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母親總把她對別人的負面情緒和怨恨全部傾訴給我的行為?

從小母親總把自己對別人的負面情緒全部傾訴給我,比如親戚之間勾心鬥角,社會上負面事情,還總拿其他親戚的孩子和認識的同齡孩子的成就和我比,我不耐煩她就說我逃避,不敢面對,她傾訴完自己心情舒暢了,卻讓我倍感焦慮沉重,變成了本不該屬於我的沉重的心理負擔,還加重了我對別人的懷疑和緊張情緒。從小我對親戚和社會上很多人的感情都很負面,不信任,現在長大了,我很恨她,也和她交流過,但沒辦法解決。她從來不理解我聽完之後內心的痛苦,覺得很奇怪我會有痛苦。

我並不想接收太多負面信息,尤其是來自親人的,這種情況下,我要怎麼才能讓母親意識到她總是給很多人帶來壓力感,並減少這種行為呢?


題主母親的做法確實是很不合適的,將孩子作為自己抱怨和情緒宣洩的垃圾桶,孩子通常很難應對如此強烈而持久的負面能量,久而久之,孩子的內心世界很有可能也發生扭曲,像題主提到的那樣,對別人和周圍環境缺乏信任,容易緊張和懷疑。


而這樣的家長,卻很有可能根本意識不到自己對孩子心靈造成的傷害,因為他們本身駕馭和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就不是很高,說白一點,就是本身情商就不高,很難換位思考,理解別人。結果就是,當已經意識到傷害的孩子指出家長的不當行為時,家長會急於否認,而無法設身處地的為孩子著想。孩子嘗試溝通和改變父母的努力以失敗告終,期望轉變為失望,甚至是怨恨。


其實,很多這樣的家長會覺得,我已經生你養你,操了很多的心,你不該再有抱怨和不滿。其實,養孩子確實是不容易的事情,他們已經盡了他們的所能。他們之所以和你抱怨和傾訴,是因為他們找不到合適的方式應對壓力,或者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他們只能做到這樣了。也許在父母小的時候,他們也沒有學會如何更好的面對人際關係的種種難題,也沒有人去包容或尊重他們。


也就是說,父母是很難改變的,不知題主是否能接受這一點?許多成年人對父母的感情,都要經歷這樣的變化,開始的時候,眼裡只有對父母的不滿、憤怒,覺得父母虧欠自己,或者試圖改變父母。但做這樣的嘗試經常是無效的。因為改變別人遠比改變自己困難的多,何況是三觀已經固化多年的父母?


在這裡需要提醒題主注意,如果你是個成年人了,也認識到過去情況對內心造成的傷害,那最重要的不是去埋怨和怨恨父母,而是學習為自己負責。什麼意思呢?很多人會改變父母願望的背後,是一種潛在的依賴心理:就是因為我爸我媽對我怎麼樣了,我才變成今天這個樣子,應該負責任的是他們而不是我。如果我能改變他們,一切就會好起來。

當意識到這種潛在的依賴心理後,許多人會慢慢放下對改變父母的執著,而將改變的重點放在自己身上,這樣才不會在自己為人父母后,重新走上父母的老路。如果你意識到自己的一些問題,對人不信任、看問題負面,就要學習調整自己,學習如何與別人建立好的人際關係,而不是重蹈父母的覆轍。在這部分如果有困難,可以尋求心理諮詢的幫助。


當你能處理好自己內心的陰影部分後,你會發現,自己看待別人和周圍世界的眼光發生了變化,你能更多享受人際關係的樂趣,能夠多角度的看待問題,而不像你的母親那樣固著於一點,你也不會在內心中認同她看待事情的方式。


這時,內心強大的你會有多種選擇:要麼,你能溫和而堅定的拒絕母親的抱怨,而不會因此而內疚,也不會試圖去改變她的想法;要麼,你能耐心的聽她抱怨幾句,但也能溫和地指出她看待事情的偏頗之處。甚至,你看待父母的眼光都會發生變化,除了看到母親不勝任的陰影部分外,也能看到她正面積極的部分,而她陰影的部分也不會再傷害到你。


這時可以說,你真正的成為了一個成年人,以成年人成熟的方式對待父母了。而你會發現,當自己以成熟的方式對待父母后,父母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謝邀。

把一些無法消化的情感通過有意或無意的方式強行放在另一個人身上,是一種常見的幼稚的情緒處理方式。當另一個人是一個弱小者時(比如孩子),往往會不斷的被對方的負面情緒污染,從而對心理的健康成長留下隱患。

一個男孩,有一個自我中心且憤憤不平的母親。這位怨憤的母親經常跟孩子說起那些強勢的、專橫的親戚們欺負她的故事,這樣的故事伴隨著男孩的成長。久而久之,男孩對陌生人總有很多敵意,他內化了母親的憤怒,他一直暗暗發誓要足夠強大以保護那個脆弱的母親。但內在對他人的敵意阻礙了他與別人的關係;同時,他也一直因為無法保護母親而自責。

「人怎樣了解痛苦……它是如此的隱晦難懂,以至於它的強度真是劇烈啊,劇烈到無法忍受,所以,必須消滅它,即使那消滅是對現實中某人的兇殺,也在所不惜,不是嗎?」——比昂

因為有些母親無法容納痛苦,所以無形中對孩子實施了情感虐待。這是一種缺乏尊重與理解的關係,關係中強勢的一方把弱勢的一方當成了操縱的對象,當成了自己負面情緒的垃圾桶,而全不顧對方是一個獨立的人。所以,這是一種壞關係,是一種需要修正的關係。

當然,我們不能指責他們什麼,因為他們有著悲慘的過去。追溯這些人的成長經歷,往往缺乏一個能容納和理解負面情感的撫養者。他們的情感狀態是原始和激烈的,與別人的關係充滿著火藥味。這些人的關係會有兩個常見的結局,要麼會把一段好關係轉變為施虐受虐的壞關係,要麼關係中的另一個人選擇退出而結束關係。

別看一些人已經成年,但他們的情感仍然是相當幼稚的。這些人最需要尋求心理諮詢的幫助了,當他們把強烈的負面情感加諸於諮詢師身上並得到諮詢師的理解和回應後,他們才能慢慢學會理解自己的情感。原始的情感只有與理解性的思想結合之後,才能轉變為成熟的情感,也才能走出投射性認同的情感處理模式。應該說,這是每個人需要不斷提升的心理品質。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認真拜讀一下介紹精神分析家比昂臨床思想的《思想等待思想者》一書,以更深的認識人性,發展出對情感的容納能力,慢慢的接近終極心理現實。


既然屢屢有這樣不良的感受,那就不要再被動消極等待,而是可以試試這幾招:
1.先發制人,先提出話題,而且是開放性的積極的話題。
2.學會適時轉移話題。
3.擺事實,講道理。
4.隨時準備好,當對方啟動『祥林嫂』模式時,讓自己的大腦開開小差,改如臨大敵為無所謂。

我們家有個親戚,愛串門,愛抱怨,她到誰家,就把愁雲慘霧帶到誰家。我經歷過一次與她共度的同車時光,短短兩小時的車程,她全都用來無節制地控訴兒子兒媳一家,翻來覆去就是那點事兒,整個一「被迫害狂」嘛。她一開口就停不下來,全車五六個人都沒法開口,看得出大家心裡都挺憋悶。可我們還得一起返回呢,返回的兩小時怎麼辦呢? 我注意到當她提及自己的小孫女時,滿臉的慈愛,這時就不是『祥林嫂』狀態了,小孫女彷彿是她生活中唯一的亮色。於是,我打定了主意。在返回的路上,她一上車,我就開始問小孫女的各種情況:出牙了嗎?出了幾顆牙?出牙的時候發不發燒?有沒有考慮做窩溝封閉?啊,不知道什麼叫窩溝封閉啊,是這樣的...balabalabala.... 成都做窩溝封閉的費用我幫您查查看是多少?.....好傢夥,圍繞小孫女的牙,我就叨叨了半小時,然後馬上推薦了幾個關乎孩子牙齒保護、飲食健康的公眾號給她看,讓她打開手機去關注。接著恭維她有福氣,馬上外孫也要出世了,打算順產還是剖腹產呢?女兒食慾不佳,哦,那有沒有吃孕婦奶粉補充營養呢?沒有,推薦這個牌子的孕婦奶粉,看看網上如何評價......好傢夥,圍繞這個話題,又是半小時交流。這樣就消磨了一個小時了,我也說累了,閉嘴了,打算閉目養神。同車的另外兩個親友見我成功地切斷了這位親戚的『祥林嫂』狀態,也都心照不宣地開始找話題主動交流起來,結果返回的路上,這位親戚完全沒機會倒苦水。大家一路返回,其樂融融。

我娘有時也愛倒苦水,雖然遠沒有題主的母親的負面情緒那麼多,但我發現,我娘和我見面聊天,幾乎第一輪聊天總是會抱怨她們那群老年人的朋友圈裡,誰誰特別喜歡傳播謠言,如何如何無知,云云,每次都不例外。我的耳朵都聽出繭子了。所以,我決定再去探望老娘時,先發制人。比如我會首先問她:樂樂最近又學新曲子了吧? ——樂樂是我的小侄兒,我娘的小孫孫、心頭肉,聰明伶俐,每周都會和奶奶通好多次電話,樂樂學鋼琴、學英語,都是我娘心心念念關注的話題,一提這個話頭,我娘就會有好些新鮮的信息要說,而且很開心。一般,只要我從樂樂的話題開始和我娘聊,我媽就會忘記提老朋友的朋友圈傳播謠言的事兒。總之,如今的我,可以悄悄地引導著我娘專門聊讓她開心的事兒。

但有時我娘打電話來,還是會習慣性地倒倒苦水,我覺得也不能總是不讓我娘傾訴這些壓抑,但這時我就會告訴自己:老娘傾訴歸傾訴,自己不火上澆油就好,也不要不耐煩地阻止,這時只要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就好。等老太太說的差不多了,再把話題一轉,轉到我和我娘都關心的話題上。

題主目前的狀況,可能是把媽媽講的話太當真了,既然媽媽是為了發泄情緒而講這些話,那就把這些話打個折扣來聽。如果媽媽講的實在過於情緒化了,看看能不能平和地擺一下事實,幫助媽媽恢復理智和平靜。

記得我舅媽有次情緒很激動地和我講,表弟和表弟妹在省城為表弟妹的父母買了一套房子,花了上百萬,舅媽說:『你舅舅說了,我們的兒子就是為老H家養的,給老H家父母買房,一出手就是上百萬。平時我們可得不到他們多少關心照顧。』 見舅媽這麼激動,我說:『表弟是上門女婿,從來都是得岳父岳母的悉心照顧,有了孩子也是岳父岳母幫忙一手帶大,你和舅舅不需要幫忙帶孩子,而且你們的經濟條件也比老H家強太多了,自己住著這麼寬敞的房子,拿著挺高的退休金,醫療保障又好。你們是強者啊,何苦和人家老H家爭這個?』 一番話一說,舅媽慢慢消了氣,仔細一想,覺得是這個理,日後再也沒見舅媽來我們家提這個話茬。

不過,我理解題主遇到的情況可能比我上面講的要嚴重,這時,可能先發制人與轉移話題的功夫都要抓緊練練。另外,平時多練深呼吸,當媽媽熟悉的抱怨聲響起,深吸一口氣,告訴自己:來了,又來了,治老媽抱怨如烹小鮮——類似咒語多念念,真的會靈的,題主要不要試試?


祝福。


關於你的問題我有以下回答:
1、可能要請你differentiate一下你對你母親的描述是只有你有還是你母親身邊大部分的人都有跟你同樣或者相似的感受?若果只有你有這樣的感受,我會建議你與一位靠譜的心理治療師面談,尋找一下深層次的原因。
2、如果她身邊的人包括你都對你的母親有同樣或者相似的如你在問題中描述的感受,我也只能對你與你母親之間關係給一點建議。因為我對你母親與他人之間的關係知之甚少,盲目給建議是不負責任的。並且也覺得你母親與他人之間的關係有他們自己的原因和變數,你也不一定是合適的人去幫助你母親去改善與他人之間的關係。
3、我強烈建議你設立界限(set boundary), 跟你的母親有一個嚴肅的對話,告訴她你不喜歡她把你當作宣洩情緒的出口與垃圾桶,她這樣的行為對你的情緒以及人際關係已經產生長期的負面影響,你希望她停止做這樣的事。
4、如果當你與母親有幾個這樣的長談之後她依然無法尊重你的選擇或者完全無法理解你,我想你需要在她跟你宣洩她的情緒的時候走開或者盡量減少你母親有跟你宣洩情緒的機會。你可能需要接受這樣一個現實:你的母親永遠不可能變成你所希望的那個樣子,滿足你的需要。
5、在我的臨床經歷中,發現無論是青少年兒童還是成人,他們的情緒困擾或者是精神疾病大多都跟significant others(通常是父母)有關。因此當我為我未成年的來訪者做治療的時候,通常都有另外一位同事做親子教育或者父母親的心理治療。但是我們必須承認,有些人因為他們的精神疾病或者過去的經歷與創傷,是無法成為一個足夠好的母親(good enough mother)的,這個時候我就需要幫助我的來訪者grieve the loss。接受自己的父母永遠無辦法滿足我們的基本情緒、成長需要是一個喪失來的。舉一個比喻就是我現在很窮,需要十塊錢買飯吃,但是我問一個更窮的乞丐借錢,無論如何她/他都不能借給我,因為她/他自己也沒有。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即使我們的父母不能滿足我們成長的需要,我們對愛與關懷的craving是一直都在,不會因為父母不能滿足而消失。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建議你在你家族的親戚當中以及年長的朋友當中尋找可以滿足你這樣需要的關係去彌補。
4、倘若你發現我的回答不能夠讓你得到安慰或者你母親對你的傷害一直存在不能因為我這篇「雞湯」而得到飽足的話。非常建議你在你所居住或者附近的城市尋找適切的心理治療。因為長期的傷痕實在很難因為一兩篇雞湯而徹底得到醫治。


謝邀

每個成年人都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你沒有義務為父母的情緒負責。


當你傾聽父母的情緒垃圾時,你感到很累,你感到很煩躁,你感到很壓抑,那麼你就必須為你的累,為你的煩躁,為你的壓抑負責!

你完全有權利立刻,馬上,打斷他們!把你的感受表達出來!

「爸爸媽媽,咱們換個話題吧,我不想聊這個話題了,這個話題讓我感到很累/煩躁/壓抑。」

假如父母具備同理心,那麼當你已經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了,父母自然會意識到自己行為過當,從而根據你的反饋調整自己的行為。

但是,假如父母不具備同理心,他們忽視你的感受,反倒怪你「我辛辛苦苦把你養這麼大,跟你傾訴一下怎麼了?!」的話,該怎麼辦呢?下面推薦兩種方法。

一. 先解決情緒,後解決問題。


當一個人處在一種強烈的情緒中時,他是聽不進去道理的。要想給他講道理,就必須先肯定他的情緒,要先讓他的情緒得到釋放,他才能騰出空間來接受新的東西,這時候不妨再慢慢給她講道理。所以一定要先解決情緒,再解決問題。

我們來做一道選擇題,當媽媽沒完沒了的抱怨辦公室的馬屁精時,以下ABC三個回應中,哪個更好?

媽媽說:「我們辦公室的老馬,平時工作特別偷懶,把累活都推給我干。可是領導一來,他馬上又顛兒顛兒地獻殷勤,領導還很重用他。看看現在這什麼世道,真是撐死馬屁精,累死老黃牛。我當初就不應該進這個破單位,還不都是因為當時懷著你,想著這個單位穩定,旱澇保收,才沒調走。誰知道一輩子青春都耽誤在這個破單位里了,還要看那個馬屁精的臉色balabala……」


回應A:媽媽,你也別光抱怨馬叔叔,其實我覺得你做的也不對,你太實誠了,太不會表現自己了。你光幹活不邀功,領導都不知道你幹了什麼,最後功勞當然會被別人搶走的啊~!我覺得你應該多跟領導彙報,讓領導知道你幹了什麼。

回應B:哎媽媽,你看我爸的頭髮,哈哈哈,好長啊都蓋住耳朵了,爸你是不是該去理髮了?

回應C:「就是的,這個馬叔叔這麼做太不對了!自己不幹活,還都推給你干,結果在領導面前一表現,倒成了他的功勞了!哎對了媽媽,你看我爸是不是該去理髮了?你看你看,哈哈哈,我爸頭髮都快蓋住耳朵了。」


答案:筆者認為回應C比較好。歡迎大家開動腦筋,找出更多更好的回應。

回應A,這個回應雖然也是捨身處地的為媽媽考慮了,但是卻否定了媽媽的情緒,因此會引起媽媽更多的委屈和難受。當一個人處在一種強烈的情緒中時,她是聽不進去道理的。要想給她講道理,就必須先肯定她的情緒,讓她的情緒得到釋放,她才能騰出空間接受新的東西。這時候不妨再慢慢給她講道理。

回應B,這個回應雖然也用到了轉移話題的方法,但是卻忽略了媽媽的情緒,無法讓媽媽感受到你對她的關心。媽媽的上一個情緒還沒得到解決,你就開始了下一個話題,她肯定不甘心,她最後還是會把話題拉回來的,這種生硬的轉移話題一定會以失敗告終。


回應C,這是比較好的回應。這個回應首先肯定媽媽的情緒,讓媽媽知道你是支持她的,她的情緒得到了釋放,可以緩解一部分負面情緒,有空間接受新的東西。這時候再轉移話題,一般都是可以成功的。


二. 引導父母解決問題,關鍵在於一句話:「你希望下次有什麼不同?」

傾倒負能量是會上癮的,因為爽啊!一遍又一遍地扒開自己的傷口去舔舐,喋喋不休得抱怨傷害自己的人,這種感覺其實很爽,不是嘛?

但是這種爽是會害人的,就像吸毒一樣,雖然當時痛快了,但根本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假如下次遇到同類型的問題,她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最後又會受一肚子氣,回家向家人傾倒情緒垃圾。周而復始,沒有進展。

所以,當父母陷入負面情緒時,我們可以引導他們,把注意力從「宣洩情緒」轉移到「解決問題」上。

請記住這句話:「你希望下一次有什麼不同?」

這個方法來源於李中瑩的《NLP簡快身心積極療法》。

回到上面的例子,當媽媽沒完沒了的抱怨辦公室的馬屁精時,我們還可以這樣回應:

回應D:「就是的,這個馬叔叔這麼做太不對了!自己不幹活,還都推給你干,結果在領導面前一表現,倒成了他的功勞了!不過呢,媽媽,假如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的話,你希望有什麼不同?


回應E:「就是的,這個馬叔叔這麼做太不對了!自己不幹活,還都推給你干,結果在領導面前一表現,倒成了他的功勞了!不過呢,媽媽,你想怎麼做,能使你感覺舒服一點兒?


回應F:「就是的,這個馬叔叔這麼做太不對了!自己不幹活,還都推給你干,結果在領導面前一表現,倒成了他的功勞了!不過呢,媽媽,你想要的是什麼?你想得到領導的重視嗎?怎麼做才可以得到領導的重視呢?

假如媽媽對於尋找解決方案並不積極,還是繼續喋喋不休地進行情緒抱怨的話,你要耐心一些,有定力一些,繼續溫和而平靜地引導她:「你希望下次有什麼不同?」「怎麼做能使你感到舒服一些?」「你想要的是什麼?」


總之就是把她的注意力拉回到他自己身上 ,讓她關注自己需要什麼,讓她去想應該怎麼做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換言之就是——讓她自己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畢竟,每個成年人都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最後祝大家,新年快樂!

過年在家,容易和父母家人鬧彆扭,如何更好地控制負面情緒?請參考本回答:如何控制負面情緒? - 巴赫愛喝胡辣湯的回答

【end】

(註:微信公眾號【巴赫愛喝胡辣湯】,第一時間收到我的情緒管理文章。為避免版權問題,本文謝絕任何形式的轉發和轉載,望見諒,謝謝。)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挺好的,不過也很無奈。

很多人際衝突本質上都是心理發展水平和基本價值觀不協調造成的,朋友和愛人你可以有自由選擇的意志,尋找性情相投的人深入交往下去,唯獨父母是無法選擇的,這有運氣成分。老一輩的人因為歷史原因思維確實有很多局限,如果妄圖讓他們理解你並且糾正反省自己的行為模式,很難。不要對改造他們抱有太高的幻想。能溝通解決最好,如果溝通沒效果別太失望。題主提到你母親甚至都不理解你聽完負面情緒會讓你很痛苦,這才正常,呵呵。就因為他們不覺得那樣做有任何問題才會那樣做呀。

剩下的就是在這種環境下怎麼把對自己的消極影響降到最低。自己內心要逐漸獨立強大起來,只有獨立強大起來,自己給自己的愛不匱乏,對他人才不會較真,活得輕鬆了,父母的一些明顯性格瑕疵和思維局限即便你意識到,也可以接受,並且不會被影響到,反過來可以包容,這也不僅針對父母,對同事朋友愛人都可以做到,不會隨便給自己找堵了。

短期是很難做到的,我想說的是你對母親的怨恨情緒很正常,反正我不會那樣勸你:媽媽是愛你的,把你養大不容易,你要對她好孝順巴啦巴啦一大堆大道理。任何人都是感情動物,不會無緣無故產生怨恨情緒,可能她的行為確實客觀上傷害到你,才會對親人怨恨。不用做道德教條主義者,都是普通人,尊重自己的真實內心感受。中國一向把孝順的觀念無限抬高,個人覺得這是傳統文化很糟粕的一部分,有時有點向愚孝和道德綁架的地步靠近了。怨恨的情緒產生了,別壓抑和否定這股情緒,大膽怨恨,否則不良情緒壓久了以後爆發起來要不指向朋友愛人,影響人際,要不指向自己,容易抑鬱。化解方式,在我們內心不那麼強大的時候,就硬碰硬吧,媽媽把負能量傳遞給你就直接制止,強行中斷她的這種行為,這肯定會讓無助愛抱怨的母親更難過,不過有時就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策略,為保全自己,惹不起只有躲;慢慢成熟以後,處理關係的方式更寬容了,在不委屈自己的前提下還能讓對方舒服,既然母親的內心比較脆弱當不了主心骨,你就承擔起這個角色吧,畢竟她是你的親人她常年負能量你也會受影響,親戚間的家長里短她要有委屈向你抱怨,你就試著幫她解決,解決不了學會開導安撫她。社會上的負面事情和她把你和同齡孩子比這些事,你要心裡不認同她看法,聽過就呵呵吧,有時不得不聽很多沒營養的話這是成年人該做的妥協,只要你有定力不受影響,還能把旁人的嘴閉上不成,就因為人有多元性層次性,才構成社會,才有意思。

有一個比較脆弱負能量的媽媽,題主可以認識這個問題已經很好了,以後對我們的後代盡量不要重蹈覆轍,踏入輪迴就好!


開宗明義:第一,你媽媽跟你說這些,說明她有委屈,作為孩子,你有責任跟義務來分擔她的憂愁。第二,你唯一要做的就是讓你自己變的強大,強大到你媽媽不會再因為一點點雞毛蒜皮大的事情跟你抱怨,只有你強大了,你可以抱一下你媽媽,說:不用理會他們。


我覺得應該幫助你的母親走出情緒不成熟的狀態,讓她更強大,不被負面情緒所淹沒。


一、什麼是情緒成熟Emotional Maturity?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看到一些人,他們總是那個麻煩製造者,他們時常使用責備式的語氣,充滿攻擊性的語言風格,然而另一方面又極度脆弱和需要別人的關愛,生活中遇到的一點點小事在他們心理都會掀起驚濤駭浪,這些負面情緒久久不能在其心裡消失。
筆者打算在這裡試著說明,「情緒不成熟」從哪裡來,如何甄別一個人是否情緒成熟,其對人一生當中的影響,及如何改變自己,走出這種困境。
情緒成熟的定義:情緒成熟是一種獨立面對人生中遇到的各種各樣(包括好與不好的)問題的能力。
這關係到停止責備他人,擔負起責任,積極地面對生活,勇於表現出自己的正義感。
情緒的發展階段:
Stage 1 :嬰兒期------"Am I getting enough?"
Stage 2 :少兒期------"Am I good enough?"
Stage 3 :青春期------"Am I being, doing, having, learning, growing enough?"
Stage 4 :成人-----"I am enough."
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從
Stage 1:totally dependent 嬰兒期,生活無法自理,完全依賴照顧者
--&> Stage 2:gradual breaking of that dependency 少兒期,逐漸脫離依賴
--&> Stage 3:a sense of autonomous independence 青春期,開始發展獨立性
--&> Stage 4:inclusive interdependence 成年期,相互依賴
其中任何一個階段的需求沒有被充分滿足,個體情緒發展就會停留在那個階段。反過來說,當一個階段的需求被充分滿足後,孩子自然會成長,尋求下一個階段的發展。
有時父母會在孩子還沒有準備好前期待並要求孩子像一個成年人一樣(出於他們自己不成熟的心理狀態)。一個常見的結果就是:在孩子成年後會隱約覺得自己是需要被保護的小孩,卻需要無時無刻不把自己掩飾成已然長大的樣子。
然而成人的世界裡已經不再允許兒童行為了 。可以想像一個年滿18周歲且情緒不成熟的「孩子」在面
對一個比童年環境複雜得多的成人世界有多麼可怕!
他們可能因為生活中的壓力迅速表現出像被寵壞的兒童或青春期少年一般的行為,情緒失控,敵對,需要被關懷和理解。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來自一個網友的個人陳述:

例一、今天一個人來到你在的城市,來到你宿舍樓下,本想給你一個驚喜,沒想到收到的卻是一條讓人心灰意冷的簡訊。"又殺來了,不好意思,我正在廣州面試,讓你撲了個空"。
2015年,我們在一起六年了,可是2014年對我們來說似乎是個劫,這一年你先是突然不理我,我的驕傲指使我等你主動聯繫,於是我就錯過了新年的祝福和生日的祝福,實在沉不住氣的我還是先給你打了電話,你說之所以不聯繫我是因為那晚你主動掛了電話後怕我生氣,之後就不敢打了。你知道我是如何度日如年地在等你電話么?之後我到你家大鬧了一場,很抱歉又在你父母面前讓你難堪了,可是如果我不聯繫你你就真的會因為主動掛了電話這件事放棄我們的感情么?3月份的時候我跑到北京來找你,我求了你一整天說我們和好吧,最終我們和好了,前提是我要對你說的話言聽計從。雖然我心裡也有委屈,覺得明明是你主動放棄這份感情的,卻要我委曲求全來挽回,也終於明白了什麼叫喜歡一個人會卑微到塵埃里。我們複合後你把之前每天不記次的電話縮減到了每晚十點後,每次都只是說一兩分鐘…… 9月30日,又是異地戀衝突的慣用模式,我們簡短的通話,你讓我睡覺,我掛了電話後給你發簡訊說我等你,等你忙完睡覺前在說兩句,但是我卻不知道你已經關機了,臨近凌晨一打電話我崩潰了,誤會你是為了逃避我才關的手機。於是我又傻傻地撥了一夜電話,聽了一夜移動關機的特質錄音。第二天,我給你發了簡訊說去北京,剛到高鐵站接到你的電話,我知道是我誤會了,心裡一下子覺得很愧疚,但是自尊心還是強迫自己跟你吵了幾句,那天晚上我早早躺在床上準備為前一晚的不愉快道歉時,手機響了,你第一句話就說我們分手吧。你知道么,聽到你這句話時我的嘴角都還掛著笑,而那笑容本來是用來跟你撒嬌的,於是表情僵在那裡……見面後你沒有讓我留下,而且把我攔在了北京西站,你說你今天的任務就是把我再安全送上回去的車。我聽話回家了,聽話的結果是再沒有了和你通話的權力。從那之後……我只是喜歡一個人,我只是想看看你,我有什麼錯。

責備是一種過度的防禦反應,當人們抱怨或責備時,其實是在說:「不關我的事,別怪我,不是我的責任。」 「我受到了虐待。」我們責備時,是在拒絕某事,並失掉了我們的正義感,流失了力量。
這種以自己為中心、自戀,通常來講是兒童時期的特點,他們總抱怨生活沒有讓他們滿足,他們需要特殊的照料,度過這種心態是長大的一個重要部分。
女主角強烈的需要男朋友無時無刻的呵護,她很幸運,擁有了這樣一個人,可以呵護和包容自己的驕傲,在戀愛開始時是非常幸福的。
半夜給男朋友打電話沒打通,她感到強烈的不安。但不妨推想,接下來打通電話時的開場白必然又把男朋友責備數落一番。當感情遇到麻煩時,男朋友開始逃避這段感情,這給女主角帶來了巨大的不安,覺得自己已經失去了對對方的控制。女主角先是驕傲等待男主角向往常一樣來主動討好她,可是這一次男主角沒有。女主角在陌生的城市裡沒有朋友,孤單一人更加需要對男朋友依賴。在向男主角道歉時消耗了女主角巨大的心靈能量,她體會到一個人如何「低到塵埃里」。
需要提示的是,在感情很好時,不成熟並無大礙,而當感情遇到麻煩時,來自一方甚至雙方的不成熟可能使這段關係結束。
他們總是強烈地感受到自己是受害一方,而不能意識到自己對別人造成何種傷害。所以他們在向別人哭訴自己的經歷時往往得不到相應的同情。

情緒不成熟的標誌
1.很少真誠地讚美別人。
2.經常能感受到恨意,難以原諒別人。
3.易受周圍人的影響。
4.不能獨立,渴望有人無時無刻地陪在身邊。
5.更需要別人的關注與稱讚,甚至花費大量精力引起他人的注意,獲得滿足。
6.極度以自我為中心,自私,無法真正扛起自己的責任。
7.對於他人對自己做了什麼高度敏感,卻看不到自己對他人做過什麼。如果他們認為你對他們做了錯事,會施以報復。然而卻期待你去寬容和接納他們的無理行為。
8.像是陷入泥潭一般,無法擺脫不良情緒。
9.對生活中遇到的不公正待遇或他人的愚鈍行為有被迫害感。
10.會控制自己周圍的世界,包括人和物,使一切都符合自己理想中的樣子,而不會接受現實並用自己的努力積極改變現實。
11.經常為自己辯護。
12.在未了解某人之前已給對方下了判斷。
13.看待他人時善惡分明。
14.無法容忍別人的錯誤。當他們認定自己是正確的時,是無法容忍別人的任何意見的。
15.經常被情緒控制,而非控制自己的情緒。
16....

例二、小P,53歲,已退休賦閑在家。是個大家眼中所謂的「情商」低的人。
她的朋友W想和她一起租下一處店鋪開服裝店,由於缺人手遂想拉她一起合夥幫忙,她從心裡不願意,可是又不敢直接拒絕,於是應付著答應下來。後來店鋪開張,由於小P已經與W承諾在先,經常不去擔心暴露自己,去的次數太多她又著實不願。只好敷衍每周去店裡幫忙一次。小P與家人談起這件事時只說:「我這是情商高,不得罪人也不委屈自己。」後來店裡逐漸忙了起來,W經常叫小P來幫忙,小P偶爾以借口不去,後來沒有借口可尋只好不接電話。由於店裡缺乏人手,W的生意很快開始賠錢,W開始怪罪小P沒有履行承諾。隨著生意失敗,友情也隨之破裂。從此兩人再也不相來往。
這個例子中的女主角害怕暴露出自己的本性。小P由於害怕暴露自己的本性做了一系列的補償行為來自我保護。這些行為並不是她們內心愿做的。不成熟的人可能經常需要靠撒謊來維持一種表面和諧的人際關係。另一方面:禮貌地拒絕別人並不會傷害友誼,可以拒絕別人的人內心非常自由。而「禮貌地拒絕」顯然不在小P的技能列表裡。由於這種錯誤的自我保護策略,小P並沒有在問題最初產生時將之解決,只是把今天的風險推給了明天,讓風險放大了。她感到很難拒絕別人而不得不委和,靠此來維繫脆弱的友誼。後來隨著W越來越頻繁地叫小P去幫忙,小P終於無法對付自己的承諾了。

情緒不成熟的人可能每天都要執行大量無效的行為來掩飾自己的受害者身份,表演自己的強大。這種自我保護策略帶來的後果非常糟糕,這更像是把自己的心靈囚禁在一個籠子里來阻止外界的傷害,但同時也把你與周圍世界割裂開了。
在過度保護自己的同時,缺乏安全感和不成熟的人可能也會欺侮和貶低他人。因為他們經常感受到自己被欺侮或迫害,儘管這種感覺往往並不是真實的。欺凌和厭煩是一個少年和兒童階段具有的特徵,突然被激怒,欺騙,撒謊,熟練的偽裝來避免暴露自己的本性,逃避責任。
他們錯誤地認為成熟和承擔是一種需要逃避的負擔。拒絕承擔任何責任阻止了自己向建設性方向的改變,使他們總是在難過和氣憤中徘徊。
不成熟的人傾向於認為自己無法改變環境,「現實就是這樣,我只能這麼做。」「你不能改變環境,只
能適應它」這正是他們常掛在嘴頭的話。


情緒成熟的標誌
1.給予別人愛,同時也能收穫愛
2.具備獨立處理生活中問題的能力
3.能正確地處理不良情緒並從經驗中反思與進步
4.情緒相對平和,沒有大起與大落
5.更善於處理情緒,顯得有彈性,能很快讓不良情緒過去,並用積極地視角解讀,面對下一次挑戰。
6.對待他人的錯誤和瑕疵能採取開放態度,能夠原諒別人,不會記恨在心。
7....

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在他的《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中把人
的需求按從低到高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雖然現在很多實驗表明這種分類並不準確,但本文暫且引之一用。
書中談到:人的自我發展程度越高,就越能輕鬆地駕馭那些低級的需求,如安全感,歸屬感。他們把這些需求看做生命的一部分,但不會深陷其中。過分地強調那些低級需求,排斥和輕視他人,將使我們的生命失衡。長期的失衡狀態,比如說一個逃避,拒絕,壓抑的工作狂,他們表現出的行為像是一種強迫性的補償。

另摘錄一段馬斯洛的《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中譯本(注1)書中的話:「...不會經常體驗
到敵對,仇恨,暴力,惡意和破壞性攻擊。他們並沒有失去他們的憤怒或攻擊性,但這種憤怒或攻擊的性質卻常常轉化成了義憤、自我肯定、對被剝削利用的抵抗和對非正義的憤怒,也就是說從不健康的攻擊轉化成了健康的攻擊;比較健康的人似乎都遠遠不是那麼害怕自己的憤怒和攻擊性,因此當他們表現自己的憤怒和攻擊的時候,就會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完全的成熟在於喜怒哀樂都僅取決於自身的態度而不依賴於別人和環境。他們並不是失去了感覺,他們的感受更加緩和且準確,很少因強烈的情緒而失去自己的正常的判斷。他們在多數時間裡都處於一種鬆弛而有彈性的狀態,不會被不良事件激起防禦式的反應,並能很快讓不良情緒消失,專註於當下的問題。他們在行為上顯得更加誠實與真摯,不以自己為中心,他們不羞於或恥於暴露自己的內心,那正是他們每天都在做的事情。
不成熟的人呢?如果仔細審視她們的心靈,更像是一個受害者,一隻驚弓之鳥。他們在遇到外部刺激時,會表現出應激式的防禦反應,以責備來逃避可能帶來的傷害,他們的行為和成長都趨於靜止,很少達成任何自我突破和改變。
一個人越健康,就越能體會到別人的處境和情緒,併合適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健康的人會為朋友的成功而高興,對野牛衝來恐懼,對不公正而憤怒,為心愛的人離去而悲傷。
他們接受並承認所有好的和不好的情緒,並採取積極的回應。他們可以看到自己對他人的影響。他們可能也會失去自己重要的東西,但不會被這種不良情緒所消耗,他們繼續前進,把自己的人生看成是一序列個人自主選擇的結果,把生命看成充滿學習和成長的機會。不成熟的人不願經歷所有的情緒,他們壓抑自己的不良情緒。
成熟的人並非不會憤怒,他們不懼怕自己的攻擊行為,因此一但表現時也更加酣暢淋漓。與之相對的是不成熟的人,雖然常常表現出哀鳴式的攻擊行為,比如責備,但是他們心裡卻對憤怒和攻擊無比恐懼。
成熟的人不需要像兒童一樣獲得立即的表揚,他們看待事物不會非黑即白,非對既錯,非好即壞。看待人時不會非陌生即摯交。

二、為什麼我情緒不成熟?

事實上,很多成年人都處在一個不成熟的情緒階段內,請看下例:
例三、Selma,一位中年母親,在國有企業工作,她的丈夫J是一名當過8年兵後退伍轉業的軍人。她有一個5歲的孩子小L,還需要貼身照顧,但由於家裡經濟不允許,她只能帶著孩子上班。工作當中的人際關係複雜而充滿惡意,Selma經常會感受到同事排擠她,她沒有知心朋友,丈夫也並不能理解她的內心,對她不聞不問。每天下班回到家中時,她心裡充滿了空虛感,平時乖巧可愛的孩子也顯得可恨起來。Selma甚至有時覺得是孩子拖累了她,在廚房做飯的時候看到孩子進來找媽媽,她恨意頓時湧上心頭,大聲呵斥孩子:「出去!!」。孩子頓了頓轉身走了出去,過了一會看到孩子又進來Selma勃然大怒把他呵斥出去並把廚房門鎖住。
Selma對孩子的任何一點「不懂事」的行為都施以懲罰。
因為丈夫不能理解她,Selma對丈夫也吹毛求疵,並經常惡言相向。丈夫犯了小錯也橫加指責且不讓丈夫還嘴「犯了錯還不讓人說!?說說你,教育教育你不對!?」丈夫無法忍受,回家越來越晚,在家裡時也總是想「躲避」到外邊,Selma認為丈夫自私且不負責任,甚至懷疑丈夫在外面已經有了外遇。
他們每天都會吵架,吵架時Selma為了不影響孩子,把孩子鎖到另外一個屋子裡。孩子覺得是自己犯的錯讓父母不高興,感到難過和內疚。
孩子小L進入青春期後顯得孤僻而野心勃勃,時常有不滿足感,且經常感到來自周圍的敵意。
小L在高中時交了一個女朋友,可是3個月後就分手了。他不能主動給予愛,希望女生主動,女朋友犯了小錯就懷恨在心,不能原諒。
小L沒有和人溝通解決問題的潛意識工作模型。在兩人產生隔閡後,小L心裡一直在生女朋友的氣,沒有第一個去道歉也沒有給女朋友一個台階下。冷戰後感情變得越來越沉重,直到雙方都變得冷漠起來。
小L在進入二十歲後感覺自己還沒有長大,需要粉飾自己不成熟的一面,假扮自己已是成人。小L與母親Selma和父親的關係都比較淡薄。對建立家庭和即將來臨的責任感到恐懼。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主要通過兩個方面:
(1) 父母(基於自己不成熟的心理)期待或要求孩子
如果小時候父母當中一方是一個情緒不成熟的人,你很可能不會有健康與和諧的成長環境。中國的父母都要求孩子聽話、懂事。「不要像個小孩一樣!」而忽略了他們本身就是個小孩子,為什麼要要求他們像成年人一樣呢?
(2) 孩子缺乏一個成熟的行為模型來模仿
這個例子里小L與女朋友交往時,其潛意識工作如下:
我需要被關心,被給予;(無法關心,給予他人)
不安全感,我不能向對方展示自己脆弱的一面,我只有故作堅強,若我有了權力才能讓她不離開我。
這種令人窒息般的自我發展經歷部分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有那麼多自我障礙和自私的行為。有些個體在長大後,這些在童年時未被滿足的基本安全需求被一些無止境的需求替代符號作為補償,如金錢,地位,權力,控制,名望,讚揚聲,被接納。
然而在這個涉及到兩代人的例子中我們並不能把後果全部指向Selma的不成熟,大部分的婚姻問題都來自雙方。丈夫J是個「大老粗」式的軍事迷和政治迷,所謂的大男子主義,只熟悉男性世界的規則,不能讀懂妻子的心思。J很難與Selma進行有效的談話溝通,因為她經常被情緒控制,很難去和一個被情緒操控的人去講道理,Selma總覺得自己是對的,世界在敵對她。她時常有受迫害感,責備別人,越責備別人其力量就越流失,使自己的內心更加敏感脆弱。
她嫉妒別人擁有快樂,而她的內心孤獨而困苦不堪。於是變得性情乖戾,充滿仇恨,懲罰自己周圍的人。
因為Selma的寂寞,她的生活滋長出了一系列的補償行為來充實自己。

三、如何變得情緒成熟?
我們的責備行為往往是一種無意識的,應激式的行為。比較焦慮的人往往記不住對方的名字,因為化解焦慮佔用了絕大部分大腦能量。當我們遭遇不良事件時,強烈的侵入式的情緒使我們大腦部分功能失效,無法適當地回應對方。事後反覆琢磨才慢慢意識到剛才自己的失禮。同時因為我們處於妄想中,我們的精力被錯誤地集中在解決本不存在的問題上。這一過程損害了與人交流的能力。

這種不健康的情緒狀態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了毀滅般的打擊,如何改變自己呢?

下面一些行動或因素可以幫助你, 這裡按重要性從大到小排列:
1.自己願意在多大程度上變得成熟
願望越強烈,變化就越徹底越快速。我們越願意在更大程度上改變自己,就會越來越多地看到之前我們無法看到的,對他人造成的傷害。有時甚至讓自己震驚。
2.試著減慢自己說話的節奏
3.謙卑待人
4.找到一個積極的對象,模仿其行為
留心觀察一下自己身邊那些朋友最多的人,他們和你的行為有何不同之處?他們是不是每天都保持著開放態度,是不是經常被激怒?他們發簡訊聊天時是不是經常開你玩笑還帶著^_^(笑臉)的表情符號?是不是經常主動稱讚別人?是不是主動光顧你的個人主頁和你打招呼?
找到一個你一直真正欽佩與欣賞的人,他/她的行為舉止可能總是溫潤有禮,尊重他人的自尊,賦有同情心。尋找和他/她共處的機會,模仿會自然發生的。
5.找到一個消極的對象
把Ta作為鏡子,從Ta的身上識別出自己類似的行為模式與局限,反思自己什麼時候會表現出情緒失控行為。我們越焦慮,就越難以認識到自己當下的攻擊行為,但隨著進步,這會變得容易。認識到的越多,改變就越廣泛。當別人冒犯了我們時,思考一下我們是否對別人也做過同樣的事?當我們意識到後,難過的感覺馬上降低了。
6.擴展你的社交圈,找到那些你願意獻出最好的自己的人與之度過
在鄉村長大的人不會學習到在下車時為女士開門,你的社交圈就是你行為和語言的課本,你應該經常逛書店使之更加豐富。如何讓改變變得簡單?找到你想成為的那個人,與之一起生活。

注1:《動機與人格》第三版,亞伯拉罕-馬斯洛,許金聲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97頁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有問題可以微博上找我: 慕陽Sermon 或微信公眾號:mypsych


謝不邀……

先從我的母親說起,在我小學的時候,我的父母經常吵架,吵完以後,母親總會惡狠狠地和我說,我和你爸之所以吵架,十次有九次是因為你的原因。你不好好學習,(在我小學常年190以後就改成了)在學校不聽話老被叫家長。你爸又不願意被你老師訓,都是你不聽話,害我老被叫家長……還有,由於家裡是母親洗碗,做飯,每次吃飯慢了目前就會說「你怎麼這麼難伺候,做好飯求到你吃一樣,舊社會地主都XXX……」然後她越是這樣說,我就越不爽。持續到初中以後,沒被叫家長了。但是類似的事情還是常常會發生,無非是換湯不換藥。例如「都是因為你小時候老被叫家長我才和你爸吵架。」,不過我比較叛逆,而且邏輯比較縝密,常常可以有邏輯地和她辯論……

先舉個題外話的例子,幼兒園時候我曾經在我爺爺家一段時間,不好好學習,我爺爺氣了就罵到「畜生」,然後我就一本正經地和我爺爺說「爺爺,爸爸是不是爺爺生的孩子」,爺爺說「是的」然後我說「那我是不是爸爸生的孩子?」爺爺說「是的」。「那爺爺說我是畜生,豈不是……」然後我爺爺就無言以對,過了一會兒哈哈大笑,也允許我玩去了……

回到正題,那麼既然幼兒園的時候都有較為清晰的邏輯,小學呢?中學呢?高中呢?我家書比較多,夢的釋義,登天的感覺,心理諮詢30案例,101個道德難題這類的書從小還是常看的……然後我就找了個都比較閑的時間和我媽坐下來探討起我媽小時候了。當然肯定有引出話題的東西。"你說我對你不尊敬,我聲音大是發脾氣,你對外婆呢?",「我對你外婆只是習慣了說話大聲,我沒有不尊敬她。」,「那我對你說話大聲為什麼不能是你對外婆說話大聲教的,以至於現在習慣了呢?」,「是的,我對你外婆是有愧疚,所以我覺得你現在對我吼是因果報應。」「那這樣說來,我祖外婆在你小時候也對你吼了?」,「你祖婆婆那時候生活水平非常差,但是她非常樂觀。反而你外婆非常悲觀,不過我小時候是和你外婆一起生活的,沒有和你祖外婆太多接觸」然後我就開始詢問我媽小時候的經歷。

後來我媽經常和我聊她小時候的經歷。每次都能聊三四個小時。又有一天,我媽又開始說「你這種人就是難伺候」的時候,我開始反駁,「其實你只是想站在道德高處而已,因為在你們之前的年代,伺候人的人才是道德的,貧下中農才是高尚的,反而地主是不道德的,是該被斗的,而你之所以說這種話是一種發泄,因為你所生活的時代大家都是貧窮的共產主義社會,罵人最惡毒的語言就是『地主老財』,『難伺候』,你以前最痛恨的東西,現在你卻用來對付別人,古人有句話叫「媳婦熬成婆,變把媳來欺」和這個是一個道理……」嘩啦啦地說了十來分鐘,我媽那時候很生氣。然後過了幾小時,過來找我說話,說「其實你是對的。我小時候你外婆就經常用難伺候之類的語言說我,而我那時比你還叛逆,而她那時的一些東西,潛移默化地讓我也這樣……」然後和我討論了很多道德,人性,規律之類的問題。

後來我們遇到問題,過後會針對問題發生的原因進行討論,之後矛盾就少多了。


我很理解你,任何人聽抱怨久了都會受不了,本來聽人傾訴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卻被當垃圾桶,把陰暗的,腐朽的東西都扔給你,而這些負面的東西又會在你的內心腐爛,影響你的人生觀,如果是旁人還可以迴避,偏偏又是你最親的人。
其實你所做的工作跟一個職業很相似那就是心理諮詢師,很多人都認為心理諮詢師每天接收到的負面情緒是不是就會產生心理疾病,答案是否定的(當然心理諮詢師也會有督導),因為他更客觀理性的對待,他有更豐富的知識,如果在改變不了母親的情況下,
一是可以學習一些心理諮詢的知識,其實她這樣也很痛苦,有時候抱怨是一種無能為力,這當然有主觀的無能為力,和客觀的無能為力,以及她已有的知識所面對的環境,有些經歷沒有處在當事人的情況有時候很難感同身受,當然也有可能是她個人問題,如果是個人問題的話那就當作一種報答吧,其實去學習理解了他對人生可能也會理解的更深入一些。
二是去豐富自己的閱歷以及修養吧,讓自己的正能量再上大一些才能抵擋負能量的侵蝕。
三是擺正心態,做一個好的傾聽者,左耳進右耳出


題主問「怎麼才能讓母親意識到她總是給很多人帶來壓力感,並減少這種行為呢?」,我想告訴題主,恐怕你的母親並非因為沒有意識到你要承受的壓力,才這樣對你。而是,她選擇了一種讓她能夠比較輕鬆發泄方式。如果題主能夠做到不接受她的這種利用,你很快就會發現,她減少了對你的這種行為,同時她還有很多可以利用傾訴解壓的「其他人」。
作為有相同經歷的人,分享一些使用過的方法。
1、放棄改變母親的想法,而是通過改變自己對待母親傾訴的態度,會改變母親對待題主的方式。如果題主把希望寄托在母親的改變上,等於把命運交給了別人,導致「母親不改變,你就無法改變自己心態」僵局。
2、通常心理學家建議的方法是遠離,如果做不到在生活上和母親分開來獨立生活,也要在精神上獨立,不再接受負面影響。而且,必須要對母親直言,表明自己的態度:「希望媽媽你作為成年人,能夠自己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我不喜歡也不願意聽你的發泄,這給我帶來了很不好的影響,我以後都不會再聽你這些嘮叨了」。絕大多數情況下,這麼表白以後一定會受到來自父母以及一些親友「不懂事、不乖巧、不理解父母、不孝順、白養你了」等等指責。這是題主一定要面對的,也可以尋求親友里理解的人支持你。面對外人,題主不必解釋太多,告訴他們「情況不是你們想的那樣,謝謝你的關心,但這是我和我媽媽之間的事情」。要知道,題主要改變母親比較舒適的格局,一定會遇到抵抗的反應,面對這些是必須要付出的代價。
3、母親會(常常還會聯合其他人)採用指責的方式試圖繼續控制你,讓你聽她的傾訴,作為她發泄的對象。這個時候題主採用回應的方式,而不是反應。這其中的區別就是回應是需要動腦思考,擺明自己的立場。而反應則是在試圖對母親進行自我辯護。一旦題主開始為自己辯護「媽媽我不是不理解你」、「媽媽我只是不想為了你的感情而痛苦」,就陷入想要獲得母親肯定和改變母親想法的情緒里,就又被牽著走了。
比如:
母親:「沒想到養你幾十年,養了一個白羊狼!」
子女:「哦,你是這麼想的,很有趣」--這是回應,採用這個方法。
子女:「我怎麼是白眼狼了?我難道不關心你嗎?我只是希望你不要再這樣對我了」--這是反應,一旦開始,就容易情緒過激,陷入改變母親想法的老格局。
4、分清責任:這樣是防止題主背負自責的包袱,忍受恥辱和自怨自艾。
「我不該為父母的不幸和難處負責」
「我不該為父母的難處無所作為的選擇負責」
「我不該為他們狠心或不體諒人的嘲笑負責」
......
總結:「我的父母應該對此負責」
題主應該負責的是:現在就採取積極的措施,以為對這樣的狀況有所作為。為自己成年以後的生活負擔起責任。
5、改變自己的觀念:「即使極度的恐懼、快樂或痛苦也是源於某種觀念」。從小題主的母親通過傾訴抱怨的發泄,給題主反覆灌輸了很多扭曲的觀念,我想大概會有「別的小孩都比你好,你真是沒有用」、「現在的人心太壞了」、「這個社會完蛋了」之類的。
如何發現和改正自己的這些觀念呢?建議題主關注自己的感受,當你發現自己感到消沉、不開心的時候,注意想一想,是什麼事情和想法讓我不開心,再通過理性思考,用正確的觀點替代原本錯誤的觀點。
比如遇到某件不順的事情,心裡第一個念頭就是「這事怎麼總讓我遇上,我果然是個沒用的人!」,然後感到消極。這時候關注到了消極情緒,經過思考,認為「每次考驗都會是一次進步的機會!既然只有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人才能進步,不如就不要患得患失,面對他咯。」才是正確的觀點,用它替代前者,慢慢心態就會不一樣,做事也變的不一樣。

以上主要來自於《中毒的父母》這本書,書里有更多詳細的指導方法。我經過實踐,同父母的關係、以及自己的狀態是有了明顯變化的。而且,往往和父母的關係反而會變好。我想這可能是因為子女有了成年人自立的姿態,少了啃老心態去向父母的不斷索取,反而會得到父母多一些的尊重。
這不會是一蹴而就就完成了的,而是一個會有失敗、感到辛苦無助的反覆努力的過程,自己的獨立與自尊是必不可少的,題主加油。


過來人來一發。沖她嬉皮笑臉,萬事不當真,螺絲滑了再擰還是沒勁,槓桿沒了支點就是一根廢材。

可能剛開始你會演得啼笑皆非,但請務必堅持。面對認真搗亂的人,請務必用不正經的態度過完嚴肅的一生。

等她不再令你憂心時,你興許會發現這枚老少女,也有她的可愛之處。


傾聽她,但是視之如浮雲。
目前很難改變媽媽的想法了。她只不過想傾訴而已,也不一定想從你這裡得到什麼幫助,更不需要聽到你對她的指責。媽媽可能本身也不善於處理自己的情緒。你就多包容吧~必要時候可以哄哄她。
你深受媽媽情緒的影響,說明你心理上還是很依賴她的。把自己獨立於她之外,用照顧者的身份去看待媽媽的行為,可能你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我不給你說大道理,我只說親身體會。

忽視。忽視。忽視。

不要試圖改變上一代,尤其是覺悟不高的上一代的思想。

恕我直言,如果你的母親有覺悟,她不會選擇在勾心鬥角這些事上浪費生命,更不會將她所抱怨的世界塞進你眼裡。

相信我,好的父母會更願意讓子女感受到世界的善意與包容,絕非狹隘與斤斤計較。


題主可以看看我之前回答缺愛的帖子,你就會懂我也是過來人,除了我媽是奇葩,我的爸爸也不甘示弱當渣男,從小灌輸我各種世界陰暗,和後媽一起諷刺扼殺我的一切夢想。(當然,他也有各種實際陰暗的行為,如他們家七個親兄弟為點家產爭個頭破血流,拿刀砍我後媽之類的…) 尤其是他酒醉後的醜態,嘖嘖,想起來都是不堪入目。

我像題主一樣,試圖溝通,試圖在他醉酒不省人事時細心照顧,試圖用我滿腔孝心感動他,試圖用我的退步換取片刻親情。

結果當然是失敗。

所以我真心建議題主,不要去在意你媽的世界觀,更不要浪費時間去改變她的世界觀,她活了四五十年,她堅信她的世界是正確的。

你要明白,你和她是不一樣的獨立個體,你一定要清清楚楚明白:你母親的所作所為是絕對無法影響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抱著這樣的信念,一切都不會太難。

當然,如果一切始終無效,你只能減少見她次數。人活這輩子,也就七十八十年,我們沒有太多時間浪費在滿滿的負能量上。

ps 我從工作到現在,兩年多沒見我爸,我沒覺得有什麼遺憾,壓抑了小半輩子,最終明白自己要什麼,所以,自己快樂最重要。

請一定要把你自己放在第一位,你最重要?


題主么難過,你絕對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如果你遇到我的母親,你會覺得你經歷的都不是事兒好么!真的,相信我!
對於怎麼改變,我也曾圖樣圖森破以為憑藉我的能力可以改變母親,企圖讓她理解她對我的各種冷熱暴力道德捆綁的不正確性,經歷了血與淚的慘痛史之後,我深切反思自己——一個價值觀生活習慣已定型的人很難會因為他人的聲淚俱下幾席話或者道德訴訟改變的好么(擁有洗腦能力的除外),你所做的多半是徒勞,尤其是她還認為你是她的附屬品的情況下!!!
so,請不要因為自己不能改變他人而苦惱了,上帝要你做的是成就自我,做一個人格獨立的好青年!
遭遇母親的負情緒,左耳進右耳出,沒心沒肺打打哈。相信母親不會傳遞給你太多好的價值觀,那麼對話的時候迎合她,心裡忽略她,實在難熬可以內心反思自我,努力變得強大。媽媽不會伴隨你一輩子,改變自我才是你最重要的事業對不對嘛。當你足夠獨立的時候,你會發現,她說的一切都不會對你造成多大的影響。
好吧,我知道這種親人傳遞的負情緒對我們精神具有強大殺傷力,危害波及一生!那麼,離開傳染源吧,心理遠離或者生理遠離,離她遠點兒,真的,在你還沒有修鍊到位之前,躲真的是對你傷害最小的方式了。
逃去一個廣闊的世界,讓你的精神透透氣吧。


說說我的經歷吧
我是一位母親,兒子今年十五歲。
兩年之前,在兒子面前總是討論別人缺點與不足;由於與老公及其家人關係不好,經常把氣撒在兒子身上:打、罵;由於家庭關係處理不好,導致工作受影響,氣也撒在孩子身上。
幾年前,發現:兒子出嘴就是別人的這不好,那不好;膽小懦弱;脾氣爆燥;不會與人相處。但沒太在意,也不知道怎麼做,心裡也很焦急和擔憂。
兩年前,忘了在哪看到一句話:要想孩子改變,家長首先改變。於是決定改變自己。
首先改變自己的精神狀態,堅持運動,有時間還去戶外爬山,這樣人就陽光許多。
再就是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遇事多想好的方面,看人多看長處,這樣心情就好,少了抱怨和吵鬧,兒子每天看到都是一個開心的媽媽。
現在的兒子,開朗,陽光,去年上高中開始,更是主動關心、幫助同學,是老師的小幫手。
以上希望對一些父母有幫助。
呵呵,跑題了,見諒。


你好,請先放棄「我母親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的想法。
這世界上只有三種事:你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的事。如果您的母親在過她的生活,你的心也跑去管她的生活,那麼誰在活你的人生呢?

你有沒有試過真正發自內心地去接受」我母親是一個很愛抱怨的人「這個真相?
如果你接受了又怎麼會花那麼大力氣和她抗爭?
如果不去抗爭,不給予那些負面能量任何的關注,你還會倍感痛苦並且深受其害嗎?

就算你真的想改變您母親固有的思維模式,也得自己先解脫了,才有可能幫到她啊。

「我並不想接收太多負面信息,尤其是來自親人的,這種情況下,我要怎麼才能讓母親意識到她總是給很多人帶來壓力感,並減少這種行為呢?」

你不想接收太多負面信息,那就自己負責任地去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把解決問題的重心放在對他人的改造上。你想讓她意識到的東西,她就一定能夠並且應該去意識到嗎?

自己負責任地解決問題的方式可以有:
1、您母親向你抱怨時,如果你的心境足夠清明,大可以在不動情緒的前提下,在不抱著我一定要改變對方的心態下,用你清晰的邏輯指出她思維里的不合理處。
2、如果你的能力不足以說服您母親,那就平靜且誠懇地跟她說,媽,我知道您很想找個人抱怨,我很在乎您的感受,但我真的不想也沒有義務當您的情緒垃圾桶,所以很抱歉,我不能繼續聽下去了。
然後就該幹啥幹啥去啊。或者如果你覺得這樣稍顯冷酷,就給您母親捶個背捏個肩洗個水果,讓她能夠感受到你對她的善意和在乎就好。
ps.關於平靜和情緒:怎樣才可以使內心平靜? - Summer Li 的回答
相信你如果真的能做到平靜且不帶情緒地聽她說話,她向你宣洩時你就也不會感到痛苦了,你甚至不需要她停止這種讓你討厭的行為。而她在感受到你的變化的時候,很有可能也會相應地作出調整,來適應你的頻率。

真的想自己承擔責任,你能做的事太多了,根據自己情況來選擇吧。但無論如何,不要指望通過改變別人來獲得解脫!不要指望通過改變別人來獲得解脫!不要指望通過改變別人來獲得解脫!


該題目的回答我認真地一條條都看完了,原本我以為這世界上只有我在默默承受這樣的痛苦,看到這麼多和我相似的人,感到痛苦又同時釋懷。痛苦的是原來還有如此多的人承受和我一樣的不幸,釋懷的是原來我不是一個人,至少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受害的大家還可以彼此安慰,互相理解,以求解脫。

我一直覺得,沒有相似經歷,不足以談這段人生。一個幸福家庭的孩子,是根本理解不了這種苦痛的,也無法體會到這樣家庭出來的孩子,心靈和人格方面存在怎樣的缺陷。也許也不會理解,我們這些人對幸福家庭的追求和渴望,有多麼多麼地強烈。何況,能意識到這個問題,坦然回答(雖然大多都匿了,包括我)的孩子還是幸運的,起碼還沒有被這樣的母親完全毀滅,那其他的人呢?是不是已經一生已經毀掉了?或者變成了和他/她母親一樣的人?然後繼續把這種影響傳遞給下一代?想想真是可怕啊!

分割線——說說自己吧,比較長。
我母親給我帶來的痛苦從我上小學就已經開始了。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也許是工作方面的不順利,也許是對我爸(婚姻生活期待太高)各種的不滿,也許是因為生活中各種瑣事感到疲憊(當年幼小的我並不能明白是什麼原因),總之種種吧,她開始向我灌輸一些東西,比如我姥姥家所有人都是好人,我奶奶一家人祖宗十八代都沒好東西,爆發起來就摔東西,指著我爸說姓x的你全家都如何如何,還想過給我改姓等等,她絲毫沒有意識到我跟著我爸的姓,聽到那些語言心靈會受到怎樣的傷害。除了灌輸這些,還有各種陰謀,比如誰誰誰過得好過得不好是因為什麼,分析得頭頭是道,最後得出一個陰暗的結論,總之就是這些人都想害她。說著說著又會觸發負面情緒,最後往往演變成打我一頓出氣,而我並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後來我就覺得我媽不幸的工作經歷都是因為我拖累的,和我爸不離婚也是為了我,是我拖累的,我的姓氏,父親那邊的族人是罪惡,包括我們不如意的生活都是因為我是個累贅...我最害怕的就是家裡的雞毛撣子。

從上學開始我記得她就沒去上班在家養病,從此我的生活便是噩夢不斷。我上小學之前是沒有提前學習過加減乘除的,數學一開始就跟不上,別的孩子考一百分我也就八九十。這就激怒了我媽,她一直想把我往理工科方向培養,數學學不好當然是大事。我記得有一次我不想寫數學作業還是數學考得差了,我媽歇斯底里地發脾氣,把我關在門外,把我的書包扔了出來,東西散落一地。我一邊哭一邊撿東西一邊哀求她讓我回家..後面怎麼收場的都忘了,好像還是鄰居敲門求情說讓孩子進去吧等等。也許就是在那個時候開始,我懼怕和數學有關的一切東西。初中有一次經歷更是噩夢,有一次模考結束回來後告訴她成績,她正在切菜,拿著菜刀就劈過來,如果不是刀背我想我都死了吧,當然我沒有死,我媽一面淚流滿面念叨著恨鐵不成鋼之類的一面毒打我,這個事件被我爸和家裡親戚知道了以後免不了對她的指責,規勸,開導等等,算是平靜了一段時間,只不過她依舊不會明白我內心受到怎樣的傷害。第二天我還得裝作什麼事都沒有地去上學,因為我不想讓別人知道我家庭生活是這個樣子而瞧不起我,我在學校必須陽光向上,積極開朗。

後來我上高中了,數學成績依舊是問題,同時受到影響的都是和計算有關的科目比如物理化學,生物還好,這就刺痛了我媽的神經。另外還有因為沒有成功地去上A中學我媽一直耿耿於懷,並在未來的十年里曆數我人生的失敗就要從這裡說起(A一直是我市北大清華培養基地)。我最後去了B中學(B是老牌名校,創建於上世紀六十年代,也是個省級重點,並且是我媽上過的中學,然而在我媽眼裡這些都是浮雲,只有A中在她眼裡是最好的),她接受了事實之後就不斷向我念叨學好數理化多麼重要云云,也不斷提醒我B也出過北大清華的。我深知自己根本不是那塊料,數學就夠吃力的,高考數學不考140上下根本沒可能總分在680以上。我當然也很想補救,畢竟高考就在不遠的兩三年後,可是我的理科成績綜合實力太差,如果擇專業選理科,高考根本不可能上一本,最多讀個大專,而我媽又拿出上不了好學校她就抬不起頭,恨不得死給我看的架勢...我痛苦地糾結著,她卻絲毫不能理解,總是認為我不夠努力,不認真學習。那真是黑暗和壓抑不已的生活,不堪回首。

後來我頂著巨大的壓力選了文科,由於從小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加上高三那年帶的老師很有方法,最後我考上了全國排名前150,本省排名前5,211的重點大學。然而我媽並不滿意,因為我考的是文科,選的專業並不是她中意的,並沒有考上醫學院,將來可以穿白大褂如何如何....她關心的是我並不能和某某(她身邊所能知道考的學校比我的好一點的孩子)一樣考上她中意的學校前途無量,並不在意我能考上這樣的學校有多難。

大學生活終於開始了。雖然由於十幾年這樣的生活,我對周圍所有的人習慣性地保持著高度的戒備心,但那時候我已經發現自己的問題了。長期的壓抑,我由於暴食體重超過了140,又要長期扮演積極向上的形象讓我心力交瘁。我沒有安全感,焦慮,緊張,暴躁,極度自卑,總覺得周圍的人都對我懷有惡意,我不會表達情緒,儘管儘力扮演積極向上陽光的形象可還是總是給人難以接近的感覺(關係好一些的同學告訴我的實情)....那時我想我可能種種負面型的人格表現都佔全了。我的同學們各個帶著高三暑假結束對家的戀戀不捨,對新生活的期待,而我卻只有一個感覺,終於解脫了。高考前我就想過了,我要選擇海角天涯的學校,離家越遠越好,找個工作賺生活費,死也不回去了。雖然最後綜合了成績還有家裡親人們的意見我選了省會城市,雖然離家不遠,但我不願回去...我媽倒是戀戀不捨,可我不知道她的戀戀不捨是我走了以後沒有人當她的出氣筒垃圾桶還是她和別的母親一樣捨不得自己的孩子去過集體生活...那時的我內心堅信,是前者。

不管怎麼說,大學是一段相對自由的時光,我可以開始正視自己的問題,開始和身邊的人交往,觀察他們身上積極向上的一面,總算可以在三觀完全形成,固化之前,開始自我救贖,改變自己的命運。我開始減肥,其中受了不少折磨,最終也沒有完全成功但至少不是140的陰鬱沒前途的胖女孩了,收拾打扮一下也稱得上漂亮,這讓我撿回了一點點可憐的自信,雖然到現在我還覺得別人誇我不大習慣,但起碼我不會再認為那些人都是虛情假意了。我得感謝我的閱讀習慣和大學生活,讓我能夠起碼正常地與人交往,交流溝通,過上正常的生活。

從十八歲開始逃離了原生家庭,雖然不能完全脫離,至少不再朝夕相處,也不可能完全逃離。我媽開始各種打電話,如很多題友回答一樣,這並不是充滿溫情的家庭對話,而是遠距離的隔空倒垃圾。我媽開始操心以後我的工作,找對象,甚至我未來會找個怎樣的婆婆,並且在以上問題中不斷重複自己的經歷,得出領導都是混蛋,我爸混蛋,我奶奶混蛋,我們姓X的全家混蛋的結論,最後以她痛哭,我煩躁地掛掉電話結束...掛掉電話我又開始自我譴責,畢竟我的親生母親,怎麼能這麼對待她?然後這樣的痛苦就糾纏反覆。畢業之後我拿到了TX的實習,頭也不回地去了離家兩千多公里以外的深圳。那時候我的想法就是,再也不要回家了,好好工作,把我爸接走。我開始拚命工作,就像補償自己一樣,我要儘快站住腳....雖然最後種種原因,我還是回來了,但我依舊很少回家,因為我不想再受到這種影響。然而還是不能完完全全擺脫,除非我能夠從生物學上割離和她的關係。在接觸的時候仍舊會覺得度日如年,有時候也會感到很悲傷,明明是世界上最親的人為什麼就不能相處。有時候甚至會想是不是自己上輩子罪大惡極,這輩子才會受這樣的折磨...

除了抓緊時間在和我接觸的時候向我喋喋不休的倒垃圾和負面情緒的感染,最最過分的是在我婚禮前一天,為了我姑姑送親的事情,她開始翻幾十年的舊賬,從我爸開始,到我奶奶家所有親戚,最後說著說著她爆發了,開始動手打我和我爸...我大哭著給我大姨打了電話,才止住了我媽爆發的情緒。我大姨紅著眼睛對我說,好好過你的日子,不要再回來了。第二天,我腿上帶著十幾公分擀麵杖留下的青印子,完成了婚禮。那個青印子一個月才下去,留下了一道凹痕,一年多以後凹痕才逐漸消失。這些事情,我婆婆家的人是不知道的,如果知道了,不知道會怎麼看待這樣的親家。

上帝是仁慈的,我非常幸運,我先生是個很好的人。在我們認識,相處的時光里,他一直像一顆小太陽,溫暖著我的心。我一直在想,他的爸爸媽媽該是多麼好的人,他才能成長得如此自由,洒脫,豁達,如果我有這樣的媽媽,我會不會有比現在更加精彩的人生等等(那個時候我還沒有見過我的公公婆婆)。我能夠有現在的坦然,有正確的三觀,相比以往健全的多的人格,要感謝我在人格完全形成之前脫離了原生家庭,也要感謝我的先生,他像拉給了一個困難地攀爬懸崖的人一根繩子一樣,讓我順利地度過了人格轉變最後的過渡時期。和他在一起的日子,我感到溫暖,幸福,同時又會擔心,因為我那時候並不知道,我未來的公公婆婆是否會接受我這樣家庭出來的孩子。他們應該能夠感受得到我的成長經歷並不幸福。而從常理,常規,人之常情而言,如果是我我也不能接受兒子找一個這種家庭出來的女孩子,這樣的女孩子以後能夠當好母親,培養好下一代嗎?我自己都不能說我接受。上帝憐憫,我的公公婆婆並沒有因為我父母的緣故對我另眼相看,他們讓我感受到了父母對子女的愛,細雨浸潤一般。我的婆婆從沒有對我挑三揀四,從未要求我做什麼,她儘可能地站在媽媽的角度為我去著想一切。她幫我編頭髮,給我做面膜,一起敷手,燙腳,討論衣服和包,教我搭配...
結婚了,我多了一個疼人的媽媽。雖然她不是我生母,但我希望她安心,幸福,我希望我能夠成為她眼裡最好的孩子來回報她對我的關愛,我並不會撒嬌,也不像其他孩子那樣會表達自己的感情,也不會打電話告訴她我挂念她,我統統不會,但是我把她當成媽媽,這就夠了。

婆婆能夠感覺到我原生家庭的母女關係有問題,但細節我從未向她描述過。一是這些負面的東西太多,我不知道該從何談起。二是我不想她因為我原生家庭的原因而更加擔心我,她為子女已經操太多心了。不管怎麼說,我已經有自己的生活,雖然我離婆婆的期待還差得很遠,但我在努力做個更好的妻子,準備做個盡職盡責的好媽媽。她雖然沒有要求過我,但她對我的期待是以我的幸福作為出發點的,不管我成長得有多慢,我都會朝著這個期待不斷努力。

這就是我目前的經歷。目前我過得很好,很幸福,從心底感謝上帝,雖然我還沒有接受任何儀式,還沒有正式的信仰。匿名我相信大家都是能夠理解的。

分割線——
小小總結一下吧。
第一,有這樣母親的孩子一般有兩個結局,要麼變成和母親一樣的人,把更大的傷害疊加起來傳遞給下一代;要麼內心異常強大,擁有了健全的人格,實現了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但這樣的人是少數。如果給他/她足夠的關愛,他/她會百倍,千倍地回報,儘管他們沒有學會情感的表達。
第二,能夠實現自我救贖的人,十八歲是個分水嶺,之後人格就完全形成,再想改變就非常困難,這是自我救贖的最後的機會了。
第三,如果生命中有個貴人出現,那就是上帝拉了你一把。這個人可以是伴侶,老師,朋友...不是每個人都幸運到能遇到,能遇到的人,自我救贖的路會不那麼漫長一些。
第四,自己組建的家庭很關鍵,但不是所有人都能遇到救贖自己的另一半,也不是所有人都能遇到給你親情,溫情和愛的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如果遇到,那人生的苦難可以說已經結束了。

分割線——
再次總結,以我的經歷而言得出的結論:
第一,想要擺脫這樣的母親是不可能的。因為你不可能否定和割斷這種原生家庭的血緣關係。
第二,儘可能地在人格完全形成之前,脫離這樣的關係,非常重要的一點。
第三,不要希望試圖改變她,如果她能夠改變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把她當做反面教材,不要停止對人際交往,溝通,夫妻關係,家庭關係,親子關係,職場關係等一系列問題的思考。
第四,提高自己的情商。這種家長,對自我的認知度非常低,對情緒的把握和掌控也基本沒有什麼能力。對孩子的傷害也是不可避免的。
第五,好好經營自己眼下的生活,儘力不要去受影響,盡好贍養的責任和義務,畢竟母親能帶你來世上,便是最大的恩德。要正視這一點。但也不要為此被道德綁架,要知道子女是不能選擇父母的。
第六,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多看,不一定成為專業的心理諮詢師,能正確處理自己的問題就可以了。至於母親,順其自然。
第七,不要讓她帶孩子,不要讓她帶孩子,不要讓她帶孩子,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孩子學習能力很強,越少接觸越好。

分割線——
一直同情心疼我爸。我小的時候,父母離婚這種事情還是備受非議的,我也曾問過我爸為什麼不早點離婚,哪怕給我找個後媽都可以,只要她是情感正常情緒穩定的人就可以了。我爸不想我年紀小小就跟著後媽,和我媽結婚三十多年,他一直默默忍受我媽對他母親(我奶奶),兄弟姐妹的抱怨和侮辱,忍受著我媽對他的侮辱和抱怨。他說等我結婚後再考慮,不能讓我婆婆家人對我另眼相看(事實上我婆婆家人並不會這樣,只是我爸單方面感覺擔心會影響到我的婚姻生活)。我結婚後,他對我說,你媽身體不好,這種性格離了我也沒人能相處,我還得照顧她。年齡大了,三十多年都這麼過了,還有什麼不可以的。
我逃離了這個家庭,可是我爸還在,這樣的日子還要繼續,為他感到難過。我爸時常對我說,不要和你媽一樣,把人家家害了(意思是我結婚以後,好好對待丈夫,夫家親人和子女,不能和我媽一樣,濫發脾氣,傷害的都是最親近的人),我聽了淚流滿面。
我上小學前曾記得我媽有段時間住院,後來才知道她去接受精神方面的治療了,只是家裡親戚不想讓我知道了有心理壓力沒有告訴我而已。我確信她不是這方面有問題,姥姥家往上翻八輩都沒有精神病史。在工作中她是好老師,在同事眼裡是好同事,在所有人眼裡都是和善的好人,我就想不通唯獨為什麼在我和我爸面前是這樣。

分割線——
站在理智的角度上,我能感受到我媽心底是深愛我的。我從小規規矩矩,彬彬有禮是她教育的,我的閱讀習慣是她培養的,好的生活習慣也是她幫我養成的。她手把手教我認字,學數字的情景我都記得。我摔傷,生病,她沒日沒夜地照顧我也記得。母子相處的溫情時刻,雖然短暫,我也有著深刻的記憶。我懷孕,她自己坐車,艱難地帶著一大堆東西來看我,給我送牛肉,羊肉,雞,魚...我能感受到,她其實是深愛我的。
我媽其實是個非常聰明的人,外語都是她自學的,也一步步拿到了職稱,這都非常不容易,我也很佩服。經歷過自我拯救過程的我到了現在,已經能夠平和面對這一切了。在我看來,我媽內心就是個小孩,她不會處理人際關係,也學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她在情感訴求方面得不到回應和滿足就會變成抱怨,甚至變成暴力。對待壓力,她選擇用逃避的方式面對,把一切責任都歸咎於他人。她內心固執,會堅持自己單純善良簡樸的道德觀價值觀,儘管可以說完全不能適應現在的社會等等。我現在把她當成一個小孩子來看待,她抱怨的時候我會自動開啟屏蔽功能(修鍊一段時間你也可以的)。
相信能回答這個問題的答主也是沒有完全泯滅對生母感情的,如果完全沒有一絲感情是不屑回答的。否則也不會在眾多答案中,尋找解決的辦法。我也希望我的經歷和處理方式,能夠給相似經歷的人一些啟示和幫助。

最後,願和我們有同樣經歷的男/女孩,過上正常的生活,把握自己的幸福!尤其是有這樣經歷的女生,做一個心態平和,情緒穩定,樂觀堅強,滿滿正能量的母親對自己孩子的一生至關重要!


曾經在風雨哈佛路裡面看到一句話,女主在她母親去世之後說道
「It"s not that my mom didn"t love me.
She just didn"t have to much to give at that time.」
(大意如此)
他們在這世上拼搏奮鬥,也是很累了。
如果他們不能給你理想的環境、足夠的愛 包容 和理解、人生的寬慰、平和的心境。
那這些珍貴的東西,就讓我們給父母吧。


改變自己和她相處的方式
第一步就是,保持自己的獨立。經濟獨立,精神獨立,生活獨立。
接下來,就是劃定界限了。
無休止地向別人傾倒負面情緒,是種界限不清的表現。她習慣性侵入你的界限,而你在一定程度上也在放任她的這種行為。所以,你需要重建自己的界限,也要讓她明白你的界限在哪裡、界限的重要性、界限遭到破壞會對你們之間的關係造成怎樣的影響。
在你多次拒絕她後,可能會迎來她對你的抱怨,可以安撫也可以調整,但是,千萬要堅持住!!!
雖然不指望她不再向你吐槽,但是,至少,頻率可以調整到你可以接受的範疇。

先從接受現實開始吧。承認客觀存在,也承認某些東西是自己無力改變的。我們已經長大成人了,小時候已經過去也再也回不去了,我們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的父母,童年的我們也左右不了他們對待我們的方式。但是,好在自己已經長大了,能決定自己的現在和未來了。我們又何必深陷於他們給的過去中呢?有時候,一再的回望改變不了什麼,多回憶一次,就是多往自己心裡拉了一刀,除了讓自已多哭幾次,增加點對他們的怨恨,真的沒什麼意義。常常自揭傷疤,也真的很殘忍,很痛……就算帶著傷,也有帶著傷的活法。就算這些疤一輩子都在又怎樣呢?疤不會傷害你,是你面對它們時的反應影響了你。所以,先放過自己吧!然後再尋求改變。

……………………………………………………………………………………………………………………
這樣的答案,或許有些人會不理解。畢竟,對方是自己的親媽。認為聽親媽吐槽,應該是天經地義的。但是,親子關係也是一種關係,是需要維護的。只有讓雙方都覺得愉悅的關係,才更可能長久地維繫。我們一生都會處於這樣或那樣的關係中,但是無論面對什麼關係,我們首先需要尊重一個獨立的人的基本情感需求。在此之上,再談關係。


推薦閱讀:

如何去體會從小生活在不穩定家庭的孩子內心的感受?
這個老太太為什麼會因為孫女買畫筆打她?
有時候覺得人生無趣想死怎麼辦?
下意思的驕傲是怎麼辦 很討厭那樣的自己?
有木有跟我一樣從小就被父母不分場合辱罵,什麼掃把星 賤人 去死 精神病都罵過!我是個女孩很內向的女孩?

TAG:心理學 | 心理 | 人際交往 | 負面情緒 | 親子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