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患者在最失敗的時候突然沒有任何感覺是什麼情況?有沒有心理學病理學依據?

大概是在最後的希望落空的時候 一瞬間開始 愛恨各種感覺都沒有了 很平淡 對任何事情都平淡了 也沒有失望 該哭的時候不哭了 平時該憤怒也不憤怒了 有沒有病理學 心理學的依據?


3、抑鬱者

有些抑鬱者是由強迫者轉化而來。強迫者卡在兩難中很久,最後就會感到控制自己是不可能的了,因此「減弱消極情緒」的目標也完全無望了,於是產生了一種信念「一切都無望,做什麼都沒有意義」。還有是由焦慮者轉化而來,他們消除消極情緒的努力長久不成功後,對外界的無能為力感越來越強,於是認為「看來我真的沒有辦法避免危險了」。

抑鬱者除了原來的各種消極情緒之外,最新產生的情緒是一種耗竭感、破滅感、走投無路的絕望感、無意義感、空虛感。

因此他們不再有焦慮者對外控制的慾望,也沒有強迫者對內控制的慾望,這時他暫時會停止了慾望——準確的說,是他在心理的表層停止了慾望。而在底層原來那些層級的慾望還是存在的。因為慾望暫停,所以策略也不去想了,行動也暫時停止了。

這時,一個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因為行動停止,所以那些由於試圖控制又失敗所帶來的消極情緒消退了。強迫性地控制自我而沒有效果,就有挫敗感。現在不控制了,當然也就沒有了挫敗感。防止外界威脅而失敗,就有失敗感,現在不防禦了,當然就沒有失敗感了。掉到水裡的人如果不再掙扎,就沒有掙扎帶來了緊張感。挨揍的人如果不反抗,就沒有感覺反抗失敗所帶來的沮喪。在生活的重重打擊下,放棄了反抗的抑鬱者發現,在自己向生活投降之後,生活好象好一點了,焦慮好象少一點了。

這是一種驚喜。我放棄了,但是居然有了緩解,甚至因此恢復了一些心理能量,產生了一種安慰感和解脫感。逃亡多年,終於被捕的殺人犯,常常可以體會到這種感覺——「到了看守所,終於不失眠了,多少年睡得沒有這樣香了」。這就是那種解脫感。

這時他們產生了一個信念,這個「什麼都不幹」策略有用,只要我沒有慾望,我就能獲得焦慮緩解。獲得不會再失敗的安全感。

當然,如果我們去看這些人更深層的焦慮,過去的焦慮大多數都還依舊:存在焦慮當然還在;那種對不能永恆的焦慮卻部分緩解,因為有一種「一直沒有」的永恆感;自我失效的焦慮得到了部分緩解,投降的人不需要再比武;控制不成的焦慮消失。

抑鬱者有一種空虛感,感到什麼都沒有意義、沒有意思、沒有價值。這種空虛感的產生,是因為他們骨子裡還是相信有我,但是實際上卻沒有辦法獲得「我」的存在感,這兩個之間的反差所導致的。這種空虛感,實際上是一種失望和極度的沮喪感。

但同時也有一種安全感,也就是「可能不會更壞了」。

當抑鬱循環圈完成之後,下一圈的焦慮有少許減少,所產生的慾望就是「不要有慾望」。控制慾望的放棄使得他焦慮緩解,因此產生了「沒有慾望就沒有煩惱」的信念。這個時候實際上他還是有很多慾望存在的,因為前面的那些控制慾望並沒有被滿足,所以那些慾望不會消失。而存在焦慮所帶來的慾望,和永恆存在的慾望等等當然也還是存在。他的信念是希望這些慾望不存在。目標和現狀的不一致,必然帶來一個改變現狀的慾望,現在這個慾望就是不要有慾望。所以問題出現了,「不要有慾望」也是一個慾望;如果真的不要有慾望,那麼就不要有「不要有慾望」這個慾望;但是如果沒有「不要有慾望」這個慾望,那麼原來的慾望就必然還存在。這聽起來像一個繞口令,其實卻是人生的一個無奈的死結。

抑鬱者遇到這個死結後,常常採取的方法是,把「不要有慾望」作為慾望環節的慾望,然後採取壓抑對慾望的感知的方法,讓自己感覺自己沒有慾望了。而對於「不要有慾望」這個慾望,他們不承認這個是慾望。用這樣的方法,可以感覺好象沒有了什麼慾望,於是不做行動(但實際上一直有一個行動,就是壓抑對慾望的感知,也壓抑任何可能發生的行動)。檢驗會發現,這樣做會有一點效果,感覺中似乎痛苦減少了。於是在詮釋環節,他會把這種狀態給出一個很好聽的詮釋,比如他說自己「無欲了」,解脫一切煩惱了,因為他原來的那些獲得存在感的行動停止了,缺少存在感可以解釋為自己「無我」了。「我已經達到無我了」,聽起來很牛,所以這些人常常自詡無我來獲得一種無我的存在感。

但是自欺畢竟也不容易,如果壓抑的力量稍微不夠,他就會感覺到焦慮還在、慾望也還在,而且因為沒有有效的緩解焦慮的行動,這些焦慮沒有辦法減少,這實際上讓內心中有失望感、無奈感、以及孤獨感——因為別人也不能幫助我。這時他的詮釋就是「我還不夠無欲」,於是只好繼續努力壓抑,無差別的壓抑一切情緒、慾望和行動。

如果身邊有人比較有愛心,很想幫助抑鬱者找到方法緩解消極情緒,會遇到抑鬱者強烈的抵觸。因為你們不管試圖教他們做什麼,都是在讓他們去「控制」和「行動」,而這都是和他們的「不控制」、「不行動」的信念不符合的。在他們眼中,這都會增加他們的煩惱。


——摘自朱建軍《回歸療法入門》


那不是抑鬱症,是應激反應。


你描述的是正常人的應激狀態,即人在正常的心理期望與實際情況差別巨大超過了承受閾值以後,開啟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表現為該哭的不哭了,該震驚的不震驚了。而你的問題中,抑鬱症患者的無感覺,指的是重度抑鬱程度下的典型表徵:木僵狀態。也可以認為是一種解離現象。患者的感情,感覺,思想被抽離,消失不見,從而擺脫了抑鬱症帶來的無意義感,痛苦感,以及強自殺意念。所以大部分重度抑鬱患者自殺不是在惡化的時候(木僵狀態),而是在好轉的時候。因為此時他的感覺回來了,無意義感,痛苦感更加強烈,自殺意念突出,有高自殺風險。所以,建議題主修改問題。


那個啊……我覺得,與其去知乎上提問,不如去問專業的心理醫生……
以及嘗試過心理諮詢來擺脫心理焦慮嗎?……吃藥是肯定吃的吧,所以我就來問問心理諮詢……但是我指的是長期的,最起碼要一年,短期是幾乎沒效果的。


推薦閱讀:

2014年你做過的最任性的事情是什麼?
ENTJ適合什麼類型的配偶?
如何避免「我就是和別人不一樣」的思想,又防止「我和別人過於同化」的發生?
infp真的很少嗎?
不想說話,也害怕說話,這怎麼辦?

TAG:心理 | 抑鬱症 | 抑鬱 | 對抗抑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