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變性格?
命相學上說「性格左右命運,氣度影響人生」人的性格由其基因和幼時的成長環境決定,如何通過後天的訓練改變一個人的性格?
人有3個重要能力對於改變性格至關重要:
- 自我認知能力,這點是前提,就是對自我優缺點的認知能力,不會盲目自大,也不會盲目自卑,擁有了這點你就相當於是一台擁有自我進化能力基因的機器.
- 自我分析能力,這點是基礎,發現優缺點後能夠理性分析其原因及改進或發揚辦法,擁有了這點你就相當於是一台理論上能夠自我進化的機器.
- 自我約束能力,這點是關鍵,根據自我分析的結果時刻提醒約束自己去實踐,擁有了這點你就相當於是一台真正能夠自我進化的機器.
人改變性格有3個辦法從主動漸進式到被動突變式:
- 自我改進,完全靠自己,要求上述3點能力都強.成功率很高,風險性最小.
- 他人輔助改進,要求自己至少具備第1點,即認知能力,自己首先得有改變的意願,輔助良師益友幫助分析和約束,也能改變.成功率較高,有一定的風險性有可能和輔助人鬧掰.
- 環境改變,如果不具備第1點,即認知能力或者具備第1點不具備2,3點而且身邊沒有良師益友,那麼只能靠運氣了,看環境怎樣能把你逼到什麼程度,風險性和不確定性最大,有可能是生命危險也有可能是事業危險,而且變化的方向不一定是對的,就像基因突變可能會病變一樣,比如仇視社會等等.
想安全的話還是多看看書多思考下自己,鍛煉下自我認知和分析能力.
之前我強調了,家庭對一個人可以作用於3個方面。
這三個方面是不可改變的。
基因,家庭資源,以及人物初始性格。
注意,我的用詞,是人物的初始性格。
而不是人物的終極性格。
也就是說,人物的初始性格到終極性格這個區間是可以有所作為的。
也是我們唯一能夠改變的東西了。
也就是說,改變命運的確需要改變性格。
為什麼性格對於命運的作用非常大呢?
這個我仔細分析一下。
所謂的性格。
不過是一種固定的對待外界事物的習慣反應。
下面我會列一些單因素的影響,但我提這個單因素的時候,是控制變數法。
比如所有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只有這個因素起作用的時候,不然就沒法討論了。
我舉個例子,害羞的人面對陌生人就不會主動勾搭,只會被動接受;
膽大的人面對事情就會去嘗試,但會擔很多風險;
風騷的女人會獲得男人的資源,而害羞的女人也許資源就會少很多;
勤奮的人會容易做的比別人出彩;愛乾淨的人就不容易得病;
做愛戴套的人自律的人,不容易得性病;
說話很謹慎不說大話的人,會讓人覺得靠譜;
一個愛嘲諷別人的人,是沒有什麼真心朋友的。
我簡單列舉了一些性格,對於事物的影響。
大家首先不要把自己當做人來看待。
只是把自己當做一個客觀物體。
你不過是有了這麼多行為模式,條件反射罷了。
你就可以很冷靜的分析出自己的性格了。
這些性格,在恆定不變的情況下,他會對同樣的事物,同樣的人,做出相同的反應。
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的命運軌跡,會以5厘米做為半徑畫圓,畫出一個小圓。
這就是你的命運,你所獲得的所有饋贈都是在這個圓之內的。
但如果,你本來是個很膽小的人,但你突然很勇敢了,比如像我過去的自己一樣。
本來是個社交恐懼患者,如今卻可以很自然的交朋友了。
那麼,你的半徑,會變大,比如變成10裡面了。
那你的畫出來的圓,就比過去大很多了。
再假如,你原來很懶惰,你變勤奮了;你從浮躁,變的冷靜;
你從虛偽變的真誠,你從縱慾變的節慾。
你的半徑就會越來越大,那麼通過時間的積累加上事物推移到你命運,
你這個人物面前的饋贈,事物就會發生神奇的反應。
因為這個世界上的所有客觀存在物體,人或者事都是一樣的,
但你的反饋方式變了,也就是你的行為方式,性格變了,
那麼事物,人對你的反應也會變化。
你的命運,將會從過去的一條路,走向另外一條路,這就是改變命運。
改變命運並不玄幻,這是很簡單的事情。
但同時很難,難在改變性格。
簡單是性格一變,你的反饋方式一變,人和事對你的影響一變,你的選擇一變,你的習慣一變,命運就變。
比如我現在天天起來寫作,跑步,跑步對我的健康會越來越有幫助,幫我脫離抑鬱症,同時讓我精力更加充沛,
我就有更多的時間,更多的精力做更多的事情,不然每天上了班就沒有心情做業餘的事情了,只要堅持跑步,我就比不跑步的時候,其實專註力高很多,效率也高很多。
一天就可以多出2-3個小時,因為之前的2-3個小時都是浪費的,
當然,這是個理想狀態,但至少可以多1個小時還要減掉跑步的時間。
而且跑步,讓我更加有動力,更有好奇心,更有慾望和人接觸,這樣,無形中多了很多意外的驚喜。
所有的饋贈都來源於你的經歷,而你的經歷,都來源於你是不是多做了一些事,多接觸了一些人。
而做自媒體這件事情,就可以幫助我接觸很多人,提高對社會的認知等等。
所以,堅持跑步,寫作這兩件事情,本質上對於我來說就是改變命運的手段之一。
因為積累的東西,在變化,在影響著我,但這兩個東西的核心還是性格。
因為我好為人師,因為我追求深度,真理,知識,智慧,加上我喜歡自律。
如果我經常不自律,我會不舒服,我的性格會迫使我去做到自律。
這樣我才會很開心。
每一個人一樣的,也許家庭的初始性格給你設定的是。
內向,自卑,懶惰,不愛乾淨,說大話,情緒化,安貧樂道,節約,縱慾,沉迷,貪財等等。
這些東西,只要你超越了,比如從自卑變自信了,那你的性格就變了,命運軌跡也變了。
好,說了半天,只說了原因。
現在說一下如何做。
How to do。
因為,每一個人,都是客觀存在的物體,我剛剛提到過。
都是很多條件組成的個體。
比如A:自信,強勢,暴躁,攻擊性強,體育能力強。
B:自卑,懦弱,溫柔,被動,學習能力強。
不同的條件,組成不同的人,相似的人,只是條件相似罷了,只是因為人過於負責,所以人會覺得自己是魔幻的個體。
但任何一個人都無法逃脫物理學的定律。
決定整個宇宙基礎的學科,就是物理。
所以都可以用控制變數法,或者一些物理學的研究方法。
唯物主義講。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
沒錯,人也是物質的,人的運動也是有規律的。
人的運動不是外在的走動,而是內心的運動。
人類的內心運動叫做人性,人的個體的運動叫做個性。
但個性是屬於這個人性的子集裡面的。
你要改變個性,首先了解人性。
了解人性是了解不可改變的邊界,然後著眼個性,找到可改變的因素。
就是說共性一般不可改變,但個性是可以改變的。
或者說,如果你不順著共性走,客觀規律走,你是做無用功。
就是我們要按規律辦事。
不按規律去改造自己的性格,那麼就是愚蠢。
那麼發現規律,並且發現運用規律並且實踐出來的真理,我把它統稱為。
智慧。
如何發現規律呢。
這個我以前講過如何獨立思考。
運用裡面的三個方法就可以了。
第一,懷疑一切。
第二,分析,調查,研究。
第三,實證,實踐,以及不斷通過實踐得出的反饋來進一步完善理論,從而理論再進一步指導實踐,完成知行合一。
舉個例子,如果你覺得你天生是個懦弱的人。
第一件事情,先要學會懷疑。
懷疑自己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好,那就說明,你認為自己不是個懦弱的人,這個思維邏輯是有問題的。
下一步,要進行分析,調查,研究。
看看自己過去的行為,看看有沒有勇敢的行為,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你很勇敢,什麼情況下你很軟弱。
結果你調查發現。
那個膽子很大的人去鬼屋的時候膽子很小,你卻比他膽子大。
但他平時在學校,在人群中是很膽大的,你的膽子卻比他小。
好這一下你就確立了一個範圍,你懦弱,僅僅是對於人,
但不是對於神魔鬼怪。
也就是說,你的恐懼,僅僅是因為人。
然後你可以進一步追問。
這種追問,就是要覺察。
為什麼,自己會怕這些人。
到底是怕什麼。
你可能通過覺察,就發現了,原來你怕人,其實是怕失去愛。
怕失去別人對你的認可,怕別人不理你,怕別人拋棄你,怕別人嘲笑你,諷刺你。
這統稱為怕失去愛。
當然覺察到了這件事情,很可能需要很長時間。
同時需要學習很多心理學的材料,你才能發現。
好,既然是怕失去愛,有沒有辦法治癒呢。
首先是愛自己。
那麼如何愛自己呢,那就是尊重自己的慾望,自己感受,表達自己慾望,和感受。
如何表達呢。
勇敢。
所以,就要說到第三步,實踐,檢驗真理。
比如你可以搭訕陌生人,挑戰自己的恐懼邊界,你越怕什麼,越做什麼。
當然只要做這件事情的不會對你造成什麼風險,不犯法,不觸及你的生命安危,你大可以做。
比如我當時最怕美女了,那我就瘋狂接觸美女,搭訕美女,後來。
這個神經的鏈條重新被塑造了。
我的社交恐懼消失了,取而代之是一個新的神經反饋迴路,就是看見美女會興奮,而非恐懼。
這就是進一步通過行為,改變了,神經。
屬於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領域。
當然,愛的作用才是根本,要持續愛自己,尊重自己感受,表達自己想法,然後試錯,找到一個平衡。
然後不斷的再去強化自己的理論,找到調整理論,進一步實踐,指導行為。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三步最難的是哪一步。
其實是覺察。
當你真的覺察到了,你就可以悟道了。
你就可以理性的去做,理性的面對了。
或者做正確的事情了。
當你知道你在做正確且有意義的事情的時候,這本來就很能夠給你勇氣。
因為你是掌握真理的,你有真理這個強大的後盾。
但是需要通過實踐來檢驗,不斷的調整真理,也就是說,當真正你實踐檢驗成功了,這才是真正的真理,屬於你個人的真理,不代表屬於別人。
那麼如何覺察呢,這個就是佛家的方式,我經常提到過的。
身受心法。
這是通過自己來覺察。
也可以通過學習知識,觀察生活,實踐,觀察人物,來覺察。
方法多種多樣。
都必不可少,都可以起到幫助你修行的目的。
找到那些客觀存在的規律,這個規律不屬於別人,只屬於你自己。
當然還有一些大規律,比如剛剛說的學習,觀察,實踐,這些都是指導生活的理性方法,可以好好用之。
當你不斷的通過努力,通過學習,覺察,克服痛苦和恐懼,不斷自律,你就再不斷的改變自己的命運。
但這個過程極其艱難。
即是告訴了你,也許你也做不到,因為本來改變命運的人都是少數。
不過佛渡有緣人,這篇文章寫的還是比較晦澀,但我已經盡量簡單了。
沒有一個成功是隨隨便便的,都是需要極大的付出。
付出你的心情,精力,舒適程度,暫時的快樂。
你才能走過這條荊棘之路,獲得一個重生。
再次強調,改變性格的過程是不斷實踐加學習的過程,這個過程註定是痛苦的。
但成長過後的快樂也是很美好的,而且能夠讓你更加強大。
至於要不要去承受,這是自己的選擇。
之前聽過一復旦管理學院老師的觀點,很受啟發。大意是:以行動改變結果,以良好的結果間接影響你的性格,而不是一門心思地要直接改變性格,因為直接改變性格的過程很痛苦,而且沒有幾個人能做到。
【我並不提倡改變性格,開發潛在性格會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我曾長期處於一種較為尷尬的境地,即自己的性格與心理無法與周圍人進行非常良好的社交,使我難以尋得真正說得上話的朋友。但是作為一個社會人,對於他人認同的需求是不可忽視的。於是在這樣一個不對等的環境中,如何使自己顯得既受歡迎又從容不迫,需要一個類似於面具一樣的形象作為「對外形象」。
之所以說這樣的對外形象只是類似於面具,而非面具本身,是因為我發現這樣的對外形象可以很好地作為一個人性格的拓展和延伸,這樣的性格拓展可以類似於一個人的潛力開發,開發出來的對外形象就是高於自我原有性格的綜合呈現。就我的親身體會而言,我可以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性格的多面性,有的性格甚至會顯得完全對立。但是毫無疑問的是,這些都是我真實的性格,唯一的區別便是只有其中一個性格是我原本娘胎裡帶出來的。
我原本的性格我在此稱之為「初性格」,我的初性格最顯著的兩個特點為孤僻和懦弱。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逐漸意識到了這樣初性格的弊端,於是在他人(家長、老師、朋友)的幫助下,我開始有意識地開發自己性格中的潛力,做一些違背自己內向本性的事情。這樣有意識的性格開發與「self-disconformity」有著緊密聯繫,因為初性格的拓展與開發的前提在於初性格已無法滿足個人的社交需求,即需要通過一些與初性格不統一的嘗試來重新滿足社交需求(這裡的不統一與自我否定有一定相似之處,故小心陷入自我否定的泥澤)。
當對外形象的構造已經基本成型以後,你會發現自己重新與人交流時,擁有的不是一層虛偽的面具,而是一個全新的性格。到了這一步,一個完整的對外形象大概也就完成了。但是需要注意的一點是,並不是所有的對外形象都可能被成功塑造出來的,我在前文中提到過,這樣的對外形象可以被視為個人性格拓展和延伸的綜合呈現,既然是拓展和延伸,那對外形象一定需要在初性格的基礎之上進行建造。或者說,任何一個成功的對外形象都需要對應一種個人性格中的隱性基因才有其發展的根基。以前有人問過我,要怎麼樣才能克服性格上的缺點呢?
其實這個問題我也常常想,如果有辦法能把缺點都改掉,只剩優點,該有多好呀。
記得小時候我還列過一張單子,上面都是自己的缺點,後來發現實在太多了,多到不忍直視,為了平衡一下,又列了些優點。審視這張單子的時候,突然發現,很多優點和缺點似乎都有聯繫,比如「優柔寡斷」和「慎重」,它們看起來就好像是一張紙的正反面。
再後來,長大了,讀了書,我才明白,其實人啊,沒什麼優點缺點,有的只是「人格特質」。你善用這些特質,它就能給你帶來好處,你一高興,就稱之為「我的優點」。有時候,你沒有善用這些特質,它就變成了「不可容忍的缺點」。
這種人格特質,或者通俗點說,就是性格,是很難改變的,大多數時候我們只不過是根據不同的情況,將一部分隱藏起來,向人們展示我們覺得應該展示的另一部分。
如果一個人的性格改變了,那麼通常只有兩種可能,一是長年累月的影響(比如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多數人都會從浮躁變得穩重),二是出現了重大變故(比如從事業有成的大叔,變成失業的師傅)。而想找一種特定的方法來克服所謂的性格弱點是不可能的。你看人類都進化那麼多年了,都還沒有克服人性的弱點呢,你要是把你認為的缺點一下子都改掉了,那不是變成完美的人了嗎?或者說,你還是人嗎?
所以作為一個人,我們沒有必要徒勞的去「改變性格」,我們要做的是,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質,並且坦然的接受事實。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多思考,盡量揚長避短,這就夠了。感覺上您好像不太認可自己的性格,其實性格沒有好壞優劣之分,很多時候我們會把與性格無關的部分都混同入性格了。比如:粗魯與勇敢,膽怯與內向等等。
改變性格不如充實自己的內心,多歷練自己,多結交優秀的朋友,不為世俗的價值觀引導。
不肯接受現實這一點,很難改。
如果肯接受現實,啥都不必改了。頭破血流的時候,自然而然也就改了,痛到骨子裡的時候,也便改了,關鍵在於認清了自己性格的缺點,在承受一個巨大的痛楚,刻骨銘心,就會有所改善
俗話說了,看問題要看本質!
所謂性格,本質上只是大腦形成的相對模式化的神經元衝動的外在表現。
請連續默念七七四十九遍加黑粗體字。然後回答我的問題,你認清了性格本質否?
回答1. 還不清楚!(請重複默念步驟)
回答2. 認清楚了!(繼續往下)
認清問題本質,就好說了,現在開始來說下如何改變。
改變性格,本質就是重新組織大腦的神經元衝動(畫外音:相信自己大腦的重構能力)
題主不開心了,說:具體怎麼做你還是沒說啊!回答:其實大家都說了好多不是。如果不滿意,那我再給點簡短的指導說明(答主喜歡言簡意賅),領悟就靠題主自己了。
一. 減少原有模式的神經元衝動。為什麼大家出去旅遊一段時間後會感覺自己有了一些變化,但在回家一段時間後又慢慢變回自己以前的行為模式?這就是環境的作用,不同的環境讓你減少了原有模式的神經元衝動,但回家以後,這種神經元衝動又在原先的環境下重新形成和鞏固了。
二. 增加理想的神經元衝動。假設你是個內向的人,但你覺得內向不好,想變得開朗大方,那如何增加開朗大方的神經元衝動呢?那就是和別人說話!不管說話之前到底有多恐懼,不管說得是好還是壞,不管說得多還是少,只要你說話了,就增加了一次說話的神經元衝動,如果不斷克服自己不愛說話的問題,多說幾次話,堅持1,2月,你就會發現你越來越能說,越來越愛說了,因為你的大腦已經慢慢不自覺地形成了想說話的神經元衝動。在這種情況下,我會和題主說,繼續鞏固。
所以要想改變性格,就嘗試和現有環境盡量保持一定距離,重新營造自己理想中的環境,等新的理想的行為模式形成和鞏固後,即便再回到原先的環境,也很難再被原有不喜歡的環境同化了(當然原有不良環境呆久了又不一定了)。性格這東西在父母那裡會找到影子,有基因關係吧。
我的看法是基因的決定作用遠遠小於後天社會尤其朝夕相處的父母的平日言行影響。
有些時候,一些重要的東西對你的影響力巨大,改變你的觀點和做法,漸漸地影響到你以後的為人處事,也就使原來的性格發生一定程度的偏轉。所以,有些時候,不必刻意改變,經歷會漸漸影響你,不管你願不願意。
自主改變的話,可以去接近你喜歡的那種性格類型的人,熏陶和潛移默化的作用下,會將你的自身缺點中和一些。不管遇到什麼事,心裡有你追求性格的要求,並不斷用此基準衡量。
還有啊,小時候的環境因素是比較大,但是下決心修正還是可以調整的。(修正後的現在,當見到過去的友人時候會立馬變回曾經的你···)
BTW,改變後的你,在N久後可能會覺得不自在,會很想回到以前的。順其自然就好~~~既然你要改,那麼就非常的好改,因為你可以做到的事情,都是容易的,你帶著容易的態度去做,也會更舒服。
另外,人是多面性的,面對不同的事情,任何性格都會有,所以,你要有什麼性格,你就認為你有,你就有了,人的內在成長不依賴時間,瞬間即可完成,這個可以叫做突破,也可以叫做選擇。可以,從專業的角度來講,性格是可以改變的,不管多少歲,只有氣質(多血質、抑鬱質等)才不能改變,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是否性格是與生俱來、終生不變的呢?其實不然。
在了解性格之前有必要了解人格。人格在心理學上有時叫個性,是一個人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表現出的一種獨特的行為模式、思維模式和情緒反應的特徵,也是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特徵之一。因此人格就表現在思維能力、認識能力、行為能力、情緒反應、人際關係、態度、信仰、道德價值觀念等方面。一般地講,人的形成與生物遺傳因素有關,但是人格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產生的,所以也是社會文化的產物。
從心理學角度講,人格包括兩部分:即性格與氣質。性格是人穩定個性的心理特徵,表現在人對現實的態度和相應的行為方式上。從好的方面講,人對現實的態度包括熱愛生活、對榮譽的追求、對友誼和愛情的忠誠、對他人的禮讓關懷和幫助、對邪惡的仇恨等等;人對現實的行為方式比如舉止端莊、態度溫和、情感豪放、談吐幽默等。人們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模式的結合就構成了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獨特的性格。在性格這個問題上,恩格斯曾說,人的性格不僅表現在做什麼,而且表現在怎麼做。做什麼說明一個人在追求什麼,拒絕什麼,反映了人對現實的態度,怎麼做說明人是怎麼追求的,反映了人對現實的行為方式。性格從本質上表現了人的特徵,而氣質就好像是給人格打上了一種色彩、一個標記。氣質是指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模式方面的特點,賦予性格光澤。同樣是熱愛勞動的人,可是氣質不同的人表現就不同:有的人表現為動作迅速,但粗糙一些,這可能是膽汁質的人;有的人很細緻,便動作緩慢,可能是粘液質的人。氣質和性格就這樣構成了人格。
性格可以雕塑
有人談到性格就說它與遺傳因素有關係,說生就的脾氣,長就的命,改不了了,其實不盡然。英國有個心理學家叫愛森科,他在人格理論方面主張人格緯度,緯度的一個極端是外向,另一個極端是內向,所以在緯度之間就有許多等次。他認為極端內向和極端外向的人是少數,大多數人是綜合性的,或者偏內向些,或者偏外向些。愛森科的人格緯度理論的產生對心理學界的影響很大,所以我們認為人格是可以在緯度上移動的。
近年來,日本學者長谷川洋三則認為,通過行為可改變性格。這就給我們的心理治療和兒童教育提出了一個新的任務:我們要培養人們尤其是兒童良好的行為,以此幫助他們改變性格上的弱點;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性格,孩子幼小時是培養良好性格的黃金時期。
性格是童年期慢慢塑造出來的,心理學家做過「情感剝奪實驗」:把一同生下的小猴子分成兩組,一組放在鐵籠子里,用奶餵養,什麼也沒有;另一組給它們用長毛絨做了個假媽媽,吃完奶它們可以在假媽媽身上玩。實驗結果表明:小猴子慢慢長大後,沒有假媽媽的這一組膽子比較小,反應暴躁,不合群,與人不好接近;有假媽媽的這一組正好相反,不膽小,合群,與人容易接近。這說明在嬰幼時期特別是兒童時期剝奪了母愛就會使他們的性格扭曲,造成不好的行為和個性的表現。情感剝奪實驗說明在嬰幼兒時期對孩子進行良好的心理環境的撫育對一個人形成良好的性格是很重要的。
其次,家庭中父母及其他成員對孩子性格的形成有很重要的影響。比如,一位母親是強迫症患者,她有一對雙胞胎,把孩子從幼兒園接回來,總是馬上就給他們洗臉,洗腳,都洗完,放在床上,不許下地,不讓他們和鄰居小孩子接觸。她有潔癖,怕臟。強迫症是在完美性人格的基礎上產生的,完美性人格在醫學心理學中就是強迫性人格。這種人格的缺陷表現在愛思考、多疑、辦事很守規矩,平常擔心的時候多,放心的時候少,總有一種不安全感,辦事求完美。所以這種性格如果再受到一些心理刺激,就很容易誘發強迫性神經官能症。如果從小用這種方式培養孩子很可能導致孩子將來也成為強迫症患者。
性格定型後也非一成不變
60年代後有一種理論——「預限理論」,認為刺激超過了預限的值以後就可以使人的性格發生變化。孩子先天的個性、素質只是奠定了基礎,孩子以後的發展道路是漫長的,和以後的生活經歷也有關係。比如,一個孩子很膽小,不願與人交往,後來的工作環境是在軍隊里,這是個集體,需要他與人交往,需要參加許多集體活動,甚至殘酷的鬥爭,這樣的環境就會使他變得堅強、開朗、豁達。又如一個很開朗的人,很愛笑的人,到了一個嚴密封鎖的環境中,不許他和別人相處,最後,他也可能變成一個沉默寡言的人。所以環境影響著人的心理活動,同樣也影響著性格的形成。生活、環境、時間都是改變性格的最好的雕塑師。
每個人都應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對自己要不斷反省,不斷完善,應該有追求良好性格目標的努力。良好的人格有幾個特點:一是應該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正確的人生觀;二是在日常生活中熱愛生活、熱愛集體、熱愛勞動,能夠經常保持愉快的情緒、廣闊的胸懷,不以自我為中心;三是富有同情心,能經常想到別人,不一時衝動感情用事;四是遇事能客觀冷靜地分析,正確理智地進行處理和判斷,不固執己見,不主觀;五是有堅強的意志和毅力,沒有依賴性,勇於克服困難,善於解決矛盾。當然,這些是很完善的性格特徵,我們應該把它作為我們一生中追求和完善的一個目標去努力,這樣就能使自己的人格健康起來,還能使自己充滿魅力,有利於將不利的情況變為有利。健康的人格是人生成功之路的墊腳石,可以說,如果你有一個健康的人格你就獲得了一生事業成功的財富。
具備上述幾點完善性格的人可能外向型的人多一點。不過,內向型的人也不必氣餒,因為性格可以鍛煉,您不妨從打招呼開始,見面點點頭,問個好,日久天長以後人們也會覺得某某變了,她和人說話了,這樣受到鼓勵以後,她可能也增強了人際交往的信心和能力。不必把自己性格內向或外向作為一個包袱,因為每個人的性格和氣質有所長也有所短,只要在實際生活中努力發揮自己的優點克服自己的短處,你就可能擁有成功的人生。
不同的性格可閃耀不同的光芒
性格和氣質不能決定一個人智慧的高低和事業的成就。不同性格氣質的人都可以成為某一領域的傑出代表人物。比如俄國的普希金,據心理學家分析,他是一個膽汁型特徵的人,克雷洛夫具有粘液質特徵,果戈里具有抑鬱型特徵,他們都成為俄國偉大的文學家,在文學領域裡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對於氣質,希布格拉里很早有一個古典分法,即將其分為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抑鬱質,這種分法直到現在人們還在延用。
希布格拉里的學說與後來的巴甫洛夫高級神經學有相似的地方,比如膽汁質相當於巴甫洛夫的興奮型,多血質相當於活潑型,粘液質相當於安靜型,抑鬱質相當於懦弱型。膽汁質表現為精力旺盛,態度直率,易激動,有時暴躁。這類人是由於神經活動具有很高的興奮性,因此在行為上表現出不平衡。其工作特點是帶有周期性,能夠以極大的熱情去工作,克服困難,但一旦失去信心,有時會灰心喪氣。巴甫洛夫說,如果這種類型的人沒有這種平衡,只要他迷戀上一種事情,便會將自己的精力和資財揮霍無度,以致最後竭盡所能,消耗過度,直到真正感到忍無可忍之前才會善罷干休。多血質的人有很高的靈活性,善於交際,很容易適應新的環境,在集體生活中容易處事,朝氣蓬勃。巴甫洛夫說,多血質類的代表熱忱,多是具有顯著工作效率的活動家,但是他們持久興備只停留在感興趣的事上,如果對這個事業沒有興趣,他們就會感到無聊,在與興趣不符合的時候,很難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多血質的人往往智慧敏銳,對新事物敏感,能從事多樣化、多變的工作,他們的成績也是顯著的。粘液質的人最適合從事有條理、持久性的工作,其缺點是不夠靈活,有明顯的惰性。由於不夠靈活,故在集中注意力或轉移注意力到別的事情的時候就需要時間。惰性使他們的創造性差,比較守舊。巴甫洛夫說,這種人是安祥的,是平衡的、堅定的、頑強的實際工作者。由於其神經過程的穩定性和一定的惰性,使他們具有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埋頭苦幹,不為無關的事情分心。優點是細心、謹慎、感受能力強,在友好團結的集體中能和人融洽相處。所以每個人的性格和氣質是不同的,但這並不影響他們成為某個領域裡的好的活動家。
性格不同的人一直是文學家描述的對象。文學家抓住了最生動、最本質、最具代表性的特徵來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生動的人物形象,比如《紅樓夢》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和潑辣的王熙鳳;《水滸》中有勇無謀的魯達;巴金的《家》中猶柔寡斷的大少爺……這些個性各異的人物因其性格的特異性在文學作品中閃耀著各自的光芒,散發著不同的魅力。
人可以改變自己的性格。如果你可以活500年你的性格會變的與現在非常不同。看過一部電影宮本武藏,一開始他是一個非常衝動的人,根本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當有人發現他是一個人才的時候,就開始改變他。開始吊起來吊了七天七夜,後來把他關在一個裝滿書的屋子裡,關了三年。當他出來的時候,他完全變成了另一個人。他下定決心,磨練自己,讓自己變成一個更強大的人。經過磨練,他從一個不懂人情世故,做事衝動的年輕人變得沉穩,智慧。成為了日本一代劍聖。
一個人的改變需要一定的環境。在關羽和張飛,遇到劉備之前。他們不過是一個屠夫,和一個賣豆子的逃犯。但是遇到了劉備,他們就變成了一代霸主的左膀右臂。人的改變需要環境。性格的改變也需要環境。不必擔心不會變好。只是時間不到。功夫不負有心人。只要你想得到一定會得到!有目的的去做一些事情。不斷積累經驗。在不久的將來,你就會,擁有那些能力。
雖然會沉底,但必須要答。
身體狀況一定會改變性格。
小時候體弱多病,據說姥姥經常看著襁褓里的我瘦得透明的耳朵,說這咋養得活啊!
幼兒園,因為瘦小,膽子也小,跑不動跳不動的,被親切地稱為「小不點」,消化很差,路上走著走著會嘔吐,三天兩頭髮高燒,被特批不用吃幼兒園食堂,因為老師怕擔責任,我媽媽必須每天中午把我接回家睡午覺,因為沒有老師願意看護我,怕一個看不好,我會被子捂死在被子里,同學眼裡的我是永恆的受欺負大王,因為真的很弱。
老人們都勸我媽再生一個,先天不足,在八十年代的小縣城,夭折的可能性還是不小的。
但我微弱如塵埃的人生被堂哥的姨媽家的一條惡犬改變了!
我弱弱地蹲在地上玩樹葉時,惡犬朝我猛撲過來,我來不及哭,撒腿就跑。
結果眼前是死胡同,無路可逃。
此時,我做出了改變我一生的舉動。
我踩著牆根的幾個磚頭,呼地竄上了兩米高的牆頭。爆發力和彈跳力驚呆了我自己。
此時,我大概四歲。
不要問我為什麼可以做到,我也想知道。
這就是潛力的爆發吧。
但,這還不夠支撐我的自信,帶來實質的改變。
直到,我那強壯的在校園裡稱王稱霸的哥哥也被這條狗追了,胳膊咬了,動脈都破了,休學半年。
他贏過全院子的小孩,狗贏了他,我贏了狗。
從此,誰敢說我弱小,誰敢?
從那件事開始,我開始有了迷之自信,我堅信自己是強大的,我愛上了跟在爸爸自行車後跑步,愛上雙杠(我是女生,謝謝),熱愛一切體育運動。
整個小學,雙杠耍得比我好的,不論男女,沒有!
加上隔壁中學,也沒有!
是的,接近30年過去了,中學大學研究生,時光如梭,現在的我,成為了一個結實的婦女,哦不,是強壯的媽媽。
我自信大膽,能擔起家裡的一切,和工作的全部。
妥妥地養活自己,照顧家人。
唯一不爽的,是老公總愛拍拍我的大腿,感嘆一聲,真結實啊!
天堂的姥姥,您看,我妥妥地被養大了呢!創建於 2017-02-27作者保留權利
尋找一面屬於自己的鏡子。
性格真的是一種很頑固的東西,它深植於你的世界觀,你的過去,你的環境,你的經歷中。
像筆者這樣一個非常幼稚的,有些自以為是,愛說教別人,不懂內斂,有些幼稚,容易衝動和太講原則的性格,本來從自己的角度,是無法認識到,並且想到去改正的辦法的。在前幾個月,筆者還幼稚到,以賣萌,喝哇哈哈為樂,以能無縫和小孩子打成一片為榮,排斥成熟,拒絕融入妥協,理性過度的成人的世界。
因為像筆者這種人的意識里,自己最牛,我做的都是對的,我遇到不對付的,都是我和環境無法適應,不去適應就好了。在某些場合,比如藝術,科研等領域,這種性格未必是壞事,但是,在你需要人際交往,需要承擔一些成熟的社會人該有的責任的時候,這種性格,就會常常讓你碰壁,讓你吃灰,除非你能找到一面鏡子。
故事的主人公叫w,一度是筆者關係很好的朋友,是個身世坎坷的女孩,有著複雜的家庭關係,卻有一顆幼稚的單純的心。
筆者不知道什麼時候以及為什麼喜歡上她的,筆者經常問自己,她也問過筆者,筆者都答不出來。
筆者想,現在回答不上來,是因為這個問題可能要用一生來回答。
從認識她那一刻開始,筆者覺得自己的肩膀上多了一些東西,叫做責任,叫做負擔,叫做成熟,叫做擔當,筆者要學著去擁有這些,做到這些,畢竟筆者其實真的奔三了。
筆者以同行的要好朋友和樂於助人的形象,和她漸漸熟悉起來。
她是個非常喜歡傾訴的女孩,筆者聽她講遍了從小到大的幾乎所有的故事,她一直坦言,沒有把我當作男女朋友,而是當作無話不談的樹洞,傾聽者,手被燙了,腳崴了,甚至被別的男生甩了,都來向筆者訴苦。
如果是在一個電視劇範本的備胎故事裡,男主角改默默關心著,潛移默化這轉正了吧,可是,筆者不是。
筆者不是電視劇男主角,而是一個幼稚和衝動的人,無數次和她因為筆者自認為的原則問題,表達問題,交流問題起了衝突,從去年年底到今年8月份,被她反反覆復刪除好友和聯繫方式10多次,多到筆者都數不清具體次數。
然後,大多數以筆者道歉,事後後悔,反覆剖析自己的錯誤,保證再也不犯,想各種辦法找人勸,哄她開心的方式,再爭取回來。也有少數幾次,是女孩自己想通自己有時太容易生氣,自己找回來的 。
筆者也一次次反省,自己到底錯在哪,自己該怎麼改,但是,沒有一次是徹底的,沒有一次是能持續很長時間的,他總是似懂非懂,總是在幼稚和成熟間徘徊。
但是,說句實話,在她的反饋和對話中,筆者學到的東西越來越多,筆者意識到自己的不足越來越多,漸漸開始正視自己。 她的確是筆者最好的老師。
她在心理上的進步也很大,她原來很自卑,很敏感,很脆弱,非常內向,遊走在抑鬱症的邊緣,現在學會了自我激勵,自我督促,自我安慰,越來越不會依賴外界的傾訴對象了。
筆者不知道這當中是不是有自己的功勞,但是她越來越自強,筆者還是感到很欣慰。
隨著她的傾訴需求減少,筆者實際起到的作用越來越低,而在男女關係方面,卻遲遲沒有進步,或者,筆者因為自己的性格急躁,加上客觀的幾次誤會,錯過了好幾次和她發展良好關係的機會。
特別是最近的一次爭吵,筆者推卸責任,沒有意識到她可能向來習慣了說話隨便不打草稿,抓住她幾句話不放,因此指責她,而忽略了自己的錯誤和責任,讓她感到亞歷山大,更加深了筆者在她眼裡的幼稚,衝動,不靠譜的印象。
每次衝突完了筆者才意識到,才發現自己錯在哪裡,一次次道歉,和好,像小孩子過家家一樣不負責任。
這一次不一樣,這一次,筆者把最近半年多與她的對話,反反覆復看了又看又思考,學會了總結,學會了舉一反三,並且明白了,自己每次犯錯誤,都是因為什麼,怎樣去避免,去做一個應該有的樣子。
所謂成熟,不過是學會反思,總結,舉一反三,並且執行到位,而已。
說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不是每一個人每一時刻,都會遇到這樣一面鏡子,讓你的缺點暴露的這麼多,這麼徹底,還反反覆復提示你改正。
只是,這最後一次爭吵後,筆者總結了足夠多的經驗,下了足夠的決心,意識到足夠多的東西的時候,
筆者的這面鏡子,真的離開了。 也許是她沒有需求了,也許是她怕了煩了誤解了,也許是她找到了別的傾訴對象,也許她有其他需要的東西。
好吧,男人心胸要寬廣,被女孩子冤枉和誤解幾次沒什麼的,總會有水落石出的時候,她的心理當時有那些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已經被徹底拉黑拒絕了,現在的我,心臟變大變堅硬不少,我也知道,我強求是沒用的,我做好自己,默默守護著她,看到她過的開心,幸福,就夠了。
感謝那面帶給我足夠改變的鏡子。其實沒什麼,因為別人給你再多的建議也是白扯,自己沒感受,就改不了。
就2個字。:吃虧。吃虧。吃虧。吃虧。吃虧。
吃過虧,碰了牆,就知道改性格了。
吃的虧越凶,流的血越多,改的就越多。
要是真么容易,來知乎問問,就改了。那千年前的古話,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就不會流傳這麼多年了。
窮則思變。現實中撞到頭破血流時自然會改變性格。
根據我的經驗,性格大概是很難改變的,人的本性自小到大是很難改變的,除非經歷什麼重大變故
1)找一家苦逼的公司,苦逼的堅持下去,不管公司未來前景如何。。。
2)公車,或地鐵看到漂亮女孩主動搭訕,然後瘋狂追求,不管結果如何。
3)每天堅持運動。
找一個參照物,可以是你崇拜的人,尊敬的對象等等,最好是你身邊的人,先觀察他的行為以及處事方式,當你很熟悉他了以後,每每遇到事情,你就去換位思考,想想某某遇到這個事會有什麼反應,他會怎麼做?久而久之,你就能夠從你自己身上看到改變。
推薦閱讀:
※經常被長輩罰跪該怎麼保養?
※你走出抑鬱症的經歷是怎樣的?
※心理學上有沒有一種現象使人覺得過去的東西總是比現在好?
※如何看出一個人有沒有家庭暴力傾向?
※真的有「選擇恐懼症」這種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