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為什麼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說自己得了抑鬱症?
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或者心情低落的時候,做了一個有關這種類型的網路測試,就說「我有抑鬱症了」。誇大其詞的去描述一些本來很小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沒有什麼感同身受但是總有人覺得自己能夠理解別人,別人永遠都理解不了我,體會不了我的這種難過,我就是世上最可憐之人。遇到這樣的人該怎麼辦呢?
哎,真不想寫下去了,真的要罵這個題主么?
那些理智的人們,想想吧,
抑鬱症的病人多麼?有點多,但沒有網路上那麼多。
抑鬱症的病人需要治療么?當然。
但是抑鬱症和自稱抑鬱症有必然關聯?這個回答已經說明了什麼,只是,看明白的自然明白。
狼來了的故事都聽過,正是那麼多喊狼來了的少年,才讓真正需要被關注的事被人忽視。這位題主也是被無數次狼來了而產生了疑問,有錯?
這樣的人少么?我很孤獨,所以我是孤獨症,ok,孤獨症大家都知道是腦發育異常了,沒人願意當白痴的。
那麼抑鬱症可以接盤。這對抑鬱症患者公平么?這對心懷善念想幫助真正抑鬱症患者的普通人公平么?
大家在討論的是哪些冒充抑鬱症的人,居然還有人跳出來以幫助抑鬱症患者的姿態討伐,
這是在保護抑鬱症患者,還是在保護誰呢?或者是想急於撇清什麼……
另外說一句,精神科從不以量表來診斷抑鬱症,量表的測評至多只做側面參考,也許搞心理的會當回事,但醫生並不是。
某些人更呵呵於精神科醫生診斷疾病是主觀判斷,真是無奈啊。同樣都是看了診斷標準,同樣都做出診斷,醫生和普通人的區別在於醫生以醫學知識,目前現有科學水平下制定的合理的診斷標準來做出診斷的。所謂的主觀判斷是規範化精神科知識下對精神癥狀的識別。
就如下面回答中所講的那樣,每個診斷的描述癥狀都有詳細的解釋,而這普通人並不理解。
最近知乎有個心理愛好者提問,癥狀與診斷標準有什麼差別。
這是個對於醫生來說常識性的問題,但普通人並不了解。
一種疾病有很多癥狀,但同時同一個癥狀出現在多種疾病。
這個時候人們制訂了診斷標準,來嚴格劃分哪種情況才能診斷該疾病。
很多人說,網上的dsm5我都倒背如流了。我的癥狀完全符合診斷標準,憑什麼說我不是!
那個,這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診斷標準里還有一項最重要的,叫做鑒別診斷。
打個比方,某人說自己的父親有什麼特點,高大!帥氣!有錢!等等…
那麼符合這些標準的就是這位的父親了么?
咳咳,顯然,還得加上關鍵的一點才行,親爸只有一個嘛。
目前對於醫學診斷的不合理宣傳,讓很多一知半解者靠自己的認知來理解癥狀,繼而得出自己患病的結論,真是無奈。
某次一個小妹子自稱單純型分裂症求助,我告訴她不是,結果人家氣憤的說我診斷標準都符合呢,痛斥我木有醫德…
至於抑鬱症,以下更新可能對於某些長久以來自認為抑鬱的人群看了感到不適,請預防性將我拉黑,免得大家心煩,謝謝!
講抑鬱症前還是以舉例打頭,讓大家容易理解。
有的人能長到很高,長到了2米+,這類人身體素質優秀,能成為優秀的運動員,但並不是全部,有的卻被送進了醫院,因為他們病了,垂體病變,病理性無節制的生長,有的人會說這不是挺好!請注意,這是病理性的生長,關鍵是不停,而且對於病患本身,就像(此處本該配圖蘭州拉麵,由於本人過懶不願找圖……)醫療干預是必須的,扯個題外,垂體疾病也可能造成生長發育遲緩,比如梅西。
扯遠了,我們繼續說抑鬱症。其實精神科醫生所言的抑鬱症和學心理的是有差別的。
我們把抑鬱分為抑鬱反應,惡劣心境,重症抑鬱發作,以及惡劣心境基礎上的重症抑鬱發作。而醫學上所指的抑鬱症通常指的重症抑鬱發作及以上。
這樣的抑鬱發作,有典型的三低癥狀,情緒低落,興趣缺乏,意志行為的減退,嚴重時會伴有妄想、幻覺癥狀。
當然,這和普通人對診斷標準的理解不同
比如自責自罪,某些看到後說,我經常自責,恩,我是抑鬱症了,好嚴重。
其實,自責自罪是連起來的,完整形態叫做罪惡妄想,嚴重抑鬱發作時病患不僅僅是悲觀於自己,更覺得自己「罪無可恕」,他們會去報警,甚至跑到警局,跪求警察把自己抓起來「繩之以法」
再談到聽幻覺,某些會說,我的抑鬱症很嚴重,最近幻聽了,經常聽到有音樂聲,有人喊我的聲音。
那個,抑鬱症的聽幻覺其實是非常嚴格考量的,出現的聽幻覺一定是與病患抑鬱情緒相關的,符合其心境體驗的。
比如抑鬱症發作期間覺得自己能力不行,就聽到同事評價自己「XX工作能力就是差」
注意,此時病患聽到這些後並不憤怒,並不怨恨,他們的邏輯是同事這樣評價自己是應該的,我就是一個沒有能力的人,我不該繼續活下去。
講到這裡我想應該可以想像出抑鬱症的樣子,悲觀、抑制,自我評價明顯下降,但這類病患一般不會出現的是對別人的怨恨,僅有少部分在疾病早期以不典型的焦慮,激越為表現。這和我們在某些論壇上看到的抑鬱症「患者」的自述是有很大差別的哦。
在這樣的病理性的悲觀情緒下,很多病患選擇自殺,這目前看來還是有鮮明生物源性病理基礎的,通常他們的發病並沒有什麼外界因素,發病者也並不一定能力不足,甚至有些是事業成功者,有的是學霸級的,但,他們還是病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基於五羥色胺的藥物起效能幫助這類病患走出困境。就如這段開頭的例子,個子高的並不一定就是病,但有一部分人由於垂體疾病而過度生長,同理,有一部分病患由於其病理原因出現情緒低落,悲觀,這並不是他們的本意,只是病了。
在這裡想到有人曾提出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或死的權利,所以不該阻止抑鬱症患者自殺。
很抱歉,抑鬱症患者病了,他們在病理性悲觀情緒的支配下才選擇了去自殺,當他們康復,恢復自知時,很少會去選擇結束生命。而某些人並不了解抑鬱症,就不用來討論這所謂的權利了。
一直以來科普抑鬱症的事極少有精神科的參與,普通人不僅能做到測評量表,更可以看到診斷標準,但事實上,精神科診斷幾乎不靠量表,那些僅僅用於輔助罷了。而診斷標準,如前所講,沒有點醫學和專業知識,一知半解只能鬧笑話的。
待更,關於 @獨步清涼所提的神經症,關於知乎常見的各種自稱的抑鬱症的分析我想理由大致有以下四條:
1.抑鬱症本身不罕見。
據世界衛生組織2012年統計,全球約有3.5億抑鬱症患者,將近佔世界總人口的5%。這個發病率並不算低。儘管抑鬱症有低齡患者的先例,但這多是遺傳基因導致,所以不計兒童人數,抑鬱症患者在青少年、成年人中的比例應該更高。如果有一個年輕人和你說:「我得了抑鬱症。」這根本沒什麼奇怪。
2.人們對抑鬱症的認知存在誤區
接觸過不少人,和我說:「我又抑鬱症。」我通常都會反問一句:「你去醫院裡檢查過了嗎?」回復「沒有」的人佔七成以上。這些人通常在網上做一個測試,測試結果不理想,往往就判斷自己有抑鬱症、得抑鬱症了。
且不說這些心理測試非常主觀,由選項幾乎一眼就可以看出結果,人往往會選擇自己傾向但未必符合事實的選項。大多數人們認為抑鬱症是精神疾病,情緒低落就一定是抑鬱症,其實有低落情緒,甚至是階段性抑鬱,是非常正常的事。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
抑鬱一般有三個階段:首先是抑鬱情緒,接著是抑鬱性心理障礙,最後是重度抑鬱障礙,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抑鬱症。有些年輕人只是產生抑鬱情緒就判斷自己得抑鬱症,不合適,這是年輕人在判斷力尚未完全健全時容易進入的誤區。如果覺得自己進入抑鬱性心理障礙,我個人的建議是去看心理諮詢師,進行未病干預,或者是進一步的診斷。
因為全球有3.5億的抑鬱症患者,所以出現抑鬱情緒加抑鬱性心理障礙的人應該超過10億,這也是導致許多人認為「年輕人說自己有抑鬱症」的情況越來越多。
3.國內對於精神疾病的診斷、治療、研究比較落後。
大部分的精神衛生中心,醫生通常會給你做一套計量,大多都是選擇題,類似於心理測試,最後算分。這種診斷方式簡單粗暴,很多答案都看得到結果,比如說:「你是否長期情緒低落?」根據程度給你五個選項,人很容易就會看出「哪個選項更能證明我得了抑鬱症」。
目前國內大多數精神衛生中心裡所謂的心理醫生,其實是心理諮詢師,心理醫生很難培養,國外也面臨著這個問題。所以治療方法也簡單粗暴:行為治療、藥物治療、電擊治療,精神分析這種很少。費用也非常高。
剛在第2點已經說了:「抑鬱症並不是單純的精神疾病。」抑鬱症患者的大腦和正常人是不同的。比如說抑鬱症會損害杏仁核與海馬體讓患者過分關注悲傷情緒,記憶力衰退;眶額等部位的損害會使患者判斷能力下降;前額葉是高級認知腦區,這個區域的損害會讓一部分患者認知能力下降,使患者常常感覺思維停滯。
抑鬱症患者的5-羥色胺通常比正常人低,所以會情緒低落。這是生理上的疾病,所以抑鬱症不單純是精神疾病。目前國外已經開始有嘗試腦部圖像來更精準診斷患者是否有抑鬱症,這有助於更多人分析。
4.極少數希望通過自身抑鬱症的標籤來標新立異、博得關注的年輕人。
「為什麼現在年輕人說自己得抑鬱症的越來越多?」我相信明明沒有抑鬱症,但一定要通過抑鬱症博得人們關注、刷存在感、標新立異、試圖表現的與眾不同的人一定有。但應該是極少數。
抑鬱狀態患者。不匿名。
不友善回答。就是因為這些中二的年輕人把自己一時的心情不好就說自己得了抑鬱症,才導致社會對抑鬱症病人充滿了例如:矯情、富貴病這樣的歧視。
心情不好,算是抑鬱心境。
持續的心情低落,才是抑鬱狀態。
再嚴重下去,才是抑鬱症。
在醫院SDS量表結果都是重度抑鬱症的我,在醫生眼裡還是抑鬱狀態,都沒到抑鬱症的級別,這些人何德何能給自己診斷成抑鬱症的?真正的抑鬱症會一天到晚說自己是抑鬱症?
抑鬱症就是當代肺結核。
桑塔格有本書就是說這個事情,簡單說就是有那麼一段時間,歐洲人覺得肺結核是個特洋氣、特有范兒的病,賦予了肺結核很多浪漫、詩性的想像。甚至有人作死地主動感染肺結核,要知道那個年代肺結核還沒有很好的治療方法,真的會死人的。
現在有些個少男少女,對待抑鬱症的態度,就跟當年某些歐洲人對待肺結核一樣。只不過抑鬱症屬於精神疾病,不是想感染就能感染的,於是只能 cosplay 一下,玩法和「葬愛家族」什麼的差不多,或許優雅一點。
其實真正的抑鬱症患者,反倒常常難以接受自己患有抑鬱症的事實。不斷地瞎雞巴對抗疾病,希望將心病收束在內心深處,為此心力憔悴。有些人最終走出來才發現,之前走了太多彎路,要是一開始就積極尋求幫助,人生會順利很多。
不管怎麼說,當你確實認為自己心理有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尋求科學、專業的幫助,而不是頻繁地改 QQ 簽名,或者到知乎上來喊「你們都不懂我」。抑鬱症真的不是好玩的東西,它或許不會讓人完全失去行為能力,但是如果沒有正確應對,破壞性會很大。畢竟,真正的瘋子反倒不經常跳樓。
我以前沒在知乎提過這個事情,但是最近因為一篇《我就是北大四成……之一》的爭議文章,抑鬱症這個話題在知乎成了熱門。我想我可以給大家展示一下抑鬱症的威力——
那些自殺的嚴重案例大家都聽說過,那麼比較輕度的抑鬱,有什麼了不得的害處嗎?
有。
大約從 07 年開始,我的生活就有點出問題,到 09 年,就陷入了困境。10 年到 14 年,整整 5 年時間,我生活在父母家一個不到 10 平米的小屋裡,基本沒出過門,沒見過人,沒有工作,沒有經濟來源。
相當於我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 5 年。
那是我人生最黃金的年齡,是我同齡的朋友從懵懵懂懂走入社會,到獨當一面,風生水起的 5 年;從和基友胡吃海喝,到和志同道合的夥伴談笑風生,互相幫扶的 5 年;從在電影院把手放在女朋友裙子里等散場,到娶妻生子,學會負責的 5 年;從打電話要父母接濟,到自立自強,回饋家庭的 5 年。我在一間 10 平米小屋裡,面對四壁,把我的黃金時代消磨了個乾乾淨淨。
又有將近 3 年過去了,我現在過得也還不錯(得感謝我的前東家,在完全沒有履歷背書的情況下,給了我一份很好的工作),對家人對工作,都還算靠譜,性格除了有點話嘮,又回到了小時候傻逼兮兮的樣子。但是如果有人能把那 5 年給我找回來,我願用很多壽命去換。
你想想,我這種,還算是比較輕的,都已經失去那麼多了。精神疾病,真不是開玩笑的。不匿,反對大多數回答。這是我第一次有可能會被關小黑屋的回答了叭。
你們都是什麼態度啊?無病呻吟?沒事找事?中二病?裝?而且,是哪裡來的數據證明,有「很多」「年輕人」說自己抑鬱症?國家統計局?還是題主走訪了幾百個幾千個樣本?
你,你們,憑什麼,信口開河胡說八道?
你們以偏概全無中生有,以自己對年輕人的看不慣甚至敵視或者想當然的態度,去臆測,去地圖炮,你們說話之前, 用了腦子么?
首先,抑鬱症在我國實際上數量已經不少,涵蓋各個年齡段各個領域,也與性別無關。實際上我們應該鼓勵自我發現,今早治療。此外,重點強調的是,抑鬱症不是心理問題,而是一種疾病,與大腦某些功能缺失有關,不是想得開就能好的。
其次,就是你們這種態度,才讓越來越多的抑鬱症患者拒絕開口,拒絕交流,拒絕透露病情,拒絕治療,錯過還可以挽回一切的時候,最後被世界徹底拋棄,被你們逼死?
最後,不是我針對誰,在座的各位,如果為人父母,是不是如果你們的孩子和你說,「爸爸/媽媽,我最近心情很不好,好難受。」你們會一巴掌扇過去,說,別tm給老子無病呻吟,裝什麼裝,難受咋了?滾去好好學習去。
首先,作為一個重度抑鬱症患者,我不知道你是怎樣的心情說出下面這段話的,但是老實說,我沒聽說任何一個像我一樣的患者到處去說自己有抑鬱症,倒不如說,我會勁量隱瞞這個事實。事實上,在去醫院診斷之前我也從未想過自己會是這問題,只是長期的打不起精神,毫無食慾,周圍任何事情再也不能提起興趣,無法工作學習,甚至玩遊戲都不想玩,像要死,但是又不想死等狀態,這種狀態持續了很久,雖然在朋友面前會裝作開心什麼的,但是還是有朋友發現了我的不正常,並且建議我去做檢查,結果出來才知道,原來這樣啊。
我周圍我只告訴了我媽媽和幾位朋友,其中有位朋友很明確的和我說:因為我認識你很久了,我不會放棄你這個朋友,但是如果再去認識你這樣的一個人,還是饒了我吧。
我爸我更是不敢說,對於他來說這就是矯情,傻逼的象徵(我說的大概還是溫和的,我爹是語言暴力高手,)。
當然朋友圈裡確實有些人會發一些測速說自己得抑鬱症了需要安慰什麼的,但他們和抑鬱症真的沒關係,只是借著話題約朋友吃飯玩罷了,為了掩飾抑鬱症,我們在社交場合下甚至勁量扮演一個開朗且全能的人,一切只是為了不被一個群體所捨棄。
尋求關愛,確實想,但是不會去說也不會去做,得了這病,你會覺得去求反正也得不到的,「別人永遠不體會我,不了解我,我是世界上最可憐的人。 我們沒那麼僑情,我只是我,我理解這世界上各有各的痛,甚至比我慘的人,比我難過的人大有人在,我從未有過去想讓人體諒了解的意思,但是知道,和做到就是兩回事,控制不住的長期低落狀態,不論做什麼事做怎樣的改變,甚至以前最感興趣的事情,現在都沒有任何一丁點的興趣。
我曾在朋友圈說:抑鬱症,不是你們想的那樣,自以為是的關注和關心,帶來的好處大概只是你本人的一個成就感,對於病人,甚至是一個災難性的存在。
說下自己的狀態吧,這幾年,換了好幾份工作,不論做什麼基本都做不好,越來越沒信心,甚至找工作都不想找了,年已30,雖說近期好些了,但是現實畢竟是現實,工作上不指望會有哪家公司會對我招收,只能硬著頭皮上,女友,算了,因為我對於伴侶我不會隱瞞什麼,所以導致認識的姑娘能跑的都跑了,不過想來也是,自己的人生糟糕,何必拉著別人大好的青春一起陪葬,還是一個人好了。
不匿名了,老實說如果放幾個月前那種狀態,這種帖子我根本不可能寫,更別說去大肆張揚自己是這個病的患者了,媒體也好,很多普通人也罷,根本不知道這病象徵著什麼,我求的就是你們,別在關注了,越關注越糟糕。
順便說下,前幾年我最好的朋友就是因這病自殺,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從手邊划過,再也看不到任何未來,從26層樓一躍而下,結束了他的一生。而我後來見到他父親一夜白頭後,我也想到:如果不是看到這幅光景,我想,可能那個跳下去的就是我了。見怪不怪。
聽說了一點皮毛,就硬往自己頭上扣。有相當一部分人啊,還是過得太幸福了,多吃點苦就好了。
不謝邀。
題主字裡行間一直帶著各種「看不慣」而不是「不理解」。
你描述的,是身邊的人?是從貼吧、知乎問題里搜尋到的網友?
就像你看不慣、覺得現在的年輕人無事生非無病呻吟一般,我也看不慣你隨意評論下定義的樣子。
所以你的問題,懶得答。
但遇見你這樣喜歡主觀臆斷的人,我會繞著走,眼不見心不煩。拋磚引玉。雖然沒有數據支持,但這幾年我的確看到越來越多人在重視心理健康問題,同時質疑和擔憂的聲音也越來越多。我想這跟心理學科普環境和人的心理規律都有關係。
不知道有抑鬱症這回事兒的時候,人們只會形容自己失眠,吃不下飯,成天躺在床上不想動,腦子沒有以前好使,肢體木僵,成天想到死亡等等。
「我不知道自己這是怎麼了,即便身邊有那麼多鼓勵我的人,為什麼我不能開心起來呢?」——抑鬱症患者往往會這樣形容。
人們很容易有「世界公正理論」的邏輯誤區,將這些癥狀看作是一個人性格軟弱消極,不能自律的表現,認為這個人的糟糕處境完全是自作自受。抑鬱症患者在承受病痛折磨的同時,還要背負這樣的社會壓力和自責,處境之艱難可想而知。
經過心理知識的普及,人們終於能將這些看似不相關的癥狀聯繫起來,知道原來這些人生病了,而不是簡單地有壞情緒而已。
只要知道了這是病症,明白了它的機理,也就意味著,我們可以用科學的手段去療愈它。那麼對於患者來說,它就顯得沒那麼龐大可怕了,就能夠降低一部分焦慮,以及自罪感。
另一方面,對於普羅大眾來說,了解抑鬱症,能夠幫助他們理解身邊的抑鬱症患者,學習以恰當的方式與之相處。
可以想見,正是由於心理學知識的普及,對抑鬱症越來越多的了解,極大地影響著我們對待心理健康問題的態度。尤其是在這個焦慮與抑鬱逐漸成為時代病的年代,更多的抑鬱症患者敢於站出來,大膽地表露自己的心境,分享自己的經驗,而不再需要躲躲藏藏,暗自羞愧。對於社會心理健康事業的發展,無疑是良性循環,而對戰鬥在第一線的眾多心理疾病患者而言,更是一劑強心針。
站在真正的(包括已確診和未確診的)抑鬱症患者的角度來說,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和社會寬容都極為重要。那麼為什麼有一部分人,明明沒有問題,卻要與心理疾病對號入座,這對他們有什麼好處呢?
每一種人類的行為背後,一定有顯然的或者潛在的利益訴求。
前面說到,當一個人的糟糕處境被看作是不可控的客觀因素時,他的自罪傾向會減少,焦慮水平會降低。
事實上,在社會心理學研究中發現,人們對於自己的問題,往往向外歸因,而對待別人的問題,會習慣將之歸結於其內在品質的原因。這樣的心理規律本身是硬幣的兩面。一些情形下,它是有效的心理防禦機制,能夠很好地保護我們的自尊,使我們積極地面對困境。而另一方面,如果我們依賴於此,對其背後的事實不加思考,會擴大認知偏差,產生負面效應。
同時,這一現象也多少反映出心理學知識普及的不足。人們知道了有某種病症的存在,但還不能有效區分正常狀態和病理性的癥狀,模糊的信息更容易擴大人們內心的焦慮。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經歷過情緒低潮,表現出一些「抑鬱情緒」,經過一段時間可以自行恢復。而真正的抑鬱症,是難以通過患者自主調整而恢復的,表現為持續的「心境障礙」,並伴隨甚至主要顯示為軀體癥狀。抑鬱情緒通常都是由重要的生活事件激起,人是可以意識到的,而抑鬱症發作通常沒有明顯的觸發事件。在泛化程度、持續時間和社會功能受損程度上,抑鬱症和平常的抑鬱情緒都有明顯的差別。
同樣的,這一情形在人們描述自己的強迫行為時也會出現。幾乎每個人身邊都有那麼一兩個說自己有「強迫症」的朋友。其實每個人多少都有些強迫行為,在不影響到情緒和社會功能的狀態下,都很正常。
心理疾病不可恥,不過也請大家不要自行診斷,或者聽信非專業人士的治療建議。如果真的懷疑自己有某種心理疾病,請儘快去醫院進行確診,遵醫囑進行治療。
我看到有人說這種人是為了求關注,但其實並不是如此,至少我接觸過的個案中有幾個這種情況,並不是為了尋求關注,而是為了給自己在現實生活的挫敗感尋求一個借口。
總是覺得自己患了某種神經症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現實生活中他很苦惱,有很強的挫敗感, 而且他們對這些挫敗感非常無力,越挫敗越無力,越無力越挫敗,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這時候他們需要給自己一個借口,為自己的挫敗感找到一個理由,比方說,我的一個個案,聲稱自己的社交恐懼症,然後在諮詢的過程中我問她:「如果你回到老家,有人說你:『你看你,在外面混了這麼多年,還是什麼也不行,錢也沒有賺到』,你心裡會怎麼想?」她很乾脆地回答:「那我心裡就想因為我有社交恐懼症。」而事實上,她之所以有今天社交上的焦慮感,是因為她生活在強烈的挫敗感和對未來生活的恐懼中——一個整天擔心自己會失業的人,擔心自己老無所依的人,擔心自己扔在家裡成為留守兒童,並且開始說她:「你是個壞媽媽,你為了賺錢,就把我一個人扔在家裡」的兒子,怎麼可能不焦慮?所以她非常焦慮,也經常覺得自己非常弱小,於是她時時刻刻處於防禦狀態,這種防禦狀態必然會讓她在社交生活中處於攻擊狀態,人際關係就必然會惡化,而人際關係越是惡化,她越是會覺得自己不敢與人交往,越是會讓她覺得自己就是社交恐懼症,然後,她去醫院的精神科,直接對精神科醫生說:「我是社交恐懼症,你給我檢查一下吧」然後醫生給她一個社交恐懼症的量表,測試之後證實她確實是社交恐懼症,但事實上,當她的工作業績非常好的時候,她的恐懼症就減輕或消失了。而她為什麼要證明自己是社交恐懼症呢?就象她說的,當有人批評她,否定她的時候,她可以給自己的挫敗感一個非常好的理由——我有病,所以我不行。
而事實上,她之所以有挫敗感,是因為她年紀越來越大,身無一技之能,就業越來越困難,她年輕的時候不學無術,年紀大了就後悔不迭,但是想要學習,已經定不下心,沉不住氣了,這就使得她的生存壓力非常大,這必然會焦慮,這種焦慮必然會在人際關係中釋放,之後人際關係惡化,她無法解決自己的生存壓力,就把注意力放在了惡化的人際關係上,放在了自己的表情上,試圖通過控制表情而讓表情自然,但問題是被控制的表情必然會不自然,這種「不自然」才是人類的正常狀態,而她的要求其實是讓這種正常變成她幻想中的「自然」,而她所幻想的「自然」才是不正常的,才是病態的,也是絕對不可能達到的——這個世界上絕對不會有內心非常悲傷,然後臉上還能笑得很開心,很自然的人。
這個個案,在見我之前,研究了三年的社交恐懼症,把自己按社交恐懼症治療了三年,任何一個人,說實在,就算你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如果你不斷地懷疑自己有社交恐懼症,不斷地拿社交恐懼症來對照自己,一直非常執著地對照三年,潛移默化地讓自己的行為符合社交恐懼症,我覺得讓誰測試,她都不太可能不是。
看到她,我想起我另外一個個案,她工作了十年,跑了十年的醫院,四處檢查,因她經常這也不舒服,那也不舒服,這幾天腰疼,那幾天肩膀疼,反正就是沒有舒服的時候,而北京各大醫院她都跑遍了,結論是:沒病。她非常痛苦,她覺得我就是不舒服,怎麼可能沒病呢?於是她急切地證明自己有病,但無論怎麼急切,結論就是「沒病」,即便曾經證明過她的脊椎有點小問題,還是在她力求診斷的基礎上,醫生把她在各個可能的科室都推了一遍之後,推到了這個骨科,然後經過一番校正,她說好一段時間,後來又犯了,然後她又再來看,怎麼也好不了了,後來醫生跟她說實話了,她所謂的脊椎上的問題,根本不足以引發她的癥狀,但其實她的癥狀是非常典型的疑病症。我告訴她說:「你有可能是疑病症,你應當去看精神科,要過精神科的檢查確診」。她非常憤怒,沖我狂吼,認為我在污辱她。而她之所以要證明自己有病,就是為了逃避工作上的無能,逃避工作中的人際關係,甚至是逃避自己擇偶的壓力。
之所以這兩個個案有所不同,其實就是因為現在神經症被廣泛的宣傳了,所以很多人不用懷疑自己的身體有病,在懷疑身體有病之前,可以先懷疑自己的精神有病,這樣她所有的挫敗感就有了借口,有了解釋。而且神經症的診斷標準在網上查一下就行了,呵呵……如此令人眼花繚亂的神經症——總有一款適合你。
所以我時常覺得這樣的一些人,他們並不是沒有問題,而是他們找錯了問題,他們不抑鬱症、恐懼症、也許他們真正患的是疑病症——總是懷疑自己有病。而且肢體上的病吧到醫院一檢查結果就很清晰地呈現出來了,但是心理上有病吧,可以沒事自己對照一下,然後越對照就越象,一直對照個三年五載的,不是也是了,不象也象了。而且這是一個多麼有力的逃避生活壓力的借口,簡直可以說是無可替代。
我的另一個個案,一直懷疑自己有創傷後應激障礙,而且是非常堅定地相信自己有創傷後應激障礙,然後到北京六院做檢查,特意掛了專家號,專家告訴他說:你不是創傷後應激障礙,你也不是抑鬱症,你就是有點偏執。然後他的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試中詐病量表分數異常。
我得承認他確實受到過創傷,我一開始也覺得他有可能是創傷後應激障礙,但是一年之後,我懷疑他是偏執型人格障礙,他執著在小小的創傷中不肯恢復,那麼一點點傷害絕對不至於造成如此嚴重的創傷後應激障礙,而且問題是,一個人成長不可能沒有創傷,如果你幻想著「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沒有任何傷害性的事件,讓我溫柔地長大」,那麼你只能變成心理上的殘疾人。就好象一個三歲還被抱著到處走的孩子,不會走路是正常現象,一個從小只需要一個眼神,就有人替他做事的孩子,不會說話,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是正常現象,這不是心理問題,而是整個心靈的退化,而這種退化,完全是教育不當導致的,所以我懷疑他是偏執型人格障礙。
而他之所以不肯恢復,是因為他完全沒有與人相處的能力,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非常焦慮,而且他也完全沒有自省能力,所有的錯誤全是別人的錯,自己在任何事情上都沒有錯,他甚至不認為二十四、五歲的大男人,在一群比他小的五六歲的同學面前哭是有問題的,而是認為他們這些同學瞧不起他是有問題的,我承認他們是不應當瞧不起他,但是任何一個正常人,如果看到一個二十四、五歲的大男人,沒因為多大事就哭,也會無比驚異吧?也會自然排斥吧?類似的事情很多,所以他跟我交流,從來不談他的問題,他遇到了什麼事,他不會描述事件,因為他知道他如果描述事件,我不會象他媽一樣哄著他,我會告訴他什麼地方,什麼事他的處理方式不對,這讓他產生強烈的挫敗感,他無法面對自己的挫敗感,他希望從別人身上找到讓他挫敗的原因——如果他們不這樣對我,我就不會挫敗,我就會正常,他們應當改變——這其實是非常典型的彼得潘綜合症患者的表現,所以他的心智水平根本不象一個二十四、五歲的成年人,而象一個典型的被慣壞的三、四歲的小孩子,每一次跟同學發生衝突,他就來跟我告狀,就象小孩子找媽媽告狀一樣,告狀的目的就是讓我幫他「打」回去,讓我替他出頭,擺平那些與他發生衝突的人。他的偏執,讓他完全不能面對自己的問題,也不願意相信自己有問題,那麼最好的借口就是「當年在班級里跟同學相處的時候,他們傷害了我」,而他也完全沒有力量去相信,時隔五年,當年的同班同學恨不得都忘了你是誰,他也不能相信,現在的同學,基本上跟他當年的同學已經成為兩代人,於是他不斷地說,是當年的同學把他當年受欺負的事情告訴了現在環境中的人。無論怎麼解釋,找到他邏輯上的問題,他也無法相信,因為他一但相信,他就必須面對自己在與人相處過程中的種種錯誤,種種不當,他無法改變自己,也不想改變自己,他只想讓別人改變,然後讓自己爽,於是當年所受到的一點點小小的衝突,就成了莫大的傷害,就成為他口中的創傷後應激障礙,並且他執著在這個傷害中不肯讓自己擺脫,他一定要證明他是受到過創傷後導致的現在的問題,必須要找到有人為他的遭遇負責,而那個人絕對不能是他自己。
他無法面對自己的問題,所以一直以強烈的態度攻擊他人,強調對方的過錯,跟他的交流中他永遠都是無辜的,永遠都沒錯,錯的永遠都是對方。
作為一個心理諮詢師,我知道我沒有權力做出診斷,所以讓他去看精神科,跟精神科醫生詳細地聊聊他的問題,結果他到精神科醫生那裡只是說自己有肢體癥狀,想要消除身體癥狀,他又剛剛上大學,在這種情況下,他又一次被診斷為輕度抑鬱症,開始服用精神類藥物。他對此非常憤怒,相信這個精神科醫生太嫩,跟我說:萬老師,我覺得她還是太年輕,太嫩。
我告訴他我懷疑他是偏執型人格障礙,他還是非常憤怒,他說:萬老師你想引導我什麼?我查過了偏執型人格障礙沒有葯可以吃,只能通過認知改變進行治療。
沒錯,偏執型人格障礙的確沒有藥物能夠治療,只能通過改變認知和行為進行治療,但問題是他的憤怒意味著:我不想改變,我只想讓他們改變,或者給我葯,讓我吃了就好,就沒有肢體癥狀。
但是這是不可能的。可是他無法接受這種不可能,也沒有能力接受這種不可能。
所以以我個人淺見,其實很多精神科的診斷之所以會出問題,第一個是交流的時間長度不夠;第二個是過度依賴量表;第三個是患者本人對醫生傳遞的信息不全面,不準確,甚至是誘導精神科醫生。而第三個是最重要的原因。
在精神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的今天,很多人會先上網查自己有什麼樣的神經症,然後對號入座,對號入座後要求精神科醫生給一個準確的診斷,也就是說精神科醫生得到的是一個被患者過濾過的信息,在這種被過濾的信息的基礎上,想要判斷準確難度非常大,更何況是在缺乏交流的情況下,而很多患者需要非常長的交流時間,甚至是以年為單位來計算,都未見得能發現他真正的問題,因為患者只會告訴醫生他想告訴醫生的內容,只會講那些已經被他過濾過的信息。這與信任的缺失也是有莫大的關係的。而當他無法得到他想要的答案的時候,這不是相當於在證明他很傻,他很笨,他沒有智慧,沒有能力嗎?這又會讓他產生挫敗感,然後就會憤怒,就會攻擊。
有時候我經常覺得,心理學知道的普及有它好的一面,也有它有問題的一面,好的一面是讓大家都能平和地認識精神問題,有問題的一面是它會幫助患者掩蓋真實的問題,它成為很多人逃避生活壓力的借口,所以很多人,別說沒有被診斷為抑鬱症會感覺不爽,他沒有被診斷為精神分裂,他都覺得不爽,他一定要找到人說他精神分裂了,然後他就可以安心地在家裡不用出去工作,可以象小孩子一樣不用承擔任何壓力,這種情況其實已經不是神經症的問題,而是人格障礙的問題,而人格障礙最基本的原因就是教育不當導致,錯誤的教育方式,過度的寵愛,不斷地讚美誇耀,孩子除了學習什麼也不用做……等到有一天他不用再考試的時候,問題就會大量在現實生活中浮現出來,而遺憾的是他已經被錯誤的家庭教育養成了。呵呵……於是精神科醫生成為他們逃避壓力的工具,如果這個工具不聽他的話,不能達到他的目的,不能按他的要求來診斷他,他就會憤怒,會挫敗,會說:他媽的都是庸醫!
更新 2017-11-26
1.關於什麼是抑鬱症
真正的抑鬱症的意思應該不是說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那不是叫巨嬰症嗎?
也可能是神經官能症,那屬於輕度的各種神經症。
抑鬱症在臨床上起碼要做scl量表確定你分夠高,沒有數據支持的,肯定不算臨床的抑鬱症。
就我的理解,抑鬱症與其說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不如說是自己無法控制產生感情的核心機制,讓機制的紊亂直接在身體上顯現出來。
2.關於得抑鬱症
大部分中國人一生都會得至少一次抑鬱症,畢竟你不可能在一個後工業時代像農業國農民一樣生活。
抑鬱症等神經官能症會出現,就是身體在告訴你:你要改變自己,要蛻變,要置之於死地而後生。
所以我建議得了抑鬱症的人先試著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再吃藥治療,如果吃藥治療能徹底解決問題,這個世界就不需要精神科醫生了。
真正患了抑鬱症的人是不會知道自己得了抑鬱症的,直到被不可抗力拖去看醫生才開始意識到
這個題目的描述和底下一些回答偏見太重了,不忍直視……
我們首先要明白一點,我們自以為的理解別人,只是了解了他的「困境」,不是切身感受到了他的痛苦。
1.為什麼現在抑鬱症患者越來越多了呢?
抑鬱症被稱為精神病里的「感冒」,平均每7個人里就有1個人有不同程度的抑鬱。題主你現在感覺自稱抑鬱症的人很多,其實大部分人有抑鬱症的人隱瞞了自己的病情。
隨著社會的進步,大家對精神疾病的態度也會逐漸端正,我們了解到的精神疾病的病例也會越來越多。
2.關於這題目描述及回答包含的偏見
很多人對精神疾病懷有嚴重的偏見,因為他們認為,得了精神病意味著這個人特別脆弱,進而聯想到這個人是個弱者。而人類骨子裡對「弱者」的鄙夷之情,讓他們在心裡放大了對弱的鄙夷,而降低了對不幸程度的預估。
得了感冒,確實證明那個人在當時抵抗力有些弱,被感冒病毒侵襲患病。但是,大家又有什麼自信自己可以永遠抵抗力特彆強呢?
面對一個得了感冒身體不適的人,不是應該讓他好好休息然後再給予他適當照顧嗎?指責他「不好好照顧自己」「不好好鍛煉身體」「耽誤學習工作」,這不是有毛病嗎。
有些自稱抑鬱症的人,哪怕不是真的已經患病了,也可能是一種亞健康狀態。這個時候,注意休息,調整心態,也許就又回到健康狀態了。他們只是可能不知道如何描繪這種亞健康狀態,只能用抑鬱代稱。
而更多的人,很可能在發「求救信號」。這種求救信號約等於「我好痛苦/疲憊啊,我快要堅持不住了,我的朋友/家人/戀人/網友,快給我一個活下去的理由吧!」
還有很多抑鬱的人,痛苦埋藏於他們心中,他們並不指望從外界環境獲得幫助。尤其是那麼多整天說風涼話的人,更是讓他們只能隱瞞自己的情況。
總之,說風涼話無利於上述任何一種情況!反而不利於大家正確認識抑鬱症及正確幫助抑鬱症患者。
時髦你媽!
我之所以爆粗口是因為太生氣了!有些人天生就不喜歡時尚,羞於趕時髦,你現在把抑鬱症稱為「趕時髦」,以後那些不想趕時髦的人是不是都要等病情嚴重到想狗帶才去看醫生?本來小感冒及時就醫還好治,非要惡化成肺炎了才有資格看病嘍?
看了那麼多專業、以及吐槽題主的回答。我想說,那些說題主不重視抑鬱症患者,輕賤他們的人,你們到底有沒有正確理解題主的意思呢?
我相信題主和我一樣不會去歧視有任何心理疾病的人。但是不知道大家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這類人群,平時嬌縱蠻橫,稍有不順心就大發雷霆;總認為周圍的人都應該遷就他。和誰都處不來,都覺得別人不好,出了事都是找別人理由,沒有擔當。然後當別人問責他的時候,他狠狠地跟你甩一句,
「我有抑鬱症」
這時候你什麼心情?
比如你被他狠狠地抽了一個耳光,當你內心吶喊草泥馬,準備回擊時,他望著你說
「我有抑鬱症」
這時候,請問你什麼感覺?
我們不歧視任何有心理疾病的人,如果我有朋友或周圍的人有這樣的問題,我一定無條件「支持」他。但是現在的畸形點在於,很多人把自己的心情不好當抑鬱症,把由於自己成天幻想別人的不好而導致的心情不好當抑鬱症。
我親眼見過一個女生打著抑鬱症旗號博同情搶別人老公。最後被發現每天大把大把吞的葯其實是一些維生素和魚油還有護眼素。
所以題主真正想吐槽的是現在抑鬱症逐漸被一些心機不良的人利用!這些不知道各位專業人士有沒有真正考量過呢?有些對題主的解讀略偏激。
看了很多遍問題描述,並沒有看出題主對抑鬱症患者本身的歧視,相反,題主是指責「以抑鬱症為借口博取關注或同情,或希望以此顯示自己不同而產生優越感」的人。
總之就是假患者吧。
題主問,該怎麼辦。
我想你只能不去理他,如果他不是抑鬱症,那他除了說這些話也沒什麼事,而且這樣的人真的挺討人嫌。
但作為患者,我自私的希望題主在知道他們真的不是抑鬱症患者的情況下能指出,他們這並不是抑鬱症,然後鼓勵他們一下。
如果不能確認,那麼就傾聽一下也無妨,對吧?
因為持續的情緒低落也不是好事,無病呻吟也好,希望每個人都能被溫柔對待。
很感謝從專業角度提出看法進行解釋的答主。
其他的,出題者,高高在上將抑鬱症類比文青之類的答題者們,你很壞,你們都是。
在批判別人都是矯情軟弱只會逃避的loser時,有沒有感受到內心的驕傲與自豪?看我,我才是有膽識有智慧有勇氣面對現實迎接挑戰的下一個人生贏家。
抑鬱症是一種疾病,卻一直好像是什麼罪名一樣讓人諱莫如深。得了感冒肺炎會被叮囑好好休息,面對患了心理疾病的人卻只會說一句:切,多大點事啊,至於嗎?
很多人得了抑鬱症,你看不見的不代表不存在。
很多人說自己得了抑鬱症,就算有些人真的是無病呻吟,也至少使更多的人認識到,這是一種疾病,也可以讓心理疾病患者不再需要在疾病與社會環境的攻擊中精疲力竭。
你們很壞,為這種疾病知識的普及治療宣傳增添了又一道關卡。
I applaud
匿了,這問題來來回回在我timeline上出現,每次出現心裡都憋著一堆話,我盡量不罵人。
我曾經也以為自個就是題主所說的那種誇大其辭的那類人。我就是一普通學生,每天屁大點事兒也就是上學寫作業考試。父母不在身邊所以一般沒有家裡面的事情,和男票感情很好。沒人以為我能抑鬱症,因為我tm在個優秀的大學裡績點接近滿分,還有個優秀的男票,而且樂於助人還沒事就賣萌。
都是假的,套路。
我時常在人群中就來一個panic attack。你知道那是什麼嗎?就是一切正常的時候突然呼吸困難,看著跟哮喘似的還一個勁的哭。而且不分場合地點的panic,讓所有人看笑話。我時常做噩夢,一個噩夢重複做了幾十次,做了幾年。我難過的時候傷害自己的身體。我曾經喝酒很兇。我無法控制我的脾氣。最糟糕的是我無法控制我的思想。我沒辦法不往壞的方面想。我無法客服「我是垃圾」這個想法,並時常因此想自殺。
為什麼我從來沒有認為自己是抑鬱症?因為知乎。知乎所有我關注的抑鬱症話題下,總有一個高票答案,不辭辛勞的告訴我抑鬱情緒和抑鬱症的區別。我想,是啊,誰不會因為自己沒用而難過,誰不會有點eating disorder,比我喝酒多的多了去了,一周哭幾次也沒什麼的,發脾氣就更不少見了。
直到我這學期在男票的逼迫下,去了醫院,醫生告訴我是重度抑鬱症。我當時只有一個想法:
去你媽了個逼。
我就問你,題主,你看人家因為小的事情難過,你了解過他發生過什麼災難性的事情么?就算不是抑鬱症患者,一個抑鬱的人,一個沒有抑鬱症但僅僅是心裡不太健康的人,就是不值得同情而值得唾棄的么?一個發燒感冒的人,你都會願意去原諒他關心他,一個心裡有疾病的人,你卻只會瞧不起?
不要再沒完沒了的告訴我們抑鬱情緒和抑鬱症的區別了。抑鬱症的人,是有很強的病恥感的,為啥,因為說什麼都顯得我們很bitter,說什麼你們都說我們小題大做。當我們真的開口告訴你我很不開心的時候,我們真的是在很無助的求救。別說什麼開心點就好了,別想太多。請給一點點尊重,願意幫忙也好,願意傾聽也好,不願意的話,委婉的離開。
以及懷疑自己是抑鬱症的人,該看病看病。找個靠譜的心理醫生。不要覺得羞恥,不要因為你或者其他人過去犯的錯誤沒完沒了的痛苦下去,不要聽信別人說什麼少看點書,少想點事情就好了。一定要意識到自己有的時候是需要幫助的。好的醫生能幫助你,好的朋友能幫助你。網上這幫人,也就是世態冷暖隨便看看。
看到有回答說這是一種故作呻吟的時代病,想到曾經坐在公園的長椅上發了很久的呆,然後哽咽的跟我同伴說我覺得自己活不下去了,她的態度就跟那些回答一樣認為我在犯矯情,看了我一眼然後一聲不響繼續玩手機。
是的,我現在活得好好的。
但是,如果她當初不是這個態度,我可能會積極尋找幫助而不是日後一直封閉自己導致情況惡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認為出現這種「泛抑鬱化」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確實受到過非人般的待遇或者受到過某些摧殘而導致的抑鬱與封閉,這種情況下我們要盡量帶他們走出抑鬱的心境,給他們關心與溫暖,因為他們的抑鬱不是裝出來的。但這種情況實屬少數。在這裡不想贅敘。
2.跟風。現在有很多的年輕一輩喜歡追隨刺激,喜歡追尋消極的一面。比如我的一個舍友,他就說出這樣駭人聽聞的話:「到了30歲,我會結束我的生命。」問他為什麼,他就說這是一種自己的態度,因為到了30歲他就會看破紅塵了……諸如此類的情況有很多,這些年輕人用一種很自豪的態度看待自己的自殺與墮落,實屬一種病態的心理。隨著心智的逐漸成熟,大部分都會逐漸樹立正確健康的責任觀和人生觀。但仍有一些仍處於自己造成的所以為然的「抑鬱」,我的建議就是:去看病。
3.這是最common的一點原因,那就是,很多年輕人以自我的摧殘和抑鬱來奪得他人的關注。現在的年輕人,很多是獨生女,活在這個物質發達的世界,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他們已經不再是當時的追求物質滿足,而是更多的追求一種精神上的自我滿足。這些動輒就抑鬱自殺的年輕人,總以為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中心,好像誰都得看得起他,叫他爸爸似的。一旦得不到期望的關注,就以自殺威脅之,以抑鬱自詡。假裝一個高冷飽經滄桑的人,只為獲得他人的關心與憐憫。對於這些年輕人,我想勸告一句,抑鬱不是什麼好事,別把它往自己身上貼,這樣只會讓身邊的人厭惡與反感。想得到關注可以啊,有本事你讓自己每天都活的積極點啊,給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帶去自己的陽光啊。沒人會瞧得起一個拋棄自己的心靈和肉體的人。人們瞧得起的,是一個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的人。你知道當你把「抑鬱」二字掛在嘴邊,給父母帶來的是多大的創傷,給愛你的人帶來的是多少的失望。
總而言之,大部分的抑鬱絕對不是真正的抑鬱,而是一種渴望關注,減緩競爭壓力的方式。我們應該正視這種問題,擺正年輕人的心理觀念。我們世界的未來,不屬於一群怨聲載道,假裝抑鬱的年輕人;而屬於有責任有擔當的陽光的年輕人
可能因為不小心跟自以為很熟的人說了想袒露下自己,結果被像題主這樣的人背後插刀。
我還沒被插過刀,因為幾乎沒有跟誰說過…也是因為怕遇到題主這樣的人。另外我也覺得沒什麼好說的,除非我們交情特別深,我死前想給你留件東西紀念,其他的沒什麼要說的了。沒必要眾人皆知。
題主覺得抑鬱人群基數大只是由於網路,現實里還是不會有人輕易向人坦誠自己,的病。
推薦閱讀:
※負債170萬 家庭破裂,生意難做,抑鬱症,前途渺茫?
※如何克服抑鬱症對工作生活造成的不良影響?
※請問各位是如何與抑鬱症相處的?
※得重度抑鬱是怎樣一種體驗?
TAG:抑鬱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