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說大多數越是貧困或者生活不那麼如意的人,越冷漠,越容易互相不信任,謾罵和背後詆毀?

人們說大多數越是貧困或者生活不那麼如意的人,越冷漠,越容易互相不信任,謾罵和背後詆毀?本來已經很艱難還要互相拆台,互相內鬥,精力都用在這上邊了,還能有什麼大出息嗎?


窮人自相殘殺:社會崩潰的前兆(轉載)

導言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應該是一個公理。就是看起來最神聖的權利,其使用都要花錢。美國有個人寫了一本書,標題乾脆就叫做《權利的成本》,可謂一語道破。

  對於上流社會來說,在紙面上慷慨地喊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允諾下層社會可以在法律上和自己平起平座,其實天並沒有塌下來——就像當初給窮人民主,天也沒有塌下來一樣。原因很簡單,僅僅是打一場官司,在金錢和時間上窮人都耗不起。

  按照德國學者米歇爾.鮑曼的說法,任何一個社會都需要為它的運行,它的政治、法律、經濟制度,以及社會秩序埋單。像環境污染、精神病患者激增、治安惡化,就是一種成本。當然,正如社會資源的分配並不平等一樣,社會各階層對成本的分攤也是不公平的。

  一個社會為它的運行支付的成本越高,越說明它的病態。它有兩個特點:一是一部分人玩不起,已經不想和另一部分人玩(因為他們只能被這部分人玩);一是它的制度安排、價值觀念、社會結構一定出了嚴重的問題。這樣一個社會有了大麻煩。

      暴力的泛濫撕開了這一點。

報復性暴力

  此起彼伏的暴力現象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社會的一個噩夢。我不打算在本文分析治安意義上的暴力犯罪、屬於公務化暴力範疇的城管打小販、以及精神病學視野里的精神病人殺人等等暴力現象。我選擇性失明地只盯著報復性暴力,並嘗試分析它的原因(社會結構性暴力)及後果(弱者拿起刀到處砍殺,以致無辜者也成為犧牲品)。

  按照分析哲學的規矩,概念必須明晰,我有義務先界定一下什麼屬於「報復性暴力」。

  A打了B,B干不過A,爬起來指著A說「你等著!」,然後在一個月黑風高之夜偷襲成功把A殺了,這不叫「報復性暴力」。它只是個體之間的爭勇鬥狠,B針對的僅僅是A本人,殺人的原因無法追溯到社會結構、觀念歧視、制度安排等層面。

  A和B在談戀愛,但受不了B的性格,或接受不了B的現實處境(B是個窮人),於是,B失戀了。某一天,他腦海里魔光一現,突然一躍而起,拿起刀到大街上一陣砍殺,見人殺人,見鬼殺鬼,見佛殺佛。血案發生後,淺薄的媒體在報道時,把B的行為說成是「報復社會」。因為他的失戀,因為他的自卑,B在心理上當然覺得好像這個世界上誰都對不起他。但這同樣不叫「報復性暴力」。根本上,「社會」並沒有惹他,自然也談不上要讓他「報復」。B揮刀亂砍殺,只是心理扭曲的結果。

  但假如A是工廠老闆、工廠管理人員,或官府吏員,一直利用經濟和權力手段「合理地」盤剝、欺壓B,甚至動手打了B,然後B某一天在某種刺激中把A殺了,那麼,這就是「報復性暴力」了。B報復的並不僅僅是A本人,還有A背後的階層、資源分配的遊戲規則、歧視性的社會價值觀念等。它們對於B來說是一個讓他在心理上無法活下去的抽象侵害體系。報復作為這一抽象體系的「代表」A,在心理上等於報復了這一抽象侵害體系。

      舉兩個例子。

      1、打工仔殺工廠老闆

  2009年6月15日,廣東東莞發生一起震驚全國的血案。一個叫劉漢黃的打工仔,因工傷賠償糾紛,用僅存的左手,刀捅東莞大朗鎮展明五金製品有限公司三名台灣籍高管,致2死1重傷。

      這是最典型的「報復性暴力」了。

  暴力發生的邏輯非常清晰:血汗工廠消耗了打工仔這一生產工具後,但在其已無價值,成為殘廢品丟棄時,卻拒絕支付相應的補償成本。打工仔絕望後,拿起了刀。在法庭上,打工仔情緒異常激動地吶喊:「我已經兩次低頭,為什麼還要苦苦相逼啊!」。

      2、鄭民生屠童

  2010年3月23日,福建南平,一個叫鄭民生的前社區醫生攜帶一把尖刀竄至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文體路108號南平實驗小學門口,朝上學的小學生瘋狂捅殺,致8名小學生死亡、5名小學生重傷。血案不僅震驚中國,而且震驚世界——連美國人都聽說這事了。

  暴力發生的邏輯同樣非常清晰:在這個不公平而又歧視窮人的社會裡,混得窩囊而又有性格問題的鄭民生在絕望中決定報復。對於他來說,那些沒有反抗之力的學生是造成了他的屈辱的世界的一部分,殺死他們,等於殺死這個世界。

  比之劉漢黃,鄭民生的「報復性暴力」特徵並不明顯。但注意這一點是有必要的:他殺死的那些孩子,是南平實驗小學這個當地貴族學校的學生。這在心理上具有象徵性。

 暴力當然是必須遭到譴責的,知識精英最喜歡干這個。但是,某些人過多地譴責肉體暴力,卻低估了社會結構和精神層面暴力的嚴重性。對於有的窮人來說,這些暴力可能比殺了他還要難受。因此,對於 「報復性暴力」的理解來說,道德評價是極為淺薄的。

       社會結構性暴力

  精神分析有個經典的說法:社會事件是心理事件的社會層面,心理事件是社會事件的心理層面。

  按照這個意思,「報復性暴力」這一行為的發生,受到了個體心理結構的驅動,而個體的心理結構,又受到社會刺激的影響。於是,選擇暴力發泄,或者壓抑到讓自己得神經症,就是個體性格和社會刺激的一種綜合效應。它的邏輯順序是社會→心理→行為。

  「社會」是由所有人組成的。如果有的人覺得在社會的刺激、歧視、欺壓下,在心理上活不下去,願意大家一起玩完,我們就必須回到這個嚴峻的問題:如何說服窮人陪富人一起玩?什麼樣的社會結構成了暴力的土壤?

  前一個問題構成了政治哲學的邏輯基點。大家組成社會,好像有一個約定。羅爾斯認為,這個約定就是正義。為了避免正義被某些人的意志和利益劫持,最終導致很多人不服氣,大家最好在「無知之幕」後面選擇出來。一選出來,那就是公共選擇,大家就不要悔棋。

  戴維.米勒則進一步搞了一個思想實驗。他假定,在一個班級之中,一個男孩實在太牛了,在對班級具有重要意義的所有活動中都優於別人,比如學業最好,還是最好的足球運動員。於是,所有的獎學金和獎品都是他一個人的。班級里並不是故意安排讓他比別人處於更有利的地位,所有的這些獎賞都是他應得的。

  這裡當然沒有什麼不正義可言。但在我們的直覺中,還是對事情竟然是這個樣子感到有些遺憾。

  我們為什麼遺憾,米勒沒有說。但顯而易見,我們潛意識地認為,大家組成社會,並不只是讓少數人來玩的。

  「社會」這東西很奇怪,由於像自由、尊嚴、金錢、權力這些「有價值」的東西,在心理上和配置上都很稀缺,所以一個人玩這些東西,就是玩給別人看的,而且往往是在玩別人。這個時候,如果大多數人感覺到不是自己沒本事,而是根本就沒機會玩,那湧起的就不只是遺憾,而是憤怒了。它顯然無法通過人的心理合理性的檢驗:玩我,憑什麼呀?

  一個社會裡,一部分人利用其有利地位玩大多數人,雖然前者不是直接舞出老拳揍扁後者,也是一種暴力。在社會學上,這種暴力就叫做「社會結構性暴力」,是比如你是打工仔我是老闆這樣排好一個人的身份、地位的「結構」里內含的,是制度、政策等有意設計的。

      我把「社會結構性暴力」的界定抄襲並篡改、補充如下:

  1、無論統治(政府對公民)還是管理(主要是公司對員工),相關的制度規定了哪些人有權管人,哪些人只能被人管。這就是根據身份,整個社會編織了一個單向支配的權力網路。可以管人的人,不僅可以拿到比較高的報酬,而且還可以合法地對被他管的人施虐。比如一個城管砸小販的攤子、一個公司管理人員給下面的職員小鞋穿,後者是沒轍的。

  2、在社會結構上,不同的階層獲取資源的機會是不平等的。「公共的」制度安排、政策制訂只是有利於一部分人,而掠奪大多數人。甚至有時候,一些好的東西還或明或暗地排斥很多人,比如有些地方就出現了公務員職位上的「權力世襲」,官員的兒子還是官員,老闆的兒子還是老闆,民工的兒子還是民工。

  3、正如商品有低檔高檔之分一樣,人類最喜歡乾的事情就是給人分檔分級,占有權力、金錢,以及可以和它們進行交換的高文憑、美貌的人,就被視為高檔,而民工之類,當然就是低檔貨了。這就是給一個社會裡的人們,根據身份地位的不同進行有無價值(及價值多大)的排序。這種價值排序得到了有利於貴人、富人的各種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的支持。比如,現在中國最流行這樣的價值觀念:「無錢就很失敗」,甚至,「窮人不配討老婆」。

 在現代社會,好像沒有一個社會不內含著結構性暴力。但是,假如問題不僅僅是無論怎麼給人們平等的機會,一個社會都肯定會有富人、窮人,而是窮人根本沒有機會改變命運,那就是制度刻意把「社會基本結構」安排成這樣的問題了。這種讓人無法忍受(因為看不到希望)的社會結構性暴力,成了「報復性暴力」泛濫的禍根。

      中國現在的社會結構性暴力,就是這種性質。

       暴力機制

  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發現,一個神經症患者在心理治療室里,經過一番努力,已經治好了,但他一回到「社會』」,神經症又發作了。弗洛伊德確認,社會就是一個病源。

  弗洛伊德的學生弗洛姆接著說,人有病是因為社會有病,所以,不治好社會的病,期待人們心理健康,那簡直就是做夢。

  還是中國人聰明。佛家、道家的修行,都往往選擇在遠離「社會」而且風景不錯的地方(現在這些地方几乎已經成為風景區了),面對自然而不是社會。如果每天都要受社會的刺激,不要說修鍊,就是心都無法靜下來。

社會結構性暴力,會扭曲窮人的心理結構,破壞他們的人性,把他們變成暴徒,這不言而喻。

  這什麼這樣呢?弗洛姆看到了這種暴力機制:人活著就是為了實現其生命潛能,而生命潛能的實現必須使人實現自由自發的生長;如果人的生命潛能的生長遭到阻遏,受到破壞,那麼,它就啟動了人的心理防禦機制,生命力生長的能量就會轉化為破壞性的能量。也就是說,一個社會如果讓大多數人在心理上活不下去,它就打開了暴力的閘門。

  這種暴力不一定是殺人,而可能是自殺。據相關資料,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自殺率最高的國家,每年有至少28.7萬人自殺,而「自殺未遂」的,每年在200萬人以上。不奇怪,自殺的,大多數是窮人,比如農婦、下崗工人。

但很多人不會選擇自殺,而是選擇殺人。這麼死很窩囊,他要報復。

  其實社會結構性暴力不光破壞窮人的人性,貴人、富人們的人性同樣也被破壞。大家都會變態和瘋狂。

  想想,一個人欺負另一個人,必然有道德焦慮(人渣歹徒惡棍之類都有道德焦慮),內心裡一定有康德所說的那種「道德律」告訴他這是不對的。如果一直被道德焦慮折磨,他在心理上也活不下。那麼,為了消除這種道德焦慮,他就必須認為他壓榨窮人是合理的,窮人被壓榨是因為他沒本事。而且,他還必須蔑視、仇視窮人,因為你欺負一個人,總擔心他哪一天會報復你,總存在恐懼,但是,只要蔑視他,只要仇視他,恐懼就被壓抑下去了。

  結果是一種惡性循環。富人越壓榨窮人,因擔心窮人報復,越要仇視窮人;而越仇視窮人,越要壓榨窮人。在心理上,也就無法停下。

  有人一直在提醒中國的既得利益群體,要對被損害和被侮辱的人們「讓步」。其實這簡直是開玩笑。前段時間比爾.蓋茨和巴菲特要在中國擺慈善「鴻門宴」,就嚇破了很多富人的膽。

  問題根本不是你叫一個手上有一百塊錢的人,拿出幾塊來有多難,再是守財奴恐怕也不在乎這幾塊錢。問題是,因為他都知道這一百塊錢來路不正,是搶來的,你叫他拿出幾塊錢來給窮人,他就會擔心:今天拿出幾塊,明天會不會被強迫拿出二三十塊,後天會不會把我清算了?「花錢消災」的主意當然不錯,但是,它的結果是不是不僅沒有消到災,反而充滿了風險?在心理上,富人根本沒有預期。

      所以,繼續瘋狂地搶,在心理上是最安全的。

       埋單者還有誰

 古人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報復性暴力不僅無法打破社會結構性暴力,甚至都不一定能夠報復到該報復的人,而恰恰是很多無辜的窮人來為社會結構性暴力埋單。這真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楊佳只是特例。劉漢黃也不常出現。經常出現的人,倒是鄭民生輩。

  一艘船快沉沒之前。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趕快撈起船上的最後一根金條,然後跳船。

  有這樣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很多明星在《建國大業》這樣的「主旋律」大片里表演得不錯,但他們中很多人早已加了了外國籍,成為歐美髮達國家的公民了。這是非常聰明的做法,平時可以在中國撈錢,一有風吹草運,一抬腳就可以跳船。

  貪官們更焦慮。還在使勁撈錢時,他們早早就把家人送到了國外,把資產轉移到了國外,「裸身」在中國做官了。然後,一不留神,找了個借口就去國外享福,一去不回。影響太壞,以致中央不得不出台文件,嚴防「裸體做官」。據統計,外逃貪官的人數至今仍是個謎,但至少捲走了4000億人民幣。

  不僅明星可以跳船,貪官可以跳船、富人可以跳船,就是一般的富人,以及稍有點錢的人,也可以跳船。近來,中國就掀起了海外移民潮,大批所謂的「精英」移居海外。

  但身處底層的窮人,想跳船就不可能了(除非偷渡),他們沒有這個能力,只能繼續呆在這艘船上。

  由於引發報復性暴力的社會結構性暴力具有抽象性,它對於一些人來說並不直接,導致報復性暴力的針對性並不那麼明顯。而且,由於暴力的發生要經過心理結構的中介,而在心理上,人們傾向於把抽象的侵害體系對他的侵害,看成是整個外部世界對他的侵害,因此「報復」時往往會殺亂一氣。

      有兩個特點,讓另外的窮人,替社會結構性暴力埋單。

  1、窮人遭受富人社會的侵害,但是,這是抽象的、間接的侵害,窮人是和窮人生活在一起的,他與之打交道的,也更多是窮人。所以,儘管有被富人社會侵害這樣的心理背景,但觸發他的暴力的,卻可能是另外的窮人。他的屠刀所向,更多的也可能是無辜的窮人。只是針對富人,除非他經過了精心的謀劃。

  2、窮人對於暴力風險沒有任何防禦能力,但富人就有。富人可以住在有保安、狼狗、鐵柵欄把守的豪宅里,出門有車,不需要在菜場買菜,也不需要在大馬路上閑逛,甚至還有保鏢保駕。來自窮人社會不具組織性的暴力風險,他們有足夠的能力規避。

  這就使這一點不可避免:富人獲得了社會結構性暴力的所有收益,但首先恰恰是窮人在替他們支付成本。要讓他們埋單,除非到了社會這個遊戲再也玩不下去,必須重新洗牌的那一天。

    (原載《社會學家茶座》)


貧困背後是生存的壓力,是生死的壓力。

《2014年全球財富報告》社會是1%的最富有階層掌握著全球48.2%的財富;前10%擁有87%的財富;(網上現搜的一個數據,不一定非常准)

但看到這個數據,窮人之間相互殘殺還需要理由嗎?
1%的人掌握48%的財富,當然相親相愛,互相做生意,就算有矛盾,也是無傷大雅的矛盾,大家都是有錢人,都金貴,再大的矛盾,也不會上升到生死。

但剩下99%的人,去分50%的剩餘。甚至剩下的90%只有10+%的財富。這種情況下,窮人在有限的資源,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你多我少的關係,甚至是你死我活的關係。

而貧窮是一種全方位落後,沒有資源,就沒有眼界,也經不起一點波折和風浪。為了每日營生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難有更多的進展。

不要覺得窮人應該相親相愛,互幫互助,實際上富人離窮人很遠,跟窮人正面競爭一個機會的同樣只會是窮人。

除此之外,與富人與窮人的相處模式也有非常大的區別,富人擁有更多的資源,更多的自由和選擇的權利,自保的能力很強,這種情況下,合作是更好的相處模式。

窮人貧瘠的資源下是拆東牆補西牆的生活。與窮人相處,賺窮人的錢,從來是扼住窮人的咽喉和命運才能便利的榨出些血肉,房價,醫療,教育,都是這樣。其他的地方是能拆能省的方面。
-----------------------------------------補充-------------------------------------
看到有答案說這回答污衊窮人,就補充下。

我只提供視角,不提供真相,另外我也是農村的,現在仍然很窮,就我的認識,窮人並不比富人更壞,但因為資源和選擇的問題,窮人之間的矛盾會顯得更尖銳,手段會更難看,對富人來說,錢能解決的大部分小問題,對窮人而言是可以家無寧日的頑疾。
農村為了曬穀子點事,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親戚反目真不是個別現象,當然涉及到富人,因為財富體量,這些同樣的惡習表現為十萬百萬更多資金的時候,不會見血,沒那麼難看,沒那麼尖銳,本質仍然是一樣的。(答案無意說哪個群體不好,而是希望說明,不同資源和選擇下,生存和相處模式是不一樣的)

評論下有個很好的問題,富人是否應該損害自己的利益幫助窮人。

這也是一個奇妙的話題,對不同的富人來說自然是不同的答案。
但從個體上來講,富人損害自己的利益幫助窮人是無濟於事的,正如答案里提到的,一方面財富掌握在極少的富人手裡,富人的財富,無外乎來自富人之間的合作,又或是扼住窮人的咽喉。
這兩種情況下,損害自己的利益幫助窮人對作為個體的富人往往都是無益的。
而從群體上來講,毫無疑問又是大家所討厭卻不得不面對的體制和文化的問題了。

另外,下面匿名用戶轉載那篇《窮人自相殘殺》有很多我以前想過但沒寫過的內容。
我答題的時候,這問題還沒人一個人關注,題主順手邀請我就順手回答了。所以如果你覺得這答案讓你不舒服,我只能把表示遺憾。


因為錯誤的信任導致的後果往往令窮人無法承擔。

對於生活中可能面對的大多數事情,窮人缺少試錯的機會,往往要非常努力才能爭取到對自己有利的結果。所以看起來大多數越是貧困或者生活不那麼如意的人,越冷漠,越容易互相不信任,謾罵和背後詆毀————這就是很多人吵架的原因。

而富人面對大多數問題,都有無數次的試錯機會。當富人需要做出一個將要影響他未來生活走向的重大決策時,富人也會變得冷漠、不信任、謾罵和詆毀————這就是很多戰爭發生的原因。


歸根到底是成本收益比例的問題。

補充:

視野大小也與保守程度(冷漠程度、信任程度)正相關。

視野越大,不同事物之間的對比分析多了,思考能力就會變強,試錯的方向越明確,驅動力也越強,也就更容易走向成功。窮人不單單缺少金錢,也缺少看到更大世界的機會。

這樣形成惡性循環:保守(封閉) —&> 視野變小 —&> 更封閉 —&> 視野更小

所以窮人的日子越過越難,也就逐漸變得冷漠、不信任,更喜歡謾罵了。


倉廩實而知禮節。


其實富人也這樣,但現在社會上瀰漫著一種「為富人捧臭腳」的思想。相對應的就是要棒打窮人的仇窮思想。

我覺得本質還是因為很多人覺得錢好吧,所以愛屋及烏,覺得有錢人好,而沒錢的就不好了。

呵呵,不知道他們在想什麼。但不管窮人還是富人都有好人壞人,這與人是否富裕根本無關,強行把兩者掛上關係只能說有些人太希望把富人刻畫成努力勤奮的成功人士了吧。這大可不必。因為錢不是正義。


看見這問題真是無語了。

窮人活著已經很不容易了,還要給他們添加上越貧窮他們越冷漠,越相互攻擊,相互猜疑的罪名。

貧窮是不好,但貧窮是一種罪么??

我以前沒有發現。現在突然發現,這個世界真是滿滿的惡意啊。

我在貧窮的農村生活了十八年從來沒有發現的社會學問題,居然被知乎上從來沒接觸過窮人的意淫鍵盤俠發現了。太諷刺了。

我突然明白,在知乎上的鍵盤俠的心中,貧窮是一切事物的原罪。即便他們,沒有任何罪。

——————————————————————————————————————————

在費孝通的《鄉土中國》中,費老對中國底層的結構關係以及宗法牽連說的很明確。我非常贊同他的說法。那就是在農村,在社會底層,由於資源的薄弱,生產力低下和生產關係的低效。所以,在底層,相互之間生活的緊密型比都市更緊 。換句話來說,就是所有的底層民眾,他們的在合作上是遠遠的大於城市居民和上流的生活。農村和窮人更傾向於「熟人社會」。

那麼我想說的是,窮人的所謂的「越冷漠,越容易互相不信任」這種謊言從何而來???

越是冷漠???在理論上沒有依據。去看看農村目前的道不拾遺,夜不閉戶吧,不要再意淫了。

而在現實生活中,作為一個農民,作為地質從業者,在縱向上,這十多年,我認識上至副部級以及集團總裁級別,到社會最貧困的底層民眾;在橫向上,這十多年,我走遍祖國南北,從祖國的最北端跨越向最南端,從祖國的東方東方到祖國的最西斷。見過的人不算多,但是我想知乎上我也不算見識少的人。我從來也無法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真要讓我做出一個結論的話:相反是富人越冷漠,而窮人越慷慨。因為窮人的生活方式不允許他冷漠,冷漠的代價,是群體中得不到幫助,而在艱苦的環境被群體做拋棄。而富人不然,富人不需要關注他周圍的其他空間的人所發生的生活。因為他們只需要關注自己的生意上的合作夥伴。

至於「越容易互相不信任,謾罵和背後詆毀?」


互相不信任,謾罵和背後詆毀。這條因為在農村中利益相對比較簡單,需要合作的雙方在當場作出對自我有利的表達,所以他們的表述更為直接。但是,在都市中,在富人階層中,這種事情也數見不鮮。但是城市由於溝通的隔絕性,不見得為其他人所知。

而窮人為什麼會表現的相互突出一些呢???

這恰好說明了,窮人們的合作更多,而不是更少,更冷漠!!!因為其合作的次數太多,導致的利益糾紛的次數相對富人更多。但這不能從人性上進行推斷,就說明,窮人比富人更越容易互相不信任,謾罵和背後詆毀。


不要帶著結論,去找支持你論點的論據和模型。因為不論你的觀點如何極端,只要你善用尋找,在中國這個廣闊的而等級眾多的社會中總有這樣或者那樣極端的例子來支持你的證據。而模型同樣。

而這樣的研究過程,你知道么,在科學研究裡面是多麼愚蠢的事情么??



想從我們窮人的角度來說說我們冷漠無情的原因。

大前提是排第一的答案:資源的有限性。

但是,能夠考慮資源有限而有意相互競爭相互傷害的人們也算是另一種程度的幸運了吧?(至少算開了慧根吧)

我接觸過的許多人,大部分每天必須要考慮的是最切身的問題:結果。
也就是大夥所說的「機會成本」 。

如果只是自己一個人倒還好,反正已經窮到極點了也沒什麼好失去了,可偏偏窮人也有一大丟家人要兼顧,可能不去爭不去搶,一大家子的人就都餓死了…
如果是自己一個人還好,反正也不是沒有過一包榨菜配稀粥一個月的日子,偏偏窮人也還是有一大家人要養的啊…
如果是自己一個人還好,反正做了好事被坑了就坑了,可偏偏家裡有老有小的,誰能來承受結果?



所以不由自主地就做著題主討厭的看不起的行為了呢。

而那些意識到資源有限性的窮人,至今也是被錢羞辱了千遍萬遍才走到今天這樣有一丟丟可能改變命運的地步,正是清楚社會競爭的殘酷才無法不去競爭吧 ?
「再也不想過沒錢的生活了」
「這一輩子真的是被窮怕了」

窮人們是很難洒脫的,因為沒有那種覺悟,也沒有那種條件。

事實上是窮人大部分都很善良和無知(貧窮導致),對於偶爾對自己施捨的佔有社會大部分資源的人感激涕零,卻不知不覺地和真正意義上的同伴競爭著,互相廝殺著,一邊想著不想回到吃了這頓沒有下頓的生活,一邊還得痛苦地吶喊著這種生活什麼時候到頭…


PS: 作為窮人,多年都在思考我為什麼不是富家子弟,或者我老爸老媽為什麼不能成為富一代。

得出思考結果:我爸媽不可能成為富人,可以說絕對不可能。

除去沒有有錢祖宗這樣的原因不說,真的是窮到了無法思考沒空思考的地步。(請自行搜索:貧窮會影響思考能力嗎?這一話題,有很多很多精彩答案)

想到以後我的後代也要面對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也要從窮人做起,我也是憂心忡忡啊,所以我真的真的真的每天都鞭策自己要努力,雖然我也知道路途艱辛?﹏?雖然我自己也是前途渺茫?﹏?

但是一直相信,哪天窮人也都能夠和富人一樣思考了,那麼我們人類就進步了一大步吧?

發現問題,然後解決問題,不就是我們一直都應該做並且現在也在做的事情嗎?
(好像說遠了@_@)

潛了那麼久的水,第一次作答就獻給這個問題啦?﹏?


沒有從生活那裡獲取過信任,怎麼給予


窮人相辱以沒,富人守望相助


其實是因為你接觸的是底層的人。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上層社會如果真的有道德那麼高尚,那麼那些稱自己為天之子的皇族何必那麼努力的用一切手段要去維護自己的統治利益呢? 如果上層真的那麼高尚,那麼中國這塊土地上何必有那麼多大型的改朝換代的戰爭呢?更有意思的是,上層社會每一次改朝換代哪一次不是打著為天下子民的口號呢?真的是為天下子民嗎? 竊鉤者誅,竊國者候,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莊子2000年前就看明白了。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兒!


為什麼沒人質疑這個問題本身的結論,窮人更刻薄?
不知道題主這個問題本身給出的結論是自己總結的還是看新聞書籍上的。
總之我要說,這世上窮人比富人多太多了吧,100個窮人有兩個符合題主說的那樣的人,10個富人里有一個那樣的,題主怕是依然覺得窮人刻薄的人多吧?
在外面吃飯,看到題目氣得吃不下,回去附上最近優酷看到的一個演講,題為"越有錢越無情?"
優酷鏈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kyNjY2ODYw.html?x
利益相關:一個不冷漠無情的地道的窮人


首先,貧窮和生活不如意不是一回事。


家貓和野貓的區別;
有貓糧和沒貓糧的區別;
優雅和爭鬥的區別。

惡狗搶食,好狗都在家裡吃得飽飽的,基本不屑於爭搶。

生存環境的區別,為什麼窮山惡水出刁民,為什麼媳婦熬成婆會變本加厲,這都是環境留下的印記。

那種過慣苦日子、一朝爆發的,即使有錢了,一塊錢也仍然會去爭搶,爭慣了,不爭不搶不舒服思密達;
那種世代貴族,為什麼可以這麼淡定悠閑?不需要爭,就有良田美酒佳肴佳人相伴,想不淡定都難。

現在那些整天你爭我斗的,是窮日子過慣了,更過怕了,不搶不行,「搶」,成了生活的動力——也許他已經沒必要搶了,但這個基因已經寫在了他的dna序列中,已經成了一種慣性。

最後引用一句話:「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首先,這是一個有根據的偏見。一方面,衣食足而知榮辱,富足的人懂得的道理自然多些,也不把這些不好的行為作為生存的必需品;但另一方面,題中的說法也是以偏概全,生活富足的惡人小人也不是沒有。
後者給前者留下的印象往往沒有那麼高貴典雅,而更多的是精明和詭譎(以窮苦人的視角來看),所以容易讓前者理解為這是「成功」所需的一種技能,進而養成習慣。
那麼提這個問題的觀察者,或者抱有這種看法的人,往往是因為其接觸前者的精明多一些,了解後者的精明少一些。
最後一句:我非魚,不知魚,我瞎猜的別見怪。


對他人的信任其實是對自己能力的信任。
所謂信任,無非就是你的能力讓你能夠承擔對方失信造成的結果。
貧困的人,無力承擔任何後果,不可能對他人有過多的信任。


其實你這個問題問的就有問題 應該把那個窮字去掉
因為不僅窮人會這樣做 富人更會這樣做 只不過後者自矜於自己所謂的身份地位都是在背後偷偷進行這些勾當的 所以世人也就看不見了


不要以偏概全,並不是每個窮人都是很冷漠的,在某些事情上,窮人要比富人更加熱心、善良好嗎?而有些人卻去利用窮人的善良獲取利益,甚至欺騙他們,讓他們能不對那些人冷漠嗎,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是人的本性,和窮富無關。


孔子是個窮人,有時也沒飯吃。


唔,窮學生一枚,去工廠打過工。

覺得窮人最大最大的缺陷就是沒讀書。沒有開闊的見識。然後祖祖輩輩都深受小農經濟的影響。一代代的影響下去讓你和你周圍的人都是這種人。
比如他占你位置。你覺得一天沒問題,不去說。他第二天還來。你去說他就要和你爭!說佔一下怎麼了。罵你小氣!
需要讀書。


有錢人有敗家的資本,有揮霍的底子,當初某企業底下一直流傳著大老闆的敗家子在澳豪賭輸掉兩個億,那些人夜店瘋狂一夜的花費可能是基礎員工兩月的工資!窮人,迫於生計,當初有個挖礦的人直言,他知道自己最後會因為職業病死掉,不過他不死,他全家人都會餓死,哪個更合適!沒理由富人間可以相互欺詐,窮人就不能自保。富人間的污點,只是沒公布罷了!


推薦閱讀:

TAG:生活 | 窮人 | 貧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