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儘早懂事開竅,明白自己要努力才有好未來?
女兒在讀初中,目前學業上還較被動,沒有體現出同班的學霸同學那樣自覺、自強,學習方法上也是較少主動去思考、感悟、總結。家長口頭的勸告、引導未起到作用。請問,家長有什麼方法可以促進其心智成熟,逐漸自醒而奮發?謝謝
感謝您花費寶貴的時間回答。
遵從孩子成長的自然規律,不要著急,學會欣賞她天真浪漫的此階段;引領孩子多感受社會這本大書,不要過多局限於課本;每個家庭、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性,成功的家教不那麼容易複製……知友的觀點很棒,今後得提醒自己如此去考慮。
俺家裡最多的是書,長輩們也都是讀書人,電視都極少打開,那些個麻將,以及不負責任的放縱自我之事,壓根就未曾出現過。言傳身教方面,捫心自問,總體都是一心向學、積極向上的。孩子也已養成了愛閱讀的習慣。周末在家吃飯時,也都是很自然地手不釋卷。可是,愛讀有趣的課外書籍,和自覺自愿地努力刷題、背誦,真是兩碼事。
如今的課業很重,競爭激烈,應試教育所考內容又那麼瑣碎、繁雜。成績不重要?我感覺現實是成績真的很重要:好文憑不是萬能的,沒有好文憑,則是萬萬不能的。有好的成績,去好的學校,就業方面基本才可能有更多的更好的選擇。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好的未來,目前的教育制度,好的未來大體建築於好的成績上。
不排除父母放羊孩子也成才的案例,不排除差生逆襲當老闆做學霸的領導的案例,可是,少。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娃不懂父母難啊。年輕人,總歸有大把的時間去感受生活。
看了題主,也看了樓上樓下這麼多回答。我感覺其中比較集中的問題就是:
文憑到底有多重要?
放養到底是利多弊多?
我這個回答不是來解開這兩個問題的。
我想給出一個別的思路,大家看看如何。我覺得人生不單單是在20歲或者30歲就結束的。心靈的種子在年幼時種下真正生根發芽往往需要很長的看不見成效的時間。很多都會怨嘆自己年輕的時候選擇不好。後悔不已,但這未嘗不是一種借口。選擇一直都有,一直都在。只是我們總是習慣於選擇那個看著更保險更簡單安全的選項。而這種選擇的方式給我們自己帶來的看不見的機會成本是我們沒有了面對未知和超越我們安全區域的體驗。以及這些體驗會帶來的身心的成長。久而久之。也就覺得不像其他人一樣活著就沒法活下去了。
文化和知識的教育的確很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處世的人格和心性。我特有的生活方式就會聚集起一群和我心性相合的人群。這與文化與知識不同。而這群人的良好質量所帶來的人文的互相滋養的價值是難以估計的。
而就這這個思路。在我的認識之中,讀書學習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目標。是為了過那道杆子,那跳的時候就總是擔心被絆倒。而花百分之80的力氣來獲得最後百分之20的成績可能會傷害的是學習的初心。那是得不償失的。學習本來是為了認識一個更大的世界來的。學習的這個目的是不應該被蒙上的。這樣學習完了以後不會被扔下。到現在,我還會用三角函數來算家裡三角架能夠承受多大的重量,會在裝修的時候計算板材的最小量廢料。還知道怎樣購買合適焦距的目鏡和物鏡給孩子做望遠鏡和放大鏡。知道怎樣防止蘋果去皮後的氧化問題等等。我至今沒有考出計算機應用中級。但在單位裡面,我學軟體的速度最快,學完還能開課教同事。這都不是為了對標文憑來的。而是要去為了「想知道」三個字。
PS:我是職校出生,沒有參加高考,最後是自學考來的。
而題主現在要做的是激起孩子「想知道」。人真的有求知的能力了。文憑這真的是附帶產品。真的需要,考一個也沒有那麼難的。看了問題描述感到很不舒服,開電腦聊幾句
題主原話如下,咱們挨句說
女兒在讀初中,目前學業上還較被動,沒有體現出同班的學霸同學那樣自覺、自強,學習方法上也是較少主動去思考、感悟、總結。家長口頭的勸告、引導未起到作用。請問,家長有什麼方法可以促進其心智成熟,逐漸自醒而奮發?謝謝
「沒有體現出同班同學的學霸同學那樣自覺、自強」
這句話體現沒體現您女兒我不知道,我從中看到了一個這樣的家長:
1.他認為只有成為學霸那樣的狀態才是正面的是好的
2.他對自己的女兒現狀並不滿意,希望女兒變成他喜歡的模樣——學霸
「家長口頭的勸告、引導未起到作用」
這句話至少說了一件事,那就是家長僅僅是做了口頭的勸告,而沒做其他言傳身教
「請問,家長有什麼方法可以促進其心智成熟,逐漸自醒而奮發?謝謝"
至少暗含了一個這樣的價值觀——」女兒現狀不成熟,需要促進其成熟,需要讓她自省奮發,只有那樣才是對的「
這三句話看下來,我看到的只是一個拿自己女兒當成可以擺布的東西的家長,因為對女兒現狀不滿,希望她可以完全變成另一個樣子,而作為家長,卻既不考慮女兒的想法,也不願意深入做其他工作,僅僅是口頭勸告。在口頭勸告達不到自己目的後跑到知乎來尋求解答。
請問,這樣一個不關心自己女兒想法、只希望女兒變成自己喜歡的模樣的家長,什麼樣的答案能讓您滿意呢?
咱媽和別人的媽不同,在這個"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努力為了更好的未來","分數就是一切"這般價值觀主導教育的時代,未曾收到過任何高等教育的她卻毅然不顧家人反對,堅持了對咱的"放羊教育",在校不報任何興趣班,在家不談任何分數論.也鑒於如此,看到這個問題,還是能掏出點對於親子互動方面的私貨的...
-----------------------------------------------------------------------------------------------------------
恕我無法對題主的問題做出真正的解答,大抵能提供一點方向吧.
第一個方面的問題:
明明是還處在天真浪漫,年少輕狂的人生階段階段的孩子,卻要其"認真刻苦","內省自知".
這樣做,就好比種植一棵新鮮的樹苗,卻要剪去其嫩綠的枝葉,塗上一層缺乏水分,干皺味臭的農藥,只為讓它看起來"更成熟一些".
這樣真的好嗎?讓僅僅在讀初中,不問世事的年幼少女,朝著一個她也不知所云的方向去"努力",就算這樣做之後看似可以卓越獲得明顯的成績效果,但是就孩子的內心世界來說,究竟獲得了怎麼樣的成長?
自覺自強,動去思考,感悟總結,這些事情聽起來對孩子的學習來說至關重要.
但是,究竟什麼東西讓我們能夠去思考,去感悟,去總結,以至於發現人生中的意義,得到成長,從而刻苦努力?
不要用一種置身旁人的方式,以居高臨下的家長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試著代入性的思考一下,想想您是孩子.
引導和勸告能讓您擁有去思考,感悟,總結的動力嗎?
社會的殘酷能讓您擁有去思考,感悟,總結的動力嗎?
學校的科目能讓您擁有去思考,感悟,總結的動力嗎?
......
或許您的答案會和您想讓孩子給出的答案大相徑庭.
或許...在孩子的眼裡,對大人口中常常念叨的"努力","未來",根本不屑一股?
或許...在孩子的心中,他們早以在盤算著自己的努力,爭取著自己的未來,但受限於家長,學校,社會價值觀,與輿論等等外界因素?
您有關心過這個方面的事情嗎? 在您要求孩子自立的時候,有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格來看待,並且給予權力和自由? 您了解孩子的追求和價值觀嗎? 您有給予孩子更多的機會,讓他們去嘗試更多的,與互聯網,課堂學習無關的事物嗎?......
第二個方面的問題: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2個人,同樣的,一套"成功"的教育方法,不可能適合所有的孩子.
我想為人父母也是理解這一點的.
但您把您的孩子送去學校之後,有沒有曾經考慮過一點?
並非所有學校都是一樣的,它也有好與壞,博與精,合適與不合適等區別,並且不同學校有不同的教育目標和理念方法.許多家長眼中只能看到學校的排名和分數,卻對學校的教學質量,課堂的內容等不屑一顧,這也是一些奉行"軍事化管理","全封閉式辦學"的學校能夠站得住腳,得到家長青睞的理由.
所以首先要問的是:您奉行應試教育嗎?如果是,那麼一切免談,應試教育本身大抵是被動性的教育.從"應試"之中的應就能體現出不少,要讓應試教育家庭的孩子去"努力學習",更是難上加難.
如果不是的話,那麼,您有親身去了解過孩子所就讀學校的環境嗎?學校的辦學對自己的孩子合不合適?班上的同學大體素質幾何?會不會對孩子造成健康的影響?學校的課程安排有益於孩子的身體嗎?學校的應試教育化程度如何?......
儘管現在的教育體制,教學略顯死板,結構略顯老舊,儘管我們能改變的東西很少,儘管很多時候我們無法選擇我們孩子所就讀的學校,但步入初中之後,孩子的生活中大部分時光都要在學校里度過,所以,了解學校,就是了解孩子的生活,對學校發生的事情當作分內家事看待,替孩子分擔(但不一手包辦),對學校教育不合理的地方,也可以由孩子提出,一起商討應對方法,不求改變,但求自保.
您可能要問,這和孩子"懂事開竅"有和關係?
環境這個詞挺神奇,對於人的成長,它的作用很大,然而對於遏制人的成長,它的作用同樣很大.
我們需要的應該是分析環境的種種因素,作出吸收利處,抵抗弊處,的判斷與行為來應對它,而非逆來順受,利弊齊抱,甚至崛弊棄利,什麼都不做地適應它.
一個懂得應對環境的人,無時不刻地會對身邊的事物作出分析,進行思考,判斷,亦能對行動和其所導致的後果產生反思,故而其人生歷程中必然自發的不斷成長.
而一個只懂得適應環境的人,卻容易對身邊的事物漠然而視,故而不再多地去進行思考總結,從而他在這個環境中的變化與成長,愈發微小.
可以說,要想讓孩子更快的成長,不能做"倆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這種固步自封的事情,應該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美國的基礎教育中,便是非常注重"社會實踐",在一些名校招生中,更是以學生擁有豐富的經歷為優先招收的選擇.
個人覺得,在孩子脫離兒童期之後,就應該儘早讓孩子去了解社會,國家,這類事情,並且讓他去親身經歷,去體會,並且不要教導孩子! 帶孩子去參加各種社會活動,讓孩子表達自己對社會的看法,擁有自己的感受. 您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了解社會問題,但永遠不要強迫孩子接受您所說的"真實社會"與"處理方法".
這裡的最後,可能您會問,這和孩子的學業有關係嗎?
沒有關係,社會化教育,本來就是孩子的"學業"之一.
-----------------------------------------------------------------------------------------------------------
原本想這個問題不會有人來看,但既然有人圍觀還點了贊,那麼有必要把對答主說的話發布一遍.
我並非說"保留天性,尊重孩子",就是好的;"機械學習,應試教育",也不一定是壞的.
重申一下我的看法: 對於怎麼樣好,怎麼樣壞,這個標準,千萬不要由您來一手判斷,請問問孩子,如果孩子沒能力判斷,請讓他有這個能力.
作為一個過來人,簡單說兩句操作層面的,不討論理念問題:
1)人性本來就是追求快樂,逃避痛苦,這是基因里固化的本能。
要把刷題和上述本能結合起來的話,一般是口頭獎勵她作出的每一個努力,物質獎勵她取得的每一個進步。這麼做的本質是培養延遲滿足的習慣,讓成就感逐步替代簡單的娛樂。
2)警惕青春期叛逆,家長要修鍊自己說服的藝術,激勵人的能力。
沒點開答案我都猜到了大多數人回答的大體方向……
忍不住說一句,不是給題主的,而是給這些還沒孩子的「文藝青年」們的:一株樹苗,是等到他長的已經歪歪扭扭以後才說:你看,我也活出了我的色彩。而不是剛種下就說:恩,反正都要活出自己的色彩的,你就隨便長去吧。
一個是被動的,實在沒有辦法,只能接受現實了,說不定,碰巧,也許能因為長的太奇特而成為了盆景,反而出人頭地。
而另一個,是主動放縱自我。
初中……已經不算小了。
推測父母不是學霸,家庭好學的氛圍不濃。若孩子常伴父母書案旁,自然而然就是學霸了。
所以可能需要孩子自己去覺醒。
如果再小一點的時候,比如我剛上小學的時候,你可以嘗試把孩子一個人丟家裡一年。
真的,小的時候離開父母一年,讓別人帶一年,回來之後爸爸媽媽發現孩子心理變化巨大。
因為小孩子會感覺得到什麼叫寄人籬下,爺爺奶奶對我很好,但他們不是我的爸爸媽媽,而且他們還養著我妹妹。
一年以後你回來,就會發現我再也不會纏著要買玩具買零食了,我看到很想要的東西只會看著了。我開始意識到努力學習的必要性了,開始靠自己的行為得到關注和誇獎了。
懂事這種事情吧,總要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才能學會的。
說不上來把孩子扔給爺爺奶奶一年是好是壞,我還記得小時候一個人在被子里哭的樣子。肯定也會有不好的性格影響。我覺得那一年給我的傷害就叫缺愛和倔強。
但是長大的過程中一方面是學會經歷不如意,一方面是把曾經的不如意的傷害磨平。
所以對於沒長大的孩子來說,我覺得,如果他生活得太舒適就給他一些寒冷,如果他生活得偏執就給他一些溫暖。
回到題主的問題,真不好回答啊。
初中的孩子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性格了,一不小心就會激起她的叛逆心理。現在再扔她一年基本就是讓她墮落了。
建議方向大概是讓她感受到生活困難需要自己去拼,但是切記親子關係更重要。
再補充點具體的
光從學習上的話,不想從心理上改變她的話,可以這樣做
1.陪她一起學習吧。我高中晚上熬夜到12點的時候,我媽媽在旁邊織毛衣幫我貼簡報什麼的時候,學得特別安心。
2.給她找個學霸朋友、親戚一起生活。能一起學習最好,言傳身教好學的生活狀態也很有用,再不行光是學霸的成長狀態本身就很能激勵人。
目前在初中會接觸到很多這樣的孩子,我個人的觀點是:
1.孩子的品行和基本素養比分數重要得多,分數只能用一時,即使換取了大學門票,也未必懂得如何提升自己,無法理解社會運行的規則,即使大學也學霸,報送研究生,也總有進入社會的一天,也未必能在社會獨立,完成職業成長,專業化成長。
2.讓孩子提前知道社會的運轉模式至關重要,讓孩子看到社會現實至關重要,紙上談兵如果孩子不能理解學習的意義,和不同程度學習的後果的話,建議讓孩子身體力行養活自己試試,不用耽誤太多時間一個假期即可,絕對終身受益。
3.讓孩子從自己父母的行業開始了解,近距離看看父母工作的情況非常重要,孩子是很善於觀察學習的,不要說教,讓他看到,讓他體驗,讓他知道什麼叫做經濟基礎,什麼叫做經濟獨立,什麼叫做立足之地?
4.初中生同伴影響增強,可以嘗試讓他多見些有意思的人,和他距離不遠不近,不用說教,就讓他從這些人身上看到更大的世界,讓他產生對未來生活的嚮往,生存的壓力和對未知的好奇心是最佳動力組合,所以請雙管齊下!
第一次開電腦答題,如有不周還請海涵!畢竟與孩子相關了,家長都難以淡定!
註明:我是一個六歲孩子的家長!
羅胖今天推薦的這篇文章不錯:羅輯思維
Zuijin
最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結論是引導而不是教育!參考了身邊諸多案例,發現從小有獨立思維的孩子都不約而同的知道學習。家長大都尊重孩子,有事情和孩子一起討論解決,所以我相信這是教育孩子的關鍵。既尊重!
看了知乎的回答真不敢苟同。是不是知乎er大部分都是高階層人士?孩子不管以後怎麼樣都能保證孩子不掉下中產這個層次。
個人覺得題主的問題非常值得思考。小康家庭和比較寵愛孩子的工薪家庭,面臨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就開始對學習比較被動,這是符合人發展的規律的。
過去的人進入了青春期就漸漸進入了社會,一方面要求獨立,一方面從社會生活中了解真實的社會生活,變的成熟懂事,從而更好的適應社會。這是叛逆的真正價值。
但現在大家在這個階段都要讀書到18歲,窮人家的孩子會被迫接觸社會,富人就不提了,唯獨小康家庭,家裡保護的好,不但不愁吃飯,還有相對的錢能進行五花八門的活動,他們中很大一部分人越過了物質直接走向了上層建築,無法明白努力的意義,學霸是少數,這種才符合人最正常的發展規律。
等到他們真正明白社會競爭,要等到上班好幾年以後,那時候可以說已經錯過了很多的機遇。
當然你可以說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BULABULA,不過在中國這片土地上,資源終究是有限的,做一個人各方面都普通的普通人,享受的可不僅僅是「普通」的生活。
我觀察學霸,若非真心愛好探索研究問題,就是天生性格爭強好勝喜歡贏,或者心裡焦慮感過重(說出來不是一般的),要不然就是有重大事件刺激產生頓悟。
對於最後一種情況,真能稱的上是一種運氣。
我覺得還是應該從小讓孩子了解真實的社會生活,增加一種他的現實感。不要老講一些虛構的充滿幻想的故事,看一些貌似很有邏輯的電視劇。
比如本人就從小講大灰狼什麼的,後來到了動物園竟然不相信那個像狗一樣的就是狼,堅持認為大灰狼頭是很大會直立行走的動物.....
應該引導孩子多看科普讀物,看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故事,反應社會現實的故事。暑假了,讓孩子參與社會實踐,打工,做義工,明白他的家庭環境在社會中處於怎樣的一個層次,要怎樣努力才能在將來不低於這個環境,要怎樣努力才能達到他未來的理想等等。
題主不該來知乎問的,都還沒那麼大孩子呢,都把自己放孩子的角度答題呢。家長與孩子的代溝怎麼能夠彌補呢?只有靠時間自己去體會。人生只有一次,後悔在所難免。
幾米漫畫中有段話大概如下:
「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爸爸媽媽,你是不是人上人?」
我很討厭這樣的想法 ,為什麼一定要很快就開竅明白懂事?為什麼一定要有好的未來?為什麼一定要做人上人?為什麼一定要和鄰家小孩比較?為什麼一定要報興趣班?
卧槽。
今天給父親回了條簡訊,感到很內疚。
大致的內容是這樣的,我表示我已經快30歲了,哄母親哄得很累,母親表示自己的人生就全是兒子的,所以一定要掛在我的人生上,對我管手管腳才有樂趣,什麼都需要經過她的同意,什麼事都要管,並且做母親的當然可以這樣,你是我生我養的,我的每個選擇都是為了你好。我雖然感恩父母的養育,但社會已經步入「自我」的時代,這是一個太平白不大好的時代,因為兒子的價值觀變得需要自己來控制自己的人生了。
發完了我很內疚,因為我知道父母一定像大部分的父母一樣,覺得我還小,沒嘗過為人父母的滋味,然後這樣做了,所以很傷心。
但我還是會這麼做,因為,無論我的未來是如何的,那是我的未來,若父母介入了,那就成了你們的未來,我的未來被奪走了。
同樣的。無論你們覺得自己多正確,多正義,你們剝奪的,是一件比「正確」本身更加重要的東西。
更不幸的是,而這種剝奪的正當性,是依靠孩子年齡小來論證的。相對的,父母自己也說,「你們在我眼裡永遠都是孩子」。
感情歸感情,悲劇歸悲劇。若你愛,適當愛。
成績影響人生?所有人都懂這個扯淡吧,成績什麼的也就當時爽爽了。光從結果看,無論是哪一代的人,都知道成績真心不說明任何人生的問題的。。。
評價人生比較複雜,說父母關注的所謂未來的點:名校以下的一切學校,眾生平等,找工作一個鳥樣。
我真的希望孩子不要太早開竅順其自然,現在我初三知道了太多而又沒經歷所以想選不同常人的路認為會比同齡人早一步,可是自己還是要承受的太多,早早丟失了那封純正。
家長先看看自己是怎麼做的,再去要求孩子吧。
愚蠢的人類。
成熟往往是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的
我們都知道事非經至不知難,看到一本書上說不能給孩子上一層保護膜,要讓他們多接觸生活!看到雪和在雪地里走的感覺不一樣,知道雪寒和打雪仗的感覺也不一樣。看雪,有的人看到了銀裝素裹原馳蠟象,有的人看到了粒粒雪花千變萬化!不流血永遠不知道流血的感覺!
應邀!
「家長口頭的勸告、引導未起到作用」 換位思考下,題主覺得那樣對自己會有什麼效果?
怎麼對自己來說是願意努力的?
苦活累活都讓她干,讓她假期做工交生活費,體驗了生活的艱苦她就能知道讀書是幸福的事了
孩子需要經歷些什麼才會明白學業的重要性? - 學習我這個問題和你一樣嗎
現在孩子學習好,肯學一般都是因為虛榮心,只有部分是真正為了理想奮鬥,前者算不算開竅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