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有沒有一種現象使人覺得過去的東西總是比現在好?


恰巧記得看過一篇文章,說的就是這個問題,文中提出了兩個解釋:
1.Leaf Van Boven, Katherine White, and Michaela Huber in the August(2009)做過一個實驗,讓一組人先看一個恐怖電影,讓他們衡量這個電影恐怖的程度,他們都說非常恐怖。然後過了二十分鐘,讓他們看了第二部恐怖電影,結束之後,讓他們重新衡量第一部恐怖電影的恐怖程度,這時候發現了他們對第一部電影的評價有明顯的下降,甚至變成不怎麼恐怖了。

回想一下自己的例子,大家應該都做過糗事,比如說唱歌的時候非要點音很高的歌,第一個音就破了,或者玩旋轉木馬的時候摔下來了,大家都在笑你,或者考試沒考好,班主任批評你了,這些事情最糗最讓你難受最記憶猶新的那一點就在事情發生到之後的很短一段時間,然後他們就弱化了,如果你今天遇到一件糗事,你八成會說:這他媽是我遇到最糗的事情。因為在你的腦中這是最顯著的事情,你無法站在公正的角度和以前的事情做出比較。

2.Tory Higgins and Charles Stangor 在1988年就提出,當人們回想過去的時候,他們只記得他們對於事情的印象和評價,而不記得具體的細節。
比如說一群高中生,讓他們看學校的音樂會,他們會說棒極了!
但是當我們長大了,見過很多音樂會,我們漸漸麻木,我們再也難以有最初的棒極了的感覺了。

我見過很多人評價以前的動畫片比現在的好多了,灌籃高手,蠟筆小新,黑貓警長,葫蘆娃什麼的,完爆現在的動畫,為什麼?因為這些動畫對於他們童年來說自然是非常好的,他們只記得他們童年時候對事情的印象,而不是細節,如果你讓他們現在去看那些動畫片,他們會說,哎呀怎麼這樣啊,投一個球就投了一集啊。

當我們遇到越來越多的事情,越來越成熟,我們就會越懷念以前年少無知時候最真正的感動,再也回不去了,再也回不去了。

Reference:
http://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ulterior-motives/200908/the-past-is-both-better-and-less-intense-the-present


謝邀,似乎這是個普遍的現象。首先明確一點,人的回憶不可能只記得快樂,不記得痛苦,這種說法本身就是為了回答而回答的,所以要盡量避開這一點,我認為是以下幾點:

1.對情緒的錯誤歸因。一件事情如果能被回憶起來,回憶這個過程本身就會帶來積極的情緒,因為它代表著「你在回憶這件事情上是成功的」。那麼,人一旦有了積極的情緒,下意識地會尋找這個情緒產生的原因,這時人們就可能把這種積極情緒的原因歸結到過去的事情,從而強化了過去的美好。情緒二因論(Two Factor Theory of Emotion)還有一個有趣的結果就是「弔橋效應」,同樣可以情緒錯誤歸因作為佐證。

2.尋找comfort zone.精神分析理論中有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叫做「退行」,它強調的是,緩解焦慮的方式之一就是回憶過去,甚至採取幼稚的方式來面對現在。我們可以經常看見,一個人可勁兒得說過去有多麼多麼好,一般是對現實心存焦慮,或者用誇讚過去的方式來抒發自己對現實狀態的不滿。
過去的生活就是一個安全區,讓自己可以躲在裡面,暫時逃避現實的壓力,還可以用來恢復心理能量。比如我們對經典電視劇的懷念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現在電視劇的不給力。

3.重構式記憶。記憶不是一個對過去的完全重現,個體在回憶過去的時候,經常會摻雜自己目前的心理狀態。心理學家Loftus曾經對目擊證人所做的研究表明,回憶時候的壓力,情境的不明確,甚至提問的方式都會極大程度上「修改」個體的記憶。很多過去的事情都是模糊的,而我們的關注焦點」是現在,今天發生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們因為「焦點放在現在」的緣故會覺得糟透了,與過去的比較中就會認為過去是好的。 @黃辛 也提到了這一點,推薦詳細閱讀他的答案。

4.走認知捷徑。回憶全部的事情是不可能的,我們經常會採用一種叫做「代表性啟發」的捷徑,即把我們印象深的事情用來代表整個過去。電影《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說的就是這樣一個現象,主人公對那個黃金時代的嚮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所喜愛且關注的作家,詩人,藝術家都在那個時代,他把傑出人物當做一個時代的代表,其實那個時代連抗生素,麻醉劑都沒有。同樣的,人們回憶過去時代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可能他的錢包剛被偷,從而使得關注點發生了變化,簡單對比就得出過去的時代更好。


「過去的東西」跟「得不到的東西」差不多,都是被你刻意無限美化了。


舉個例子來說,我有一次偶爾吃到一種特產點心,第一口就被震驚了,哇塞,原來世界上有這麼好吃的點心,跟古裝劇上宮宴演得那麼好吃的感覺一樣,入口即化,甜而不膩,香氣縈繞久而不散,恨不得連舌頭都吃掉,然後我之後就一直找這種點心,因為不知道名字,不知道產地,找了有一年多後才找到,當即買了一大包,再吃就覺得只是比一般的略微好吃了一點,再也沒有當年那種震撼的感覺了,有一點小失望。
這是什麼原因呢,點心沒有變,變的是人而已。越長大,經歷嘗試過的也越多,再也沒有當初那種純粹的心了,當然也沒有當初那種感覺,會想原來過去真的比現在好呀。
當然,這只是一種感受,對於人來說,活在當下才是重要的,往事不可追,明日不可知,把握放下,努力生活,擁有震撼生命的記憶才不枉此生。縱使記憶再美好,只是過去而已。


關於這個問題我有一個十分「民科」式的答案——人會懷念過去的種種美好,其實只是在懷念自己已然逝去的青春。


現在不好就懷念過去


過去的東西好不好 不好說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以前的你更年輕
我們之所以懷念 不是事物的美好 而是歲月的青蔥 以及在那青蔥歲月所接觸的東西


1.積極的記憶構建會美化過去。人們在回憶時會將許多細節回想的比實際更加美好,常常出現給回憶蒙上玫瑰色的情況。
2.對過去的記憶模糊時,現在的感覺主導了回憶。如果對現狀不滿,可能會以更加積極的狀態回憶過去。


因為,人總是難忘最初的感動~


有人覺得過去美好,有人覺得當下美好,有人覺得可能未來會美好。
這些都取決於不同人的不同時間人格


還是推薦看書吧 津巴多時間心理學 (豆瓣)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發現很多人都沒有看到題主頭三個字「心理學」,我認為從心理學的角度講這應當屬於「邊際效應遞減」。

首先要重新表述一下我對題主問題的理解,其實人們並不是普遍認為過去的就比現有的好,很多人也覺得未來會比現在好,換句話說是「未擁有的比已擁有的好」,誠如那句歌詞:「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具體到題主的問題上就是「失去的比現在的好」,這就屬於邊際效應遞減。這個理論原本產生於微觀經濟學,講的是當你連續消費某一物品時,它的總效用是是在增加的,但是它的邊際效用,也就是後期每消費一個該物品增加的效用量,有遞減的趨勢。

這個效應其實在生活中有很廣泛的體現,可以是衣服、零食,也可以是。。女朋友。至少我看到這個問題想到的第一個栗子就是女朋友= =||

假設你第一天吃了個可愛多,你會覺得哇塞超好吃,可是要是讓你天天吃可愛多,是個人都會膩的,你會說我靠能不能給我來個哈根達斯啊/我靠我好想吃小時候的娃娃臉雪糕啊。此時的狀況就是「邊際效應遞減」,但是如果以後再也不讓你吃可愛多了,你的反應就會像吃不到娃娃臉雪糕一樣,越得不到越想要。

過去的女朋友為什麼比現在的女朋友好?剛和新女友在一起的時候人們肯定不是這樣想的,假設剛有新女友的時候新女友的效用是1,前女友在你眼裡的效用是0(說實話我覺得很多男生眼裡前女友的效用從來都不是0呢。。),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新女友的效用變得越來越小,變成了0.1,而前女友在你眼裡就變成了1。綜上所述,前女友突然就比現女友好了、、、

以上,就是邊際效應遞減在心理學上的體現,說來說去,還是「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少年時候喝60度白酒,一口就可能喝醉了,但堅持30年,可能一斤下肚也不會醉,但這不是因為過去的酒更濃。就像光腳走路會起老繭一樣,心靈感悟也會起老繭。這是今不如昔心態的原因之一。

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人們懷舊時,實質上是懷念的是青春,有句話叫"不是過去有多好,而是那時我們還年輕"。人的身體在20幾歲到達巔峰狀態以後,就慢慢開始走下坡路,剩餘的三分之二人生都不及年輕狀態,所以,對青春的懷念將伴隨餘生,懷舊是必然的。


《把時間當作朋友》里曾說過,人們總是習慣性忘記痛苦。所以喜歡懷舊,因為時間久了,人們把所經歷的痛苦忘記了。

另外,因為人生總是面臨各種選擇,隨著年齡的增長,選擇的成本不斷提高,要付出的代價也更多,所以會給人們帶來壓力和不快。


論減輕生活的痛苦。

——減輕生活痛苦的主要方法是把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理想化,把自己目光放逐到一定距離之外,忽略細節,絕不要太精確地看待現實/過去。

如果把記憶里過去那些美好時光放在顯微鏡下,你會發現,伴隨美好的,有那麼多不堪,無奈,窘迫和糾結。


很重要的一點是個人付出,如果過去付出很多,卻依舊認為不好。就會引起認知失調,我們只希望為好的東西付出努力,如果不好的我們也付出很多努力呢?那樣就和自己的認知產生了矛盾,例如:軍訓,題海戰術,那怎麼辦呢?選擇性記憶,將好的調出來,壞的試著遺忘,哇塞,過去我一直是這樣的理念呢…但現在怎麼會這樣,於是就認為過去的東西總是比現在好…

我只是從很小一方面來說…多多指教

相關鏈接你我都有的經歷:對一件事付出越多,越無法自拔


因為以前的日子節奏很慢,選擇也少,一件事情你有時間去慢慢體會其中的美妙和幸福,如今,你麻木了懶惰了


「唯有舊日子能帶來幸福。」 ——柏樺的詩


有的是失去後的追悔莫及,那是一種無法掌控的感覺,始終想要駕馭。


這種心理上使人覺得過去的東西比現在好的現象,有時候其實是通過視覺傳達給心理的真真切切的感知啊。


推薦閱讀:

如何看出一個人有沒有家庭暴力傾向?
真的有「選擇恐懼症」這種病嗎?
為什麼人們對貓的情緒都那麼極端?喜歡的人特別喜歡,討厭的人特別討厭!
自私真的不好嗎?
女生喜歡NBA是一種什麼心理?

TAG:心理學 | 日常心理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