。好了,問題回答完了,我們再來討論別的。有些答主不要通篇不回答問題,這不知乎。


好的,那麼新國音的這種做法長遠上來看是有益的呢還是有害的呢?這很難說。我們來枚舉一些影響吧。首先對於作交流使用的語言學習,絕對是有益的。對於外國人和中國人來說都是如此。對於外國人,由於尖音和入聲去掉了,就去掉了許多輔音(我們就當去聲是輔音)。學習成本肯定是降下來了。對於母語沒有入聲和尖音的中國人來說也是一樣的,這樣一來就省去學習入聲和尖音的過程了。其次作為文化研究,既有害又有益——有害:學習古詩文、研究古漢語的時候,由於現成的使用最廣的通用語沒有入聲和尖音,對於理解韻律、研究音韻學造成了不便。——有益:對於日後研究語言發展中的簡化的規律、積極的影響和消極的影響提供了材料。再次,不僅是通用語自身的問題,通用語還會造成對方言的影響。現在越來越多的蘇州人在說蘇州話的時候出現了尖團不分,漏掉入聲,使用過量的白讀等情況。這對於方言自身特徵的保持有很大破壞力。對於人類語言的多樣化造成了損害。要知道,雖然多樣化會導致交流的不便,但是語言的過度融合、過度同質化則會導致人們思維方式的單一化,這對於解決問題和避免思維死角等問題是極其有害的。在這一點上,我認為新國音及其繼承者丟掉尖音和入聲的做法對於文化損失有深遠的影響。毫無疑問是這樣。我們現在這一代人的蘇州話講得已經十分洋涇浜了,可以想見我們下一代的人會把方言發展的怎樣。再有就是,因為自己蘇州方言講得不好,就更加不願意去講,不願意去講,就講得更加不好,我也不知道該如何保護方言,感覺很難保護,畢竟有普通話已經可以交流了,何必再去講方言呢?我的母語就是普通話,現在的孩子越來越多地一出生就學普通話,大家都想省點兒力,學了普通話就夠了,接下來學英語就行了,不用一定要再學什麼其他的語言了(還有數學語言哈哈,再過幾年沒準人人都得學計算機語言,到那個時候,不知道有沒有什麼普通編程語言,哈哈哈)。方言正在逐漸變質,正在逐漸消失,普通話功不可沒。鄙人不才,沒有想到什麼好辦法。如果諸位不嫌麻煩,可以學學香港人,內心鄙視普通話,然後又學普通話,這樣大家就不會把方言丟掉了哈哈哈(但這種心態好像不利於地方交流,要不是香港發達,誰願意去自討沒趣!)

再一個,張口就來一個結論,然後又不解釋,不和讀者談論這個結論,就扔給讀者一個觀點,一副高冷的樣子走了,這種態度根本就沒有誠意。怪不得周國平先生建議我們少讀點堆砌觀點的文章。讀者讀這種文章一定覺得很難受。


英語的Day, Way, 全都是「入聲」消失(參見德語),能說是文化損失嗎?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之一。語言在變化。僅此而已。


其實和拼音模糊音一樣的道理,降低了韻母的個數,好處是降低了學習難度,尤其是照顧了口音中不分這種發音地區的人,壞處是增加了「重碼」,也就是說降低了語言的效率。
因為語言(語音)的效率會影響思維與交流的效率,現代的統一教育又能讓年輕一代客服方言問題,所以說從長遠來看還是損失大一點。
另外,尖團入聲並不是死語言中的成分,很多地方的方言其實都有,只不過沒有一種方言全部俱全而已。


老國音,以及某些希望拿廣韻音系來當共同語的人,實際上是學堂吉訶德在跟風車戰鬥。

這兩個都是沒人會說的死語言或者人造語言,在一個數億人口的大國推廣這種沒有根基的東西?這麼做的難度就等於「推廣越南話為國語」,甚至更難。

如果真的不捨得尖團入聲的話,與其去推廣一種人造語言,還不如致力於改用廣東話/蘇州話/廈門話等等等等來當普通話,因為這才是活的語言。說得再極端一些,老國音沒有推廣開,這不叫語言發展,北京話尖團入聲消失才叫語言發展,老國音叫開歷史倒車。要制定一種向全國幾億人推廣的共同語,使用一種活語言,而不是一種死語言,這是應有之義。


入聲可以丟了 但搞不懂為什麼要丟掉尖團 第一尖團音使用的地區其實在全國的比重比不用的反而更大 所以按人數來看去掉尖團反而不公平 第二 尖團並不難學啊 對於外國人也應該沒多少壓力 (我覺得英語的尖音還是比較明顯的)反倒是現在很多人因為不分尖團在學習很多西方語言之時發音很容易出現錯誤 第三 去掉尖團造成大量同音字 對於信息交流的準確性來說損失很大


推薦閱讀:

TAG:普通話 | 語音 | 國語 | 老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