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聊天和面對面聊天的體驗有哪些區別?

視頻聊天只能接收和輸出視覺和聲音信息,它和面對面聊天(不進行任何直接或間接的軀體接觸的話)會帶來不同的體驗嗎?這些體驗上的差別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


除去所有技術因素如網速、燈光、音視頻質量之外,還有一個阻礙情感表達的最大原因:
目光無法對視

那些聊天軟體的廣告都是這樣的:

就像面對面聊天一樣親切對不對?
但實際上這種效果在現實中幾乎無法出現,我們真正聊天看到的都是這樣的:

(圖片來自網路)

如果我盯著你的眼睛看,那我一定是在看屏幕,而此時你就沒法與我對視。
而眼神在情感交流中作用是很大的,特別是異地戀人聊天這種特別需要表達情感的場合,長此以往下去鐵定要出問題。
所以說異地戀難持久,因為無論簡訊電話還是視頻,都比不上面對面的一個微笑啊。


不過,如果肯花心思也不是不能解決,至少有兩種方案:

  1. 想辦法做出透光屏幕,在後面放置攝像頭;
  2. 在屏幕上下左右多放置幾個攝像頭,進行圖像補正,輸出正面表情。

不知有沒有廠商願意試試呢?


這個問題好玩,但這個問題並不是前面幾個答案描述里那麼簡單的。

如何藉助技術,讓人們能在遠程更加自然,和諧地溝通,這在Communication和計算機的一個領域人機交互裡面,被當成一個大問題來研究,無數前仆後繼的PhD們和老闆們都在可勁造新的demo和設計來幫助克服遠程溝通的障礙。去年剛上過HCI的課,寫了一篇關於這事兒的論文,總結一下謄到這兒吧。


@蘇莉安 的答案說到了其中一個點,但是只是其中一個。


先小結一下,為什麼視頻聊天做不到面對面聊天那樣流暢溝通?

  • 沒有雙方的共現,因此難以做到不用言語溝通處境(circumstance),而用言語溝通處境是非常困難的
  • 無身體語言,手勢的支持,或者說僅有弱支持
  • 無法操縱對方的攝像頭,難以控制視角,以及對視無力(no Gaze and Mutual Gaze)
  • 延時等技術性原因(這個就不多說了, 每個人都有經歷過)

先說一下我自己的體驗。上個學期因為呆在本校區,而老闆在紐約,所以每個星期要麼開車到紐約,要麼視頻對話。從facetime到skype,到google handout,到後來的視頻會議系統以及Beam機器人。

(disclaim: 裡面那哥們不是我…圖片來源官網:Suitable Technologies Beam Remote Presence System 其實就是Sheldon在BBT里用的那玩意兒)

但是到最後,老闆還是決定,每個星期給我報銷路費,往返600公里,跟他面對面meeting。


視頻溝通無法營造共現(Co-presence)

為什麼技術發展這麼快,人們還是傾向面對面溝通呢?因為所有的這些設備都沒有解決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構造共現。

面對面時營造的共現是如此的重要,但是因為我們時時刻刻都深陷其中(我們的絕大多數溝通),以及於我們甚至都沒有辦法反應過來原來它有如此多的好處(只緣身在此山中)。舉個極端例子,電視劇里,要解決群眾聚眾問題的時候,一個靠譜的市委書記會電話公安局長說:「穩住局面,等我過來」。而不會說:"把電話接擴音器上,讓我來跟他們說"。


從傳播學(communication,譯得不準確的話請糾正我)上考慮,我們現在需要把信息傳達出去(或者異地戀的同學需要把愛傳達出去),那麼,作為媒介的計算機軟體就是其中的Media(也可以是電話啦,電報啦,電子郵件啦等等)。研究這些媒介的研究者提出了很多的理論,下面是其中一種: 不同的溝通媒介有不同的特性,列在下表

[恬不知恥把老師的PPT拿出來了。Credits to: Susan Fussell, Home | Susan R. Fussell, Associate Professor, Communication, Cornell University]

簡單譯一下,這裡談到的是Clark和Brennan的理論,他們認為,作為媒介,有那麼一些通用的特徵,但是不同的媒介會有不同的組合。面對面和電話,電話和視頻,視頻和email,都會有不同的組合。


Co-Presence: 共現。也就是說我們物理上能夠看著,能碰著對方,能出現在一個場景以至互相了解對方的處境(circumstances)

Visibility: 可見性。交流的雙方可以看到對方在幹嘛

Audibility: 可聽性。交流雙方可以聽到對方在幹嘛

Cotemporality: 信息交換近乎實時,無延遲

Simultaneity: 交流的多方可以同時接受和發送消息(這個看著奇怪,但是想想對講機就知道不是所有媒介都可以實現這點的)

Sequentiality: 順序性,交流雙方順序地交換信息

Reviewability: 可回訪性,交流雙方可以回頭去看當時傳遞了什麼信息(聊天記錄啦)

Revisability: 可更改性,消息在發送前可以被更改。


那麼,根據這個理論,特定媒介的特性會決定一個媒介是否可以提供一些功能性(affordance)。而有一些功能性是自然交流所必須的,如果沒有的話就會覺得非常不自然。但是由於我們絕大多數的溝通都在面對面溝通中進行,少有人會注意到,原來面對面有這麼多好處!想想看,當我們面對面交流的時候,有哪些我們身浸於其中,但是由於深浸於其中,而沒有感受到的特點。下表比較了上述特點在面對面(FtF: Face to Face)和視頻,電話以及email中的體現。

(不同媒介的affordance屬性的不同,包括FtT,即面對面,Video:視頻通話;phone:電話通話和email)

可以看到,面對面幾乎涵蓋了所有必要的特性。它讓交流者感覺到共現(co-presence) ,而視頻做不到這個。其它的特性,視頻可以或多或少地模擬面對面的交流,而共現幾乎不行。


為什麼共現很重要?因為如果你們倆在同一個地方經歷同一個事情,那麼你們就有了共識(grounding),而不需要費力地去告訴對方這些共識。舉個例子,如果你跟妹子在千里之外視頻,那麼你們視頻的同時,經歷著不同的天氣,你們會談論天氣。但是如果你們在一起個房間,還會詢問對方天氣怎麼樣,冷不冷嗎?共識是默契的基礎,如果長時間只是視頻,你們其它所有感官所經歷的,都需要通過言語告訴對方,做不到「體會」共識,那麼你就會覺得:靠,怎麼這破事還要講一講解釋一下呢?


共現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會讓你的表達能力大大增強。舉例說,我剛剛出來留學的時候,發現完全沒有辦法點外賣。為什麼?菜單上的英文TOEFL沒有教呀!所以,打電話點菜的時候,經常出現如下對話:

我:我想點一個...呃…就是飯上蓋著黃色的玩意兒
餐館:黃色的玩意兒?你是想要AAA,BBB還是CCC?全是黃的 (仨菜名兒我都沒聽出來)
我:我也不確定,我要那個黃色的但是裡面有雞肉的
餐館:全是雞肉
我:那我想要那個有葉子的
餐館:哥們,這是印度菜,裡面都有葉子的好不好
我:(@*#……¥*).....隨便給我來一個吧

注意到電話點菜的過程中,我一直在試圖縮小範圍,通過跟餐館訂餐的哥們建立一個「共識」。但是通過電話這個媒介,完全不可能做到在有限的辭彙量下表達我想要的那個複雜概念。於是我不斷試圖用簡單的限制條件來跟他重新構建共識,直到最後放棄(其實我想要點的就是一種特殊的咖哩雞肉蓋飯而已啦)。但是設想,如果這時候我可以出現在餐館裡,指著其中一個說:我就要這個菜了,那不是簡單很多嗎。這也就是說,某些媒介不具備面對面所有的特性,而那些特性對於有效溝通是非常必要的。


共現非常重要的另一個絕佳的例子,是一個實驗,警示人們視頻的構建共現能力比起面對面來說,是多麼無力

(拼方塊實驗,老師的PPT上沒寫來源,我也實在沒找著是哪篇paper里來的...麻煩知道的同學告訴一聲)

以上是實驗的一個截圖。實驗的設計是這樣的:研究者隨便找來倆人,一個worker,一個helper。helper可以看見的遊戲界面在右邊,而worker的界面如左圖示。

實驗剛開始時,worker看見的所有的方塊是被打亂放置的。而實驗的目標是,helper必須幫助worker把worker界面上的方塊,擺成helper界面上的「target puzzle」目標的樣子。有點像幸運52的你來比劃我來猜的意思。

實驗的過程中,倆人會進行視頻通話,那麼顯然,實驗的目的就是確認視頻通話的溝通效用。


結果研究者發現,在眾多次重複實驗中,幾乎所有的helper都會逐漸惱怒,因為他們在幫助worker的過程中,只能通過告訴對方顏色來實現溝通(以控制把某個物體移向某處,比如helper需要對worker說:把粉紅色的方塊往上移到藍色方塊的左上角)。而顏色和位置都是非常難以形容的,想想看,一個有點粉紅的和一個比粉紅稍深的方塊,你會怎麼形容?——大部份實驗中的helper都用「稍稍深點」和「稍稍淺點」的粉色來區別。但是如果有三個粉色卻不同程度的粉方塊呢?很難對不對!想到這裡,helper們的惱怒也是情有可原的了,因為他們不知道對於他們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worker卻感到如此的困難(雖然worker們也很無辜...甚至有helper當著面表示,「我靠你咋這麼笨呀…」)


同理,對於有些複雜的任務,在不共現的前提下,溝通雙方是無法完全理解對方面臨的困難/挑戰/問題的。


無身體語言支持

我猜肯定有人會堅持,「視頻可以身體語言啊!」。是的,一定程度上視頻的確可以支持身體語言(動動手動動面部表情還是可以的),但是由於本身的局限性,視頻沒人辦法做到360度全方位展示和觀察身體語言。

(不同各類的手勢及含義)

總統們,主席們,政要們,大手一揮台下千呼百應。可不要以為那些手勢都是比劃比劃就完了,它們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比如表示強調的時候,會把手掌向下,作「下壓」狀兩下。表示堅決的時候,把手捏成一個拳頭,來表示決心(看上圖左邊小布希的手,即使你沒看我的文字也應該看得出來他在表示啥:「我向你們保證,我們一定會把本拉登捏得碎碎!!!」)。

而這些手勢以及各種身體語言,也變成了交流中極重要的信息傳遞方式。其實在交流中,有很大一部分信息都是由手勢表情還有身體語言傳遞(一會讓室友帶飯的時候記得觀察觀察,他肯定一臉不爽撅起嘴角。於是你就明白他雖然口頭上答應但是心裡想的是你這傻逼怎麼老讓我帶不自己去啊)。


視頻的劣勢之一,就是很大一部分的身體語言會被扔掉。比如我們身體傾斜的方向(靠向對方表明傾聽,接受;遠離對方表示自我保護,不同意等),我們腳的動作(緊貼在椅子下的緊張,謹慎;張開表示的放鬆,無壓力,控制局面),手的擺放方式(張開表示接受,樂觀;緊扣在胸前表示防禦,警惕)等等等等都會被忽略掉。這樣就相當於,視頻這個媒介在傳遞信息的時候,丟掉了一些信息。明顯地,如果你生氣地握著拳頭,卻發現對方沒有反應的時候,你就會覺得視頻交流非常不自然了。


在上面的實驗中(挪方塊的那個),helper和worker即使在視頻被切斷,只有語音的前提下,也會不自覺地用手比劃姿勢。這說明,我們的大腦才不會管當時的條件怎麼樣,即使沒有視頻可以用,也會不自覺地想用身體語言向對方傳達信息。回憶一下上一次在電話你,你試圖用言語表達某個東西有多大時,你是不是用手無意識地比划了一下。


無法操縱對方的攝像頭,難以控制視角,以及對視無力(no Gaze and Mutual Gaze)

(面對面交流場景中的對視以及視物)

在上圖所示的面對面交流中,注意看圖裡的人們,他們在共同看著某一個東西(表達「嘿!我在看這個東西!所以我們要討論這個玩意兒」),而這是再自然不過的,面對面交流中我們會用到的功能了(只是通常我們都把這當成理所當然的了)。

(典型的視頻會話場景)

而換到視頻中,你知不知道牆上的哥們眼睛在看啥(也就是說,你不知道他在關注什麼問題?)。他完全可以假裝在看著攝像頭,但是在前面的筆記本上裝滿了漫畫,同時說出來一些讓人不知所云的東西。而接收方可沒這麼幸運,還以為他在一本正經地開會呢。

更重要的,如果在面對面交流中,我眼睛注意著你,表明:你已經得到我的注意力了,請接著說吧。而在視頻中,除非你眼睛盯著攝像頭看(但是同時,你也就看不到對方了),你在對方的視頻中顯示的就會僅僅是看著某個東西(即使你是在看著他在你屏幕上的臉)。


同時,在上面的場景中,如果左邊的藍衣服的人想要給視頻中的人一個驚喜,比如一個生日蛋糕剛從左邊的門裡推出來,那他要怎麼樣讓視頻里的人看到呢?——沒有其它辦法,只能轉動攝像頭,指向那個蛋糕。但是這樣實在是個笨辦法。想想看面對面的場景中,你需要轉動多少次頭,多少次視角。而你老是讓對方為你轉動攝像頭的話,到後來你都會不好意思的。但是這個問題已經某些程度上被新出現的技術減輕了,比如說

上圖中,我在操縱的這個視頻機器人就可以按照我的意願行動,實現轉頭,轉向等等。我的視頻會被放在這個機器人的頭部。


甚至於更未來的一些想法已經開始萌現,Cornell的某博士後正在試圖把攝像頭裝在無人機上以實現可以飛行無死角視頻(暫時還沒解決如何把顯示器裝到飛行器上的問題)。


視頻的延遲之類帶來的不爽就不多說了,每個人都有體會,但這也是早期研究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時最大的障礙之一(90年代初就興起了,想想看當時的網速,傳個圖片兒還吭哧呢)。


總結一下:

作為通訊的媒介,視頻通話和面對面有著本質的功能性上的區別(affordance)。面對面交流時的共現性,是目前任何視頻通訊系統無法比擬的。而沒有身體語言的支持,以及難以控制視角,也使視頻交流無法企及面對面交流的信息無損性。


但是,可喜的是,各種新的技術層出不窮,比如上文中提到的視頻機器人,飛行器視頻機器人,以及更fancy的全息投影視頻系統(」 )

(全息投影的會議,截圖自電視劇 「silicon valley」)


李老師的問題不請自來答一下。只能從生活體驗說說個人觀感。

1、視頻與電話簡訊有相似的一點就是交流中有大量的腦補。去幻想對方的狀態。對方在做的事情。身處環境。並根據自己腦海中的幻想來交流。兩人更多是隨著自己主觀的狀態來隨自己想法和得到信息去講。當然視頻可以可視感減少了大量信息衝突造成的誤會。

2、面對面交流中才能捕捉到一些身體肢體語言的細節。這一點。視頻中就會減少很多。有時候能見一個人聊上幾句話得到信息遠遠大於視頻。自己有時候也不明白這些信息通過如何判斷出。

3、人在視頻前、電話前往往是想表現出自己的某一種形象。而生活中被拆穿的壓力大會更大。相對更真實。有些人會面對這些機器會緊張,面對人就沒問題。有些人相反。

年紀尚輕。資歷尚淺。冒昧了。只能說些想起來的體驗。


唔 facetime比真人好看
有處理 皮膚好


松蔚老師的問題讓我想起了一部很喜歡的電影《在雲端》。
片子是我高中時期的女朋友推薦給我的,但終我高中生涯,也沒有看。一直到大學快畢業迷上了喬治克魯尼,才去看它。

喬治克魯尼飾演本片的主人公瑞恩。他的工作很簡單,就是飛來飛去為各地的公司解決麻煩――裁員,主要工作內容就是同被裁員工進行離職訪談。影片一開始通過對「空中飛人」瑞恩狂熱地積攢飛行里數的描寫,從側面說明經濟危機下瑞恩所在的公司生意多麼興隆。

離職談話還不輕鬆嗎,告訴那傢伙走人就行了!

但是,如果被裁的員工承受不了打擊而自殺,這就是一個社會問題;如果員工因此加入競爭對手的陣營,這就是一個商業問題;而如果員工帶走甚至泄露了公司的商業機密,那這就是一個法律問題,總之哪一個問題都不會輕鬆。


一個名叫娜塔莉的新人發明了一種互聯網遠程會議系統,試圖讓裁員變得輕鬆省事,當然也讓瑞恩的工作顯得毫無必要。瑞恩認為遠程系統不能解決問題,而且娜塔莉根本不懂她所要從事的職業,娜塔莉則和瑞恩進行了一番唇槍舌劍的爭辯,誰也不服誰。

娜塔莉直截了當地告訴一名叫巴恩斯的員工「你被解僱了」,溫文爾雅的巴恩斯既不吵鬧也不哭泣,她鎮定地表示已計劃好自殺。娜塔麗被這種平靜背後的瘋狂嚇住,她充滿懷疑地求助瑞恩「她不會真的去自殺吧?」瑞恩安慰她,這就是他們的工作,安撫沮喪的員工,讓他們充滿勇氣繼續漂泊。


她忽視了在離職談判中的決定因素――人的情緒。因為通常來說到了談話這個地步,不管是被裁者的表現和能力還是裁員公司的安撫措施和操作程序都基本上確定了,不會有太多的變動,而主要的變數就是在場員工當時的情緒,而一旦把控不好,情緒失控的員工即使面對有利於自己的解決方案,也會賭氣甚至是因為報復心理而拒絕合作,進而做出有損於公司利益的事,這顯然不是一套冷冰冰的電腦遠程系統能夠解決的。想想吧,你被告知立馬走人,而告訴你這個壞消息的居然不是一個活生生的「真人」,誰會不生氣呢。


真誠地把握對方的情緒感覺,換位思考。瑞恩充分尊重被面談員工,表現在主動準備充足的聊天時間、以平和友好的語氣交談,不帶任何個人情緒,同時運用出色的語言技巧不把離職訪談演變成敵我談判。談話的過程中,瑞恩不機械照搬事先準備的問題,注意傾聽,理解被裁員工所說的意思和內容,必要時進一步詢問,利用員工思考和沉默的時間,回顧自己的談話提綱,調整自己的談話思路。我們生有兩隻耳朵,但只有一張嘴,所以我們要多聽少說,尤其是充當離職訪談的主持人的時刻。也許你會說瑞恩虛偽,因為他用「我們之間的談話還沒完,我還會聯繫你的」脫身,實際上他再也不會聯繫那個人了。但是如果充滿同情的傾聽能安撫憤怒、沮喪的員工,讓員工不至於崩潰,何樂而不為呢?

綜上所述,對於松蔚老師的問題,我認為面對面聊天比視頻聊天多了一分「情」,是情緒,也是情愫。畢竟,最重要的,是人,不是么?


視頻聊天解不了思念的苦


視頻里人比較丑,面對面漂亮點


缺少微妙的表情、肢體語言、場所感。


視頻交流與面對面溝通的區別在於:前者由網路技術聯通,後者存在於現實中。

個人體驗因人而異,只說說作為兩種不同的溝通方式有可能出現的差別。

面對面交流,由於進行溝通的雙方存在於同一物理實在場所,所以:

1. 雙方具有對所處環境大致相同的感知;
在餐桌上,在街道旁,在辦公室,在同一地點發生的面對面溝通會受到不同環境的影響,如果兩個學生在課堂上說話,(大部分時候)兩個人將壓低音量,避免老師發覺。
2. 雙方能夠借用背景調用大致相同的溝通技能;
在課堂上壓低音量便是技能之一,同桌之間也可以傳紙條(題主說面對面,但並未限定在口頭表達),擠眉弄眼也是課堂上常見的溝通方式。
3. 信息因為較少的環境干擾獲得更好的傳遞;
面對面由於可調用更多的溝通技能,傳遞的信息可能更多更豐富。

視頻聊天,溝通雙方由於需要藉助網路進行居中傳遞,所以:

1. 雙方對對方所處環境難以擁有完整認識;
視頻屏幕使得另一方無法像現實中那樣對對方所處環境達到完整的認識,由此只能通過猜測獲得對方的背景知識,例如,對方身處公交車或火車上將需要得到對方的確認;對方身邊是否有他人,是否適合討論某類話題。
上面有答主提到:我穿短褲你是不知道的,同樣是一個例證。
2. 雙方由於背景不同,可能應用不同的溝通技能;
一個在辦公室,一個在家中是不可能運用同樣的溝通技能的;
3. 信息在網路傳遞過程中可能受損;
缺乏肢體語言,網路穩定程度受限,缺乏對對方背景的感知,溝通技能受限,都會給溝通雙方帶來信息傳遞過程中的誤差。

由於題主並沒有更進一步的詳細解釋問題,所以仍然有以下可變情況:

1. 視頻聊天可能比面對面聊天獲得更多的信息;
這一條看似與上面第3條衝突,但由於注意力問題,可能產生另外一種結果。當面對面溝通的雙方注意力並未完全放在對方身上時,例如,一方在開車,做家務,另一方在表達,分心的一方將在溝通過程中丟失掉部分信息。視頻溝通的雙方,由於在接納視頻時,已被視作一種注意力的許可,將比上述例子獲得更完整的信息。

2. 視頻聊天可能傳遞更多不「真實」的信息:
如同上面幾位答主所說,攝像頭中的「我」提供給了我調整「我」在你心目中形象的可能。在面對面交流中,除非是演員在排練,否則很難獲得對自我即時的觀察,從而不易對自己的表現進行調整。
之所以真實加了引號,是因為有關於個人形象,即使在面對面交流中,也是充滿了修飾的。

我簡單歸納了個人形象和信息傳遞在兩者之間的差異;如果題主是從互聯網產品出發,提問有關於「用戶體驗」的差異,我偏題了。:)


我的職業是講師,體驗過線上授課和線下課堂演講授課的區別。

首先,對於我個人來講,台下有觀眾時,演講其實並不是連貫的,而是由一段段的「我說一句話,觀眾給我眼神或情緒的反饋,我思考並調整表達策略,我再說一句,再有反饋,再調整,再繼續說」這樣的循環構成。

整個表達過程實際上是雙方共同參與鑄造成的。

而在線上直播講課時,我面對的是話筒和電腦攝像頭而看不到觀眾,更多的感覺像個電台主播,我需要自問自答來保持表達的節奏感,反饋很少。

聽眾的線上即時留言有時會形成干擾,因為有效反饋不多,會盡量拿出特定時間回答大家的提問,其他時間更多專註於自己表達,當然,也會看即時評論,但不會把大量注意力放在上面,因為有些評論會打亂表達節奏。

這是我的體驗,總結來說:

線下反饋更真實有效,表達和接受反饋是同時的,我們的感受量和積極性更足,表達者和聽眾更能互相充分感受和了解。

線上的表達和反饋是有延遲的,而且會喪失一些比如肢體表情等反饋信息。

因為看不到觀眾,對表達者有一個需要假想觀眾的心理要求,來保持表達在一種交流的狀態,這時在電腦桌上放張好看的人像照片,對著她講,會是個好的方法。

最原創的演講心理分析微信公眾號:iSay演講沙龍

敬請關注


實時性 真實性 前者都不如後者
論看AV和吉澤明步就坐在你面前的區別

另目前贊最多的那個答主,我想說的是,並不是廣告欺騙了你,最主要是因為輸入畫面和輸出畫面無法在大致的範圍上,才會形成雙方無法對視的現象,如果你把攝像頭放在你視頻畫面的正中央,這個問題就完美解決了,電腦可能不好辦,但是,沒錯我說但是了,對現在大部分都有前置攝像頭的智能機來說,比如iPhone那樣的手機還是很容易解決這個辦法的,那就是手機要離足夠距離,那多遠才算足夠距離呢,只要你雙眼範圍內可以不費力地同時看到攝像頭和視頻畫面就行了,這個不難辦到,有條件的可以試一試。而且,沒錯我說而且了,對視這種東西是很微妙的,只在精不在多,各位懂的。


2D和3D的區別。
不只是你看到的感受到的,你因此而產生的反饋都是2D的,是不飽滿且無可奈何的感覺。


哇咔咔,李老師的問題,我也來貢獻一下小小的力量。
我認為,視頻聊天和面對面有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視頻聊天時,當你看著對方時(盯著屏幕),對方以為你沒看著她;好了,當你盯著攝像頭時(妹子感覺你在看著她),實際上你啥也看不到。
這種體驗非常不好。


摸不到。
我摸不到我心愛的人,讓我24小時跟她視頻聊天也無法滿足。
我需要的是觸手可及,用盡我的所有五官去感受面前的人。


即:中國好聲音 和 快樂男生的區別


隨時可以停止通話,一句沒信號,你就遁走了。


視頻聊天總是看自己,面對面是在看對方


其實我很害怕視頻聊天或者接打電話,感覺很不真實很假,自己也會放不開自己展現一個並不是很真實的自己,而對面的人也可能不是那麼真實……即使他(她)確實表現夠真實,自己也會覺得太虛擬!還是更喜歡直接見面開口交流。說的有點繞意思是否表達清楚呢?


廢話不說,直接上傑寶:

恩,就醬咯~


最難過的是關掉視頻的一瞬間,一秒鐘就又變成孤獨狀態,反而更憂傷了。。


推薦閱讀:

你/你認識的人,有過哪些在遭遇尷尬事件後發生的有趣反應?
國內所謂的MC高素質伺服器是否足夠優秀?
有什麼關於程序員的電影?
互聯網究竟是讓人類社會更加開放了,還是更加封閉了?
目前互聯網中的社交模式,對人們現實中的人際交往有怎樣的影響?

TAG:社交網路 | 心理學 | 聊天 | 視頻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