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解孤獨?
尤其是在在人際交往中,如何面對孤獨?
比如你看見其他好友都在曬他們一起玩的照片,但是沒有人叫你;
加入新團隊,大家一起吃飯卻不知怎麼接話;
心懷一個夢想但是身邊的人都說這是白日夢...等等。
我在另一篇問答文章《孤獨感是不是一種非常消極的情緒,那它存在的意義是什麼》中說過,「孤獨感並不是只有消極意義的情緒體驗,它的存在,提示了自我某個層面的「失聯」狀態,每一次讓人感覺凄涼、沉寂的孤獨感,都在提示我們需要與某個人、某種心理活動、某種生存狀態,建立和保持聯結。我們要想從孤寂和落寞的感覺中倖存下去,首要的是去體驗、去覺察自己體驗到的是哪一種孤獨感,學著去接納、面對它的存在,理解它想表達的需要,以此,在內心和行為上做出調整,打開未知生活的另一面」。
對於如何理解孤獨感和與人、與世界的聯結,我們可以進一步談,由此引出如何緩解的答案。
孤獨感提示了與他人、世界的聯結的匱乏。為何與人聯結、與世界聯結會如此重要呢?英國精神分析思想家威爾弗雷德·比昂認為,嚴重心理障礙患者的病理性表現之一,在於內心不僅無法維持有意義的聯結、還會出現攻擊聯結的情況。
這不僅使得患者內心的想法和感受處於分裂、混亂狀態,無法實現心理活動的統一性,也讓其他人無法與患者建立基於理解和情感交流的現實人際關係。
這種攻擊聯結的外在表現,是攻擊良好的人際交流,使得與人在信息和情感層面交流時產生困難(和嚴重心理障礙、心智發育不全及痴呆的人對話,會深有難以交流、互動的體會),導致情感和心靈上的孤立。而極致的孤獨,是無法和世界、別人有基本的聯繫。比如精神分裂症和自閉症,他們長期處於和世界的失聯狀態,外界刺激無法喚起他們正常的反應,而他們也無法整體地、客觀地感知世界。
相較而言,心理健康、精神正常的人,能夠形成內在情感和認知的聯結,善於和人保持愛恨交織的情感聯繫、處理相對複雜的人際關係,並與社會環境保持較深厚的聯結。
所以,要想消解孤獨感帶來的痛苦,核心的辦法在於在不同的層面取得聯結感。
具體而言,要能在自我的層面、日常人際交往的層面、終極現實層面都取獲得一種深切的有意義的聯結感。
首先在自我的層面,需要我們能對於內心活動熟悉起來,對於自己的情緒感受、心態,做事情的動機有良好的覺察,使內心的活動有豐富的聯結感。
我們日常的工作和學習,大量啟用的都是理性思維、邏輯思維,而內心的感覺和情緒如果長期處於被否認、漠視的狀態,我們會越發感受到自我的空洞、行動的機械。這種理性和感性、認知和情緒之間的分離,是我們很容易產生孤獨感的內在原因。
而要讓內心活動處於豐富的聯結狀態,需要我們有足夠多的獨處時間,來整合自己的所思所感、沉澱自己的體驗。有一點區分很重要,正常的獨處不等於內心的孤獨。獨處時間,是學習、反思、放鬆的必要時間。我們越是過著快節奏的生活,越需要獨處時間,來沉澱思緒和感受、澄清自我的意識。這種暫時的空寂,對於認識深層的自我很有必要。因為即使看一部電影,也會有短時間的與角色認同的部分,而有獨處的時間,正是卸下領導或下屬、丈夫和妻子、警察與醫生等等社會角色,回歸到自我面對自我、單純靠近自我感受的時候。在獨處中,和自我的交流對於增加自我的理解、頓悟式的發現,極為重要。這一點上,暫時的面對自我、保持空寂、並不等於孤獨。反而是一種深切地與自我聯結的途徑。如果我們無法享受獨處的時刻,我們也很難真正地和他人友好相處。
其次,在日常人際交往層面, 需要尋找一些志趣相投、有共同點的人,建立能相對穩定的對話、情感交流的人際關係。
我們每個人都有歸屬和認同的需要,和有類似追求、類似心態的人交流,讓我們產生了自己和別人是有交集的,自己是被接納、認可的認同感。這種自主的,由非經濟、利益等現實原因驅使的人際互動,讓我們正視了自身深層的情緒需要,讓更豐富的心理角色得到了發揮。這讓我們與他人建立起更有情感意義上的聯結。
要想得到人際層面的聯結感,需要克服兩種心態:
一是害羞、膽怯等社交恐懼的心理。對於表達自我、對於別人如何看待自我過於焦慮的人,可以先從豆瓣、陌陌等以陌生人為主的社區和群組中試著自我表達,一些非即時、非面對面的交流,能減輕一些當面交流的壓力。而一旦投入具體的話題,可以逐漸放鬆下來,也取得聯結感。
二是害怕人際交往勞心勞神、花費時間的心態。人的性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成年後有了基本的行為特點、感知世界的方式,依然可以在實際的人際交往、不斷的反饋和交流中獲得改善和提升。所以,花必要的時間在與人的交流上,是我們不斷接受別人影響、也在影響別人的重要方式,而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和對方形成了深層的聯結感、驅走了成長過程中的孤獨感。
最後,在終極現實層面。孤獨是人的終極現實之一(其餘三個是死亡、無意義、自由),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別人的體驗無法與我們重合,所以必然會出現孤寂、無法交流的部分。
為了緩解這種終極局限帶給我們的衝擊,需要我們建立更深刻的我和他人的聯繫,即需要建立基於對對方完整的認識和接納、認可對方是獨立、有感情的人,建立一種馬丁·布伯所說的「我和你」的關係。
我們知道,戀物癖、戀足癖等性行為偏離,往往是與身體相關的物品、與身體的局部建立的關係,而不是對完整的人,建立充分的關係。這種把他人當作利用的工具的關係,是個體被對孤獨的恐懼和焦慮所控制的表現,而類似這樣的人際關係,往往會導致深層關係的失敗,進而引發更大的焦慮。
而只有學習接納、尊重另一個人獨特性,建立完整的「我和你」的關係,才是真正緩解終極孤獨的辦法。引申來看,只看臉、只看財富、只看身材、只看學識等等,都是與一個人的一部分建立聯結的表現,而不是深刻地與人建立完整的關係。為了某種功能而置放在我們的世界裡,藉此否認孤獨的存在,即建立「我和它」的關係。所以,如果要想建立真實而深刻的關係,以此緩解終極層面的孤獨,需要我們能夠真實地傾聽他人,放下對他人的期待和刻板印象,讓自己在他人的反應中成長。
綜上所述,孤獨是人的本質,孤獨感是一種不可避免的情緒,而每一種情緒都需要被體驗與表達。緩解孤獨所帶來的痛苦感,方法在於取得自我、日常人際交往、終極現實三個層面的聯結感。而不是為了驅逐孤獨感,而發展成強迫性的、失去了適應性的生活方式。我們總是需要忍受一定程度的孤獨,無論花多大的代價去防禦、迴避這種感覺。而一個人內心的自由程度,取決於能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直面和忍受這些終極的現實。
推薦閱讀:
1、《存在主義心理治療》 【美】歐文·D.亞隆 著 商務印書館
2、《心理學與個人成長》 【美】傑拉德·克里 著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3、《思想等待思想者——比昂的臨床思想》 蘇曉波 翻譯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謝謝Chen Chen的邀請!
孤獨是人類才有的情緒體驗,它的內涵非常豐富,做為一種關注的對象大量地存在於文學作品中,心理學者也對此做了很多的研究與論述。
孤獨有幾個特點:
1、 孤獨是一種負性體驗,令人感到不適,往往會伴隨著傷感、失望、難以名狀的空虛等感受,使人想要逃之夭夭;
2、孤獨是人在主觀上的認知,是自己對自己的人際關係的認知和體驗,而不是來自外界的評價,沒有哪兩個人對孤獨的認知是一模一樣的;
3、孤獨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多維繫統。每個人體驗到的孤獨的程度不一樣,在類別上也存在差異。
孤獨不是一個整體,它可以分為生活的孤獨與生命的孤獨。生活的孤獨體現在一個人和他人在時間與空間上分離之後所產生的寂寞之感,生命的孤獨則是一個人在心理上把自己分隔成很多部分的過程。
生活的孤獨感,是一種機緣性的、具體浮現在表層上的心理感受,只要條件環境一改變,這種孤獨感就會煙消雲散,比如說短暫的人際交往、聚會、離別;所謂生命的孤獨感,是一種深層次的心理感受,具有根本的、永恆的、難以驅散的性質,具有人類整體精神的特徵,蘊含著生活的、文化的、心理的各種孤獨狀態,它的內涵更深邃,意義更深遠。
生活中的孤獨,更多是指向人際社交,當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少令人滿意的家庭關係、社會關係,坦誠交往的需要不能滿足或缺乏必要的社交技能時,就會產生的孤獨。
為了避免孤獨,人類發明出很多抵禦孤獨的做法,比如讀書、交友、戀愛、結婚、生子、娛樂、工作、運動、宗教等等,是為了控制由於孤獨感帶來的焦慮不安。孤獨一直是人類思考的哲學命題,因為孤獨是人類的自然屬性,怎麼甩也是甩不掉的。
一個人無論再怎麼和別人親近,也要孤獨地面對生命,孤獨沒有什麼解壓的良方,孤獨就象長在體內的器官,就是存在的一部分,必須接納它的存在,交流是公認的一種緩解對孤獨的恐懼的有效途徑,交流強化和升華了人對自身,對同類的孤獨的認知,並且慢慢學會用自己的方式來理解孤獨,忍受孤獨,和孤獨牽手,而不是一味地逃避與自我麻醉。
孤獨是不能消解的,也不能裝作視而不見,要坦誠面對孤獨,就要勇於覺知它的存在,想要超越孤獨,必先經歷孤獨,因為人格的成熟是需要在孤獨中歷煉的,卡繆說:當人在實踐中學會如何與他的痛苦獨處,如何克服逃脫的渴望,就沒有其他需要學習的東西了。
要擺脫孤獨,等於是「我」擺脫「我」,「我」是擺脫不掉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審視孤獨,接納孤獨,與它為友,提高我們愛的能力,用愛來安撫孤獨,在孤獨中尋找自由的意義。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博愛是橋。
孤獨是恐懼的根本來源。對孤獨的恐懼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孤獨意味著深夜裡一人蜷縮在雨林中,意味著隻身一人面對著洪水猛獸,意味著形單影隻的與天斗,與獸斗,與人斗。 這怎能不使人心力憔悴,痛苦萬分。
為了消除孤獨,自古以來就有著種種手段方式,古時部落的各種儀式,流傳至今的家族,家庭的 形式,各種宗教甚至是吸毒,但孤獨仍舊是無法消除的。人時常感到那種揮之不去的孤單,於是人人熱衷於聚會,玩樂。放浪形骸。但喧鬧過後,那如附骨之的落寞便又陰魂不散的來糾纏。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外面的人進不去,裡面的人出不來。
知道了孤單,才會懂得給予。因為只有能夠體會到別人的孤獨,才能感同身受,才會不希望別人也來承受同樣的煎熬,才會知道自己不會損失什麼的一點點關心和給予等等的「愛」能夠給對方帶來怎樣的安慰。而給予的多了,別人們的反向關心也會在及時給予自己力量。
愛他人,從幫助中獲得快樂,還能夠得到更多的愛。故而博愛可以化解孤獨。
需要強調的是博愛並非刻意為之,而是深刻理解對方境地時,發自內心的自然為之。孤獨有時候只是心態問題,換個思維,海闊天空。
貼一篇以前寫的文章:《形影相弔》
孤獨的人很需要關懷,可也正因為如此,他們習慣性地關懷別人,到頭來,沒人關懷他們了,於是便孤獨。
孤獨如李白者還能舉杯邀明月呢,但其實乃是自欺欺人,月下仍是形影相弔。從另一個角度講,月亮也是孤獨的,它是地球唯一的一顆衛星,而且月亮在地球上的影子太大了,大到根本看不出形狀來,況且還被山川湖海分割得支離破碎,離月亮本身也是遙不可及,於是月亮連形影都不在一處了,何以相吊?可是神話里說月亮上有月宮,月宮裡住著嫦娥呢。不過這都無從考證了,人類至今也沒在月亮上發現生命的痕迹。於是,我們不妨再換一個角度看,月亮本身是沒有生命可言的,這麼說的話,它也就不會有思想了,那麼談何孤獨?我們再看看李白,李白舉杯邀明月,其實是一個單向的行為,月亮不可能有回應,不過還好,明月給了李白影子,讓李白還可以形影相弔,這仍是值得慶幸的。
人在夢裡是最無助的,因為身不由己。你全然不能決定你接下去要做什麼,彷彿一切都已經被導演安排好了,你所要做的不過是機器一般把劇情回憶一遍。還有一點,夢境里是沒有色彩的,只有黑白。試想,這是多麼恐怖的一件事啊,沒有顏色的世界你連影子都認不得,於是在你最孤獨最無助的時候,只剩你的形體了。連形影相弔都不得。
電影教會了我一個道理,其實也算不上什麼道理,不過是一個說法而已。我們並不只能以life來殉情的,我們還可以以孤獨來殉情。這樣是不是會更凄慘點?或者以孤獨殉情還給彼此留了點希望?
然而,有一種孤獨卻是樂趣。「此日靜坐,長如小年。」中國古文人的閑適生活。在所有的雍容華貴、功名利祿都褪去之後,我們發現自己仍不過是個孩子,需要自娛自樂而已,而這一番自得其樂的閒情逸緻難道不令人嚮往?「閑敲棋子落燈花」,這又是另一種情調了。夜半等人人不來,於是索性在燈下擺弄起棋子來,可是詩人不知道啊,其實他不妨可以跟影子對弈呢。
心愛的人不在身邊又如何,只要真心相愛,距離就不是阻隔。知音知己難尋么?確實,可是不要忘了,在陽光下,在月光下,在燈火旁,我們還有影子,我們還能形影相弔。於是我們發現能夠形影相弔是一件很讓人歡欣鼓舞的事,要知道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形影相弔的。人生在世,哪一刻不該感激歡欣呢?就算只剩自己了,我還能形影相弔呢。
我是在一個海拔4800米的尼姑廟裡被小警察「抓住」的。
那座廟原本是兩條冰川峽谷之間的僧侶修行之地,因為挨著雪山,許多登山隊來這裡拉練,漸漸的,廟裡的尼姑給登山隊扛包,從大本營扛到前進營地,200塊錢一個人,她們成了中國的高山攀登中唯一的一群女背夫。2014年,我尋訪中國的女修行人,聽說這事以後,決定走到西藏的時候,去拜訪這群既是背夫,又是尼姑的女人。
我從拉薩坐公車到一個小鎮,然後從鎮上包車去寺廟。阿尼們和我言語不通,但是很熱情,遞上酥油茶、白開水、饃饃,我捧著酥油茶碗,對著幾位阿尼傻笑。她們的廚房太乾淨了。火爐擦得鋥亮,地板好像剛剛被人趴在地上用毛巾擦過。抬頭看,掛著五個水舀,銅的,擦得像金子;鋁的,擦得像銀子。偌大一個廚房,燃料是牛糞、柴火,可是爐膛、桌椅、地面,一點飛灰沒有,不知道花了多少功夫。
正咔咔拍照,突然進來一個小警察,眉清目秀,正氣凜然,沖我問:「你幹什麼的?」
我說,有一群登山的朋友說起這個尼姑廟,聽了很感興趣,來西藏旅遊,就來看看。
小警察完全不相信。他問了三遍:「你究竟是不是來偷登的?」
我才搞明白,這座廟挨著的雪山,攀登難度不算高,一些登山愛好者,沒向登協報批,也沒有隊伍,單槍匹馬就來爬,這種未取得登山許可的情況,被官方稱為「偷登」。我獨身一人,走進寺廟不喘不累,還背著大包,像個「偷登」的。
居然有人以為我能「偷登」,心裡一陣暗喜,可我真沒那個能力。於是解釋,只是來看看阿尼的生活,感受一下她們在4800米高原上的修行。
小警察一本正經地宣布:「尼姑廟裡不能住外人,你去派出所住一晚。這裡的原則是,不準私自登山,晚上不準亂轉,不準接近流浪狗,不準打野生動物,不準挖草藥。」
我保證不私自登山,不打野生動物,也不挖草藥。小警察很滿意,跟阿尼打個招呼,把我帶去派出所。
派出所就在廟下面,走路五分鐘。這天一共倆警察在家,一個藏族警察,一個漢族警察。藏族是本地人,不會漢話,小警察是漢族,不會藏語。這派出所真像寧浩電影,無人的荒野,兩個言語不通的警察,因為尼姑廟在這,所以他們必須在這,這可以成為一個好故事的開頭。
和小警察熟了,他慢慢放鬆——看出我這體格不可能搞偷登。告訴我,每年9月底10月初,登山隊會來,這些人可以住廟裡。不放心的就是我這種散客。之前一個人「偷登」,登到一半爬不動,打電話報警。縣公安局派人來,跟小警察一起,用刀子當工具,在無防護的情況下,爬上山去,把人救下。遣送之後沒幾天,這個人又偷偷回來了,再次「偷登」,結果體能還是不行,又困在上頭,警察們接到報警,又去救。說起這事,小警察氣得很,說他好幾次在光禿禿的山脊樑上追人,跑到最後,捂著腰,跑不動,「我日你哎」。
這晚,我被分配住在派出所的群眾接待室。房間沒火爐,夜裡冷得很,熬不住了,我又去小警察的房間聊天。他告訴我,在這裡工作,每天什麼事情都沒有,就是看電視,上網,睡覺。每天睡到十一點多起床,吃飯,然後又是一天的無聊。和尼姑們也沒什麼好聊的,尼姑不會普通話。
他給我看他的寵物,兩隻烏龜,個頭小得要命。他買了很多火腿腸,堆在房間里,都是喂烏龜用的。他每天中午帶著烏龜下樓散步,走到河谷,人和烏龜一起站在橋上,看一陣溪水流淌,再回房間。
夜裡九點四十二,我們中斷聊天,一起打著手電筒去上廁所。要結群去,因為外面有野狗,夜裡滿山跑,很兇。
大雨瓢潑,幸虧衝鋒衣仍在發揮防水作用。水滴從帽檐邊緣滾下來。分頭進男女廁所之前,他把手電筒讓給我用。遼遠的草原和雪山都已徹底沒入黑暗,唯有遠處閃爍的一兩點車燈,由遠及近,這僅有的人的痕迹,令人安慰。
我們各自回屋睡覺,關門前小警察說,如果晚上我還想上廁所,又不敢一個人去,不用不好意思,敲他的門就行,他再陪我去。我深受感動地表示:「今晚不喝水了!」
第二天,小警察帶我去看蔬菜大棚(尼姑和派出所一起開墾的警民共建項目),走著走著,又說起烏龜。
小警察來尼姑廟以前,知道這裡日子無聊,他去拉薩的花鳥魚蟲市場,想買只鳥。老闆說,4800米,你養不活。想想還是買烏龜。養了四隻,大的死了,兩隻小的還活著。我問他,為什麼成雙成對的買,小警察說,以前在老家養過烏龜,養死了,朋友說,誰讓你只買一隻啊,它是寂寞死的。
怪不得他這麼快就和我熟悉起來,至少我聽得懂他說話。我捅捅他:「哎,你裝個陌陌呀。」山上沒信號,但只要他下到鎮子,有老鄉,有酒喝,有網路信號。
臨走那天,小警察開著派出所的越野車,把我送到山下小鎮的路卡,囑咐路警朋友幫我攔了回拉薩的車。這以後就沒有他的消息。又過了半個月,我去了珠峰大本營附近的絨布寺,呆了幾天,才返回日喀則。走的是夜路,翻山越嶺,崇山峻岭,西遊記取經一般。車子正顛簸中,我接到一個陌生號碼來電。本能地有防備心,接通電話就問:「誰啊」。對方偏偏不說,答:「你猜我是誰。」
最討厭這種人了。猜你是誰,我怎麼知道你是誰啊。九成是騙子。一下爆了,沖著電話喊:「我知道你是誰,我還知道你是騙子,有本事別掛,我打電話報警。」劈頭蓋腦把想像中的騙子痛斥一頓,然後「啪」地掛掉電話,大快人心。
過了兩分鐘,手機「嘟嘟」一聲,收到一條簡訊:「你忘記我了嗎?我是那個警察。」
我這才發現,沒有在手機里儲存他的號碼。這不怪我。簡訊這年頭還有什麼用?除了收各種驗證碼。我回了他一句:「17935716」。看得懂看不懂這是什麼號碼,就是他自己的事了。竊以為,孤獨無法消解也不需要消解。孤獨是每個人作為獨立個體與生俱來的胎記。你要做的是學會如何接納你的孤獨。當我們面對自己的內心時,沒有人可以打擾你,你面對另一個自己,這叫孤獨,與他和諧相處,你才能算一個獨立成熟的個體人。在這個過程中你體驗到的其實是寧靜而非不安,你可以得到越多思考與啟發。 至於題主所說情況,可以說是由於孤單而引發的不安與焦慮。這是可以排遣的。有兩條途徑。
其一,強大自己的內心,獨立自己的人格,耐得住寂寞。我一朋友,平時沉默寡言,幾乎不與外界交流,也不參加活動,作息十分規律。有些人背後也會議論說其高冷,不合群,久而久之有活動索性就根本不叫他。但他自己倒過得安然自得。所以,如果題主能有他那樣獨立意外,怡然自得的心境,獨立的意識,也就不會有這些煩惱。當然,這多半與性格有關,全賴天生,題主難以把握。那麼,
其二,既然本性難移,就要從技術層面來關注問題出現的原因進而對症下藥才去措施緩解困境了。需要好好反思自己,平日與他人相處的方式是不是有問題,是不是太內向,讓人不好接近,敬而遠之,抑或是太張揚讓人不堪忍受,又或是其他問題,如果是前者則需要題主積極主動一點兒,多多交流。如果是後者,那麼題主應該反思一下,收斂一點不要給人一種氣勢逼人得壓迫感與反感。這些都需要題主自己客觀的對自己進行分析反思,具體情況也只有題主自己分析之後才能明了,我們只能再次嘗試去分析肯定有站著說話之嫌。
另外,與別人相處一定要真誠,只要題主,價格公道,童叟無欺,大家不會對你冷眼相待。所以,吃飯時有話就大大方方自然地說,實在沒有話就做個安靜的美男子,聆聽就好,不必有太大心理壓力。
至於,夢想不被認可,我覺得題主其實有點敏感。不是有碗老雞湯么: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別人的話,有道理就反思反思,覺得沒什麼卵意思,就一笑而過。有些時候,要有「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氣魄。
阿彌陀佛,么么噠~ 希望有些幫助。
(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作者微博@黃競天Emily)
孤獨,是一種內心缺乏「安定感」的表現。同樣是肉身的人,有的人在方圓幾里無人的戈壁里也能安心吃齋念佛幾十年,有的人被千人愛,開場演唱會萬人喝彩,卻還是孤獨得要看心理醫生。
孤獨這個狀態,從來都是和外界環境無關,只和人自身的心理狀況有關。
首先我想說的是,人不可能「永遠地擺脫孤獨」。而且人越思考、越成熟,越會感受到孤獨。因為人這種物種實在是太渺小了,當我們更多地認識這個世界、這個宇宙的時候,我們發現地球原來是遼闊宇宙裡邊這麼孤零零的一顆,人類又是這顆小小星球上那麼微不足道的存在。面對宇宙,我們毫無所知;面對自然,我們無能為力。我們所引以為傲的人類科技和智慧,在造物主的面前簡直就是雕蟲小技,越知道這些,人就會覺得自己越渺小,什麼金錢地位名譽,簡直是自欺欺人。這樣想,還不孤獨么?所以,相比了解自身,說不定什麼都不想,吃好睡好,每天聊聊天跳跳廣場舞的生活反而不孤獨一些。
但是,人是可以做到「和孤獨和平共處」的。此時,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保持理智,保持清醒。
人最孤獨的時候是什麼,就是高潮過後,突然安靜下來的那一刻。很多明星都在訪談裡面說,開完萬人演唱會之後,回到一個人的家裡,腎上腺素漸漸下降、心跳也漸漸平緩,那種從萬人喝彩到一個人靜默的感受是最令人難受的。對於我們普通人也是一樣的。我們的人生不是一條直線,是有起有伏的。有的時候,遇到了順境,大家都喜歡你,大家都追捧你,你說什麼都有人表揚你、讚揚你,熱熱鬧鬧的,當然開心。但是人生同樣也有逆境,也許突然有一天,所有人都不喜歡你,那些追捧你的人開始唾罵你,忽略你,放逐你,甚至當你是過街老鼠,這種從最高峰到最低谷的失落和孤獨能把人逼瘋。這個時候,內心的平靜是很重要的。你要時刻知道自己是誰,在被人捧的時候,明白自己的斤兩;在被人踩的時候,也不輕易自卑。擁有自己的準則和目標,不輕易受別人的影響,這樣就能更好地進行情緒控制,不會過於熱鬧,也不會過於孤獨。
若是境界更高一些,人甚至可以「享受孤獨」。這時候,你需要主動尋找屬於你自己精神上的「安定感」。它可以是很多種類型,但對你的作用是相同的,讓你冷靜思考,並從中感到力量和歸屬感:
它可以是「創作」,比如寫作、繪畫、攝影。當你學會將情緒轉化成藝術的時候,孤獨將是你最寶貴的創造財富。幾乎所有的著名作家都有一段孤獨的人生。只有孤獨,才能沉澱思想。
它可以是「信仰」,比如宗教信仰、國家信仰、土地信仰。通過各種各樣的儀式、傳統節日,讓你始終保持靈魂的歸屬感。我的基督徒歐洲朋友,他即使離家幾十年,但每周日去教堂做禮拜的時候還是會感到上帝與他同在,這就是宗教的力量。
它可以是「愛」,對戀人、家人、朋友甚至故鄉的愛。心裡記掛著一個人、一塊土地,總能讓你明白自己活在這個世上是為了什麼,就像那句經典的話「戀愛讓你得到了什麼?」-「戀愛讓我站在北京高峰期人流熙熙攘攘的換乘地鐵站,也不會因為自己的渺小而感覺心慌」。好的愛,好的愛人,好的家庭,是會給你這樣的力量的。遊子們對故鄉的情感也是如此,讀過《鄉愁》一詩的朋友們都會懂。
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有時候,真正的孤獨,是說不出來的。
像是面對那些「如何找到對象」的答案一樣,有對象的人從不會侃侃而談。(秀恩愛花樣虐狗的除外)
依舊貼一篇劉瑜的文章,在有些時候,可以緩解一下那種感覺。
原文微博:Sina Visitor System
豆瓣傳送門:一個人要像一支隊伍 --劉瑜
前兩天有個網友給我寫信,問我如何克服寂寞。
她跟我剛來美國的時候一樣,英文不夠好,朋友少,一個人等著天亮,一個人等著天黑。「每天學校、家、圖書館、gym、幾點一線」。
我說我沒什麼好辦法,因為我從來就沒有克服過這個問題。這些年來我學會的,就是適應它。適應孤獨,就像適應一種殘疾。
快樂這件事,有很多「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因素。基因、經歷、你恰好碰上的人。但是充實,是可以自力更生的。羅素說他生活的三大動力是對知識的追求、對愛的渴望、對苦難的憐憫。你看,這三項裡面,除了第二項,其他兩項都是可以自給自足的,都具有耕耘收穫的對稱性。
我的快樂很少,當然我也不痛苦。主要是生活稀薄,事件密度非常低,就說昨天一天我都幹了什麼吧:
10點,起床,收拾收拾,把看了一大半的關於明史的書看完。
下午1點,出門,找個coffee shop,從裡面隨便買點東西當午飯,然後坐那改一篇論文。期間凝視窗外的紛飛大雪,花半小時創作梨花體詩歌一首。
晚上7點,回家,動手做了點飯吃,看了一個來小時的電視,回e-mail若干。
10點,看了一張DVD,韓國電影「春夏秋冬春」。
12點,讀關於冷戰的書兩章。
凌晨2點,跟某同學通電話,上網溜達,準備睡覺。
這基本是我典型的一天:一個人。書、電腦、DVD。
一個星期平均會去學校聽兩次講座。工作日平均會跟朋友吃午飯一次,周末吃晚飯一次。
多麼稀薄的生活啊,誰跟我接近了都有高原反應。
孤獨的滋味當然不好受,更糟的是孤獨具有一種累加效應。同樣重要的東西,你第一分鐘舉著它和第五個小時舉著它,感受當然不同。孤獨也是這樣,偶爾偷得半日閑自己去看一場電影,和一年、兩年、三年、五年只能自己和自己喝啤酒,後果當然完全不同。我以前跟一位曾經因為某政治事件而坐過牢的朋友聊天,他描述那幾年被單獨關押的生活,這樣形容:度日如年,度年如日。說得可真確切。
我曾在日記里大言不慚地寫道:出於責任感,我承擔了全世界的孤獨。我的意思是,我不但孤獨,而且我的孤獨品種繁多、形態各異:在女人堆里太男人,在男人堆里太女人;在學者裡面太老粗,在老粗裡面太學者;在文青裡面太憤青,在憤青裡面太文青;在中國人裡面太西化,在外國人裡面太中國....我覺得上帝把我派到人間,很可能是為了做一個認同紊亂的心理實驗。
我其實並不孤僻,簡直可以說開朗活潑。但大多時候我很懶,懶得經營一個關係。還有一些時候,就是愛自由,覺得任何一種關係都會束縛自己。當然最主要的,還是知音難覓。我老覺得自己跟大多數人交往,總是只能拿出自己的一個維度,很難找到和自己一樣興趣一望無際的人。這句話的謙虛版說法是:很難找到一個像我一樣神經錯亂的人。
有時候也著急。我有有幸生活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沒有吃過多少苦,但是在我所經歷過的痛苦中,沒有什麼比孤獨更具有破壞力。這不僅僅是因為錯過了親友之間的飯局談笑溫情,不僅僅是因為一個文學女青年對故事、衝突、枝繁葉茂的生活有天然的嚮往,還因為一個人思想總是需要通過碰撞來保持。長期的孤單中,就像一個圓點脫離了坐標系,有時候你不知道自己思考的問題是否真的成其為問題,你時常看不到自己的想法中那個旁人一眼就可以看出的巨大漏洞,你不知道什麼是大,因為不能看到別人的小,你不知道什麼是白,因為不能看到別人的黑。總之你會擔心,老這樣一個人呆著,會不會越來越傻?
好像的確是越來越傻。
但另一些時候,又驚吒於人的生命力。在這樣缺乏溝通、交流、刺激、辯論、玩笑、聊天、緋聞、傳聞、小道消息、八卦、MSN...的生活里,沒有任何圈子,多年來僅僅憑著自己跟自己對話,我也堅持了思考,保持了表達欲,還能寫小說政論論文博客,可見要把一個人意志的皮筋給撐斷,也沒有那麼容易。
「忍受的極限會是什麼養的結果?」
讓我告訴你,忍受是沒有極限的。
年少的時候,我覺得孤單是很酷的一件事情。長大以後,我覺得孤單是很凄涼的一件事。現在,我覺得孤單不是一件事。至少,努力不讓它成為一件事。
有時候,人所需要的是真正的絕望。
真正的絕望跟痛苦、悲傷沒有什麼關係。它讓人心平氣和,讓你意識到你不能依靠別人,任何人,得到快樂。它讓你謙卑,因為所有別人能帶給你的,都成了驚喜。它讓你只能返回自己的內心。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不同的自我,他們彼此可以對話。你還可以學習觀察微小事物的變化,天氣、季節、超市裡的蔬菜價格、街上漂亮的小孩,你知道,萬事萬物都有它值得探究的秘密,只要你真正-我是說真正-打量它。
當然還有書、報紙、電影電視、網路、DVD、CD,那裡面有他人的生活、關於這個世界的道理、音樂的美、知識的魔術、愛的可能性、令人憤怒的政治家...我們九九八十一生都不可能窮盡這些道理、美、愛、魔術的一個小指甲蓋,怎麼還能抱怨生活給予我們的太少。
絕望不是氣餒,它只是「命運的歸命運,自己的歸自己」這樣一種事實求是的態度。
就是說,它是自由。
以前一個朋友寫過一首詩,叫《一個人要像一支隊伍》。我想像文革中的顧准、獄中的楊小凱、在文學圈之外寫作的王小波,就是這樣的人。懷才不遇,逆水行舟,一個人就像一支隊伍,對著自己的頭腦和心靈招兵買馬,不氣餒,有召喚,愛自由。
我想自己終究是幸運的,不僅僅因為那些外在的所得,而且因為我還挺結實的。總是被打得七零八落,但總還能在上帝他老人家數到「九」之前重新站起來,再看到眼前那個大海時,還是一樣興奮,歡天喜地地跳進去。在遼闊的世界面前,一個人有多謙卑,他就會有多快樂。當羅素說知識、愛、同情心是他生活的動力時,我覺得簡直可以和這個風流成性的老不死稱兄道弟。
因為這種幸運,我原諒自己經受的挫折、孤單、原諒自己的敏感、焦慮和神經質,原諒上帝他老人家讓X不喜歡我,讓我不喜歡Y,讓那麼多人長得比我美,或者比我智慧,原諒他讓我變老變胖。因為他把世界上最美好的品質給了我:不氣餒,有召喚,愛自由。
如果你還在為自己孤單寂寞懷才不遇舉世皆濁我獨醒而深深嘆息的話,那麼讓我告訴你,你買不到那個彩票的,別再把你時間的積蓄兩塊、兩塊地花出去,回到你的內心,尋找你自己,與心靈深處的他、他們一起出發去旅行。如果你有足夠的好奇心,你可以足不出戶而週遊世界,身無分文而腰纏萬貫。人生若有知己相伴固然妙不可言,但那可遇而不可求,真的,也許既不可遇又不可求,可求的只有你自己,你要俯下身去,朝著幽暗深處的自己伸出手去。
關於作者
劉瑜,女,網名「Drunkpiano」,「醉鋼琴」,網路寫手,寫小說,隨筆,政論。生於1975年12月。本科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經濟學博士,哈佛大學博士後。現為英國劍橋大學政治系講師。為《南方周末》寫時評專欄、《新周刊》寫書評影評專欄。《南方周末》2008年度年度專欄作者。作品:《民主的細節》(美國政治觀察專欄集)、《余歡》(小說)、《送你一顆子彈》(隨筆)。
好吧,我真的不是來做廣告的。
我想說我非常願意享受孤獨嗎?大家對孤獨的標準不一,但孤獨對我而言我能享受到內心的安寧。我既喜歡一個人,也喜歡在聚會時注意別人的狀態同時調整自己的回應。
陪伴可以消解孤獨,不只是人的陪伴,事情的陪伴,同樣也可以幫助我們消解孤獨。
一段高品質的親密關係是非常難得的,如果你還沒有找到一個可以陪伴終生的人,不要著急,你可以試著去尋找幾件真正喜歡的事情。在你孤單的時候,這些愛好會給你帶來莫大的寬慰。
我經常會講,人這一生要處理好三種關係:我們和自己的關係,我們和事情的關係,我們和他人的關係。
一段越高品質的關係,起到的陪伴作用就越好,就越能消解深刻的孤獨。不僅僅人和人的關係會起到陪伴的作用,我們和事情的關係同樣會,而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種陪伴的效果會更好。
為什麼呢?
因為事情往往要比人更可靠,人是一種充滿未知和變數的動物,太多太多的東西可以成為人和人之間的變數,而且人和人之間的緣分更是難以琢磨,這一切都很難讓我們有足夠的信心去相信:我們可以找到一個每時每刻都給我們高品質陪伴的人。
但是「事情」可以,一個興趣愛好可以起到很好的陪伴作用。當年,李宗盛和林憶蓮離婚後,李宗盛離開台灣北投的家,孤零零的來到北京,此時還能陪伴著他的,除了自己的母親和孩子之外,恐怕就是他的音樂和吉他了,他在《我的三個家》當中這樣描述自己當時的孤獨境況:
節選自 李宗盛 《我的三個家》
全文可以點擊查看:李宗盛:我的三個家
對於李宗盛而言,吉他已經不僅僅是一門手藝,一個愛好,而且是一個忠實而又體貼的精神伴侶,在最艱難和孤獨時候,貼心陪伴,悉心照料,不離不棄。
當然,愛上一件事情也沒有那麼簡單,跟愛一個人一樣,是非常講究技術的:要付出,傾聽,慢慢琢磨對方的脾氣,慢慢的彼此適應;去了解對方,熟悉對方,才會和事情產生情感和共鳴,才能慢慢把這件事情做好。
但是,一旦我們和事情的關係建立起來了,事情給予我們的那種陪伴和精神寄託,往往要比人來得更穩妥,持久,更值得託付一些。
這是興趣愛好給予我們的另外一個層面上的價值:一個真正可以談一輩子的,精神上的寄託和陪伴。
解決拖延,其實就是在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學著如何去愛一件事情,處理好和一門知識,一門學問之間的關係,能高品質的,持久的去做一件事,愛一件事,這是我做這件事情最大的價值。
————————————
我的微信主要分享一些時間管理,克服拖延,成長,自我管理方面的知識和培訓心得,感興趣的可以添加:Alanchuanzhang
為什麼要消解啊~ 如同作者寫的,如果是這些小事讓你感受到孤獨,那我認為你在心底是不自信的。一個真正自信的人不會聚焦於這些細節,他(她)願意用這一生去實現「白日夢」從而實現自我價值,而「孤獨」恰恰是上天贈予的最好的契機。
先佔個坑,晚上用電腦分析我所見到的三種不同的孤獨感!
先說真正的孤獨感,當你沒有幾個朋友,特別是沒有特別交心的朋友時,你感覺自己很孤獨,這很正常,這種情緒是怎樣發生的我就不講了,自然有專業的比我講得清楚。出現了這種情況,我只能說,少年,你太不合群了,多和你的同事、同學、朋友出去轉轉,特別是換新環境時,大家一起出去玩時候一定要去,一定要去,一定要去,不要懶,也不要裝清高,集體活動是增進關係的最重要的環節。你問我為什麼知道,血淋林的教訓啊。另外,如果想和某個你看上的男神/女神拉近關係,那就比較複雜了,知乎上說這個的人太多了,我就不重複了,你找本秘籍自己蹲牆角領悟去吧。
好了,廢話說完了,說說兩種病態的孤獨感。第一,對於友誼太過貪心,這種情況是,這些人可能朋友也不少,不管是普通朋友還是知心朋友都不少,但就是感覺到孤獨。出現這種情況根源在於這些人對安全感的缺乏,把朋友之間的感情當作安全感,所以對友誼欲求不滿,即使朋友很多了,卻還是貪婪地要個不停。第二,刻意孤立自己,這種情況是,這些人內心極度渴望有人來了解自己,希望有一個能夠和自己想法相近的人理解自己,但是卻總是想「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總是走著與眾不同的路,讓自己留在孤獨當中。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源在於,這些人把孤獨感當成了優越感,刻意追求與眾不同,並且將這等同於強大,最要命的是,有的人真的是很強大,他們就永遠無法認識到孤獨感和優越感的區別,也不能知道孤獨永遠不能與強大相提並論。
這兩種情況在一般狀態下並不能成為心理疾病的根源,只有當對友誼的欲求和對孤獨的追求變成自己無法控制的刻意之舉,這些心理就變成了病態,它們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和社交,最終會吞噬我們獲取幸福和快樂的能力。
對於第一種情況的人,你們必須要認識到自己很安全,沒有人會幹涉你們的生存;你的朋友也並不能給你安全,人最大的依靠還是自己;
對於第二種情況的人,你們必須要明白孤獨不等於強大,不要把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你可以有朋友。不管你是真高還是假高,高處不勝寒只是一種病,別用自己打造的柵欄把自己的心關起來。
分析的依據:《我們內心的衝突》
分析的對象:我自己
個人認為,孤獨是無法消解的,它只能是控制在讓我們不「不舒適」的範圍內,減少對情緒的負面影響。那麼,如何控制孤獨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學會與自己相處,尤其是學會與不完美的自己相處。另,不要把自我的價值完全建立在他人的評價上。比如,工作中完成一項任務,很多人會第一時間到領導那裡去「邀功」,一旦沒有獲得自己預期的肯定,或者他人不理解,就會陷入這樣的情緒。
推薦看蔣勛的《孤獨六講》,從情慾孤獨,語言孤獨,思維孤獨,革命孤獨,暴力孤獨,倫理孤獨講了孤獨才是人最本質的存在狀態,因我們作為個體或多或少總有不被他人理解的時候,而我們開始不再執著於他人的理解時,才成全了我們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個體和自我。我們要做的不應是消除孤獨,而是擁抱孤獨,圓滿孤獨。
賈樟柯的《山河故人》也說,每個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這世上唯一不會離開你的只有你自己,與其把時間花在追求他人的理解和認同上(當然某種程度上也是生存策略的需要),不如靜下來好好理解自己,想想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你難以正常社交,是你的性格太過內向還是你不喜歡他們的聊天方式或者內容?事實上哪怕是一些表面上看起來能正常社交的人,他們的內心也依然孤獨,因為他們只是出於生存的需要去與人社交並且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但他們的內心並未與這些人建立真正的聯繫。如果覺得有必要,可以在其他人聊天的時候觀察一下他們是如何切入一個話題,如何接別人的話,下次自己學著做做,不用壓力太大,一般的聊天對話只要不是有惡意的語句,對方其實並不是特別在意你說了什麼,就算效果不如預期,也不會造成什麼嚴重的後果,大不了下次再試嘛,練練就好了。是人都會感覺到孤獨,不管你是宅男宅女還是人緣極佳的交際花,只是每個人對孤獨的體會和表現不同。
孤獨無法消解只能減少。人生來就是獨立的個體,面對問題有自己的想法,看待事物從自己的人生經歷和角度出發。我們不想承認但又必須承認,這個世界上沒有感同身受這回事。
或許你有時會發現,和親人朋友說的某件你認為對你有意義的甚至很重要的事再提及時他們完全忘了你說過,你在興緻勃勃和他們談論你感興趣的事情時他們興趣索然。久而久之,你就不想再多交流,你覺得孤獨。
我們每天會和形形色色的人交往,很多時候都在刻意營造出一種假象,以迴避一個人的無力感。
這個世界上的人很多,如果你足夠幸運,會在其中遇見幾個摯友、擁有幾個愛人,但是能說話的人很少,能認真聽你說話的人更少,理解你的人幾乎沒有。
做好這個心理準備,然後告訴自己,其實大家都一樣,接著好好度過每一天。
一個人的時候做些適合一個人做的事,看一些朋友不怎麼感興趣、但你一直想看的電影,每天寫寫東西記錄你的心情,日記本是最好的聽眾,或者讀書記錄心得,和同樣喜歡那本書的陌生人交流所想……
如果你心懷夢想,朝著那個方向咬牙努力。生活大爆炸有一集leonard在畢業致辭中說過,一個人的時光會讓你成為真正的自己。等到他們發現時,你已經成為了一個有趣的、比他們想像中更酷的人。
孤獨讓你自由,而自由,是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
珍惜你的孤獨。
圖片來自微博 生活大爆炸TBBT
孤獨新交了兩個好朋友,叫做【健身】和【看書】,有一天他們感覺有些無聊,【健身】說,「今晚我們舉行個party吧!」
party開始了,現場很熱鬧,【健身】和【看書】帶了好多朋友,小孤獨遲到了推開門,有點被嚇到了⊙▽⊙,【身材】,【健康】和【性能力】主動的來跟小孤獨握手,小孤獨有點害羞,可是驚訝的是。小孤獨竟然發現他們有很多的共同話題,聊的開心極了,小孤獨感激的望了望【健身】,看見這貨正在搭訕美女呢!【看書】正在愉快的玩桌游,孤獨偷偷的跑到他身後偷看,【學識】,【氣質】和【紳士】看到了孤獨禮貌的打招呼,當然,孤獨也跟他們聊的很開心。
party結束了,孤獨認識了好多新朋友。他們也很欣賞孤獨,覺得孤獨太棒了。回家後孤獨躺在床上,想著今晚的開心,「原來,我並不孤獨呢..」
孤獨拿起手機,想發條朋友圈,看到了凌晨兩點的朋友圈,每個人的頭像都顯示著「孤獨」...晚上一個人,孤獨的令人心酸。沒關係,孩子,找一部最嚇人的恐怖片,關上燈默默看完,你會發現床底下、廚房、廁所、天花板、陽台、身後……全是人,這下不孤單了吧。
人類生而孤獨,又無往不在自由當中。
先說什麼是孤獨,對比古代社會為什麼現代社會更容易孤獨,再探討一下解決之道。
孤獨是個現代社會才會如此平民化和常見的詞兒。 中國古代社會,熟人綁在一起團團如河蟹,日日相濡以沫,依靠彼此的強聯繫過活,在這種社會,人很難感受到孤獨:肉體上,你沒有和他人遠距離分離的物質條件;精神上,強大的共同體存在的觀念讓你和別人有相同的信念,而由於缺乏走出去的物質條件,相對穩定的社群保證了相對穩定的共同價值。你甚至想不到,還有一個玩意兒叫孤獨。
現代社會為什麼就容易製造孤獨?
隨著時代的步伐...改革春風吹滿地 .... 部分由於經濟發展的需要,個人主義蓬勃發展起來....獨立的人格,獨立的思想,都是交易的前提,創新的必要。同時,由於貿易等等交流,各種新思想擠進了人的腦袋。內部上社群開始淡出,社會原子化..外力上又不斷有新思想傳播發展,人像是風箏,可勁兒被時代的春風推動著,自由吧,好玩吧....玩斷了吧....
在這種環境下,孤立的人在面對自己不受束縛的現代世界時,有風箏斷線的惶恐。 霍布斯認為,人與人在自然狀態下就是狼對狼,彼此為了生存,爭奪資源,擔心收到欺凌,因此小的社群才形成以應對不測的生活。 現在社會這種社群的淡化,自然會引起人們對於自身安危的本能擔憂。
此外,薩特說得很悲觀,他求了個極值,人類喪失了和最高權威對話的能力,在混沌中沒有標尺作為參照,因此孤獨,而且逆流。
總結一句,社群的淡出讓人們喪失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歸屬感,馬克思一針見血,人類就是社會性的存在,且需要社會來驗明正身。
那麼怎麼辦呢?
弗洛姆說有兩種應對方式,其一,再次尋找一個精神上的強大的庇護,比如原本的族長,再次讓自己受外力束縛起來。 找一個靠得住的人,給你個標準,你做到,他誇你,你又開心了。
其二,就是把自己塑造成心理上的自我的神。 通過不斷充實自己,通過自己界定自己而非外在。
這裡,我再混進康德的理念,人是能依靠道德律令抵抗自然律的。 因此,不能否認,確實存在一部分人,因為孤獨,沒有毀滅,而是在對抗它的過程中成長。
人類生而孤獨,又無往不在自由當中。
02習作打卡
孤獨產生智慧,挺好的
推薦閱讀:
※如何教孩子打架?
※和別人說話沒耐心怎麼改變?
※人一定要活潑開朗嗎?或者說,要「合群」嗎?
※男生戒擼和女生減肥哪個更難?
※如何快速擴充汽車方面談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