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上台演講,該怎麼克服?

一上台就面紅耳赤,心跳加速,感覺氣短,而且說話發音不清楚,語速特別快,好想趕快結束演講。這種情況可能和我本身性格羞怯內向有關。也曾經在上台前鼓勵自己說要無視台下的人,可是很快就發現根本沒用。還有就是我平時說話有時候也是說不清,舌頭打結,我深知自己是這樣的所以更加恐懼。請問我該怎麼做呢。


10年前,也就是大學一年級初入學的時候,班上所有同學都要在講台上自我介紹。當時我十分自信,在草稿紙上一一寫清楚準備介紹的內容,比如自己的姓名、來歷、興趣等,還預備一段笑話,打算引爆全場氣氛。


輪到我的時候,準備脫稿發揮,要給同學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滿懷信心地走上台,當意識到台下有幾十雙眼睛在盯著我,便開始心跳加速。當我介紹完自己基本信息時,已經滿面通紅。正當我打算講笑話時,頭腦一片空白。笑話只講了三分之一,便進行不下去。最後我只好告訴大家忘詞了,沖忙走下台,場面十分尷尬。

我被恐懼包圍著,第一次意識到站在台上講話是一件恐怖的事情,僅僅一個簡短的介紹,就能讓我怕得頭腦空白。這次經歷使我回想起初中時的某次文藝表演,同樣我站在台上突然頭腦空白,最後尷尬離場。我發現自己有演講障礙,這真難以接受。很多人能輕鬆站在台上滔滔不絕地發表觀點,對我來說可是大難題。


我斷斷續續花了幾年時間地要克服這個障礙,它不僅影響我的人際關係,可能影響日後的職業生涯,甚至個人幸福。針對如何克服演講恐懼這個問題,我作了不少的研究,包括研究各種派系的心理學理論,如佛洛依德、森田療法等,還有各種各樣的演講技巧,但始終未能找到滿意的解決辦法。我甚至傻乎乎地聽信一些所謂的演講大師的教導,對著鏡子反覆自言自語。

富蘭克林·羅斯福說過:我們唯一害怕的是害怕本身。當我發現自己有演講恐懼後,每次演講前都會擔憂恐懼會發作,並且導致演講無法進行,於是更加恐懼。這種惡性循環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陌生。比如,有一些人頭一個晚上睡不著,第二個晚上會擔心睡不著,而更加睡不著。

正當我仍在掙扎的時候,偶然的機會發現恐懼是沒有辦法被「克服」的,我們可以帶著恐懼參與任何的公開演說,恐懼不會有絲毫影響演說的效果。本文我將向大家介紹自己多年總結出來的理念,這個理念行之有效,而且能幫助恐懼者重拾信心。現在我能在各種不同場合發表演說,而且成為朋友多個婚禮的主持人。


我們的問題通常是這樣的:「如何才能克服演講恐懼?」演講大師會告訴你各種方法,比如:你要對自己充滿信心,反覆心理暗示,我能行;演講前不停的深呼吸;目光要注視那些對你微笑的人;聲音要洪亮等等。其實,以上辦法沒有任何的作用,只會浪費你的時間,並打擊信心。


有一次我在爬山,邊爬邊玩手機,突然摔倒了,從中得到一個教訓,也找到一絲解決演講障礙的啟發。爬山是一件事,玩手機是另一件事,兩件事都需要集中注意力去做。但上帝設計人類的時候很奇妙,祂賜給人類一個特徵:一個人在某一時刻,注意力只能集中在一個焦點上,不能同時分散在兩個點上。我們只有一個心,但卻想同時做好兩件事情,最後只會重重地摔倒。


回到演講恐懼這個問題上,當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克服演講恐懼」時,焦點實際在關注「恐懼」本身,而不是「演講」本身,現實情況是,人類的注意力只能某一時刻關注一個點。當關注恐懼時,便無法關注演講了。當我們越是關注恐懼,恐懼也會越是被放大。

一個問題如果問錯了,就不可能找到正確的答案,所以問題的重點不是如何克服恐懼,而是如何更好的演講,焦點不在於恐懼是否被克服,而在於如何更好地演講。你馬上會問:那我實在非常恐懼怎麼辦?


一隻羊遇見一隻老虎的時候,第一反應是逃跑,為什麼?因為羊有恐懼的反應,它意識到自己很可能被攻擊,甚至沒命,這個恐懼叫應激反應。當我們演講時,對著很多陌生人,我們自我保護的應激反應馬上開啟,自然會有恐懼的反應,其實是一種正常反應,任何人都會有,只是受關注的程度不同。

面對這個恐懼的反應,有兩種態度,一種是找方法克服恐懼,另一種是不理會自己的恐懼,把焦點集中在演講的內容上。就我自己的經驗而言,越是集中在克服恐懼這件事情上,恐懼會變本加厲。而當把注意力集中在要演講的內容上,忽視恐懼的感覺,會發現恐懼感會隨著演講的進程慢慢消失。一隻羊發現自己在老虎堆里,而老虎又不攻擊它的時候,它就不會逃跑了,這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我採訪過至少10位演講高手,他們告訴我任何一場演講,一開始他們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緊張,但演講進行5分鐘後,恐懼感會漸漸消失。


所以解決辦法重點是要集中注意力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不是恐懼,而是演說的內容。我們只有一個心,一個腦袋,只能在某一時刻做一件事情。聖經記載,當以色列人打仗,面對強大的敵人時,上帝就會提醒他們不要懼怕,要專心仰望上帝,信靠上帝。以色列人一懼怕,丈肯定會打輸,但當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大能的上帝時,懼怕被驅散,敵人被打敗。


跨越演講的障礙,不是靠明白一個理念辦得到的,關鍵是要不停練習。一開始在幾個熟悉的人面前發表演說,三番四次地提醒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內容上,可以只講2分鐘。感覺越來越好後,可以增加演說的對象,或延長演說的內容。經歷過100次練習後,恐懼感會越來越少,信心也越來越大。

個人微信:191572957


大多數人在進行演講之前都會一定程度上的緊張,如果不能恰當處理這樣的緊張感,它會讓你看起來不太自信,對演講效果產生負面影響。想要完全擺脫緊張感是很難的,但你可以通過理解自己的焦慮感、充分準備和練習演講,以及照顧好自己的狀態,來幫你減緩焦慮。

錦囊一:認識你的焦慮

1. 把你焦慮的原因寫下來。對焦慮的原因有個清晰的了解能夠幫助你更好地處理焦慮。深入思考一下,自己為什麼會焦慮,列出具體的原因。比如,如果你寫下的原因是,擔心自己站在觀眾面前會顯得很愚蠢,那就想想為什麼會覺得自己看起來很蠢呢,是擔心自己的演講內容出現硬傷嗎?一旦意識到這個,你就可以花更多時間去研究你的演講話題。2. 停止內心的自我批判。當對自我以及自我表現產生負面想法時,你會更焦慮。如果你對自己不自信,那聽眾怎麼能對你有信心呢?當意識到自己有消極想法時,立即阻止自己,換點兒積極的想法。比如,你可能會想,「我會腦海一片空白,不知所措。」試試看換著這麼想,「我對這個話題很熟悉了,因為我已經花了很長時間研究它。而且,我會把演講稿寫下來,有需要的話可以看一下。即便犯了幾個小錯誤,也沒關係的。」3. 不是只有你一個人在戰鬥。公開演講時的恐懼就是人們口中所說的演講恐懼症。有80%的人在發表公開演講時會感到焦慮。他們會緊張,手心出汗,心跳加快,身體發抖,但這是演講之前再正常不過的感受。儘管這是讓人不太舒服的體驗,但是要知道它是可以克服的。每多經歷一次演講,你就會更習慣於這種感覺,也會更輕鬆。

錦囊二:精心準備你的演講

1. 搞清楚要做一場怎樣的演講。我們會對無法掌控的事物感到害怕。雖然你無法掌控演講的每一方面,但你能把控得越多,你就越不會感到焦慮。如果是受邀發表演講,了解清楚組織方的預期。

  • 比如,演講主題是指定的還是可以自由選擇?演講時長是多少?離正式演講還有多少時日可以用作準備?
  • 一開始就了解清楚這些信息,可以有效減緩焦慮。

2.更深入地了解演講主題。對主題熟悉度越高,在人前演講時你會表現地越從容。

  • 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作為演講內容。如果主題不是自己選的,至少要試著從你感興趣的角度講些熟悉的內容。
  • 查閱更多的資料,甚至超出你認為所需要的範圍。你查閱了解到的知識,可能並不會在演講中全都用上,但這能讓你對題材更自信。

3. 提前明晰聽眾類型。一定要清楚聽眾是誰。這很關鍵,因為你需要據此來定製演講。比方說,聽眾是專家或是新手,給到的演講內容肯定是不同的。4. 選擇適合自己的演講風格。選擇更貼近自己平時的講話風格的語言來演講。不要嘗試採用不自然或不舒服的方式,因為你對演講風格的不適感是會通過演講傳遞出來的。5. 準備充分。你準備得越充分,越少感到焦慮。預先將演講稿完整寫出來,為你的聽眾選擇適當的配圖和案例。製作有效且專業的演示文稿來配合你的演講。準備好Plan B備案。提前考慮好,萬一設備突發故障或者停電導致演示無法進行時怎麼辦?比如解決辦法可以是,提前把演示文稿列印出來備用,提前想好視頻突然無法播放時怎麼填補冷場空白等等。

錦囊三:後勤工作準備

1. 熟悉演講場地。當你知道演講地點後,你可以在腦海中排練演講。了解演講現場情況,感受一下會有多少聽眾,弄清洗手間和飲水機在哪兒。2. 詢問演講時間。什麼時候開始演講?是只有你一個講者,還是有其他人也要演講?你是第一個、最後一個還是中間出場?如果可以選擇,想清楚一天之中哪個時間段是你想要的。你會在上午表現得更好,還是下午晚些時候會更好呢?3. 明確你所需要設備。如果你計劃在演講中用到某些音頻或視頻設備,了解場地是否能夠適應它們。

  • 和相關人員溝通清楚你想要什麼樣的展現形式。比如,如果你更喜歡手持麥克風而不是頭戴式的,告訴他們。你還需要考慮,是否需要使用凳子、桌子或小顯示器(這樣在讀出一些內容時你就不用轉向大屏幕了)等等。提前和相關人員溝通好這些細節。
  • 事先測試一下音頻和視頻設備。要是在演講時,這些設備突發故障,你會感到高度緊張的。記得提前測試一下以防萬一。

錦囊四:練習好你的演講

1. 練習演講。我們更容易對不熟悉的事物感到緊張。花點時間練習吧,你並不需要把演講稿的逐字背下來,但你需要熟悉其中的要點、引入、過渡、結論和例子。

  • 最初,可以先一個人練習,這能讓你先解決掉明顯的小問題。大聲讀出講稿,慢慢習慣聆聽自己的話語。檢查語句表達方式,保證它是適合你的。
  • 然後,對著鏡子練習或者錄下視頻,這樣你能看見自己的手勢和面部表情。

2. 重視開場部分。如果開場很順利,那你焦慮情緒會快速降低,你在接下來的演講部分也會跟舒適和順理成章。儘管無需逐字記住通篇演講稿,但你需要對如何開場非常熟悉,這能讓你在建立起最初的自信並獲得掌控感。3. 在別人面前演示。找幾個願意聽你演講的朋友、同事或家人,並請他們給些建議,如此一來,你能更熟悉如何在他人面前演講,把這樣的練習當作正式演講的模擬。4. 在演講場地練習。如果有條件,在正式發表演講的場地排演。記下場地的布置,體驗演講的聲音效果。站在講台上,找到最舒適的感覺並熟悉它。畢竟,這才是你真正演講的場景。

錦囊五:演講前照顧好自己

1. 好好睡一覺。演講前一晚,好好睡一覺,這會讓你精力充沛,思路清晰。7-8個小時的睡眠保證你有足夠的休息。2. 好好吃飯。演講當天,健康的早餐能為你提供足夠的能量。如果你很緊張的話,可能會吃不下,但試著吃點兒東西,一根香蕉、一杯酸奶或者一根燕麥棒,也能安撫你緊張的胃。3. 打扮得體。演講時,穿著要符合場合。一般來說,你需要穿得正式些。

  • 穿著讓你自己感到自信的衣裝,但同時別忘了舒適。如果感覺不舒服,你可能會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硌得生疼的腳上,或者扎得生癢的脖子上。
  • 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穿,問問組織者,穿得正式些總不會錯。

4. 深呼吸。深呼吸能讓你冷靜下來,心跳不那麼快,還可以放鬆肌肉。試試4-7-8法:用鼻子吸氣數4下,然後屏住呼吸數7下,再用嘴巴呼氣數8下。5. 嘗試正念冥想。冥想是一種讓你的大腦慢下來,專註當下的好方法。它能帶你離開對演講的預期性焦慮,專註在當下這個珍貴的時刻,享受演講。下面這些簡單的方法值得你試試看:

  • 找到一個在安靜不會被打擾的地方,一張舒服的凳子或床。
  • 讓身體放鬆,閉上眼睛。
  • 開始深呼吸,吸氣數4下,呼氣數4下,內心專註在呼吸上。
  • 當思緒開始漫遊時,接納這種想法,將它拋到九霄雲外。重新集中精神在呼吸上,吸氣,呼氣。
  • 試著每天冥想十分鐘,讓內心平靜。演講當天早上,記得冥想。

6. 進行想像練習。在腦海中想像自己是一個成功的演講家,這會幫你在現實中這樣表現。在大腦中預演演講全過程,想像在不同時刻中聽眾們的各種反應,可能是憤怒、嘲笑、敬畏或喝彩。想像這些反應的同時,別忘了深呼吸。7. 演講前去散散步。演講當天早上,短暫出去散散步或做些有氧運動,這能保證大腦和血液供氧充足,減緩部分壓力,還能讓你注意力暫時轉移到別的事情上。8. 遠離咖啡因。咖啡因會讓你神經緊張,加劇你的焦慮感。偶爾一杯早上的咖啡並不會給你很大的幫助。反而如果你已經很焦慮了,咖啡或含咖啡因的飲料則是「火上添油」。試試有助於平靜的涼茶(草本茶),比如菊花茶或者薄荷茶。

錦囊六:正式演講

1. 緊張的另一種解讀是興奮。不要總是想著自己很緊張,想像這是一種興奮的感覺:有機會進行這樣的一場演講,有機會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專業知識,這讓你很興奮。演講時,試著用手勢或身體的一些動作把緊張疏散掉。盡量自然些,盡量不要在講台上踱來踱去。當然,如果這種方式會讓你覺得特別舒適,也是沒關係的。2. 自信地演講。演講恐懼症很常見,但很多人能夠很好地隱藏自己的緊張感,不讓聽眾發現。不要告訴聽眾你很緊張很焦慮。如果聽眾覺得你很自信很積極,你會表現得更自信更積極。3. 和友愛的聽眾互動。儘管很多人覺得和聽眾進行眼神交流會更緊張,事實並非如此。找到一些看上去友善的面孔,想像自己是在和他們交談。在演講的過程中,他們的微笑會給你莫大的鼓勵。4. 不需要在意那些小錯誤。別糾結於錯誤,可能你會口誤說錯幾個詞,或者有些磕巴,別讓這些煩擾你。大多數聽眾可能並不會注意到。要對自己有適當的期許,別讓幾個小錯誤打敗自己。

---------------------------------

本文節選自友心人文章6大錦囊幫你全方位應對演講焦慮,接好!不謝!,可點擊標題閱讀全文。

友心人(yosumn),鼓勵批判性思考、有趣且專業的心理學科普社區。


心跳加快,腦袋空空的,一瞬間什麼都忘了,說話聲音會抖,這感覺真踏馬讓人崩潰,丟臉都到家了,我全都有經歷過,而且比這糟糕一萬倍,以前不是這樣的,真是越活越回去了。

沒有比這更糟糕的體驗了。

以下方法是我自己摸索嘗試出最好的方法,很多朋友應用後都表示非常有用。熟悉以下方法保證治這種容易緊張的病。非常巧合的是方法1我曾經在某本書中還看到過,更加堅定了我對這個方法的信心。

方法1:為恐懼打分
後來的每次上台我就給自己打分,這次恐懼是9分真要命。嗯 這次感覺沒那麼緊張 6分吧。哎呀 快要8分了 。現在我已經習慣給恐懼打分,我正視我的恐懼,並嘗試和他交流。

這個方法是機緣巧合琢磨出來的,以前喜歡和損友蹲在路邊給妹子打分,打著打著發現看了美女再也沒有那麼緊張了。

方法2:框架化要說的內容
每次腦袋一片空白的時候感覺真的糟透了,那麼為什麼會腦袋空白,因為對於要說的內容其實完全沒有理解透,現在我不斷地總結一套框架,忘詞了我就套用框架,並且可以提前做一個思維導圖,用軟體很方便,幫助非常大。

方法三3:為什麼會緊張(進化論)

那些不緊張的都滅絕了,當面對很多隻眼睛的時候通常都是被包圍了,有很大的可能會被撲食,所以我們的進化過程中會讓你緊張,分泌大量汗液增加粘性方便拿武器,心跳加快更好的供應血液,讓你能迅速逃跑。

每次我緊張的時候就感覺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不緊張的人都死了,只有我活著 哇哈哈哈。

不喜歡說廢話,所有回答盡量以乾貨為主。
我的博客:http://1230.la 微信qq:83691843


一片空白,一片空白,一片空白。

多年來,每當我遇到讓我緊張的場合時,我就會想起上初中時的那次公開課。

可能一些人有類似的經歷,初中高中有那種示範課,就是老師在台上講課,同學們早就排練了很多次,誰舉手誰回答問題,踴躍發言其樂融融,而教室最後一排坐了整整一個年級的老師來聽課,美其名曰「示範課」。

我上初中時就趕上了這麼一次示範課的要求,不過與之前不同的是,這次的示範課,主講人是學生,目的是展示學生的自主性,因為當年我是班長,所以這個示範課的「老師」重任就交到了我和副班長手上。

那是一次知識問答性質的公開課,台上兩個學生拿著一些問題,從政治經濟到文化都有,然後提問,台下的學生們舉手搶答。聽上去不難是不是,問題準備好,隨便寫點串詞就可以了——是,現在看來還真是簡單,可當時,我緊張的要命。而我們那次的公開課的規模是空前的,全校老師都來了。

在我和副班長私下排練了N多次以後,又被班主任安排用了幾個自習課正式排練了N次以後,所有的問題,答案,每個問題要問的同學,串詞,被我背得滾瓜爛熟以後,我本以為真正開始也會同樣駕輕就熟,但我低估了自己的緊張程度。


那是一個陽光燦爛的下午,當所有的老師坐下,當上課鈴響起來,所有人都坐好以後。

我覺得我腦袋像是被人重重敲了一下,嗡地響了一起來。

然後我什麼都記不起來了。

我希望自己徹底消失,不存在於人間。

但下一秒,我又被眼前黑壓壓的人群拉回現實。


我勉勉強強地做了個開場白,但是剛講了兩句,再一次的,我就像一個死機了機器人,徹底宕掉了。我盯著教室窗外的天空,我知道,我一句都講不出來了。

教室里安安靜靜。

那是我人生中最安靜的幾秒。

我像是處在一片巨大的空白中間,而我的心跳聲,像是浪花一樣,一下一下襲來,一下一下褪去。


副班長意識到了我出了問題,立即接了我的詞,開始了後面的公開課。在公開課的上半節,本來「戲份」最多的我全部變成了配合,好在副班長和我排練多次,也記熟了我的詞,所以基本沒有任何問題,實際上,到了後面當我的緊張感慢慢緩解,總體來說,結束的還不錯。


但這件事,讓我深深地意識到了一件事,如果我不能克服我「害怕出錯、丟臉」的心理障礙,那我永遠也別想在台上好好說話。

這個影響是巨大的,年少時,我渴望一切盡善盡美,不喜歡出錯也害怕出錯,因為怕出錯,我緊張,我一直覺得出錯後會被嘲笑、會被瞧不起,而這種判斷源於我自卑不夠自信,也源於我不知道怎麼面對失敗和錯誤,作為一個從小品學兼優考試名列前茅的「優秀生」,我不曾面臨失敗和詰責,也完全不知道發生這樣的事會怎樣——What We』re Afraid of Because We Don』t Know.

我接受不了我以一個失敗者的身份出現在大家面前,所以我做了所有努力,都是為了不發生這個結果。但事實是,這根本行不通。


這次公開課的影響,對於我而言,是非常持久的。

自此以後,我變得更加積極主動,需要發言的時候我更加踴躍,緊張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不習慣,所以,要多練習。

我看過一些關於演講的文章,那上面教人怎麼練習呼吸,怎麼調整節奏,我試過,但我發現,我的問題根本不在這裡,可能有很多人和我一樣,就是純粹的緊張,深呼吸幾下,根本解決不了面對人群時的那種壓力。

現在,我依然會面對很多場合需要在不少人面前講話、發言,有時,雖然不是很頻繁,我依然會緊張,會笨拙的說出詞不達意的話,但我不再覺得丟臉,有時說得不好,也會自嘲一下,然後重新說清楚。

我不再追求完美,我也不苛求自己一定不緊張,說錯了丟人出糗沒關係,及時糾正,說不好沒關係,多練習總能提高。


演講和講話的目標,都是為了溝通和傳遞信息,拋開種種華麗的辭藻,拋開各種帶著表演性質和渲染氣氛用的肢體動作和表情,把事情說明白,把態度表達清楚,才是最重要的,而其他的,都是錦上添花。

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演講也好,講話也好,精彩不精彩反而是次要的,說明白,永遠是最重要的。


恐懼上台演講的人很多,大家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找到自己的真實原因,並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刻意的專門練習克服,才能有幫助。

但是不用和那種上台就可以口若懸河的人比,說清楚永遠是最重要的,就算確實緊張,就接受自己緊張好了。


第一:不要把上台演講當作一個挑戰,把它當作一個機會。
舞台不是你的敵人,不要對它抱有敵對的心態。舞台是在給你一個機會啊,這是一個給你帶來精彩、帶來成長、帶來別人的讚賞和賞識、帶來更多機會的地方。
它不是你的敵人,它是你的機會。

第二:我要做一次全世界最差的演講,我就隨便講講。
「全世界最差的XX」理論源自於戰勝拖延症,用意是降低你對自己的要求,從而降低了上台的阻礙。用在迎接挑戰,戰勝恐懼也同樣適用。
用這樣的心態上台,你會無比的輕鬆:反正我無所謂啊,我就隨便講講嘛,講到全世界最爛就好啦。

但是其實當你處於這樣輕鬆的狀態的時候,你已經很棒了^_^


本文共計3450字,建議閱讀6分鐘。

恐懼上台演講,我們試著剖析下,我們恐懼的到底是什麼?

我想起寫下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三個故事。

1.三個故事

如果將來我找不到工作,最差也能去幹個傳銷。這是因為我的演講能力還不錯,可以混口飯吃。

而我get「演講」這項技能的過程,是一段千折百轉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

自從小學畢業後,我就再也沒有舉手發過言。

在高二的一次語文課上,老師提了一個問題:你認為什麼是好律師。有可能是我腦袋進水了,也有可能是那幾天我看了一些相關的文章,我竟然舉起了手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全班同學都被震驚了,兩年了,第一次在語文課上看到有人舉手回答問題,於是全班的同學興奮的把身體扭向了我坐的地方。

站起來後,我就後悔了:我這幾天只是淺淺的看了一些文章,對這個問題沒有什麼深刻的理解,怎麼能回答這種問題呢?我的腦海里閃過了無數的畫面:自己沒答好怎麼辦;同學們嘲笑自己怎麼辦;喜歡的女同學從此以後再也不和我說話怎麼辦。這些畫面帶給我一種恐懼感,而這種恐懼感讓我渾身上下不由自主的顫慄。我能感到自己的抖動,甚至能看到書桌因我身體的抖動而開始搖晃。

一秒、三秒、五秒,我一直在沉默。雖然只有幾秒,但我卻感覺像是過了幾年。第六秒的時候,我意識到自己無法承擔「回答不好」這個問題所帶來的嚴重後果,於是我清了清嗓子:「老師,我想上廁所」。全班瞬間哄堂大笑,我瞬間也不再顫慄,心情十分舒暢,高高興興的假裝去上廁所了。

人是會反思的,經此一役後我總結了一個經驗教訓:我不是不敢面對問題,而是因為沒準備好。下次我提前準備好相應的素材,一定可以在班級里一鳴驚人。

這是我人生第一次以「沒準備好」為借口掩飾恐懼。

但是進入總複習後,我就再也沒有機會回答這樣的問題了。

第二個故事

一轉眼,來到了大學。大一下學期我報名參加了題為「中國夢」的演講比賽,在一片歌功頌德的演講內容中,我以一場「我的夢是言論自由」的演講先拔頭籌,成功拿下了預賽倒數第一。

沒成想,在臨近決賽前有一名選手決定退賽,為了補足決賽人數,學生會開始從被淘汰的選手里找一個替代者。排名在我前面的選手無人同意參加,於是這個名額就流落到了「倒數第一」的我這裡。

我為決賽準備的演講內容是「留守兒童的中國夢」。決賽開始前的一段時間裡我每天都在改稿、排練,想把一切都準備好,決賽的時候一雪前恥。

決賽當天,我覺得已經把一切都準備好了,可以上陣殺敵了。在還有三個人就要到我上台演講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演講稿的內容我一句都記不住了。

這可怎麼辦?本來我講的主題就與主流不符,難以得到認可。一旦我在內容上也出現了差池,那真是「難上加難」。我努力回憶演講稿,嘗試從頭屢一遍內容,但是越想越亂,腦海中一片漿糊。

此時,我又陷入到了高中的狀態:恐懼。自己沒講好怎麼辦;同學們嘲笑自己怎麼辦;喜歡的女同學從此以後再也不和我說話怎麼辦。我渾身再次顫慄,無法控制自己。

我掏出了手機,給負責選手入場的學姐發了一條簡訊:十分抱歉,我嗓子太痛,一直咳嗽,實在無法演講。

發完後,我關掉了手機,飛也似地逃離了現場。

事後,我總結經驗教訓:這次還是自己的經驗不夠,準備的不充分。下次我再好好準備準備,一定可以戰勝心魔。

這是我人生第二次以「沒準備好」為借口掩飾恐懼。

第三個故事

大一下的暑假,我報名參加了支教活動。我的支教目的地是:寧夏省固原市西吉縣的西吉中學高三年級。

我雖然報名的是支教活動,但更多的是從事後勤工作,並不站上講台。因為前兩次的失敗經歷,我對自己的演講能力產生了嚴重的懷疑。

但在我與當地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們嚴重的缺乏自信心。很多學生認為以現在的成績考上大學沒有一絲的希望,即時現在開始學習,在僅剩的一年時間裡也提高不了太多的成績,索性就不學了。

看到他們,我彷彿看到了當年高考的我自己。我自身便是通過最後一年的學習考上了想去的大學,因此對於高三的重要性感受的異常深刻。我覺得我需要做點什麼來幫助他們,讓他們重振旗鼓,踏上最後一年的征途。

我將我的想法與帶隊老師進行了溝通,老師當機立斷:「太好了,那你去給他們講一次「高考勵志演講」吧!」

師命難違,我勉強答應了下來。老師看了一眼日曆,慢慢說道:「那就明天上午講吧,我去安排下。」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是晚上11點。

回到宿舍,我便開始構思第二天要講的內容,到了半夜兩點,也沒有什麼頭緒,只是勾勒出了演講的框架。我放下了筆,準備明天一早告訴老師自己還沒準備好,請他把時間往後拖幾天。

但是第二天我睡過了,當我被老師從床上拖起來時,距離演講只剩15分鐘了。我苦苦哀求,說自己實在沒準備好,請他換個人講。

但老師根本不管我說什麼,把我強行推上了演講台。

當我站在台上,全場數百名高三學生充滿期待的目光向我聚焦,我渾身不由自主的再次顫慄,但這次我無處可躲,因為所有人都知道我是來幹什麼的。

「罷了罷了,就算我講的再差又能怎麼樣?出了這個門沒有人會記得我,沒有人會知道我在這裡出過丑。」想通了這點,我的恐懼感減少了很多,身體也不再顫慄。

我深吸一口氣,用一秒鐘的時間回顧了一下昨天的框架。演講稿?不需要準備,我今天就講我自己的故事。我自己的故事是真實的,我總結的經驗與道理是我相信的,這些都在我的腦海里,刻在了我的骨頭裡,我把它們表達出來就好。

我吐出了剛剛吸進的那口氣,清了清嗓子,開啟了人生中最閃光的一刻。

我雖然已經記不太清具體的場景,但我記得那一場演講被掌聲打斷了無數次。我還記得在支教結束後返程的時候,有一個學生跑來告訴我:他們很多人本來已經放棄考大學了,但是聽了我的演講後又重新燃起了考大學的信心和希望。

自此以後,我再也沒以「沒準備好」為借口逃避過演講。我的借口表面上是因為追求完美,實際上是因為想逃避由「過分在意外界的評價」而產生的恐懼心理。如果我克服不了這種恐懼,我一輩子都會活在準備之中,永遠也不會有「準備好」的那一天。

2.所有人都出過丑

沒準備好=可以不去做=不做就不會露怯=不會被別人嘲諷,這便是「沒準備好」這一借口的邏輯。

「過分在意外界評價」是我們產生「恐懼」情緒的源頭。客觀上來講,「被嘲諷」是無法避免的。一旦我們開始做一件事情,無論準備的多麼充分,都會遇到計劃之外的問題。在解決這些未知問題時,很大概率上會出醜,會摔跟頭。接著就會有人嘲笑我們,而我們害怕的便是這些人的負面評價。

但是,這些人的評價我們根本不需要聽。他們是平庸之輩,說出來的東西都是噪音。

為什麼說他們是平庸之輩?因為真正能夠把一件事做對、做好的人,絕不會隨意嘲弄、打擊別人,因為他們是做對過、做好過的人,他們一路走來,心裡非常清楚做對、做好有多麼不易,所以,他們會不吝一切機會去鼓勵那些嘗試做事情的人。

如果一個人經常嘲弄他人,那隻能說明他自己不怎麼樣;否則,他會像那些極少數已經把事情做對、做好的人一樣,給與別人真誠的鼓勵而非嘲弄。儘管那些真正做對、做好的人有時也會給出負面評價,但這些評價通常是「建設性的負面評價」,並不是為了優越感而發出的嘲弄。

所以,我們沒必要在意別人「非建設性的負面評價」,這些不正經做事的人與我們身處的世界不一樣。我們何必在意來自於另一個世界的噪音?

3.小結

  • 「沒準備好」這一借口是為了逃避由「過分在意外界的評價」而產生的恐懼心理;
  • 「非建設性負面評價」是由不正經做事的人發出的,這種負面評價是噪音,屏蔽即可;
  • 如果說演講有什麼最重要的訣竅,那就是:內容高於一切。而最好的內容則是:自己相信的真實的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廣告】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

掃描二維碼,或搜索「五分鐘成長學堂」即可關注

http://weixin.qq.com/r/A0WnvwTE-1mArUDc9xAR (二維碼自動識別)

編輯於 2017-07-16

閱讀 215

12投訴

寫留言


其實大多數人在生活上產生的一系列問題,歸根結底是因為恐懼

比如所謂的拖延症、社交恐懼症、自卑、沒有安全感、迷茫等等。包括題主所說的演講恐懼症。它們的表現也許一樣,但其實每個人所恐懼的事情並不相同。

我希望不僅僅解決你這個問題,所以回答有點長,希望你現在不妨靜下心來,好好想想:在這個問題背後是不是有你一直在逃避的怪物?

你究竟在害怕什麼?

人性深處的恐懼


恐懼這種感覺是在進化過程中產生的。如果人類遇到了某種真實的危險,就會用感覺的方式將他們記下來,從而在以後避免。比如有人遇到野獸被吃掉了。其他人再遇到野獸就會在恐懼的驅動下逃跑。這樣恐懼可以保護人類免於危險從而生存下來。


於是人類內心形成了這樣一個恐懼文件櫃。即使某些恐懼之後看來毫無根據,人們也會將之存檔,以防萬一。它就在我們精神深處——深藏於理性之下的某個地方,難以觸及。


一旦你理解了恐懼的形成,你就知道它並沒有那麼可怕。恐懼當初確實是為了生存而從部落時代保留下來的,比如在五萬年前的衣索比亞,人類各種恐懼會起到自我保護的作用——但問題在於,在當下的文明社會中,恐懼只能毀掉我們。

waitbutwhy是這樣分析的:

因為恐懼會放大問題。即便我們當下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中「哦!我被解僱了,只能睡在父母家,枕著68度的羽毛枕頭借宿兩個月」,恐懼也會把現實放大成這樣「糟糕,我不擅長打獵,我的孩子們冬天要餓死了」。

此外,恐懼還會讓我們害怕所有的錯誤。我們害怕在公共場合演講多過在高速路上邊開車邊發信息;害怕在酒吧搭訕迷人的陌生人,卻不怕和錯誤的人結婚;害怕像朋友們那樣生活,卻不害怕在一個毫無意義的工作崗位上耗掉五十年——所有這些都是因為對於曾是狩獵人和採集者的人類來說,尷尬、拒絕以及不合群是十分糟糕的。

由此可以看到,進化問題讓我們對危險等級的認識產生了偏差。而我們卻並沒有能夠評估內心恐懼的有效辦法。

也就是說,假如危險等級分為三級:安全、不太安全但不危險、真正危險。人們很容易就認清楚了哪些是安全與真正危險。但是面對第二級,人們卻傾向於將它們看作是危險。


所以事實就是:大多數人生活在恐懼之中,不理智的那種恐懼。

害怕失敗

為什麼有些人在遇到挫折時不願意繼續盡全力了?

因為在潛意識裡,他們害怕即使自己盡了全力,也無法解出答案。於是他們不自覺地選擇減少努力,或者轉移注意力。因此這樣的話假如最後失敗了,他們的內心能夠告訴自己:

我沒有盡全力。如果盡全力了,我不一定失敗。

這就是一部分人拖延症的來源。所謂的「逃避"與"自己騙自己"。


如果你的生活中處處都充滿了這樣的選擇,那麼確實你躲避了失敗。換言之,你不會成為一個失敗者,但你也無法成為一個成功者。你基本上只會變成一個無關緊要的人。這就是大多數人在做的事情。


所以讓我們冷靜下來理性地想一想,失敗是不是有那麼危險?


問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失敗時,我失去了什麼?


我的答案是:真的沒什麼。大多數情況下,你輸不掉什麼。你感到難受與危險,也許只是心跳加速,臉上的炙熱感,被打擊的自尊心而已。


人們可能會說,一些更大的失敗是可怕的,比如高考失利,保研失敗,丟掉工作,失去可能改變命運的機會等。


沒錯,這些確實很糟糕,但是它並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可怕。很多情況下,你之所以覺得可怕,是因為父母、老師、以及周圍的人給了你某種理念——你不敢追求你更想要的職業,因為如果你失業了,父母會很失望,朋友們做著比你好的工作,而你本該也是一個有好工作的人,所以你害怕這些事情發生。但這些恐懼都與工作以及你的職業生涯無關。這就是遠古時代的人類傳遞下來的那種恐懼的感覺,它們並不是理性分析得到的結果。


更合理的答案是,你不應該這輩子為了其他人的期望而活,即使是最親最愛的父母;也從來沒有人規定你一定能有一個好工作,你一定不比周圍人差,這種意識只是自我感覺良好。當然讓家人開心、拿到一份好工作很好,但這些是結果,而非目的。如果你從其他更本質的要素出發,比如你自己的幸福感,以及辭職的風險評估,你就會發現恐懼沒有任何意義,你需要做的只是解決問題。


所以你會意識到你身邊的大多數人,包括那些比你更有人生經驗的大人們,都是被這樣愚蠢的恐懼纏繞著。

當然了,我並不是說我們要去追求失敗。我想沒人願意失敗。我不同意人們所說的「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能讓人學會更多」之類的話,好像失敗是一件好事。如果你理性地看待問題你就會發現,那些話只不過是用來安慰心理脆弱的人。一點一點成功的積累能迎來更大的成功,而成功也同樣能讓人學到很多。

所以我所強調的是:

在做事之前,不要害怕失敗。不要因為有可能失敗而不去嘗試,也不要因為有可能失敗而不盡全力。努力去追求成功。如果成功了,那很好;如果失敗了,也不要灰心喪氣,這很正常,爬起來再試一次。

施瓦辛格曾經總結過他成功的秘訣:

Don』t be afraid to fail.


Never ever be afraid of failure. I couldn"t have gone through one lifting event in my life if I had been afraid of failure. Because of course there"s always a chance that you can fail. When you lift weight, I tried ten times to lift bench press 500 pounds and I failed. But the 11th time I did it. So never give up and never be afraid of failure. Otherwise you box yourself in and you limit yourself.


Anything I』ve ever attempted I was always willing to fail. You can"t always win but don"t be afraid of making decisions. You can"t be paralyzed by fear of failure or you will never push yourself. You keep pushing because you believe inyourself and in your vision and you know that it is the right thing to do and success will come. So don』t be afraid to fail.


不要害怕失敗。


永遠不要害怕失敗。如果我害怕失敗,我不可能成功完成我人生中的那些舉重。因為你總有可能會失敗的。當舉重的時候,我嘗試了十次卧推五百磅,我都失敗了。但是第十一次我成功了。所以絕不要放棄,絕不要害怕失敗。否則你就把自己裝到了盒子里,限制了你自己。


我曾嘗試過的每一件事,我都有可能失敗的打算。你不可能總是獲勝,但是不要因此就害怕做決定。你不能被失敗的恐懼所麻痹,否則你將永遠無法超越自己。你不斷突破自己因為你相信自己;你相信自己的目標,你知道你做的是正確的事,成功就自然會到來。所以不要害怕失敗。

這聽起來像是雞湯,愛迪生失敗的故事也老掉牙了,但道理確實如此。


而我學游泳的經歷也告訴我:

每當你學習一個新動作,你都有可能失敗,包括嗆水、拍肚皮等糟糕的體驗;但是如果你不去做,你將永遠也學不會。


而且你做了之後就會發現,這些事情並沒那麼可怕。


害怕別人的評價

在我們做事時,有時會因為外界的評價而感到不適。很多挫敗感也來源於此。這是人類的另一種感覺:羞恥感。和恐懼感一樣,它也是關於逃避的。也就是說,如果你體驗過這種不適,下次再有可能發生的時候,你可能就會選擇避開它。比如你上台演講,結果氣氛搞得很尷尬,周圍人都笑話你,你也覺得很丟臉。下次再有這樣的機會,你潛意識裡就會想到這個情況而選擇逃避。

羅斯福曾經說過這麼一段話:

The man in the arena


It is not the critic who counts; not the man who points out how the strong man stumbles, or where the doer of deeds could have done them better. The credit belongs to the man who is actually in the arena, whose face is marred by dust and sweat and blood; who strives valiantly; who errs, who comes short again and again, because there is no effort without error and shortcoming; but who does actually strive to do the deeds; who knows great enthusiasms, the great devotions; who spends himself in a worthy cause; who at the best knows in the end the triumph of high achievement, and who at the worst, if he fails, at least fails while daring greatly, so that his place shall never be with those cold and timid souls who neither know victory nor defeat.

競技場中的男人


榮譽不屬於評論者,也不屬於那些坐在一旁,對做事人指指點點、品頭論足的人。榮譽歸於競技場上的人。他的面容被塵土、鮮血和汗水所模糊。他驍勇無懼,卻也不斷犯錯,他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因為只要努力,就會犯錯,就會暴露缺陷。他實實在在地在奮鬥實踐,他對事業充滿熱情,全情投入,他毅然投身於有價值的事中。當他站在競技場內,至好他能獲勝,至差他會戰敗。但是,當他失敗,他失敗的如此無所畏懼。那些冷漠而膽小的靈魂既沒有機會了解勝利,也沒有機會了解失敗,他們將永無和他相提並論之日。

我一直都很支持羅永浩,因為他讓我懂得了:不論結果如何,總會有一堆人來評價。要做那個做事的人。


老友記中瑞秋的扮演者Jennifer Aniston也曾經說過:

Taking on challenges and not feeling shame for things that haven"t gone the way you felt they should have. And not feeling like a failure or allowing people to critique your life and make you feel like you"ve failed at something. That"s just toxic noise.

接受挑戰,即使無法如願也不要感到羞愧。不要覺得自己是失敗者,不要允許別人評價你的生活,更不要因別人的評價而感到挫敗:那只是毒害人心靈的噪音而已。

記得上學時總有這麼兩類學生,他們同樣不喜歡學習,成績都不太好。但當老師在考試後批評他們的成績時,一類學生會感到失落沮喪,甚至有些自卑;但另外一類學生卻完全不放在心上,依舊我行我素。

傳統的觀念總是傾向於表揚像前者那樣的孩子,因為他們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但我卻要說,也許後者更值得讚揚,因為他們不害怕別人的評價。這也就是為什麼有很多在學校里成績落後的學生在社會上能夠取得領先。因為他們很早的時候就有獨立的思想,當它們找到自己真正要做的事情時,他們就能做的很好。而前者,卻因為別人拿成績來衡量他,他自己就也拿成績來衡量自己。


施瓦辛格還有一條秘訣是:

Now let me tell you, if someone told me that something is impossible, I will go out and do it. That"s just the way I always was.


I was told to my face: you are nothing but a gaint muscle, you can"t act, you have no future and you have an accent that"s laughable. Ignore the nay-sayers and work like hell. You are going to find that nay-sayers are in every turn that you make. Don"t listen, just visualize your goal and know exactly where you want to go.


I mean, how many times have you heard that you can"t do this and you can"t do that and it"s never been done before. I heard it all the time. I love it when someone says that no one has ever done this before because then when I do it, that means I am the first one that has done it. So pay no attention to the people that say it can』t be done. I always listen to myself and say. 」Yes,you can.」


現在來讓我告訴你,如果有人跟我說某事不可能,我一定會去做。這就是我一直以來的做法。


別人指著我的鼻子說:你除了塊頭大什麼都不是,你不可能做演員,你沒有未來而且有著搞笑的口音。無視那些唱反調的人然後拚命工作。在你的每個轉折點你都會發現反對者,不要聽他們的,只要你明確你的目標。


我意思是,生活中有多少次你聽到別人說,你不能做成這個,你不能做成那個,那從來都沒人做成過。我總是聽到這樣的話。我喜歡別人說這事從來沒人成功過,因為這樣的話當我做成了,我就是那第一個人。所以不要聽人說你不可能做好。我總是聽見我對自己說:你可以的。

學生會被老師家長評論,而當我們長大了走向社會。社會就會開始評論我們:你沒有高學歷,沒有好工作,長得不好看,還沒錢沒地位。


不要放在心上。如果你真的那麼在乎錢,那就努力去掙,不要在意別人的指指點點。如果你不在乎錢,那就更談不上為此感到沮喪。去做你真正在意的事,不要管別人怎麼說。不要永遠活在別人的評價里,或者一輩子都在評價別人。


當然了,我說不要在意外界的評價,並不是說要一意孤行,不聽任何意見。不過事實往往恰好相反:你越是在意外界的評價,就越是聽不進別人的意見。


深層次的原因

我們已經搞清楚了之所以有些人在前進的路上走的很緩慢,有兩個重要的原因是害怕失敗,害怕別人的看法。我們似乎知道了這樣想法產生的原因。

但是事實不僅僅如此。我發現了更為深層次的原因。

那就是錯誤的定位——將「我做的事「等同為「我自己」。

什麼意思呢?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會認為,我要麼聰明,要麼不聰明。如果我做事失敗了,就意味著我不夠聰明。這裡面「我做的事」就代表著「我自己」;而在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看來,我的智力是可以增長的。如果我做事失敗了,就意味著我又學到了新的東西。這裡面「我做的事」並不代表「我自己」。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


其實人們的大腦喜歡簡化,分辨別人的時候不喜歡複雜具體的細節,更喜歡通過總結來認識,也就是「貼標籤」。

比如你數學考試考了滿分。人們不會給你貼上」某年某月某日數學滿分的孩子」,而是會給你貼上「聰明的孩子」或者「數學好的孩子」。長期以來你自己就會這樣認為,於是將這兩者混為一談。

那麼假如下次數學考試,你考的沒那麼好了,或者遇上別人比你還好了,那麼你還是那個「聰明的孩子」或者「數學好的孩子」嗎?很顯然,你還是你,無非從是考試前到考試後這幾個小時,一個人怎麼可能就能從「聰明」到「不聰明呢」?


所以說人是在不斷變化的,而標籤卻是固定的。兩者無法等同。


因此我們要明白,在探索世界的道路上,我們是實驗室里的科學家,而不是實驗本身。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人們會害怕自己的失敗,害怕別人的負面評價。


因為如果你是實驗本身,那麼,負面評價對於你來說並不是可以學習的反饋,而是人身攻擊——你感到十分受傷。而且如果你和你的實驗是一個整體,是一回事,那麼如果實驗失敗,你也就失敗了、永遠地毀滅了。這太可怕了。


所以,當你失敗的時候要搞清楚定位。我做的這件事情失敗了,不意味著我就是一個失敗的人;當別人批評我的時候,是我這件事做的不合適,不意味著我就是有缺陷的。


同時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總是會有不理智的評價。因為當你改變的時候,標籤發生了變化,這使得別人感到迷惑不解,迫使他們重新調整腦海里的信息;或者因為他們從不改變,讓他們感到威脅。因此嘗試創新會經常遭到反對,嘲笑或怒火。


理解了這一點,也就理解了別人對你的批評。你要是害怕這個就不去行動不去改變,也未免太可笑了。


出於大腦的簡化功能,我總結出了一句話:


你永遠無法控制其他人做什麼,你只能控制你自己做什麼。


怎麼辦?

如果我們想真正做到不怕失敗地去學習新事物,不怕周圍人的評價去實現自己的目標,還得觀察觀察已經做到這點的人。

那就是孩子們。

李小龍曾經說過:

Failure is a natural part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for anything we do. No parent has ever watched their child fall while trying to take their first steps and said, 「well, I guess they』re not a walker.」 So why would you do this to yourself?

失敗是我們學習做任何事情過程中的一個自然組成部分。全天下父母看著自己的孩子試著邁出第一步時都不會說:「嗯,我估計這孩子不會走路。」 那麼你為什麼要這樣對自己呢?

想想你身邊的孩子們,或者你小的時候,當你開始學習走路、學習數數、學習講故事時,你害怕失敗嗎?你擔心別人的感受嗎?

顯然沒有。

原因很簡單。就像人類在第一次被野獸吃掉之前對它不會產生恐懼感,我們不曾體會過失敗的痛苦時也不會害怕,在小的時候也並沒有太多羞恥感。

但是隨著慢慢長大,我們發生了變化,而且是不可逆的變化。

就像陷入了一個死循環。你越是害怕,就越不會做那些事。而越不會做那些事,你就越是害怕。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即使明白這些道理,也很難付諸行動。

而每當我們告訴孩子們一個道理的時候,他什麼都不想,直接出去付諸實踐。成人會怎麼樣?成人說好,我會去用。但到了時候他不會用。他會告訴你,我本來是想用來著,但是因為這個原因那個原因,我覺得還是算了,所以我沒有用。

看到區別了?所以說,解決辦法就是像孩子一樣,不要想,直接付諸實踐。當你一旦不知怎麼地進入了那個循環,就能打破它。


所以概括成一句話:以後每次有演講的機會,你就直接上。什麼都不要考慮。


周圍的人都覺得我的演講能力比較強,認為那是天生的;實際上那是因為每次有演講的機會,他們都遠遠地躲開;我甚至都不用去爭取,就有了鍛煉的機會。久而久之,我也不知道怎麼就不害怕演講了。


3當眾的演講,表演,都是指自己在一個或者多個人面前展示。這個展示的過程中如果你心中擔心別人對你的看法,還有你表演的是不是讓別人滿意,別人是否會因此讚賞你,那麼「恭喜」你,你也是屬於追求完美,以及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好形象的一類人(我也屬於這一類)。從好的角度看,這類人有強烈的進取心,希望自己能優秀,能各方面表現優秀,希望自己表現的完美。但是從另一方面說來,對自己表現過多的關注和苛求完美讓這類人有了過多的負擔和心理壓力。
過多的關注自己的行為是一種向內關注,既關注自己的情緒、身體的相關變化,而不注重關注客觀事實的發生和發展(正在發生的事很重要,也就是很多靈性書籍說的「這是沒有活在當下」),這就是內向的人的原因和表現。那怎麼破?????恩,預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開個玩笑,我們繼續)知道了緣由,我們就好解決了——1.不要活在情緒中,情緒的出現都是自然而然的,看看小孩子的一天的情感變化,體會他們對於情緒的「不掌控」——順應自然,事實既真理,不要抗拒情緒,允許它的出現;2.注意力向外(這就是外向的最簡單總結),把你的注意力集中於外面的事物,去看、去聽、去感覺、去思考、去體會每個當下。當然,你會說我的思緒跑到了對未來的擔憂、焦慮;對過去的悔恨、恐懼、無助上,我無法控制怎麼辦?這時你可以給自己播放一些畫面:你的很親近的親人朋友的離世的場景、畫面,細節越多越好,你自己去思考人的一生有多長,什麼事情是重要的,想像當你臨死的畫面,什麼事情是你真正在乎的?你對人生這樣下去會產生的結果會後悔嗎?那麼,這些你在乎的東西還重要嗎?????什麼才是你要去關心在乎的?不就遺憾的事???????????
「人生是一場奇妙的旅行。」我很贊成。神秘的結果才有意思,對吧?不要一直猜測可能的結果,累不累?你每一次都猜對了?還是猜了就必然有好結果?都不是,所以,管他呢,我們去專註地做每個當下正需要你我去做好的事情(用心去用我們自己腦海中想要的、期望的方式去做)——結果?那是上帝、神或者其他某位你信奉的神明(隨你怎麼稱呼都行)要做的決定,關你我屁事。隨他吧——Let it go!(想起了姚貝娜唱的這首歌,唉,悼念!)
演講的練習,建議殷亞敏老師的書,絕對有用。
歡迎關注公眾號:自由的人生不恐懼,我會不定期分享新內容乾貨。
創建於 00:19
禁止轉載


  按照《面對恐懼,從容面對》(FeeltheFearAndDoItAnyway)的說法,恐懼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恐懼事情本身。
  第二個恐懼是害怕失去背後的價值
  真正的恐懼是,你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去應對這個失去。
  比如說很多人害怕公眾演講,這是第一個層次。第二個層次你發現,自己真正害怕的不是公眾演講,而是怕講砸;但是在最深的低處,他真正恐懼的不是講砸,而是自己沒有能力自己講砸的狀況。那才是你內心深處的不自信與恐懼。
  一個新東方老師來到北京,競聘新東方集團培訓師,此人在自己分校是首席加主講,在當地是講得天花亂墜萬人愛戴。但是一想到明天要面對培訓師(新東方更老的一群老東西們),他就心裡發虛,覺得自己怎麼講都不行。他大半夜敲門過來找我,說古典你搞心理的,有沒有什麼好的方法?
  根據恐懼層次分析:
  恐懼的第一層次:這個人害怕公眾講課。
  恐懼的第二層次:這個人不是害怕公眾講課,而是害怕不被評委認同,
  恐懼的最深層次:他也不是害怕不被評委認同,而是害怕自己無力面對不被認同的情況……他不敢想在學校裡面打分最高的自己會被點評說:你其實很一般。
  我帶他一起試探一下恐懼的底線,「如果你真的明天被罵的一臉屎,你會怎麼辦?」
  他想了想說:「其實沒有什麼,他們的點評也不一定是對的啊,也這其實是我的一個學習機會啊。」
  我說「你別這麼理智,這不是你的風格。你內心的那句話是什麼呢?」
  他想了想說,「我他媽的其實想說,fuckyou!Thatisme,Anyway!我就這個水平,還就是本地第一名,你們愛聽不聽!」
  「很好」我說,「你現在就出門,大喊三聲Fuckyou,Thatisme,Anyway!明天上台前,再大喊這麼三次,你就不害怕了。」
  第二天的競聘結果你能想到,教室里的培訓師評委們被他教室外的fuckyou嚇到,也被他的精彩講課震撼了。
  從此以後,每當新東方有老師不敢上台,我都陪他在教室門口大喊:fuckyou,That』sme,anyway!非常有效。
  恐懼就是這樣一個懦夫,當你觸及他的底線,接受事情最壞的結果,然後開始準備和他大幹一場的時候,他早就不知道躲到哪裡去了。

——轉載自《拆掉思維里的牆》


以前我也跟你一樣,直到後來我看到了這幅圖,之後在台上演講的時候心態都是這樣了,一點也不緊張。


作為一個早年覺得自己非常內向一定有社交恐懼症,後來經常做千人演講的人......希望對你有點幫助。


第一是不要給自己貼標籤,就覺得自己是個怎樣的人。正如我前面所講,人是會變化的,而且經常是非常巨大的變化。所以,對自己的能力保持開放,不是說你性格就做不了這個,很多時候只是不習慣或者不熟練。


第二真的是要多練習,我大學做學生幹部期間講話都經常緊張,讓自己徹底不緊張的是做了一年半的大學老師以後,天天講,自然就不緊張了。


第三,要多專註於講話的內容,少關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你講的內容有意思,自然別人就會給好的反饋,形成正向互動。如果一開始內容沒準備好,或者對自己講的沒信心,自然就會心虛露怯。所以我自己做大學老師的時候,都花很多時間把內容做得更生動,這樣,學生有正面反饋,自然自信會增強。


第四,要懷著「愛」來講,上台的時候,掃視一下觀眾,從心想像一下每個觀眾都是最好的、最溫暖的、最值得信賴的,你喜歡的朋友。無論你講得如何,你都愛他們,他們也都愛你。不要去思考這種暗示的意義,這麼做就好了,管用。


如果你問想提高演講的朋友,什麼是你最想學習的,十個人里有九個人都得回答:如何克服緊張?我在演講俱樂部訓練的時候,目睹過很多剛參加俱樂部練習演講,有很嚴重的演講恐懼。比如最常見的是登台演講,講著講著忘詞了,尷尬的站在那裡,有的還會把演講稿拿出來。還有的演講者還沒有站起來,面部就已經變得很緊張和僵硬了。記得我一次給瑞典商會的企業會員做演講培訓,當時現場有八十多人,有一個環節是我邀請每組的代表上台練習演講,在他們上台後我會禮貌性的握手,結果發現握手的十個人里有八個手心都是涼的,這也是一種緊張心理影響身體的反應。演講恐懼可以說是演講新手要克服的第一道關卡。

演講恐懼是一種心理反應,但它可以讓你在舞台上產生如下的身體反應

1. 出汗

2. 手腳冰冷

3. 大腦經常出現空白

4. 手放在兜里

5. 身體不停的晃動

6. 語速變快

7. 聲音變小

演講恐懼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這來源於我們不習慣在眾人面前展現自己,我們習慣了一對一的聊天,而當面對多人講話的時候,就超越了我們的舒適區,焦慮就會產生。從心理學上說,人們在面對危險的時候,大腦通常會有兩個反應機制:戰鬥或者逃跑.而我們在舞台的時候,也會把舞台當作一個面臨的危險,也同樣會啟動這兩個機制。通常恐懼來源於以下幾點

1. 不自信

總是擔心自己的專業度不夠,想到要是面對多人演講的時候,對自己說服別人的權威性產生擔心,認為自己不夠專業,上台後沒有底氣。

2. 擔心別人的負面評價

上台後害怕看見聽眾的反應,如果是消極的反應會更加害怕。認為自己沒有得到觀眾的認可。

3. 不習慣站在舞台和面對眾人

平時都是一對一的溝通,很少上檯面對眾人,有的人很低調,對舞台和上檯面對多人的場合不是很習慣。

綜上所述,這些都是各種會產生緊張的因素。九年前我第一次到演講俱樂部,參加的是一個即興演講。我記得當時站在台上的時候,不由自主就把手放在了兜里,後來負責演講點評的會員還提到了這一點,建議我不要把手放在兜里。隨著我參加了九年演講俱樂部,並且轉行做了培訓師之後,我在上台前越來越沒有緊張的感覺了。我總結了一下原因,可能有兩點:第一點:長時間的練習已經讓我對我的舞台表現能力有了充足的自信,我相信自己可以通過每一次演講讓聽眾喜歡我 2. 能夠接受聽眾的負面評價了,我相信每次演講底下的聽眾都會有人不喜歡你,而這是正常的,我可以接受。這兩點是我不緊張的主要原因,而促成這兩點的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上台演講,去習慣對多個觀眾講話,去習慣聽眾的注視,當我們習慣了這個特殊的講話環境,演講緊張也就減輕不少了。

那麼針對很多沒有長時間參加過演講的朋友來說,有沒有哪些方法可以緩解緊張呢

?我推薦以下克服恐懼的三個方法

1. 自信的身體姿態

在TED演講中,有一個演講的點擊量是位居前十名的,那就是由哈佛大學的教授Amy cuddy做的一個演講,叫【肢體語言塑造你自己】,她講述了一個實驗,分別讓同一組人,做兩種動作,一種是高姿態的身體語言,比如手插腰,雙手放在桌子上,雙腿放在桌子上,做完去一個房間去參加一個賭博的活動,然後再讓他們做一組比較低姿態的姿勢,比如身體蜷縮,然後再去賭博。實驗的結果是,第一種高姿態的身體語言會讓那組人在賭博中的下注有所提升,而同一組人,第二組低姿態的身體語言卻讓他們的第二次賭博的下注和自信心降低了。

經過了多年的研究,Amy總結出一個規律:你的身體語言決定了你是誰。 對於那些不自信的人,她提到了一個方法:如果你想變的自信,你就要先裝的自信,最後你就可以真的變的自信。每次上台前,如果你可以嘗試一個兩分鐘自信的身體語言,可以讓你在接下來的活動中更加自信。

Amy的這個演講讓我想起在課上經常讓學員做的一個練習。我會讓他們把雙手在胸前打開,然後說一句話:我很內向。然後做一個雙手交叉放在前胸的動作,然後說:我很自信。做這個練習的時候,學生經常是笑成一片。原因很簡單,說的話和身體語言不配套,高姿態的身體語言配上了低姿態的表達就會很搞笑,你的身體語言真的決定了你說話的狀態。

所以,要想演講不緊張,一定要從自信的身體語言入手。什麼是自信的身體語言?就是用開放式的身體語言。身體語言分開放式和閉合式,閉合式就是手插兜,手背後,手交叉,手會形成一個迴路,閉合式的身體語言會讓你感覺很緊張,很壓抑,而開放式身體語言,就是雙手沒有交叉,自然的擺在兩邊,或者向前打開。開放式身體語言就是哈佛教授Amy所說的自信的身體語言,而很多時候,我們會不由自主的用一些低姿態的身體語言去降低我們的自信。

有時候,我會在演講前的一段時間,離開座位,站著等待上台演講。為什麼要站著呢,因為站著可以讓身體完全打開,而坐著會是一個半打開的狀態,通過完全打開的姿勢可以建立一個自信的身體姿態,提前讓身體進入到演講的準備階段。

等站在台上,你開始講話了,你一定會有緊張,不過不要害怕,因為你可以用手勢,去降低你的緊張感。為什麼用手勢呢?因為十指連心,我們心理有什麼活動,都會反應在這雙手上,比如有人不自在會用手摸鼻子,有人不放鬆會把手緊握,十指和我們的心情很相關。而一旦將我們的手活動起來,就能極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情緒,轉移我們的注意力。至於如何用手勢,我會在單獨的一章來詳細介紹。

2. 提前演練至少十遍以上

我在演講俱樂部觀察過,很多人演講現場發揮的不好,不是因為緊張,而是因為沒有準備好。因為緊張和忘詞是相互作用的,你緊張會忘詞,忘詞會緊張,所以能提前控制的就是不忘詞。怎麼不忘詞呢?就是提前演練。英語里有句諺語,if you fail to plan, you plan to fail. 意思是如果你沒有成功的去準備,那麼你就準備不成功吧。比如我們的演講俱樂部是每周一的演講,而有的會員可能很早就接到演講任務了,但他周日才寫稿子,周一晚上俱樂部會議開始前,還在門外突擊練習演講,這樣準備的可能就有點不夠充分了。我之前參加演講總決賽的時候,稿子已經修改了二十多遍了,越改越熟練,最後在舞台上也沒有忘詞。只有充分的打磨一個稿子,才可以做到在台上演講一氣呵成,言簡意賅。我記得我第一次在演講俱樂部做演講的時候,為了能夠給大家留個好印象,在家裡練了十遍演講,就是不看稿子一遍遍反覆的自己講,結果演講那天,發揮的非常出色,拿到了當天的最佳演講者的獎項。後來我觀察了一下,凡是演講非常流利的小夥伴,之前都是提前練習了十遍左右的。所以,真是應了那句話,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3.設計好影響聽眾的內容

很多人在台上緊張,因為聽眾都會看著自己,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如何設計不同的內容,可以影響聽眾。與其我們等著被聽眾審視,不如我們在演講中設計可以讓聽眾跟著我們走的環節,彷彿你手中有一個遙控器,當你按1鍵的時候,聽眾會好奇,當你按2鍵的時候,聽眾會開心。比如我在開場可以設計一個問句: 有多少人會在演講前緊張?」 這就是一個可以影響聽眾,產生共鳴的方式。或者,可以在演講里播放一張圖片,講一個自己的故事,不同的形式都會影響聽眾。而這些方式,是需要我們提前在演講里設計好,可以讓我們在演講過程中更好的轉移自己的焦慮,去積極的影響聽眾的反應。

為了可以設計好你的演講,你需要一個演講設計大綱。假如我是做一個20分鐘的如何克服緊張的演講,大綱如下:

特別通知:9月27日晚20:00我會在知乎live做一場分享:「不敢當眾講話,還想升職加薪?「,歡迎點擊下面鏈接報名收聽

不敢當眾講話,還想升職加薪?

大衛祁

公眾號:【大衛祁演講工作室】

兩屆全國演講冠軍

世界五百強培訓師

國際演講協會9年資深會員


剛好看到羅素寫的一段話。羅素在人生中很長一段時間,是靠巡迴演講維持生計的。這段話是關於他如何克服自己的演講焦慮。

「另一個方法可以消除多數的煩惱,就是明白那使你操心的事根本無關重要。我曾有一時作著無數的公共演講,最初,每一場聽眾都令我害怕,慌張的心緒使我講得很壞;對此窘境的懼怕,竟使我老是希望在講演之前遇到什麼意外,講過以後我又因神經緊張而疲倦不堪。

慢慢地,我教自己覺得我演講的好壞根本無足重輕,宇宙決不因我演說的優劣而有所改變。於是我發覺,越是不在乎講得好或壞,我越是講得不壞,神經緊張慢慢減退,幾乎完全沒有了」

《幸福之路》 — 〔英〕羅素


我的公眾號:酷炫腦
微信:coolbrain_science


(我想用一個和你面對同樣問題的青年的故事做為問題的答案,可是一下子搜索不到那個故事。)

故事的大概意思是:一個年輕人對上台演講很害怕,請教一個很擅長演講的人,這個是馬克·吐溫還是誰,我忘記了,就當他是馬克·吐溫吧。

馬克給他的建議是:你想像十年之後,你遇到聽你演講的聽眾,你問他:他對十年之前一次你的演講有什麼看法,他很可能的回答是:他不記得他有聽見你提到的演講了,他並沒有撒謊。你試問自己:你是否記得十年前自己聽過的一次演講?

現在知道怎樣思考了吧:不管你講得好或者不好,十年之後,都不會有人記得你的演講。既然這樣,你就儘力去做好吧。

馬克·吐溫最絕的一點是,他對那個年輕人說:其實在坐的聽眾,誰都沒有指望從你那裡聽到什麼出色的演講。

讓你緊張的真正原因是你害怕自己表現不好。而實際情況是,不管你演講得好與不好,從大的時間尺度上來說,都跟沒有演講是一樣的效果。 你如果想明白了這一點,壓力肯定一下子會減少許多。

有一個作者曾經寫過:「人生有許多次選擇,但是關鍵的就只有那麼幾次」,其實這種思維方式是很錯誤的,錯誤在於,他的潛意識裡認為人的一生所做出的成就就是靠那麼幾次臨門一腳決定的,而不是持續不斷地努力。

什麼高考失利啊、婚姻失敗啊,在問題在發生時,我們常常會有一種錯覺,即這件事情會影響自己一輩子啊,自己陷入絕境啦,無路可走了……

前兩天看到一個清華的輟學生回答關於「從清華大學輟學對他人生的影響時」,他的回答是:其實沒有太大的影響,我看到這樣的回答,一點也不出乎意料,因為我很小的時候就意識到了這一點的。

如果你矢志不渝地做一件事情,外界其實是很難對你產生決定性的重大的影響的。當然,出車禍被撞死不在此列,因為被撞死畢竟是一件影響一生的事情,除此之外,什麼蹲監獄啊、高考失利啊、婚姻失利啊、父母早亡啊,都不會成為影響你一生的事情,當然前提是:你不讓它成為。

當自己的處境很糟糕時,用更長遠的眼光去看待一件事情,提醒自己這只是暫時的(當然這個暫時可能是一年、兩年或者五年、十年),這件事情對於自己一生的真正影響其實是很小的。這是一種思考、看待問題的方式,一種對待生活的心態,要學會運用這種思考問題的方式。


經常逼自己上台,某個時刻你會絕望了然後豁出去了,這就是量變到質變的里程碑,親測有效


首先是找個廣場,人多,還有跳廣場舞的大媽們那種。
拿著演講稿,喊破喉嚨吧,一天之後,你會發現,誰會在乎這東西?

說實話你敢上台,大家的心裡對你最差的評價也是勇敢。

然後弄點乾貨:恐懼上台是小事,畢竟不上也得上,但是因為過度緊張而導致腎上腺素分泌——手抖腳抖就很丟臉了,怎麼克服?

倍他樂克_百度百科
去藥店,「給我來一盒倍他樂克」,按照說明,演講前嗑兩粒,妥妥的。
親測有效,本人在服藥後,稀里糊塗的背完自己寫的稿,掌聲雷動,一等獎:IPHONE4s一部,到手。嗯......秀一下之後果然神清氣爽......

控制不了自己的精神,就控制一下自己的肉體,這是正確的思路。
有句話怎麼說來的?
相信科學。


我也是這樣。

不管我主持多少次班會朗誦多少場詩詞發多少次言依然是這樣,會緊張會心跳加速會手腳冰涼出冷汗。於是我知道,不是所有事都可以靠多練解決,生理反應克服不了那我就承認我克服不了。但是,我會在主持前在朗誦前在發言前做百分之二百的準備,一百用來完美呈現我所想表達的內容,另一百用來臨時解決突髮狀況。這些就是底氣,是即使依然緊張到發抖卻能面帶微笑的底氣。

彆強求像政客演說家那樣臉不紅心不跳侃侃而談落落大方,做到自己能準備中的最好就可以。


我覺得你可以換個身份再上台演講。領導訓下屬的時候從來不恐懼。


可能我的骨子裡也是一個內向的人。小學的時候,一個說故事比賽,我不知道我當時怎麼會有勇氣去參加這個比賽,我用了幾個晚上才把一個故事背的熟練,可是到了台上,我依然忘了詞。
記得我初中班主任用了四個字來形容我:默默無聞。很少主動去與別人交流,知心的朋友也沒幾個。
到了高中,我是當時第一名考進我們班的,當了班干,還做了英語課代表,可能就是這個時候開始,我慢慢的學會了上台說話,跟老師交流也不會面紅耳赤了,在這段時間,我有了幾個可以說真心話的朋友,這些人是我一輩子的知己。
到了大學,我似乎變得更活躍了,在大學校園裡穿梭,參加各類活動,站在講台上侃侃而談,似乎自己也變成了我曾經想要成為的人。
說了這麼多自己的經歷,我想表達的是我們有可能改變不了自己內斂的性格,但我們要知道這世界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這是你決定不了的,每個人都會有自己擅長的事,有自己不擅長的事。只要你想獲得成功,想要實現自己心中的夢想,想要追求更高質量的生活,有時候你就必須在有很多人的場合說話。
有人會問我,當我站在千人大禮堂演講報告時,我不緊張嗎?說實話,我緊張,我擔心自己記不住詞。別人有可能站在上面應對自如,因為那是他善於的事。別人不需要花時間就能脫口而出或許我們要花費一個晚上,兩個晚上,甚至更多的時間,直到你有足夠的自信,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到那時,你就可以控制自己心中的恐懼,得到自己想要的成功。你為了某個演講精心的去組織語言,在心中已經演練了無數次,甚至每個動作你都設計好了,有可能你在上台演講前還會緊張,還會心跳加速,但當你站上講台的那一刻,一切都不重要了,你忘記了你心中的恐懼,你也會和下面的評委或領導有眼神的交流,在那一刻,你會贏得掌聲,戰勝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薄弱點,只有自己去勇敢的面對它,你就已經成功了。


如果真的想克服的話。就爭取上台的機會,上台10次還緊張,就上台20次。我想這是最快也是最好的方法。
在大學的時候試過好多次失敗的演講。明明在腦里已經腦補了不知道多少次,這裡要這樣講,這裡這樣講。一上到台,說話聲音都抖了,拿麥的時候發出吱吱的聲音(當時不知道不可以拿麥頭的),拿著麥的手和指著PPT的手都在狂抖。最後只能低著頭慢慢的把自己準備的資料讀完,讀完後台下一點反應都沒有(可能他們不知道我已經講完了)
可能我是對這種感覺上癮 還是什麼鬼的,每次一有機會我都會爭取上台演講,準備的PPT越來越精緻,把我想講的話的概要寫在紙上(其實是我懶,應該把想說的都寫下來)。講完最後加一句:以上就是我講的全部內容,鼓掌拍手!!
上台多了,說的多了,讀的少了。能自然的把自己想說的都表達出來了。就算準備不足也敢在瞎扯也敢在台上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了。
上台多了我覺得不一定會讓自己自信了,但應該可以讓自己很自然的表達出自己想說的話。
然後

我覺得工作後好像沒什麼卵用。


推薦閱讀:

如何擺脫慾望和恐懼,獲得心靈的平靜?
晚上一個人害怕?
我這是屬於什麼情況?
非常容易焦慮,無論事情大小都會焦慮怎麼辦?
為什麼看到這張圖片會感覺特別不舒服?

TAG:心理學 | 演講 | 恐懼 | 內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