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地域歧視嚴重嗎?

除了上海的都是外地人?

補充一下,我覺得這個問題問得還蠻有價值的,就是為什麼上海的地域歧視為什麼那麼廣為人知(雖然可能實際上不是這樣),能否從歷史原因或者心理原因上分析一下,只說上海知名度高會不會太淺薄了一點,這種問題下面一片抖機靈的真的是……

上海比其他地方更排外嗎,為什麼?


嗯,上海的老外都看不起北京的老外~


乃們說的那些段位太低!老早的歧視好好叫結棍了!城區看不起郊縣,上之角看不起下只角,住洋房別墅看不起住公寓大樓的,住新式里弄看不起蹲石庫門的,吃大菜看不起吃酒水的,吃酒水看不起吃小菜的,吃咖啡的看不起泡茶館店的,教會學堂的看不起國立學校的,看外國電影看不起看中國電影的,捧梅蘭芳的看不起追筱丹桂的,聽紹興戲的看不起聽江淮戲的。滬劇?鄉下人聽的!什麼叫鄉下,出了租界統統算鄉下啊有木有!站在過去鄙視鏈的頂端,分分鐘花式吊打現在的全市居民啊。


大學裡同班只有一個上海同學,他是最被歧視的一個,因為幾乎每個剛知道他是上海人的都會問一句: 你們上海人是不是看誰都是鄉巴佬啊?

其實我那同學是個可愛的小夥子啊,就別再用這種問題折磨人了。


作為上海人,從沒有歧視任何地域的想法。
但最近我發現了一股不太好的風向標,就是某些來滬工作的外地朋友啊,居然以結交上海朋友為榮,以結交外地朋友為恥。還有些在上海工作時間長的外地朋友啊,變成新上海人以後,居然看不起他們的外地老鄉了。
所以每每看到這種問題,我都很有感觸,歧視這個行為,和一個人來自哪裡無關,只和這個人自身的人格素養密切相關。

另,任何歧視背後的根本原因,都源自利益競爭。而由利益競爭所導致的歧視環境,即使利益問題解決了,其遺留效應仍然會繼續在人群中傳播影響。


加一句。有太多人在評論里指責我是因為自卑感才跳出來污衊廣大上海人組群的。這裡統一回復,我自己是本地人,所以下文說到的很多現象都是我身處這個組群看到的現狀。覺得我太自卑以至於草木皆兵的可以休息了。

以下是正文:

其實承認就好了,上海人對外地人(包括新上海人)就是帶著若有若無的優越感,當優越感表露的過於直白露骨時自然而然就變成了歧視。只不過現在受過良好教育的上海人多了,出於政治正確總是嘴上會說"我們不歧視外地人,我們不喜歡的是不遵守規則/不文明的外地人",但心裡劃分的界限從來都是清晰明朗的。

承認這一點其實沒有什麼困難的,上海是全中國發展得最好的城市,我甚至可以不加之一,人口素質和教育水平也是位於全國前列的,在這種情況下,地域優越感的產生幾乎是順理成章的,洗地其實完全是沒必要的。我可以以自己這麼多年的經歷來例證這一點。

在上大學之前,其實我對"地域"是完全沒有概念的,小中高學校里的同學大家基本都是本地人,甚至大多同區,哪天知道坐在前面的同學家裡是黃浦的已經算是大新聞了,但進了大學之後,對於地域的界限開始明顯地被劃分出來了。非常清晰的一點是,上海人是很少和外省市同學深交的。這裡當然說的不是排擠或者歧視,而是一種若有似無的群體劃分,大家平時上課聚在一起有說有笑,可是放學課後,卻很少能看到上海人和幾個外地同學私下單獨聚會或者彼此交心,大家也很少有想去了解其他地方同學的意願,這裡不說個例,只說我個人觀察到的情況。而涉及到戀愛交往就更是如此了,很多上海同學嘴上不說,但行動上是很少會考慮和非上海戶籍的人談婚論嫁的,甚至前些日子我一個同學找了一個太原的男朋友(沒有地圖炮的意思,只是陳述事實),她身邊幾乎所有的好朋友都曾以地域為由勸說她要慎重。其實說實話,這種割裂在全國每個城市多少都會有,但在這裡,得益於上海本身的發展和上海人生活的精緻與人際關係處理的西化,這種優越感其實是更加明顯而根深蒂固的,透露出居高臨下的審視和疏離。我自然不是說這理所應當,但它確實客觀存在,我從小到大接觸的上海人里,沒有幾個是讓我覺得在面對外地人時毫無優越感的,只是很多人受到了好的教育擁有更好的素養不會用直白的方式表示出來,但心裡的某條邊界其實一直是存在的。

當然,我無意把事情說的如此絕對,也絕不是說這種做法和想法是正確的,但只是想告訴題目里很多懷有疑問的外省市朋友和急著洗地的本地朋友,上海人的優越感這事兒他的確客觀存在,部分人將它表現得過於露骨而成為歧視這也是無可辯駁的事實,無需刻意洗白。這種優越感有時候空穴來風,也讓很多上海年輕人成為了井底之蛙失去了了解中國這個複雜的社會裡各種各樣文化和人情的機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很多上海人的格局和眼界,讓人深感遺憾,但它還是存在的,並且仍然根深蒂固。

這個回答並不是想說上海人都是勢利眼,都看不起外地人,而只是在陳述我作為一個在這個城市生活了20幾年的人所看到的情況,也許有偏頗,但個人感覺比回答里一水的"上海人沒有優越感",「上海人不歧視外地人」的洗白要真實一些。


2016年4月8日,是我來上海的第14天。

留意身邊的人和事,不是為了驗證某個答案或某種言論,只是長期探險養成的習慣。於是,我記錄下了這14日的點點滴滴。

Part 1 分享會感想

來上海的第一天,開了兩場探險分享會,下午來的大都是在上海工作的,也有少數從周邊城市過來的朋友。

整個分享過程,參加者給人的感覺是:遵守秩序,能洞見我們分享的內核,對中途出現的設備故障持寬容態度。

大家都說普通話,無法識別出誰才是上海人。

晚上那場是在蘇州舉辦的,據說參加者都是非富則貴的上海皮划艇愛好者,氣氛寬鬆。

一位參加者聽完後動容地說:「太不容易了,以後你們要是再進行這麼艱苦的探險,我給你們做司機,免費的。」

這兩撥人,我不知道他們的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但從他們的眼神里,我看到對夢想的尊敬,對堅持初心的讚賞。與他們在一起,我沒覺得自己是外地人。

Part 2 如家酒店

如家酒店說,我們的車太大,進不了他們停車場,前台帶我們去找隔壁小區的一位保安,說是可以幫我們找到停車位,只是需要交30元過夜費。

保安帶著我們兜兜轉轉,指揮我們把車停在一家餐館隔壁,四周和地面沒有任何標識顯示可以合法停車。

我有點擔心抄牌,保安拍著胸脯說,你們放心吧,交警都在看電視呢,只要給我50塊錢,保管沒事,這是我地頭。我們看著如家前台,前台說,之前都是30的,那我幫你們房間打個折吧。翌日開車時,兩名婦女站在車旁質問,你們為什麼佔用我們老闆的車位,這是我們餐廳老闆專用的。

我們決定在餐廳吃頓飯,緩解緊張氣氛,並向他們解釋了實際情況,兩名婦女表示要找保安算賬

Part 3

我們接受一位媒體記者的訪談,他聽說我們有搬到上海的想法,建議說深圳比上海更開放,那裡年輕人更多,更有活力。

他自己已經來上海十幾年了,之前一直從事薪水不低的工作。但還是感覺,上海部分人多多少少是有些排外的。

Part 4

鑒於上海市區的交通狀況,決定坐計程車前往上海台做節目。坐上一輛起步價16元的計程車,和司機聊了聊。

閃:您知道怎麼走嗎?需不需要我用手機幫您導航?
司機:我是本地人,上海沒有我不知道的地方。

閃:上海開計程車的都是本地人嗎?
司機:這工作外地人能幹嗎,當然得本地人干。

閃:我們老家那邊,開計程車不分外地人本地人,司機還是外地人多。
司機:你們那地方政府有病吧,當然得先保證本地人的工作,本地人都沒工作的話,還輪得上外地人?

划艇日

呆在上海的這14天,一有空,就練習皮划艇。這裡的靜水訓練環境得天獨厚,加上Joe的俱樂部在這裡,可以試劃各種艇。

江南水道,輕舟似梭,浩渺春波,蕩蕩漾漾。如果過濾掉河道漂浮的垃圾,還有臉皮及厚的水葫蘆,那麼完全可以當自己在和一位柔軟、細緻,清亮沉靜的柔媚女子打交道。

河道的幾位大姐,為了讓我實現這個意淫,天天從我隔壁經過,打撈讓人討厭的垃圾。

閃:大姐,你們是自發天天來撈垃圾和水葫蘆的嗎?
大姐:我們收工資的。

閃:那挺好的,這工作好,天天能看風景。
大姐:好什麼好,天天風吹日晒的,一個月才2,200塊。

閃:那為什麼不去賣菜,我聽說青浦區賣菜的一個月掙不少錢。
大姐:我們這是政府安排的工作。

愚人節

愚人節那天,我從河道划出,進入澱山湖,Joe說他們經常去湖裡划艇。湖面寬闊,霧氣升騰,我感覺到一股殺氣。

傳說這澱山湖,是秦始皇派遣10萬囚徒挖掘出來的。

沉思間,身後響起了警報聲,一條快艇減速後向我靠近,喇叭里響起了英文「Stop Stop」。靠,難道撞上國際稽查隊了?

我拉下蒙臉面罩,回頭望了一眼,對方看見我的臉,也明顯愣了一下,改用中文說:「你趕緊上來,這裡划艇太危險了。」我很少被穿制服的人這麼溫柔對待,聽話地上了他們的船。

我記得在珠海遇到海事局的時候,他們都是不減速直接衝到我旁邊,快艇掀起的大浪,輕易能將皮划艇掀翻。當然,我這樣的高手不怕。然後用高音喇叭大聲叫嚷:「你,幹什麼幹什麼,還不趕緊滾上岸。」

接著會登記身份證,訓斥一番。有次和他們理論,6米以下的非機動船是合法航行,他們根本沒法律依據截停。

結果對方急了,大聲呵斥說,為你的生命安全負責你不知道?划船危險你不知道?

我知道,但您的法律依據是什麼呢?

看見上海海事局比較有禮貌,我和他們商量能否讓我沿湖邊劃回去,對方不幹,一定要讓我跟他們回海事局。這期間,他們沒查我身份證,也沒教訓人,就是不理不睬的態度。

因為皮划艇是Joe的,我有點著急,怕他們扣艇,就拿出手機拍照,兩位警員馬上急了,制止說不準拍照。不過只是言語上阻止,並沒有碰我。我一邊瞅著他們,一邊拍了照,發了微信。

這期間,他們一直沒說是依據什麼法規條款要截停我,我也沒問。

回到海事局,他們讓我弄台車把艇拖回去。我不想讓羚羊來接我,她這兩天感冒了。和海事局商量能否讓我把艇扛走,然後去到鄉村河道再劃回去。

警員像看怪物一樣,看著我咻一聲扛起艇,大大咧咧地走了。

我扛著艇,沿著車來車往的大馬路,走了幾公里,來到一條小水道,悠悠地劃回去了。

現在我改為晚上划艇,再沒碰到海事局。

雖然只在上海呆了14天,說實話,我並不覺得這裡有嚴重的地域歧視。相反,這樣的提問,是不是對上海人的一種歧視呢?

珠江漂流我經過4省,黃河漂流經過9省,南中國海岸線的海上穿越經過了2省,發現歧視無處不在,越是小城市越嚴重。

當身處社會底層的人,無力與周邊人競爭時,這種失敗者的憤怒,就容易演變為地域歧視。

就像海南部分人,歧視大陸人;香港部分人,歧視內地遊客……

本質上都和地域無關,不過是失敗者的憤怒罷了。

想見見上海的知友,我們將在上海舉辦第二場分享會(免費入場)

感謝點贊的知友!


在上海呆了十多年的東北人表示,這裡其實是中國地域歧視氣氛最淡的城市了。反而很多對上海人的刻板印象仔細想想都非常沒道理,比如斤斤計較(「我不佔別人便宜,別人也不可以占我便宜」難道是壞事?)、缺少男子漢氣概(人家只是不打架不大男子主義)之類的,都只是沒什麼錯的地方、只不過莫名其妙的被很多人看不順眼


我讀小學的時候曾經邀請一個同學來我家寫作業。
因為桌子不夠大我奶奶就把縫紉機搬了出來,我和她一人一邊。
她把腳放在縫紉機的腳踏板上,發現可以踩之後就快速的踩。
因為我以前踩的時候被我奶奶說過,她說裡面的線會纏在一起。我就和我同學說 叫她不要踩了,會壞掉的。
她不聽。
我又說 你不要踩了,我給你吃核桃餅乾。
然後她停下來,拿起作業,說 煩死了,你們上海人是不是都這麼小氣。

我:???
【這是一個上海小孩在上海被歧視的悲慘故事……】

..............................................................
就我而言,我不會歧視外地人。有人曾說,上海人看哪裡都是鄉下人。
其實這種思想應該是源於老一輩,我還記得我讀託兒所的時候班裡有個非洲人。我外婆不讓我和他玩,在她的思想里大概除了上海人就是外地人。
以至於換了新的老師,認識新的同學 他們都會問我「是上海人還是外地人」
who care

反正我現在的好朋友來自全國各地。在路上遇到插隊的,吐痰的,大聲喧嘩的,管你哪裡人我都送個白眼給你。

但你要是說上海不好我還是會罵的【微笑】


10年前玩魔獸世界,1區,綜合頻道有一句話我至今記得:"都是你們這些外地人,把網速拖慢了。"


十年前我大學入學,按慣例要找找老鄉會。當時我正想問廣院里廣東同鄉組織在哪裡,我一上海師姐一把抓住我:

姐:誒小師弟我看你上海戶口耶?

我:額,師姐我廣東人,搬去浦東了。

姐:你會說上海話伐啦?

我:我就會一剛、儂、哪能、事體這種...

姐:好了你就是上海人了!

於是我一佛山人在廣院蹲了四年上海同鄉會,認識了一大票上海朋友,還蹭了其中一位大腿一年的校外合租。

我個人在上海住了兩年,感覺上海是一座很包容的城市。如果硬要說「排外」,那上海歧視的其實不是你的出身,更多是某些生活方式和接人待物作風。

例如我現在這副每天邋遢得不行的吊樣肯定是要被朋友罵鄉下人的...


到這裡那就是見仁見智了。


我覺得題主這個問題很不禮貌……
作為地域歧視受災最嚴重的河南人,如果在知乎出現一個問題「河南人是不是都很沒素質?」或者此類一杆子打翻一船人的負面評價。
我一定會炸毛。
何況我還不是完全河南血統,我爸爸是純正江蘇人。
所以我覺得上海人看到這種問題,生氣是肯定的。
還要努力壓抑住怒火去反駁,免得被人說沒涵養。
真累。


→_→河南的都是偷井蓋的。
重慶四川連洗腳水都是辣的。
都這麼大的人了,有點判斷力好不好。


我不想回答這個問題。
但「除了上海的都是外地人」這句話,我實在看不懂了。
不叫外地人,難道叫外星人?


——

「外地人」是一個全中國都普遍使用的,絲毫不具備上海地方色彩的通用詞。
在全中國,都可以普遍而正當地使用「外地人」這三個字來表示非本地的人群。
如果全國都可以用,獨獨上海人使用這三個字會被視作歧視,其本身恰恰是對上海和上海人的地域歧視。

把自己的地域歧視還要說成反地域歧視,這是賊喊捉賊。


上海啊?房價真的是超貴,也吃不到超級正宗的火鍋!什麼?你說地域歧視?我沒遇到過啊。

先來個數字,2010年,上海的外來常住人口達到了39%。不知道這個外來常住人口的定義是否以戶籍來計算。即便是一個上海戶籍的人,他可能在外地出生、長大;土生土長的,他也有更大的概率有外地人做同學、同事、朋友,甚至他的父母、配偶等也可能是外地人。嚴重的地域歧視?你讓這麼多人怎麼活?

小時候倒是從父輩口中聽到過上海人瞧不起外地人,幾十年前,上海因為歷史原因各方面遙遙領先國內許多城市,或許那時候真的有瞧不起外地人。上海老一輩人對上海的自負也更明顯。然而我一個十餘年前來上海求學、工作的人,以及和我類似的朋友,都幾乎沒遇到過地域歧視。

不得不說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風土人情。有的地方人好大排場,說大話,稱兄道弟,表面熱絡,里子里不見得就心胸寬廣,樂善好施。上海人,就我接觸到的來講,更多的是精細,較真兒,相對來說顯得小氣斯文,但本質上大都遵守規則,認真踏實,一就是一,往往不會承諾更多。

有關上海人地域歧視的話,如今反而只在一些初到上海,或者未到上海的朋友口中聽到。記得有次老家的朋友到上海臨時出差兩天,和她吃飯的時候她好幾次提到遇到的上海人的冷漠以及鄙夷,我倒暗地裡想,頭一次見面,非親非友,要人怎麼熱情啊,有些人就是面癱啊,但誰會無緣無故鄙夷你啊。。。再說你碰見那幾個人是上海人還是外地人還不一定呢。。。

如果總是無中生有,道聽途說的相信和傳播上海人的地域歧視,反過來是否也是一種對上海的地域歧視呢?

當然,這不是說上海就沒有地域歧視,眾所周知上海人特別是老一輩的上海人時常稱外地人為「鄉下人」,且不說這是不是地域歧視,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南邊有些地方不也統稱外地人為「北佬」嗎?更多的情況,是在一些關於外地人的負面新聞時,可以看到排隊數落外地人種種不是的各種評論,趁機謾罵的也不少。一些曝光低素質行為的新聞,也會先入為主的被人認為是外地人所為。本地年輕人也對外地勞動者也起了」硬碟「這樣的稱號。因為個例而開地圖炮,這算地域歧視了吧?哪怕其產生原因和全國人民對某少數民族的成見並無二致。

外地人也好本地人也好,不良行為的主體該被罵是活該;但是因為個例而開地圖炮,不應該。

總的來說,外地人的身份並不影響其在上海的工作和生活,沒人因為外地人而愛你或恨你,這個因素根本就不重要。一是因為外地人實在太多,外地來的優秀人才也實在多,二是上海的整個事業氛圍偏向講規則,看業績,人情世故雖然是中國常情,但在上海相對淡化了許多。

倒是希望有類似於「全國各省市地域歧視指數」之類的研究出台,量化出來一目了然,該被證實的證偽的,統統現形,也促進了社會科學研究【摳鼻孔】


有一張圖找不到了。
一個黑人說,我是黑人我驕傲,大家鼓掌。
一個黃種人說,我是黃種人我驕傲,大家鼓掌。
一個白人說,我是白人我驕傲,大家說你ya搞種族歧視。
這樣的類比同樣適用於我是男人我驕傲,我是北上廣深人我驕傲。
因為相對於其他人你已經在事實上驕傲了,所以就不能再喊我驕傲了。
其實更多的歧視來源於被歧視者的內心。放輕鬆,就好。


上海南匯人,也就是郊縣的鄉下人,來答一個。
上海是一座受西方文化影響非常深的城市,所以這裡強調契約精神,強調現代禮儀,強調個人權利,強調私人空間…你會覺得這座城市和自己原來生活的地方有那麼點「不一樣」。這個地方太不熱情,太冷血,太…排外…
但排外是什麼?是排斥外來人口。這是一種在中國是很普遍的情結。中國人喜歡老鄉,就算在異鄉,也愛和老鄉抱團取暖,比如我們都或多或少聽過「潮汕幫」、「浙江幫」、「徐州幫」等各種XX幫(不是黑,隨便舉例)。所以我可以想像,在這樣的文化體系之下,全國許多城市都對外來的人口有著那麼點敵意。所以要說上海沒有,是不現實的,尤其是老一代。但是,上海的排外一定比其他許多地方輕。因為,上海人自己其實都沒和上海人有多親密,那些個人至上的觀念讓他們沒有這麼強的群體意識。
那為什麼會有人覺得上海人超排外呢?
因為上海人不喜歡那些自來熟啊
因為上海人不喜歡那些規則破壞者啊
因為上海人不喜歡那些粗魯顯得很沒文化的人啊
因為上海人不喜歡…
中國現在割裂的現實使高度發達的上海和許多發展還停留在熟人社會的地方彷彿是兩個世界,所有上海人討厭的特質在這些地方來的人身上體現得比較多,於是歧視就產生了。可是,說白了,上海人沒有在歧視那個地方啊,上海人只是單純地歧視人而已。

因為實話實說:每次乘16號線,那些不排隊、完全無視先下後上原則只為搶一個座位、嘰嘰喳喳用著超大聲上海話擾攘的老頭老太,我也。超。排。斥。他。們。啊。我管你身份證是不是310開頭?
何況,全國各地漂亮妹子那麼多,排個什麼鬼勁啊?:)


來上海超過五年,前兩年都是租房,房東都是上海本地人,很好說話。

房間有什麼東西壞了,立馬就跑過來免費幫我搞定,電視機太舊,稍加思索,然後二話不說換台新的,其實我都不怎麼看電視,就是有次房東過來收租,順嘴提了一句。

空調很舊,加了氟利昂,還是制暖效果很差,房東沒捨得換空調,畢竟一台空調好幾千,我也能理解。

記憶最深的是兩次租房,合同沒到期就退,提前一個月和房東說,都說好的好的,沒關係,押金一分錢沒少退回來,多交的電費也主動推給我。

我覺得吧,上海人對明事理的人都很客氣,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


這個問題真好玩,我也來回答一下。本人浙江移民第四代。已經百年
上海人有排外的,也有不排外的。按照自己平時看到的,我覺得自己可以寫一篇滬上排外,哈外眾生相。給大家茶餘飯後一笑。
9-2
排外篇

a先生,35歲,職校畢業,上海市區土著,在一個本地公司擔任非常清閑的工作,月薪4000多。和父母同住市區的老公房,2室一廳,70多平。a先生10前就是排外的急先鋒。口號是外地人搶了我們賺錢機會,提高了我們房價。因為清閑,經常流連幾個有點排外論壇,還成為了版主。然a先生感情不順,直到去年結婚。我參加婚禮,見新娘漂亮,並小a先生十歲。後來知道新娘是鄰省一個勞務大省的女孩,高中學歷,在滬打工。婚後,a先生夫婦和a父母同住,生活幸福,a太太最近懷孕了。a先生端茶倒水,買菜做飯,變身典型上海男人。本以為a先生應該思想會有所轉變,不想網上排外犀利依舊,成為了網路排外的急先鋒。但是現實中對外地人的太太溫柔一如既往。對他的分裂,我非常佩服。
排外篇二
上海大媽,在滬語中叫做老阿姨。這是個排外中躺著中槍的群體,本人上下班時間不定,一直做地鐵,談談老阿姨排外的情況。
某日,地鐵中,一個民工樣的男子一口痰吐在地上。傍邊正好有幾個上海老阿姨,當時就皺著眉頭往傍邊躲了躲。民工下車後,老阿姨們都在說:鄉下人,真心噁心死了。 我當時覺得她們有點排外。
又日,地鐵中,兩個韓國人,坐在一位子上。可能是烤肉吃多了,雖然嘴裡沒有味道,但是身上一股大蒜味道。我身邊的一個老阿姨捂住了鼻子,等韓國人下車後,老阿姨悄悄的說了句鄉下人臭死了。 我好笑的告訴了老阿姨,那兩個人是外國人,老阿姨說是外國鄉下人吧?我當場笑暈。
再日,地鐵中,一堆老外,香水熏人。老阿姨們又捂住了鼻子。老外們還沒有下車,她們就悄悄說了,外國人熏死了,塗那麼多香水幹嘛?另外一個說:外國人丑呀,所以塗香水。第三個說,對,外國人就是噁心,你看他們身上的毛。我也只能夠笑笑。
看起來上海阿姨對待只要不順眼的人就是外地人,鄉下人,不管是真的外地還是外國。當時她們又是最有正義感的人群。
某日,地鐵中,一個孕婦沒有座位。一個男青年坐在特殊照顧座椅上。老阿姨們不幹了,一起讓那個男青年讓座。男青年是上海人,孕婦是外地人。老阿姨教訓男青年的話竟然是你一個上海人連外地人都不如。全然不顧孕婦的尷尬表情。

排外篇三
我的一個女性朋友,來自臨近一個富裕的省份。上海知名大學畢業,並在上海打拚。很刻苦,很努力。與我關係也不錯,但是有一點我不太喜歡,這個女孩經常的言論是我們外地人被你們上海人如何如何的欺負。幾年前在父母的幫助下,女孩在上海買了房子,最近和她先生一起把戶口遷入上海成了新上海人。兩人都是算高薪吧,也受過比較好的教育。然而約他們吃飯時還是讓我吃了一驚的。夫婦兩個對話中普通話上海話,英語夾雜使用那也就算了,然而一頓飯時間竟然提了二三十次硬碟怎樣怎樣! 高人一等的神情躍然臉上。我心裡默默的想,上海土著也不敢硬碟硬碟的在嘴上說,何況兩位才拿到上海戶口五個月,五個月之前如果我叫你們硬碟你們受得了嗎?如果兩位今天拿到了美國綠卡,我還有機會坐在這裡吃飯嗎?看來以後是沒有機會一起玩耍了。

哈外篇一
朋友B先生,上海土著,留學英國,自己創業,現在40左右,名下資產一兩千萬吧。 B先生歷來的女友中沒有上海人。 我很奇怪,因為B先生長得177cm,人也周正。嘗問之,答曰上海女人實在不知道尊卑有序,相夫教子,不敢嘗試。現在B太太是南方某省人,生了一個兒子。家中婆媳安然。B先生幸福的生活著。另外,我也問過B先生的在英國的主修,答曰儒家文明及文化。 心中瞭然。
未完待續


對於出生成長在任何城市的人來說,除去自己家鄉城市,不都是外地么?怎麼到了上海這個就變成歧視了??


有時候我甚至不知道到底是外地人歧視上海人,還是上海人歧視外地人。

說兩個真實案例吧

案例1:

2009年 12月23日早晨8點47分,上海電台動感101《音樂早餐》節目正在直播。主持人曉君和小暢在播放流行音樂間隙,用上海話聊天逗笑。 一位聽眾給節目熱線發了一條簡訊, 實況如下:

曉君:在我們節目過程當中,就有一位朋友啊,他非常友善地發來了一句話說,求你們不要說上海話了,我討厭你們上海人。

曉君:……

曉君:呵呵呵,非常可愛的這麼一個人啊。我就覺得,首先,請你以一種,團成一個團的姿勢,然後,慢慢地比較圓潤的方式,離開這座讓你討厭的城市,或者討厭的人的周圍

小暢:其實呢我一直都不明白,他一邊說討厭,為什麼一邊還要待在這裡。

曉君:其實我覺得這是很搞笑的一件事,你不可能說你跑到日本,對日本人說,請你們不要說日文,我討厭你們日本人……作為都是中國人啊,何必不尊重人家的文化呢,這樣的人相信跑到哪裡都不會受人尊重的。

這次事件的結果是引發了全國媒體的口誅筆伐。最後主持人曉君在08年12月29日在上海廣播電視台網站發表道歉聲明,並在本人節目中作出口頭道歉。聲明中寫道:本人在12月23日《音樂早餐》節目中不恰當的措辭,傷害了聽眾朋友的感情,對此我深深道歉,並誠摯接受聽眾朋友的幫助和批評。


案例2:

2017年4月20日我在杭州出差,晚上9點半在錢塘江邊散步後打車回酒店,路上司機開著一個電台廣播,我不知道頻段,也不知道主持人是誰,但是電台里說的內容作為一個上海人真的覺得很反感。

那個男主持的話大意是:最近上海人民廣場有一家網紅蛋糕店叫鮑師傅。每天上海人要排隊5個多小時買蛋糕吃。我看他們要麼腦子都壞掉的,5個小時你買張高鐵票都到北京了。

然後配上了罐頭笑聲。

——————————————————————————————————————————

我不管案例2裡面是什麼節目平時的風格是什麼是否是想調劑一下上班族晚歸人的心情。但是你在自己城市公然對著聽眾播出這樣帶有明顯地域歧視的話,合適么?

而案例1,主持人在反擊過程中,使用了任何一句髒話沒有?並且在此過程中體現出的高情商,8年後某個號稱二線一流城市的電台主持還學不會么?


現在的問題並不是說上海存在地域歧視。畢竟上海不止看不起外地,自己還看不起自己呢

上只角看不起下只角看不起郊區看不起遠郊

事實是,很多人,自己本身帶有地域歧視,連自己省內城市/毗鄰城市/對面那村都看不起,這輩子可能沒來過上海,沒接觸過上海人,但是張口就能來一句上海人地域歧視厲害。


就像案例1里那個來電話的,我們上海不歡迎你,請你圓潤的離開,蟹蟹!

另外婊一個評論區的:


上海人歧視外地可是有歷史傳統的。

民國時期上海人最歧視的外地人是寧波人,當年大量寧波人來上海闖蕩,經商的有寧波幫,更多人工作比較底層,也有不少姑娘做了暗娼,甚至當時專門有名詞「寧波堂子」,寧波堂子一般是沒有執照的私娼。


民國有本記錄當時上海民俗八卦趣聞的書叫《上海鱗爪》,作者郁慕俠,成書於一九三三年。
裡面提到:
 【寧波人口中之阿字
  寧波人即「阿拉」,「阿拉」即寧波人。這「阿拉」兩個字已可代表寧波人了。故寧波人叫起人來,都以「阿」字上前,如「阿哥」、「阿弟」、「阿妹」、「阿大」、「阿二」、「阿三」……都熟極而流,脫口而出。它如「阿拉」長、「阿拉」短、「阿拉舍希」尤為寧波人的口頭禪,只消聽見某人談話中夾入「阿拉」兩字,就可以知道他是的的括括、十足道地的寧波人。】

當時民國上海文人就吐槽過,說最近講「阿拉」的越來越多了。

20年~30年代左右的上海本地人自稱是「我」,自稱我們是「我伲」。

可語言總是傳染的互相學習的,40年代時候上海本地人已經大量開始使用「阿拉」做自稱。

解放後,現代上海語里「阿拉」已經完全替代「我伲」,只有上海郊區才會說「我伲」,驕傲的城裡人會因此笑其「巴子」。


所以「阿拉上海寧」這句話也算是歷史給人們的嘲諷吧。


推薦閱讀:

遲到罰款制度讓遲到者沒有了愧疚感,反而出現遲到行為增加,這個實驗結果如何可以改變?
怎麼評價田朴珺?
城管日常的工作內容是什麼?
如何面對讀書無用論?
拍攝【女孩子蹲在安全門前】【女孩子蹲在安全門前是沒教養】這個博主的行為 是否侵犯了肖像權?

TAG:上海 | 文化 | 社會 | 地域歧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