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選擇恐懼症」這種病嗎?

這是「病」嗎?是什麼樣的一種病?或者是什麼樣的失調狀態?有辦法調試嗎?


時間有些久遠,一些地方可能有點忘了。真正的選擇恐懼症是有的,但並非一般人所能想像。那種病是由於大腦海馬體(或許是前額葉,抱歉記不清了,反正是大腦某一部分)受損,導致病人無法對選擇做出正確的判定,舉個例子,超市的收銀台通常有好幾個,這種病人會在幾個收銀台面前徘徊不定,即使所有收銀台都沒人也是如此,因為無法對識別的信息做處理。而你所謂的選擇恐懼症只是一個類似決策力的心理素質而已,就像有些人天生勇敢,而一些人天生懦弱,你能說這是病?


我一直覺得 選擇 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我發現星座書特別不靠譜的開端,就是發現我有嚴重的選擇恐懼症。
我不是水平座啊,可我還是有嚴重的選擇恐懼症。為了治癒這種疾病,我幾十年來一直致力於剖析自己的心理狀態,分析各種選擇症患者的行為動機,不停奔走在為這種疾病尋找良方的道路上,至今,雖屢屢複發,但確實也有應對的法子了。
癥狀初露端倪是小學。我們單位里的幾家人的孩子上同一所小學,就包了一輛麵包車接送我們上下學。如果來得早,上車的時候所有座位都是空的,想坐哪個坐哪個,如果來晚了,可能就只剩門口那個加上去的塑料凳子。
我當時有三種心理狀態:如果還剩下五個以上的空座,我會糾結很久要選哪個,最後選哪個都會對其它的戀戀不捨;如果還剩下一個座位,我會覺得好慘啊只剩下一個了;如果還剩下兩三個座位,有得選也不用思考太多,極其爽。

選擇恐懼症,基本表現就是遇到多個選擇的時候,多方權衡,拿不定主意,嚴重時可表現為,糾結到死。
病因根源有兩種情況,一是懶癌晚期併發症,二是利弊算計成癮性誘發症。
想要治療選擇恐懼症,重要的是對症下藥。
懶癌晚期患者請繼續往下瀏覽第一部分,算計成癮患者請直接跳入第二部分。
懶癌晚期這種病的併發症不僅有選擇恐懼症,還有拖延症、邋遢症等並發性疾病。很難治癒,只能是針對各種顯性併發症進行臨床治療。
懶癌晚期導致的選擇恐懼,典型臨床表現為和朋友出去吃飯時候從來不點菜,全是對方點(排除謙讓心態),要麼就直接要餐廳推薦菜品,直接結果可能導致點了不喜歡的菜品,吃不飽或吃不好,或者被餐廳坑。最終礙於面子又不好說。這類患者的臉皮需要進行一定程度地增厚處理,否則則會導致身體其他部分的功能失調。如果單獨吃飯,可能永遠都只點一種菜,然後美名其曰專一,結果可能導致偏食,營養不良等病症。
懶癌晚期導致的選擇恐懼,總體來說,無需動腦思考過多問題,對於腦容量有一定的好處,但是長期來講不利於大腦的開發以及身體的健康,這種疾病是典型的富貴病,好的只要你有條件,什麼你都不用操心,由別人為你費心操持,那自然很好。但目前來看,該病症的患者大多數是屬於買哪一種泡麵品牌的平民階級選擇恐懼症患者。
治癒方法:如果不能徹底挽救自己懶得想問題的病症,那麼我在這裡給出的建議就是,舉個栗子,點菜的時候,給各種菜品排一個順序,可以以頁碼、價格等方式,每次點菜就按照順序來,拒絕重複點菜。
也就是說,需要選擇的時候,把各種選擇排個1234,按照順序,每次依次選擇不同的選項。
當然,如果遇到只有一次機會的選擇,你又懶得想,那就只有一種辦法,扔色子。

算計成癮性患者又是一種什麼情況呢?
我曾經看過一個故事,一個哲學家被一個女人追求,這個哲學家就開始分析結婚對於自己的利弊,把各項利弊一一例舉,分析的有理有據,最後發現利弊對等,他就想,那麼非要做出一個選擇的話,自己單身了很多年,結婚還沒有嘗試過,那麼就應該去實踐。因此他去敲那個女人的家門,很激動地想要告訴她自己的決定,結果門開了,那個女人抱著一個孩子,牽著一個孩子,門裡傳來一個男性的聲音:「老婆,誰敲門啊。」
這個哲學家就是典型的該病症患者。
簡單來說,要得這個病,需要強大的搜集信息的能力以及高度發達的邏輯思維。所並發的選擇困難症成因主要是選擇太多,優劣難分,渴望最優選擇,不願意吃一丁點虧。
典型臨床表現為假期旅行選擇中,去韓國自由行還是去斯里蘭卡義工旅行,該病患者常常仔細分辨兩種選擇的利弊,以不同的維度作為打分的標準。韓國可以看到各種美女帥哥還可以代購化妝品,加一分;斯里蘭卡可以感受不一樣的異域風情,加一分;韓國自由行時間自由掌控,加一分;斯里蘭卡義工旅行深度體驗當地生活,加一分……
算計成癮綜合症誘發的選擇恐懼症,輕則做出選擇後對另一個選項念念不忘,導致食不知味,睡不安寢,無論如何選擇都會後悔。重則大腦呈現漿糊狀態,思維達到混亂,最終錯失時機,懊悔終身。嚴重的,可能引發人格分裂,精神失常等高端疾病。
總體而言,這是一種被俗稱為思慮周全也就是舉棋不定的癥狀。這是一種如果內力不足極其容易走火入魔的病症。內力在這裡可以理解為智商水平,當然,140以上的智商足以應付這種疾病帶來的負面影響,而智商不足的大多數,在多方面搜集信息,然後分析信息,評價信息,作出決定的這些環節中,只要一個環節出了岔子,大腦的漿糊狀態就非常容易形成,最後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
治癒方法:根據題干(也就是選擇的目的),列舉出對自己最重要的幾個大點,6-10個為佳,排序,利用excel表,縱軸是選項,橫軸是關鍵點,看每個選項能否滿足各個關鍵點,能滿足的就在對應方框里進行標記,最後選出標記最多的那個選項。
如果有並列的情況,那就只有一個辦法,扔色子。

對症下藥,祝君早日康復。
以下是雞湯 贈品 ,作為補品選擇飲用即可
作為一個帶有數十年病史的選擇恐懼症患者,可以說深受其擾。雖然也知道如何解決,但最重要的一點,使我連自己最想要什麼最適合什麼,我都不知道,或者說,我現在想要的,可能在真正嘗試了之後才發現這根本不適合我。很多時候自己描摹的未來僅僅是憑藉自己現有的信息創造出來的一種幻象。年輕的時候初生牛犢不怕虎,依據著滿心的理想主義,做出那些看似極有勇氣的決定,時間過去,理想的光輝逐漸消散之後現實的堅硬一點一點暴露在我們的眼前然後蠶食著我們的信心和希望。
我感覺近幾個月和朋友聊天的時候,說得最多的就是 好絕望 。「絕望」兩個字,有一些戲謔,也有一些無奈,當然也是真實。
我總相信沒有一個選擇是可以決定我們一生的。可是,人生的每一種選擇,都是由你來作出決定的,都是由帶著同一價值觀的你本人,作出選擇的。很多很多個你曾遇到的選擇就是那些個把你引上某一條路的路標,一路上有好多好多。
正因為這樣,我們開始懼怕做決定,懼怕因作出這些決定而需要承擔的那些責任。我們難以做決定,是由於接觸到的信息量太大,也是由於對自身認識不清。
可有幾個人能看得清自己啊?何況是未來的自己。
幾年前我還覺得自己是一個為了事業可以不顧一切可以廢寢忘食的人,而現在,我發現我好像是一個想要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後吃飽穿暖曬太陽的人。
到底什麼才是想要的啊?反正怎麼樣選擇都會後悔。

不如扔色子。


2首先我先肯定的回答題主,是有這種病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見的大多數說自己選擇恐懼的人都不是真的。那麼如何區分兩者呢?專業教科書上並沒有涉及,在這裡就個人觀點談談,不喜吻噴。
第一:選擇恐懼症患者的恐懼源並不是選擇的內容,而是選擇這一過程。舉個例子,很多人吃中午飯不知道吃什麼好,就說自己是有選擇恐懼症的,但其實他們無法做出選擇的原因是對於一個每天重複的選擇的排斥與逃避。並不是我們所說的選擇恐懼症。對於患者內容並不起到決定性作用。也就是說無論是做出什麼選擇,患者多多少少都會表現出不安。
第二:選擇恐懼症的表現不僅僅是做不出選擇,還會有一些病理反應,比如身體發抖,流汗,嘴角抽搐(或伴隨口中喃喃自語),這是一種心理障礙,當障礙難以逾越就會產生身體上的不自然反應。
第三:選擇恐懼症的患者一般都是自卑的人,因為對於自我的不滿而產生了一種不相信自己的情緒,而無法做出選擇正是這種情緒的具象化體現。也就是說,大多數選擇恐懼症患者會在面臨選擇的時候選擇依賴別人的選擇。
第四:我們生活中見到的更多的是孟喬森綜合症或者是過於爛俗的自我調侃。
大概就這樣,非專業心理學人士,只是偶爾翻看相關書籍,如有謬誤,還望指出。
——————————分割線——————————
補充一下治療方法,該病症本身其實是一種心理障礙,一般來說在治療開始時需要醫生給病人清晰最基本的兩個原則:
1.你必須做出選擇
2.你相信自己做出的選擇,即使做出了錯誤的選擇,你也能很好的承擔後果。
在這裡問了下學臨床心理學的朋友,他說首先是帶領病人做一些限時的選擇訓練並在選擇完成後和病人探討所選物品的優點,形成選擇的邏輯,並在這個階段淡化責任意識。如果收效,那麼就可以培養病人的自信,樹立正確的選擇及負責觀念。


搞不懂這個和〖窮〗有什麼關係
大部分選擇恐懼的也是在幾個價格區間差不多的東西之間搖擺不定

生活中,用〖窮〗來解釋自己選擇恐懼症的大抵只是自嘲罷了 。

比如我的土豪同學畢業後去北京工作,打電話給我抱怨是買四環的房子還是五環的房子加個豪車,自嘲一下自己選擇恐懼症。
這年頭的人沒事兒不給自己找點稀奇古怪的毛病似乎就跟不上時代了。朱德庸的漫畫題目就挺好。這是個〖大家都有病〗的時代。什麼密集恐懼症,選擇恐懼症,拖延症。聽著是病,大部分時候只是自己的小事情小情緒需要無限放大引起其他人的關注。


希望這不是一個自問自答抖機靈騙投票的問題……因為這個微博段子太老了……

選擇恐懼症,就是選擇困難唄……

女朋友選誰好? A腿太粗,B眼睛不夠大,C皮膚不夠白

恩,如果有個D腿細眼睛大皮膚白,你就沒有選擇困難了……(雖然D未必選你

說到底,是完美主義惹的禍……

思前想後,前顧後盼,就是等一個可以滿足你所有需求的選項……

在沒有這個選項的時候,就是一個極其痛苦的取捨階段……

你實在區分不出哪個選項的優點突出到可以彌補它的劣處……

也區分不出哪個選項的優點可以蓋過別的選項的優點……

如果說選擇困難是因為窮,一定條件下成立……

但在只能選一個的情況下不成立,比如老婆,比如大學,比如公司……

關於怎麼調試,

當你面對N個選項久久下不了判斷的時候,得到的信息其實是,這幾個選項差不多,你隨便選哪個都一樣,要麼就去努力成為一個能通吃所有選項的人。


現在大多數人自嘲的【選擇恐懼症】不過是無病呻吟或者幾個段子手寫的東西對號入座就覺得自己有這個問題了。
其實只是出於懦弱和不敢負責任→我選了這個有什麼後果,這個後果我能承擔嗎?選另一個又會怎麼樣?沒辦法判斷,對自己不自信,就不敢做選擇而把責任歸咎於自己有病。
又或者是出於貪心→選這個好像不錯,但是另外一個放棄了也好像很可惜,但是又只能二選一。這個是現在段子手說的,因為窮。
我認為真正的選擇恐懼症,是一樣的東西一樣的事情,完全不知道也不確定自己該從哪兒下手。就好像一盤切的一模一樣大小形狀的水果擺在你面前,你不知道從哪一個吃起,所以乾脆放棄了吃這盤水果。
↑正常人會糾結這個嗎??

當然這只是我自己的理解,畢竟我不是學精神疾病的。


其實男的選擇困難大多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你從沒接觸過,或者了解不深,所以不知道選哪一個。還有一種是你都很了解,但你不知道哪一種更適合你。第一種屬於多幾次就懂,第二屬於不了解自己


我自己就有這樣的情況,可能只是去不去哪個地方,飯碗里加不加糖,待會出不出去這樣的小問題都足以讓我痛苦萬分

有時情緒激動時全身發顫說話困難


今天和朋友約吃飯,然後關於吃什麼這個問題我糾結了好久。從網紅咖啡店到火鍋到川菜,半小時我已經更換了好多地方。最後我說,我有選擇恐懼症,別問我。

之前和另一朋友出去吃飯看著菜單,他問我,吃啥?我頓了頓,嗯,我有選擇恐懼症,別問我。

又有一次和一個朋友吃好飯決定接下來去哪兒玩,我說,我有選擇恐懼症,她說,這麼巧,我也有!碰到這種情況,我只能硬著頭皮閉著眼睛隨便說一個目的地……

還有一次去看電影,對方問我,想看什麼電影?我當時真是要瘋,隨便選一部給我啊,不要再問我了!

我的手機里有各種app,在美國就用groupon, yelp(yelp真是幫了我的大忙),在中國就用大眾點評、餓了么、小紅書、微博解決到底要去哪兒吃喝玩樂的大問題。

下午去買衣服,又開始糾結該買哪一件。是便宜點的那件,還是貴點的?是長款的,還是短款的?

終於,再也忍受不了自己的我,發了一條朋友圈:如何克服選擇恐懼症。

瞬間收穫好多條建議:

丟硬幣。

都選呀。

有錢都買!

買買買!

找個信任的人,然後問他!

死(……)

考慮周全,果斷選擇。

有錢就沒問題了!

最想要的是哪個,就選哪個。

多賺錢!

嗯……一切問題的根源都來自於萬惡的金錢。

錢多了還糾結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要什麼就要什麼。何必瞻前顧後,何必反覆比較呢。

所以,看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註定只能繼續做一個有選擇恐懼症的人了。


我也是深陷其中但自己又是堅持乾貨才是解藥,我來說說我總結的方法吧,歡迎質疑與研究:1、兩個事物作比較,看哪個更急迫。兩件和多件事物作比較看哪個符合需求最多其中最重要的需求一定要滿足。


實力演繹什麼叫「不要隨便叫醒一個大魔王,我醒了連我自己都害怕」的張繼科。

讓人牢記「肉體第一,比賽第二」世界上最不適合穿衣服的男人寧澤濤……

這個夏天的里約奧運會,「寒流」「清流」「暖流」「泥石流」齊上陣,選誰做「老公」可讓迷妹們傷透了腦筋。

其實不光是選老公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也會受到各種選擇的困擾,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選擇恐懼症

約會前準備穿衣服出門,十幾件衣服擺在那,卻不知道選哪件,

猶豫了半小時,約會又遲到了…

去超市買飲料,來到飲料區,看到上百種飲料擺在貨架上,

貨架前選了半小時,最後還是回家喝白開水…

來到小吃街,面對各式各樣的小吃美食,男友問我吃什麼,

猶豫地轉了一大圈,還是決定讓男友來選!

……

調查顯示,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每天大概需要做70個決定。這個統計結果對於選擇恐懼症患者來說,簡直就是噩夢。

心理學家謝娜·艾揚格(Sheena Iyengar)做過一個經典實驗:在超市的桌子上給顧客提供6種或者24種果醬讓大家免費試吃,然後統計他們試吃的種類數以及試吃後的購買意願。

結果顯示,無論選項數量是6種還是24種,人們都只會品嘗其中的一、兩種。此外,選擇的數量影響了人們的購買意願:面對6種選擇時,有30%的人真的購買了其中的一種果醬;而面對24種選擇時,卻幾乎沒有人願意掏錢購買。


可是,這是為什麼呢?


認知科學家告訴你答案,正如肌肉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活動後會變疲勞一樣,在一定時間內,個體自我控制的能力也是有限的。當個體進行有目的、有意識的自我控制時,個體就會處於自我損耗(Ego Depletion)的狀態,面臨的選擇越多,認知資源損耗越快。

這就是為何當有十件衣服擺在面前的時候,你會很難會挑出一件自己非常喜歡的衣服;當只有兩件衣服的時候,你卻能迅速地做出選擇。

看了那麼多乾貨,終於明白自己為啥那麼難做決定了!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解決自己的選擇困難症呢?

研究者們給出了幾點意見:

1.了解自己的需求。盡量追求「足夠好」,而非「最好」,以滿足需求為目標,可以減輕焦慮和壓力;

2.精簡。人們總擔心這樣會喪失選擇空間, 但事實上,放棄多餘的選擇,反而會改善做出選擇的體驗;

3.通過可靠的信息源,清楚了解每一個選擇的信息,或者它可能帶來的後果;

4.降低對選擇結果的期望,它有可能不會讓你的生活有什麼翻天覆地的變化;

5.減少我們對周圍人正在做什麼、得到了什麼的關注——這一點,在這個時代可能尤其重要。


看完專家指導,還是決定選張繼科做「老公」,寧澤濤做「情人」,你的選擇呢?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MindReading哦!


真正的選擇恐懼症我不了解,我就說說大部分人以「窮」來定義的那種選擇恐懼症吧。先下結論,以窮來定義是非常不準確的,更多是因為,自己需求不明確!!!
舉個例子:我帶著十萬塊去買車肯定會多多少少遇到選擇困難的時候,因為可選車型太多,假設最後選定兩款難以抉擇,那王思聰再給我十萬,我會高興的把兩台都買下嗎?當然不會,肯定是去看二十萬的車啦,結果就會陷入更多車型的選擇困難中去。
正確的做法是買車之前,好好考慮自己的需求,買這台車是通勤代步還是長途為主,是全家乘用多還是個人使用多,空間要大還是外形要騷,油耗要低還是動力要強,是冷門高大上還是熱門好保養。事先做好這些功課,那不管買什麼價位的車都是輕鬆加愉快。
可見選擇恐懼跟窮的關係真的是不大,需求不明確才是主因,如果你經常聽電台里汽車前市場消費類的節目就會知道,主持人對「十萬塊買什麼樣的車好」這種問題真的是深惡痛絕!你不提三個以上的個人需求主持人理都不會理你。我還聽過更搞笑的問主持人Q7性價比高不高,主持人一臉吐血的說「大哥你都買一百萬的車了還在乎性價比么?看哪個順眼就買哪個啊!」
開頭說到,真正的選擇恐懼症我不是很了解,但大膽猜想下,起因應該都是不能明確自己的需求以至於做不到對不同物品之間的差別作正確及時的取捨,但所表現出來的焦慮可能甚於常人以至於看上去有點病態吧,希望專業人士指教。


選擇恐懼症不是病,更多的像是思考過多的結果。
比如說一個耳機有藍色和紅色兩種顏色,我個人比較喜歡藍色,但是又覺得紅色帶出去會好看一些,因此就會在兩者中猶豫。所以我覺得跟窮的關係並不大,當然你說不如兩根都買了因為我有錢的話我也沒辦法。


---------2015.04.22---------
選擇恐懼症歸根結底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找不到life goal。

原因可以從主客兩方面來說。
客觀:所有眼前的選擇,看似都很好/不差,但沒有一個能讓人立刻挺身而出;
主觀:畏畏縮縮,患得患失,沒有破釜沉舟的決心與勇氣。

歸根結底,仍是主觀因素。因為對於眼前選擇的判斷與評估本質上來於自己對外界事物的思考與判斷。

我也是患者,而且病得不輕,仍在治療。

初步治療:多幹事,總之千萬不要不選擇!不選擇是最壞的選擇。退一萬步說,就算自己做了最壞的選擇(雖然我覺得這不成立、無法檢驗,很多人在現實中經常說「早知道這樣,我當初就不...」)。最壞的選擇,最起碼能讓你吃一塹、長一智。

終極治療:無數初步治療,大量(用心,越用心效果越好)實踐、反饋、思考、捫心自問後,接近life goal,然後它能提供給你明確的方向以及源源不斷的動力!你就解脫了。


這個和窮沒有半點關係吧

舉個例子

我有15萬,我去買車
考慮完車的類型什麼,國產/日產等等一系列
很容易就知道自己要買的是哪個

但是挑筆記本的時候
會反覆猶豫幾款之間到底買哪個好

所以在筆吧經常看到n天前就發帖問
我有XX預算,對配置需求XX
可是一直沒決定到底要買哪個


沒錢當然要選擇了,便宜的不好使,貴的又心疼


什麼真的假的,即將買車的人都懂。


如果是選擇物品的話你是在價錢方面徘徊,那麼是窮。如果是因為你在選擇哪個比較實用的話是有的。當然,你是學生的話這種問題一般是因為知識不牢固而發生的選擇性恐懼,你需要的是怎麼去鞏固!


其實是因為「窮」。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人們對貓的情緒都那麼極端?喜歡的人特別喜歡,討厭的人特別討厭!
自私真的不好嗎?
女生喜歡NBA是一種什麼心理?
熱鬧中孤單感覺的體驗真不好?
如何讓心智變強大?

TAG:心理學 | 日常心理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