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區分『迴避型依戀』和『渣男』?

看了很多知乎的題目,感覺兩者共性很多啊。比如:

1、只知道索取情緒價值,卻不付出。
2、對關係的推進不積極,採取「三不」 原則。
3、就算建立了親密關係,也是同城談出異地戀的感覺,各種神出鬼沒不回消息,伴侶如同守活寡。
4、地下情,周圍的人都不知道ta是否單身,並且不在社交網路上提到戀人。
5、先撩,但擅長運用冷暴力逼走對方。
6、可是對方一旦退出,又不願意放手,各種刷存在感挽回。

好像最明顯的區別,是前者主觀上愛,客觀上卻沒能力愛。後者沒什麼愛不愛的,渣都只愛自己。(意思是有沒有主觀惡意)
可是「愛」的標準每個人又不一樣。
各么,怎麼判斷呢?

首問,希望大家支持一下呀,thx ^_^


迴避型依戀的戀愛模式
木秀於林
木秀於林
如果他是上帝給你的禮物,那必定他和你出身相同,經歷相似,性格相投,目標一致。
迴避型依戀的戀愛模式
先假設:成年後,人的親密關係,來源於成長過程中,與異性親輩的親子關係。假若男性,成年後戀愛模型,參考母子關係。假若女性,成年後戀愛模型,參考父女關係。

按照佛洛依德理論,不難推導出,異性親密關係的核心,就是性吸引。這個親密關係,當然包括親子關係中的異性母親(父親)和兒子(女兒)的親子關係。那麼,假設就很容易推斷出,成長過程中,異性親子關係模式,就是成年後親密關係的預演。換句話說,兒子的戀愛的技能,是媽媽手把手教出來的;女兒的戀愛技巧,則來源於父親的教導(二者還有所差別)。雖然,這個預演過程中,彼此理智上,並沒有這個意識,意識到這個本質。無論東西方的倫理觀,也不允許這種意識的存在。可是,它卻逃不出心理學家的眼睛,並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結。


按照這個理論,迴避型依戀者(男性),形成迴避型依戀的原因,是因為母親在親子關係中,表現除了親子關係的不穩定性。這個不穩定性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家庭關係中,夫妻關係的破裂,母親對親子關係不穩定傾向。這個很好理解,在女性生存選擇中,攜帶未成年後代的女性,無後代的女性,兩者在擇偶範圍上,差距很大。這從遠古時代,寫進基因中的選擇,並不違背道德體系,因為道德是排在生存之後的。換句話說,重新擇偶的女性,假若有後代存在的現實,她內心渴望忽視這個現實。於是,這種潛意識的行為,產生的情緒,反饋給子女,子女就對親子關係穩固性產生懷疑。作為親密關係的預演,一旦懷疑產生,就會伴隨著親密關係長久存在下去(即親密等於不穩定)。好,記住這一點,下面還會提到。

在成長過程中,穩定的親密關係,即親子關係(母子關係),是天然必需品。就像骨骼發育需要鈣,成長需要這種穩固的親子關係。由於親輩的不穩定行為,迴避型依戀者產生了親子關係的懷疑性。這個情況下,人的本能反應有兩種:第一種,向內,不斷確認親子關係的存在,證明自己懷疑性的錯誤(有可能是焦慮性依戀的來源);第二種,向外,尋找新的親密關係,有朝一日,舊親密關係破裂,可開啟新的親密關係作為彌補。

第二種行為,恰好反證了親密關係等於不穩定的理論,而有趣的是,這種行為陷入了:不穩定—尋找新關係—加速舊關係不穩定—證明新關係必要性—放棄舊關係—新關係不穩定—尋找更新關係……這種無限的死循環之中。這種行為本身,恰恰又注釋了:親密關係即不穩定。

在這種模式下,很容易找到迴避型依戀者身上的共同點:

初次與異性交往年齡,相對同齡人,明顯偏早(需要開啟新關係作為備份);

個人魅力更大,更具吸引力(開啟親密關係的樣本數據更多,這本身就是自我校準);

無法從固定親密關係中獲取穩定感(這不符合他們親密即不穩定的認知);

即便遇到了可以長期的親密關係,他們也要人為地破壞掉這段關係的穩定預期(繼續踐行親密即不穩定的認知)。

於是西西弗斯式的悲劇,就像詛咒一般,在迴避型依戀者身上重複出現。他們自己痛苦無比的同時,卻只能在這個循環的悲劇中,才能得到片刻的心安,既新親密關係為備份關係,自以為是的聰明。從這個角度來說,親密關係中,受害的另一半,別吐槽他們了。你們因為迴避型依戀,受傷一次,當事人無限自傷下去,想想當事人更可憐。

明白了這個死循環,就能夠很好解讀:渴望依戀,卻又迴避親密,為何矛盾的兩種,會同時出現?

這種循環模式,到底怎麼破?很難,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雖然一次達不到及格線,仍然可以嘗試下面幾個點,先做到20分,30分,40分……終究,一點點,靠近及格線的,從善如登。

1. 自我行為的約束力。相比情緒,行為自律較為容易,建議先自我約束行為,有了自信心,再去約束自我情緒,更有把握。能夠約束下自我情緒,便有可能從親密即不穩定的認知中跳出來,旁觀自己的可笑。

2. 親密關係中,不確定因素的化解能力。化解需要雙方來努力。另一半盡量避免用「你再XXX,我們就分手」這類話語來要求對方,畢竟,深挖洞廣積糧,您老人只是說說,迴避型依戀者,就開始著手備份新關係了。作為迴避型依戀者來說,最大問題就是,迴避爭端。爭端作為統一的背面,本身就是合理存在。偉大的領袖說過,以鬥爭促團結,則團結存;以妥協求團結,則團結亡。該爭就勇敢爭。開啟新關係備份,來彌補親密關係的不穩定,這是抱薪止火。

3. 如果可以,回過頭修復下親子關係。畢竟,迴避行為最早開端,就是親子關係的不穩定性。相信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只是子女當時的語言識別能力有限,誤判了。當然,父母這種恐嚇式教育,永遠是弊大於利的,畢竟他們也是初次當父母。

4. 破除開啟新關係做備份的觀念。當然,開啟新關係,替換舊關係,相信這行為在演化過程中,這是一種趨利行為,寫進了基因。就比如食物鏈頂端者,後宮模式只是變觸發連接為並發連接,本質一樣。怎麼破?感覺好難啊。我思考的結果是,親子的養成,來促使親密關係的穩定。人類幼子的智力成熟,要3年時間,換句話說,3歲之前,父母雙方要花大量時間精力,養一個腦子,供智力發育成熟。人類的技術分類的專業化,各類專業的知識積累,這個量級不能說很大,可是根據腦子結構的寫入速度來說,就比較大了。就好比,硬碟很大,CPU功率太小了,寫文件時間又要10—20年的時間(即幼子讀書時間)。這個過程中,幼子不具備獨自求生的時間條件。所以,父母雙方需要承擔幼子的生存支持(假若有一天,人腦寫入速度更大,婚姻制度可能隨之滅亡)。繞了這麼多,就一句話,幼子養成,開啟新關係作為備份,兩者有資源爭奪衝突。從幼子養成角度,保持親密關係穩定性,利大於弊。當然,前提是親子確定性。

迴避型依戀,是個很有趣,很好玩的現象。反思梳理後,發現情不自禁的行為,往往有深刻的自我救贖本源。只有認清了根源,才有可能治癒。有時間,再分析下,安全型和焦慮型依戀。

發佈於 2017-09-28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關注公眾號msj4526 更多迴避型依戀的分享


私以為,就個人來說,不需要區分二者,除非你覺得你心理學學的很好可以挽救迴避型。

另外,強烈推薦認知行為療法。


和男票在一起8個多月,從熱戀期開始只要發生矛盾一定是冷戰,不管我怎麼鬧怎麼講道理,就是一個冷。。。但是平時如果我好好的不把悲傷急躁的情緒表現數來,還是會讓我感覺到他很愛我,可是這種迴避型人格該怎麼相處啊,堅持了這麼久真心不想輕易放棄,因為明明我知道他是以結婚為前提來和我交往的,並且也已經很鄭重的介紹我給他的家人親戚和朋友。但是最近發生了比較大的矛盾,正在冷戰中,真心好累。。。


正在和一個這樣的人不清不楚的繼續著,知道的人都說他是渣男,只有我一個人相信他這樣只是他的習慣。我告訴他我有多在乎他,他卻再也沒有回消息,也沒有表態。我以為上一次的事過後,我們之間前進了一大步了呢,現在又回到冰點。也許他是渣男,但是在一起的時候和他都有開心過,就足夠。沒有他也就沒有這些快樂,我不想後悔。該離開的時候就離開吧。我愛他。希望他幸福。


推薦閱讀:

怎樣區分迴避型人格障礙和抑鬱症?
心情一直很平靜,很少有事情能讓我高興或難過。不喜歡和別人接觸、和陌生人在一起的時候總覺得不舒服。 感覺自己有點迴避型人格,但走不出來,不知道該怎麼辦?
好像是迴避型依戀人格,怎麼辦?
如何區別迴避型依戀(對親密關係需求程度很低)和親密關係恐懼(需要親密關係但怕受到傷害)?
怎麼找對象談戀愛?

TAG:迴避型人格 | 渣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