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家庭原因導致的心智不成熟,該如何改變?

具體表現:
童年缺愛,長大後極度不自信,在意外界的看法和評價,從外界求愛、求認可;
童年生活影響到我,自立,漸漸地演變為苛刻,強勢;
從小很乖,學習拿優異成績,只為取悅父母,很少有自己判斷,缺少理性分析的能力,不擅長為自己的事情做理智的決定;
很少發表自己的看法,一方面因為不自信,認為自己的看法無足輕重;另一方面很少獨立思考,很多時候按照父母或者上級領導的想法走;

因為不自信,所以表面偽裝的很自信,認識我的朋友都會評價我很自信;
因為不自信,所以為人挑剔,看人先看到缺點,同時挑剔也體現在詰難自己,自己犯過的錯誤耿耿於懷;跟自己處理不好關係
因為不自信,別人給自己提出缺點,心裡會抑制不住的很受傷,抑制不住的將不被認可掛鉤

因為不會愛人,不會處理關係,所以少有深交的朋友,獨自漂在北京,時常有戰勝不過的孤獨;
因為情緒無常,事事經心,身體性也會出現不適

----自己上面的行為,知道很愚蠢,可是不知道如何改變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是什麼?成年之後人的心智乃至人格還有沒有可能發生根本性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尋這個問題的答案。在國內的心理諮詢科普界對此一直存在兩種聲音,一種接近「原生家庭決定論」,認為童年影響乃至決定一生。一種則可以稱之為「自我選擇論」,認為過去不代表未來,你可以選擇自己的命運。

但這兩種聲音都是不完備的,也並不代表現代心理學對這個問題的完整理解。

試圖堅定的去自主選擇,但仍然如同綁著沙袋邁步的人,想必對於「自主選擇」的局限性深有體會,因為你能選擇的,頂多是你的行為,而日常困擾我們的,常常不在行為層面,絕大多數時候我們無法「選擇」我們的感受、情緒,我們可以選擇屏蔽他們,可以選擇強行歡笑,但這兩個選擇都稱不上是好的選擇。

而另一方面,又明明有人真的從原生家庭的設定中走了出來,脫胎換骨,兩世為人,所以童年決定一生的說法顯然也有違客觀。

要尋找這個問題的根本答案,我們需要首先知道人的心智模式是如何形成和如何改變的

以下是關於心智模式的「基本定理」,代表了現代心理學的共識:

定理1. 心智模式本質上是對外部環境的「建模」(這裡的環境包括社會/人際環境和自然環境),並且其根本目的是適應環境:例如現在很多人很熟悉的「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中,孩子在早期關係中形成的模式(安全、焦慮、迴避等)都是對應不同的父母的適應模式,例如迴避型是對情感完全疏離(且孩子對此無能為力)的父母型的適應。焦慮型則是對情感基本疏離但孩子只要「作一作」仍然能夠得到多一點回應(而一旦孩子不作了,父母就又不見了)的父母的適應。安全型則是確立了「當我需要的時候,父母會在」這個規律之後的適應性。年幼的孩子並沒有辦法改變父母是什麼樣的人,所以只有改變自己的適應模式,去盡量保護自己。(註:以上是一個大致描述,請不要用它作為具體的行動參考,而且詳細的依戀理論中包含了更多的亞型,因為人的行為是豐富而複雜的。)

推論1:這個「建模」有可能是有偏(bias)的,這個bias的本質來源就是外部環境的bias,例如在越強調懲罰的環境中,我們的心智會對「迴避懲罰」賦予越高的權重(weight),我們的注意力聚光燈也會對環境中的懲罰和風險更敏感(attentional bias)。

推論2:模型本質上源於數據。因此模型的改變,同樣從根本上源於和原有模型「不一致」的數據。這個數據,就是心理諮詢中的「correc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註:這裡的「數據」並不是「道理」,而是「經驗」。但獲得和原有模型不一致的經驗,由於人類心智的其他特點,是一件頗為困難的事情,這一點見下文展開。此外另一些時候,不知道模型「是什麼」則根本不知道怎麼獲得或創建「與它不一致的經驗」。這兩點是心智改變進程的核心難點。)

推論3:既然是「模型」,那麼就會「過期」。具體而言,當(一)個體的自身條件產生了變化,或者(二)心智模式最初所適應的外部環境發生了改變,「模型過期」就會產生,這是心智困擾/阻礙的根本原因,即原先具備適應性的模式在新條件下變得不適應了。

例如討好模式對於弱小者可能曾經是別無選擇,對於有獨立生存能力(自身條件變化)的成年人則是一個高代價的人際關係模式。對於會對討好作出回饋的人可能是有效的人際模式(在人人都相對弱小、需要抱團的集體主義社會形態中,這個假設往往是成立的),而這個模式一旦進入個人主義社會大環境中(外部環境變化),面對大量不愛互相討好(人際損耗)而只希望各自做自己的個體,這樣的舊模式就會突然變得給雙方添堵。

定理2. 心智的目的,首先是「生存」,其次才是「探索(認識世界)」,當兩者產生衝突的時候,前者的優先順序更高。

推論1:世界是不確定的,在不確定的世界中做選擇,我們往往會優先規避風險。

推論2:因為心智首先要考慮「生存」,所以心智模式的更新是「保守」的,因為其當初的形成也並不是一天兩天,沒有足夠累積的「證據」來推翻經過了實踐檢驗的舊模式,我們的心智是不會輕易「讓步」的。尤其是,考慮推論1所帶來的決策偏好:規避風險的同時意味著我們也就失去了獲得「當初選擇B又會發生什麼」的另一面的證據的可能性,而心智模式的改變,卻又是需要實實在在的證據的(這就是心智模式具有「改變抗性」的原因之一,因為心智模式自身可能會「阻止」個體去收集(經驗)證偽它的證據。)

但這並不意味著改變是不可能的,只是說明它在「自然無干預」狀況下的改變進程可能是緩慢的。但即便無干預,一個「不再適應」的心智模式也是可能會最終發生改變的,因為當我們因為不適應的心智模式總是選擇有偏、有代價的那一個選項時,最終累積的代價會越來越大,當最後一根稻草落下,心智有可能在短短的時間內發生根本轉向,例如習慣性討好的人際關係模式,最初形成時源於弱小年幼的個體只能討好父母和同儕,但隨著人成年,這個模式的代價累積越來越大,因為討好常常會給被討好方也造成困擾,這個代價積累到拐點的時候,有可能有朝一日再也無法承擔,就算停止討好真被人拋棄也管不著了,因為「再沒有比眼下更糟的了」。

推論3:這也是為什麼好的心理諮詢首先需要構建一個無評判的安全環境,因為心智模式的改變需要新的學習,新的學習需要新的經驗(數據點),而新的經驗則是在思維和行動去探索以前從來沒有走過的道路(pathway)中所產生的,而要讓個體的思維和行為能夠探索「the road less (or never) traveled by」,就首先需要讓ta感受到,不管往哪個方向想(走),都是安全的,不會被批評、嘲諷、孤立等等。

定理3. 大多數時候,我們的行為並不是有意識思考的結果,而是被無意識的心智模式所驅動的。

定理4. 即便是無意識的心智模式,曾經一度也是有意識的,只是經過了無數次重複之後,漸漸的變成了「第二天性」,沉入了意識底層,如同我們學騎車形成「肌肉記憶」的過程一樣。

定理5. 沉入意識底層的心智模式,對我們的意識而言如同一個黑盒子,它雖然對環境一直都會有響應(情緒和行為衝動),但你對它內部如何工作卻幾無所知。我們常常是自己的陌生人。

定理6. 「黑盒子」的運作基本是不由意識控制的。你就算告訴自己一萬遍不要有××情緒,或者道理和認知上知道你不應該或者沒道理有××情緒,事到臨頭它還是會冒出頭來。因為它是「別的部門管的」,這就像你無法控制自己的心臟停止跳動一樣。

推論1:因此認知和邏輯辯論並不能有效的改變以上提到的無意識神經迴路,因為他們分屬大腦不同的模塊,所以「道理都懂」和「輕鬆做到」完全不是一個命題。

推論2:因此你也不用因為「道理都懂卻做不到」而譴責自己,因為他們本來就不是一個部門管的。我們的當代文化似乎假定了人只有理性模塊,因而道理懂了自然就該做到,這是一個陷阱,不僅導致有些時候在無效的改變道路上越走越遠,更可能導致無謂的自我譴責和天人交戰——我怎麼就是改不了呢?)

定理7. 要想深刻的改變,打開黑盒子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你真正希望改變的,是黑盒子裡面的「布線」,裡面的布線不改變,始終還是天人交戰。

推論1:行為主義的改變策略就好比幫你在這個黑盒子激活你的行為之前設置一道關卡,在關卡處「修正」它的輸出(行為)。淺層的認知療法就好比在這個黑盒子外面再試圖包上一層盒子(「認知再解釋層」),從而從外部看,那個黑盒的輸出就被改變了,但實際上內心仍然存在著「兩股力量」。(`註:但這裡僅僅只提了行為和認知派系的問題,但並不代表他們是不好的,關鍵是適用場合。例如由行為主義衍生的系統脫敏(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依然是解決很多問題的不二之選。)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定理8. 黑盒子是可以打開的。 換句話說,人類心智擁有life-long plasticity。

但改變是需要得當的方法的,好的方法事半功倍,糟糕的方法則反而令人越發絕望。不過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的學科知識,對「心智如何改變」應該說已經有了比較靠譜的發言權。

這個心智黑盒打開的過程就是無意識的模式重新和意識層產生鏈接的過程,還是用學騎車的類比,學會騎車是有意識到無意識化的過程,而心智改變則是反過來,重新意識到早已經沉入到意識底層的「肌肉反射」,一旦和意識重新產生了鏈接,建立了橋樑,我們便再次擁有了影響這個「反射迴路」的可能。當改變完成之後,新的迴路再次慢慢沉入無意識。這其中最關鍵和困難的一步,就是這個產生鏈接的過程。(註:也正因為這個原因,現代psychotherapy越來越注重身心的自我覺察。)

所以回到最初的問題,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是什麼?決定論還是選擇論。答案是原生家庭並不能決定人的一生,同樣,僅憑意願上的選擇也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理解心智如何形成和改變,則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的實現自己的選擇意願。

以上是原理部分,實際案例部分可以參照:心智探尋(十):打開心智的黑盒 的後半部分(因為很長就不原樣貼在答案中了)

----

延伸閱讀:

1. 逃出你的肖申克(七):改變的科學和科學的改變

2. 心智探尋(六):深層改變的機理


在作出任何分析和判斷之前,我想要抱抱你。【(づ??????)づ】

首先,家庭和出身不可選擇,這不是你的錯;其次,你已經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並且敢於在知乎上尋求幫助,很高興你已經邁出了一大步;最後,學會與自己,與他人和平共處,是每一個人窮盡一生的主題,不要心急。

尼採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書中提到:人的精神有三種境界。

第一境界駱駝,忍辱負重,被動地聽命於別人或命運的安排

題主現在所描述的,我私以為還處在這一層境界里,你知道自己安全感薄弱,想要的太多,無法處理好正常的人際關係,想要改變這種狀態,我的建議是:
1、多讀書,深入學習某一門知識。
知道世界很大,並且願意用不斷的學習來換取未來「看世界」的物質能力,知識就是金錢某種意義上是成立的。看書越多,越沒時間思考雜七雜八的東西。充足自己的知識儲備,是讓內心強大的第一步。
2、主動培養自己換位思考的能力。
當你做一件事,請主動的考慮這件事中別人所處的位置,多思考如何才能讓大家合作將事情辦好,不要過於「自立」,團隊協作可以幫你找到被需要的感覺。換位思考,多為別人著想,可以讓你變得不那麼強硬,摒棄自大和盲目自信。
3、做筆記,記錄自己的想法。
在學習和工作中,有了小的想法就主動記錄下來,養成習慣。培養自己的看法、觀點,想得多了之後,可以嘗試寫文章,寫字的時候人心是靜的。

第二境界獅子,把被動變成主動,由你應該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動爭取,主動負起人生責任

學習+思考+記錄,培養自己的主動性之後,你可能會上升到這一境界,這是好事兒,不過我要提醒你的是,不要做「暴躁的獅子」。
在你充實內在的同時,要提醒自己切不可自滿。在這一階段,多認識不同行業的人,聽別人的觀點,學習不同的知識,稍微多參加社交活動,是不錯的選擇。主動,負責,都是很好的人生態度,不要過頭兒變成自負和偏激就好。

第三境界嬰兒,這是一種「我是」的狀態,活在當下,享受現在的一切。

這一重境界,就是「自我」,以及「無我」了。你能夠很好地接受自己是誰,自己怎麼樣,並且可以和自己和平共處了。活在當下,享受這一去不復返的生命。有便有,沒有的我不去強求。
希望我們最終都能達到這樣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當外物不能順遂人願的時候,很多人轉向宗教去尋求心靈的慰藉,雖然看起來消極避世,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http://weixin.qq.com/r/MUQQCBHEzEyzrVVr9xEj (二維碼自動識別)


樓主的問題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話題,童年家庭能給我們產生多大的影響,這種影響能夠多大程度上得到彌補和修復。這個話題貫穿在心理諮詢中,成為討論不懈的話題,我一開始還是先引一段我在《心理治療實戰錄》中看到的話:
從某種角度來看,我們永遠無法真正克服童年經驗,那是每個人格的建構地基,那經驗造就你成為你,我成為我。但如你所發現,當我們學著了解行為的理由,我們對自己的情感有了新的掌握,就能不再自我傷害。例如,每當有所需求時,基於早期經驗的反應和心態並未消失。然而,有了這樣的了解,便可預防它,不讓它干擾你和別人的關係。」

在心理諮詢師眼裡,有一個有意思的發現。很多來訪者會抱怨,自己在陌生人面前很正常,但是和親人總處不好關係。因為在親密的關係中我們更真實,更少偽裝,也更像孩子。自己的情緒其實是一種信號,提示心靈深處出現了一些問題。這些情緒以及問題,可能在日常被刻意壓制,只有在放鬆的狀態下,才會不由自主表現出來。這種內心深處的情緒問題,大多根基於童年的一些創傷經歷。正如樓主一開始就意識到的,童年缺愛造成的不自信和孤獨。

家庭曾經是我們成長必不可少的港灣,若這個港灣沒能提供足夠的溫暖和支持,我們就會陷入一種無助和退縮的境地。這被很多心理作者稱之為家庭會傷人,特別是傷害愛自己愛別人的能力。樓主就這樣剖析自己:「童年缺愛,長大後極度不自信、求愛、求認可;不懂愛,也不會愛人;不成熟、情緒反覆無常;」這些描述就意味著,樓主的內心因為童年創傷撕開一個裂口。這個傷口,樓主害怕親人觸及(也只有親人才有觸及的機會),自己也不願意觸及(挑剔和高標準也著意味防禦)。可是無法面對傷口永遠無法癒合,也意味這永遠無法終結負面情緒。

那麼該如何改變呢,不同的心理學派有不同的觀念。認知行為學派強調,通過改變思維圖式,來減少負面的情緒;客體關係學派強調,諮詢師通過扮演好的客體,促進來訪者人格的理解轉化。自體心理學派強調,通過神入與來訪者自體融合,修補他們脆弱的自體結構。為了避免被眼花繚亂的治療取向弄花眼,精神科教授貝特曼提供了整合的改變模式。它包括放棄不良心理模式,建立良好心理模式,鞏固良好心理模式三大步驟。每一個步驟都有著更細的環節,我就借著這個整合模式的步驟,談一談心理治療的作用點。

第一步:放棄不良模式
1、定義不良模式:通過面質和澄清使患者明確一個根深蒂固的模式。根據樓主描述,自己的心理問題來自於敏感而苛刻的情緒模式。因為童年未獲得足夠的愛和認可,所以長大後更渴求愛和認可,為此不惜苛責自己和親人,產生波動和無常的情緒,並害怕別人還會傷害自己,強化自身的保護和偽裝。

2、將過去同現在的關係分離:人們經常在當前環境使用過去的反應模式,當舊模式不適應當前環境時,就需要意識將舊模式與現在分離。樓主描述的不良模式,想必來自童年缺愛情況下的自我保護,或許當年弱小時可保護自己不被傷害。可是現在你已經長大成人了,生理和智力上擁有力量保護自己。舊模式卻依舊慣性地發揮作用,限制你建立更親密友好的關係。過去模式和現在環境的不適應,也造成樓主內心強烈衝突和不安,這或許也是你決心擺脫舊模式的契機。

3、挑戰不合理信念和情緒:不良模式包括不良信念、行為和情感,通過注意以上三方面,引發來訪者的思考。這一條是認知行為療法最為強調的。按照他們的觀點,樓主需要更細地描述歸納自己情緒衝突的情景,而諮詢師會協助你去挖掘情緒背後的不合理想法,以及相應的消極行為習慣。通過仔細的梳理和總結,樓主或許能更好認識自己的心理根源模式,認知行為療法稱為核心圖式。

和樓主描述的情況比較類似的核心圖式是缺陷/羞恥:感覺自己在重要方面是有缺陷、不受歡迎,對批評、拒絕過分敏感;在他人面前會不自然、不安全,並且愛比較, 對自己的缺點感到羞恥。當然具體的診斷工作需要心理治療師在諮詢中完成的。

4、形成選擇:和治療師建立起治療關係後,也導致某種期望的變化。在之前的心理諮詢中,你會認識到自己的不良心理模式,和諮詢師也建立了信任的治療關係,這種情況下你會進一步希望自己能夠變得更好。

5、決定改變什麼:在選擇建立的情況下,做出行為的選擇。這種期望的變化,會讓你準備做出選擇,決定改變什麼。比如,你是否願意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這個選擇權在於你自己。諮詢師只能協助你思考,但是一切必須給予你自己的選擇。

6、承擔責任:做出選擇的同時,開始承擔改變的責任。很多時候在諮詢中,來訪者會不停地抱怨生活的一切,不斷地向諮詢師發出求助,卻始終無法擺脫心理困境,僅僅是在諮詢中習慣依賴諮詢師。這或許就來自於他們雖然一直表達改變的希望,但是卻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必須為改變承擔責任。其實沒有了諮詢中的自主和承擔,一切的諮詢改變都無從談起。當然一個合格的諮詢師,有耐心和技巧去了解來訪者內心需求。但是無論如何,治療中的改變要從來訪者意識到承擔責任開始。

第二步:建立良好模式
7、建議如何改變:在來訪者決定對改變負責的情況下,治療師提供可選擇的反應,並鼓勵來訪者去嘗試實施。比如說,在和來訪者討論的情況下,可以明確心理諮詢的具體目標,樓主描述自己極度不自信,情緒反覆無常,不懂得愛人的能力。這些都可以作為目標,比如讓自己變得更自信,讓自己的情緒更穩定,學會交朋友和愛別人。無論什麼方法和建議,這僅僅是來訪者中的藍本,可能在以後共同討論中進一步修改。


8、搬開前進中的障礙物:改變的過程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其中需要把阻礙和困難轉變為機遇或在希望渺茫時尋找出路。樓主現在在情緒和人際上面臨困境,但也可看成重新認識和面對自己的機會。

9、改變對未來的期望:在這個階段,來訪者可以意識到,一個更好的新未來變得可能,也對即將的改變充滿信心。信心是成功的一半,生活中如此,諮詢中也如此。

10、現場練習:在治療師的諮詢師內開展練習,作為直接面對真實世界的過渡。諮詢師在諮詢室比較常用的練習,就是意象練習和角色扮演。就是讓來訪者在想像的情景中練習,或者讓諮詢師扮演需要面對的人。通過意象練習,諮詢師或許可讓你在想像中和父母接觸談話,表達自己的需求以及宣洩自己的情緒。同時角色扮演中的人際練習,也能讓你更身臨其境地掌握人際技巧。

11、面對恐懼:很多心理問題都來自於過度的恐懼。因為外在環境或內在記憶的恐懼,來訪者很可能在治療中選擇逃避放棄。這時諮詢師的鼓勵和協助,對他們面對恐懼很重要。這方面,諮詢師可能會採用行為治療的方法,比如放鬆練習、系統脫敏、暴露療法,樓主可以減輕在類似情景下的情緒壓力;也可能引入敘事隱喻的方式,比如文本生成、情景體驗、故事類比等,樓主可以學會在類似情景下控制行為。

12、重構:重構,對當前情景持一種靈活的建設性的看法。這意味著在諮詢師的引導下,來訪者可以相信自己的困境是可以突破和好轉的。

13、解決衝突:通過對事物兩面性的認識,以及思考他們的異同,明確事物的兩極性。壞事變好事的可能。

第三步:維持良好模式
14、擴通:一旦定義了不良模式,來訪者產生好的選擇,他們需要反覆練習新模式,一直到這個模式在身上紮根。這方面諮詢師可能會布置相應的家庭作業和任務,也會更多地和來訪者討論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成果。

15、正性強化(從治療師、自我對話、社會網路和自我獎勵):通過獎勵來鞏固積極行為。在來訪者為建立新模式的練習中,諮詢師會積極地支持鼓勵,努力讓來訪者變得更自信。同時朋友和親人的支持,自己對新模式的肯定和獎勵,也會起到強化積極行為的作用。

16、探究改變的理由和改善帶來的益處:幫助來訪者注意到改變如何發生,會帶來哪些益處。讓來訪者自我探索改變的理由和益處,促進他們自身的自主性和能動性。這其實是一種價值觀塑造的過程,來訪者通過探索什麼改變是好的,什麼改變有用處。通過心理諮詢室中的討論和練習,來訪者可以獲得更適應性的價值觀,指導生活中如何克服壓力得到幸福

17、不斷實踐:在來訪者決定的基礎上不斷練習。心理諮詢到這個階段,可能會步入尾聲。但是心理諮詢的影響還在繼續。來訪者需要不斷地實踐,來維持建立的良好模式。對於即將分離的來訪者,諮詢師會對他們的療愈表示祝福,同時探索分離時的情感和心境,妥善協助他們完成分離的心理準備。也許日後來訪者還不再心理諮詢了,也許來訪者日後還會重返諮詢室。但是他們在諮詢中獲得的見解,還會持續地在他們生活中起作用。

心理諮詢師一個長期的過程。諮詢師需要通過共情和來訪者建立治療同盟,並為了來訪者的一點一滴的改變共同努力。正如開頭《心理治療實戰錄》中說的,我們通過心理治療,更好理解了童年經歷對人格的影響,也學會了剋制自我傷害和人際傷害的衝動。儘管我們內心童年的疤痕還存在,但是心理諮詢可以讓它變得更柔軟,在生命的成長中更快的癒合。


心理諮詢快結束時諮詢師問我的一個問題。

你知道成長意味著什麼嗎?

意味著我們要脫離原來的家庭,組建新的家庭。
不僅僅是個人離開家庭,獨立生活,更意味著,我們也要努力擺脫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

每每想到,都熱淚盈眶,想要大哭一場。

可能別人沒辦法體會到,這种放過童年的自己的感覺吧。

以上,共勉。


謝邀,這樣的問題回答起來非常消耗內心能量啊,簡單答一下。

僅供參考,概不負責。

不展開了,直奔主題。

問題的本質是,童年的你(我們),沒有得到過愛與寬容(有營養的主糧),轉而尋求認可(沒什麼營養但好歹能讓自己餓不死的零食),問題是這種零食他媽的是有癮的!

這也不怪你(我們),父母也好,環境也罷,都是匱乏的,他們自己就沒有得到過,只能提供這樣的東西了。

愛與寬容能夠滋養獨立、成熟的自我,認可卻不能,它只會讓你成癮,需求量越來越大!

你沒有建立穩固的自我,慢慢長大,越來越渴求認可,外部的認可。

---------------------------------------------------------------------------------------------

1、第一重境界:戒斷——取悅自己

這一步爭議很大,嘗試有風險,選擇要謹慎,但是是我親身經歷的。

反抗與墮落。

不是讓你吸毒濫交,而是,老子不按你們(外界)那套標準玩兒了,老子自己來!

我高中過的身心俱疲,上了大學,趁著環境寬鬆,很是放鬆了一把。

以前考不了前三就自我折磨,哼,老子就給你考個倒數!

我不上課,我玩遊戲,我讀小說,我考了倒數,發現,也沒啥大不了的嘛!

父母生氣,那又如何;領導嫌棄,那又如何?

當然,也別太過分,別玩脫了。

類似的,只要是不按外界要求做,按照自我的內心選擇去做,都可以理解為戒斷。

我的整個大學充斥著叛逆的氣息,直到現在還有殘留。

代價當然大,我大學沒有學到什麼真本事,畢業後很是艱辛了一段時間,但是,對心理的調節和自我的建立都很有幫助。

叛逆期的本來目的,就是與父母相對脫離,建立自己的獨立人格和自我。

(我萌墮落是為了治病,泥萌沒這個問題的人還墮落,哼,鄙視泥萌)


2、第二重境界:認真——自信源泉

你就是個認真的人,你再反抗,再墮落,也騙不了自己。

有時候你墮落時間長了,自己都覺得自己是個玩世不恭的人。

大錯特錯!

不信你頹廢地走在街上,迎面走來心儀的女神(男神),你敢走上前去讓她(他)看到你頹廢的面容和衣著嗎?

你骨子裡,是認真的,別騙自己。

墮落也好,反抗也好,都是為了治病,為了把心理調節過來,只是藥引子。

認真才是主葯。

你只有在準備好了的情況下,才有自信,才覺得自在。

對於我們這樣的人,自信,則無所不能;不自信,爛泥扶不上牆。

好好乾,好好工作,好好賺錢,好好打扮。

認真,非常認真地努力。


3、第三重境界:接受——降低期待

即使你非常認真,你也有力量的上限。

不是什麼事情都可以靠認真,靠努力的。

你得認命,命,就是力量有時而盡。

面對命運,不必屈服,但需敬畏。

不是努力了,就能考上清北;
不是努力了,就能娶女神;
不是努力了,任何場合你都是主角。

認清楚自己,慢慢來。

能接受現實,才能改變現實。
當得了龍套,才當得起主角。

努力奮鬥,順其自然。
接受這一點,你會輕鬆很多。

這一點的最大意義在於你對於世事會有一個合理的期待值。很多人無法接受這一點,認為這是慫,是不努力,錯。

做成事的前提做對事情做對事情的前提是認知清楚認知清楚的前提是情緒穩定情緒穩定的前提是期望值合理。

你只有保持合理的期望值,才能不因為情緒問題影響認知和行為,才能取得真正的進步,獲得真正的收益。

這就是我理解的無欲則剛——期望值合理。

反過來,就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欲速則不達。


4、第四重境界:完善——愛與寬容

你已經長大了,別人不給你吃,那就自己去做飯,做的多了,還能給別人吃。

對過去,需要緬懷,但更重要的,是面對未來。

對傷害,需要牢記,但更重要的,是放下,是輕裝前行。

對錯誤,需要反省,但更重要的,是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學會自嘲。

對他人,需要距離,但更重要的,是能夠主動付出,不怕拒絕,坦然接受,學會愛與寬容。

這一切都是新鮮的,但當你學會了,你就前進了重要一步。

先學會對自己慈悲,然後學著對他人慈悲。

自己是有缺點,可也是可愛的;別人是有缺點的,也是可愛的。

可愛,可以愛。


5、最終境界:自我——從心所欲不逾矩

恭喜你,終於建立了自我,萬里長征,終於到了陝北。

這一路的辛苦都是有意義的。

反抗,是為了否定過去的模式,安撫被忽視多年的本我,破而後立;

認真和接受,一個向上努力,一個向下沉澱,是為了建立今天的模式;

完善,學會愛與寬容,是為了明白和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好,讓自己的靈魂豐沛而穩定,進而能給他人帶去幸福。

自我,是最後的成果,它需要時間,需要耐心,需要機緣。

從此,你的認同源自內心,而非外界。
從此,你的愛源自內心,而非他人。
你敢於接受,你不畏付出。
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你也知道如何得到它,即使最後運氣不好沒有得到,你也不會否定自己,你知道,就是運氣不好。

繼續走下去,也許就是你想要的感覺:是成熟,是踏實,是篤定,是平和。
此時你知道,一路走來的艱辛,終於沒有白費,一點一滴,都化做此時的氣定神閑。

此刻,就要說一聲,恭喜。


以上。

(啰啰嗦嗦又寫了這麼多,這還是刻意少寫的結果,沒治了)

說起來,這篇東西雖然因為最近太忙太累寫的粗糙,但居然是我最近幾年體會的總結了,屬於統攬全局的綱要性文件……


我們可以取悅父母,取悅親人,取悅朋友,取悅上司,取悅所有人,唯獨不會取悅我們自己。


第一次完整的回憶過去,就當一場自我救贖。

我寫的文字沒有任何治癒的力量,因為我深陷其中,無法自拔,甚至一度痛苦不堪。

願這篇文章是我治療的開始。


我不想回憶起我的童年。在我僅存的記憶中,父親是名軍官,每周五回家,每周日要去離家很遠的軍校做教官,一周回家一次,我的童年是和外公外婆媽媽在一起。直到小學六年級的時候,父親突然轉業回來做公務員,突然的我們搬離外婆家,三人單獨住在一起,突然的有一天,我看見外公衝上門打了母親一個巴掌...就這樣,離婚拉開序幕。每天都有親戚用憐憫的眼光望著我,每天都有人給我「洗腦」:要好好學習,要考個好初中,別的事情不要想,不要管,甚至我每天都要聽親戚的話,偷偷的翻母親的包,翻出她的BP機,找出她偷情的證據。無論是外公外婆好言相勸還是威逼利誘,母親鐵了心要離婚。就這樣,我被成為了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我選擇和爸爸一起生活,出乎所有人意料,12歲不到的女孩子應該是和母親一起,但是那麼小的我,已經學會選擇。在小孩子的心裡,只分對錯。

初中,高中,我都用學習來麻痹自己。精神上有寄託,日子過得也快,印象中唯一讓我覺得自己和別人不同的就是開家長會,別人家都是父母出席,而我卻是外婆代為出席。某個下午,我打電話給母親讓她出席家長會,她說她最近忙,不方便(其實是懷了我的妹妹,所有人都瞞著我),接著打電話給父親,父親說他要開會,沒時間。那時候強烈的被世界遺棄的感覺,直到現在還記憶猶新。我覺得自己很糟糕,是因為我不好,他們才離婚,是因為我不好他們都不愛我,甚至連家長會都不願意露面,現在想想,偏激的思維模式就是那個時候產生的。或許是老天爺對我的補償,我考上了一個還不錯的初中,儘管我考了數不清的倒數第十名,還是可以考上市裡排名前幾的高中,但是卻被分在了普通班裡,我依舊是那個成績差的學生。

但是自從某一次,我考到了班級里的第四名。對的,就是那麼鬼使神差的,一向倒數的我考到了班裡的第四名,一切就都變了。母親會想要參加家長會了,爸爸會笑了,老師會讓我做生物課代表了,我成為了好學生了,一切都不一樣了。

人就是這樣,一旦嘗試過眾星捧月的感覺,就不會再想跌落谷底。我再也不想,也不能再做差學生了。

我開始認真學習,我努力的維持一個好學生的模樣,我把成績當做我的全部,我每一次都要考前十名,為此我拒絕了一些喜歡我的男孩子,理由就是他們會影響我成績,我不會讓任何影響我做好學生的因素出現在我的生活里。成績,就是我的全部。

只有在成績上,我才能找到我存在的價值。只有好成績,他們才會笑。那年,我才十六歲。

每周去外婆家見母親,母親只會問我最近成績怎麼樣?考試排前幾?高考壓力大不大?不能掉隊,掉隊就跟不上了,其實我最想她問我的是:孩子,最近過的好嗎?

媽媽,您知道嗎?我最近過得很不好。我一直過得都不好。您怎麼會知道呢,在您心裡,我的價值就是考上大學。

我需要微笑著面對您和那個第三者生的孩子,我的妹妹;

我需要在所有人面前表現出對她關愛體貼;甚至需要討好她以獲得眾人對我的讚揚,

我需要識趣的一遍又一遍的喊那個第三者:伯伯;

我需要在所有人面前對那個第三者表示尊敬,顯示我大度,懂事,有家教,有禮貌。

所有的一切,就只是為了,您的顏面。

可是您在選擇離婚的時候,有考慮我的感受嗎?


人的天賦終究有限,無論我多麼的努力,高考還是砸了。567分。

奇蹟終究沒有在我身上發生。我被打回了原形。

高考志願里,我瘋狂的選擇福州,武漢,徐州,一切我可以逃離家鄉的地方。

但是,3個志願全部落選。我被調劑到了本市一個最差的二本院校。我終究還是逃不了。

從我進大學的第一天開始,我就一遍遍的告訴自己:這就是你不努力學習的代價,你必須承擔所有因為你的不努力學習所帶來的後果。

我要做回原來那個好學生,我要拿軍訓優秀學員,我要拿一等獎學金,我要做三好學生,我要進學生會,我要做部長,我要入黨,我要拿國家獎學金,我要永遠都是第一名。

我不惜一切代價,包括出賣我的感情。

到最後,我是軍訓優秀學員,我拿過三次一等獎學金,三次二等獎學金,三次三好學生,預備黨員,國家勵志獎學金,英語過了六級,計算機過了三級,成績沒有低過80,甚至逼近100分。。。

但是,我不是每次都是第一名。

我怎麼可以不是第一名?!

因為我還不夠努力,我還沒有每天都去自習教室,為什麼考試前只默寫2遍而不是3遍?為什麼要抱著僥倖心理放過那些自以為不會考的題目?為什麼我沒考到100分?!!

每一件小事都能讓我陷入無盡的懊悔和痛苦中,好像只有不停的折磨自己才會讓自己的內心好過一點。

我戀愛了,對方是個很溫柔的男孩子,他可以每天晚上接送我上下自習教室,他可以陪我吃早飯,吃中飯,吃晚飯,他可以溫柔的抱抱我,告訴我放鬆,他會說他絕對不會先開口提分手,讓我更有安全感。我們可以一起去湯姆熊抓100個娃娃,我們可以玩遊戲機打出bonus,每次短時間的分開再見面我總是可以收到來自他的禮物,我甚至一度覺得他是上天派來拯救我的天使,彌補我童年遺憾的Mr.right.

在他面前,我就是我,可以撒嬌,可以女人,可以放肆,可以做我自己。

與所有戀愛一樣,慢慢的,不知是我要求越來越高,還是他開始怠慢了。睡懶覺,遲到,不陪我吃飯,甚至,玩上了網路遊戲。我用我的不吃飯要挾他陪我吃飯,我用無數的催魂call叫他起床,我用約會打擾他和別人約好的魔獸世界時間。

折磨他,更是折磨我自己。

我甚至,用我的背叛去衡量我在他心裡的地位。

我失敗了。

即使我們又重修於好,即使我們的感情又苟延殘喘了2年時間,即使我背負著滿心的愧疚,但是我們還是分開了。

我越愛他,就越是對他嚴格要求,

我越愛他,就越是想他按照我的模式生活,

我越愛他,就越想他證明他也像我愛他一樣的愛我。

可是這世間,沒有什麼是應該的,

他沒有義務一定要對你好。

如果連父母都給不了的安全感,憑什麼要求他給你?


我在一點點的變強大,強大到我可以自由選擇,

我去了異地讀研究生,並且留在了異地工作。

我終於不用每周去外婆家微笑著面對我不想看到的人,

我終於可以逃離那個讓我窒息的城市。

我終於可以自由的選擇我想要的生活。

我終於可以一個人獨處也不會害怕了。


寫到這裡,基本結束。

26歲的人生,我遇見一些人。

我想和高中時期的TA說聲,對不起,是我的功利心給你的人生留下不好的戀愛經歷。

我想和高中時期的TA說聲,謝謝你,希望你的抑鬱症已經康復。

我想和大學時期的TA說聲,對不起,為了一個虛名我利用了你。

我想和大學時期的TA說聲,謝謝你,陪我走過了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

我想和路上偶遇的一位設計師說聲,謝謝你,是你告訴了我,原來我是可以恨她的。你解開了我二十多年的心結,如果可以,我想和你有更進一步的交流。


最後謝謝樓主,謝謝回復這篇帖子的所有人,

是你們讓我知道了原來我生病了,原來我病了那麼久,原來有很多人與我同在。

謝謝你們。

借用某人的一句話:先學會對自己慈悲,再學著對他人慈悲。

我會學會好好的和自己相處,在慢慢的學會和別人相處。


抱歉對於樓主的困惑,我無能為力,只因自己也深陷其中。

望我的經歷與君共勉。

寫於2015.1.24


大半年過去了,看到這麼多的評論,謝謝大家關心。

在芸芸眾生之中,我只是很平凡的一個人,不過生在了一個有缺陷的家庭里。

但是,我相信上天是公平的,我有十分寵溺我的外婆和外公,我有很愛我卻不知怎麼表達的爸爸。

小時候,我經常站在5樓的陽台上,幻想自己如果跳下去,會不會就一了百了了。外婆會偷偷藏起我寫的「我想死」的紙條,並且時刻不離的陪在我身邊,無論我怎麼哭鬧,叛逆,發脾氣,她甚至用乞求的語氣期望我的情緒可以平復。我的外公如今已經80歲,如果不是某一次在換乘地鐵站撞見,我不知道每次我從南京返回上海,他都會在新模範馬路地鐵站等我,只是為了幫我把行李箱拎進地鐵站,就這麼10步的路,我不知道他等了我多久,更不知道他等了我多少次。我的爸爸,那麼善良的人,一輩子省吃儉用,拿出全部的積蓄讓我在上海有一處安身之地,年過50的他還在幫我背著貸款,只是因為我當初執意留在上海,不願再回南京。我用了一種殘忍的方式,讓愛我的人們想念著我。但是如果我不離開南京,我會痛苦的瘋掉。

非誠勿擾中有一期男嘉賓說過,他不願意找單親家庭的女生,原因有二,要麼太不懂事,要麼太懂事。而我卻在可以任性的年紀,應該放肆的事情上選擇了沉默。我很多次的回想,如果我當初任性下,抱著媽媽的腿乞求她不要離開我們,會不會今天又是另外一個樣子,可現實又哪會有那麼多的如果。這會不會就是我不斷折磨自己,那麼討厭我自己的原因。

我明白我的文字很悲傷,我也明白現在的我確實很脆弱,無論我選擇留在上海是逃避,是自以為活成他們想要我成為的樣子,抑或是重新開始的人生篇章,生活總得繼續。

寫於2015.10.7


看到題主的描述,簡直恨不得馬上過去擁抱題主。
同樣因為童年家庭不健全,幾乎是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長大的。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堅強、樂觀、自信,也是朋友當中的開心果,但是碰到家庭問題幾乎都是束手無策。
今年開始工作之後,到了離舅舅在的城市工作,接著迎來了人生中家庭問題大爆發的時刻。
因為之前的二十年幾乎都是自己為自己的事情做決定,從來沒有被人強加過任何意志。但工作之後,舅舅和姐姐出於好意,開始大肆規劃我的生活。首先是強迫買房,接著是對工作問題的干預,再接下來是感情。這讓從沒被人干涉過生活自由的我變得十分抗拒,並採取了消極對抗的方法。
題主你提到對待朋友無所謂,對待愛人很苛刻。根據自己的經歷,我斗膽分析一下,之所以對待朋友無所謂,是因為從小委曲求全慣了,在獲得友情或者其他溫暖的時候恨不得滴水之恩湧泉相報。而對於愛人及家人方面,因為小時候沒有得到足夠的情感需求,反而對這種感情要求更高,不容許有一點瑕疵或者錯誤,更要命的是,因為沒有處理家庭關係的經驗,在碰到問題時,首先想到的是逃避,產生「有什麼了不起,我自己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好」的危險態度。久而久之就越來越喜歡一個人,越來越習慣孤單。
我就常常有以自己的家庭條件可能這輩子也無法找到愛人,並想好一個人要怎麼過這一生的想法。
雖然同樣深陷泥沼之中,但也要給題主如下的建議:
那就是:敞開心扉,勇敢嘗試。
永遠不要在問題沒出來之前懼怕,也不要因為害怕被傷害就不去愛。可能別人相較於我們來說有美好的家庭,但是很多家庭之中也存在著可怕的道德綁架和各種各樣的問題。有句話說,不要羨慕別人的好生活,眾生皆苦,所有人都是在不同的泥沼里掙扎。
嘗試付出,告訴你的愛人你的真實想法,只有一次次不停的嘗試,你才會找到能讓你敞開心扉,說出所有傷疤,讓你像冬天曬太陽一樣舒服的人。
上帝給了我們不好的回憶,也讓我們認識了更多可貴的靈魂。上帝不愛我們,我們更要好好愛自己。
寫給你,也寫給我自己。


看到你的描述後有深深的同感。

我小時候因爸媽經常各自出差,就把我要麼獨自關在家裡,要麼扔朋友家裡。
所以我獨立性非常強,我初中住宿舍聽舍友說小時候不開燈就不敢睡覺。
呵呵呵,我早就一個人睡覺了。
這導致我確實很缺愛。
一個人獨立性太強,來點溫暖就會潰不成軍。
我懂。

我爸對我管教很嚴,打我那是家常便飯。
我媽對我是典型的富養,我小時候就有原版的蠟筆小新整套漫畫(都丟了太可惜了)。
這種一會打壓一會給糖的交叉教育,給了我又隱忍又任性的性格。

上初中和我們班花玩的特別好,目睹從同級到高三各個年級的男生追求她,那種刺激真的讓人很難自信的起來。

從我個人經驗中,建議題主你可以,
1、有一個你發自內心的愛好,堅持下去。你會收穫滿滿的自信。
我初中的同桌,會談鋼琴。她經常去學校琴房練琴帶上我,後來我就為她自己創作的曲子填詞。那時候腦子裡一天到晚在創作歌詞,我們還排練歌曲,不亦樂乎。
慢慢發展為寫詩、寫文章,高中就成為唯一一位非重點班獲得市級作文比賽的人。當時重點班同學在那邊聊天,我一等獎啊,我說我也是,他們齊刷刷的眼睛看過來。
那個時候,你會感受到,你真的不用和他們比顏值比男生情書,你有你自己的能力。

2、儘可能的多讀書。
大學在中文系,我基本不上課。在圖書館文學作品類,基本把所有書看完了。
因為無聊,我是從最後一排書架掃到第一排書架,慢慢看。
讀萬卷書,一點錯沒有,會給你很多很多的啟迪,告訴你如何正確的生活。

3、一個人,也可以上路。
我大學逃課去了很多地方。一個人背包走遍了大半個中國。這對你養成獨立人格非常關鍵,也會給你更堅強更執著的內心。如果你怕不安全,可以先從城市走起,你還會遇到很多有趣的人。

4、讓自己更優秀,總沒有錯。

5、不要怕受傷,相信愛情並且去愛一個人。
錯了又怎樣?我就是這麼過來的,知道了什麼是愛,才不會缺愛。

共勉。
先從樂觀開朗開始吧。


刀光劍影的童年,並自認現在自己生長良好,改天告訴你,怎麼修正

更新,以下雞湯滿滿,大冬天的,喝完記得漱口

出生在山東,兩歲時候父親去世,然後來到北京,姥姥姥爺帶大,絕大部分時間裡,母親不在身邊,一年大約見兩次。姥爺是很老派的黨員,在部委工作,和現代官員很不一樣,兩袖清風,絕不給下一代任何庇護,信奉毛,教育也極其嚴格,或者說暴力。從小就被打,各種原因各種打,吃飯不認真挨打,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吃什麼挨打,說話說錯挨打,背不下書挨打。而且主要打後腦勺,別人的平頭是睡的,我的是打的,基本上每天都活得戰戰兢兢。家裡也窮,第一次是吃餅乾是小學一年級,那時候連買雙普通的球鞋都能開心好久。
小學成績很好,被打的很認真,一直在念奧數,這個優勢到初二那年還幫我拿過全國三等獎。初二是個轉折,母親來到身邊,姥爺搬去海淀居住。母親沒有帶孩子的經驗,尤其對學習,完全不管,於是開始我放任自流的時光。從初三到高三,四年,也就高三那年8、9、10三個月念書吧,其他時間不念,開始和班裡年級里的小混混來往,雖然沒誤入歧途,但從小時候很懂事的狀態,轉變成各種貧嘴,各種討厭,各種搗蛋,各種犯渾。壞事兒干多了,數不勝數。
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是個很壞的人,極度的自卑,自卑轉折而成的自負,缺德少愛,脾氣暴躁,缺乏安全感,不懂得愛別人和被愛的感覺
但是,好在我被自己和別人,逐漸改變,現在沒什麼自卑自負的心態,脾氣收斂了很多,做事情不再那麼恣意妄為,懂得愛別人,也享受被愛
不能說有多好,只是比較過去更成熟些,大學時候接觸的同學,雖然還會覺得我是個思維跟別人不一樣的人,但也一致認為我是個公平仁義,值得相處的人,沒有那個傢伙能看出我單親家庭長大,甚至有的知道了反而說「完全看不出,感覺你比他們性格都好」

方法如下:
1.見賢思齊
從小到大,一定會有那麼幾個人給你留下正面的形象,或師長或親友,他們不是所謂「完人」,但也絕不是無聊的「老好人」,他們的一言一行,總能給你帶來正面的影響。高中的語文老師、乾媽、第一份工作的老總。他們願意將自己思考事情的方法,生活經驗、工作經驗傾囊相授。俗話講「聽人勸吃飽飯」,一味的抱著自己的思路過日子是不對的,或許今天沒聽進去,還任性胡來,但過去半年,一下就懂了,那就足夠。當有這樣的人存在的時候,多接觸多學習,哪怕死纏著請人家吃飯喝酒,潛移默化的,你的思維方式和行事作風會發生好的變化。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要多往光明的人身邊靠。
2.推己及人
養成這樣的思維習慣,哪怕做事說話慢半拍,僅僅幾秒鐘的停頓,把角色互換下,就能幫你做出更好的決定。如果對方是異性,換成男/女朋友。我做事情算是講規矩有分寸的人(不,還不是),一半來自自小家庭的教育,一半來自這種思維習慣。別太苛求他人,留點餘地,或者有時候哪怕自己吃點兒虧,那可能只是看起來自己吃點兒虧罷了,相互之間有個體諒,都有更好的交流體驗,總是好的。大家都是成年人,大道理都懂。推己及人四個字,說說容易,身體力行又何其難。
3.沒有借口
不要因為自己過往的成長經歷,而給自己現在的行事作風找借口,對自己明顯的錯誤思維,主動去修正,不給自己太多借口。我單親,所以你就該比別的女孩子更愛我,這是很幼稚的思維。大家都是獨立的人格,不要因為自己過往如何就給自己借口,心態放平和,別給自己太多不好的標籤,以此放縱自己的行為。在工作上不找借口是職業素養,在與人相處中不找借口是主動優化自我。
4.自省慎獨
放在一起是因為都是四個字,看起來順眼,都是內心對自我的修鍊吧。尤其「慎獨」,是對自己私德的修鍊,這點上做好了,行事作風,自然會變化。黑暗的距離很近,也容易讓人開心,恣意妄為充滿誘惑,光明看起來無聊甚至做作,但我們都明白,光明是好的。一個人學壞容易,學好難,好的,如果那麼容易得到,那就不需要法律不需要上帝了。黑暗的吞噬能力太強大,一步不慎,沒那麼容易走出來。因為家庭的原因,見過不少黑暗面,人與人交流的,政黨國家的,好在家人教育嚴格,一直很規矩很有原則。而這些,還是需要持續不斷的對自我進行修鍊。獨處的時候,能自覺自律能有章法的處世,與人交流,潛移默化的,自然會給雙方帶來更好的體驗。其實你讓別人好受,別人自然會給你留餘地
5.放鬆心態
能感受到題主的不自信,但是,我從自卑自負,走到自信,好像沒啥感覺,可能因為是男生吧。不過,放鬆心態,總是好的,這是我最近的生活體驗

以上,雞湯搞定
還是那句話,大道理都懂,身體力行何其難

題主是女生,有個很好的方法建議你,找個好男朋友,要是那種能給你安全感,能獨當一面,行為處事有規矩有章法的人。兩個人在一起,主動的去體會他的處世方法,相互之間的影響和改變,比心理醫生或者其他人的建議,來得更溫潤更長遠


這幾天整理了這四年心理諮詢的筆記,看到一篇去印度參與深度催眠交流的手稿,一位印度的老師報告了一個案例:
一個重度抑鬱的男大學生,幾次自殺被發現,送往該醫師處強迫治療,該醫師了解到這位男大學生雙親,一個是邊緣人格障礙,一個是重度抑鬱,童年極其不幸。
醫師就問這位大學生,知道為什麼你死不掉嗎?幾次被阻攔?
大學生說不知道。
醫師說:因為你上輩子有渴望沒有完成,這輩子需要還債,還完就可以死了。你要不試試前世回溯催眠,看看上輩子到底欠了什麼?
該醫師解釋到,這個位置之所以欺騙大學生,是為了使得他配合催眠,因為深度催眠如果對方不配合幾乎沒有成功可能。
這次前世回溯之後,男孩子不想自殺了,他的理由是:
我的上輩子如此的不幸,依舊這麼堅持的活著,這輩子這點痛苦都受不了太可笑了,況且兩世為人,看淡了很多。
tip:關於前世回溯催眠到底是不是前世,這點我們從業者都不知道,告訴你們一個現象就好,每年大量的前世回溯催眠的案例,只要催眠當中出現準確的地名的,我們都會無比興奮,發了瘋的去找,以此可以推斷出,我們也在不斷搜尋的過程中,我們也在尋找前世催眠到底看到的是什麼。


看著這句話,我思考了很久,我一直翻我的來訪者資料,我很想找一個答案:
到底那些訴說著自己童年不幸的人,他們是怎麼知道自己不幸的?
這個印度男孩,通過前世回溯催眠,看到前世的痛苦,覺得現世其實是幸運的,不幸是對比出來的,就像朝鮮人民,依舊在高壓下很開心,就像高中三年很快度過,等你上過大學再去讀高中,無比痛苦。
那麼,我們在訴說自己童年不幸的時候,參照物是什麼?
如果是和其他孩子對比,強度沒有這麼高啊,因為畢竟不是親密關係,不會有特別深的觸動的。

我找了很多資料和研究,我自己做出了一個假設:
我們之所以感到自己童年不幸,是父母故意塑造的,為的是讓孩子永遠無法離開。
我的導師做過研究,他的一篇論文裡面說過:
童年施虐的父母,大多伴隨著人格障礙,女性邊緣,男性反社會。
這兩類人最渴望什麼?
答案是:無條件的愛。如果無條件的愛無法實現,會變態表達,形成控制,如果我不能通過愛控制你,那麼就是恨。


我的這個假設不是空穴來風,來自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
這是我自己做的一個小實驗,來訪者諮詢初期,會填一張表格,對父母的看法,大致內容都是父母皆禍害。
可是,當諮詢結束,讓來訪者再回憶父母的時候,變了,父母當初是如何對待我的,變了,不是那麼惡毒了,似乎童年變的溫柔了。
但是這個現象不能讓我下結論,因為很可能是心理諮詢過程有重新塑造的暗示,所以結果偏頗。
一次和朱莎姐聊天的時候,她說過一句話:隨著年齡增長,對父母的看法也變了。
這給了我很大的提示,既然研究來訪者會有誤差,那麼研究40歲以上的人,就不會有這個誤差了,我把所以年齡比我大的都問了一遍,問題只有一個:
隨著自己的年齡增長,怎麼看待小時候父母怎麼對待你的?
其中我四爺的回答最經典:
結婚前,記得全是爸爸天天打,
結婚後,什麼都不記得,
爸爸死了的時候,回憶起來全是他對我好。


微薄前一陣子有個東西很火,大致就是我們現在回憶過去,都是第三視角,那麼到底是誰在看著我們?細思恐極。
我自己對這個的解釋是:
我們是感受性記憶,我們首先喚醒感受,然後在感受的基礎上模擬出當時的情景。
我們記住的是感受,而不是真相,我們記住感受,塑造真相。


以上所有,都是我得出「人生圓」的基礎。
經典精神分析認為,我們的成長是一條直線:

而後自體的發展,認為我們包含垂直和平行兩部分:

以上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
家庭原因造就的童年心理創傷有可能被修復嗎? - 極樂的回答
結合我自己的經驗,我重新想了一個更加能解釋我看到的東西:

如果用A圓代表我們,中間的圓心代表創傷,我們越是離創傷近,我們的圓越小,能看到的接觸到的東西越少,和很多童年創傷的孩子一樣,專註自己的創傷,忽視外界。

當我們成年之後,想要超越創傷,特別難,因為圓是一個整理,拉一個點特別特別難,我們這個圓上面受力的範圍越大,越容易擴大這個圓,所以心裡諮詢需要不斷的討論童年,希望童年這個點也發力。


當我們著的拉動了這個圓,成為了B圓,我們會發現世界變大了,能看到更多東西了,並且,童年那個點,現在這個點,都離圓心更遠了,所以,感受也變化了。


當你憎恨父母的時候,有覺得自己搞笑嗎?其實你們根本不是同一層次的對手。
如何超越?

知己知彼,你要知道,父母為了控制你,到底給你下了什麼詛咒。
1.愛恨交加:
這一類來訪者,一般諮詢師會幫助來訪者痛罵父母,把憎恨釋放出來。
這一類的創傷,孩子是有恨的,但是又不敢罵父母,是一種糾結著的狀態,確實恨,不敢恨,使得孩子處於極度矛盾,一次削弱孩子內心能量,達到控制效果。
只要勇敢的把恨說出來,就能贏得喘息空間。


2.純愛型
很懂事,知道父母對自己好,不能攻擊父母,只能攻擊自己,認為自己沒用,各種缺點。
努力工作、學習,獨立出去,生活上離開父母,並且告訴自己這是對的,能有喘息空間。
這種問題有了喘息空間還不夠,因為純愛型父母以愛之名,思想武裝強大,無孔不入,能把你什麼都安排好。
這就是我們諮詢師無能為力的地方了,因為這時候很多父母會強迫孩子終止諮詢,這類問題需要孩子不斷的強大,直到能治癒父母。
但是有一個方法,能讓你暫時的離開父母統治範圍:裝病!
純愛父母是真愛,孩子難受他們一樣難受的,所以對抗純愛父母最好的還是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3.純恨型
純恨型的孩子最辛苦,因為他們很容易的在成年之後脫離父母了,但是父母的精神控制還在,離開的是肉體,會使得這類孩子泛化憎恨,和整個外界格格不入,即使有了新的環境,依舊對周圍的人有恨。
這就是父母的控制方式,離開了我,你依舊滿懷憎恨。
方法特別簡單,做起來特別難:
對你的外界打開你的心,讓周圍的愛進來。


我在知乎收到過很多心理創傷邀請,我覺得你們too young,因為我還沒看到過比我童年更慘的。

計劃生育,一個陌生人家帶到2歲,3歲到奶奶身邊,奶奶把我一個人放在閣樓哭,一直哭到小腸氣掉下來,奶奶說我最高紀錄哭過23個小時。
4歲到媽媽身邊,因為沒喝過媽媽奶,她對我而言完全是陌生人,加上口欲期得不到滿足,一直咬衣服,因為咬衣服這件事,被我爸爸打過至少100個耳光。
媽媽是家族出了名的吝嗇,小時候我是所有親戚家最窮的,媽媽又非常嚴厲,常年把我關在家裡讀書。
大概小學的時候,看過爸爸砍人手,看過死嬰,看過被小偷殺死的屍體,不敢一個人睡覺。
媽媽為此嚴厲的批評我,認為我不像個男孩子。
那麼多個夜晚,我是蜷縮著睡著的。
爸爸常年不在家,母親要麼把我一個人扔在家裡,要麼無時無刻的監視我。

我很感謝,我經歷了這樣的童年,因為這是財富,無比巨大的財富。
因為痛苦過,即使生活中再有其他痛苦也不當回事了,
因為痛苦過,特別珍惜身邊的美好,一點都不想浪費。


你們像一個被鐵索綁著的人,憤怒的掙扎,不斷的前沖,直到精疲力竭,從來不願承認自己身上有鐵索。
要是你承認身上有鐵索,有無數種方法出去,自己嘗試開鎖,請別人幫忙,死命掙扎是最弱智的做法。
不認可現在,你就看不到過去,也就沒了未來。


[修改版Ⅰ]

乍一看,還以為是我忘記什麼時候自己提過這個問題。

我也超級自卑,而且最恐怖的是,我去年(大一下大二上)才慢慢察覺到自己很自卑。
現在回過頭來看,初中時我已經開始變得很自卑敏感了,高中時越發嚴重,只是那時的我只在意,這次考試有沒有比上次進步一些。從未想過審視自己的心裡狀態。

我到了大學經歷了一些人和一些事才發現自己很自卑,敏感,多疑,孤僻。很在乎他人的看法,對自己極為嚴苛(這也是我高考失敗的原因之一)。

雖然我在人前好像是一個開朗的女生,但是到了大學,我開始慢慢剖析自己的性格,才發現開朗只是我的面具,真實的樣子是不喜歡與很多人親近,無法與身邊的人掏心掏肺,特別是女生。對待身邊的人都表現的很客氣,以至於舍友好幾次直接說「你能不能不要在每次幫完你忙後就說謝謝,太客氣了,受不了」

直到今年過年,哥哥告訴我,你為什麼這麼愛取悅別人.....當時我聽到這句話,眼淚都要掉下來了。我後來想了很久很久,發現真的有這個問題,寫了很長的一段文字剖析了自己的性格。

的確我對自己很珍惜的人會採取取悅的態度,很敏感,小心翼翼害怕出錯,但是越是這樣就越容易出錯。一旦出錯就會很自責,其實非常多的問題都不是我的錯,我都會在內心裡認為是我的錯。

敏感的性格,會讓他人誤會成「你是在怕我」,於是包子形象就樹立起來了。所以不卑不亢反而會和大家相處的更好。

當我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後,開始鍛煉身體,每天在跑步機上,看著玻璃里的自己,告訴自己「你才是世界的中心,不要因為任何人和任何事而心情不好。不要去取悅任何人,特別是男生。你真的很贊,我相信你無論未來有多少磨難,你都不會走偏,都可以很好的處理,你不會被小小的困難打敗的,正如哥哥所說『成年人的世界就是這麼殘忍,你只能去面對』....」

我不知道效果怎麼樣,但是起碼這幾天只要心情不好(因為長期存在的問題),跑完步整個人都會舒服很多。


待續
別光點贊,不關注,這樣子這麼可以看到持續更新呢~

爪機黨,周末認真改改.....


看你的文字,首先有兩個感覺——一是有點驚訝,為何上面的內容會讓你覺得自己「愚蠢」——難道你覺得這麼清晰地描述自己、描述困擾自己的問題,是人人都做得到的么?更何況能表達出這些內容,說明你觀察自己的能力、和面對自己的坦誠……抱歉職業病,有點「見獵心喜」的趕腳——做諮詢師,最樂意看到的就是願意了解自己、同時又有能力觀察自己的人了……

第二個感覺,是你中間提到自己「缺乏理性分析能力」——呃,那上面這麼多條理清晰、冷靜理智的表達,莫非你還找人代筆了?!……

另外,最後的「愚蠢」和標題里的「如何改變」,讓我感覺到你對自己的嚴厲、不滿,甚至有些「恨」意。
也許你內心有一種矛盾:一方面希望「改變」自己、能讓自己好過一些,可是這種「改變」的願望,本身正是重複著對自己的苛刻、也重複著鞭撻自己、讓自己更痛苦。

簡單地說,也許你需要的「改變」,正是「別要求自己改變」!——寬容,恐怕才是你的童年經歷最缺少的東西,而不是愛——如果你缺的是「愛」本身,你就不會這麼在乎自己、不會這麼強烈地希望自己變得更好。
可能你並非沒有得到過愛,而是得到的愛里有太多「雜質」——比如焦慮、期望、擔憂……你的父母以為給你壓力,你才會活得更好,現在你也是這樣對待自己的。同時,也會不由自主地這樣對待別人……

是否能試著學習寬容自己呢?一點點來,有時做不到,也試著寬容自己的「做不到」。祝你好運~~

————————————————————微信公眾號:therapist5,歡迎訪問~:)


題主性格其實是不錯的,至少你對自己的性格和家庭方面的狀況認識蠻清醒的,但是可能你的自我價值和內心深處未挖掘出來的性格尚未了解,而且,你既然已經說明了這麼多情況,知道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就證明你是想通過尋求一些方法來改變自己的。

首先我要強調一點,缺愛沒有錯!!
(*^_^*題主完全不需要為這個感到羞愧)

但是,因為缺愛而對別人苛刻就是你的錯,缺愛不是你寬於待己苛求別人的理由,也不是你強求自己在別人面前表現自信私底下自傷自憐的理由。

如果說一定要去改變,才能夠讓自己真正自信起來的話,那麼就一心一意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它會在時間和實踐的醞釀中轉變為成就感,回報你付出的心血與精力,面對已有的成就,難道你還不能一點一點自信起來嗎?自信是通過實力來增強的。

你覺得自己做事幼稚舉止愚蠢,有個方法比較實在,那就是多經歷一些事情,也就是說,安安心心地接受成長、接受改變,但是成長不能急於求成,你只能把握或者創造更多的機會去經歷去看看。可以選擇多看看書,多出去外面旅遊,多和親近的人溝通,多看電視多看電影多看報刊,多和家人朋友互動,與同事一起出去玩。閱歷會讓你一點一點成熟的。

有個方法會有效地讓你從小細節處成長,那就是自我反省。比如今天你和你愛人有了一點小摩擦,你不小心說了對ta很苛刻的話,那麼道歉之後你要想想以後如果遇到這樣的事情該怎麼反應怎麼處理,你說你情緒無常,那是因為你不知道如何控制它,反省可以讓你盡量避免下次犯同樣的錯誤,前提是下次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時你能想起自己反省過得來的教訓總結,否則又會無止境地犯錯。
(在這裡我需要解釋一下:這種反省的前提是你需要接納你自己,接納一個不完美的自己,不小心做錯了事情傷害了別人時別太自責太苛求自己。而且這樣的反省是為了讓自己的實力更加強大,提升內外實力是提高自信的根本辦法。親測有效!)

控制自己情緒需要自己一點一點慢慢來,先從控制憤怒開始,只要你成功在第一次控制好憤怒,就能慢慢把自己的情緒掌握在手中。但是,控制情緒不是無條件忍讓,也不是委屈自己不發脾氣。如何控制情緒你可以去百度一下也可以在知乎裡面找找。有些書跟情商有關你可以去看看,比如《控制力》( 我沒看過,但是同學推薦我去看 )

題主應該是個很敏感的人,其實你有你的好,不需要太在意別人對你的評價。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別人怎麼可能真正地了解你並真切中肯地提出你的問題呢?他們只是從他們的角度看到你的不妥之處罷了,將心比心,其實你也會以你的角度看別人評價別人的難道不是嗎?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嘛。別人既然提出了你的不對自然有他的道理,但是你只要好好思考為什麼他會這麼說、他這麼說是站在什麼樣的立場的,想清楚了就會明白那個人到底說得對不對,明白下次該如何處理同樣的事情。而不是一味地聽到別人的評價裡面帶來的負面情緒。

說實話,愛情可以讓人懂得愛自己愛別人,你在和你的愛人相處時,要懂得尊重對方的生活方式,尊重對方的私人空間,尊重對方的已有的缺點,因為對方也會用同樣的尊重報答你。至於怎麼愛人怎麼愛己就是你日常生活中慢慢學的事情,但是學會了會讓你成長成熟得特別快。

如果題主想要更深層地了解自己,可以去找跟職業規劃有關的那種性格測試(大學生做的性格心理測試題),題很多但是一套題很系統,若是認真做完,就會得到讓你意料不到的結果,而且結果分析很全面很細緻。

最後,祝題主早日拜託煩惱!(≧﹏≦答案有點凌亂請不要介意)


我是農村留守兒童,七歲開始爸媽不在身邊直到現在28,我以前和題主一模一樣,甚至更壞,我所看到的都是缺點,自己的,別人的,公司的,中國的,最後到了「人類作為宇宙發展中的一個微小環節,起存在的意義在哪裡?」,這是我思考的最多的一個問題,當然結果是很消極的。但是現在自認為好點了,說下我的經驗吧:
讀一些心裡方面的書,比喻上面朋友提到的,我讀過一些基礎的,弗洛伊德和榮格的,讓自己清楚的認知這樣的自己存在是有其原因的,每當自己做錯了什麼事不要太過自責,找到原因努力改變;
多讀書,最好在某一領域有所鑽研,比喻歷史,這樣在朋友們聊天的時候,可以融入其中,既分享了知識,有帶來了交際的樂趣,通過每個人的思考方式,走入朋友的內心;
培養一項興趣愛好,比喻運動,每周去參加,我喜歡打乒乓球,非常喜歡,每周末都會積極的約三五個朋友去玩,運動讓你忘掉一切,會感覺到運動場上大家沒什麼區別,都一樣為輸贏較真為榮譽自豪為進步艱苦努力,見證自己的朋友的努力和汗水沒白費,大家一起成長,有什麼比一路風雨走過來更能培養感情的呢;
學會感恩,感謝那些幫助過自己的人,給自己帶來正能量的人,影響到自己的人,不要對人太苛刻,認識到每個人都有缺點也有優點,多去學習別人的優點;
開放自己的內心,對別人說出自己真實的內心感受,不要怕嘲笑,不要怕受傷,說出之後你會發現周圍的人都很善良,他們會表達自己的看法,多聽聽別人對自己忍受不了的事情的看法,會學到很多東西,不要認為自己內心很醜陋而不敢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只有改革開放才能進步嘛;
在自己做出不好的事情之後學會寬恕自己,不要一直糾結著,學會忘記,並且找到問題所在,嘗試下次用另種方式解決問題,對比不同的解決方式,會有意外的收穫,不要思維固化,循規蹈矩,切記剛愎自用,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學會自取好的,對自己有利的。晚了,就到這裡吧,謝謝!


在馬戲團,馴獸師為了讓老虎聽話,只有在它們聽話完成馴獸師的要求時,才會給它們吃的。於是聽話上進的小老虎們努力地練習,吃地又飽又好,而不上進的小老虎們不好好練習,從來都吃不飽。
在茂密的森林裡,兇猛健壯的大老虎從小就知道,沒有食物自己可以去捕食,反正餓不著,這才是一個老虎的生活。
老虎追求食物,而現代的人一般不缺吃穿,追求愛和幸福。
馬戲團的小老虎就像有些人,拼了命努力,去追求來自別人的認同,認為自己足夠優秀才能獲得別人的愛。自己內心的愛和認可的需求怎麼樣都填不滿,何談給別人愛呢?
而森林裡面的大老虎,能自己捕食,他們去做自己想做的,也會努力上進,也會懶懶散散,但是追求內心的想法,不必向馴獸師要食物。就像成熟而且內心強大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人,他們自己可以給自己認可和愛,不必努力迎合別人來獲得認同和愛,他們也可以給別人愛。
在一個月黑風高小老虎和大老虎都餓地睡不著的夜裡,小老虎能像大老虎一樣霸氣地說一句:「媽了個蛋,勞資要去羊村抓羊吃」,還是心中暗自加油要繼續努力表現,馴獸師就會多給一點吃的?
掙脫馬戲團的那個籠子吧,去森林裡,自己去捕食。為什麼要對馴獸師搖尾乞憐,為什麼要壓制真正的內心想法而去迎合別人。去做一隻森林裡的大老虎,要相信,你所需要的認可和愛,你可以給自己!


看你的表述,你已經很了解自己了,而且從你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你並不是「不能理智分析問題」的哦,你的表述就很客觀、理智、透徹啊。而你又能夠面對的問題,並且尋求改變,又懂得適當的求助,所以我想你肯定會越變越好的。

你說的這些問題的核心都在於:自我感很低。
自我感低是沒有安全感、過度脆弱、強勢、在意他人看法等等問題的核心。
1.學會把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身上,向內看。比如他人並不算失禮的批評和指責瞬間激怒了你,學會向內看,不是他人的行為讓你有了憤怒的情緒,而是他人的行為挑起了你童年不被認可的舊傷,這樣你就知道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不要去惡毒地攻擊他人。
當然這並不是要你一味的忍讓,而是在情緒平靜下來之後,再去找他人理論。比如說你可以告訴他們:你說的是對的,但你剛剛那麼說讓我有點難以接受
2.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看到他人身上你討厭的地方,往往你自己也有,不然你看不見,只不過程度輕一點而已。比如你看到一個人婆婆媽媽,你很討厭他,你可以告訴自己:嗯,他很婆婆媽媽,但有時候我自己也是這樣。嗯,我也很婆婆媽媽,這沒關係啊。
3.學會獨立。腳踏實地的努力,做一些自己認為自己做不到的事、做不好的事,也就是step out of your comfortable zone ,從一些小事中積累成就感。
4. 學會示弱。當你學會更直接的表達自己的需求時,可能比你故作強硬更能得到,在與他人的關係上就會更和諧。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要靠感情鏈接,示弱才能做到;用強硬,那不過是控制,沒人喜歡被控制。

5.慢慢練習以上,時間久了也就慢慢變成自己為人處事的方式了。如果自己的力量不夠,有選擇的求助能力也是成熟的一種表現。比如你可以求助專業的心理醫生和治療師。

另外,推薦張德芬的那套書,或許對你有用。她有講到童年創傷療愈,雖然是從靈修的角度,而不是正宗的心理學,但我覺得還是有科學依據的,所以有參考價值。
具體名字我記不清楚了,你百度一下。
反正這些東西對我的幫助是很大的。

最後希望你不要因為這個覺得自卑,每個靈魂都有缺口,這不丟人。你能面對自己的問題,說明你很勇敢了!這是值得讓人欣賞的!
祝一切順利。


個人覺得與題主很像,因為還處於自我摸索階段,所以給不了題主有用的答案,但建議題主學會自我反省,深入了解自己。
題主目前知道自身不自信等等是由於從小缺愛形成(抱抱~),但這個緣由很難給題主帶來正能量,因為我曾一度質問身邊的人為什麼我就不能和別的孩子一樣被父母呵護,為什麼我就要經歷種種不好的事情。。。如果題主也陷入這種苦惱當中,我勸題主認命,因為這個是已經發生的,接受才是最正確的做法!
我覺得題主目前應該有這樣的想法:「一個人一個命」,以前發生的所有事都是我的命,還有「人生本來就是艱難的!」,一定要深刻認識第二句話!我相信題主想通的話會很有幫助。
然後題主需要多讀書,或者多看哲理性的語句,刷微博或者刷知乎都行,然後反觀自己,是不是有些錯誤自己一直在犯?我以前從來不看書,但是喜歡刷微博,後來從微博上看到很多醍醐灌頂的東西,才發現這麼多年沒有朋友,不自信,沒人疼很大一部分都是自己的原因,就像題主所說,不會愛自己更不會愛別人!
我曾是個很自私的人,這點在我活了24年之後才發現,我曾經脾氣暴躁,在學會反省之後慢慢變得溫和,每一個小情緒我都會深度挖掘,我為什麼開心?為什麼難過?為什麼生氣?等你徹底學會和自己溝通之後,了解自己之後,很多事情就會潛移默化,你會變得開始尊重別人,開始溫和寬容,開始收到別人的反饋,開始覺得幸福。。。
但是很抱歉,對於如何變得自信我確實還不知道,因為我還處於極度自卑階段,並且我的反省目前處於瓶頸階段,從曾經的只認為自己是對的過渡到了只認為自己是錯的階段,有點極端,不過,總有過度階段,至少我現在比以前幸福的多!
真心希望題主儘快走出自己的低谷期,畢竟人生這麼美好!
(手機碼字,有點混亂,見諒)


第一次被邀請謝謝……我不是專業科班出身,從接受過心理諮詢的角度說說自己的看法吧。題主會提出問題求並且想要尋求改變,已經很有自省的意識了,踏出解決問題的第一步,真的很棒。我能給的建議只有一個,找一個靠譜的諮詢機構,接受你覺得可以信任的諮詢師的專業諮詢,藉助專業的力量,弄清楚自己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這些問題,才能知道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來改善。和身體生病一個道理,先確切地弄清楚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才能對症下藥。題主提到的現狀和對自己的剖析,很好,但是還不夠具體和深入。在諮詢的過程中,你會發現更深入核心的東西,任何人都沒有資格扮演人生導師告訴你為什麼和怎麼做,除了你自己。所有你不愉快的現狀的答案,都埋藏在你自己的歷史裡,如果你足夠想面對,想改變,那就和諮詢師一起去重新認識自己,才能真正卸下負擔輕鬆前行。祝好。


你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當然,你還可以做其他的一些事情,讓你的生活,或者是幸福感慢慢提升。

最好的方法是,尋找適合的心理醫生,我想你在北京,那應該會有很多。或者可以看 @簡里里 他們的簡單心理。

另外說一下我的一些很小的建議。

你要先學會接受這個事情,也就是心理學上的接納,接納家庭,接納父母,接納自己。

然後再開始慢慢學會把事情的底線放得低一點,對自己的要求低一點,對「愛的人」的要求也低一點,包括父母。

慢慢的,你會變得平和了,你會學會和別人相處,也會慢慢的建立好親密關係了。


ps,可以考慮養小動物,學會和動物建立聯繫。


這麼多回答,我的答案估計題主是看不到了,那就寫給關注我的朋友們吧,略表對你們關注的感謝。好,切入正題,先說觀點:題主自我要求太高,過於追求完美導致了自我評價低下情緒低落。這世上沒有完美的人,只有不斷追求完美的人,但題主的問題在於追求完美的心情過於急切。從你的自我表述來看,條理清晰用詞準確有事實有分析有結論,都快趕上心理分析報告了(估計題主沒少看心理書籍),單從這點看你比太多人強多了,且不說「從小學習成績優異,長大後朋友評價正面」,你還想咋滴?!別忘了你的基本屬性~凡人!既然不是聖人,幹嘛拿那麼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假如真有金手指能讓你瞬間變完美從此不再犯錯永遠正確,你確信要過這樣的生活?!題主,你自我分析的那些個缺點可以有嘛,可以做為人生自我完善的目標一步步慢慢來,說不定會有別樣的樂趣與體驗喲。送你一段電影台詞,「我也想今天就消滅幾百萬敵人,明天就解放全中國,可是不行啊,同志,今天我們後退是為了明天大步前進」。今天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是為了塑造未來更完美的自我。


推薦閱讀:

覺得手伸進去摸人妖胸還很享受的拍照的男的很噁心很低俗只有我一個人嗎?
有誰能夠解決人格解體這個病症?
敏感,容易把玩笑話當真,很煩,怎麼辦?
童年時期與妹妹有過性遊戲或者性行為,如何疏導?
為什麼我希望做錯的人向自己道歉,道歉後卻又不原諒?

TAG:心理治療 | 心理 | 心理諮詢 | 心理調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