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以後怎麼照顧雙方的父母?

當今社會,結婚的子女雙方,大約都是在工作的。等慢慢的,父母老了,兒女該怎麼照顧呢?

一對父母還好,但是,夫妻只有兩個人,需要照顧四個人,怎麼說,也是分身乏術吧?其中一個病了,夫妻一個請假,照顧;又一個病了,那該怎麼辦呢?問題是,就算這樣了,也還剩兩個父母在等著呢。

根據大多數中國家庭的傳統思想,都不希望把父母放到養老院的;但在家庭照顧的話,似乎真的是分身乏術。要請保姆的話,也是一個不小的開銷吧。


大年初三發現一個半年前的回答贊過500了,頓時惶恐,受寵若驚。謝謝大家的肯定,這個社會的系統性風險我們不缺同行人,世事難完美,總會有一定程度的犧牲,一起負重前行,管理好風險,打敗生活中一個個小怪獸,加油!
(2017年1月30日更)
==========
嚴格的說,我們家已經不算421了,而是2421陣型。

2個90歲以上老人,沒有自理能力。
4個60歲以上老人,基本在照顧90歲以上老人,兼互助養老。
2個年青人兜底,處理所有剩餘事情+掙錢工作
1個孩子,自己學習長大。

十年了,從3個老人80歲開始,一直處於這個架構(前年奶奶91歲時過世了)。我的體會是,這個結構越來越難以維繼。

我的父母到今天也算獨生子女了(因為他們的兄弟姐妹也都不在了),在我們這個人丁稀少的家裡,最明顯的感覺不是缺錢,而是缺人。
1、半夜,90歲的爺爺病了,叫了120,來倆小女生護士,說抬不動爺爺,讓家屬自己把老爺子運到一樓,沒有電梯……家裡沒人……(趕上我們倆都出差了)。
2、老爸坐凳子摔了一跤,骨折了。於是照顧爺爺和照顧爸爸的的人手立馬兒就不夠了,醫院、家裡、幼兒園、上班幾乎不能兼得。請了護工,家裡也一直有阿姨,其實阿姨也不錯,做飯送飯都ok。但是爺爺不滿意,就希望我爸爸陪著,人家乾的也不開心。所以阿姨和護工總是青黃不接的,青黃不接期間爺爺還摔過跤,屋漏偏逢連夜雨的,一個環節都不能湊合。
3、我在外面培訓,老公也在上班,娃發燒了,家裡的布洛芬正好用完了。外面下雨,老媽不能自己抱著娃去買葯,也不能把娃扔在家(還太小)。家裡也沒別人了能跑這個腿兒,欲哭無淚的感覺。

我們的解決方案,供參考:
1、盡量大家都生活在一二線城市。一二線城市的服務業至少相對較好。至少醫療服務、社區服務、社會化服務都相對較好,至少花錢能解決問題。比如在老家,家裡已經沒啥人了,原來的熟人也搬的差不多了,缺個東西只能自己買。跑腿兒這種事兒至少京東到家、百度外賣解決了很多問題。58到家的阿姨,清洗空調窗帘家政這些服務老年人幹不了都有人能來給干。而且一線城市的吸引力,還是能夠保證持續的人口紅利的。

2、盡量離得近。大家最好住一個樓里,或者一個小區。有事情方便照顧,交通成本不高,照看及時,而且彼此有生活空間。

3、管理好老人的期望值,給老人自信心。老爸就沒能管理好爺爺的期望值,本著言聽計從,有求必應的原則,現在爺爺除了爸爸誰也照顧不了。4年前爺爺住院42天,我爸坐在床前坐了42天,不讓用行軍床,必須時刻牽著手,不讓護工碰他。從此之後,爺爺的期望值除了老爸沒人能滿足,而傳統的孝道是不能看到老人的期望沒滿足的表情的。所以從一開始我就和家裡的老人表示,我可能沒有他們照顧老人那麼專業,能力不足,同時不斷的讚美4個老人退休後思維敏捷,行事老道,我比不上之類的。盡量讓他們很有自信,多動動,轉移退休後的失落,不斷的給她成就感。其實老年生活質量高不高不是旁觀人的角度看,而是他們自己的心理感覺。任何人眼高手低都會有挫敗感,何況老人。

4、培養使用工具的習慣。趁老人還願意接受新事物,不斷推銷和嘗試各種工具。比如教他們用微信、FaceTime、各種O2O工具,互聯網攝像頭,常用社區服務、醫療服務的電話鼓勵他們自己打,讓他們自己溝通。

5、引導老人參加社區,幫助他們自發形成社區互助。原來的老朋友們隨著搬家,跟隨子女,父母的朋友越來越遠了,幫助他們建立新的朋友圈,在人手不足時這些新朋友可以幫忙。遠親不如近鄰,兄弟姐妹少了,鄰居們互相幫忙吧!

6、提早適當參與托老所。就像幼兒園一樣,把老人整天放在托老所他們也不開心,但是7*24*365天我們貼身照顧我們也受不了。一個月2天或者家裡遇到緊急情況的事兒老人託管幾天還是可以的。熟悉之後就跟娃去上早教一樣,沒那麼大抵觸了。

7、做好資產配置。這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支柱不能斷,作為家中經濟主力的個人健康和保險要好好考慮;第二,年輕經不起揮霍,在這種家庭下足夠的資金儲備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源。

8、最後一點,管理好自己的期望值。人生都會走到盡頭,無論多好的照顧。每個人的一生都是自己的一生,對自己負責。並不是只有像父親這樣42天坐在爺爺床前不眠不休才是孝,抓緊機會放鬆自己以最好的態度和父母、爺爺奶奶在一起,有時間和他們聊天讓他們念叨,這些都是孝。人有很多角色,女兒、母親、妻子、朋友、員工、老闆。不可能每個角色都能拿100分,在女兒和孫女這樣的角色中你打算打多少分,其他角色打多少分自己要做個規劃。畢竟,大的幾率上爺爺奶奶,父母終歸會先你而去,而你將繼續前行你的人生。


我所在單位的有康復和社區家庭醫生項目,之前也在敬老院工作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很不樂觀。

  1. 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夜間突發急症比例很高,所以不建議老年人獨居。
  2. 在條件比較好的養老院中,護工和老年人比例是1:5,但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需要的陪護比例超過1:1。
  3. 全國嚴格執行計劃生育制度是1978年,那時候開始獨生子女就成了主流。當時的育齡人口現在已經接近60歲,第一次養老危機已經逐漸開始。
  4. 嚴格自覺執行計劃生育的人有:企事業單位職工、生活不富裕的城鄉居民,兩者互相包含。
    前者有一定的生活保障金,但這些人心腦血管病、職業病發病率極高,很容易喪失生活能力。後者則因為貧困而缺乏生活保障。
  5. 如果機器人保姆技術在20年內無法取得極大飛躍,第一批獨生子女會被累死。
  6. 如果10年內不放寬計生制度,第一批獨生子女中的大多數人將徹底錯過生育二胎的機會。他們將延續自己的悲哀,生於孤獨,死於孤獨。

一個自然種群要想維持族群穩定,其自然繁衍率要達到2.1,也就是100對配偶要生育210個子嗣才能維持種群穩定。而我國的人口繁衍率是1.3,接近歐洲最低水平。歐洲有高福利和高醫療水平,能夠照顧大多數空巢老人,而我們有什麼?

計劃生育制度是個典型的拍腦袋制度,從60年代錯批馬寅初,到70年代末的矯枉過正,都只是片面強調人口的數量,從未認真考慮過人的一生是動態的,有生老病死,並不是總是一個固定的數字。我們不能多生,卻也不能少生。沒有足夠勞動人口,整個國家要倚靠什麼??

計劃生育是基本國策,但人口不是社會主義,人口政策不能一百年不變。現在的情況和1978年完全不同了,難道一定要用「基本國策」來蒙住自己的眼睛嗎?經濟制度都能改革,為什麼人口政策不能根據實際情況做出調整??人口計生委會對此負責嗎?

人口生長需要時間,即便今天就放鬆人口限制,也要20年才能迎來第一批新的勞動力。那我們如何挨過中間這20年?我們的基本國策是「計劃生育」,不是「只生一個」。
---------------------------------------------------


以上全是抱怨。但抱怨不解決問題,我們要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想辦法解決問題。

  1. 集中居住,集中養老。雙方四位老人,克服一切困難讓他們和你們住到一起。讓老人間能互相救助,同時降低子女養老中的重複勞動。
    房屋不夠大?把老人的兩套房子和年輕夫婦的房子都租出去,所得租金集中租賃一套低樓層或帶電梯的大戶型房子,或者相鄰的幾套小房子。
    老人不願意離家?彼此生活不習慣?容易引發矛盾?他們都是你們的父母,你們生活的好是他們最大的心愿。所以,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用盡各種方法讓他們跟你們住在一起。趁著父母還年輕,還不太固執,及早下手。等他們七十多歲出現情緒改變的時候再勸他們難度會增大。
  2. 利用基層衛生資源,建立健康檔案,及早預防各種疾病。現在各個城鎮都有鄉鎮衛生院或者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個小區都有社區診所,這些診所都在建立免費的居民健康檔案系統,這是國家撥款的,我所知的大部分省市正在開展這項工作,轄區常駐居民都能進行免費或者低收費的體檢並建立健康檔案。去這些地方給父母簽約,了解並監控父母的健康狀態,預防各種高危因素。預防比什麼都重要。
    這些基層衛生資源比大醫院近,比普通人的健康知識豐富,關鍵時刻能救命。
    所以多記幾個社區醫生的電話,有事可以多諮詢。
    我們的國家對各種社會問題都不太負責,經常把問題推給民眾。目前來看指望他們養老不太現實,但這幾年基層衛生工作做的還是不錯的。所以對基層醫院多點信心,多去看看,他們能幫你預防90%的老年常見病。
  3. 在所在城市建立養老互助小組。我的幾位北漂和滬漂的同鄉正在嘗試這樣的方法。但目前人數稀少,難以形成同鄉規模優勢。但這可以作為自助養老的一種思路。同城子女利用qq群聯絡,共享養老心得,交換養老資源。總之,育兒qq群和論壇能做的事,養老都能做。
  4. 對待養老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要像養孩子一樣養老人。這條似乎應該放到第一。養老負擔大,但也不至於多恐慌。養老和育兒的過程同樣艱難,也同樣充滿溫馨樂趣。試著把育兒的經驗用到養老上,會讓你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也會有辛勤工作的動力。
  5. 專業養老機構。這是最後一種方法。目前我國專業養老機構極不專業,但未來幾年隨著老齡化現象嚴重,會有大量專業養老機構出現。在這之前,我們不能過多的期望國家能真的幫我們解決養老問題,還是把自己練成專家吧。

夜深人靜,看到後面越來越多的回答都提及到「錢多了養老就不是問題(大意)」就覺得你們真是想得太簡單了。我特想分享給你們我家的情況。。。(我母親這一脈)
我今年2x歲,我母親5x歲,我外婆8x歲。外婆生育5個子女,老大老二老五及其子女現居A城,老三子女在B城,老四人在本地但其子也在A城,因此和老人家能同在一個城市的也就老三和老四了。但近兩年家裡添了2個新成員——重孫子,所以外婆的子女(老大和老三)為了照顧新生兒只得分別跑去自己子女生活的城市,而即便外婆外公還有老二老四老五,但也都是工作的工作上班的上班,就連在本地的也沒空天天過來照顧/看護老人,更別提在外地的了!
偏不湊巧,老人家今年病重住院了,既然兒子輩里沒人(願意)抽的了空。。。。(孫子輩的)我只好趁暑假回來照顧老人了。你別問我上頭那4個表哥表姐怎麼不回來——人上班人奶孩子人沒空呢!就我現在還在學生階段,時間可調配,而且從小也就是跟著外公外婆長大自認也很懂事,但經過這些天的相處,我發現和老年人的很多習慣還真心很難融合。。。。不說多了,提幾個具體的:
1.老年人作息時間早,8點睡覺6點起床,11點準備午飯4點準備晚飯,敢問介和我等「現代化」作息如何安排?
2.老年人飲食娛樂等處事習慣和兒子輩孫子輩各不相同,尤其是當老人個性還很倔強..辦事非要按照他那老式地費力地不便地辦法來做你咋辦?順應過後還得收拾殘局已是常事,可是長久下去晚輩真心非常累。
3.老年人體弱多病生活能力差反應慢記憶力衰退聽力下降,自己的很多事都已經開始做不好了,我雖有心待他們如嬰兒重新教這教那試圖讓他們與社會的脫節小一點再小一點但仍然於事無補,只得天天陪在身邊才行,可那我自己的生活呢?自己的時間呢?
別以為上面這些都是空的,換你你試試天天早上6點就被聲音吵到起床陪他們說話等11點開始做飯吃完飯洗碗出門買菜4點再準備做飯吃完飯再洗碗最後再來點家務,一天下來ok?天天下來ok?!還不包括..飯要吃軟的不能煮太硬、電視只能看cctv4一天都不換台、空調開28度是常態、洗衣服硬是拿手洗不用洗衣機、吃東西灑一地衛生習慣不注意、身上說不定哪兒就疼了還得跑醫院....等這類小事了!

這些啊,你不和老年人處處是真心體會不到的。當然了可能不是每家老人都像我家這種情況一樣,也不可能每家老人都像我家老人人這麼好這麼體恤晚輩(是滴,我外婆一生操勞辛苦為人又高尚善良各種美好,我愛她!),不定等你跟你家老人住一塊兒時除了這些生活問題還得冒出思想/心情層面的問題呢!好在我外公外婆這方面倒是沒有問題,心理上非常富足!

我們的這個大家庭一點也不缺錢,5個子女生了5個子女真論起來也不缺人,可現在偏偏就出現了老無所依老無所養的情況了……跳出來看我真心替我外婆哀傷,孩兒們個個都出人頭地混的很好,自己也一生的傲人事迹左右逢源,她說她平時和我外公倆人單獨在一起都是說不上幾句話的,可其實她這個人平常最好話家常講事理了,如果我不是我回來陪她,老人口中那些無比光榮地值得稱讚的過往故事都沒人去說。你說你有錢,生活中很多技術層面的事兒你都能用錢搞定可我問你那心理層面的呢?養老你是養的人,養的自己的爹媽,又不是每個月吃Q幣的Q寵。你小的時候他們再苦再窮也把你養大了,你沒死身體健康活到了現在,可現在他們每天都面臨死去的危險而且行為能力甚至智商都只有你小時候那麼大,你好意思用錢來坐而論道?窮養老富養老,老人自己而言是不在乎的,有你吃的有他們吃的就行,而最重要的、最在乎的那份健康/性命也多是前半身年輕時的因果其實和你現在有錢沒錢真正影響不大,現在錢多點只能是延緩作用(有的老人甚至不願浪費者最後一筆錢)!且n多時候老年人都是寧願自己吃虧都不願花錢的!慢著,我還沒跟你談生育之情呢,算了這個就不多說了,(排除那類本身就很shit的父母)多半都是爸媽為你付出大於你為爸媽的,用我外婆的話說就是「長江水只有往下流的沒有往上流的」,中年人你自己怎麼對上對下的小輩其實都會受影響,希望你自己心裡清楚。

唉,說多了都是淚,但不過親情這事兒不容許你」累感不愛「。上面的還只是我母親這脈的事,而我父母在我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經過這個夏天我已經開始考慮將來替我母親(或者也可以說是替她上面的4個哥哥姐姐)來承擔起整個家族人對於外公外婆的贍養問題——我或許會在本地找一份工作然後和他們住在一起,陪護他們。索性我的確對這片生育我的土地很有感情,工作土壤也可以培養,但就是我自己的母親屬於我年輕人的那份自在時光會少一些了。。。我仍然會嘗試去做,並努力做成。而等我盡完外公外婆的孝時,還有我媽的孝等著我——這輩子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之一(另一個即外婆),就算她不要我我也不會離開她。

(因私人情況在此不分享父脈的事 請理解)


-
以我的經驗,夫妻二人,絕不可能照顧四個老人。
你再有孝心,再有愛心,就是住在樓上樓下,也沒有辦法。

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錢。

但,再過數年,所謂「經濟能負擔的保姆」就會從人力市場中消失,
以台灣為例,唯一能請來的勞動力,是印尼,菲律賓,越南。
但,那是建築在台灣人均收入兩萬美金的現實上。

世界上有哪一個國家,能提供足夠的便宜人力,
為中國人所雇傭?幫中國人解決老人安養問題?

(台灣目前要雇請外傭,也已經是非常困難。)

以大陸目前的收入水平增長之緩慢,再過數年,
第一波一胎化子女,就要開始面臨養老問題。

日本電影「楢山節考」一般的劇情,會不會在中國上演呢?
殘病老人,為子女作的最後一件事,就是淒慘地了斷自己生命。
中國,不用懷疑,以目前的社會救助保障系統之缺乏,
以目前人均收入之不等,以目前全世界獨一無二的一胎化政策。
未來的中國社會,必然會有恐怖的社會問題要發生。

這是我的預言。
-


此文轉載自公眾號:白鯨財富

先上結論;獨生子女趁早建立個人家庭保障體系,趁早建立良好財政投資,建立穩定被動收入。

獨生子女這一點已經沒有辦法改變了,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小時候我大概上小學的時候,我媽跟我說不小心又懷了個小弟弟,問我要不要,我說不要,要了我就不去上學了。(現在都不記得了我媽跟我說的)

但其實後來才知道我媽本身就沒打算真要,不然也不可能知道性別,後來通過手術流掉了。總而言之我們家就我一個小孩。


當一個家庭傾盡全力培養一個孩子的時候,或許你會覺得獨生子女是幸福的。

我也曾經那麼認為。但是看到新聞因為意外或者其他原因孩子重病或者天災人禍失去唯一的子女的時候,我才第一次覺得這個政策特別不合理。

美國二戰的時候還有一個特別的規定,如果家裡多個孩子犧牲在戰場上只剩下一個孩子的時候這個士兵可以享有優先權,不然戰爭之後,連帶著摧毀的就是一個個美國家庭。孩子就是父母的全部啊。


80後90後是中國歷史上比較特殊的一代,獨生子女政策的產物,這個在很多國家看起來不可思議的政策確實在我們國家嚴格實施了很久。


當年的計劃生育有多嚴格相信我們父母那一輩都有所體會,當國家利益至上的時候,很多夫妻被剝奪了人類最基本的自由生育的權利。我家在安徽,一個人口大省,經濟也不算髮達,即使是小縣城裡面想要生第二胎都非常困難,高額的罰款,沒有戶口,甚至有的計劃生育小組跨省抓人,強制人流。

所以父母只能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一個孩子身上,所以汶川大地震,飛機事故,車禍白髮人送掉家裡唯一的黑髮人,父母一夜白頭的故事一點都不誇張,都說母雞為了分散風險最好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那麼好了,母雞被迫這一生只有一個蛋。


很多人感嘆說我們獨生子女這一代的壓力是最大的,因為兩個同是獨生子女的年輕人在一起,背負的就是一個小家庭和兩對年邁父母的沉澱責任。

而且說的殘酷一點,兩個獨生子女共同撫養兩對父母,即使倆人都學業有成,事業順風順水,那也只有黃金的20年收入比較高,經不起任何大一點的風險,比如最近的華為員工事件,對於那些而立之年被辭退的員工,差不多剛好在上有老下有小倆人擔負巨大責任的時候,未來還要面對自己養老的問題,假如沒有過任何理財計劃或者好一些的儲蓄與保障基礎,那真的是不知道會引發多大的家庭內部矛盾。


而且在中國社會保障體系還不算很健全的情況下,人們過高的估計了自己及家庭承擔風險的能力。

比如現在很多獨生子女自己很能賺錢,非常樂觀,年收入二三十萬的自己覺得未來的路是每年升職加薪收入不會減少,看不起有房有積蓄的父母,但是從風險角度來說,沒賺到你口袋裡的錢就不是錢,從資產角度說還是比父母差一大截。


很多人誤解了保障的意義,認為自己還算有一些積蓄,假如真的出現了重大變故傾盡所有還是可以對付,然而保障的意義在於如果發生了變故,也能基本維持現在的生活水平不下降。孩子的教育,父母的養老,自己的計劃還能維持在一個未來可以復原的正軌上,而不是一次變故就徹底變軌傾進全家之力無法回頭。


對大家來說,未來的教育,買房,養老都可以提前計劃,唯獨人身意外和疾病無法預測,所以我們能做到的就是防守。做好保險保障。

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並不健全,雖然很多地方都推行了基礎的醫療保障,俗稱醫保,但是限制多多,上限很低,一旦罹患嚴重疾病,治療費,長期護理費,以及因為不能正常上班損失的收入,來照顧病人的親戚朋友花銷等各項其他費用遠超預期。很難承受。根據網易的新聞,每年中國的7000多萬貧困人口中,超過40%都是因為生病致貧的,這種致貧很難恢復,也就是說有3000萬人因為疾病而陷入貧困,家庭再難進入正軌。


保障能做就趁早建立起體系,包括疾病和儲蓄兩個方面。

接下來說理財方面。

很多獨生子女對於自己的消費是沒有很多規劃的,比如認為車子比儲蓄重要,我見過手頭只有三十萬還要買二十多萬的車子的,理由是剩下的還夠用,不買車子打車成本太高。消費比養老重要,可能人已經到了中年了依然只有銀行存款,前一直沒動,但是在通脹面前輸了兩三成。

大部分獨生子女碩士讀完了有的甚至博士讀完了就已經二十好幾了,這個時候開始進入社會創造收入,進入一個已經不是「在一個企業待一輩子,一份工資拿到老」的社會,黃金創造收入的時間也只有二三十年,而消費水平和花銷上去了想下來,談何容易,還不算上中間可能遇到的行業變動,黑天鵝,被迫轉行,薪水下降等等,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依然不去考慮養老的事情,其實獨生子女很多在心理上,是被寵壞了的,自己被呵護了幾十年,認為父母一直都會好好的,不用自己操心。但是記住了這對母雞公雞就真的只有一個蛋哦。

所以假如想要倆人結婚之後負擔起自己和以後孩子以及兩對老人的生活,即使這個人很善於投資理財,有很高的收入,有很高的被動收入,也有可能無法實現財務自由,因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變數就是「花銷」,花銷不穩定忽上忽下或者過於誇張不合理,都會造成無法財務自由。

消費水平無法估量的時候,任誰都沒法給出財富自由的具體資產。解決辦法是控制合理花銷,養成花銷的優先順序及,不輕易提升消費水平,但保證消費種類,讓被動收入大於你本身生活的總開支,這個家庭的安全感就來了。

首先大家需要明確自己消費的目的和態度,理性消費,適可而止,再去指定詳細的理財計劃。

首先規劃好消費的去向。

比如:

日常必需開銷(食物,交通等),學習,撫養孩子,照顧老人,旅遊,車子花銷,自己的興趣愛好等。首先明確對你個人來說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消費項目,把它們正式列入「花銷」,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輕易提高這些消費的平均檔次,因為消費是沒有上限的,從簡入奢容易,而從奢回簡則比較難,且容易降低幸福感,畢竟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嘛。隨意花錢的生活雖然聽起來很誘人但是實際是很累人的,所以,對被動收入有規劃,對日常花銷有計劃,這才是財務自由的正確打開方式。


所以對於大部分白手起家的人來說,第一步要做的事就是積累起第一筆可以用於產生被動收入的「起始資金」,因為空手套白狼終究是不現實的,即使有也存在著極大的風險。


那麼假如說你現在沒有任何「被動收入」,或者僅有有限的被動收入,也都儘快開始打算起來,下面我們要開始畫圈,列出你所有的被動收入同時評估它們的風險。

比如:銀行理財xxx元收益x.x%. 股票理財xxx元,收益x.x%

判斷每項被動收入的穩定性和風險,什麼意思呢,就是:

是否可以長期獲得比較平均的收益?

有沒有可能虧本,有可能的話幾率有多大,我是否可以承受這部分資產的虧本?

當你的最終目標是財務自由的時候,記住,「持久性」和「穩定性」遠重要於「高收益」,如果沒有任何被動收入,那麼一定要好好存錢,積累資本,創造可以產生被動收入的原始財富;如果你已經擁有被動收入,那麼調整你的被動收入的結構,將更多的資本放到長期持續增長的穩定項目上。

接下來就是按照自己的情況列出可以參與的或者說可以有資格去爭取的被動收入的項目,包括預計投入和預計收入。


買套學區房投資,投資金額xxx萬元,預計升值xxx元,預計出租租金xxx元/年

參股朋友的公司:投資金額xxx元,預計回報xxx元

老家山邊的老房子翻新裝修做airbnb,裝修投資xxx元,預計回報xxx元

理財型保險投資xxx元,以後預計每年回報xxx元

這個把財富逐漸轉為被動型收入的過程是十分重要的,不然你會發現人到中年,或者臨近退休,還要為了財務問題不斷奔波,擔心可能會發生的潛在風險,冷不丁冒出來的黑天鵝,日子會過得很沒有安全感。不僅有自己的風險還有老人孩子的風險。

被動收入提升是一個逐步增加的過程,一開始會很難,但是捨得投資,不貪高收益,逐漸會越來越順暢,當你的主動收入:被動收入開始達到平衡的時候,你會發現生活狀態和心理狀態會有巨大的不同。

當兩個人建立了完善的家庭保障系統,不擔心突如其來的黑天鵝,然後努力賺錢,建立好理財體系以及被動收入,合理控制花銷習慣,努力達到收支平衡,有長期儲蓄也有短期投資,這已經是最好的狀態了。


看到這個真的太有感觸、太想答了。我是20+的獨女,前陣子外爺生病到去世,真的讓我想太多。原本想出國念研,想國外找工作、現在看來還是歇著吧,畢竟父母就一個姑娘自己走了父母咋辦。
說說我的外爺,我母親家人都很孝順、外公外婆3個子女都在一個城市、老大生意做得很大,老二老小都是大學老師,親人在本市三甲當副院長、論人手金錢都不差。但是!外爺走前最後一次病重住院一個月、3個孩子外加2個孫輩輪轉都排不開,將來我可是要一人管倆的,咋整。。。
首先外公病情重、24小時不能離人,時常要看著血氧啊呼吸啊管子啊啥的,一旦沒注意管子折彎了那就跪了。你說請護工自己能放心嗎?推進icu走了都看不到親人、只能自己守著吧。
三個孩子基本都是50多的人了,老大基本隔一天守一個白天,偶爾晚上也在,其他時候還要陪外婆做飯送飯啥的。剩下老二老三輪,大概到了八九天左右,老三病倒。我從學校出來頂了大概5個白天,早九晚九,翹太多課hold不住回去後另一個孫子頂上、3天3夜基本沒睡讓其他人休息以後再繼續。
其實這時候外公狀態已經好很多,基本脫離昏迷狀態、但是老人要強一輩子不能接受除兒女外的人伺候他(包括我值班時他都不肯用尿壺)。再來人老了很脆弱他依賴親人、昏迷時候根本就不肯鬆手、這種情況護工頂用嗎?
到最後外公出院,孩子一個腰椎疼加氣管炎犯了、另一個胃病犯了直接起不來了,不是矯情。
我當時在想,等我50歲了,如果父母在這個狀態,即使我不要工作了日夜守在醫院、我能撐下來嗎?何況將來四個老人,如果同時有人生病呢??如果老人和兒女還在不同的城市呢??
我們並沒有留住外公多久、他還是在出院5個月後心梗突發去世。辦喪事的時候我看到舅舅姨姨還能一起哭一起安慰對方就覺得很羨慕。他們有人跟自己一樣難過、有人幫扶著一起走過這段。我們呢?我根本不敢想有天我要送走我的父母、但沒有人跟我感同身受、沒有人可以真的理解我的痛苦跟我一起走過。
想想未來父母會生病、要怎樣才能照顧好他們、真是想都不敢想


看到好多回答,覺得都非常理想主義。
1)有錢真的有用嗎?
就反問一個問題,以中國目前的人均收入水平,以及未來經濟發展速度,能夠大量吸引外來勞動人口?(e.g.菲佣)
顯然不能!
那麼國內就業市場上,除了父母雙亡,有多少獨生子女能夠替僱主照顧老年人?而且你雇來的傭人還有他們自己的生活家庭。需求如此龐大,但是供給非常有限。所以從宏觀角度來說,你想靠錢來解決問題,呵呵。
2)養老院?
中國有醫鬧,你當養老院會願意輕易接受那些「難以看護」的老人嗎?我目前調查的情況是,有自理能力,且身體相對健康的老人可以入住養老院。其餘的,麻煩你轉院或者回家。
退一萬步來講,真的住進養老院,且老人也能不錯的生活了,突然生病了怎麼辦?送醫院的看護做過的都懂。陪夜,送飯,各種照顧啦,不配合的老人還不要陌生人照顧。並且,因為你是獨生子女,以前大哥睡上半夜,二哥睡下半夜這種輪替都不可能。如果因為季節氣候變化導致同時兩個老人生病了,恭喜你,你中大獎了。這時候,兩邊都要伺候,絕對累死人。拿葯,結賬,動手術,不用家屬?這時候,家裡要是還有孩子,單位還有別的什麼工作,自行腦補。
3)醫院
在獨生子女當道的時候,也就是80 90後醫生挑大樑的時候。人口結構變化導致的醫生,護士都變少了,醫鬧還要雪上加霜。老人的預期壽命卻又越來越長,導致資源越來越匱乏。
想接受好的治療,對不起請排隊。等不起的,請轉診。要來醫鬧?對不起,我們早想跳槽。錢又不是很多,壓力又很大,還各種受人指摘?找個綜合來看差不多的工作,難道很難?

你要問我解決方案?
1.老年人必須了解到,宏觀上來講,他們的養老待遇絕不會比他們的父母好。讓他們調低預期,盡量配合子女。豐盛的年頭大魚大肉,災荒年,給饅頭吃不是不孝順。
2.社會更加寬容
這是各方面的,企業對員工更加寬容,本人對醫院,養老院更加寬容

—————————————————————————

順帶一提

現在養老金缺口越來越大,等80 90後的父母們退休的時候,養老金如果少的可憐,請諒解。畢竟工作人口就那麼一點點


終於有我可以回答的問題了,就個人經歷而言,還是可以照顧的。

我和老公都是獨生子女,四位老人都是農民,無退休金僅有種地留下的一點積蓄,兩位老人身患癌症在治療,再上面的爺爺奶奶還患有高血壓和風濕等常見的老年病。


第一想強調的是,老人互相照顧很重要。我父親在照顧我患病的母親,我婆婆在照顧我患病的公公。住院期間是護工。老人如果不是特別年歲大,或者中風偏癱的話,其實互相照顧是很重要的。我爺爺奶奶都八十了,前兩年還非要下地幹活,這兩年才被我們勸住了。一般不會四個老人都卧病在床這種極端情況。

第二是給老人儲備養老金。因為雙方父母都是農民,所以我和老公在工作伊始就開始為雙方父母儲備養老的錢。我們的想法是,可以在孩子的花銷上放棄一些不實用的東西(不相信什麼贏在起跑線上的話),也要保證父母有個安逸的晚年。我們自己也盡量節約,少買書只借圖書館,少下館子多自己做飯,少出國旅遊多參加公司旅遊和周邊游,少打車多坐公共交通…量入為出,將父母養老當作心頭大事,是子女的責任。

第三是有一些其他的幫助,比如大病醫保,父母生病現在可以報銷一部分了。爺爺奶奶每個月有一百多的養老金等,在農村不生病的情況下,也是一些補充。

第四是可能是在家鄉見過太多例子,我不覺得子女多少和父母晚年幸福有必然關係。農村很多兄弟姐妹因為贍養問題鬧矛盾大打出手的事情了,夾在中間的父母傷心受氣。人多矛盾就多,兄弟姐妹的經濟水平一般有高有低。從這個角度看,其實一個孩子責任清晰,也是省了一些麻煩。

下午來補充一些獨生子女贍養四位老人面臨的挑戰。

1. 最大的挑戰是陪伴,因為一些大家都差不多的原因,在異鄉工作生活,很難陪伴在父母身邊。寂寞是家鄉老人共同的狀態,特別是現在村裡的人是越來越少了(經常電話里聽說村裡誰誰誰又離世了)。

2. 某些疾病,中風偏癱等生活無法自理的疾病是比較揪心的。如果有另外老人幫忙照顧還好,如果不行的話,也許只能接到一些老人療養院(我自己的老人還未遇到這種情況,我現在能做的就是為他們多存點錢,多點錢多一點靈活的空間)。

父母晚年是否幸福與子女多少無必然關係,當然我也渴望大家庭(沒有給國策唱讚歌的意思)。為父母養老請未雨綢繆,很多事情想起來壓力很大,踏實一步步做就還好。


這個不夠可怕,如果兩個夫妻中任何一個身體出現問題,那就要面臨1拖6的局面,怎麼辦?


目前正在照顧生病住院的父親。母親已經去世。本人獨生女,在海外讀博士。
從一年半前父親手術期間,到現在病情複發繼續治療,陪床基本屬於日夜連軸轉。父親心理上很依賴我,住院期間即使身體情況尚可也流露出希望我陪伴的期望。所以我不到體力不支基本上24h駐紮在病房。
我認為獨生子女與父母間緊密的親情關係也是養老中的一個問題。因為感情深厚彼此了解,「請護工」、「請保姆」不用提我也知道父親不願意。我只能堅持親自陪護,為父親,也為自己安心一些。尤其老人以前自理能力很強,自尊心很強,生了病也堅持不要女兒以外的人(其他親戚)伺候。另一方面,家裡的親戚也都有各自的事情,除了看望、偶爾送飯,也做不了別的。在這樣的情況下,陪護生病的老人成為了獨生子女不能推卸同時獨生子女也往往不願意推卸的責任。算作兩代人的愛的羈絆吧。
但是這樣的的結果就是獨生子女自己的生活要暫停一段時間。我在讀書,可能比那些需要從工作中請假甚至辭職的人要好些,但是目前就讀的學校每年14天年假,請完就只能暫停獎學金,辦理短期或長期休學。學業只能暫時中斷。我剛剛建立自己的家庭一年多,之前還計劃生小孩,但是現在已經無暇想這個問題。我丈夫也請假回來幫我照看住院的父親,雖然工作繁忙。
等父親出院,我也還不知道要怎樣辦。如接到海外與我一起生活,又不得不考慮就醫在金錢方面的巨大開銷。現在看來,休學回到家鄉陪伴他可能是一種出路。
我就不再繼續寫我這一年半以來,從得知父親患惡性腫瘤到大型手術到如今他複發轉移前路未卜,期間我的心理變化了。不敢回憶,也不敢往前看。這也是我覺得作為獨生子女在給父母養老的時候,最最困難和最最痛苦的地方。沒有兄弟姐妹,所以無人感同身受,無人商量抉擇,全靠自己。希望看這個回答的各位將來不用體會這種無助。祝各位的父母,都能健健康康,快快樂樂。


這可能是我這個學歷不太高的90後在知乎最有資格答題的一個答案。
失能老人(通俗說吃喝拉撒睡都在床上的老人),在省市級養老院的護工配比是1比4到5的樣子。這意味著什麼呢,一個三十二位老人的區域,白天是四個個人上班,晚上是兩人上班,另外兩人休息。每個人每日平均工作時間是超過12小時的。多麼?太少了,這還是在較好的養老院的情況。護理水平如何呢?還是比居家更專業的,我管的區域十六位老人,快四年了,過世了三位。費用是多少呢,不含吃藥,各項雜費加起來一年達到五萬左右。在二線城市,這可是普通一個年輕人一年的工資啊!
失能老人居家養老:24小時陪護,同一地區一個月三千五到五千元,這只是人工工資o,不含吃飯穿衣,尿不濕o!
目前解決辦法:這些人子女大多是60後,一般有三個以上的子女,沒有三個以上子女的,一般是老人年輕時工作比較好,有一定的退休工資。再或者老人有房產出租等等一些收入。所以一般是每個子女每個月出幾百到一千多不等來解決的。並且一般來說,一家四個老人不會說全部都出現這種問題。顯得好像問題似乎沒有很嚴重
問題是:以後怎麼解決,以後可是四個老人對應一對夫妻o!
我認為具有可行性的方法:
當家中四位老人有一位失能時,可由配偶照顧,另外再請一位白天的鐘點工,幫助老人做飯和基本家務。這個費用要比請24小時的費用低的多
當家中有兩位及以上的失能老人,並且兩位是夫妻的話,我建議夫妻倆其中一方收入如果沒有很高的話就辭職吧。可以出租一套房產增加收入。
順便這裡提個醒,城市獨生女不要太排斥與那種還比較勤勞肯乾的多子女農村家庭的男孩子結合。
再加一條個人看法:如果我的父母有一天躺在床上失能,我是不會用大量的藥物去維持他們沒有意義的人生,因為躺在床上吃喝拉撒睡可以說是生不如死的,說人間地獄,一點都不誇張。有能含糊不清說兩句話的老人跟我說,她真的很想要死,這個老人家裡條件相當好,不是考慮經濟方面。
半自理老人(能基本正常生活起居,但是沒有勞動能力)
這樣的老人在養老院一年費用大約是三萬左右。家裡請人的話可以請個鐘點工,或者與子女同住
現有解決辦法:住養老院的話由各個子女補貼。或者和沒有工作的子女同住(由其他子女出錢),或者幾個子女家裡輪流住。或者老人將房產留給誰就和誰住。
我認為具有可行性的辦法
一對老人請鐘點工,另一對與子女同住,或者住養老院。或者由身體較好的配偶來照顧生活,請人定期給家裡做衛生。
比較健康老人
雖然這些老人很幸運,自己身體好可以享受人生,子女又不需要投入特別多的精力和錢。但是,這類老人的子女也應該時常給予老人關心和愛護,經濟上多給予支持讓父母可以出去旅旅遊,健健身,跳跳舞。讓老人可以較長時間維持在這個狀態。
其實簡單來說,有錢一切都好辦。所以我們8090後從現在開始要有意識的去積累財富,不要在年輕時享受繼承了父母的財富,到了父母年齡大了確什麼都拿不出來。6070後作為我們父母一代,很多現在都沒有五十歲,好好保養自己的身體,特別是媽媽們不要總是把時間浪費在麻將桌上,一天輸好多錢還不如出去旅旅遊,去健身房辦張卡健健身。
家和萬事興,沒有過不去的坎!就醬


社會是變化的,老年人當然要跟年輕人一起變化,哪有隻有年輕人變化的道理。我們老了也是一樣的,倒時候政策完蛋了,能剝削自己小孩嗎?你不想剝削,你父母當然也不想。


07年的時候,我母親突然有一天問我:
「兒子,有一天我老了,走不動了,咋辦喃?」

我說:
「媽,你放心!我一定會盡我所能選擇一個儘可能好的養老院!」

我媽說:
「好的,我放心了!」

==========================以下說點與方法無關的話============================

從小,我們家經濟條件一直不好,但是我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很孝順的兒子!

多說兩句:
很多朋友會說「打死我也不把父母送到養老院去!」
其根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是因為在傳統的眼中,這是與孝順相違背的行為!

但是,我又想請問,抱著堅決不送父母去養老院的這種為了維護「孝順」名義的我們這一輩年輕的朋友們,有多少是做到了:
1、常回家看看?
2、多陪陪父母聊天?
3、在外學習或者工作,是否能夠做到每周都給爸媽打打電話聊聊天的?
……

我一位朋友,他73年,他當年給我說過一句話:
「我們這一代(70年代)是中國最後一代能夠孝順父母的人!」


其實,並不是現在我們80後、90後不孝順,但是問題是,未來我們有沒有能力來執行傳統的孝順方式——把父母接來和自己同住,讓父母老有所養!

說到同住,現在都鬧著要父母給自己買一套房子或者要搬出去自己住讓父母給自己「空間」的年輕的朋友們,真的覺得自己做得到未來把父母接在身邊嗎?

誠如@yolfilm 老師所說的,未來在贍養老人這個問題上,很有可能會出大問題。(——雖然我覺得@yolfilm 老師的高票答案並沒有回答這個問題,嘿嘿)

真讓我來說辦法的話:
1、有經濟條件的,讓自己買的房子最好能夠和雙方的老人儘可能近一些,自己儘可能多回去陪陪他們。(——我現在是這樣做的。)
2、更大的可能,請看我答案最初的和我母親的那一段對話。


領導對我總請假頗有微詞,有天實在是煩了,說:這是國家為三十幾年前的XX政策付出的合理代價。
------------------------------上面是2003年的答案-----------------------------
四年過去了,我現在有三個兒子。

另外,求生女兒的秘訣。


老無所依不是孩子的責任,而是政府的責任
這個問題下面的觀念我實在不敢苟同,我堅持,父母於孩子無恩,孩子的出生是出於愛而非作為父母養老保障。
但是孩子是父母的責任,父母應該讓它享受最無私的愛和資源,而不是成天算計著怎麼壓榨它
這麼多人出於養老問題想生二胎或多胎,實在自私至極,他們似乎從來不考慮自己是否能給兩個孩子足夠的資源就急著去榨取他們的勞動力。
我覺得這種靠多生來保障養老的事情,只存在於
愚昧落後的封建小農社會,所謂的孝順,是建立在對子女的剝削上的。
如果在一個文明法治的現代社會,獨生優生才應該是主流。
我不知道知乎er是不是都認為子女必須給父母養老,但是我就算犧牲掉自己的姓氏傳承也要讓我孩子成為獨生子女,我不需要它養老,也不需要它承擔這「孝」的道德枷鎖。
我和我老公都商量好了,多賺錢,認真培養好這一個孩子,老了以後,身體好就給孩子帶孩子,身體不好就自己管自己,互相照顧,實在不行就選擇安樂死,絕對不做那種自私的父母,絕對不拖累孩子

評論再次讓我這個獨生女大開眼界,慶幸自己結婚的是堅持找上海獨生子,果然外地非獨的世界和三觀我是我不可想像的。
我認為父母對孩子的責任是單向的,如果父母不想負養育的責任,不想給孩子提供資源,那非常簡單,就結紮,不生。
既然生了,父母對孩子的責任是終生的,因為是父母決定生孩子的
而孩子對父母是不必負責終生的。因為孩子有孩子的人生和自由。
我認為中國現在很多家庭不幸福就是因為許許多多的中國父母卯足了勁狂生孩子就為了養老,然後以繁殖這個功能為榮,以為自己生了孩子就可以肆意操控孩子的人生,站在了道德至高點可以綁架孩子。
以前醫學落後,小農經濟,多生孩子可以多佔社會資源。可是現在這個社會,已經不是靠勞動力可以多佔社會資源的時代了。
還有一些父母只是盡了一點養育的責任,就想操控孩子的配偶,孩子的孩子,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無恥極其自私的落後想法。
我有了孩子,我也絕不會把養老這個責任算在它頭上,也不會因為自己給了它應得的就剝削它和它的配偶。


作為一名來自農村的80後獨生女,孩奴兼房奴,說說我的粗淺經驗

1.找對象時要注意:如果你的另一半有兄弟姐妹,甚至不需要為贍養老人負擔主要義務的話,請大大加分。如果也是獨生子女,那麼必須在其他方面有大幅加分,否則養老真是個問題。

2.學習系統的中醫知識:這個簡直太重要了!很多人不在乎這方面的知識,一味依賴醫院,是很可怕的,我們的金錢和時間就白白消耗了,而健康也沒有留住。我在懷孕期間讀了幾本中醫書後受益匪淺,簡單說來:第一,自己的身體會調理了,也更健壯了。第二,老人的頭疼腦熱的小毛病用點推拿、食療、簡單的湯劑都可以解決了,不用去醫院而且一些慢性病也會慢慢治癒。第三,敦促全家人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避免了大部分的麻煩,比如我嚴格要求飯菜里少鹽、少油,嚴禁辣椒,嚴格控制零食;一開始老人覺得不習慣,堅持一兩個星期後就發現自己的老毛病竟然都減輕了許多,自然就會開始支持了。健康這種事,永遠要防患於未然,讓疾病來的越遲越好。

3.給老人找點事做:我把家裡電視機賣了,老爸頗有怨言,但我沒有動搖。老人很容易一整天坐在電視機前,越來越孤獨,對健康也不好,如果有孩子的話老人會帶著孩子一起看更不好。因為老爸早年學過周易,我鼓勵他擺攤算卦,現在找他算卦的人越來越多,每天能掙幾十塊錢,開心的不得了,還經常自己去書城找書來看以提升業務水平。現在電視開給他他估計都不愛看了。我想老人們多多少少都會一些謀生的技藝如繪畫、書法、縫紉、修鞋之類,不要小看很多老手藝,在城市很吃香的。鼓勵他們,買工具給他們,幫他們找t攤位,在網上幫忙做推廣等,你會看到老人越活越精神。

4.加強自律,節約每一分體力和時間:30歲以後,精力是否旺盛往往決定了你事業的高度,多少人的雄心壯志敗在了羸弱的身體上。同時,生了小孩以後,屬於自己的時間更是越來越少,我一下班回家就被小孩子纏住,上廁所都需要衝刺。所以,每天只有上班的8個小時加路上的一個半小時,偏偏又是事業的關鍵期,原來看新聞、聊八卦、看電視劇、吐槽抱怨的時間全部砍掉,一有空閑就用來休息或者鍛煉身體。

5.抓緊時機做好準備:趁著父母身體還好時生孩子,他們可以幫不少忙;趁著父母身體還好時,把他們接過來適應城市生活(僅適用於農村孩子);趁著他們還通情達理時(越老會越固執),說服他們接受新的理念;趁著自己工作不忙時帶父母出去轉轉;趁著一切空閑時間去學習,不管學習什麼,育兒知識也好,健康知識也好,工作技能也好,後期會越來越有用。

即便做到了以上幾點,但仍然深深感覺自己賺錢速度和精力儲備跟不上養小孩養老人的需要。反思人生,覺得應該早10年要孩子,那時候自己有大量的剩餘精力,身體也好,也沒啥事業可追求,正是應該帶孩子生孩子的時候。如果想要在20出頭就生孩子,那麼20歲之前就必須找到合適的人結婚,那麼再之前就必須具備良好的挑男人的眼光,那麼意味著戀愛課程最晚從初中就必須開始……所以我覺得早戀不是件壞事。
原諒我一生不羈總跑題。
over


雖然只是一個90後,但是已經思考這種問題很久了,也是有睹於這些年父母照顧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辛苦才有感而發。我覺得養老問題不單單是錢的問題和人的問題,而是我們傳統的道德觀念和現代的經濟結構的矛盾,是一種觀念的問題。
按照傳統的觀念,子女陪在父母身邊為父母養老送終是天經地義的孝順,這是以父母的角度看問題。但是從子女的角度來說,讓一個正值壯年的人放棄自己的事業,適應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去完成註定沒有希望的工作,等到送走了父母自己也已垂垂老矣,這又何嘗不是一種非常殘酷的行為。


第一,前提:夫妻,父母,公婆,住在同一城市~或者至少三對中的兩對會在同一城市~比如,父母和夫妻在同一城市~父母和公婆在同一城市~公婆和夫妻在同一城市~否則一切免談~

當然,最完美的是,三家人都住一個城市拉~


第二,要有足夠的錢~否則免談~貧賤家庭百事哀~不幸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第三,為毛父母需要照顧~???!!!不要誤會~!!!我的意思是:如果父母身上沒有疾病~更準確地說,雙方父母都不患有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或者阻礙自理能力的疾病,為毛他們要人照顧~

一般來說,60歲之前的老人~甚至很多保養有方,身體不錯的老人~70歲之前都是可以自理的好吧~

他們更需要的是我們常打電話回家,多陪陪嘮嘮嗑~逢年過節常回家看看~全家人多聚在一起吃吃飯或者進行家庭活動好么!!!


第四,我覺得!個人覺得!與其現在在這杞人憂天~不如從現在起,趁著父母還沒那麼老,抓緊時間督促他們進行合理鍛煉,每年進行一次全面體檢,督促他們吃好喝好睡好,多與父母溝通聽取他們意見,即便溝通不了也別給他們氣受,多陪陪他們逗他們開心~!!!好么~四十五十不保養,六十七十塗傷悲~


第五,家庭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根據父母身體狀況~給他們請個保姆或者鐘點工盡量分擔些生活瑣事~如果特別幸運的,雙方父母聊得來,兩家老人住一起更好~但是不建議夫妻和雙方父母同住~ (具體原因就不闡述了~孩子的教育問題啊,金錢觀念啊……難)

第六,老人的健康問題,一定要防患於未然,每年一次全面體檢~不是大病可以請護工(錢的用處啊),更多的依賴於護工~大病更要請護工,但是夫妻工作稍微輕鬆一點的那個,或者說給家庭經濟的奉獻沒那麼大的那個,承擔主要照顧責任~病入膏肓了,夫妻雙雙把家還吧~

第七,請關注各類養老保險及養老基金類的東西~


第八,我是醫療行業的妹紙~根據我們老師的分析,未來康復行業和各類養老院,療養院,康復中心一定會有很大發展~所以老人過了一定年齡,比如70歲,80歲,還是要根據身體狀況而定~給他們選個環境好,設施齊全,服務態度稍微好點的養老場所~恩噠~


第九,突然想起來,樓層很重要啊!!!沒電梯的樓,最好住2樓,3樓不能再高了~電梯房,撐死4樓~老年人上樓下樓什麼的意外最多了~而且越老越懶得走動~高樓層的趕緊換房子,以後那是相當麻煩!相當麻煩啊!!!更何況萬一出了什麼事,心臟病發了,高血壓了,中風了,你住個非電梯房7,8樓或者電梯房16樓,23樓的,你送醫院搶救都沒人家2,3,4樓的跑得快啊~為嘛不能住一樓?除非下面有車庫墊底或者陽光特別充足光照特別好,否則容易風濕,各種減壽~恩噠

本人獨生女~男友獨生子~——我的意思是,我曾深深的思索過這個問題~現在把精華奉獻給你了~不謝~


關於這個問題可以想談一下自己的思考

本人也是獨生子女,父母都在50歲左右,但是因為工作的關係非常關注老年人的生活,也會經常思考以後父母的養老問題,實際經驗不足,只能從了解到的案例和理論上提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直生活在小城市,後來工作在大一些的城市,所以對農村的情況不太了解,所以本回答僅針對城市的情況

-------------------------------------------------------------------------------------------

由於80年代的計劃生育,當時的婚育人口50年代出生的人口現在也進入了老年時代,421甚至是8421的家庭結構也越來越常見,

如何照顧這種針對方法論的問題,個人覺得首先要清楚面臨哪些問題

1、經濟

雖然子女們很少願意公開談論照顧老人帶來的經濟壓力,但是這個問題是顯著存在的;對於父母還能夠實現生活自理的情況下,其實經濟上的壓力不會特別重,一方面會有社會福利比如養老金、醫保等形式的補貼,也有相當一部分老人也有退休金可以用於日常生活,最後50年代的老人多少也還應該有一些積蓄,大多數情況下維持正常的生活是足夠的。

但是如果父母隨著年級越來越大,會逐步喪失自理能力,大概率上會出現大額增加的醫療費用,不管是請護工,還是去醫院,還是去療養院,都將大大提升老年人生活的成本,而當家中有多位老人的時候,對家庭經濟的壓力都是顯而易見。所以這個問題無法迴避,需要提早計劃。

2、心理變化

心理問題其實是大多數情況下會忽略掉的問題,在中國這麼多年的養老形式上,老年人老了跟著子女生活,就自然的發生了,很少有人去計較這其中的變化——家庭權利的轉換以及老年人對自己認知的轉變。具體來說,其一,父母在子女還小的時候,是家庭中的權利掌控者,而子女在長大成家後,也逐步過渡為自己家庭的權利掌控者。以至於在解決父母的養老問題時,子女會自然的承擔起這份責任,大多數情況下會忽略到老人在其中的決策才是關鍵。其二,父母出於對子女的責任和愛,常常把年老的自己看作是負擔,子女不經意的話語可能會讓敏感的老人更加篤定這一想法,日積月累,最終會產生諸如不配合治療甚至輕生的想法。

3、社會聯繫

這條主要是針對自理型老人的,對於已經長期卧床的老人,從實際上來說基本跟社會的聯繫就已經寥寥了,只剩下最親的親人和極少數的朋友能夠產生聯繫。對於自理型老人,撇開身體健康的問題,進入老年甚至是退休後,整個社會的圈子是在逐漸縮小的,沒有工作上同事的聯繫,缺乏高效的信息渠道幫助自己搭建新的圈子,以及以往的朋友們也逐步進入老年甚至死去。因此,也就產生了社會聯繫變少,感到孤獨、寂寞的問題。


那由此提一些自己的想法

1、了解父母的生活狀態,明確自己的父母的需求

包括身體健康、社會生活等方面。如果是還屬於活力型的老人,那子女更多的只需要在生活中充當助手的角色,幫他們去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建立自己的老年朋友圈子,確保每天能夠較為充實和快樂就好;一旦身體健康出現異樣,那要及時的去醫療機構體檢,對是否該吃藥、治療、請護工、進入養老機構有明確的認識

2、經濟上提早準備

a、保險,這兩年有關於養老商業保險項目也在逐步增加,有一些大病的醫療保險也可以提早買入

b、合理規劃,或者說是合理節流,養老是一個長期且高支出的事情,要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選擇相關的產品和服務,舉個例子,國營養老院和私營養老院,同樣配置下國營的相對便宜的多,但好的需要排隊等待。創新型的模式也可以達到節流的目的,比如多家合作養老,公用護工,提高護工的利用率也是未來可能出現的模式。

3、子女的心理調整

a、首先是尊重,中國式養老最經常看到的情況就是子女代替父母做決定,在這一點上我堅定的認為需要老人自己來決策什麼時候進找護工,是否要做創傷性的手術,以及是否要去養老院。當然這個需要子女與父母好好溝通,掃除在經濟上或者社會觀念上不合理的認知。

b、其次是溝通,老年人需求什麼做子女的不一定能知道,需要更多的交流才能明白,其次生老病死是自然的過程,雖然很難開口去聊,但是只有雙方統一 了觀念和指導方針,才能共同的商量出一個適合的生活方案。

c、期望的管理,這個之前有人提過,寫的很棒,就不多講了


關於這個問題

推薦一本書:《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和死亡》

推薦一部劇:《我最親愛的朋友們》


參與下討論吧。近期也做了一個養老項目的策劃與設計,做了一些調研。權當為自己的人生做規劃的思路了。
先說下養老階段的分類:大致可以分為頤養型(已退休,身體健康,生活自理)、療養型(已出現疾病或面臨較大的疾病風險)、臨終型(不用解釋了吧,基本上就是某些答案所說的可以安樂死的那類了。這裡主要指失智、失能,例如老年痴呆、癱瘓,或其他疾病末期)。
其實大部分家庭所要面臨的父母養老問題,大部分屬於療養型,即需要照護與陪伴。

好了,接下來我們依次看看每個階段所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1、頤養型:按獨生子女浪潮中的年齡推算,目前大部分人的父母尚處於本階段。那麼本階段基本上基本上無需照護與陪伴,而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這個錢大致分兩類,一是生存金(在不降低原有的生活質量基礎上),二是風險金(用於抵禦隨時可能降臨的疾病風險)。
如果是城鎮居民併購買有商業保險,或公務員,那麼無論是生存金還是風險金,基本上都不存在問題。這個時候更多的可能是子女需要考慮如何給父母多一些陪伴與精神關懷。例如帶父母出去玩,常回家看看,每年安排體檢,不展開了。
如果是農村居民並且沒有商業保險,而父母已經50多歲,再購買商業養老保險及其地不划算,那麼推薦幾個實用的辦法:
1)針對疾病風險,可以購買家庭團險。我所知的一些保險公司,有推出家庭共享的疾病保險,簡單地說,就是僅需要繳納較低的保費,被保險人為3個家庭成員,無論是哪個成員發生疾病或意外,都可以享受保金。而且保額比較高,我的保險公司的產品約等於每人1500保費~100萬保額。比起單獨的重疾險,要有優勢得多。而這種產品,不僅保障了父母,也可以為家庭其他成員增加身價。唯一的不足,是這種險種是消費險,按年繳。(特別提醒:家庭經濟支柱,無論是否是公務員,都建議必須至少購買重疾或壽險,否則家庭一旦發生風險,將非常可怕)
補充:另外還可購買消費型的意外醫療險。購買渠道非常多,保費也很低。父母年邁後,發生意外的風險也會比壯年時高很多倍(摔倒骨折什麼的,太常見了)。不可忽視。而這些風險所產生的家庭花費,除去手術費之外,還有大量的照護費用,這是社保完全不報也不管的。
2)針對生存金,對於已經年齡尚高未投保的父母,不建議再購買商業保險。但如果有經濟能力,可以選擇一次性繳納社保(在原先沒有購買或沒買夠的情況下)。另外可以選擇一些理財產品,收益率比較穩健的定投產品是比較好的選擇(因為像信託這種收益率和風險都比較佳的產品,門檻太高,不適用於大多數年輕家庭)。定投產品類似於強制儲蓄,適合收入比較穩定的家庭,可以小額地持續地存錢,並享受收益。如果是經商者、創業者,收入不穩定的情況下,可以單獨一次性投入有固定收益的資產。例如不動產。當然當下地產泡沫破裂,具體如何選擇請君自行斟酌研究,最好諮詢專業的理財規劃師。
此處有更新:2016年房價復甦之後,我仍然覺得,非投機性(炒房)的不動產投資,是一個優選!長期來看,房價不會暴跌,而拿一套房的租金收入作為持續來源的生存金,比一些不靠譜的理財產品要有保障得多。

2、療養型:大概20年後,我們的父母都將陸續進入療養型行列。各類疾病、意外都會陸續偶爾發生。也許骨折一次,就需要卧床半年,需要有人照護。而當此時,正是我們處於30-40歲時,孩子10多20歲,人生中壓力最大、最繁忙的時候。即使沒有發生意外,但大多數老人到此時已經有非常高的疾病風險,也不能獨居,那麼問題就來了:
問題一:需要錢。這個錢除了是看病療養的錢,還有一大筆全職照護或保姆的錢。這個錢得從哪裡來?沒有其他辦法,除了提前購買保險是最划算的,其次就是提前預備家庭儲蓄(包括可變現的投資理財,不是專業人士,就不展開了,總之就是只能提前規劃,提前到你還沒有結婚,父母還沒有老去)。
問題二:需要照護。這得從幾個方面來說。
1、需要監護。意思就是如果發生了意外,得有人馬上知曉馬上處理。樓上有個答案說智能保姆,我覺得大概20年內估計不太現實。但有比較現實的解決辦法就是,智能家居
即使同住一套房子,我們白天也要上班,偶爾也要出差,也不能24小時監護。所以智能家居應該是未來養老住宅的必需品。目前的智能家居發展勢頭蓬勃,但應用面還基本停留在關燈關窗,監控防盜等等。未來應該會發展出比較完善的老人監護、報警、急救功能。包括目前已經應用的一些智能手環(可以定位、報警、生命體征監測等等),都是非常能派得上用的。
2、需要照顧。意思就是已經發生了意外,需要有專人伺候了。這的確是個難題。人口問題讓20年後的我們請不起家庭保姆,應該已經是定論。現在國家提出了「社區養老」概念,意思就是在小區內,集中建立養老點,老人有人集中照護,而又離家近,隨時可以回家。我覺得應該是比較好的解決方式。希望能在未來推行成功,就像現在的社區幼兒園一樣。
插點故事:我奶奶前年意外骨折,卧床近3年(連續兩次骨折)。5個子女,但都未退休,即使退休的也要照顧孫輩,一家人頭疼不已。先是輪流到子女家,後來又獨居請了個保姆,再後來又送了幾個養老院。。。。。輪流到子女家,奶奶的生活習慣與子女相差甚遠,導致生活矛盾過多,奶奶不開心;照顧的子女工作繁忙,還要擔負照護義務,同樣累成狗……後來奶奶提出要獨居,大家就給她請了個保姆,而保姆照顧費用太高不說,同樣因為生活習慣等問題,讓奶奶不開心,換了3、4個保姆……最後送養老院,養老院離家遠,大家沒那麼多時間天天去陪伴,一個院子全是老人,感覺了無生氣,悶得慌(根本沒有你們說的那種老年人在一起還可以愉快地找到同齡人聊天!即使有聊天,也根本沒有那麼愉快!要是讓你天天呆在同一個地方,眼看著身邊的人一個一個死去,你也不會開心的!),奶奶仍然不開心……很遺憾,最後奶奶還是不開心的走了。。。這件事給我很多反思,讓我覺得的確養老是個很嚴肅很沉重的問題。
所以我覺得社區養老應該是目前能找到的最優解。老人在社區里,平時可以到小區里看看小孩玩耍,感受生活氣息,跟其他人打打麻將,又能隨時回家。子女也可以每天晚上去陪老人,或者身體方便的話每晚接回家住。在小區智能化之後,走失等問題也能一併解決。
所以目前我的計劃是,在父母尚未發生意外時,購買同一小區的相鄰的房子,分開住。每天見面,一起吃飯,互相照顧,但生活起居又有各自的空間,不用被生活習慣導致的家庭矛盾所憂心。一旦發生意外,也能快速反應。發生意外後,可以在小區內的社區養老點進行療養,每天都可以去看望甚至接回家。

3、臨終型。這是個沉重的話題。即使身體還可以,但如果患了老年痴獃等失智失能的老人,也不得不劃分為臨終型。他們的生活完全無法自理,這個時候最大的問題,就是照護和關懷的問題了。錢的問題就不說了,上面說了不少了。
就像樓上某答案所說的,其實四個父母同時發生意外的情況比較極端,最好的辦法還是互相照顧,輪流照顧。然而大約30年後,我們的父母都將陸續進入臨終型,走在後面的,又由誰來照護呢,除了我們自己,應該就只能依靠未來完善的社會養老院了。不過一般來說,臨終型階段都不會太長,所以如果有時間有精力,還是讓老人最後的時光留在家裡與家人在一起吧。

4、其他的。
其實我們想想自己年老後,最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呢?我的答案是充實,自由,安全。其實這3個詞,都建立在前期的人生規劃中。充實=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並能夠享受它。自由=獨立的思維模式和充裕的經濟儲備;安全=完善的風險保障。說得雞湯一點,需要一顆強大的內心和精明的打算,讓自己能在不需要為生計奔波的時候,能夠去享受自己的樂趣,讓自己在面臨意外和疾病時,能多一份自尊與坦然,能讓自己面臨死亡時,不那麼後悔和遺憾。
普通人的一生,其實就是看死得怎麼樣。所以我們罵人才會罵「不得好死」。希望無論是否長壽健康,都能得到一個「好死」,這才是養老的意義吧。


推薦閱讀:

無家可歸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
我們該持有怎樣的生活態度,才能收穫更多幸福?
如何克服對未來的恐懼?
女人戀愛中有哪些誤區?
人為什麼會感受到深深的孤獨感?

TAG:生活 | 人生 | 獨生子女 | 社會 | 養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