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安慰劑效應?安慰劑效應與哪些因素有關?
書上查到不少,資料也有不少,就是想看看大家對它的理解。因為很多黑中醫的都會從這個角度入手,最近看這方面的資料感覺從這個角度出發,很多人說不到點子上。
嫌打字麻煩直接從自己的論文里扒了一段:
安慰劑(Placebo,拉丁文,I will please)一詞最早出現於5世紀初期,源於St Jerome在將聖經從希伯來原文翻譯成拉丁文的過程中,把第116篇讚美詩的第9行的第1個單詞的誤譯成Placebo。到了13世紀,由於當時葬禮上僱傭的哭喪者經常唱誦這錯譯的第9行,於是人們開始用placebo來形容用於取悅他人的虛假行為[1]。1955年,Henry Beecher[2]發表了他的經典著作《強大的安慰劑》,宣稱35%的患者能從安慰劑治療中獲益,引起了公眾對安慰劑效應的廣泛關注。現如今對於安慰劑效應的應用主要集中在臨床試驗和新葯開發領域,將安慰劑控制組應用於隨機對照試驗,以排除心理因素對治療手段或者藥物的實際效果的影響。與此同時,安慰劑效應本身作為一種研究心理對神經生理調節作用的重要模型,也得到了日益密切的關注。
安慰劑效應,簡而言之,就是因為以為自己吃了真的葯,使得吃了假藥產生了有用的效果。
這裡的葯可以是真葯,吃的,敷的,注射的都行;也可以不是葯,可以是某種治療方案,甚至可以是某位名醫生(所謂見著了名醫病就好了一半了),或者是漂亮的護士之類的。
安慰劑的影響因素有哪些呢?我能想到的有以下因素:個體差異,醫患關係,先前經驗,暗示。
影響最大的我認為是病患的個體差異,這種差異主要體現在人格上的差異,所謂人格不是品德。心理學上的人格指的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一個人的以性格為主的多種心理特質的綜合體。其中對安慰劑效應程度影響比較大的幾個人格特質為:樂觀性、受暗示性和焦慮敏感性特質[3-5]。也有研究者簡單粗暴地把人分為高安慰劑反應組和低安慰劑反應組,然後送進核磁掃個幾回來看看是不是這兩種人在經歷安慰劑體驗的時候大腦活動有所差異,結果真給他做出來了[6]。延伸地說,有研究者發現安慰劑敏感者和非敏感者還有基因上的差異,這個文章我沒看,有興趣的可以自己搜搜。
醫患關係很好理解,醫生和你關係好,你心裡頭就踏實啊,他說啥你都覺得他不會害你,畢竟這麼熟。關於這一點也是有文獻支持的,良好的醫患關係也有助於患者對治療效果形成積極正面的預期[7、8],Keptchuk等[9]比較了在兩種醫患關係下安慰劑治療效果的差異,發現在醫患關係積極融洽的情況下進行安慰劑針灸治療的效果更好,意味著醫生與患者間的治療性互動能夠影響安慰劑的效果。
先前經驗就更好理解了,之前吃這個葯、看這個醫生、碰見這個漂亮護士治好了病,下次還是這個葯、這個醫生或者這個漂亮護士,那我覺得我這個病肯定也能好。此外,關於經驗的來源,除了自己的,還可以通過觀察他人的治療經驗獲得,譬如你治感冒,你雖然沒吃過這葯但你見別人吃了都好得挺快,你也會對這葯產生積極的預期。
關於暗示,可以分為言語暗示和非言語暗示,言語暗示容易理解,醫生說「這葯特好,進口的,對人無副作用,效果倍兒棒!今天吃完明天就好」這就是言語暗示。非言語暗示呢,比如醫生看著你的診斷報告眉目都舒展開了,非常輕鬆的模樣,你肯定就知道你這病問題不大。
回答完畢!
——————————————————————————————————————
幾乎每種疾病都可以通過安慰劑緩解,目前已經知道疼痛和帕金森病背景下的安慰劑效應的神經機制,但是否每種疾病的安慰劑效應都涉及到相同的神經機制?從通路層面說,我們想知道其確切的投射機制;從神經遞質上說,我們想知道介導各個疾病背景下的安慰劑效應是涉及到什麼神經遞質;甚至可以深入到分子水平,看長時期的對疾病的積極預期在其漫長的安慰劑效應中,是否使得身體自身針對該疾病表達了某種我們未發現的蛋白質或者治療方式,這將有助於我們對此類疾病的治療。這就是我們的研究目的。
總之,安慰劑效應不應該僅僅歸結為單純的心理作用,其內在是有客觀的神經生物基礎作為支撐的。
參考文獻:
[1]Finniss, D. G., Kaptchuk, T. J., Miller, F., Benedetti, F. (2010). Biological, clinical, and ethical advances of placebo effects. The Lancet, 375(9715), 686–695.
[2]Beecher HK. (1955). THe powerful placebo.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159(17), 1602–1606.
[3]Morton D L, Watson A, El-Deredy W, et al. Reproducibility of placebo analgesia: Effect of dispositional optimism[J]. Pain, 2009, 146(1): 194-198.
[4]Geers A L, Wellman J A, Fowler S L, et al. Dispositional optimism predicts placebo analgesia[J]. The Journal of Pain, 2010, 11(11): 1165-1171.
[5]Geers A L, Helfer S G, Kosbab K, et al. Reconsidering the role of personality in placebo effects: dispositional optimism, situ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the placebo response[J].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2005, 58(2): 121-127.
[6]Huber A, Lui F, Porro C A. Hypnotic susceptibility modulates brain activity related to experimental placebo analgesia[J]. Pain, 2013, 154(9): 1509-1518.
[7]Benedetti, F. (2013). Placebo and the New Physiology of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Physicological Reviews 93, 1207–1246.
[8]Klinger, R., Colloca, L., Bingel, U., and Flor, H. (2014). Placebo analgesia: Clinical applications. PAIN? 155, 1055–1058.
[9]Kaptchuk T J, Kelley J M, Conboy L A, et al. Components of placebo effect: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in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 Bmj, 2008, 336(7651): 999-1003.
安慰劑是暗示療法的一種手段,另外也作為藥物臨床試驗的參照,因為暗示療法確實有效,這就給一些新研製的藥物效果到底是來自暗示還是藥理作用帶來困擾,所以在一般的藥物臨床試驗時會分三個組,一組為試驗藥物,一組為常規藥物,一組為安慰劑,安慰劑一般組成成分就是澱粉。藉此來評價藥物效果。
巫醫的香灰就是最古老最典型的安慰劑。
安慰劑在實際醫療活動中也被用於臨床,對一些特殊疾病甚至可以達到治癒的效果,比如癔病性失語,也能緩解一些神經官能症和更年期綜合征。
安慰劑的作用原理較為複雜,既然稱為暗示療法,肯定是以精神因素緊密相關,其效果相差很大,與多種因素有關,其中較為重要的是疾病的種類和病人接受暗示的程度。與精神因素相關的疾病效果好,而器質性病變效果差,甚至無效(如果把病人錯誤感覺也歸為有效的話,那基本包治百病了)舉個簡單例子,同樣是呼吸困難,哮喘用安慰劑效果很好,肺氣腫則效果很差。暗示療法關鍵點在患者本身,如果患者屬於控制性人格,有強大的個人主見,對施治的人和藥物持懷疑態度,效果很差,而那種容易被暗示,堅決相信的人則效果很好。
****************************************************************************************************************實戰報告
一位癔病性失語的病人,經過疏導和安慰劑治療無效,於是主治醫生和一位退休老醫生演了一出雙簧。首先,主治醫師做鋪墊,第一天說有某位權威專家專治這種疾病,治癒上萬例從未失手,可惜年紀大了,請他的人太多,不好請。第二天告訴患者,已經聯繫上這位專家了,專家說如果能擠出時間的花過來看看,病人堅信不疑,用乞求的眼神看著主治醫師,並用僵直顫抖的手寫下幾個字【求求你!!!!】」第三天,退休醫生如期而至,主治醫師、住院大夫以及護士恭恭敬敬把退休醫生讓進病房,併當著病人的面把【專家】大大的捧上了一回。接下來【專家】從包里拿出一支神秘藥液,吩咐護士靜脈注射,並告訴病人,這是我研製的特效藥物,藥到病除,只要在注射過程中感覺到身體有發熱的感覺,病立馬就好。護士麻利的靜脈穿刺,開始注射藥物,病室一片寂靜,所有人平心靜氣等待結果,病人的呼吸頻率都出現了明顯的變化。
病人這時才意識到,自己已經會說話了,身體也不再僵直了,病人激動的連句感激的話都沒說便放聲大哭,而與之相反的是,整個病室所有人臉上全都是微笑。
那支只需半瓶就治好頑疾的神葯就是【葡萄糖酸鈣】能補鈣,也有抗過敏作用,主要用於鈣缺乏,急性低血鈣和低血鈣抽搐,蕁麻疹,急性濕疹,皮炎等。和患者的病沒有半毛錢的關係,就是安慰劑。
鈣劑一般無不良反應,靜脈給葯時可能出現全身發熱感,選葡萄糖酸鈣就是利用它的這一特點,轉移病人的注意力,讓他集中精神體會注射時的感覺,當發熱感出現時,通過自我暗示使病人高度抑制的部分大腦皮層活動回復正常
此答案僅基於原引文章進行闡述,並非全文翻譯,若有錯誤請多指正。
文章出處:【New Scientist magazine - 26 May 2001】
地址:Sign in to read: The power of nothing
因為需要付費才可觀看,便於梳理,將其部分必要信息進行摘抄並說明。
Want to devise a new form of alternative
medicine? No problem. Here is the recipe. Be warm, sympathetic, reassuring and
enthusiastic. Your treatment should involve physical contact, and each session
with your patients should last at least half an hour. Encourage your patients to
take an active part in their treatment and understand how their disorders relate
to the rest of their lives. Tell them that their own bodies possess the true
power to heal. Make them pay you out of their own pockets. Describe your
treatment in familiar words, but embroidered with a hint of mysticism: energy
fields, energy flows, energy blocks, meridians, forces, auras, rhythms and the
like. Refer to the knowledge of an earlier age: wisdom carelessly swept aside by
the rise and rise of blind, mechanistic science.Oh, come off it, you are saying. Something
invented off the top of your head could not possibly work, could it? Well yes,
it could – and often well enough to earn you a living. A good living if you are
sufficiently convincing, or, better still, really believe in your therapy. Many
illnesses get better on their own, so if you are lucky and administer your
treatment at just the right time you will get the credit. But that』s only part
of it. Some of the improvement really would be down to you. Your healing power
would be the outcome of a paradoxical force that conventional medicine
recognizes but remains oddly ambivalent about: the placebo effect.
上文首先闡釋了安慰劑療法使用的要點:
溫和待人、富有同情心、令人感到安心以及充滿激情。在治療當中包含肢體接觸,且每次的診斷時間要至少持續半個小時。病人在其中扮演者更加主動的角色,這是為了讓他們了解身體的問題和自己的生活有著何種關係,並且,他們有自己治癒的神奇力量,讓他們自願從口袋裡掏錢給你。用生活化但充滿著神秘色彩的語言描述療程,比如能量場、能量流、能量區、鼎盛點、外在力、環境、節奏等詞語。可以參考的只是,被盲目的機械理論取代的智慧。(僅說這些,你當然會覺得不靠譜,這些虛構出來的東西如何起作用?)而你所使用安慰劑而帶來的至於力量來自於傳統醫學認知中的一個矛盾的力量:安慰劑療法。
Placebos are treatments that have no direct
effect on the body, yet still work because the patient has faith in their power
to heal. Most often the term refers to a dummy pill, but it applies just as much
to any device or procedure, from a sticking plaster to a crystal to an
operation. The existence of the placebo effect implies that even quackery may
confer real benefits, which is why any mention of placebo is a touchy subject
for many practitioners of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who are likely
to regard it as tantamount to a charge of charlatanism. In fact, the placebo
effect is a powerful part of all medical care, orthodox or otherwise, though its
role is often neglected or misunderstood.
【CAM:補充和代替醫療(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是指:尚未在通常的醫學校內講授的醫學知識,尚未在一般醫院內普遍實踐的醫學或醫療方法。】
安慰劑療法是一類不直接作用於身體的治療方式,但它卻十分有效。這是因為病人對這種治癒有信心。通常安慰劑指代的是一個沒有任何作用墊付藥片,但它也可以指那些現實的設備或方法,不管是橡皮膏還是水晶球。安慰劑療法意味著即使是庸醫,也能治療好患者,這時的安慰心理學對許多CAM醫生來說,是個很棘手的項目,他們很容易將其看做庸醫騙術。儘管其功能總會被誤解和忽略,但事實上安慰療法確實是在所有醫藥治療中非常有效的組成部分。
One of the great strengths of CAM may be its practioners" skill in deploying the placebo effect to accomplish real healing."Complementary practitioners are miles better at producing non-specific effects and good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s,"says Edzard Ernst, professor of CAM at Exeter University. The question is whether CAM could be integrated into conventional medicine, assomewould like, without losing much of this power.
CAM最強有力的部分在於醫生在實施療法達到真正痊癒時所用的技巧。
而其問題在於CAM能否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樣被整合進傳統醫學當中同時也不丟失其效力。
At one level, it should come as no surprise
that our state of mind can influence our physiology: anger opens the superficial
blood vessels of the face; sadness pumps the tear glands. But exactly how
placebos work their medical magic is still largely unknown. Most of the scant
research done so far has focused on the control of pain, because it』s one of the
commonest compaints and lends itself to experimental study. Here, attention has
turned to the dndorphins, morphine-like neurochemicals known to help control
pain.『Anyof the neurochrmicals involved in transmitting pain impulses or modulating them might also be involved in generating the placebo response,』says Don Price, an oral surgeon at the University of Florida who studies the placebo effect in dental pain.
在某個層面上說,心理狀態影響生理狀態沒什麼奇怪的。比如憤怒會擴張血管的表層,悲傷會刺激淚腺讓人流淚。但安慰劑療效的醫學效應究竟如何產生仍然不明晰。僅有的研究也都集中於對於痛苦的研究上。因為痛苦是一種最常見的病人抱怨的癥狀,所以其實和作為研究對象。任何用於傳遞或緩解疼痛的神經化學藥物都可能激發安慰劑效應。
"But endorphins are still out in front."That case has been strengthened by the recent
work of Fabroizio Benedettil of the University of Turin, who showed that the
placebo effect can be abolished by a drug, naloxone, which blocks the effects of
endorphins. Benedetti induced pain in human volunteers by inflating a
blood-pressure cuff on the forearm. He did this several times a day for several
days, without saying anything, he replaced the morphine with a saline solution.
This still relieved the subjects』 pain: a placebo effect. But when he added
naloxone to the saline the pain relief disappeared. Here was direct proof that
placebo analgesia is mediated, at least in part, by these natural opiates.
Still, no one knoes how belief triggers endorphin release, or why most people
cannot achieve placebo pain relief simply by willing it.
一個實驗:Benedetti通過對志願者的血壓袖帶施加壓力引發疼痛,在幾天時間裡,每個人每天都被施壓數次,每次用嗎啡控制痛感。最後一天在不告訴志願者的情況下將嗎啡換做用食鹽水。同樣緩解了志願者的疼痛感,這就是安慰劑的一種效應。但當他把納洛酮加入鹽水當中,疼痛的緩解效果消失。這間接證實了安慰劑是具有天然麻醉劑效用的,至少部分如此。
Though scientists do not know how exactly how
placebos work, they have accumulated a fair bit of knowledge about how to
trigger the effect. A London rheumatologist found, for example, that red dummy
capsules made more effective painkillers than blue, green or yellow ones.
Research on American students revealed that blue pills make better sedatives
than pink, a colour more suitable for stimulants. Even branding can make a
difference: if Aspro or Tylenol are what you like to take for a headache, their
chemically identical generic equivalents may be less effective.
雖然科學家還不確定安慰劑效應的具體原理,但他們也已經積累了一些相關知識,知道如何觸發這些效應。例如:倫敦的風濕學家發現紅色的假膠囊要比藍色綠色或者黃色具有更好的止痛效果。一項針對美國學生的研究顯示,藍色藥片比粉色藥片更容易使人鎮靜,粉色則更適合用於興奮劑。甚至商標也會影響藥效:阿司匹林和氫苯基乙醯胺可能是你頭痛是最常服用的藥物,於是對你而言,和他們同樣藥性的替代物可能效果就不那麼明顯了。
It matters, too, how the treatment is
delivered. 『Physicians who adpot a warm, friendly and reassuring bedside
manner』, reports Edzard Ernst, professor of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at Exeler University, 『are more effective than those whose
consultations are formal and do not offer reassurance.』 Warm, friendly and
reassuring are also alternative medicine』s strong suits, of course. Many of the
ingredients of that opening recipe – the physical contact, the generous swathes
of time, the strong hints of supernormal healing power are just the kind of
thing likely to impress patients. It is hardly surprising, then, that
aromatherapists, acupuncturists, herbalists, etc. seem to be good at mobilizing
the placebo effect.
醫生越熱衷,藥物效果越好。(熱情友善的令人心安的醫生比那些刻板讓人不放心的醫生效果要好得多)
剩餘後文則是關於安慰劑效應整合於傳統醫學的諸多爭論,比如會產生社會上的某種輿論影響等(與醫學本身無關,故不譯)
希望對你有幫助
相關問題對比參考:順勢療法治療效果怎麼樣?在何種情況下適合使用?
就是一種心理安慰,可能有某些體內微量物質或分子方面的改變。目前機制不清。
謝邀
人體就如同宇宙和大海一般深奧,我們對人體的認知還停留在皮毛。
總有一天我們的天主(飼主)會降臨,顛覆我們對人類發展的認識。作為醫務工作者 表示給失眠患者服用維C 並告知其是安定 基本上患者都能入睡
完全外行,但很巧最看到新一期《經濟學人》上的一篇科普文章提出:根據最新研究,安慰劑效應與大腦系統(神經遞質)有關,並很可能最終取決於DNA!(作為外行,個人覺得這個DNA的解釋看上去比人格差異的解釋或許更靠譜一點。當然,相信可以用DNA解釋一切生理現象,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解釋的現象。就像一個笑話里說的那樣:「我發現了讓人們相信DNA控制一切的DNA!」)
以下是全文:
基因與安慰劑效應:你容易「被愉悅」嗎?——安慰劑效應也許取決於個體DNA
給病人一粒糖片,而你告訴他這是一顆特效藥,這粒糖片常常能使他感覺好許多。即使你告訴他這顆葯的真相,他也許依舊感覺不錯。安慰劑效應——該詞來源於拉丁語「我將安慰」,被認為是醫學中最奇怪的現象之一。它對醫生來說是福利,而對那些臨床試驗工作者卻是煩惱,因為在他們的試驗設計中必須考慮到這一因素。至於安慰劑效應是如何起作用的,仍難以解釋。
要是能弄清這一點,將會打開一片醫學新領域。如果安慰劑能被合理利用——也許是與有效用的藥物聯合使用,可能會產生更好的療效。隨著試驗設計者根據試驗指令的需求,選擇出那些對療效有較大或較小影響的因素,藥物檢測也將得到簡化。這一切可能會省力、省事和省錢。
關於安慰劑效應,已知的一點是它涉及到了幾個大腦系統,每一個都由一種特殊的信使分子控制,稱為「神經遞質」。和機體其他系統一樣,這些系統也是由基因控制。這讓一些研究者產生了疑問:涉及到的不同基因版本是否可能調節個體對安慰劑的敏感性。
最近,由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凱瑟琳·霍爾(Kathryn Hall)和她同事一同發表在《分子醫學進展》上的一篇綜述表明:基因確實很關鍵。霍爾博士尋找了安慰劑效應強度和某些基因突變之間的聯繫,這些突變被稱為「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其基因中單個DNA的鹼基「字母」序列發生改變。她總計發現了11個這樣的基因,分布於四個神經遞質系統,都與SNPs有關係。其中5個存在於由多巴胺介導的系統中,包括大腦的獎勵中樞;4個存在於5-羥色胺介導的系統中,該遞質可以調節情緒;此外,阿片樣和內源性大麻素樣物質系統分別有1個基因。
顧名思義,這兩個系統分別受阿片樣及其衍生物、大麻樣及其衍生物影響。而另外兩個系統受可卡因和百憂解影響。前者阻斷神經細胞對多巴胺的再攝取,由此增強其作為信使的功效;後者與5-羥色胺有相同功效,被用作抗抑鬱葯。不難想像,這些藥物的作用機制與安慰劑效應產生時大腦中所發生的變化有相似之處。
大部分與安慰劑相關的SNP證據表明,基因編碼的酶被稱為兒茶酚-o-甲基轉移酶和單胺氧化酶。兩者都是多巴胺系統的一部分,均負責多巴胺的新陳代謝,因此可以在正常範圍內調節其含量。(其實,單胺氧化酶是二類抗抑鬱葯的靶物質,這類抗抑鬱葯的機制不同於百憂解。)擁有這些不同版本基因的人們體驗著不同程度的安慰劑效應。此外,這些不同的基因版本都稀鬆平常,這提示對安慰劑感知的區別也許具有廣泛性的。
霍爾博士涉足的這些研究都還處於初級階段,所以它們最好被視作深入研究的風向標,而非臨床用藥的處方。但如果有深入研究能證實這些結果,基於基因測試,這可能用來預測個體是否會體驗到強安慰劑效應。如果預測有強安慰劑效應,將允許醫生減少規定藥物的劑量;也將允許醫藥公司在排除安慰劑影響後進行試驗,從而更好地檢測到試驗藥物的潛在功效。聽過一個故事,不知真假,有人去越南旅遊,買了一瓶蛇酒回來喝,據說可以提高身體免疫力,延年益壽。每一天喝一小杯,這覺得神清氣爽,渾身充滿力量,人的氣色也變得非常好,但是喝完最後一杯發現裡面放的是一條假蛇。不管怎樣,心態好還是有益於健康的。
無論治療是否有效,人們都會報告某種療法曾經對他們有所幫助,這種傾向被稱為安慰劑效應。(Christensen,2001)
事實上,人們早已熟知,僅僅暗示正在接受某種治療,就足以使許多人感覺病情好轉了。
安慰劑效應的概念在電影《綠野仙蹤》中有絕佳的闡述。仙女並沒有真的給鐵皮人一個心臟,沒有給稻草人一個大腦,也沒有給獅子以勇氣,但他們都感覺更好了。實際上,直到近一百多年,醫學才發展出具有確鑿療效證據的治療方法,因此有人曾經這樣說過;「本世紀以前,整個醫學史只能說是安慰劑效應的歷史罷了」(Postman,1988,p.96)
因素就不寫了,上面有人答了。
咳咳!
什麼是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效應也叫假藥效應,指病人雖然獲得的是假治療,但卻因為相信其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癥狀得到舒緩的現象。
通過幾個栗子你就明白了
1.你吃的是假藥,得到的是療效!
「心病仍需心藥醫」這句話我們都耳熟能詳了,無非就是說如果你是因為某樣事物而心生的煩惱,那麼你必須通過解決、處理好了這項事物你煩惱的根源才得以消除,心病才會退去。
但,如果有人告訴你真有葯能治好你的「心病」,並且這葯由眾多明星代言,有各種權威醫學監測報告,無數人親測有效(是不是很熟悉,電視廣告的保健產品經典套路),處於心病折磨中的你願不願嘗試?
如果你中建立起了對這種藥物的信任,最後服藥後覺得真的輕鬆了不少,效果不錯。那麼,這就是所謂的安慰劑效應了。
治好你的不是「葯」,是你自己
追本溯源,這葯不就是古時候包治百病的「神仙藥」嗎?
2.我會說,電子煙的發明是最聰明的成功利用了安慰劑效應。
近幾年來,電子煙作為「輕鬆戒煙」的概念而興起,它看起來像一個真正的香煙,感覺,嘗起來像一個真正的香煙,但只是沒有有毒物質,不會破壞健康,其實它也是個很典型的安慰劑效應。煙癮犯了的時候,吸兩口電子煙,通過吞吐的感覺來欺騙自己就是真的在吸煙,而且因為吸電子煙的時候會有「我就是在戒煙」的心理,所以成就感滿滿。
從本質上講,它滿足所有關鍵需求安慰劑效應——在本例中包括所有的心理需求看,觸覺、嗅覺、味覺的香煙可以觸發。
3.WIFI路由器與老頭
以前在外地住公寓的時候。樓上有個老頭,獨自一人,老傢伙是有點奇怪。是不是地,他就會急切地敲開他同一個樓層所有的鄰居的門,要求他們「關掉他們的WIFI路由器」,理由是它是讓他頭痛。老頭很性子烈,話語間滿是火藥味。
他們試過向他解釋wifi不會造成人的頭疼。 他們試過不去理會,忽視他。 他們也試圖打110報警。但毫無效果。
有一天,我的導師知道了這事,他特地跑去購置安裝了一個大紅色按鈕在老頭曾瘋狂的鄰居的門邊。 它上面有一個標籤:「WIFI路由器」。 當老傢伙問這是什麼,我的導師說:「只需按下按鈕關掉那該死的WIFI。」
他按下它。 忽地,他睜大眼睛驚嘆道「好像感覺頭不疼了,它真的有用! 謝謝你。」
在那之後就再也沒有發生過老頭敲鄰居門的事件了。
其實紅色按鈕的盒子沒有連接到任何東西。就這樣「假按鈕」治好了「假頭痛」
人的心理作用是極其強大的
當我們對某樣東西深信不疑時,即使它是假的,也可能變成真的。
當我們對某樣東西疑神疑鬼時,即使它是真的,也可能變成假的。
--------------------------------------------------------------
解釋之前,先講講我的愛情故事。
我還是未成年的時候,喜歡上坐我後桌的一位姑娘,鼓起勇氣寫了封情書,結果對方說我是個好人。自從那次表白失敗後,我痛定思痛,決定多讀書,勤運動,因為我始終安慰自己說愛情是講究緣分的,只是我的緣分未到而已,所以至今我還是單身。
雖然不是感人肺腑的愛情故事,但也痛(huo)徹(gai)心(dai)扉(shen)啊,有沒有
其實這種行為呢,就是安慰劑效應了。
再比如我媽做車會頭暈,但其實不嚴重。上車前總會讓我把暈車藥融在水裡給她喝,時間久了我嫌煩就直接給她白開水,久而久之,她就不暈車了。
安慰劑效應又名假藥效應(源自拉丁文placebo「我將安慰」),指雖然治療沒有效果,但病人卻主觀上感覺治療有效,從而緩解帶來的痛楚。
就像我前些天因為智齒長歪導致疼痛難耐,所以去醫院就真,到了醫院後還沒開始治療,就覺得沒那麼痛了。
就像患了癌症的佛教徒去靈隱寺上香,去一次就感覺能多活一天。
還有就是我們去登山,常常會感嘆風景好美,草好綠,水好清澈,喝了同伴遞過來的水壺的水,情不自禁的感嘆,就連水都是是甜的。但其實那是同伴家裡灌來的水。
這些生活中的發生的事情都可以用安慰劑效應來解釋。
雖然產生安慰劑效應的具體原理還沒被科學家研究出來,但按我的理解,其實就是人的自我安慰,畢竟我們人類在擁有理性的同時又不缺乏感性。有很多藥物的臨床試驗,一組是藥物,一組告訴病人是藥片,其實是澱粉,但是往往試驗下來,吃了澱粉的一組病人也有很多會覺得好轉,這就是醫學上經典的「安慰劑」效應
剛剛打完了不知道為什麼沒有傳上去,,那就重打一遍好了
前面的答案已經說的很好了,但我想補充一些,安慰劑會用在一些實驗中,比如一種藥物對血壓的影響,在做這個實驗時會設置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服用這種藥物,而對照組不是不服用任何東西而是服用一種安慰劑,這裡的安慰劑就是無效的藥物
雖然有些和題目不搭,但還是希望可以幫到題主
推薦閱讀:
※有強迫症的人是不是智商比較高?
※特應性皮炎具體是一種什麼類型的皮膚病?
※白雜訊可以提高注意力嗎?
※這算記憶丟失么?
※上完人體解剖課,身心都感覺很難受,是不是太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