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能反映性格么?


我試著把「飲食」這個詞縮窄一點吧,說說味覺和人的性格的關聯。其實在各國文化中都能發現味覺領域向人格領域的映射,這裡面還真的有科學家研究過。這裡列舉幾個比較常見的味道和它們對應的性格吧。

苦味

從個體生存角度而言,負面的味覺體驗讓人覺得危險,需規避,可能含有毒素,因此咀嚼純粹苦味的食物確實讓人很不舒服。儘管好多葯都裹著糖衣,但每次捏住鼻子喝完中藥,人們還是會忍不住扁兩下嘴——此刻,我們的面部表情特徵清清楚楚說明了我們的「厭惡」情緒,因為口鼻附近的肌肉大寫著「拒絕」。

肌電掃描技術證實,吃「苦」確實會引發個體的厭惡情緒,從而引發道德厭惡。這種待適應的負面感覺,使得人們自然而然用「吃苦」來隱喻熬過艱難的情境。

甜味

研究者發現,人們會覺得愛吃甜食的人更有宜人性,甜味往往與積極的情感聯繫在一起,被當作與親社會人格、行為及社會判斷緊密相關的感受。

Meier等人發現,人們在日常交流中會將甜與親社會特徵聯繫起來。我們會稱呼親密的夥伴為「honey/sweetheart(甜心)」,當別人幫助你時,我們說「you are so sweet(甜,此處作『貼心』解)」以示感激和讚美。短暫的甜食體驗會增加個體助人行為,而且還可以促進積極的社會關係,比如戀愛。不管怎麼說,帶喜歡的人去吃甜食吧!

辣味

自小食辣者的感覺尋求(sensation seeking)得分較高更追求新鮮刺激的感覺。而且女性食辣者更加外向。

根據日常生活經驗,我們知道食辣和憤怒的生理體驗超像——渾身發熱、出汗、面色漲紅,實驗也證明,特質憤怒(trait anger)得分較高的被試表現出更多辣味的飲食偏好,多吃辣或僅僅是多辣的食物會讓人感知到更多來自他人的憤怒。

Wilkowski 等通過對熱量的視覺線索進行控制,發現憤怒與熱量的認知表徵呈系統相關,證實了「憤怒是熱的」這個最典型的憤怒隱喻。

酸味

關於酸的研究不多,但是你如果你看過網上很火的「給小北鼻喂檸檬」的視頻,一定對那些扭曲但萌壞了的嬰兒臉記憶深刻吧。

沒錯,當實驗者給剛出生 4 天內的寶寶喂含有尿素、檸檬酸、食鹽的蔗糖溶液時,寶寶們對檸檬酸蔗糖溶液的吞咽最少,你大概可以理解成剛出生的小寶寶對酸不如對其他的口味那麼習慣。

總的來說,you are what you eat 這句話還是有根據的~

---------------------------------

本文節選自識「食物」者為俊傑 | 口味喜惡背後的性格、基因奧秘》,點擊標題可查看原文。

友心人(yosumn),鼓勵批判性思考、有趣且專業的心理學科普社區。


喜歡吃冰激凌的人內心都很柔軟,而從不吃冰激凌的人相對就冷血很多,比如在徐州屠城的曹操,據記載他從來不吃冰激凌。

========================================
一些朋友問我,你這個邏輯在哪裡,你的史料在哪裡,我當然說不出來。我當時就是抖機靈啊,這是事實,沒啥不能承認的。
而且可能確實抖的不好,不過好不好是您各位的主觀感受,也不需要我承認。幸運的是有諸位知友幫忙發現錯誤。
「丘也幸,苟也過,人必知之」,而且還能促成朋友們給我做科普,這些都是好的。
希望我其他答案,尤其是我認認真真回答而不是抖機靈的答案中,有問題的也被發現,歡迎更多的交流。我的原則是不關評論不拉黑。如果覺得我太水,我有個收藏夾專門收藏我自己的認真的回答。歡迎哦。

至於說知乎上任何一個答案一定要認認真真有理有據,恐怕我不能贊同,我玩知乎有自己的想法,也從來不為答案的可靠性做擔保。


飲食反映體重。。


有多想表達自己的與眾不同?


問這類問題才反應性格


dq好吃嗎?


我抽煙喝酒吃大腰子,但我知道我是個好女孩。

——艾薇兒


當然能
古人云:清心寡欲。這很大的一個方面就反映在一個人的飲食習慣上。
直觀點來說,喜歡食素的人給人的感覺就是清素些,像道教的道士以及佛教的僧人,這些人都常年食素,所以給人都感覺都十分溫和可人;
喜歡食肉的感覺就是相對濁氣些,有些市儈之徒,臉上肥肉橫流,腰間大肚便便,人們對他的印象就要稍微差些。
既然給人的感覺都已經是如此了,那麼料想這些人的性格,也大多有所反映吧。


小時候聽說一句話,能吃辣會當家。我把痔瘡都吃出來了也沒見有誰聽我的。


是沒錢吧


我以前只吃肉,直到初一還是初二,吃一點素菜,到大學後認識一個好朋友,特別喜歡蔬菜,跟我爸一樣,沒有蔬菜會死的那種,在她的引導下,基本平時能不菜就不吃菜的我,幾乎全肉的我,開始接受定期吃點蔬菜,至少量沒有以前那麼少。現在我基本讓自己每天吃蔬菜。
性格就是從小就驕傲,非常刻薄,喜歡批評別人,一針見血說到別人的不好,脾氣很具有侵略性,但是人緣很好。
現在的性格是有點懦弱,自卑,不刻薄,會考慮別人的感受,沒有以前有活力,人際關係不好,不再具有侵略性。

所以吃肉對我還是蠻適合的,可是我已經習慣現在的飲食,不吃蔬菜,覺得身體會死。


何止反映性格,簡直決定命運!隔壁村的阿強,一個禮拜不吃不喝!後來死了。


古語有云: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無心而慧,食木者多力而拂,食草者善走而愚,食桑者有絲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悍,食氣者神明而壽,食谷者智慧而夭,不食者不死而神。


當然可以。
比如喜歡吃土的人,一般都沒什麼錢。


我覺得飲食是能影響性格的,比如長期吃素的人,長期吃辣椒的人,會由生理到身體有一些細微變化,這是正常的。這屬於生活環境影響人,飲食當然也屬於生活環境中的一環。

但是你舉得這個例子,似乎跟飲食習慣關係不大。假如你說你每天必須吃一個冰淇淋,幾十年雷打不動,不管颳風下雨生病還是大姨媽,都這樣,那肯定會給你的性格帶來一定影響。

但是你如果說你只愛吃這一種口味的,那跟飲食沒有關係,只能說,你是一個不愛改變的人。之所以答這題是因為我覺得我和你很像。

我長期十幾年來買衣服只買那1-2個品牌的店,不愛瞎逛;
去外地旅遊,對當地小吃不是很感興趣,倒是看見麥當勞比看見啥都親;
麻辣燙永遠只點那幾樣菜;
出去聚餐我除了綠茶,外婆家,新辣道想不出別的好點子;
……還有很多很多這方面的例子……

我就是一個非常不喜歡改變的人。我用慣了xp系統即使全世界都升級系統了我還執拗的說,沒什麼不好的啊為什麼要給我換!我不要換!

性格方面有懼怕改變的因素是很正常的,或許也不想去嘗試新鮮的口味——我很愛吃這個啊這個就很好啊我幹嘛要去冒可能不好吃的風險去嘗試新東西呢?所以我不管去哪旅遊我都吃麥當勞……不想去冒這種改變帶來的風險,說是執拗也好,固執也好,我覺得都對。


吃的多的人一般心都比較寬。


不跟不吃燒烤辣條的人交往,連燒烤辣條都不吃的人能有什麼追求


能啊!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說了很多有關這些著名天才的美食享樂的軼事。

不少天才的飲食習慣都很古怪。例如喬布斯就對食物(和很多其他東西)產生了些有趣的想法。根據傳記作家沃特·艾薩克森的記述,這位矽谷天才主要靠大棗、杏仁,和一大堆胡蘿蔔維生——吃太多了,以至於「朋友們記得,他有時會變成夕陽黃色。」
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痛恨豆子,也禁止追隨者們吃那玩意兒,連碰一下都不行。傳說,當攻擊者將他圍困時,他對豆科類植物的憎惡使他喪命——因為他拒絕穿過豆田逃生。

托馬斯·愛迪生用湯作為面試工具。他讓有希望的職位候選人品嘗湯,自己則仔細觀察。那些在品嘗之前就給湯調味——例如撒上胡椒——的人,會被徹底拒絕。他們有著過多的預設。然後是法國作家巴爾扎克,這個將「咖啡癮」搬上新台階的人。他徹夜工作,倒下 50 杯高辛烷的濃(du)縮(qi)咖(dan)啡。「這些咖啡進入你的胃中,那裡立刻就會有一陣大暴動,」他在一篇 1830 年代發表在法國雜誌上的,名為《咖啡的苦與樂(The Pleasures and Pains of Coffee)》的散文中寫到,「靈感像戰場上的偉大軍團的部隊般移動,然後戰鬥就開始了。」這會是場巴爾扎克以失敗告終的戰鬥。他於 51 歲去世。死亡原因?咖啡因中毒。

食物無須吸引人才能夠觸發靈感。德國詩人、哲學家席勒常年在寫作時,把一紙箱的爛蘋果放在書桌下。他說,那氣味把他勾回到他生長的鄉間。

達芬奇、甘地、蕭伯納等一干天才都是素食者,牛頓和愛因斯坦也「有可能是」素食者。

很多天才認為靈感迸發自稀缺的飲食。喬布斯是其中一個,他以自己「一貫的瘋辦法」絕食一周,之後「覺得棒極了。不用消化食物,變得有活力多了。」古希臘喜劇作家阿里斯托芬,索性將雅典人的智慧歸功於他們的低卡飲食(低「卡」?他真是這麼形容的?)。米開朗基羅則是吃不吃都行,進食「是必需而非享樂」。在畫《最後的審判》時,他一天都在作畫,直到晚上才會吃東西。

待在另一個極端上的是海明威,在於他去世後出版的《流動的盛宴》中,他細細回味了自己在法國的饕餮歲月。
還有查爾斯·達爾文——他不僅研究外來物種,也吃它們。在劍橋時,他率領了「貪吃者俱樂部」,會員們每周都會吃「奇怪的肉」,包括貓頭鷹、老鷹和麻鴉。在登上比格爾號後,他還嘗了嘗犰狳(據說「味道和樣子都很像鴨肉」),鬣蜥和巨型陸龜。

——————————————————————

以上吧。

這兩個「極端」上的名人們,且不說私生活,單是公眾形象、在公開場合展露出的性格、從事的事業,就已經有這些風格啦。

有些「標籤」也沒那麼壞,別帶偏見別judgemental就是了唄


據調查70%的人死前連續吃了一年的飯。


對食物的態度可以


推薦閱讀:

關於星座,有哪些有趣的段子或故事?
和天蠍座的男生聊天是不是分分鐘原諒八百次才能繼續聊下去啊?
是否有必要實行更符合天文學的13星座?

TAG:飲食 | 星座性格 | 性格 | 性格分析 | 釣魚廣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