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會對他人寬容,對親人苛刻?

這個要怎麼改呢?


一個人敢不敢流露自己真實的情緒,跟安全感有很大的關係。

對陌生人發脾氣會讓自己缺失安全感,因為你對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無法預期。

對親人苛刻是因為你的潛意識告訴你,就算說了再刻薄的話,親人也不會離開你


這是一種愛慕權利的行為。

對陌生人客氣,大部分原因是在還不了解利害衝突的前提下,不想不願首先得罪人,塑造一個敵人,而親密的人有可能會原諒你的惡意,或者說,在自戀的前提下,我們相信自己帶給親密伴侶的快樂和重要性可以彌補自己對他們的攻擊和苛刻。

並且,擁有評價他人的權利會給人帶來一種虛榮的愉悅感。相信自己是對的,可以在對的名義下做自己想做的事,這就是對權利的愛慕。所謂窩裡橫,其實也是一種對權利迷戀的發泄而已。我個人認為,多多少少,每個人都會有點權利迷戀,在可忍受範圍內的,就當做人無完人,偶爾對親密人生個氣,撒個嬌,不是什麼大問題。但總的來說,還是應該培養自己的自控能力,善待他人,做一個知進退,懂分寸的人。


1. 如果你對一個人是無私的愛的話,你是不會對他要求苛刻的。否則何來「溺愛」一說?比如某些父母對孩子,某些屌絲對女神。。
2. 我們和絕大多數人的感情,都是有私的,因此也是複雜的,有愛也有恨(恨從哪裡來呢?你愛他,你需要回報,從而你怨了他。)
3. 關係越親密,愛和恨的能量越大
4. 和親人之間的恨被社會道德,自我意識所不容。意識到這種恨會使人充滿了負罪感,從而把這種恨壓入了潛意識
5. 這種潛意識時不時冒頭,就表現為對親人的苛刻
6. 個人意識到這種苛刻,於是又再次壓抑它,從而回到了 4

比如兒女和父母,因為兒女總會覺得對父母應該孝順,應該無原則的尊重。。。但是這樣其實不是很符合人性的。我覺得應該和父母做朋友,自己活得真實一點,不喜歡他們做的事情,就直接跟他們說,喜歡他們做的事情,就給他們一個讚揚。這樣,你會愛的很舒服。


我想起了一個電腦遊戲,5人一組,對抗另外5人。
隊友之間可以開"共享",開了後,隊友就有了控制你的權利。
如果你玩不好,隊友就會告訴你不要如何如何;
如果同時你開了"共享",隊友覺得情勢危急時,就直接替你操作了,雖然他知道,這樣很招人討厭。

這裡有三點,一,相同的是非觀;二,關係親密;三,你的某個看法比他高明;這三點容易讓你去說他。
他通常不會改變得太快,也不會很快給你一個好的理由。
因為他是你親人,彷彿對你開了"共享",你便可以反覆提醒他。
他對你有脾氣,你也著惱。
雙方沒了耐心。一方成頑固,一方成刻薄。

我只想說,開了"共享",那也是他的遊戲,不要隨隨便便動他。


能體會出這一點不容易了。


也有家人讓自己不開心吧,反而因為和陌生人沒什麼交集才能片刻地坦誠。


世界上人這麼多,即使是個很有愛的人,也沒必要對每個人都像親人一般對待,點到即止即可。而應該對親人好些,哪怕他們也是自私的,狼狽的。命運是一種變幻莫測的東西,不壓抑現在的自己,不擔憂未來會後悔。問問自己,沒得到那麼多愛,最壞的結果是什麼。你的一切作為都在天地間


說一個現象吧:
你會經常和不是很親的人說「謝謝」,但是對於親人(特別是父母)說謝謝的次數應該屈指可數吧!
當然,感恩的念頭不是靠「謝謝」這兩個字傳達的。但一定程度說明:「你」不會那麼太在意自己能輕易甚至不費吹灰之力獲得的東西再甚至是自動送上門的關注與疼惜!

私以為,同一件事物,同一個人,無論什麼,都不會持續熱烈地給我們以感動。所以,對於長時間處在我們身邊的親人,我們難免會不太珍惜他們的好---變相提高對他們的要求與心理預期--有點「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感覺--
從這個角度,我的看法以及所共勉的方法是:
1.明晰個中緣由,變得理性點,要剋制情緒化衝動,對真心關懷你的親人要以更多的寬容,多換位思考,多細心感悟,不要「麻木」
2.「樹欲靜而風不止啊」--外物是如此的「寫意」,當天意無情的來臨時!
有的東西真心不可規劃,有些事必須時刻地去做!
希望能儘早好好的報答愛我的那些人,為他們為我流過的汗與淚!


有雙方平等爭吵的關係才是堅固的(大家都把意見和不滿意第一時間提出來,慢慢磨合,以免積少成多再爆發出來。),一直沒有爭吵的關係很容易變淡(只有一方發脾氣而另一方忍氣吞聲也是畸形的關係)。


情商低


為什麼我會對他人寬容,對親人苛刻?
========
因為你對親人苛刻,你的親人不揍你;而你對別人苛刻,別人會揍你。


距離產生美,一起親密的相處容易發生矛盾,更何況關係親密往往就忽視了與人相處的底線與原則。


中國傳統文化劣根性有一條:外忍內殘


推薦閱讀:

如何擺脫比較心理?
性格是否真的能被分類?
為什麼很多人都缺乏安全感?
25周歲,抑鬱+焦慮+自卑+惶恐,很難受。。。問題?
怎麼幫助一個人發現自己真正擅長什麼?挖掘出其天賦和潛力?

TAG:情感 | 情感克制 | 心理諮詢 | 日常心理分析 | 社會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