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不過分在意甚至不在意別人的眼光,從而真正為自己而活?
謝邀。
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飄揚自己最美的一面,看貧道真誠的眼睛!
我以前就是一個超在意別人眼光的girl,每次要做個什麼事情之前都不停的問自己 「這樣不會被笑話吧」,「這樣沒錯吧」諸如此類的問題,甚至做完了還要觀察別人的反應,最嚴重時我還會變態到視奸對方的微博,觀察對方有沒有在吐槽我之類的。
現在回想起來,那段時間活的太辛苦了,又變態又辛苦。
突然有一天(就是這麼突然??.????),覺得自己真的好累啊,那麼在意別人的眼光,對方都不一定記得我。想想自己為這些大大小小的事浪費的額外精力,都太不值了。日子是給自己過的,快樂也是一天,難過也是一天,為什麼不開心一點呢?
想明白之後我就沒那麼在意別人的眼光啦,天天開開心心樂樂呵呵的。每次一有別人會怎麼怎麼的念頭,我接著就想:反正他們不一定會注意我,就算記得我以後也不會有什麼交集,就算以後常聯繫他們也不會記住這麼點小事。日子長著呢,那麼多東西要記住,誰有功夫管你呀。
感覺不care別人眼光之後人也自信起來啦,每天照鏡子都覺得全世界我最酷。
就這樣。內心強大,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明白自己想要什麼,喜歡什麼,有長中短人生規劃,包括跟自己相關的一切,父母婚姻家庭後代都有清晰的想法。古人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有了遠慮,自然會按著走。
人生三大原則:
關你屁事。
關我屁事。
早晚都得死。
超長啰嗦文預警↓(?ω? )
我沒有很多人的豁達乾脆利落的回答,或許那種回答能讓人醍醐灌頂,但是對我而言,這種恰似「煥然大悟」的感覺,反而會更令我不安,因為,我不能確信此後我不會被同樣的問題困住,所以我更喜歡追根究底,找到源頭,然後掐滅它。
這個問題是在我尋求類似答案的過程中偶然看見的,所以順便理清自己的思路——
我也是一個很在意別人眼光的人,非常嚴重的那種,可以說已經內化到潛意識裡了。
我的一舉一動都怕被人指摘,走路姿勢都怕有人覺得不對勁的那種,所以只要是有人在的地方,我就會不自覺得肌肉緊張,不敢看別人的眼睛。
##我得出的結論是:我的這種在意,是否定式的生活環境形成的不安心理造成的##
#家庭#
每個媽媽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望夫成王,我們家彷彿偏激了一點。比如,媽媽的過度期望中,我發現我的一舉一動都必須經過媽媽的審查:玩樂時,如果是在她面前我都必須分出一點精力注意,會不會被媽媽指摘現在應不應該玩,玩的時間長短是不是恰到好處,久而久之,我潛意識裡不自覺形成了「玩」是一種不務正業的行為,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都是不務正業的行為,如果玩得「痛快」了,會很容易忘記時間而耽誤「學習」,「學習」不好了就沒有人會願意與我結交,沒人把你當回事,就沒有朋友,相當於被環境拋棄;而且「學習」不好,未來就考不到好的學校,找不到好的工作,找不到家庭條件好的另一半,就是說被未來拋棄。
我知道這些現在看來真的非常可笑,但是從對環境未來沒有什麼概念,到幼年在學校確實得到印證開始,就這麼被教育起來的我,就算理智上否認這種理念,潛意識裡還是會覺得非常非常不安,如果不按照她的想法去行動真的會被拋棄,將會一無所有!
當然只有家庭的影響還不足以讓我這麼在意別人的眼光。
#學校#
其實,我這麼不安,很大程度上也是對自己的不信任造成的。小時候我就發現了,我很容易就會忽視外界的環境,而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而且就算意識到外界的環境的存在也會覺得非常不安,我現在都不知道這算不算是害羞內向,畢竟到現在,無數次上台演講鍛煉過的自己依舊非常不安,就算我本性內向,但是鍛煉這麼多次依舊不受控制得害怕就不是害羞可以解釋的了。習慣忽略的特性,讓我上課不會注意到老師在講課,注意不到老師布置的作業,注意不到自己的成績好壞,就像是處於混沌未開的狀態,直到一次又一次來自老師的體罰,一次又一次來自同學小團體的排擠,讓我不得不時刻注意周圍的環境,小心翼翼地注意別人對自己的態度,而做出「自保」性的選擇,就跟動物求生一樣,戰戰兢兢。漸漸形成了隨心所欲的生活方式不利於「生存」的意識,自己的本性絕對不能「生存」的潛意識。
其實我也一度懷疑自己智商情商都有很大缺陷,當然現在我也在懷疑,現在想想可能是缺乏與外界的交流造成的,親身體驗證明,缺乏與人類社會的交流真的會影響智力的發展。
#進展#
用了兩年的時間剖析自己,現在才開始稍微有實質性的改變。形成這種令人痛苦的性格,也不僅僅是以上那些原因,太多大大小小的因素集合到一起,讓你分不清哪些是你固有的,哪些是你真正喜歡的,哪些是在來因素強加的,或許他們已經完全地長到了一起,分不清彼此了。
最近發生的意識上有實質性的改變:
###其實我的這種在意,很大程度上來自不安,對自己的不信任,除非有證據證明,我自己是可信的,這種按照自己想法做事的選擇是對的…###
###複習備考那段時間,我時常會感覺到疲憊,因此後來我選擇無視自己的不安,和強迫自己不去想舍友會怎麼評論我,而每天都比他們晚好多起床,幾次之後,我發現自己精神狀況前所未有的好,不僅記性好多了,思考問題的時候也非常的順利,明晰,後來我選擇疲憊的時候不再硬撐,而去休息,效果反而比一刻都不敢懈怠的自己來得好,情緒在那段時間裡非常穩定,沒有像往常一樣隔一兩天「低谷」一次。
###我平時比較喜歡和擅長畫畫,但是多年來一直認為這是不務正業的行為而一直沒怎麼練習,但是就算這樣,也比從來沒怎麼練過的人畫得稍微好一點點。近來幾次的科普比賽需要原創漫畫時,我才忽然意識到其實我沒必要去看著別人的臉色去決定應該幹什麼,對或者錯不是由別人決定的,而是由你喜歡和適合什麼決定的,你的喜好決定了你的獨一無二,把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到自己認為最滿意的程度,不論是什麼都不會是「不務正業」,反而會成為自己人生路上的墊腳石,成為自己獨一無二的標籤。這樣也會活得輕鬆。
#最後#
身邊的人很多人都覺得我很奇怪,活得很累,在意太多。曾經我也一度想就這麼放縱自己,因為「滿身瘡痍」的自己真的不知道怎麼才能「好起來」,但是事實證明,越放縱越頹廢越痛苦。
可能變好這只是時間問題。就算再不安也要把自己推出去用陽光暴晒;再多的再深入骨髓的東西,不嘗試去撕開皮肉一探究竟怎麼知道是不是真的「治」不好;就算一無所有一無所知從頭開始又怎樣;就算幾億人都看不慣你的處世方式,自己覺得舒服開心不就可以了!
每個人平均只有3萬天左右去活,而活到現在也就剩2萬左右了,為什麼不快點多考慮考慮自己的事情,怎麼讓自己活的更幸福,而去整天糾結別人的眼裡自己的模樣?
經驗證明,忙碌的自己反而無暇顧及糾結這些無關緊要的事情,而且自己反而更容易從忙碌中更新提升,那些好多天費老大勁就想不通的問題,在忙碌中不斷嘗試中反而瞬間就能得到答案。
一個痛苦的人就算把心掏出來,別人也不一定能理解,甚至會覺得你無病呻吟,整天哭哭啼啼,而選擇遠離,這時候學會「自救」才是解決問題最根本的辦法。
骨頭壞了就換骨頭,肉爛了就挖出來,一時的痛苦是為了更長久的幸福。
(?艸?)可能跑題了,但是大概捋清了「自救」思路的歷程。
加油!保持蜜汁自信!保持蜜汁自信!保持蜜汁自信!
總要有一種感覺,身邊的人都不如我fabulous不如我美不如我犀利。他們都是螻蟻!!都是螻蟻!!!叫我女王大人!!!
然後過一段時間,等你中二夠了,你就會懂得找到平衡,一點也不會在意別人眼光了。
好表臉,可恥的匿了....
充實了自己以後,會發現根本沒有時間去在意別人的眼光
謝邀。
比起按部就班,一本正經的生活,我可能更喜歡每天興高采烈,大驚小怪,魂飛外太空的感覺。
既然上帝只給我們一次機會來體驗自己的人生,那我們就撒歡地使勁作使勁折騰好了,何必只為獲得那些無關緊要的認同與評價而活的那麼拘謹。
偶爾犯一點點規矩,踩一點點線,做一點點壞事,是很有意思的體驗。
有人說喝酒是一種很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你就不喝了嗎?
有人說女孩子得淑女一點,看到好玩好笑的東西你就要使勁憋著不笑嗎?
有人說你得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啥也不能想,那你心底那些想做的事情就得全部放下嗎?
有些事情的壞處罄竹難書,可我偏偏喜歡。
有些人看起來既神經病又不正經,可架不住跟他/她合拍架不住我就喜歡這德性啊!
要想過有意思的人生,不光要保留些你喜歡的愛好,更要保留一點你喜歡的壞毛病。
你之所以成為你的原因,是那些深深刻著你個人標籤的東西,而不是那些考慮著別人的眼光,隨著大流做出的選擇。
你最珍貴的,是身上那些和周圍人不一樣的東西,是骨子裡帶著的那些與眾不同的怪異。
如果僅僅是為了在別人眼裡的你更美好一些,而放棄這些讓你之所以是你的東西,簡直太可悲。
連自己都照顧不好的人,照顧不好別人,不證自明的公理。
也引出了一個道理,先立身再論命。
但有的人把立身當做是給自己投資的一種毫不麻煩別人的自產業,有的人要麼是看不清楚自己要麼是懶得了解自己,非要以不同的人為鏡正自己的衣冠。
但古語云的以人為鑒明得失沒有錯,因為古語不是在雲以人為向失思考。
你連自己想要的東西都不知道,如此沉迷於流行風向標,就不怕多年以後你懷念的自己成了個無人問津的流行報道?
現在的世界越來越平面化,大家都逐漸被網路包羅而聚集在一起,比以往更容易在思想和行為以及外形上會晤,人們彰顯自己的不同以在彼此之間留下印象已經取代了大家活得一樣才規矩的日常。
舉個例子,在同一個集體里做事,你是想做第一名還是想做到極致?
我欣賞做到極致的那個人,而不是那個沒有自己的追求而以周圍的人為參考系的人,環境是不容忽略的影響個人成長的因素,但不代表可以不重視一個人超越團體衡量的更大能量。況且這類人將更有機會接觸到團體圈子以外的事物,逐漸被各類資訊充斥得身強體壯。就像當初那批放棄了qq走入人人網,又浮沉在微博里的人,圈子的更新總要有突破圈限的慾望。
而人類也是在領導中得到對事物全面認識的更新和提高,這可能就要求這個人要至少高於大眾的某個層次去俯瞰和運營,衝破壁壘從壁壘之外的角度完善觀察和對策,引領新生矛盾和諧發展的方向。
說到這好像直擊了問題背後答案分裂的本質,你是想成為影響導向的人,還是想滿足自我安全歸屬的人。
選擇了後者的人,終是活在別人創造的堡壘里,從看別人如何活作為復刻而批量生產,活給了所有人看,唯獨沒有活給自己看。
這類人如果反思有果,最終只能嘆息說,是我自己很早就放棄了自己,始於看別人活,終於活給別人看,自始至終都放棄與本屬於自己的自由相伴。而僅剩的回憶即是遠觀別人一路的嘗鮮和苦甜,在別人打下的江山裡發獃稱讚,但那褒獎雖來源於你也不屬於你,只是他們充實生命價值錦上添花的附加品。
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用不用怎麼用你看著辦。
難 大多數人都是活給別人看 你要想活給自己看 關掉所有社交網路的類似朋友圈的功能 保留最基礎的通訊功能 不吹比認真做事 或許能有那種境界
我說不能你信嗎?
一個人在家裡就不在意了....好像跟沒說一樣2333
那個下午,我坐在教室里觀察大家,想了好多好多問題,比如我和ta的關係,ta對我的看法,我和ta的聊天內容 最後我發現別人根本不會去在意和你的這些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其實就是你在意別人的眼光因為你怕自己不好的一面大家不喜歡不接受 然而你也未必愛管別人怎麼樣,你只是希望自己舒服自在,不用去管別人怎麼看你。
最後....其實你顧慮的很多別人壓根就沒想過
凡人皆有一死。去看安蘭德的源泉和新個體主義倫理觀
當我清楚我這麼在乎別人看法,幾年後我依然什麼都不是
這你得問鳳姐了
我一直以來也都有這樣的迷茫,把別人看得很重,別人無心的一句話我會糾結好多天,為了不影響到別人,多大委屈自己都受。
我覺得我是自卑心理,但是別人問我,你各方面條件都不錯啊,為什麼要自備呢。後來,通過心理學書籍,我發現,我只是沒有很好的接納自己。
下面就這個話題我展開一下
一、自卑的人接納自己是有條件的,自信的人接納自己是無條件的
自我接納就是無條件地愛自己,喜歡自己,認可自己的價值與存在。可能你會有疑問:我現在有這麼多不足,這麼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我怎麼接納自己呢?而且我還擔心,如果我接納了一個這樣的自己,就是降低了對自己的要求,就是甘願這樣平庸下去,會讓我更墮落,我是不是就再也實現不了我想要的成功了?沒錯,這是許多人面對自我接納時的困惑和遲疑,讓我們回到成長的長河中尋找一下這種熟悉的聲音可能來自哪裡。
當我們成績有一點進步時,我們渴望獲得父母或成長中的重要他人的鼓勵或誇獎,但是獲得的信息可能更多的是:不能太肯定他了,否則,他豈不是會得意,再也不努力學習了?年幼時,父母在我們需要肯定時的遲疑,被我們作為一個規則內化成自我的一部分,慢慢地代替父母來管理我們的生活。但是,想像一下,當你取得哪怕一點點進步時,父母的肯定和讚賞是讓你更努力更投入,取得更大的進步呢?還是讓你沾沾自喜止步不前呢?父母的批評和指責是更讓你沮喪還是更給你力量?答案不言而喻。
年幼時,父母不肯定我們是認為我們還沒達到他們的要求。長大後,我們不能自我肯定和接納是因為我們認為自己沒有達到自己理想的要求,而理想通常會高於現實,於是我們就可能陷入無休止的沮喪中,自卑感隨處可以獲得,自信卻無處可尋。沒有自信,做事情就像手腳被捆綁的囚徒,又怎麼可能全情投入生活,去為自己的夢想打拚呢?
為什麼接納自我才是走向真正自信的終極出路?抑或不管你身處的情境如何,你仍然可以自信起來的心理機制是什麼?讓我們首先回憶一下你身邊那些散發著自信魅力的同學或朋友,她可能沒有出眾的容貌,卻可以自信地接受來自異性投來的目光;他可能沒有出色的口才,卻可以站在公眾場合自信地發言;他可能來自偏遠的貧困農村,卻可以自豪地談論自己的家鄉和童年的趣事……於是,我們困惑,他們並不擁有令人羨慕的家庭背景和出眾的才能,但為什麼生活得那麼輕鬆和自信呢?答案很簡單,從絕對意義上說,自卑的人接納自己是有條件的,而自信的人接納自己則是無條件的。
真正的自信與一個人擁有的東西沒有直接關係。一位月收入一千元的人完全有可能比月收入一萬元的人生活得更自信,關鍵是各自對自我接納的程度不同。所以,生活中有一部分人,總能在既有的條件下享受自己的生活。如果你總是告訴自己,倘若我擁有了什麼,就一定會更自信,那麼,你真的需要停下來回顧一下成長的足跡,在過去的歲月里你是否有過曾經的渴望,而當你真正擁有時,你的整個生活是否真的發生了如期的變化。我們總是寄希望於外界的變化來改變自己的內心,那隻會讓我們失望,不妨放下這種執著,從現在開始嘗試無條件地接納自己,從內心開始改變,因為只有這樣才是活出真「我」的終極出路。無論何時,我們都要記住:每個人都有資格失敗,許多情況下,失敗讓我們真正獲得成長。
二、接納自我——重建與自己的關係
嬰兒從一出生開始就處在與周圍重要他人的交互作用中,並從成人的眼中來解釋世界,獲得熟悉的應對自己和世界的方式。如果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對孩子給予更多的是賞識、信任和尊重,孩子從父母的眼中就會感受到自己是完全地被接納的、被愛的、安全的,他的行為通常表現為勇於嘗試、喜歡挑戰、精神獨立、對人對事主動寬容、形成自由開放的個性,個人潛能通常能得到較好的發揮。如果父母對孩子更多的是批評、懷疑、限制,孩子從父母的眼中感受到自己是不被接納的、不被愛的、被排斥的,他就容易形成自卑、多疑的心理,因為缺少安全感,所以在行為上表現為偏好確定性、害怕失敗、容易依賴他人、喜歡抱怨和敏感等,個性保守限制,萬事求安全,不敢挑戰,個人潛能很難有機會得到開發。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幼年時父母與我們的關係,是成人後我們與自己關係的雛形。而我們要接納自我,關鍵是重建與自己的關係。幼年時,我們弱小,認知能力有限,也沒有力量;但如今,我們已長大成人,有能力去重建與自己的關係。
1、做自己的父母——改寫自我中父母的程序 這種情況的具體方法是自問:「當我還是一個孩子時,我希望父母與我建立一種什麼樣的關係?」那麼我現在就嘗試與自己建立什麼樣的關係。比如,當你考試不理想、和小朋友打架時,父母可能會不問原因地批評你:「你看鄰居家的孩子考得多好,平時又懂事又聽話,你怎麼就不能學著點?」這時,你的感覺可能更多的是沮喪、委屈和不被理解,因為你已經努力了,只是沒有考到前幾名而已。同樣,和小朋友打架也是有原因的。雖然你不喜歡父母的以上這些方式,但你還是無意識地習得了這種對待自己的方式,慢慢地,當成績沒有達到理想標準時,你可能會批評自己:「同班的小王為什麼能考得那麼好?我還是不夠努力。」當上課回答問題沒有預想的那樣精彩時,你會苛責自己:「真是差勁!為什麼準備好的內容站起來卻說不好呢?真是笨死了,別人為什麼可以那麼自信地侃侃而談呢?以後還是少丟臉吧!」在我們做得不完美時,自我苛責的聲音會把我們擊倒,陷在惡劣的情緒里無法自拔,越想越覺得自己不行,越來越沒有辦法接受自己。不能接受自己是所有心理問題的共性。
上面講述的是原來的自己與自己的關係,那麼重建與自己的關係,就是自己重新接替自我中父母的角色,與自己建立一種接納的關係。在上面所提及的情境下,假如父母這樣回應我們:「孩子,不要難過,只要你努力了,不管考得怎麼樣,你都永遠是我們最愛的孩子。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次考得不好的原因出在哪裡,怎樣改進,下次爭取不犯同樣的錯誤就可以了。」毫無疑問,如果讓我們選擇,我們希望父母對我們是這樣一種接納的關係,即不管我們做了什麼,父母永遠都不會放棄我們,那麼我們也就很難放棄自己。現在,我們可以嘗試著與自己建立這種新型的接納關係。當參加比賽落榜時,當考試不理想時,我們可以停止苛責自己,而是告訴自己:「我不需要與別人比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只需要做好自己就行了。只要我努力過,比以前有進步,我就應該為自己喝彩。總結經驗,才能真正地對得起這次失敗。」當我們對自己說完這些話後,相信我們對自己的感覺也會更好,我們接下來更可能去做一些有助於改善情緒和提升自己的事情。只要堅持下去,我們與自己的關係就打破了以前的那種模式,就可能進入一種新型的良性循環過程:接受自己的獨一無二,愛自己,鼓勵自己,欣賞自己,相信自己
2、做自己的朋友——建立自我支持的聲音
這種情況的具體方法是,當你自我責難時,想一想,如果你的好朋友遇到了類似的事情,他來找你傾訴,你會怎樣對他說,那麼你就對自己怎樣說,這也是一種重要的自我接納法。平常,當我們遭遇挫折時,往往自我責難或自我苛責,即對自己說一些責難或指責的話語,情緒猶如破洞的船一樣加速下沉。自我責難的話語通常是自動化的反應,隨著挫折的來臨自然跟隨,無須努力就可以把自己打倒。因此,我們一般很難意識到,這些自我責難的話其實就是受到挫折後一系列情緒困擾的動力。這樣,事情發展到最後,維持你惡劣情緒的可能不再是挫折事件或結果本身,而是我們對自己的懷疑,離接納自己的路越來越遠。做自己的朋友,就是減少打倒自己的話語,增加支持自己的話語。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有這樣的體驗:當好朋友因為一次面試失敗或競選失敗而向我們傾訴時,我們通常會想盡辦法來安慰他,理解他糟糕的情緒,告訴他一次失敗並不能說明他的能力不行,引導他看到事情積極的一面,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思考解決的辦法等。我們很寬容,也很善解人意。在我們的傾聽、安慰和勸導下,我們的朋友心情平靜下來,甚至可能知道接下來該怎樣去面對這件事情了。然而,當類似的事情降臨到我們自己身上的時候,我們可能講給自己的多是責難的話,猶如指向敵人的利劍,刀刀見血,把自己批得體無完膚,一無是處。遭遇挫折後的心理怎麼經得起如此殘酷的自我攻擊?長期下去,情緒低落、壓力重重甚至失眠等自然會接踵而至。因此,學會接納自己,一定要學會和自己做朋友。想一想,我們對待自己如同敵人,需要多麼強大的自我才可能經得住長期的攻擊,我們又怎麼可能讓長期經受這些攻擊和壓力的自我去全身心地投人生活、幫助我們實現夢想呢?
3、做自己的自己——「我喜歡」和而不同
做自己的自己其實就是尊重自己,真正懂得尊重自己的人也一定懂得尊重別人,即尊重差異。而尊重差異則是真正的平等精神,平等絕不意味著用同一個標準來衡量,而恰恰是尊重每個個體的獨特性,因此,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根本就不矛盾。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在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之間不知如何抉擇,要麼選擇只「尊重」別人的觀點,否定自己;要麼選擇只「尊重」自己的觀點,否定他人。事實上,這兩種選擇均沒有真正體現尊重,其背後隱含著一個錯誤的前提,即不管任何事情,總是只有一個正確答案,當觀點不一致時,要麼你錯,要麼我錯。實際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大是大非的絕對之事少之又少,最多的情況是對同一件事或同一問題的看法因人而異,每個人都有支持自己觀點的理由。這一道理簡單明白。然而,在指導自己日常心理和行為時,很多困擾則是因為潛意識中拒絕接受這一事實,而一廂情願地、固執地要求這個世界按自己的方式運轉,結果常常是事與願違。因為如果你有要求別人的權利,別人亦有這個權利。因此,只有當一個人真正懂得尊重自己時,他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他才能真正地懂得尊重他人。
接納自己,找到自我,重建自信,不一定要在重大的事情上尋找,確認自己的方式主要是由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建立起來的。
三、給自己一個機會——原來我也可以
通常情況下,我們習慣性地把行為限制在一個範圍之內,不爭取或者不敢給自己一個機會嘗試做一些沒有做過的事情,我們也就沒有機會了解自己的能力,沒有辦法發現自身的力量。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我們可以選擇一些難度較大的事情,經過努力挑戰成功,也可以選擇一些很小但先前卻很少做過的事情。給自己一個機會,只要認真去做了,通常就會發出「原來我也可以」的感慨,這對建立自信、重新認識自己和周圍的人具有重要意義。
當我們為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而苦惱時,當我們指責或埋怨別人時,請停下正在進行的動作,把「你」改成「我」,那通常是自己內心潛藏的真實的聲音。由於層層的自我保護,我們自己都無法認識自己了。比如,當你指責戀人「你根本就不愛我」時,當你指責別人「你為什麼老拿我開涮」時,把內容改成「我根本就不愛自己」,「我老拿自己開涮」,捫心自問,是不是這個更接近真實?這個事實的發現,雖然讓我們痛苦,但是,只有發現自己的影響力,我們才可能去改變或調整它,使我們不再只扮演一個受害者的角色,而是做一個自我的拯救者。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人不斷地陷入愛情又不斷地失戀,苦不堪言,無法自拔。最大的問題不在於他有多倒霉,可能的情況是,這些人甚至一輩子也走不出這個怪圈,而走不出的原因就在於自己對心理方面一無所知。我們經常說,要面對現實,可是,你根本就看不見現實,又如何面對?我們發熱了,咳嗽了,我們知道這是感冒。我們拉肚子了,知道這是食品的問題。然而,我們的心理出了問題,卻不知問題何在。小時候,可能是大人教會你怎樣對待自己,長大後,卻是你教會別人怎樣對待你。作為一個成年人,如果你希望別人接納和尊重你,你首先要學會接納和尊重自己。
我們每個人都是舞台上的主角,同時也影響著舞台上的其他人,改變和成長的力量永遠在自己身上。
發現自己的歷程是我們一生的課題,這條成長的路有許多痛苦,因為在打開層層的自我防禦的過程中,必須面對一個內心非常脆弱的自己。然而,這條路也很神奇,所以,我們願意忍受並面對自己的痛苦,因為它通常會給我們帶來「噢,原來這樣啊」的頓悟,在這種神奇的體驗中會不斷獲得自我的成長。
非常簡單,常帶一本《道德經》在身邊,沒事就看看,然後你會發現萬物運轉的真相,他人的眼光,也就沒什麼重要的了
這個沒方法的人,心態要靠自己克服
獨自一人便能做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