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義是不是就是多巴胺?
http://www.zhihu.com/question/41140406
「人生的意義就是多巴胺?」 按照常見的理解,包括三個部分:
1. 人生的意義就是快樂嗎?
2. 快樂的感覺是否可以規約為某種神經遞質或激素的釋放?
3. 這一物質就是多巴胺嗎?
多巴胺不是快樂物質
其中第三點高票答案 人生的意義是不是就是多巴胺? - 知乎 已經處理了,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多巴胺的功能顯然不是唯一的(既不是產生快樂,也不是簡單的「想要」),而十分複雜,到現在也沒完全搞清楚(即使它是被研究最多的神經調節劑)。多巴胺至少參與了:編碼獎勵預測誤差,指導運動學習,運動控制,和時間判斷等。詳見文末擴展閱讀。
講到這裡還沒有處理更重要的前兩點。而最重要的則是第一點。我們不妨假設第二點是可能的(即使任何單一激素等價於快樂的可能性很小,我們也總可能找到精確的神經刺激方法以模擬「快樂」)。
「找到讓人快樂的某種物質或方法,以此來替代生活」
即使可能,也並沒有吸引力。
康奈爾的神經生物系最受學生歡迎的一門課是神經藥物動力學,我管它叫毒藥課。這門課介紹各種作用於神經系統的藥物是如何工作的,包括酒精、煙草、可卡因,等等。在上這門課時我總是想到一個類似的問題:如果毒品的危害一大部分是社會危害,另一部分來自由於耐藥性而不斷增加的劑量,那麼毒品帶來的強烈快感本身是否可以用某種方法被提取出來(例如精確調配的劑量和配比),分割毒品的利與弊?
我自己的答案是不可以,因為所有的毒品最終都會(通過多巴胺)改變人的獎勵函數——也就是說,改變人本身。人格大變,幾無異於舊人格的死亡。出於保全自身這唯一的理由,改造毒品為我所用就是一條不值得探索的路徑。
Too much suffering diminishes us by restricting the complexities that constitute our very selves. It must be the same for pleasure as well.
過多的苦難會限制構成我們自身的複雜性從而削弱我們;快樂想必也是一樣。
- 馬文·閔斯基
@Richard Xu 有一個博弈論角度的回答,與這裡的思路相似:博弈論的一些思想能真正改變你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決策嗎? - 知乎
所以人生的意義是不是快樂啊?
以上其實仍然迴避了這個問題,而只論證了「人工的」快樂是不值得追求的。那麼不考慮人工刺激的話,「人生的意義就是快樂」命題本身有沒有可能是正確的呢?
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陷阱:它預設了 「人生的意義是X」 是個認識論意義上或真或假的命題。但意義是沒有真假的——意義是人選擇相信的東西,只有是否被相信的屬性,而沒有是否真實的屬性。波爾在與海森堡談論宗教和科學的關係時說:
今天,個人似乎能夠為他的思想和行動自由選擇精神框架,這種自由就反映了各種文化和社會之間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可是即使一個人試圖得到最大可能的獨立性,他仍會受到現有精神框架的影響——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這是因為他仍然需要能夠與他所在社會的其他成員談論生死和人類境遇;他必須依社會規範教育他的孩子,使其能融入社會生活。精緻的認識論辯駁無法幫他達到這些目標。在這裡,針對宗教精神內容的批判性思維與基於對此內容的有意接受而行動是互補的。而這一接受如果是有意識的,則能使個人充滿目的的力量,幫助他消除懷疑,並且在他遭受苦難時給予那種只有感到被接受一切的屋頂保護才能產生的慰藉。在此意義上,宗教使社會生活更加和諧;它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提醒我們,用圖像和寓言,我們生命存在於其中的更廣泛框架。
實際上,今天被無神論者廣泛接受的人道主義就是這樣一種精神框架:它強調「不言自明」的每個人類個體的平等價值。如果你選擇接受這一宗教,人生的意義就自然而然地獲得了賦值——實現作為獨一無二的個體的價值。也就是說,採用存在主義的思路來構建自己生命的價值。
以上只是舉了一個例子,再次強調,意義只有被選擇相信,而沒有客觀真假。所以人生的意義是快樂,當且僅當你選擇如此。
關於意義的擴展閱讀: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為何探索宇宙? - 知乎 知乎上相關回答的部分高票答案可以此為代表:認為意義是享受活著的過程。
如何評價文章《北大四成新生認為活著人生沒有意義,甚至已經放棄自己》中的觀點? - 知乎 我寫過的相關回答,思路是人生作為總體的意義與選擇或感受都不必相關。
關於多巴胺的擴展閱讀:
@動物飼養員鄧師傅的回答 關於人工釋放多巴胺以代替毒品操作上的問題
多巴胺=快樂?沒那麼簡單!- Mon1st 的文章 對多巴胺和快樂的關係及多巴胺功能理論的簡介
多巴胺是什麼?它有哪些功能? - Jingfeng 的回答 只想知道什麼是多巴胺的話看這個
多巴胺獎賞預測誤差 - Jingfeng 的文章 側重多巴胺功能主流理論的文章
Midbrain dopamine neurons control judgment of time 近期一些新理論之一:控制時間判斷
多巴胺缺失如何引起帕金森症? - 知乎專欄 近期新理論之二:參與運動控制
《科學》:多巴胺信號編碼成功與失敗 - 知乎專欄 近期新理論之三:指導運動學習
這是一個值得進行嚴肅的學術探討的問題,但是因為提問者沒有把問題闡述清楚,導致很多答題者淺嘗輒止。
前面的答者大部分觀點我都贊同,但是我認為這些回答沒有完整的解決這個問題。
@琳子 的回答主要解釋了「多巴胺不是快樂物質」。
@Mon1st 的回答把問題拆解為了三部分,但沒能做到邏輯自洽:
1. 人生的意義就是快樂嗎?
2. 快樂的感覺是否可以規約為某種神經遞質或激素的釋放?
3. 這一物質就是多巴胺嗎?
如果你多讀幾遍這三個問題:
人生的意義不是快樂快樂不能簡單等同於某種神經遞質的活動多巴胺不是快樂物質。
我們把意義設定為A,多巴胺設為B,快樂設為C,就會發現,這個回答的邏輯好像是:
因為:A不是C,B不是C,所以:A不是B。
這個問題問的是「意義」和「多巴胺」的關係,而不是「快樂」和「多巴胺」的關係。進行概念替換,實際上只是在對「我以為的提問者的問題」做出回應。 也許是出於某種慣性,我們在回答問題時總會自動的帶入到一個自己熟悉的情境中。就像面對這個問題,我的第一反應也是,提問者一定是把多巴胺當成快樂物質了,所以才問出了這個問題,所以只要點出多巴胺不是快樂物質,這個題就答完了。
但現在(反正一時半會論文也編不下去了,正好放鬆一下)我決定不管提問者是怎麼想的,單純從字面意義上回答一下「意義」和「多巴胺」的關係。
首先聲明,任何一種複雜的心理現象都是多種神經遞質活動(生理層面)和社會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心理現象也不能簡單的還原為生理活動。
「當我們沿著複雜性的階梯拾級而上時,隨著複雜性的增加,對稱性不斷降低,因此每一級階梯上都需要有全新的概念構架。」—— P. W. Anderson【1】
所以當我在論述意義與多巴胺的關係時,我並沒有試圖將一個心理概念還原至生理概念,乃至生物化學概念。如果不能理解這一點,請放棄閱讀本回答。
以下為正文部分:
一開始的故事很簡單,兩個博士後米爾納和奧爾茲在幫合作導師處理小白鼠時,不小心手勁大了一點,把電極片懟到了皮質下的組織,發現了傳說中的「愉悅迴路」。後來的研究證明,這個由多巴胺能主導的神經通路*產生的衝動主要是渴求(wanting)而非喜歡(liking)【2】。
*多巴胺能神經系統的激發並不僅僅依靠多巴胺一種化學物質,也受到5-羥色胺能、GABA能等神經遞質系統的調控。
其實這一點恰恰反映了意義感和幸福感或其他積極的主觀感受之間的不同。可能很多人都讀過,弗蘭克爾的那本書叫Man』s Searching for Meaning,意義感也是這樣一種激發你的渴求,讓你去追尋的東西。
動物模型的啟示
人類實在是太複雜了,我們先從動物身上找一點線索。Jaak Panksepp一直致力於哺乳動物神經系統的研究,他將中腦的多巴胺能神經系統稱作是動物的SEEKING system【3】。SEEKING system是一套自發的、無條件的行為發生機制,它是一切行為的原點,是動物產生的第一個高級心理活動。
我們現在討論人工智慧的奇點,認為一旦機器能夠自主學習,自主進化,那麼人類將很快被人工智慧超越。SEEKING system實際上賦予了動物這樣的能力。
在動物研究的基礎上,Panksepp認為,SEEKING system應該也與人類的動機、意義感有關聯。
(SEEKING energize)many mental complexities that humans experience as persistent feelings of interest, curiosity, sensation seeking and, in the presence of a sufficiently complex cortex, the search for higher meaning. —— Jaak Panksepp (p.145)【3】
人的意義感究竟是什麼?
科學研究的一個局限性在於,你不可能既是一個觀察者,又是一個觀察對象,同時還要保持觀察過程的客觀性。所以心理學研究不了「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的問題,我們只能研究「人們意義感的來源是什麼?」「人們對於意義的感受是什麼?」以及「人們對於意義的感受是如何產生的?」
意義來源:了解意義感的來源主要靠詢問人們「哪些事情讓你覺得自己的人生有意義?」意義感只能來源於我們的生活經驗。
弗蘭克爾認為,我們的意義感包括由創造性價值獲得工作的意義、由體驗性價值獲得愛的意義、由態度性價值獲得受難的意義。90年代的一項調查研究發現【4】,人們意義感的來源包括:職業生涯(工作和接受教育, 73%);愛情和婚姻(69%);生兒育女 (58%);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49%);事故/疾病/死亡(47%);分居和離婚(17%) 以及一些主要消費 (9%)。因素分析的結果顯示,意義感主要來源於:自我超越的經歷、自我實現的經歷、對內在價值的堅守以及積極情感和他人的陪伴【5】。
意義感受:意義感與動機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最早的時候,研究者認為,人們對於意義的感受就是「一種有目的的生活狀態」(Purpose in Life)【6】。Steger認為【7】,人們對於意義的感受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我的生命有/沒有意義(Presence of Meaning)以及我是不是在尋求、探索和拓展生命的意義(Search for Meaning)。兩者是循環上升的螺旋結構關係。追尋意義能夠深化擁有意義的感受,擁有意義感能夠帶來更多的積極情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不過,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的生命沒有意義時,追尋意義會帶來一定的負性情感,讓人感受到痛苦。
有意義的感受是如何產生的?
Beumeister等人認為【8】,人們擁有意義的感受主要來源於一種需要的滿足。自我決定理論【9】提出,人們行為最終的動機,都和基本需要有關。比如,你問一個人「你為什麼要工作?」他說:「為了掙錢。」「那你為什麼要掙錢?」「為了獲得別人的尊重?」「為什麼想要獲得別人的尊重?」「為了被人愛。」「為什麼想要被人愛?」「……」。
當對話進行不下去的時候,我們實際上已經觸及了人們的基本需要,這是一種無法回答也無需回答的問題,只要是人,我們就有和別人產生聯繫的需要,這種Relatedness就是一種最基本的需要。
人的基本需要可以歸為三種,除了Relatedness,還有認為自己具有勝任力的Competence,以及認為自己有自主選擇權的Autonomy。由這些基本需要所主導的動機過程,稱作內部動機過程,內部動機過程會給我們帶來意義感。
而內部動機狀態與多巴胺能系統的活動確實是存在關聯的【10】。一些比較直接的證據:
- 在內部動機的狀態下,人們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更頻繁的出現心流(flow)體驗。而研究表明,人們產生心流體驗的頻率確實和紋狀體尤其是殼核中多巴胺D2受體的含量有關係【11】。多巴胺D2受體基因的不同類型,也可以預測一個人是否更容易出現心流體驗【12】。事實上,現在的研究認為,多巴胺能系統是大腦突顯神經網路(Salience Network)【13】的一部分,而突顯神經網路在大腦中起著調節中央執行網路與默認網路的閥門的作用。
- 神經影像學的證據表明,當處於內部動機狀態時,尾狀核和中腦多巴胺能神經系統的激活更持久,而外部動機狀態下,該區域的活動消退的更快【14】。
- 反映了多巴胺能神經系統活動的腦電信號錯誤相關負波(ERN)和反饋相關負波(FRN)在內部動機狀態下有更大的振幅【15】。
- 人們在新奇問題下的反應和左側尾狀核等多巴胺能神經系統的活動有關【16,17】。
回到題主的問題
人生的意義就是多巴胺么?
當一個人說自己的人生的有意義的時候,這個意義一定具有某種來源,這個來源是存在於過去或者未來的某一個具體的對象,比如說「我有一段穩定的婚姻」,或者「我做的事業未來可以改變世界」。意義感的來源與個人的社會經驗有關,不是多巴胺可以解釋的。
但是,從意義感的產生過程來說,不管是動物的探索和學習,還是人類的內部動機狀態,都與多巴胺系統的活動存在著某種關係。不過這也並不意味著人為的通過藥物等手段,激活多巴胺系統就可以使我們產生意義感。
生理基礎是產生意識活動的必要條件,並不是充分條件。
一些相關的參考資料:
【1】Anderson, P. W. (1972). More is different. Science, 177(4047), 393-396.
【2】Berridge, K. C., Robinson, T. E. (2003). Parsing reward.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26(9), 507-513.
【3】Panksepp, J. (2004). Affective neuroscience: The foundations of human and animal emo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Baum, S. K., Stewart Jr, R. B. (1990). Sources of meaning through the lifespan. Psychological Reports, 67(1), 3-14.
【5】Schnell, T. (2009). The Sources of Meaning and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 (SoMe): Relations to demographics and well-being.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4(6), 483-499.
【6】Crumbauch, J. C., Maholick, L. T. (1969). Manual of instructions for the Purpose in Life Test. Psychometric Affiliates.
【7】Steger, M. F., Frazier, P., Oishi, S., Kaler, M. (2006). Th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 Assessing the presence of and search for meaning in lif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3(1), 80.
【8】Baumeister, R. F., Wilson, B. (1996). Life stories and the four need for meaning. Psychological Inquiry, 7(4), 322-325.
【9】Ryan, R. M., Huta, V., Deci, E. L. (2013). Living well: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on eudaimonia. In The exploration of happiness (pp. 117-139). Springer Netherlands.
【10】Di Domenico, S. I., Ryan, R.M. (2017) The Emerging Neuroscience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A New Frontier in Self-Determination Research. Front. Hum. Neurosci. 11:145. doi:10.3389/fnhum.2017.00145
【11】de Manzano, ?., Cervenka, S., Jucaite, A., Hellen?s, O., Farde, L., Ullén, F. (2013).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proneness to have flow experiences are linked to dopamine D2-receptor availability in the dorsal striatum.Neuroimage, 67, 1-6.
【12】Gyurkovics, M., Kotyuk, E., Katonai, E. R., Horvath, E. Z., Vereczkei, A., Szekely, A. (2016).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flow proneness are linked to a dopamine D2 receptor gene variant.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42, 1-8.
【13】Menon, V. (2011). Large-scale brain networks and psychopathology: a unifying triple network model.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5(10), 483-506.
【14】Murayama, K., Matsumoto, M., Izuma, K., Matsumoto, K. (2010). Neural basis of the undermining effect of monetary reward on intrinsic motivation.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7(49), 20911-20916.
【15】Ma, Q., Jin, J., Meng, L., Shen, Q. (2014). The dark side of monetary incentive: how does extrinsic reward crowd out intrinsic motivation. Neuroreport, 25(3), 194-198.
【16】Kang, M. J., Hsu, M., Krajbich, I. M., Loewenstein, G., McClure, S. M., Wang, J. T. Y., Camerer, C. F. (2009). The wick in the candle of learning: Epistemic curiosity activates reward circuitry and enhances memory.Psychological Science, 20(8), 963-973.
【17】Gruber, M. J., Gelman, B. D., Ranganath, C. (2014). States of curiosity modulate hippocampus-dependent learning via the dopaminergic circuit. Neuron, 84(2), 486-496.
樓主提問的語法有問題。。。努力揣摩樓主的心思,然後從邏輯上簡單答一下。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人生如果只是為了多巴胺所能帶來了快感的話,人生會變得毫無意義。日常生活中能導致體內自然產生多巴胺最多的途徑就是吸毒和沉迷電子遊戲。如果人生的意義就是多巴胺的話,大家都去吸毒吧,都去沒日沒夜打遊戲吧。哈哈,男(女)朋友你就別要了,寵物、孩子你就別養了,工作、旅遊什麼的也都別去做得了。請問,你這樣的生活你願意嗎?
其次,人的正面情緒有很多種,它們由體內的多種激素調製的結果。常見的一些情緒和其調控激素見上圖。我們平常說的正面情緒,除了多巴胺(dopamine)介導的愉悅/悲傷(pleasure/sadness),還有5-羥色胺(serotonin)介導的快樂,還有多種激素共同介導的愛、感動、 興奮和感動等等。並且,要記住多巴胺是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的前體物質。
再次,多巴胺調控愉悅情緒,也調控著我們的動機(motivation)和學習(learning)等方面。並且即便只就情緒調控而言,不同溶度的多巴胺對情緒有截然不同的作用效果,溶度太低會導致焦慮(anxiety) ,溶度太高則會導致狂躁(mania),只有適當的多巴胺濃度才能帶給我們愉悅。
最後,我的回答是:
1、人生的意義並非只是追尋快樂、愉悅等情緒,還有幸福、感動、痛苦和悲傷等等。
2、快樂、愉悅等情緒不只由多巴胺單獨一種激素所調控,還包括5-羥色胺、催產素等等。
3、多巴胺調控愉悅情緒,也調控著我們的動機和學習等方面。並且不同溶度的多巴胺對情緒有截然不同的作用效果。
總之,人生的意義當然不是多巴胺了!(此處語法依舊有問題!)
推薦閱讀:
多巴胺=快樂?沒那麼簡單!
愛情能否長久?腦成像技術也許可以幫你預測
「熱戀中的大腦」基本知識點
建議您先想想,人生的意義是存在於島葉皮層、大腦前扣帶回皮層、尾狀核、殼核還是腹側被蓋區,還有催產素為什麼當不起人生的意義吧。
本答案是吐槽,旨在對過度簡化的模型的諷刺。可點沒有幫助。
關注多巴胺,就如同關注長城上的一塊磚。
沒錯,長城是由磚築成的,但磚不是長城。
多巴胺只是參與了你的人生意義,但多巴胺不是你的人生意義。
草履蟲的一生的意義是什麼?
在顯微鏡下面,我們總能看到它忙著游來游去,拼盡全力從水裡奪取那麼一點點的營養,被針刺、遇到鹽水的時候急急忙忙躲開往遠處跑。
真是好笑,就那麼想活下來嗎?
就算是這麼努力最終也活不了多久,運氣好的留下幾個後代,然後就匆匆結束了游來游去的一生。
草履蟲大概是沒有多巴胺的,你問它快樂不快樂也很微妙。那麼它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呢。
但是十幾億或者是幾十億年前,也就是草履蟲這樣的某個單細胞生物,分裂出了一個多細胞的後代。只是因為它夠努力,或者運氣好,活了足夠長的時間。
今天的草履蟲就算分裂出多細胞後代也沒什麼用了。但是它還是在游,在拚命捕食,想要活得長一點。
如果有一天,小行星撞擊地球,大海嘯席捲整個世界,整個生物圈都遭受滅頂之災,人類也許會滅絕,多細胞生物也許都會缺氧而死。但草履蟲可能會活下來。每隻只活一天,無窮無盡接力下去,也許在幾十億年後又會演化出下一批的高等生命。
===============================================================
第一隻登上陸地的水生生物的一生的意義是什麼?
第一隻登上陸地的生物,大約並不能活很久,應該也沒法在陸地上留下自己的後代。它的一生毫無意義。
十隻,一百隻,一千隻,在它們這些毫無意義的一生之後,才有陸地上生物的繁衍。
失敗並不是沒有價值的東西。
================================================================
儘管今天的人類已經是整個星球的霸主,作為其中的個體,我們的境遇通常並不比草履蟲更好。每天為生活所迫,擠著地鐵,拿著勉強糊口的工資,看著高不可攀的房價。大部分的時間恐怕沒有什麼多巴胺能讓我們感覺到快樂。
真是好笑,就那麼想活下來嗎?
當然。再艱苦也要活下去,這是每個生命的本性。
生命的意義,就在於生命本身。
宇宙的法則是冰冷的,任何體系都終將歸於簡單混亂。生命是反抗這樣的法則的存在,你喜歡簡單混亂,我偏要創造出複雜有序。越複雜,越有序,就越彰顯出我存在過的這件事。所以我們要活下去。
每個生命都是宇宙法則的反叛者,是創造者,是革命家。宇宙的法則又怎樣?我們就反抗給你看,我們會改造世界,會創造出更多生命,會讓生命和世界一起演化,最終我們會把整個宇宙都改造成生命存在過的樣子。就算我們終將死亡,如果生命的群體得以延續,我們的意義也就得到了延續。
人類還沒有到過這個宇宙絕大多數的地方。就像當年的草履蟲和整個地球一樣。今天的我們還沒有人能夠死在火星上,死在外太陽系,要在這些地方生存繁衍,也許還需要死掉成千上萬的人。但終有一天,生命會在那些地方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奇蹟。
讓熱寂的未來見鬼去吧!
一直以來,各種媒體都把多巴胺描述成人類愉悅感的來源,多巴胺意味著快樂,是大腦感到幸福的根源。各種文章把多巴胺形容成生活值得一過的終極意義所在,也是我們享受每一個快樂時刻的本質,每一個人企圖通過藥物、運動、食物、性或者地位來追求的高潮體驗。但是事實上,腦科學研究真正告訴我們的是,多巴胺並不是媒體所渲染的,快樂分子,或者快樂的根源。
多巴胺的作用其實非常簡單。對於多巴胺的準確的本質描述,一個是多巴胺作用於我們的獎賞系統,讓我們產生慾望;另外一個作用是,讓大腦預期獎賞,從而指導相應的行為。簡單的來說,多巴胺的作用,就是「讓你想要」,和讓你選擇能得到更多獎勵的行為。多巴胺和快樂,其實關係並不大。
就像高曉松說的:很多人分不清理想和慾望。理想就是當你想它時,你是快樂的;慾望就是當你想它時,你是痛苦的。這個慾望,就是多巴胺的分泌。
在1978年,Roy Wise發表了一篇關於多巴胺的研究論文,他用抗精神疾病藥物清空了小老鼠大腦中的多巴胺神經遞質,接著小老鼠變得對美味的食物或者一些會導致成癮的藥物變得無欲無求,不會再作出任何努力來獲得這些獎勵。在之後幾十年的研究中,科學家們一再重複觀察到了類似的現象。大家也一直以為多巴胺和愉悅、快樂的感覺有關。但是之後密歇根大學的神經科學家Kent C. Berridge的研究,發現好像並不是這麼回事。
首先,他的多年觀察研究發現,當動物感到開心的時候,通常會舔嘴唇,比如很餓的時候吃到特別好吃的東西,或者很渴的時候終於喝到了水。這個舔嘴唇現象在老鼠、猩猩和人類小嬰兒中都有。然後Terry Robinson的同事用神經毒素損毀了小老鼠的多巴胺分泌中樞,想看看他們對美味的食物是不是不再會有愉快的舔嘴唇反應。結果恰恰出乎他們意料,小老鼠在沒有了多巴胺之後,不再主動尋找食物,但是當他們看到好吃的東西喂到眼前,還是會舔嘴唇表示很開心。然後相反,科學家通過電刺激給小老鼠增加多巴胺水平,結果小老鼠會拚命地找吃的,並且吃很多東西,但是他們的快樂的舔嘴唇並不會增加,而且即使食物變難吃了,這些多巴胺過剩的小老鼠還是會吃很多。這個結果意味著,多巴胺並不產生愉悅感,而是產生慾望。
所以,你很想要某樣東西或者做某件事,並不代表這樣東西或者這件事就一定會給你帶來快樂。想要和需要,想要和快樂,其實是分立的兩件事,兩個系統。多巴胺帶給人想要的感覺,讓人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而快樂,則指的是「被滿足」,這個和多巴胺並沒什麼太大關係,這兩者之間是有差別的。一樣東西、一件事情,可能你並不需要他,但是多巴胺會讓你一直想要做這件事、獲得這個東西,而最後即使獲得了,其實也並不會給你帶來更多的快樂。
參考文獻:
1.Social Deprivation Enhances VTA Synaptic Plasticity and Drug-Induced Contextual Learning
2. Karen D. Ersche , Abnormal Brain Structure Implicated in Stimulant Drug Addiction。 Science 03 Feb 2012:
3. Jennifer M. Mitchell, Alcohol Consumption Induces Endogenous Opioid Release in the Human Orbitofrontal Cortex and Nucleus Accumbens.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11 Jan 2012
想看更多文章,還可以在公眾號「酷炫腦」搜索關鍵詞:
記憶,抑鬱,強迫症,上癮,睡眠,衰老,意識,專註力,發育,冥想,精神病,迷幻藥,智商
微信: coolbrain_science
我的相關live入口: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人生的意義是幸福。
幸福需要很多東西來實現,知識也好,自我認同和自我實現也好,愛情也好,家人也好,貓咪也好,工作也好,理想也好,多巴胺也好,空氣也好。
而幸福是由自己定義的,每個人需要剖析自己內心深處來探索什麼是適合自己的幸福;不管是教書,當CEO,開動物園,戰地記者,瑜伽,和靈魂伴侶談戀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系列方式來實現幸福。
我們需要空氣來存活,但是僅僅有空氣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多巴胺來得到幸福,但是僅僅有多巴胺是不夠的。
請移步答案:人生的意義是不是就是多巴胺? - 知乎
——
- 人生的意義是多巴胺。
- 人生意義升級版是在單位消耗下獲得更多多巴胺。
- 人生意義升級版又分裂為兩個思路:1.每消耗一份精力,獲得更多多巴胺;2.在一個多巴胺源泉枯竭之前,找到新的多巴胺源泉。
- 大多數人不具備人生意義的升級版。
- 有些人本來具備,被父母扼殺了。
編寫資治通鑒的多巴胺和做個大保健的多巴胺怎麼能相提並論?
人生的意義在於你的多巴胺是靠什麼刺激得來的!
@琳子 的回答特別好。我贊成題主不要用自己不懂名詞提問,不如換成問題:
人生的意義是不是就是感官快樂?
感官快樂是什麼?是因為滿足而得到的快樂。沒有一個感官快樂可以脫離「渴望」。
渴了飲水得到快樂,是因為渴。
性行為可以得到快樂,是因為禁慾的痛苦。
吸毒了才發現,沒有毒品的日子就是地獄。
人固然要滿足自己的吃飯,睡覺,交配的需求。但如果只是滿足這些感官需求,你是不是就可以不要其他了呢?
現在給你一個抉擇:
你不再有思考的能力,但是有渴望和快樂。
或者有思考的能力,但是失去七情六慾。你怎麼選?
我選擇思考。因為思考可以「模擬」渴望和快樂。但反過來,一具行屍走肉永遠體會不到思考的樂趣。
「生命」的定義方式很多,其中一種定義是:讓自身處在更多可能性的位置。
感官的世界五彩繽紛,思維的世界也是如此。
我願一生放浪,但更願意思慮深遠,心意無垠。
不是,人生除了生存本身毫無意義。多巴胺是人生存的工具,指導我們趨利避害,提高生存幾率。
人自己才能賦予人生意義,不是反之,類似自設目標的沙盒遊戲,而不是預設劇情的rpg。反正你說你的人生是什麼意義,就是什麼意義,只對你一個人有效,對別人全是扯淡。比如有人就喜歡錢,敢問在別墅里看著一牆的錢發獃,能讓你分泌多少多巴胺?恐怕還不如就著大蒜吃炸醬麵多。像成就感、道德感等高級貨,是非常複雜的感情,恐怕不是多巴胺 幸福感這種簡單反射能解釋的,說白了就是,情懷。
我們怎麼能這麼本質地承認,我們只不過是一群被大腦皮層和體液支配的細胞集合?
無神論者拒絕把自己的理性交給虛無的神,但我們終得把它們交出去。因為理性是如此冰冷,以至於我們無法獨自把它握在手裡。我們需要某種東西,來欺騙、操縱我們的理性,讓我們感到血肉溫暖。
曾有那麼一段時間,無神論者似乎找到了法門:我們不信神,但是我們可以有信仰——由某種價值觀升華而來的信仰。但事實證明,理性的歸屬是一個神秘而敏感的話題,有時候甚至過於危險——一旦信仰有了代言人,那和諸神有了祭司有什麼區別?
我們急切地把自己的理性交出去,但絕不把它交給凡人。
我們惶恐地尋找某種可以慰藉我們的東西,並且將它打扮的與神是如此不同:它可以被把握、被分析、被論證甚至被證偽,它是確實的,不會欺騙的。這一切都是為了讓我們確信:我們交出的理性是如此安全,我們可以因此而得到費洛蒙的獎賞。
來自: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1369059/answer/130206845
無論是美妙的音樂還是甜蜜的愛情,無論是做出重大發現的驚喜還是宗教信徒的狂熱,我們所感到的快樂,都是某種神經遞質刺激大腦某個區域的結果。一件有利於生存繁衍的事情會讓大腦釋放多巴胺,多巴胺就會把快樂傳遞出來,形成正反饋激勵,讓我們樂此不疲。但人畢竟不是小白鼠,人生的意義也不僅僅是「快樂」。
意志也是一種演算法,它可以改變你的激素分泌值。
人若。連自己的基本慾望都控制不住,何必稱自己是高等動物1.自我成長
2.彼此成長
3.培養下一代成長
真要那麼簡單的話就好了。
直接吸冰毒吧!
弄個機器能生成多巴胺,給你戴上過一輩子
人體是一個很複雜的系統,人生意義和多巴胺有關,但也不見得就只是多巴胺,可能還有5-羥色胺,褪黑素,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干擾素,白介素,瘦素,抵抗素,脂聯素,雄激素,雌激素,升壓素,催產素,糖皮質激素……
要搞清楚人生的意義,答主還需要努力學習,醫學知識博大精深的啦。看A片時,你的多巴胺一直處於飆升狀態,因為人最原始的渴望有兩個,繁衍與生存。A片欺騙了大腦,讓它認為這是在繁衍後代,所以大腦就會認定A片是美妙無比的事情,不斷暗示你去做。人腦很奇特,你越是做一件事,有關那件事的神經迴路就越清晰,下次再做就越得心應手。就像那句名言:世間本沒有路,走的多了就成了路。大腦也是這樣,你越看A片,就越想看;越想看,就越看。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海洛因等毒品也是這樣。眾所周知,海洛因是直接分泌超量多巴胺,令大腦嗨上天,所以大腦就會認定吸毒是世間最美妙的事,所以戒毒才那麼難。如果你經常看黃,那麼你的多巴胺就經常處於高分泌狀態,大腦會不堪重負,它有應對之策降低多巴胺受體。
什麼是多巴胺受體?
一種感受多巴胺的物質。說白了,多巴胺分泌再多,也得有受體才行,如果失去了受體,哪怕分泌一噸多巴胺,你也絲毫感受不到快樂。
所以呢?
很簡單。一旦降低多巴胺受體,你對快樂的感受就變得遲鈍。比如說,正常的人,都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藍藍的天空,純凈的湖水,一場聚會,一首歌,一個笑話,都會令人愉悅。可大腦中毒的人,因為受體降低,日常所產生的多巴胺已經不能使其興奮,他們對生活麻木,頹廢且呆板,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就像一具行屍走肉,只想著擼管,現在你知道自己為什麼患有社交恐懼症了吧?對正常人來說,與人相處是快樂的事,但你擼太多,多巴胺受體遠低於正常水平,社交完全不能給你帶來快樂,所以你才會逃避,才會恐懼。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