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裡用什麼學習方法才能成為學霸?

大學裡很多課程老師都是照本宣科,教科書上的知識似乎也很枯燥而且價值不高,看了書也很快就把什麼定義定律忘了,筆記抄得跟老師的ppt差不多,那麼要怎麼學習才高效並有高分呢?


乾貨來襲,這篇回答醞釀了近月余,回顧了大學、碩士及工作後閱讀的諸多書籍,經過仔細的篩選和提煉,希望能給讀者些許的指引。收藏近三倍於點贊,賞個贊呀。

大學是一個平台,也是一個時期。作為平台,是進入社會之前,最後的系統性學習平台;作為時期,是培養獨立型人格的時期。大:指的是年齡,相對於初高中的依賴型人格而言,應達到的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的成熟水平;「學」是獲取知識,鑽研知識,講究的是學什麼及如何學習,即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組合起來,「大學」便是在適齡的時候,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以達到相應的自我獨立和自我認知的水平。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受制於大學平台和個人資金、閱歷、經驗的限制,萬里行、閱萬人、名師一對一難以做到,最經濟的方法便是讀萬卷書,閱萬人人生閱歷,領悟對學業、對前途、對自己、對社會的想法,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那麼「學」,首要目標便是讀書,窺他人閱歷,豐富自己的人生。

怎樣成為學霸?知識分類,有針對性的學習。更進一步,學習什麼、讀什麼書才能窺他人閱歷,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學習基礎課,學習專業課,學習人生課。(在「如何通過碎片化學習以真正提高水平?」的回答中稍作提及,並未展開,可以移步了解:小禿子:如何通過碎片化學習以真正提高水平?)本文重點展開分析基礎課、專業課、人生課該如何學習,即應用層次性、遞進式的學習成為高效的學霸。

基礎課是每天能用到的行動力,可以分為信息管理和日常行為兩方面。信息管理主要是數據層面的技巧,側重於操作:電腦信息的篩選甄別、辦公軟體的使用技巧、合適書單的獲取......;日常行為主要是日常生活的技巧,側重於理解和應用:快速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方法、與人溝通的人際禮儀、自我約束的行為舉止和時間觀念......

信息管理方面有太多的基礎教學,在此略過不述。重點展開日常行為方面的學習,從學習入門(與物對話)、人際溝通(與人對話)、自我管理(與己對話)三個方面闡述。

大學的入門學習是需要知道如何在大學學習,如何從書籍中獲取知識。重點推薦:《十九札:一位北大教授給學生的信》、《如何閱讀一本書》。

1、《十九札:一位北大教授給學生的信》

針對學生提出的學習疑問,朱青生教授關於治學問道、治學態度、做學問等疑惑一一作答,希望學生遵從科學的規範和辦法,完成大學作為理性保證的目標,建構並鞏固自己的理性,同時認識並克服科學的局限,成為一個趨向完善的個人。特別適合還處在大學時代的學生細細品讀。

2、《如何閱讀一本書》

從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四個層面引領你由淺入深地閱讀,分享了大量主動閱讀的有效方法。想成為一個好讀者,依照本書的特質,運用不同的閱讀技巧,快速提升自己的知識境界。感嘆:讀書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藝術。愛讀書的人應該儘早閱讀此書,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人際溝通方面,很多學生疑惑人際溝通(諸如人脈)與學習相比哪個重要,我在「大學的人脈很重要嗎?」做了分析和回答,可以移步觀看:小禿子:大學的人脈很重要嗎?。但又不可否認,人際溝通對個人來說是很重要的,人際溝通是技巧,也是一門藝術。重點推薦:《影響力》、《溝通的藝術》。

3、《影響力》

分析了容易上當受騙以及被人說服的多種原因,揭示了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交際潛藏的六大原理:互惠、承諾與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稀缺。能夠讓讀者接受一次人際溝通方面的價值洗禮。

4、《溝通的藝術》

增進溝通氣氛及人際衝突的形態與因應之道。探討與己、與人及關係中的溝通因素,完善自我。學習溝通,引導讀者了解自己、發現自己,學習溝通的技巧,掌握溝通的藝術。溝通不僅僅是溝通,還應該建立自我認同和滿足社會需求。

知道這麼多道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所以需要自我管理,才能做到執行力的延續。重點推薦:《自控力》、《拖延心理學》。

5、《自控力》

認識自我,引導自我,改變舊習慣,培養新的健康習慣,全面掌控自己的感知,思維,行為和心智。了解自己的情緒和大腦,糾正自己無意識中陷入的失控狀態,科學「鍛煉」,集中注意力,做到掌控自己的人生。拖延,刺激的誘惑,破罐子破摔,品讀後能夠得到很好的自我剖析。

6、《拖延心理學》

拖延從根本上說不是時間管理問題,也不是道德問題,而是複雜的心理問題,關乎人的自尊,涉及個人與自身和諧相處的複雜心理。從拖延的原因、根源和征服三方面闡述拖延症。針對拖延現象,做出自己的選擇,了解拖延的運行機理,並積極行動。

總結,基礎課是你與所學知識的對話,與所遇之人的溝通,與自我較量的反思,這些構成了你日常生活的基本執行力。

專業課是學習的專業方向,專業課的目標可以分為三類:工作、讀研、出國。對應這三類,在學習上應有不同的側重:專業知識紮實是工作的基礎,也是你驕傲的資本;英語、數學及理論課是考研必備的科目,提前準備會讓你事半功倍;出國需要英語的學習及優異的專業成績,那麼就不能有60分萬歲的想法了,拿到好成績,學好英語、學好理論課是你的主要目標。學好專業課的必殺技:配合基礎課的學習,再拿出你高中80%的學習刻苦程度,一切迎刃而解。

同時,專業課學習又不僅限於本專業,需要與本學科關聯的跨學科的思考,在學科系統圈中掌握多個學科之間的知識關聯。這個很好解決,你所在的學院下設諸多專業,基本都與你所學專業有交叉和相似之處,而交叉性的學習是讓自己所學專業知識專而通,深而廣的必備法寶。

人生課是人的認知廣度和深度的探尋和沉澱,是對人生目標的追求與完善,伴隨人之一生。是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追求,可以匯總為身體、思想、情感、精神。如下從四個層面分析人生課學習。

身體是人運作的基礎,身體的好壞直接影響思想、情感和精神的輸出,但身體又不是孤立的,鍛煉身體是為了身體健康,更是為了個人目標的追求。重點推薦:《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精力管理》。

7、《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

捕獲在跑步中產生的極其細微、明白存在又稍縱即逝的想法,有人生的哲理,也有詼諧和幽默。身體和靈魂都在路上,成功離不開堅持和自律。日復一日的跑步,強健的體魄,有足夠的體力支撐自己的思維和情感,不斷與自己對話,擁有強大的內心抵抗孤獨。

8、《精力管理》

從身體,情感,思想和精神四個方面闡述,使用過度及使用不足都會消耗精力,需要不時更新精力以平衡消耗。建立積極的精力儀式,鍛煉身體,明確目標,做好時間管理和規劃,保持心態平衡,為陷在滿滿日程表中茫然若失的讀者指明出路。

思想是大腦運作的產物,大學時代是心智年齡成熟的時期,需要培養獨立的思考和思維模式。重點推薦:《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學會提問》。

9、《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從個人成功的習慣(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到人際交往的成功習慣(雙贏思維,知己解彼,統合綜效),再利用「不斷更新」貫穿始終,由內而外全方位塑造自己。對現代物慾橫流,急功近利的價值觀有很大的對比和反思,與《自控力》一起應用,效果巨大。此外,也可以看做是一本塑造價值觀的書籍。

10、《學會提問》

利用批判性的思維,反思日常熟知事情的認知,發現諸多盲點,讓我們能用深刻的思維認知來解讀那些價值觀與我們不一致的人的推理方式,克服偏見對判斷的影響,得出更準確更理性的結論。

情感是人與人感情的交流,尤其對於戀人、家庭成員。掌握親密關係的方法,是愛的甜蜜和情感的升華。重點推薦:《愛的藝術》、《非暴力溝通》。

11、《愛的藝術》

愛的問題不僅是一個對象問題,更是能力問題,愛是一門藝術。愛是人格整體的展現,要發展愛的能力,就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人格,並朝著有益的目標邁進。成熟的愛是:「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12、《非暴力溝通》

不會表達而傷害對方,因為語言而扭曲了內心真實的愛。非暴力溝通,不再試圖分析自己或他人的毛病,用心了解我們的需要,這樣內心才能平和。當褪去隱蔽的精神暴力,愛將自然流露。

精神是生命的原則、自然的法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的組合,是依賴型人格向獨立型人格轉變過程中的重要精神支柱。

重點推薦:《人類簡史》、《全球通史》、《菊與刀》、《論中國》、《活著》、《平凡的世界》、《談修養》、《美的歷程》。

13、《人類簡史》

人類是什麼,從哪來,到哪去。歷史上的每一個時間節點,都像是一個十字路口。很多的觀點可能會在後續的歷史中被推翻,但卻值得激發人類的思考。宏大的人類簡史,見微知著、以小寫大,讓人類重新審視自己。

14、《全球通史》

從全球的角度考察世界各地區人類文明的產生和發展,研究人類歷史進程有重大影響的歷史運動、歷史事件及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反映局部與整體的對抗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同《人類簡史》一樣,有些觀點並不被支持,但這並不是想要告訴你歷史細節的書,而是將各方面聯繫起來的思考和思維。

15、《菊與刀》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徵。「菊」與「刀」象徵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以國外人的冷靜視角,通覽日本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民族性格。理性地分析了日本自相矛盾的行為背後的思維模式。盲目「哈日」和一腔「仇日」的看客,先好好了解日本的底層思維。

16、《論中國》

分析和梳理了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的外交傳統、戰略思維模式,以及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外交戰略的制定和決策機制、對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機等重大外交事件的深度解讀。用世界視角國際眼光,重新解讀中國的過去和未來,成為讓世界認識中國、讓中國重新認識自己的價值反思。

17、《活著》

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的人生感言,演繹了福貴的人生苦難經歷。展現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人生樂觀的態度。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

18、《平凡的世界》

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衝突交織在一起,大時代歷史進程,經歷的艱難曲折道路。兄弟二人不甘為命運的玩偶,在沉重的生活中發掘自己被禁錮的價值,自強不息的命運。自強不息,奮鬥不止,推薦先看課本,之後對比電視劇。

19、《談修養》

關於人生諸般極精微又極精明的見解,把握個人心性與社群國族之間的互動,道破種種心性的困惑和社會蔽障,引導人生趨往康莊與豐盈。靜靜地品味,對比現代的社會污濁,你的心靈會得到一次洗禮。

20、《美的歷程》

各個時期的美,令人窒息。把中國人古往今來對美的感覺展現出來,中華傳統之美,藝術之美,會給你無盡的人生境界,生命體會。2008年BBC拍攝了一部記錄篇《美麗中國》,展現的是當前的中國地貌之美。如同此書,會給你美的感覺,無窮的韻味。

此外,深處當前政治經濟的大環境,相關類的知識也是非常重要的,推薦經濟類:曼昆的《經濟原理》、高鴻業的《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吳曉波的《激蕩三十年》,講述1978--2008三十年中發生的較為典型的經濟事例;吳曉波的《歷代經濟變革得失》,講述國進民退,國退民進,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史性經濟規律。政治類:《毛澤東選集》,體會偉人的眼光和遠見,請不要帶著偏見的眼光早早下定論。

(這些書籍跟隨我一次次地搬家,顛沛流離,太重了,還捨不得扔。)

剛上大學時,輔導員的第一次班會記憶猶新,「大學裡至少要讀100本書,才能對得起你的大學。」名師指路,真是幸事,只可惜我將諸多精力放在了口水小說上。

基礎課是行為習慣,專業課是短期目標,人生課是長期學習。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有針對性和分類的知識估計夠學習一年多,等你深刻領悟完,將是思維和心智脫胎換骨的一次歷練,因為你打通了獲取知識、改善思維、提高認知的任督二脈。


用心!


想好對未來的規劃,要出國?要工作?還是考研?

1.出國的話,語言從大一就要開始準備,單詞每天背點,另外GPA就是你大學所有科目的成績加權平均後的演算法,一般平均分要高於85,這算是門檻了,如果非985,非211,還要更高。

2.工作的話,把專業課學好,這點是你驕傲的資本。

3.考研的話,把數學,政治學好,以後可以省點力。

至於記不記筆記,怎麼記,都是形式。
你要有學好的心,自己琢磨一個問題都能琢磨很久,沒有這份心,你就算記滿筆記也會束之高閣。

大學裡當學霸好處還是很多的,最重要的是別迷茫,別盲從!
很多人大學加各種學生會各種社團,甚至學習都不顧,整天在主席老師面前晃,到頭來只學會了圓滑世故,油腔滑調。

年級一學霸妹子,各科基本都在90以上,課下也追劇,也逛街,不同的是比別人有主見,課上也不死記筆記,就是一直聽,然後偶爾記一些重點或者問題,然後回去電郵老師或者百度!
每次圖書館看到她,很少在學課內的課,都在看一些老師課外推薦的書。微博上也是分享各種讀書心得或者論文。
至於社團學生會人家壓根不看,也不爭什麼獎學金。
因為挺喜歡跳舞的,所以一直在參加各種培訓班,我個人認為這樣的大學生活才算學到精髓,把專業學好,另外培養自己的一個興趣。

學的時候用心學,其他時候做自己的事,這樣你會很遊刃有餘!

-----------------------------------------------------------------------------------------
有大一的freshman問我——怎麼看「沒掛過科的大學不完整」,「60分萬歲」,「大學只要追求不掛就行」這種態度?
我可以告訴你,如果你均分都是60多,你可以算算GPA,頂多一點幾
我現在要出國,所以要重修12門課,基本這些課都是73-85之間,我要在兩年內跟班重修完,這時候你們應該懂「大!學!里!怎!么!好!好!學!習!都!不!為!過!」的意思了吧?
當然,不要成為書獃子或者知識的奴隸!
————————————————————————————————
妹子告訴了我她的方法,通俗易懂,共享給大家了:
1.每做一件事,就好好享受它,心平氣和地去做,如果心不靜,先靜心,再做事。
2.如果真的享受不了它,就:
拿張白紙出來,就在起點:Now和 終極boss,之間留一定距離,每專註30分鐘或以上(或者每完成一樣小目標),就畫個箭頭,當你看著離final越來越近,你會越來越high的,當然這是自我獎勵,不要做什麼目標和規劃,有的人定個目標寫了改,改了刪,太浪費時間,除非你能在2分鐘內寫好,而且如果你執行力不強,你指望自己瞬間脫胎換骨?
eg: Now→→→→→ 已成功弄死線代第二章

負能量也送大家,一直拍醒自己的話——「有些你所期待的未來根本就不會存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兩天瘋傳的清華學神是我老鄉,大家隨意感受下

————————————————————————————————————
很多人私信我求學霸妹子的聯繫方式,其實,如果你覺得一隻雞蛋好吃,又何必追問下蛋的雞是誰呢?
還有學習方法都是換湯不換藥,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帶到學習中來。
此外,我想讓大家更多地了解她的生活態度。
本專業大牛不少,像高中那樣苦讀的也多。
之所以佩服學霸妹子,是因為學霸妹子把好幾個女生寢室都帶動起來了。
她們自己寢室跳舞,學習一樣不落,而且學霸妹子每晚都會定個時間作為「寢室學習時間點」還有「女寢問題解答點」,其他時間也是看韓劇,織圍脖,煲電話,看時尚雜誌,鬥地主(還有炸金花)。
臨近期末,學霸妹子還會自己總結重點分發給大家,早自習她是只帶一支筆一張紙,解答大家的任何問題。
而且,再簡單的問題她都會回你,也樂於跟大家分享。
———————————————————————————————————————————
今天看到一個回答也貼上來
溫酒
學會接受失敗,學會面對自己就是個凡人的現實。
其他的東西,畢業以後學習的機會多了去了。但是這些,如果走上社會前沒有學會,那就難了。

絕大部分的學生,都不肯承認這個殘酷的現實。現在是時候面對它了。
只有能直面這個現實,你才能知道,畢業以後走上社會的時候,你到底需要什麼,需要怎麼去拼搏,需要怎麼去成為一個凡人中相對不平凡的人。

主角模式玩得夠久了,可以醒醒了,其實你沒有光環的。


如果問你,什麼學習上最可悲的一件事兒?


你會說啥?


快到畢業時,卻拿不到畢業證。


還有沒有更嚴重的?


如果是下面這種情況呢?


在學校里讀了20年,被時間大軍推進職場時,才猛然發現:我竟然還沒有學會學習?!


明明花了生命中至少五分之一的青春歲月(假定活100歲),換來的卻是這樣的結果。這不公平!


那麼,在校的時候,你以為的「學習」是什麼?

是從《文化苦旅》這些大家的書上背幾個優美的句子,好在試卷上把語文老師感動一把,被張貼出來顯得牛氣哄哄;


是把數學公式弄個精通,在暗自喜歡的女生不懂時迅速給她補課,體驗被兩個水汪汪的眼睛崇拜的成就感;


還是把那些歷史和地理常識背得滾瓜爛熟,然後滔滔不絕地說出,那些涉及的年份和數字,博得歡呼聲和掌聲。

請問,這些算不算真正的學習?


抱歉,不太算。


我曾經以為那些漂亮的句子很有用,從高一開始掏各類作文書,用心記了湖量(還沒達到海量),抄得滿滿的幾個本子,以為每次寫文章搞幾條對付對付就省事了。真相是,徒有華而不實的外表的這些句子靠不住。而且它們也沒經過個人實踐的吸收,寫起來總是缺那麼點底氣。在考場上哄點分數還過得去,一拿到社會上就站不住腳了。


因為,真正的學習是像「學習」這個詞所傳達的內涵一樣:

學習 = +

學,即學習,知道;習,即實習,踐行


知道一些知識,並且踐行這些知識,才算完整的「學習」。


學校里的學習,常常只能讓我們停留在「知道」的階段,記憶的知識多,用起來的知識偏少,然後你的錯覺告訴你:我啊這麼拼,小小腦瓜子記了這麼多,不容易呢!


於是,看起來,學的教科書摞起來可以超過一個人的高度,講起來可以沫星橫飛、滔滔不絕地展現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風範。


殊不知,卻只在「學」,沒有「習」,或者不懂「習」。


如果你之前不知道「學習」這個含義,也不能怪你。


連我們當年初中課本上,《論語》學而篇開頭的那句學而時習之,也被譯成了學習,然後經常溫習,把當作溫習之意。恰恰這個並不是強調溫習,而應是實習,踐行


不管怎樣,學習=+ = 知道+踐行,這個公式還是成立的。


如果用生涯理論中的「能力三核」來講,只是「學」了知識,還沒有「習」成技能和才幹,這是危險的。

知識,別人背兩下就可以超過你,甚至都不需要背,直接谷歌或百度,再加個知乎,足以亮瞎你的眼。


更重要的是,行走社會,不是光靠死記硬背課本上的知識點就能混得讓自己舒心。

技能和才幹才能讓你有力量,把各種問題殺個片甲不留。

胡說!

培根不是講了嗎?知識就是力量。


對,但要看說話的環境。那是17世紀時候說的。那時候的知識量,只是現在的幾億分之一。能記住大量知識的人,定然有力量。現在如果這麼說,那圖書館的力量最大!

準確來說,知識本身沒有力量,知識只有用起來變成技能,甚至是才幹,才有力量。

高層:才幹
中層:技能
低層:知識


可悲,在學校里學習的20年時光,難怪就這麼被貓吃了?這個沉沒成本可不小。

算了,過去的不可挽留,但從今以後的還可以把握。


前輩陶淵明不是說了,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識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那就從現在開始,重新去學習「學習」,不僅要學會「學,還要學會「習」。


從個人管理的角度來講,我認為真正學習知識管理,其中的內涵很豐富,包括並且不止於這些——

1.獲取(獲取什麼,從何獲取,如何高效獲取)
2.梳理(如何保存,如何萃取,如何清理)
3.吸收(如何思考,如何歸納,如何鞏固)
4.升華(如何練手,如何遷移,如何轉換價值)


其中,1-3偏向於「學」,第4個階段可以算進入真正的「習」。


不妨看看你是處在哪個層次。


如果每天只是不停地往雲筆記丟進文章,或者不停地在微信上轉發或收藏文章,然後就沒有然後了,這是在1和2的層次徘徊。


有位網友說,莫把信息當做了知識,莫把收藏當做了學習,莫把閱讀當做了思考,莫把儲存當做了掌握。想想,你會不會有這樣的誤區。


如果能夠堅持思考、撰寫文章、參與分享,可以算進入第3層次。別人的知識,和你原來的知識體系雜糅在一起,要麼被對方的顛覆,要麼把對方的顛覆,要麼二者結合,生成新的認識系統。


就像宇宙大爆炸一樣,所有物質碰撞交融在一起,又誕生了無數的新的星系。腦補一下這個場景,真的好美,嘖嘖~


去年7月,我在網上發起的幸福成長沙龍「拆書戰隊」,就給夥伴們打造了這樣的氛圍,戰隊隊員們每周堅持讀書輸出,改變原來那種只學不思考、只讀不輸出的狀態。


大家互相借鑒,你追我趕,其樂融融。所有的筆記放在一起,是一個巨大的智慧寶庫,單單去年下半年兩季活動,我們一起創造了63萬字的拆書筆記(其中寫明了自己要採取的行動)。


有的夥伴第2季離隊,第3季又搶著回來了。她說缺少了戰隊倒逼自己寫筆記,不習慣。


不過,在這一層次是不是真的「懂」,還是單純的「坐而論道」,需要等待經歷的證實,等待時間的檢驗。


如果能反覆地持續地熟練運用知識(此為技能),並在不同的場景下能夠遷移知識、融會貫通(此為才幹),甚至將它們轉化成可以交換的產品,也就進入了第4個階段。


知識開始匯聚成力量,解決你的問題,改變你的生活,成為你個人競爭力的護城河

能夠從「學」運轉到「習」,延著「獲取-梳理-吸收-升華」的路子走完,就是從「讀死書」到「讀活書」的過程,這是極好的事。


因為如果僅僅在1-3的層級徘徊,也許別人就會暗地裡稱你為書獃子學獃子,或者說你這人是學傻了吧,怎麼聽都不太舒服。


被人說幾句也就算了,最怕的是你還因為受到這些連環攻擊,挫傷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自嘲起「百無一用是書生」。


這時候,你需要進入第4個階段。


如果你看著《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稱讚有佳,合上書,卻拿起手機不停地茫無目的地刷呀刷,或者是每天開始執行日計劃時,總是先挑容易的做,把難一點的拖到後面,拖著拖著就完不成了,說明你已經把書中提倡「要事第一」忘個精光。這就不算進入第4階段,因為還沒有把知識變成技能。


是的,之間是有巨大的鴻溝。

能意識到這條鴻溝的存在,是第一步;接著第二步是你想辦法搭座橋過去。構成這座橋的材料就是「練習」與「遷移」。反覆地練,直至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而然;找場景遷移,讓學到的知識又在別處綻放光彩,延續能量。


一旦你進入第4個階段,用技能和才幹解決了問題,改變了生活,換得了價值,便是用行動給了那些嘲笑你的人一次擲地有聲的回擊。


更重要的是,當你嘗到了知識轉化能量的甜頭,會更加堅定地把終身學習作為孜孜不倦的追求,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


所以,別說什麼道理都懂,就是過不好生活,這也許是你的知識管理出了問題,是時候把它理順理順了。


最後再重複一次流程與清單——


1.獲取(獲取什麼,從何獲取,如何高效獲取)
2.梳理(如何保存,如何萃取,如何清理)
3.吸收(如何思考,如何歸納,如何鞏固)
4.升華(如何練手,如何遷移,如何轉換價值)

這是我從簡羅列的,也許不完整,歡迎補充。

另外,下一次,你打算怎麼學習



適用於某個個體的並不一定適用於你。人們在歸因這件事情上其實是非理性的,任何人的成功都不可能能夠簡單的複製。

但是學習本質是認知過程,其實它是有規律可循的。雖然個體的特殊經驗不一定適用,但是有一些普遍規律是適用的。
科學家已經進行了幾十上百年的研究,有很多研究成果可以直接拿來為我所用。
最近幾個博士朋友一起做了一個公眾號,就是關於學習方法的,「高效學習的道與術」,歡迎訂閱~

http://weixin.qq.com/r/HT8HH0zEmxHkrQh892oP (二維碼自動識別)


先貼一篇之前寫過的文章吧,《讓學習效率翻倍的建議——知識體系化》,希望能有啟發幫助。

2001年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出版的《知學生之所知》一書中記錄了一個案例:有兩個學歷史的學生被問到同一個問題:英國在哪一年擊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其中一個學生回答說是在1588年,而第二個學生說他記不太清楚具體的年份了,但是應該是在1590年左右。

1588年確實是這個歷史事件發生年份的正確答案,看起來第一個學生學得更好,掌握的知識更精確。但是研究人員並沒有就此停止,而是繼續詢問他們是怎麼得出各自的答案的。

第一個學生說他是從書本上看到的年份然後記住了。而和第一個學生不同,第二個學生回答說他是根據自己的知識推斷出來的:1600年之後不久英國在弗吉尼亞建立了殖民地,而英國當時並不敢在遠海航行還不安全的情況下完成大規模的跨洋旅行;考慮到大規模的海運一般需要10年的時間才能夠組織妥當,所以他推斷英國擊敗西班牙艦隊應該是在1590年左右。

1

機械式學習

這兩位學生的後續回答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各自知識結構的質量差別。

第一個學生學到的是一個孤立的關於西班牙無敵艦隊的知識點。在他的大腦中,這個知識點顯然和其他的歷史知識是沒有建立起聯繫的。相反的是,第二個學生更像是把他的知識用一種有著更多聯繫的方式組織了起來,這種知識結構幫助他通過對具體的情況的推斷來回答問題。

第一個學生並沒有什麼成體系的知識結構,零碎的知識點並不能對他未來的學習提供多大幫助,而第二個學生的知識結構卻能夠為後續的學習提供堅實的基礎

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人在學習時就像第一位學生,沒有建立起來一個有效的知識體系。在他們的腦海里,知識概念都是零碎的、分散的,繁雜不系統。

這種冗雜零碎的知識儲備是在平時學習的過程中採用了機械式學習造成的後果。所謂機械式學習,是對獲取的知識不加處理得複製到大腦中的學習方法。它採用的是機械式重複的方法,通過反覆記憶信息,來達到牢記的目的。比如有的人在記憶單詞時,會把一遍一遍得重複單詞的每個字母;在學習公式時候,會不停地重複抄寫公式。

缺失知識體系的後果就是理不清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頭緒,既無法把知識全部回憶起來,更找不到它們之間的深層聯繫。這樣的學習方法的效率非常的低下。因為每一個我們試圖記住的信息都是孤立的,除非我們的大腦能夠像計算機一樣精確得複製輸入的信息,否則我們不可能記住這麼多零碎的知識點。

機械式學習吸收的知識從量上來說,太多;從質上來說,太亂。知識點之間相互孤立,只是被堆積到大腦中,既不利於全面的記憶,也無法完成對知識的深刻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解決難題了。

大大小小的知識點被零亂得擺放在我們的「知識庫」中。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的是,通常我們沒有辦法完全回憶起所有的學習的內容,只有圓圈中的那一部分是我們在解決問題時能真正回想起來的信息。

換句話說,我們排列組織信息的方式影響了我們對信息本身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2

體系化學習

如果把我們的大腦比作一個倉庫的話,體系化的學習就好像分門別類的把知識有序的組織起來,編織了一張信息的大網。

通過分析比較、概括歸納,形成了成體系的知識結構。它囊括了所有的知識要點,儘管容量很大,但是形式上卻是少而精的。知識點之間既有聯繫又有區別,這樣的知識好記又好用。

那麼體系化的知識結構是怎樣被建立起來的呢?有兩點是需要特別注意的:聯繫密度和聯繫質量

A. 聯繫密度

專家與初學者的知識結構的重要的區別之一就是概念、知識點、技能之間的聯繫的數量或者說密度。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著意去尋找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係、從屬層級、聯繫程度,把眾多的知識點融入到一個複雜的結構中去

比如,在學習文學史的時候,我們既可以建立起一個以年代先後為依據的鏈式體系,根據年代劃分作品;也可以依據作品的風格和思想,劃分不同的流派;也可以根據文學作品的形式(詩、詞、小說等)歸納不同的作家,而每位作者的代表作又是該作者的次級知識點……

知識結構越複雜、聯繫越緊密,記憶和使用知識的效率就越高。知識結構中的聯繫越稀疏,則信息的提取與運用效率越低下。舉個例子,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如果僅僅按照時間軸來組織歷史知識,我們在記憶某一個歷史事件的時候,就不得不記憶在時間軸上與之相關的之前與之後的事件。如果我們遺忘了其中一環或者其中一個聯繫,就會造成很大的麻煩。

B. 聯繫質量

知識點之間聯繫的質量同樣會影響到我們記憶和有效應用知識的能力。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學習科學研究所季清華教授在研究中證實了這一點。

在研究中,物理初學者和專家被要求對不同的物理問題進行分類。初學者分類時依據的是問題中圖表的表面的樣子,比如,把所有帶滑輪的問題歸到一組中,把所有帶斜坡的問題歸到另一組中。

這種根據表面特徵進行分類的方法並不能反應出問題之間知識結構上的關係,對成功解答問題來說也沒有任何幫助。

與之相反,在實驗中物理專家根據更深層、更有意義的特徵對問題進行了分類與組織,比如,依據解決問題時需要應用到的物理原理。除此之外,在談到分類時的邏輯時,專家們解釋到,在把每一道題目劃分進相應的類型中時,他們腦海中關於怎樣解決類似問題的解答模板被自然地觸發了

所以,專家進行分類的基礎是一系列深層次的特徵,並且這些特徵與怎樣解答這些問題直接地相關。

建立起這種有意義的連結的知識結構需要花費時間,同時也需要經驗。在剛開始學習新知識的時候,我們還遠沒有這麼高的水平。但是,如果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地嘗試把知識點用有意義的方式聯繫起來,即使是初學者也可以更高效率的學習和記憶。

在未來的推送中,我們會介紹更多的建立體系化知識結構的方法與策略,敬請關注。

小結:

把信息組合成一個複雜的、相互聯繫的知識體系能夠極大地提高我們在需要的時候獲取信息的能力。熟練的運用多種不同的知識結構,找出有意義的特徵和類型把知識組織起來,是我們構建體系化知識結構的關鍵。

我們的公眾號里還有更多介紹學習方法的文章,這些方法不是基於個體的經驗和猜測,而是總結自教育學家、認知科學家、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夠對您的學習有所啟發。歡迎點擊下面的二維碼加關注!

為什麼學習刻苦卻成績不佳?為什麼學過的知識都還給了老師?……以前,學校並沒有教給我們怎麼學習;現在,大量的研究能夠提供科學指導。關於怎樣更好得學習,你的競爭者可能已經在這裡獲取了指南,別給他們超過你的機會。

關注「高效學習的道與術」,給你的頭腦來一場風暴

http://weixin.qq.com/r/HT8HH0zEmxHkrQh892oP (二維碼自動識別)


大神太多,不去寫什麼高深的理論了,只從自己的感受出發,小小的總結一下。我覺得需要堅持的事情,從來都做不好。學習這件事情,可能很多人都是要靠堅持才能走下去~


昨天晚上聽了一個李笑來的分享課,關於閱讀的,他有一句話我覺得講的很好

如果做什麼事情是需要你堅持的,那一定做不好。因為需要你堅持的,一定是自己不喜歡做的。

我覺得說的挺對的。起碼在我身上確實是這樣,我一度覺得自己是一個沒有長勁的人。那麼李笑來是怎麼解決的呢?賦予這件事情特殊的意義。他說自己要到新東方講課之前,要背下來兩萬個單詞,然後呢,聽說新東方年薪是50萬啊,所以背一個單詞就是25塊錢呢,剛開始給自己規定一天50個,後來越背越多根本停不下來了。


其實在聽這個課之前,關於學習我也做了一個自己的小小實踐。


之前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我大學畢業以後,甚至我高中畢業以後,自己的學習能力在下降呢?


其實在上初中的時候,甚至高中的時候,對於學習這件事,我沒有覺得很痛苦啊。為什麼上了大學之後,我就不愛學習了呢?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成就感。上學的時候,學了東西老師就會給你做個題試試啊,或者回答問題,做對了或者答對了其實都是得到了成就感,所以我並不覺得學習痛苦。


最近我在研究關於ppp項目的相關知識,我就試試把之前的這種方法用上,給自己增加成就感。關於ppp項目的知識其實很枯燥,很多都是我看不懂的名詞,但是在現在ppp項目如火如荼的情況下,ppp諮詢的市場非常大,這是一個機遇。所以不愛學也得學。我先從研究ppp項目是什麼入手,在把最新的政策文件看了好幾遍以後,我覺得我能理解ppp項目是什麼了。然後我就去各種論壇,貼吧,知道,知乎,解答別人關於ppp項目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跟別人討論,當然是立足於自己看過的文件。


我發現這種輸入輸出的模式很適合我,我不再覺得學這個東西枯燥,並且很有慾望去看那些文件,而且根本停不下來的想看,想弄懂這個到底是什麼。幫別人回答問題或者跟別人討論,我覺得這就是成就感,我覺得這很酷,並且我享受這個過程,並沒有在乎最終的結果。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大概經過了這樣的階段:
因為自己的興趣或者有某種動機讓你不得不做這件事,然後從一個最基本的小知識入手,通過輸出轉化為小小的成就感,再學習新的知識,然後循環 。。。所以不要高估了自己的意志力,也不要覺得自己是一個沒有自制力的人,只是一點小小的方法,也許就能事半功倍~


算是自己總結的小小方法,要是你也覺得學習一個新知識很難的話,不妨試試我這個呀,反正我自己覺得很奏效。


微信公眾號:小董的自由生活

http://weixin.qq.com/r/ezoBGRDE_E2HrVR6929p (二維碼自動識別)


在大學第一次掛科,也第一次專業第一。
我大一的時候,成績一般,又是文科,比較不喜歡站在一群人面前演講或者滔滔不絕的說大道理,很沉默甚至故意站在人後,喜歡獨處。
大二上,因為學習比較踏實,英語比較好,英語老師就勸我免聽了(平時不用去上課了,但是期末成績完全要靠期末考,因為沒有平時成績摺合的50%了),拿這個時間去學別的。我選了日語,每次同學去上英語課,我就去隔壁的日語課上蹭課,每天早上背五十音,聽聽力。然後期末,我和同學一樣,去參加英語考試。中間出現了意外,聽聽力時,聽音盒出了問題,我聽力基本放棄了,交卷子的時候,還自我感覺良好。然後,第二學期我回校查成績,英語57掛科了。晴天霹靂,我從沒想過自己會掛科,掙扎了一下,學院包括老師都不理,沒辦法自己找原因,還是自己太弱,所以才會掛科。那天,我記得很清楚,在地下通道上,我對著馬路對面一條人來人往的小吃街就開始嚎啕大哭,像個失去了所有的人一樣,特別無助。你怎麼淪落到這般地步啊,你到底是怎麼了(其實也是因為太看重獎學金,評獎和入黨一類與成績有關的東西)。後來冷靜下來,想想這樣一來,也不用強迫自己去參加活動了,可以一心準備考研了,所以當時就選了很多課,每天刷課,想著提前把學分修完,那個學期,每次寫作業的時候都有種憤怒的感覺。
後來的一天,我在兼職,當時有院里的同學說我成績很好,我以為她在開玩笑,然後年級大會上,填寫獎學金姓名的時候,悲傷的發現,的獎學金的有十幾個人,我是成績專業第一,綜測第八,唯一一個在第一頁A4紙上沒有領到獎學金的人。。
這件事之後,對我的影響就是,大學的課程真的沒什麼特別難的地方,包括我後來認識的一些朋友,我都發現,大學裡,如果你能堅持著把一件事做下去,就會優於很多人。也是一個如果你有自己的理性和獨立的思考能力,也能給予你很大程度上行為指引(不會走的太偏,混的太差)的地方,這一過程的實現,一是多讀書,二是多認識朋友,三是多出去走一走,別局限於宿舍里的碎碎念。大學是一個證明持久的努力遠遠要比天賦重要的地方,這裡@李姣fighting,等她有時間,她會寫一個自己的故事,比我的典型也豐富。
時間關係,先寫到這裡,要去圖書館準備考研了(因為掛科,我也沒有了保研資格 )
(以下為原始答案)
大學最重要的在於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被老師教了十多年,在踏入社會之前要學會獨立去面對問題解決將來會遇到的問題這應該是一個學霸應有的能力吧,如果你還期望從老師那裡得到魚而不是打魚的方法那真的是讀死書的人了。
真想學東西,就要抱著學了這個知識我將來真的能運用的態度,而不是糾結於如何從老師的PPT中得到的學霸分數。大學教授的作用就像是一本書的導讀。你可以通過他的推薦知道這個專業領域內有哪些東西值得去吸收從而少走一些彎路,然而你的自學是占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在自學的過程中,獨立思考問題,自己去找相關的學術資料再加上老師的講授達到對理論的領悟不就得了,而且如果你都這樣了,分數也不會低啊。考研出國一類需要績點高的,大可以考前一個月死命鑽老師畫的重點留的講義之類的,大學的考試真的就那樣。。


2017.8.23更新

記得上次寫這個答案的時候正處於保研季,身心俱疲,所以只是大概的寫了答案。現在,距離研究生開學的日子越來越近,所以打算繼續完善一下這個答案,鼓勵未來的自己,也鼓勵大家。

首先,說說我自己吧。高中以前的時候,自認為很普通,在班裡也不是數一數二的學生,但是一直很努力。高考分數出來後,我被錄取到了一所既非211也非985,僅僅是一所省部共建學校,自認為與我平時的模擬考試成績差距比較大,老實說,我對這個結果很不滿意。高考結果出來的那一刻,我就決定要考研。

四年的學習生活中,我一直沒有忘記最初的想法,每一學年都是專業第一(全專業113人),幾乎包攬了學校所有的獎學金和榮譽,還有一些省級,國家級的榮譽(作為一個已經畢業的學生,很榮幸在前兩天剛剛收到一份國家級榮譽證書和獎學金),當然,在我上大學之初是沒有想過這些的。正是由於相對比較優異學習成績,促使我獲得了推薦免試研究生的資格(也就是保研資格),也算是沒有辜負曾經的自己。

進去大學之後,我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記最初的夢想,每一門專業課都認認真真聽課,上課基本不玩手機。關於聽課有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很多人都說課前預習課後總結回顧,我覺得這個因人而異吧。就我個人而言,我課前很少預習,一般就是在上課前五分鐘大概掃一下主要內容(一方面懶,另一方面也沒有那麼多時間 ),但是我課後一定會複習。

再說說我在大學的時間安排吧。在我的記憶當中,大學四年我基本上每天大概六點十五左右起床,最晚六點半,包括周末,(特殊情況除外,比如數學建模競賽的時候三天中有兩天在通宵),一般六點四五十就離開寢室了,然後去食堂吃早飯(好處是打飯不需要排隊),吃完飯後,我就會找一個空教室,背英語單詞,讀讀英語,有時候會算算高數題。差不多八點的時候就去上課,每次上課前兩排坐。

平時沒課的時候,我大部分時間都在圖書館或者自習室里學習,晚上九點半回寢室(好像雨下雪,天冷地滑的時候都一如既往)。

最開始的時候,覺得自己一個人很孤單,經常會站在窗戶旁邊遠眺,但是後來,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大概大二的時候吧,那一陣子很忙,一方面在參加深圳杯數學建模,還要上黨課背黨章,還有各種雜七雜八的事情。。。每次學習累的時候,就會出去跑跑步,伸展一下腰,或者聽聽歌,休息大概二十分鐘左右,然後繼續我的繼續。可能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吧,我覺得自己很充實,並不覺得孤單。每天晚上,伴著微微的風,校園裡的花香遍布了整個校園,從圖書館回寢室的路上,都覺得自己進入了伊甸園,周圍的一切如此的美好,自己也無比的開心,回顧一天得所得,心情無比的舒暢,那個時候得自己覺得學習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當然,現在也認為學習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保研結束後,我去旁聽了研究生的課程,當時有一種很強烈的求知慾,覺得還有好多好多知識等待著我去學習。。。

再過十多天,就要開始我新的生活了。現在,我希望未來的自己能夠成為一個優秀的職場女性!

—————————原帖分割線—————————

作為一個同學和老師眼中的學霸,我覺得不僅僅是學習,做任何事都一樣,只要你夠享受整個過程,享受在做這些事的時候帶給你的快樂,輕鬆以及愉悅,那麼結果自然而然不會差!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學會享受學習這個過程。


其實應該是學會資源的收集整合和利用
------—--------—--------?------?----------------

話說我們商院有個Solow老頭,幾乎每個準備學business的學生第一門課就是他的MicroEcon。
因為上課最愛一個人自說自話干扯和誰誰又去哪兒哪兒釣魚啦,愛荷華的catfish炒雞好喲,咦我告訴你葡萄酒應該怎麼釀和保存,對啦我還會做啤酒喲~云云,導致我們還親切地稱他Prof. Solo (??????????????)
再加上這個老頭不知道為什麼音調奇高,聽他說話很難集中注意力,高音調一會就聽得疲憊不堪,所以導致我整個學期的課都是自學的(???)
直到有一天我發現Solow不光是我們商院的Vice President,並且發現他自己是Stanford的本科+Yale的master和經濟學phD,他兒子還是Harvard的phD,他爸爸好像也是哪個top5的phD,這一家人我也是醉了(;′??Д??`)
後來上課越來越多的課以後我發現,雖然大學的各種due很多,但是不靠譜的TA也多呀~雖然你數學不好,可是TA也不好嘛~就像雖然你胸小,可是你臉大呀一樣( ????? )
後來就開始默默地一邊盤佛珠一邊打坐自學了。


學渣從網上看到學霸的學習方法,就能成為學霸嗎?學霸能通過分享自己的學習方法幫助別人成為學霸嗎?

都不能!

考高分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考前提前複習!!!

提前複習!!!


2017.01.22更新
最近發現 專註和效率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當在一件事情上專註到極致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提升專註力的方法有很多,我的方法是增加學習時的儀式感。泡杯茶 打開香薰機或點香熏蠟燭 放安靜的音樂 坐在舒適的椅子上 可以讓我在學習時更加專註。
然後效率真的太重要了!我效率低的時候真的會幾天坐在那裡東看看西看看最後別人問我這幾天都幹嘛了我一句話都說不出。解決方法是用番茄土豆類app制約自己 規劃好時間 給時間分區 不要給自己一大塊空白的時間 我用過forest和潮汐等等 都很不錯。

----------------原答案----------------考前一個月開始,把教科書從頭到尾過一遍。(我就是這麼乾的!不會的問題問老師)一個學期只要好好學習一個月夠高效了吧!制定好計劃,務必在考前一周全部看完。早上不必起太早,如果白天有課,你可聽可不聽,我是覺得聽老師講課蠻無聊的,還不如干點別的,一學期的時間足夠學習一門新知識新樂器什麼的了。重點複習時間是晚飯後或其他沒課的時候。準備一本活頁本,計劃要詳細到每天從哪本書第幾頁看到第幾頁,一定要按時完成計劃,拖延的後果你懂的……
考前一周圍堵老師劃重點(一票子人圍在老師身邊賣萌……)再對照重點複習,一周足夠。效果很好的唷~
ps我直接把題主指的「學霸」理解為考神,其實複習以外的時間已經足夠你充實自己了。
預祝題主早日成為學神。


感覺問這個問題的人很明顯沒有明確的目標,請問你為什麼要成為學霸?如果只是單純為了成績獲得獎學金或者保研之類的,那就是每天堅持學習,特別是在考試之前一定要多看看課本。本來大學很多時候都是自主學習,所以不要奢望老師像中學一樣鞭策著你。你自己做到自律保持一個好習慣相信你最後的成績不會差的。

但是如果你要是為了大學畢業找工作,那學習成績以及相關榮譽只是一小部分,你還要做一些社會實踐的工作,比如擔任班幹部和到一些公司獲取一些實習經驗。這時候你就要想辦法平衡你的學習和實習,我建議最好的辦法就是每天作息時間規律一些,不要沉溺在一些網路或者手機遊戲里,這樣就可以省下來很多時間。

最後說一下學習方法,我個人覺得你應該自己學會總結知識要點,畢竟大學自學也是一種能力。其實成為學霸不重要,能夠把知識和實踐結合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單純為了成績那真的就是你要上研究生。因此我建議在你想要成為學霸的時候問一下自己到底想要什麼,這樣你就可以明確自己的目標,向自己要走的方向去奮鬥了。


大學不就是大不了自己學嗎?

作為一個剛上大一的freshman,我們高數線代大物老師一直念ppt,
奇葩的是有人一次問大物老題,
大物老師得意地反問一句:「你們不會?」
眾人點頭。
「我也不會」
眾人馬上掏出手機發說說,一刷動態全是吐槽和段子,現在問題來了究竟誰會之類的。

還有一次工圖老師洋洋洒洒地講了半天筆畫圖的重要性後,突然幽幽來一句,現在都是電腦畫圖了,你們筆畫是為了繼承傳統……這貨要麼成天亂扯,要麼帶我們越級秒殺,
學的是一單元,講的是二單元,作業是三單元,預習是四單元……

像我一般就自己看,課後習題做完,看不懂多看幾遍,又不是高中,老師不會把精力放在如何教上面吧,能給你拓展的老師就很不錯了


走過了大一,我才領悟到大學的魅力。
就是多讀專業書,多讀優秀的論文
多參加科技比賽,多和老師交流


學霸,學而霸者之謂也。所謂霸,就是指比其他小夥伴要強。
類比跑步,想要在別人前邊,有兩種途徑,要麼一直比別人跑得快,要麼先拉開一小段差距,然後和別人跑得一樣快。

要做到前一種,很累,還需要天賦。比方說「在北大清華或者其他頂尖 985 院校,到底存在不存在智商被碾壓這回事?」這個題里說自己被碾壓的,基本都是前一類人。
要做到後一種,其實是很輕鬆的事情。唯一需要的,就是自學能力。

首先,要把自己和別人拉開差距。就我自己來說,一般是假期的時候提前學一學。如果已經開學了,不妨先強制自己努力一下子吧。
然後,要保持住差距。別人打遊戲追番的時候你看下一節,老師上課的時候你做下一節習題,室友做作業的時候一起做作業,做完作業了再看下一節。(注意我敘述的順序,是做完了下一節的習題之後再回過來做現在這一節的作業,這其實是一個循環鞏固的過程,能比較好的解決題主「看了書也很快就把什麼定義定律忘了」的問題)

說完流程說細節。
要學會自學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選擇合適的教材,最好內容豐富學習曲線平緩的(粗暴地說就是比別的書厚比別的書長)。此處主觀吐槽一嘴,國內的中文線代教材太差,很多人學完之後只是會算沒法理解原理,非常枯燥,某些國外教材比它們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然後要學會選擇性無視老師。題主說「大學裡很多課程老師都是照本宣科」,對於這樣的老師我覺得,自學的效果至少不會比他講要差。我一直覺得,大學課上最值得聽的,其實是老師偶爾會講的題外話。至於書本上已有的內容,反倒沒必要非要從老師嘴裡才聽得懂(除非你只有上課的時候才能足夠專註)。
最後反對一嘴白如冰前輩的答案。前輩一直答案寫得很好,我一直也有關注。只是這次,我覺得前輩的答案是「有效的」,而不是「夠好的」。畢竟題主有當學霸的心思,大概不會僅僅關注於考試分夠不夠高吧。


非常贊同@張無忌的答案。不知道題主你在什麼大學,除了清北人這樣的頂尖學校,想要做學霸並非什麼不可能的任務。一直學一直學就可以了。不過這樣只可以達到學霸的成績,達不到學霸的境界。我的感受是,你把你的重點放在你所學的知識本身,而非你可以取得的成績上面。我比較擔心的是,就像如果一個人把掙一百萬當做目標但是總也掙不到一百萬,如果把單純的做學霸當做目標,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霸之路。總之,把重點放在知識本身,順便做了學霸,拿了獎學金是更通暢的道路。這是我讀完本科的感受。


學霸不是在學習,是從獲得知識中獲得快感,和你打dota獲得快感是一樣的。尤其是難的學習,簡直是一種高潮的方式。我不知道這種獲得快感的方式是由於生理結構不同還是自我約束和反饋機制或者什麼別的,但我說真的,他們學習的時候是真的很愛學習,不是光想著考高分= =

更:直到昨天我看到了這個文章

看來學霸們是被多巴胺劫持啦╮( ̄▽ ̄"")╭

每天劫持一點點,生活會有大變化(*^3^)


大學和高中不同之處在於高中注重技巧效率 大學在於知識的掌握量和邏輯 對於學習來說大學更傾向於學習本身 高中更像競賽 所以大學的知識本身即為學習方法 掌握了部分知識這部分知識很快成為下一部份的工具 所以可以看成前期注重快速積累 中期串成一個個知識鏈 最後整體打造一個知識體系


放下手機


擁有天天給你deadline 的老師T_T


推薦閱讀:

該不該告訴室友的男朋友,室友出軌了……?
INFP/INFJ的大學生活是什麼樣的?
大學社團與「企業」或者「公司」為什麼存在區別?
如何用一段话潇洒地描述自己的大学生活?
大學裡男生普遍沒女生功課好嗎?為什麼?

TAG:學習 | 教育 | 成長 | 大學 | 學習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