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不擇手段卻什麼都有,有些人兢兢業業卻一輩子為生活所困?

如題,是那些兢兢業業卻過分老實的人缺少什麼嗎?還是那些不擇手段的人多了些什麼?


好久沒有用經濟學模型灌雞湯了,今天來灌一發吧hhhhhhhhhhhh

假定有K種彩票,都賣1塊錢。它們分別以概率 p_{1},p_{2},...p_{K} 支付給你100塊錢。同時,購買第k個彩票時,你要支付 c_k 塊錢的「心理成本」。這個「心理成本」並不是你實際支付的貨幣,它代表你選擇第k個彩票,在貨幣支付之外對你幸福程度的影響。不失一般性,假定任何一個人對K種彩票的心理成本之和都為零。假定你只有1塊錢,那麼你購買彩票k的期望支付為 100p_k-c_k

那麼什麼叫做「不擇手段」呢?就是對每一種彩票的心理成本都是零。這樣一來,效用最大化的選擇是購買彩票 k^*=argmax_k[p_k] 。但是一個並非「不擇手段」的人,效用最大化的選擇就不一定是 k^* 了。因為他選擇 k^* 的心理成本 c_{k^*} 可能很大,以至於還不如選擇中獎概率更低,但心理成本更小的彩票 k^{**}

由於 k^*=argmax_k[p_k] ,所以我們一定有 p_{k^{**}}leq p_{k^{*}} 。因此,如果只評價一個個體的預期財富,那麼「不擇手段」的人的預期財富確實是所有人中最大的。但是幸福程度則不一定。由於心理成本有可能是負的(例如選擇了一種高貴行為——從事低工資但能幫助急需幫助的人的職業),選擇一個更小的 p_k ,並不代表就選擇了一個小於 100p_{k^*} 的預期支付。

另外,選擇兢兢業業一生也可能什麼都得不到,這也是我選擇「彩票」這個思維工具的另一個考慮。但「什麼都得不到」是事後的。但在這個結果實現之前,他很可能已經選擇了讓自己預期的幸福程度最高的道路。

=================================

兩個技術細節:

@PAN X

假定這些彩票的存量相同,一個「傻子」隨機選擇一個彩票。那麼無論這個「傻子」是否不擇手段(即其c向量有沒有非零分量),這個人的預期效用都相同。

更一般地,可以假設這些彩票的存量比例為向量w,那麼要滿足上述性質,需要w"c=0。

添加這麼一類假設,可以令「不擇手段」的人和其他人的c向量(決定偏好的「形狀」)在同一個超平面上,避免一些trivial的爭議。

@劉鎮銳

你提的這個觀察相當於考慮dynamic inconsistency,雖然更接近現實狀況,但有可能沒法輕易得到一個能用的intuition……當然這個話題我不熟,可能沒法給你更具體的回應。


我也來灌個經濟學(毒)雞湯 @Reinhardt Jin

在宏觀經濟學當中,如果我們考慮一個家庭的效用最大化問題,而所使用的市場結構是Sequential Market(就是說,市場每天都開放,每天都可以去市場上買賣商品;相對應的市場結構是Arrow-Debreu Market,市場只在第一天開放,在這一天簽訂好所有未來交易的協議;在一定條件下兩個市場是等價的)的話,需要給定一個借款約束(Borrowing Limit),這個約束至少要保證家庭所借的錢不能超過它未來所有收入折現後的總價值(這樣的約束叫作Natural Debt Limit)。

當然,上面也說了,這是「至少要保證」,實際上借款約束可以更加緊,比如我們也可以要求借款永遠不能大於0——也就是說,家庭只能有存款(借款為負數),永遠不能有負債——這樣的約束叫作Ad hoc Debt Limit。

如果我們看現實生活,那麼家庭往往是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取一個折中的值,當然不可能一點負債都沒有(房貸啊、車貸啊之類的),但是每個家庭都會潛在的設定一個約束,比如房貸最多借200萬,車貸最多借20萬,如此這般。

這樣看的話,那些「矜矜業業」的老實人,這個約束的值相對都會低一些;而那些「不擇手段」的人,這個約束的值相對就會高一些,甚至有些人不擇手段到把這個約束無限放鬆——換言之就是放棄了這個借款約束。

話說回來,為什麼要有這個借款約束呢?這個借款約束還有一個名字,叫作「Non-Ponzi Scheme」,這裡的Ponzi就是龐氏騙局裡的「龐氏」了。如果我們不設置這個借款約束,那麼有一種方法可以無限提高每天的消費,從而無限提高一個家庭的效用,這個方法就是「拆東牆補西牆」,不斷地借錢用來換昨天的欠債,甚至借到完全不可能還清的地步。

即使不放棄約束,我們也很容易證明,家庭只需把這個約束「放鬆」一些,允許的借款上限提高一些,就能夠獲得更多的消費(和總效用)。

所以,不擇手段卻活得更好,其實並不奇怪。


其實比拼到最後,就在於誰腦中的世界更接近真實世界,誰就能最終勝出。
有的地方就是強調兢兢業業,有的地方就是需要不擇手段,每個環境其實都不一樣。
能夠因地制宜,調整自我採用不同策略,這是成熟的標誌。反之,認了死理,不會變通,運氣好也就罷了。運氣不好,碰到環境劇變,自然是窮困潦倒的了。

年輕人喜歡兢兢業業,並非是品德高尚,乃是因為年輕人缺少閱歷,除了兢兢業業,根本不知道怎樣不擇手段。因此排斥自己不知道的事物。說白了就是對陌生恐懼而已。


勇氣

以及不留思維死角的智慧


給定choice set C

agent i (in I) 的feasible choice set 為 C_i

我們說j比i更不擇手段如果 C_isubset C_j

傳統經濟學而言, forall i

顯然,對所有人而言,不擇手段都是更好的選擇


看見一段講佛法的,覺得寫得很好,分享給大家看看。

我向師父請教:「因果報應到底成立不成立?如果成立,為什麼像我這樣善良的人還經常會感到痛苦,而那些惡人卻活得很好?」

師父很慈悲地看著我說:「因果報應是釋迦牟尼佛親口宣說的真理,是千真萬確的,不會有絲毫差錯的!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有痛苦,就說明這個人的內心一定有和這個痛苦相對應的惡存在。如果一個人的內心已經沒有任何惡,那麼這個人的心靈是根本不會感到痛苦的。所以,根據這個道理,既然你還經常感到痛苦,說明你內心還有惡存在,還不是純粹的善人。而那些你認為是『惡人』的人,未必就是真正的惡人。一個人能快樂地活著,至少說明這個人還不是純粹的惡人。」

我不服氣地說:「我怎麼會是一個惡人呢?我一向心地很善良的!」

師父說:「內心無惡則無苦,你既然內心有痛苦,說明你的內心就有惡存在。請你將你的痛苦略說一二,我來告訴你,你內心存在哪些惡!」

我說:「我的痛苦很多!我有時感到自己的工資收入很低,住房也不夠寬敞,經常有『生存危機感』,因此心裡常常感到不痛快,並希望儘快能夠改變這種現狀;社會上一些根本沒有什麼文化的人,居然也能腰纏萬貫,我感到不服氣;像我這樣一個有文化的知識分子,每月就這麼一點收入,實在是太不公平了;我的家人有時不聽我的勸告,我感到不舒服……」就這樣,我向師父述說了一大堆自己的痛苦。

師父點點頭,不停地微笑,而且笑臉更加慈祥,並和顏悅色地對我說:「你目前的收入足夠可以養活你自己和你的全家,你們全家也有房屋住,根本不會流落街頭,只是面積小了一點而已,你完全可以不必要為這些感到痛苦的。可是,因為你內心對金錢和住房有貪求心,所以就有苦。這種貪求心就是噁心,如果你已經將內心的這種貪求噁心去除了,你就根本不會因為這些而痛苦。」「社會上一些根本沒有文化的人發財了,你感到不服氣,這是嫉妒心,嫉妒心也是一種噁心;你認為自己有了文化,就應該有高的收入,這是傲慢心,傲慢心也是噁心;認為有文化就應當有高收入,這是愚痴心,因為有文化根本不是富裕的因,前世布施才是今世有錢的原因。愚痴心也是一種噁心!」 「你的家人不聽你的勸告,你感到不舒服,這是沒有包容心。雖然是你的家人,他們卻有自己的思想和觀點,為什麼非要強求他們的思想和觀點和你自己一致呢?不包容就會心量狹隘,心量狹隘也是一種噁心!」

師父繼續微笑著說:「貪求心也好,嫉妒心也好,傲慢心也好,愚痴心也好,心量狹隘也好,這些都是噁心。因為你的內心存在著這些惡,所有你就有和這些惡相對應的痛苦存在。如果你能將內心的這些惡徹底去除,那麼你的那些痛苦也會煙消雲散。」 「要用快樂和滿足的心態看待你的收入和住房!你應當想想你根本不會餓死和凍死,而那些富人雖然也有錢,其實也只是沒有餓死和凍死。你應當看到,人是否快樂,不取決於外在的財富,而是取決於自己的生活態度。把握生命的分分秒秒,用樂觀、安詳和勤勉的生活態度代替原來的貪求心,你的心就會漸漸快樂起來。」 「社會上沒有文化的人發了財,你應當為他們高興才對,要希望他們能夠具有更多的財富、擁有更多的安樂才對。別人得到,要像自己得到一樣開心;別人失去,要像自己失去一樣難過。這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是一個善人!而你現在的心是別人的財富和安樂超過自己就不高興,這是嫉妒心,嫉妒心是一種很惡的心,要堅決去除!要用隨喜心代替嫉妒心!」 「認為自己在某個方面超過別人,就自以為了不起,這是傲慢心。常言說『傲慢高山,不生德水』,人一旦有了傲慢就會對自己的不足熟視無睹,因此根本不可能看到自己內心的種種惡,從而改過遷善。所以,傲慢者自己堵塞了自己的進步之門。此外,傲慢者常常會有失落感,漸漸會有自卑感。一個人只有從自己內心深處培養起虛懷若谷的胸懷,心甘情願地永遠將自己放在謙卑的位置,內心才會感到充實和安樂。」

「前世布施才是今世富裕的真正原因,『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而凡夫不識因果,將『種瓜』認為是『得豆』的因,將『種豆』認作是『得瓜』的因,這是愚昧的表現。一個人只有勤學佛法的智慧,真正懂得萬事萬物的因因果果,才能內心明亮,知道如何取捨自己的思想、行為和語言,唯其如此,才能從光明走向光明,從安樂走向安樂。」 「虛空能夠包容一切,所以廣大無邊、虛融自在;大地能夠承載一切,所以生機勃勃、氣象萬千!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不要隨隨便便就對別人的行為、言語看不慣,即便是自己的親屬,也不要生起強求心,要隨緣自在!永遠用善良的心幫助別人,卻不要貪圖或強求什麼。如果一個人的心胸能夠像虛空一樣包容萬物,這個人怎麼會有痛苦呢?」


過去,周圍親人的經歷告訴我,所謂的兢兢業業和不擇手段,都是指的做事方式方法;區分好壞,並非是通過手段,而是通過最終你所做之事的大義是否正義;有些時候如果拘泥於手段,反而做不成大事,會被心懷不軌的人利用或擊敗,所謂兢兢業業反而是迂腐的表現;這是千百年來的歷史塑造的,作為歷史車輪前的一個小水滴,不可能逆勢而為,只能順其勢。不是一直有一句話叫「慈不領兵,義不行賈」么。

所以我一直認同「雷霆手段,菩薩心腸」,而在面對惡人時,是「雷霆手段,鐵石心腸」


要發財就要賺別人的錢,賺很多人的錢。賺別人的錢有兩種方法,一是讓別人損失錢,給你,比如各種騙子就是,二是帶別人發財,你帶越多的人發財你的錢就越多,比如微軟,蘋果,阿里巴巴就是這樣,用他們的平台能賺到錢,所以很多人會願意選擇他們的平台。
然後我來回答你的問題,你說的不擇手段賺錢的人就是第一種人,通過侵犯別人的利益而讓自己賺錢。你說的兢兢業業的人不發財是因為他們只做好自己的工作,沒有帶別人發財,沒有成為第二種人,所以沒有發財。


賺錢的核心是兩個,一個是承擔風險,另一個是運氣(此處假設題主所說的「過得好」就是「有錢」)

「兢兢業業」是一種為人的態度,它是「成為有錢人」的充分條件,而不是必要條件(沒用錯吧?)

所以,一個人兢兢業業,跟他能不能有錢,壓根是沒有必然關係的

而通常,不擇手段的人往往是需要承擔更大風險的


Optimal value of 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is (weakly) smaller than un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好人成佛需要九九八十一難,壞人成佛只需放下屠刀!


只看賊吃肉不看賊挨打。


四種人:

走正路的聰明人

走正路的笨人

走邪路的聰明人

走邪路的笨人

你只看到你走的是正路,他走的是邪路。沒看到在賺錢慾望和賺錢能力方面和人的差距。

你走邪路你也賺不過他,他走正路還是比你賺的多。

古人云:賊系小人,智比君子

一些人不要說「我小時候考試xx分,上的xx學校,念了2x年書,我不笨」這樣的話,你在賺錢方面就是比人家笨,不然也不會遇到這個問題。


我想說的是,所謂「不擇手段」和「兢兢業業」,這兩個描述都太簡單了。

如果「不擇手段」代表用刑法里寫的方法賺錢,我們也要考慮到被抓的風險,不能光看賊吃肉,不看賊挨打。如果「兢兢業業」就是凡是謹慎不出差錯,我相信一定也有部分人憑藉這個特點做生意賺到了錢。但是,即便拋開以上「倖存者偏差」的問題,也拋開比較極端的情況,我想補充一個可能的二者背後思維方式的區別:

「不擇手段」背後往往是有明確目標的,驅動力關鍵詞為:目標、行動和方法;
「兢兢業業」背後往往是體面、守序等自我要求,驅動力關鍵詞為:立場、對錯和意見。

這個不是我自己想到的,是羅振宇曾經提到的。

如果能夠進入由目標、行動和方法驅動的過程,選擇行為就變成了一個優化問題:在給定的可行域內尋找目標函數的最大值,同時再努力慢慢拓寬可行域,整個人的狀態就會比較積極。而如果進入了立場、對錯和意見的軌道,可行域可能反而被意氣的原因加上了更多約束,最後的優化結果不如前者也就正常了。


這觀點是典型的社會底層人員對中高層人士的道德污名化,是在競爭中保償挫折的人群最容易獲取的自我安慰式的心裡補償。

古今中外的社會調查人都顯示:人群素質的高低與其社會地位呈現高度正相關。
為富不仁的人有沒有?肯定有。
但窮人當中惡劣的人比例更高__得多。

絕大多數人受窮的關鍵原因都不是太老實,而是不夠努力,以及心態狹隘__比如對題主所提的觀點深信不疑。


很簡單,對於這個複雜的世界,兢兢業業只是其中的一種策略,用這種策略的人,相對保守,能夠獲得正常、普通的回報,不會有大的風險。

不擇手段是一種多樣化的策略,用這種策略的人目的性要遠高於普通人,他們在意結果,所以不在乎手段,甚至不在乎手段的原則性、底線、法律、道德這些約束。

不擇手段首先是提供了策略上的多樣性,就這一點而言,比堅持一種策略不變的人適應性更好,因為世界、人類社會、經濟、市場這些複雜系統不斷在演變、進化,在演進的過程中,只有靈活的調整策略,才能夠更好的適應環境。

人類社會與自然界有所不同的是,通過長期發展,制定了法律、規章、制度、世俗、道德等不同等級的行為規範,這些行為規範中大多數是各方利益博弈後最終確定下來的行為邊界。規範的長期執行和宣傳,逐漸在人頭腦中形成思維定式和慣性,大家都會把它當尺子。

所以靈活的策略如果超越了規範本身,有可能導致官方或群體的懲罰,超越規範的策略,本身是具有高風險的。

但現實中,我們看到很多不擇手段的行為並沒有被懲治,是因為規範執行不到位,因為在不同層面實際標準並不一致。比如一個億萬富翁,他可以動用所有的關係、錢、資源以逃避法律制裁,這在哪裡都一樣,不同國家地區只是程度不同、手段不同。比如美國行賄司法部門是困難的事情,但有錢請好律師,有更好的辦法遊說陪審團,曉之以情、動之以理,這樣很多時候也可以洗白白。

所以總結一下,兢兢業業是一種保守的策略,不應該摒棄,在兢兢業業的基礎上,擴展自身的策略,更好的適應環境,但不要越過行為規範的邊界,特別是法律這樣的強制邊界。

越過紅線可能會獲得更大的收益,也有可能喪失所有,最後連普通人都不如。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這樣的話帶有極大的片面性和誤導性,竊國成功者少,竊得一無所有的多。


殺人放火金腰帶,

修橋補路無屍骸。


」選擇永遠大於努力,選擇不對,努力全白費」。
這和不擇手段與兢兢業業沒關係。
首先你要選擇一天對的道路,起碼是適合你的,能發揮出你自身優勢的道路。
如果你選擇了兢兢業業的做一個
不擇手段的人往往是懂得為自己鑽營,而兢兢業業的的人往往把命運交託給了他人。希望兢兢業業的能換得理想的回報。
往往事與願違。
而往往鑽營者的成功是付出一分得到一分甚至更多。
而兢兢業業的的希望回報往往需要付出十分才能得到一分。
這就有點像老闆和業務員的關係。
要做一個懂得為自己鑽營有目標又兢兢業業的老實人。
因為老實人誰都願意與你相處,因為和你相處踏實有利可圖。
做一個有利可圖的人,才會有人喜歡。


既然都是毒雞湯,我也來灌一個。

因為大家側重的方面不同,

比如有的人認為內心的平靜優先於物質條件的優越,那麼他的選擇更加穩妥而不是激進則更符合他的利益。

簡單的例子,我撿個錢包,不還錢包,而佔有以後,我晚上會覺得愧疚,會睡不著,會覺得會在其他方面報應到我身上來,那麼我還了錢包更符合我的價值觀,由此,你損失了一部分意外之財(物質條件損失),但你收穫了內心的安寧,這樣你不會失眠、你不會突然疑神疑鬼,你會坦蕩蕩的從容的面對別人,你的選擇就更符合經濟學上的選擇。

所以,選擇不擇手段的人,認同的是物質,而矜矜業業的人選擇的內心。

有人會說,傻人有傻福。傻人不是真的傻,老實人選擇了一條更加符合自身性格的道路,獲得更多非物質方面的收益。

我們看到一個人,只能看到他有車有房,有小蜜有金鏈子。但我們看不到他時刻提防著別人,晚上反覆計算得失而失眠,看不到中年發福、禿頭、未老先衰。

如何選擇,看內心,而不是看外部條件。


概率問題, 罪犯都是不擇手段的人。

中國破案率70% ,也就是說70%不擇手段的人什麼都沒有,都在牢里


推薦閱讀:

如何走出「自卑——卑微——更自卑」的死循環?
生活中哪些細微的禮貌,會讓別人對你另眼相看?
到目前為止,你讓別人感到最尷尬的經歷是什麼?
如何克服工作中怕得罪人的老好人個性?
說自己有起床氣的人是什麼心態?

TAG:生活 | 經濟 | 心理 | 賺錢 | 老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