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了佛談戀愛應該是怎麼樣的,怎樣用佛學的思想談戀愛?


十幾歲的時候師父騎著電動車帶我去買佛會用的物品,我們路上閑聊著,我不知怎麼就開口問:「師傅,男女之間的愛是不是很不好?」
師傅一直把我當小孩子,笑笑說:「哪有什麼不好的愛,愛都好。」
「那我怎麼覺得,愛情這麼痛苦..."
"那是因為『欲』太多了,把慾望施加在另外一個人身上,是小愛。想要愛情不痛苦,就把你的愛人當做眾生一樣平等對待,他和眾生一樣軟弱,和眾生一樣會犯錯。要大愛,愛他像愛所有人一樣,帶著慈悲和憐憫。

很多年過去了,具體的內容我記不太清楚,只有黑線的部分,一字一句。
後來遇到的愛情並不如意,我依然在結束時感激他、祝福他。因為我把戀人當做眾生,茫茫人海中遇到,被他如此厚待過,已是我的福分。那些歡喜和慾望我們無法抵抗,可慈悲為懷,不能因為選擇相愛而對他有更多的要求,不能因為選擇分開就苛責他,要知道,我們都只是在路上的可憐人。


我有一友,是精勤的學佛之人,來看看他的日常:

1、每天必打坐半小時到兩小時。
2、必學習經典。
3、幾乎每天加班到10點。
4、維持一個免費的佛學APP,每天發文三篇左右。
5、另會關注組織一些慈善活動。

我這友人身上擔子很重,父母每月要給贍養費,有個痴弟弟要給生活費,還有房租要付。之後雖然能分到一套房子,但也要補幾十萬的窟窿。

以上都是大前提,引出的問題是:這樣一個沒有時間沒有錢的學佛之人,怎麼談女朋友?

從我友人身上,我發現了幾點:

1、是個爺們。有擔當,有責任感,什麼事自己先扛,苦自己不苦別人。
2、善。
3、忠誠。我這友人東北大漢,劍眉星目,相貌堂堂,要花心實在是很容易,但從不沾花惹草。
4、通達。別看是學佛人,穿著打扮都入時,不會故作清高樣。

5、浪漫。雖不會甜言蜜語,但與女友有關的特別的節日,都會記得,都會有表示。

總體來說,就是一個認真生活、認真工作、認真學習的人。
他沒有把感情,當著玩弄女人的工具,而是作為一種生活責任。也沒有因為學佛,就輕視生活,輕視女性,整天裝神弄鬼。
這一切的前提是:他是正信的佛教徒。

補充一句,他女朋友很漂亮,受他的影響也在學佛,我幾年前見過她一次,看起來已是溫婉賢淑,氣質不凡,雖比大部分女人都更具女性特徵,但讓人絲毫生不起邪念。
他們已在去年成婚,孩子估計很快就要降生,這還未出生的孩子,實在是有福氣。

2月11日補充:
去年的回復,沒想到還受到許多關注,隨喜。孩子已經出生,女孩,還有幾天就滿月了。孩子身相有多種隨形好,實在讓人歡喜讚歎。問他要不要辦滿月酒,他說不辦,為孩子積點福德。


  • 愛情也是無常,因為無常,所以要珍惜她的現在。因為無常,所以每次鬧彆扭的時候要知道都是短暫的。
  • 愛情中的貪(一些過分自私的要求等)、嗔(發脾氣等)、痴(懶,懷疑等)的習氣盡量減少。
  • 守好愛情中的戒律。邪淫,惡口,妄語等。
  • 若雙方都信佛教或對佛教知識感興趣,那麼一起去了解,一起去閱讀一些書籍、佛教小故事。
  • 一起去做正能量的事,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等),發願(有時候看到一些非常痛苦的人,一瞬間的善心也是非常厲害的)。
  • 周末偶爾逛一逛當地的寺廟,靜心也好,求所得也好,散心也好, 都是很不錯的項目。還便宜,逛街好累~。

最後,這些花言巧語都是無用的,在實踐中,哪怕守住十善業中的一條(不貪,不嗔恨,不邪見,不殺,不盜,不邪淫,不惡口,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對於感情和雙方的成長,也是非常有利的。
共勉,少年。

更新
沒有系統的修行,在煩惱起的時候,根本無法覺察和控制,平時那些三腳貓知識在遇到事時幾乎沒用的,
現在的我,最多只能算個佛學愛好者。


佛說安般守意,另一半應該是能讓自己感覺安定的人

佛說如實觀照,另一半應該是能和自己坦誠相待的人

佛說人生如夢幻泡影,另一半應該是不在乎你變化和老去的人

佛說煩惱即菩提,另一半應該是可以和你一起面對和探索困難的人

佛說要行願,另一半應該是可以和你一起去踐行內心愿望的人

佛說要隨喜功德,另一半應該可以和你一起去凝視外界美好,讚歎他人的人

佛還說了很多。。。。

但佛說的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照顧好自己的心,再談照顧別人。因為自心即佛,勿向外求。


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整理自四川大學陳兵居士的文章《佛教的情愛觀及婚姻倫理》,原文較長,作了一些刪減。

愛、愛情與貪愛

《阿毗達摩發智論》卷一等對愛的定義是:對「凈妙可意」的人、事物的愛好、喜歡、悅意、追求。大乘《大般涅槃經》卷五分愛為凡夫愛(餓鬼愛)、法愛兩大類。凡夫愛或餓鬼愛,指與煩惱相聯繫的愛,相當於有染污愛;法愛指對佛法僧、善法、真理、涅槃等的喜愛及佛菩薩對眾生的大慈大悲。

人類兩性之間的愛、愛情或愛欲,以性愛為基礎,與性慾緊密相連。性愛,包括大多數動物的性愛,都表現出強烈的佔有慾、排他性,是一種匱乏性的本能性需求,猶如渴者求水,心理學家謂之「愛的神經質需求」,正是佛法所謂「渴愛」、「餓鬼愛」,從佛法出世間法看,應屬於有染污的貪愛,是欲界貪愛(「欲貪」)中最基本、最強烈的,儒家說:「食色性也」,認為飲食男女之欲皆人性本具的需求。《四十二章經》佛言:

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

人類的性愛具生物性和社會性,可分為生理、感覺、心靈或精神三個層次,不僅由喜愛對方的容貌、風度和性感而產生,往往出於心靈、精神的需要,出於或包含有對對方心靈美的喜愛、欣賞、愛慕,和在相互關係中、共同生活中形成的感情。《楞嚴經》卷四謂「同想成愛」——心意的一致產生愛,又說:

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或曰人類的愛情是性愛與情愛、靈與肉的結合。作為在有發達文化的社會生活中產生的男女情愛、夫妻之愛,因為具有了複雜的社會、文化內容,性質也頗複雜,一般既是朋友、親人,又是情侶,其愛情不僅是純粹的性愛,其中往往包含南傳《法句》212-216偈中列出的五種愛中的朋友之間之友愛,乃至類似於有血緣關係的親人之間的親情之愛、父母對子女的慈愛。這幾種愛,經論中一般不列為染污愛或貪。

一般而言,人,特別是現代人的愛情中,確有非染污愛之成分,愛情被世人歌頌為崇高美好甚而神聖的感情,裴多斐詩云:「生命誠可愛,愛情價更高。」但愛情畢竟以具有渴愛性、佔有慾的性愛為基礎,故難免帶有或多或少的污染性。佛典中一般將夫妻之間的愛歸於貪愛,如《俱舍論》卷四云:「有染謂貪,如愛妻子等」。貪愛,終以我愛為本,一般來說不超出「因為跟他(她)在一起使我感到快樂幸福,所以我愛他(她)」的圈套。愛別人的實質和前提是愛自己。愛對方,無不是想得到對方的回愛,以驅除自己的孤獨寂寞感,發泄自己的愛欲、性慾。但丁語云:「愛情不允許任何被愛的人不愛。」恩格斯說,性愛從本質上來說是自私的、排他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羅傑斯指出:通常所說「我愛你」這句話的背後,其實是「我需要你,我要佔有你,你必須愛我…」,雖然在說愛,這愛實在是一種暴力。更何況不少人的愛情和婚姻只是愛美貌,或愛金錢權利,實為一種交易。

貪愛的特性及惡果

據經論所說,有染污的貪愛大略有六種特性:

1、有待,謂愛的需求必須依賴一定的條件如稱心可意的對象、得到對方的回愛,方能滿足。但你愛他(她)不一定他(她)就愛你,得不到回愛的單戀是一種苦刑。即雙方互愛,也多有因家庭、社會等原因而不能遂願者,這對雙方會成為最大的不幸。痴男怨女,情天恨海,演不完恩恩怨怨。

2、無常。愛既然依賴一定的條件才會有,便具有一切因緣所生有為法必然無常壞滅的本性,既有男歡女愛,必有愛別離苦,縱有情人終成眷屬,也免不了爭吵、情變失戀及生離死別之苦,山盟海誓「愛你到永遠」,到頭來沒有不分手的。情變之事,歷來習見不鮮,當今更為普遍。《長阿含經》卷三佛謂

恩愛無常,合會有離。

3、增長,謂貪愛會像植物生長一樣生長、繁殖、增多,併產生種子,形成難以擺脫的貪愛習氣。《長阿含經》卷三佛謂「戀著恩愛,無有知足。」《生經》卷一佛言:

設習愛欲事,恩愛轉增長,譬如飲鹹水,終不能止渴。

貪愛的滿足,也如飲酒吸毒,會形成對所愛者強烈的依賴性,失去各自的獨立性,並對對方的愛永遠也不感滿足。

4、生苦,謂貪愛必然產生痛苦。《中阿含經》卷五九《愛生經》佛言:

若愛生時,便生愁戚啼哭、憂苦煩惋、懊惱。

哪對愛侶、夫妻,也免不了因愛而思念、怨恨、猜疑、誤會、憂慮、焦急、悲傷等苦,有人將愛情比喻為一顆酸、甜、苦、辣諸味俱備的怪味豆。

5、生憎,謂貪愛能甚至必然產生與之相反的憎恨。南傳《增支部》經有云:

愛可生愛,亦可生憎;憎能生愛,亦能生憎。

《維摩經僧肇注》說「有所愛必有所憎」。愛情心理學發現:相愛者之間的嫉恨與愛情的深度成正比。情人之間,愛得越是深,在悖逆、情變時也就恨得越深,由此而發生的情殺案件時有所聞。情人們往往稱對方為「怨家」,意味與愛同時有一種難以擺脫的怨仇心理。

愛憎之間的這種滑稽的互變關係,乃由「凡有對法不相舍離」(互為矛盾對立關係的雙方不得相離)的緣起法則所決定。愛、憎既然是對立面的統一,便互相依存不得分離,愛不得回報、滿足時,便會轉化為恨。

6、非自在,謂不由自己作主,其力量非常巨大。男女之間的愛情,多被一種外在的力量所驅迫,類似心理疾病中的強迫症,屬南傳佛教所謂「異熟心」,只好解釋為宿世的業報。戀愛中人不由自主的被對方吸引,會出現近於幻覺性的思念情緒,心靈顫慄、恐慌、羞澀、急盼,陷入強烈的、無理智的恍惚中。失戀時則不由自主地痛苦、失眠、忿恨。正如許地山《覆誦幼》感嘆:「是愛是憎,本容不得你做主。」

貪愛所產生的惡果大略有:

1、貪愛令人熱惱不安。愛使人失去內心的平靜,熱戀中人愛火燒心,往往寢食難安,佛典中因稱愛欲為「慾火」。

2、愛欲蒙蔽慧眼,令人不能見到真理。《四十二章經》佛言謂「人懷愛欲不見道」,如以手攪動澄水,不能映現面影。愛情學家說:熱戀中人常失去大部分的判斷能力,愛的火焰使人看不到對方的缺點。

3、由愛造業,因業受報。因貪愛偷情、邪淫、施暴、爭鬥、謀殺,為愛而導致家庭不和、朋友反目,乃至為愛而偷盜、搶劫、貪污、受賄、詐騙,因此破財丟官、身敗名裂、身陷囹圄、喪命失國,是從古及今上演不完的人間活劇。

4、貪愛、淫慾障礙禪定、神通,使人難以開發出潛在的功能。經論中說,深入色界、無色界正定的前提,是離欲,天眼等神通唯離欲人得。

5、貪愛的最大惡果,是使人陷溺於三界六道的生死流轉而不得解脫自在。從十二因緣看,因愛而有「取」(追求),因取而「有」(生於三界的業因),因有而「生」(在三界六道中受生),被動地稟受某種生命形態。因生,必然免不了老死憂悲愁嘆等種種痛苦。男女情愛、性愛,尤為來世再生於欲界的直接原因。

愛的正面作用及佛教婚姻倫理

貪愛雖然有害,但作為由愛而生的人類,也依愛而存,離不了愛之營養。現代心理學、醫學研究發現,愛情與人的身心健康關係至大,能促進性激素的分泌,能減低壓力、焦躁,提高免疫力,化解矛盾,增加生活樂趣,有益身心健康。生活在婚姻美滿、夫妻和睦的家庭中的人,患癌症者要比生活在婚姻不幸或暴力家庭中的人至少要少50%,愛情不幸福的人患心臟病的可能性要比愛情生活幸福的人高出10倍,缺乏愛情的人比起有美好愛情的同齡人,患抑鬱症、失眠等心理疾病的危險,起碼要大50%。夫妻不和、經常爭吵,互相嫌棄敵視,體內會分泌出有害物質,丈夫易患高血壓、潰瘍病或冠心病,妻子易患食道癌、乳腺癌等疾病。日本學者調查發現:離婚者比有美滿婚姻生活的人平均壽命要短,男的平均短12歲,女的平均短5歲。缺乏愛情和性激素者,容易性情異常,表現出執拗、猜忌、陰險等病態人格。愛心療法、婚姻療法,成為一種重要的心理治療方法。

大概見及於此,佛教對人間男女、夫妻間的愛情、婚姻,並非一味否定。《雜阿含經》卷三六佛謂「貞祥賢良妻,居家善知識。」《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二佛稱「妻為最親友」,說夫妻應「異體同心」。佛陀並非勸所有的人出家斷愛,而教導善生、玉耶女等在家弟子恪盡人道。《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說長者女善無獨要求出家,佛陀不許,令她嫁給信奉外道的牛授童子,感化夫家多人令入正道。大乘《惟日雜難經》一方面說「有婦不得佛道」,教誡菩薩「見妻子當如見冤家,意莫隨貪愛」,一方面又說菩薩若具四種因緣,也可娶妻結婚:一者「宿命同福」,享受前世共同創造的福報;二者「畢罪」,酬償宿債;三者「應當共生男女」,有共同生子女的業報;四者「黠人娶婦疾得道」,有智慧者的婚姻是快速得道的助緣。

大乘、密乘還以愛情、婚姻為菩薩隨順眾生而度化的重要「方便」。《大乘方便經》中,佛陀自言他宿世曾為樹提梵志,常修梵行,清凈離欲,然被一女子鍾情,貪戀不舍,樹提乃以悲愍心遂其所願,與之成婚,經十二年,還復出家,命終上生於梵天。佛言:

我於爾時為彼女欲暫起悲心,即得超越十百千劫生死之苦。

《華嚴經》卷七五釋迦瞿波女自述前生曾為居士女妙德,極其愛戀行菩薩道的威德主太子(釋迦佛前身),情願為愛情受一切苦、捨棄一切,不求豪富及五欲樂,只願與所愛者共同修行,釋迦瞿波女因此愛情,滿足所願,生多功德,偈云:

雖以愛染心,供養彼佛子,二百五十劫,不墮三惡趣。

是則對菩薩行者及其菩提心的愛情,即便摻雜染心,也是一種修行了,其功德比嚴持五戒還要大得多。

對於夫妻之間的倫理法則,佛陀頗有開示。《增一阿含經》卷五十佛陀教人應「貞廉自守,一妻一婦,慈心不怒」,主張一夫一妻制。佛教戒律以「不邪淫」為在家佛徒必守的五戒之三,不邪淫,用現代漢語來講即不發生不正當的性關係,具體指不侵犯屬於他、為他所護(未成年男女)的異性,不非時(經期、孕期等)、非處(男女性器之外的地方及寺廟、公眾場所等處)交合。《長阿含經?善生經》佛教導青年善生:盡到夫妻之間的倫理責任,為每天應禮拜的六方之一。丈夫應「敬妻」、「憐念妻子」,妻子應「愛念夫主」、「重愛敬夫」、「恭敬於夫」。為人之夫,當以五事「愛敬供給」妻子:1、「憐愛」,愛妻子。2、「不輕慢」,尊重對方。3、供給衣物化妝品。4、「委付家事」。5、「念妻親親」,善待妻子的親屬。為妻者則以五事「敬順」其夫:1、愛敬關懷。2、備設衣食,照顧好丈夫的生活。3、「和言實語」。4、善體人意。5、「善攝眷屬」,善於教育子女,尊長敬老,和睦家庭。《玉耶女經》中,佛教導少婦玉耶:為人妻婦,應做愛夫如母愛子的「母婦」、如妹事兄的「妹婦」、如良朋益友的「知識婦」,或孝敬公婆、善於持家的「婦婦」,服侍夫婿如婢事主的「婢婦」,不做「怨家婦」、「奪命婦」。

愛情心理學家斯騰柏格以熱情、親密、承諾三因齊備合一者為完美的愛情,互相溫存、信任,平淡而深厚的「伴侶式愛情」或「友誼式愛情」,是最為合理、牢靠的愛情,這種愛情,正如佛所言「知識婦」(對男方應為「知識夫」)。在當代,佛子們應將如何正確處理情愛、和諧家庭應作為佛法的重要內容。

通過學習對一個人的愛、使一個人幸福的藝術,將學會表達對整個人類和所有生命的愛。真正的愛意味著友善和同情,包括責任意識及接受對方的本來面目——包括所有的優缺點。如果你只愛對方的優點,這不算愛。必須接受對方的缺點,並用你的耐心、智慧和精力去幫助其成長。

貪愛的超越與轉化

生活在恩愛糾纏中的在家佛子,若欲使愛情婚姻家庭生活與解脫生死的修行生活雙全,或曰世間與出世間、做人與成佛雙全,那只有依大乘般若慧,居塵不染,將有染污的貪愛轉化為無染污的慈悲、敬愛、法愛。這是大乘菩薩道的基本精神。

從佛法的真實諦來看,作為生死之根的貪愛雖然可怕,其本性也是緣起無自性,本來是空、無生。自性本空者必不能真實受污染,本來清凈。以觀貪愛、淫慾本空、本凈的智慧轉貪愛煩惱為菩提,是大乘、密乘的基本見地和修行訣要。菩薩若了知貪愛的過患和實性,未必要亟求斷盡一切愛,可以「留惑潤生」,保留一些愛,作為入生死中度化眾生的「方便」。

因為菩薩雖然受生,乃至戀愛、結婚,而非出於染污的貪愛,故其愛為實諦(符合真理),即法愛。在禪宗人看來,禪者應著力於見性,而不在汲汲斷除貪愛、性慾,傳為達摩所撰《血脈論》答「白衣有妻子,淫慾不除,憑何得成佛」之問曰:

只言見性,不言淫慾。只為不見性,但得見性,淫慾本來空寂,自爾斷除,亦不樂著,縱有餘習,不能為害。何以故?性本清凈故。雖處在五蘊色身中,其性本來清凈,染污不得。

法身本來無受、無恩愛、無眷屬、無苦樂、無好惡,無有一物可得。只緣執有此色身,因而才有貪愛淫慾,「若不執,即一任作」(任其自然)。

菩薩還以貪愛為度化眾生的方便,引導貪愛熾盛的眾生,《維摩經》所謂「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

在凡夫眾生的愛如父母對子女的慈愛、夫婦之間的愛情、朋友之間的友愛、師生之間的敬愛中,往往可見類似菩薩唯念利他不圖回報、犧牲自己利樂對方的精神,這應是本性大悲的自然流露。這種無我真愛,為佛教所讚歎。當然,這種愛儘管能犧牲自己,將愛從自我為中心轉依到以他為中心,但對所愛的他(她)尚不能沒有執著,故即便為愛犧牲自我,也未必能得到究竟的解脫,與佛菩薩離我法二執的大慈大悲尚有不同。

愛之所以成為有害的貪愛,根子並不在「愛」而在「貪」——以妄認的自我和我所為中心的佔有慾,亦即私慾。愛情、婚姻關係中處理的種種失敗、種種問題,終歸以自私為病根。慈悲、平等、無私利他,乃轉化貪愛,處理好愛情、婚姻關係的關鍵。

突破自我中心立場、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不分你我地考慮雙方的幸福,乃愛情成熟的表現,超越自我中心立場的付出、奉獻甚至為對方作出犧牲,是愛情發展的最高層次。這種高尚的愛情頗接近佛法所謂「法愛」的精神,若以佛法的般若智慧為導,可以作為轉貪愛為菩提、即愛情婚姻而解脫之道。


切身體會到,隨著學佛的深入,會逐漸會意識到生活中我們所謂里的「幸福」真的是非常不完美的,包括愛情,它與痛苦幻滅控制執著是相倚伏的。

不過,當因緣成熟,受業力牽引,我們有時也要不由得進入一段關係里的時候,比如愛情。這就開啟了修行之路的考試。

戀愛的過程里,也會體會到如世間般男女甜蜜爭吵控制佔有嫉妒的感受,整個人有時像退回嬰兒時代,希望長久與對方恩愛,渴望相互的回應,也變得想要操控對方的情緒,也會變得陰晴不定。

但是對於真正意義的學佛人來說,當這些念頭感受出現的時候,與世間人深陷情愛所不同的是,修行人會把它進行一種內心深層的觀照,會比常態更能清晰的看到「我執所引起的貪嗔痴慢」。

這就提供了提升的機會,但這種機會也同樣的具備風險性,有的時候當你愈發直接性感受到妄想分別執著,你才會真正意義的懂得,才會有機緣放下。

說它具有風險性,是因為大部分人會被業力所牽引,會陷入愛情痛苦的漩渦里無法自拔,無限的增強了對虛妄情感的執著。

當情感里正面或負面的情緒再度來襲的時候,仔細為什麼會想長久的擁有對方?為什麼渴望對方忠誠於自己?為什麼想要對方按照自己的意念行事?

不要去刻意的恐懼與否定不受控的情感,它不過是我們的妄想心在作祟,當你不帶有情緒的只是單純觀照的時候,心自自然然的就會變得平和起來。

所以,無論是修行還是非修行人,我覺得都沒必要刻意排斥關係里的矛盾與衝突,因為親密關係本身就是揭露自身深層意識的一面鏡子。

對立面會讓你從貪嗔痴慢中看到自身的局限,佛法並不是讓你放棄掉另一半或者世間的聯結,而是幫助你更有助力的去調伏心性,進而更接近於明了走向宇宙的真相。

對於我自身來說,最深的感觸就是,學佛後,當再次擁有一段感情,內心即使會偶爾陷入情緒的怪圈裡,也會很快再次清醒的看到關係本質上都是無常的,讓感性與理性從分裂達到某種平衡。

不會執著於一定要和對方長長久久永不分離的念頭。會想要盡自己所能的善待對方,緣來了,惜緣。緣散了,隨緣。

當我試圖這麼做的時候,戀愛中的恐懼控制佔有的念頭也隨之淡弱,反而這段關係變得珍貴與平和起來了,我也愈發逐漸能體會到「真正的愛」是怎麼回事了。

在修行路上,有的時候試圖接納那些超出自己慣有的思考模式,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阿彌陀佛。


機緣成熟時,該來的自然會來。要爭取,不強求,不能長久就隨之而去,莫惡語相向,莫空生嗔恨。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禪或道,宜做方法論不宜做目的論。」 ---木心《素履之往》


常思無常。愛一個人最好是用一種不必擁有的心態去了解他。


哈哈哈哈哈哈,看到這個題目,題主請允許答主先大笑5分鐘。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好而且有趣的問題,最近都在流行跨界研究,法學的,經濟學的,都不如法經濟學、經濟法學的研究者有前途,波斯納把一個經濟分析模型引入到法學,立馬成為法學界的泰山北斗,跨界有前途,此言不虛啊!!

好吧,不貧了,說正題。其實佛家的具體思想、準則一類是不適合用來談戀愛的,真的,你們要相信我。硬要挖掘經典典籍,可能兵家的思想更為合適。《孫子兵法》十三篇,首篇始計,次篇謀攻,兵者詭道也,國之大事,不可不察。如果把國家置換為個人,戀愛大事,涉及到個人的終身幸福,其實也是大事,不可不察。算是為戀愛定了一個基調。

原諒答主為真誠,美好的愛情定了這麼一個邪惡的基調,翻看答主的文章,態度其實是一貫的,正因為愛情如此之美好珍貴,你才不應該因為自己的愚蠢,憑著自己的一腔熱血輕易把她毀掉。

愛情的外衣非常華美,愛情的內容特別殘酷。不管你承不承認,兩性的戰爭自從人類誕生之日起,就已經持續至今了。

形勢篇,形篇可以置換為戀愛之前的實力衡量,實力懸殊你就別瞎蹦躂了,林志玲不是你的菜;勢篇講究謀劃與布局,揚長避短,最大程度整合自己的資源和優勢,調動敵人。其他軍爭、九地、九變篇,你完全可以理解為一些具體的戀愛禁忌和變通的方法。

說白了吧。愛情就是「控制」與「粘打」的藝術,控的好,打的好,你的情路自然順利,男女適用。所謂控與粘,不是找個小黑屋子把你男朋友女朋友關起來,或者言行管控,這都是最低端最LOW的技巧,用了只會適得其反。「控制」與「粘打」是藝術,不是每天琢磨對方怎樣想,怎樣對他(她)好,而是通過控和打的方式,我想讓對方怎麼想九怎麼想,我想讓對方對我好就怎麼好。

說白了吧,讓你的愛人對你上癮,對你欲罷不能。具體策略方法可以參看答主寫的有關戀愛的知乎回答,這裡就不給鏈接了。

簡直太邪惡了,但據我觀察,答主身邊所有感情甜蜜的,很多步入婚姻殿堂的對象都是有意識無意識,一方或者雙方懂得這樣藝術才最後成功的。那些一腔熱血,大喊真愛無敵,大叫真誠美好的情侶,分的分,鬧的鬧,開始甜蜜,後來鬧的那叫一個慘。所以,別以為懂得上述道理的人註定是邪惡,齷蹉的,很多都是環抱一顆真心想要把戀愛經營好。

什麼,你說你就是想玩玩?

給我滾遠一點。

好吧,如果你接受了答主的預設,或者雖然暫不接受勉強可以看下去,你就會發現,佛家的很多思想都是與戀愛哲學格格不入的,你不太可能通過學習掌握佛家的思想把一門戀愛經營好,最大的可能倒是把自己培養成接盤俠,淪為萬年好備胎,中國好閨蜜或者慣出若干個綠茶婊,負心渣男。

但是請注意,我說的是佛家的「很多」思想,而不是全部。很多根本性的東西,追根溯源,其實都是相通的,佛家思想一樣可以用來指導成功的戀愛。

佛家思想的核心無非提倡一個「空」字,分而述之不外乎「三法印」,」四聖諦「。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無非還是強調一個「空」字。「四聖諦」:苦、集、滅、道——無非告訴我們人生的常態以及相應的修鍊方法過程。

搞清楚了佛家思想的核心,你就會發現,以上的思想,處處於戀愛有益。

答主在所有知乎戀愛回答總結過三原則:第一原則,是理性原則,不能讓熱血沖昏頭腦,去做愚蠢有損感情的事;第二原則,是自信原則,不能換的患失,首先要在思想上立於不敗之地,既然要談,就不怕分,該有的原則就要堅持;第三原則,是情境原則,創造出一切有利於雙方感情交流,化解對方防禦機制的情境。

你看這幾條,能不能從佛家思想中推導出來?答主推導給你看。

佛家講的「空」,不是一無所有的禁斷空,而是一種包容和無限可能的狀態。教室可能是空的,但正是因為它「空」,所以才能放進桌椅板凳,才能容納同學老師在教室內授課;萬物的本質,都是「空」,因為空,才能到有,但它的本質仍然是空,為什麼有呢?因為「和合」而成,和合的前提是什麼?是緣。因緣因緣,光有因不行,還得有緣。但注意,雖然和合而成的有,但終究還是空的,過去的事物會消亡,未來的事也存在終結,總之,沒有什麼東西是一成不變的。

這一段說的好繞口,說白了,放下你的執念,好好經營好你的因,至於能不能等到緣,最後和合而成,不知道。而且最後能成,也只是暫時的,因為終究是空。

這樣看問題好悲觀,但正因為悲觀,你才能從中誕生出理性,顯露出從容和淡然。

不知道多少戀愛中的男女生,愛的時候愛到死去活來,分的時候痛苦萬分。愛一個人,即便對方不愛你,也要想方設法得到他。既沒有看到過去,也沒有看到將來,既沒有看到因,也沒有看到緣,即沒有看到空,也沒有看到有。

這份執念沒有放下,你談何理性?

相反,能夠懂得這些道理的人,並不極端追求某一後果,而是順其自然,能夠好好經營自己的地方,就努力去經營,首先先把「因」種下,等待緣的來臨。在一起的時候,就踏踏實實在一起,能夠把不好的因巧妙地提前化解掉,而不是等到惡果出現之後氣急敗壞。緣分盡的時候,也不強求,知道哪事終究是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

這樣的心境,才是最適合戀愛的心境。

對方不喜歡我,我一定要把她(他)強扭過來,有用嗎?沒用的。一旦你擁有了這樣的想法,你就會整天琢磨對方在想什麼,想方設法討好,在對方面前刻意表現,而任何錶現都是做作的,虛假的,馬上違反了戀愛的第一和第二法則,刻意討好對方,又同時違反了第二條自信法則,誰會愛上一個整天低三下四討好自己的人?如此一來,你反倒不如好好做好你自己,該讀書讀書,該上進上進,把自己經營的足夠優秀,讓你的氣質、精神潛移默化地吸引對方,這不是更好嗎?

還有的情侶,剛開始在一起海誓山盟,互看對方各種好,等問題暴露出來了就茫然不知所措,各種冷嘲熱諷責備,想要對方改變。問題是,對方的問題,也是「和合」而成的啊,有過去的經歷,有教育的原因,有家庭的影響,有自己的三觀,怎麼可能因為你一兩句責罵,冷嘲熱諷而改變?就因為對方愛你?——這樣的改變不是真改變,而只是忌憚你的脾氣,出於對你的愛所採取的遷就,換言之,就是壓抑。一年兩年也許可以,誰能一輩子壓抑自己呢?

所以,正確的做法是懂得「空」,懂得「和合」而成的道理。一個事物有它變化發展的過程,過去的好,終究失去了,現在的壞,其實也只是暫時的,不是靠一腔熱血,滿腦子真愛就可以扭轉的,而是重視「和合」,把壞的因從根本上破壞掉,多根植下好的因,等到緣一到,壞果即去,好果即來。所有的過去塑造了現在的對方,而與你相處的日子,也是經歷啊,你同樣可以塑造對方。這是不是與我上述所說的「情境」思維非常相似?

不是靠強力去扭轉,靠滿腔的熱情真誠去改變,而是潛移默化地影響,讓對方自然的接受,經營好自己,讓戀愛自然地向好的方向發展。

這是我理解的佛家思想對戀愛的指導作用,其實與兵家也好,與我自己提煉總結的也好,精神都是一致的。說白了,就叫做不逆天而行,順勢而為。

自己不做死,無人能讓你死。戀愛中尤其適用。


「一生是否有婚姻、和誰結婚以及婚姻質量如何」以上這些問題幾乎都是定業是不容易改變的 和學佛不學佛關係不是很大

學佛在這中間能起到的最大作用大概就是當你命中注定的這份姻緣不是那麼幸福和順利的時候你能用佛法的道理來開導自己

就這樣

…………………………………………………………………………
補充:控制自己別發生婚前性行為


-

說說佛學中的「五陰熾盛苦」與戀愛當中的「私慾」。


佛說「我執」。

是說,你,放不下自己。

放不下你的自大,自滿,自卑,自私,自我等等慾望。

因為「我執」。

你就會有「五陰熾盛苦」。

你的身體,你的造作,你的想法,你的所行,甚至你的意識,都會因為「我執」。

而痛苦。

並且,你越是在意自己,這五種身心的假合,如火不熄,越燒越旺,熾熱不堪,你也會,越痛苦。

怎麼辦?

曾經看過這樣的問答:

問:怎樣的愛情算得上是真的愛?

答:我希望,沒有我,我的女人也可以很幸福的生活——我存在的意義就是讓她有這個能力。

是的,對於所求,放下我執,唯有把「滿足自己的私慾」轉變為「若她能真的好,那麼,有沒有自己的存在都毫不在意可惜。」

這樣,你就可以,在乎,但不執著;放下,但不放棄。

你也會在「人生這麼長,誰人又能說中結局」的路上,笑著。

沒錯,一定是笑著。^_^


-


我的對愛情的終極理解,是在四川當和尚(準確的說是居士)的時候領悟到的。
出家於2009年十月八號,峨眉山,報國寺,師父法號釋心澄。
四號坑


謝邀。
談戀愛啊,我覺著就是《金剛經》的三句吧: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過去心不可得,過去的已經過去了,無論過去怎樣海枯石爛刻骨銘心,都已成為過眼雲煙
現在心不可得,現在的種種甜蜜或者快樂,在體味的當下依然成為歷史,都將隨時間逝去,愛情的本質不是當下的享受
未來心不可得,未來的事還沒有到來,更不應該執著於未來。愛情的本質,也不是對方能給你更好的未來

成住畢竟壞空。《泰坦尼克號》之所以成為最經典的愛情電影,不就是因為它永遠停留在了愛情最美的那個時候嗎。

什麼是愛情啊?熱戀是不是?廝守到老是不是?如果都是,這兩種情況,心態是不一樣的吧?所以,在恰當的時間,做恰當的事,就是我理解的愛情。

另外,放下我執。小兩口莫名其妙的吵架,多半是我執在作祟。


盧安克的愛情
2011-11-11
柴靜:令我土崩瓦解的採訪

「你想要愛情嗎?」我問他。

他四十一歲了,他在廣西的農村從青年變成了成年人,他沒有家,沒有房子,沒有孩子,光著腳穿著球鞋,因為那裡買不到一雙45碼的襪子。
「我不知道愛情是什麼,沒經歷過。」
我當時的反應,是心裡一緊。
但他接下去說「我在電視上看過,覺得很奇怪。」
「奇怪?」

「電視上看那種愛情故事,根據什麼感情產生的,我不知道。怎麼說?一個人屬於我?我想像不出來這種感受。」
他說過,他能夠留在中國的原因之一,是他的父母從來不認為孩子屬於自己。
我說「可是我就連在你身邊這些小男孩的身上,都能看到他們對人本能的一種喜愛或者接近,這好像是天性吧?
「他們屬於我,跟愛情的那種屬於我不一樣的。一種是能放開的,一種是放不開的。
「能放開什麼?」我還是沒聽明白。
「學生走了,他們很容易就放開了,沒有什麼依賴的。但我看電視劇上那種愛情是放不開的,對方想走很痛苦的。」
「你不嚮往這種依賴和佔有?」
「不。」

昨晚看到這段話,慢慢想到,愛不是佔有和霸道,那種極端執著於自己需求的感情只會讓自己和對方痛苦。我們從小到大總是被教育一定要「得到」,卻從未被教導過「放手」,好像不去抓住什麼就無法樹立自己的價值。

可是,要知道,這世上一個人「不能得到的」比「能得到的」要多得多,不是所有個人認為美的好的事物和人,就該屬於自己,就該被自己得到。一個勇於放手的人才是智者,因為他不會因為求不得的執著而放棄生命中的其他美好,他的生命更加遼闊爽朗、充滿著光明的力量。

愛,是一個飽含美妙與智慧的詞語,如果能在世人的心中變得廣闊又親切,不是更好嗎?不似熱烈的火只能用焚燒來毀滅自己和愛人,而是有如溫柔的湖水、清新的空氣、暖煦的陽光一般的特質,這樣的愛是不是很美好?

況且,毀滅自己和對方的「愛」,不是真正的愛吧,不過由滿足不了自己的私慾而產生的憤恨。最不濟,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愛是陪伴不是佔有,遇見了相視一笑,冥冥中彷彿知曉「啊,你我有這樣的一段緣分,就讓我們在此段因緣中互相陪伴與愛護,讓彼此的靈性共同成長吧」,就讓彼此陪伴到緣盡之時,再各自向前而去,各自經歷。
———————————————————————
予君書
2012-04-06
雙十又二初識良人,身心病苦久為負累,甚幸共度已逾四載。
些許波瀾不足為道,個中苦甘自知自得。
然垢輕而明珠漸顯,儘力擔當以不負君意。

願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有生之年以聖賢為師,時時捫心自省,身體力行;
以萬千世事為鏡鑒,從容淡然,於紅塵中得見清涼凈土。

此生幸得暇滿船,執子之手至彼岸。

———————————————————————
活到二十六歲時,第一次給男人寫情詩,被他批為晉江言情風,好吧,我沒文化,忍了;
———————————————————————
for you
2014-03-28
愛人
我的愛人
切勿遲疑
切勿放緩腳步
我願做你的後盾
我願目送你的背影
我願不再被你深愛
只願光明智慧與你相伴
這是我能贈予的最珍貴的深情

我們將
融入海
融入風
融入虛空
我們不再相愛
卻無有彼此
永不分離
———————————————————————
嗯,又寫了首,但沒做到,在努力中,倒是男友擔當付出更多,謝謝他,恩公~~
———————————————————————

不放棄修行,歷事煉心,俗世因緣亦是解脫之對境,珍惜因緣而不黏著,不斷立志發心堅持大乘之道。


積累福德資糧,早遇本世配偶,結成菩提伴侶 ,建設佛化家庭。孝養雙親,互敬互愛,自度度彼,奉獻社會,精進修行,斷盡無明,究竟解脫,終得證果。


婚姻是很好的修行道場。


題主,下面有兩個連接,是藏地一位仁波切,宗薩蔣揚欽哲的一篇文章和視頻,關於情感和愛非常幽默詼諧又一針見血的談話,誠意建議你看看~~(據他視頻里自己招的,人家可是談過一個荷蘭的個性女朋友哦~)
視頻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U3RnOycgPcU/?resourceId=0_06_02_99

文章,我們真的愛過嗎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b7898de40101dxu4.html?


前半句可以參考王菲,後半句可以參考張賢亮。


不會再去看外表,而學會去感知內在,感受深層次地東西,感知人家的動機起念。

更加重視人家的心地是否善良,心術是否端正。

不再去歧視肢體殘疾或貌美如花,一視同仁,不再去害怕恐懼疾病,學會照顧別人,適當的犧牲自己去成全人家。

不會去執著於財、貨、權、勢這些福報,會沉下心去修持自身,自己的心念,自己的能力。

做事情會慢慢地學會為別人思考,而非隨著自己來。

學會體諒別人,學會包容別人,心裡雖然很柔軟,可是也很寬廣。

和學佛的人談戀愛,一天都是陽光的。

他們精進不息,天天都是有所進步的,如太陽一樣。

他們心地柔軟,處事溫和有節度,像竹子一樣。

他們很有智慧,天天都是樂呵呵的,天天都是很輕快的,像夏夜的清風一樣。

他們胸懷寬廣,包含著眾生,也包含著你,萬物美好,你在中央。


有時候,有時候,我會相信一切有盡頭,相聚離開,都有時候,沒有什麼會永垂不朽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戒色吧的戒色方法以及按照他們方法做了之後產生的一系列問題?
佛教有讓人過目不忘的方法嗎,人的記憶不在大腦里,如何儲存?
除了佛學典籍外是否有專門論述因果律的書籍和理論?有其他否定因果律的理論么?
人生面臨絕境時,至心念誦佛號菩薩聖號能否得到人生轉機?
佛家是如何看待自殺的?

TAG:佛教 | 戀愛 | 佛學 | 戀愛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