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包括留學生)在德國的生活孤獨嗎?

在德國的生活寂寞嗎?像柏林這樣的城市,有哪些娛樂活動?

子問題:華人在歐洲(德國)留學生活無聊是因為經濟問題嗎?


######## 看了後面兩個答案想補充兩個意見 ###########
1)我在德國的時候也跟人有過「完爆北美」之類的討論,後來去美國交流之後發現這個想法根本不值得討論。美國疆域遼闊(考慮到中國大片高原,加拿大和俄羅斯大片高寒地帶,美國事實上給人的遼闊感還要更高),不同的地方是完全不同的世界,很難用一個統一的印象來概括整個美國。

以及我不知道你留意過沒有,知乎上每次講到德國話題,都有人站出來拉著美國比——我後來發現,美國人非常少說「完爆德國」,「完爆日本」,「完爆中國」,「完爆俄羅斯」之類的話,少數情況下他們會說「完爆世界上其他國家」,多數情況下他們直接自黑……

2)我很反感「覺得寂寞的都是找不到男女朋友的屌絲」這種腔調,如果一個城市中的人的生活豐富程度只能靠男女朋友提供,那這城市的建設該多糟糕,人文環境該多差勁……同樣的,如果一個城市除了「米其林星級餐廳」就拿不出有吸引力的餐飲服務,這個城市的美食文化同樣是枯竭的——我不認為德國是這個樣子。

######### 以下原答案 ##############
很孤獨啊,不過沒有第一名講的那麼可怕。第一名的 @Heinrich 同學應該還沒讀完,或者剛剛被虐完還沒有calm down。我以數年前在德國完整讀下來一個Dipl.-Ing的經歷負責任地說,德國的學業和人際壓力都沒有那麼誇張,文化衝擊更是每個國家留學生都會遇到的。但是人的壓力是需要靠各種娛樂方式調節的,德國大部分留學生都待在缺乏調節手段的小城市裡,原有的壓力會幾倍幾倍地放大而且得不到紓解,最後累積成一個誇張的高度,甚至把人壓垮。這才是德國留學最特別的挑戰。

客觀來講你到哪裡都有各種壓力,都會有覺得孤獨的時候,但如果你所處的環境有非常好的reach out的空間,你可以迅速找到有趣的事情做做,無論是逛街,逛博物館,聽音樂會,還是幾個好友坐在一起喝茶吃飯八卦,都可以迅速轉移注意力,改善情緒。但如果你處在一個不開放的小城市裡,沒有劇院,沒有音樂廳,商業街上沒幾家破店,你的負面情緒上來的時候都不知道可以往哪裡消遣;你想找朋友聚聚,可永遠就是那麼幾家小破館子早就吃膩了,聚餐也逃不脫包餃子/吃火鍋/燉肉烤蛋糕的模式……這樣的生活你會覺得無聊,心思沒有辦法從不愉快的事情上轉移開,你的負面情緒得不到有效的疏通,然後繼續堆積。

(我當年就是這樣。唯一的解脫就是旅遊,背上書包跳上火車,在德國期間所有開心的時光都是這樣開始的。但因為學制原因和經濟條件,旅遊機會畢竟有限。另外一個解脫方式是談戀愛/滾床單/同居,我沒有嘗試過,麻煩了解的補充下吧。)

所以孤獨寂寞冷這種狀態,與其說和國家相關,不如說和城市相關。德國倒霉就倒霉在這兒了——
上數據:
Population in urban agglomerations of more than 1 million (% of total population)
數據來源:The World Bank
對比世界各國生活在大城市(以2000年轄區urban人口100萬為界限)的人口百分比(僅列舉2009-2013這五年的數據):
摘錄中國及主要留學國家數據:
China: 20;21;21;22;22
United States: 47;47;47;48;48
Canada: 44;44;44;45;45
United Kingdom:26;26;26;26;26
France: 22;22;22;23;23
Japan: 49;50;50;51;51
Australia: 60;60;60;60;61
New Zealand: 32;32;33;33;34
(高潮來了)
Germany: 9; 9; 9;10; 9
(我想插一句這裡沒有摘錄的事情:就連人口少少的北歐諸國,其大城市人口比例也在15%左右……)

德國的人口主力居住在百萬人口以下的小城市,這些小城市擁有良好的基礎建設,相對較小而便於管理的community,非常方便的城際交通……但它們都長不大。世界各地好吃好玩的都不會優先到這樣的城市發展,所以它們中的每一個都保持著幾乎一成不變的德國風。

(我在某小城呆了五年,這五年里,每年聖誕集市出攤的攤主,商品,攤點位置,連攤主大媽的花圍裙都是一樣的!五年之後我走在小城街頭,感覺恍惚間又穿越回了剛來的那一天,真的一,點,改,變,都,沒,有!

中國學生留德的主力是工科學校,除了TU Muenchen和TU Berlin,工科名校基本都在小城市。其中我真的不想說慕尼黑也只是聽著NB而已,實際上仍然只是個百萬出頭(市區估計還不到百萬)的稍大一點的旖旎小城……百萬人口在中國是什麼概念呢?我老家某四線城市,人口250萬,中國人口100萬的城市可以排到一百名開外。

德國留學生可以說95%都生活在人口不超百萬,很多甚至只有十來萬的小城市裡(達姆的同學別哭了,還有Erlangen墊著呢)。所以你問德國留學生生活如何,這95%基本都會告訴你,寂寞到死……

最後,回到題主的問題,柏林。
在德國,柏林真的算個異數了。她有340萬+的人口,完爆全體德國城市(排名第二的漢堡沒超兩百萬),在中國大概也能勉強排進前50了。
有多個中心區,每個中心區的繁華程度都可以完爆慕尼黑的瑪麗安廣場。
有一整座博物館島(是真的指一個島上遍布博物館哦,不是慕尼黑那樣一個島上有一家博物館……)。
有國際電影節。
有世界各地的餐館(粵菜好正,完爆整個南德的中餐館,追平美國唐人街)。
有個超大的動物園。
有多個購物中心。
周邊還有outlet。
還有文藝腔的衛星城波茨坦。
有三所重量級大學(德國除了柏林三所,慕尼黑兩所,其他城市最多一所重量級大學)。
有開闊的廣場(大部分德國城市的platz還沒我家小區的花壇大)。
對了,物價還比較低,比南德低多了啊太有良心了!
……
總之這是一座繁華的,有相當文化藝術水平的,國際化的大城市。以我這個暴走族的旅遊經歷來看,德國大部分城市最多一天就可以踩遍,慕尼黑要2-3天,柏林如果深度游,一個星期都走不完。

在柏林你肯定還是會覺得學習不順心,人際交往不順心,但我想說你換個地方也差不太多,沒了這個問題會出那個問題,但是柏林有足夠的容量供你排遣負面情緒,雖然沒有國內大城市那麼熱鬧,但對於善於自我調節的人,也是有足夠資源,可以過得不錯的。

至於其他德國小城的童鞋,如果你不是真的適應這種生活,還是趕緊念完換地方吧,絕對不是你的錯……我離開德國小城之後,廚藝直線下降生活幸福指數直線上升,真是這幾年來最正確的決定啊淚奔。


因為題目有所改動,增加了「包括留學生在內」的限定語,所以視野可能會偏向在留學生上面,針對這一人群而言,我非常認同 @謝葦 的答案。「德國大部分留學生都待在缺乏調節手段的小城市裡」基本上就是問題的重點所在:如果能在小城市裡悠閑自在地生活,那麼德國的生活就不會寂寞。而能否在小城市裡悠閑自在地生活,如果不考慮經濟因素,最正確——但也最沒用——的答案是:「要看性格」。不是每個人的性格都能跟在德國的日常生活對上盤,所以就像小馬過河一樣,不是每個人都會或者不會覺得德國(對於中國人來說)是無聊的地方,別人的答案給你的參考價值不會大於你對他的了解程度。

當然「悠閑自在」是非常理想的狀況,德國大學難念,稅高物價高,投資和技術移民門檻也不低,大部分華人都有各種各樣的生活壓力,所以悠閑只能算「可遇」;但反過來,德國基礎設施完備,社會安定、福利好,貧富差距小,生活節奏慢,故而自在倒是「可求」的。總結來說,性格比較「悶」——包括但不限於悶騷——的人可能在德國小城市生活得比較自在,寂寞的因素也少一些。這裡所謂「悶」並不是指自我壓抑,而是內斂、謹慎、溫和、平淡、注重細節(我已經在努力挑選比較中性的形容詞了謝謝)這樣。如果覺得以上形容詞沒辦法套用在自己身上,那德國的生活就很可能是寂寞的。在德國若干個一萬到六萬人的小城市裡生活七年之後(作為對比,我在國內生活過的最小地方是某市郊區,三十三萬人),我的主觀感受么,呃,還好。

對於寂寞感的第一影響要素大概是愛好。如果迄今為止人生獲取幸福感的主要手段集中在「吃(中式美食)」和「唱K」兩個主題上,那德國大部分地方都是無聊的荒漠;而只要能隨便愛好點什麼,像踢球、騎車、徒步、登山、攀岩、滑雪、溜冰、健身、觀星、飆車、燒烤、釣魚、園藝、射擊、空手道、莎莎舞、高爾夫、摩托車、國際象棋,或者做模型、看建築、逛博物館、觀賞藝術展覽、在動物園散步,乃至聽除去C-、J-、K-Pop之外任何genre的音樂——尤其是現場的,那德國大部分地方都很不錯。有愛好就容易找到同好,有同好就能削減很多無聊。而寂寞多半是無聊催生出來的。

其次可能是融入的心態。不是說人一定要融入德國文化、德國社會,事實上別說只是短期在德的華人,哪怕後半輩子都活在德國的第一代移民都很難真正融入德國社會。有融入心態的意思是,暫且把固態的、自我保護的、非黑即白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世界觀融化開來,認識清楚自己是個身處西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異鄉人這一狀況,那不妨就此試試重塑生活方式,看看在這個環境中可以聽到什麼國內聽不到的聲音,做些什麼在國內做不到的事,認識哪些國內難以接觸到的人,而不是一味地在德國尋找中國的影子——這就像在第二任女友身上尋找第一任女友的影子一樣,對你對她都不好。而且,如果找不到的話,人很容易宅起來,放著那麼好的山林和原野,的那麼多的博物館和文化遺產,那麼優質的公共交通和高速公路,那麼便利的申根區中心位置,那麼黑的木炭和那麼新鮮的香腸,不出去探尋、遊玩、吃喝,非要窩在住處打遊戲或者抱著iPad看狗血韓劇,那寂寞起來也是活該。

第三應該就是性了。性是很切實的需求,不論男女。華人普遍迴避談論它,但是也沒有很好地解決它。我其實也想不出我能對此說些什麼,只是傾向於認為前兩點解決得好的話,這一點就不成問題。(插入一句,被摺疊的答案里說德國妓院是合法的,這並不假,而且也並不簡單:法國賣淫違法,英國雖然合法,但是開設妓院違法。德國人婚外情沒那麼泛濫,電話亭里也沒有小廣告。我沒有暗示前兩個句子之間任何的相關性。)

最後,德國雖然面積不大(德國面積比日本小,大概相當於三個半浙江省),也還是有地域差別的。依照個人看法,如果能在柏林區域感覺到寂寞,一定是你感覺的姿勢不對 - 請參讀 @Kornephoros 對 柏林的魅力何在?的答案再來考慮什麼是寂寞;柏林區域之外的東德大概是連德國人都容易感覺到寂寞的地方;北德(指前西德地區的北部,魯爾區到漢堡一代)中型城市連成片,所以活動很多,華人也多,不容易寂寞,法蘭克福也差不多;南德(通常指巴-符和拜仁兩個州)則是一個大城市加一堆小鎮的格局,取決於你住在哪裡,寂寞程度差別很大。

- - - bitte - - nicht - - knicken - - -

似乎題目又把「寂寞」改成「孤獨」了……好吧,如果按照「孤獨是你不想搭理別人,寂寞是別人不想搭理你」來理解的話,我上文所有「寂寞」應部分解讀為「孤獨」。至於是哪些部分,留給讀者做練習題好了。


更新於2014.4.28(多圖,手機慎入)
————————————————————————————————————————
我在一開始想要回答問題的時候並沒想到這個回答會這麼熱鬧,就是那天覺得有同胞要來給點建議而已,討論的範疇也僅限於孤獨的問題。後來樓下反駁我的前輩後輩我不覺得是吐槽,只不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經歷,處在不同的階段,為了這個討論意義真的不大,所以我也一直沒有修改答案。但是現在這個問題已經勁爆到這個程度了,我覺得不僅僅是我和題主的討論了,這裡所有的回答都會影響到今後來德國的同胞,所以我覺得有義務補充一些。補充部分放在文章最後面。
——————————————————————————————————————————
-------以下是原文-----------
——————————————————————————————————————————
引用一下留德華的經典答案:

國內是好臟好亂好歡樂,國外是好山好水好寂寞。

但是

你能在德國挺過來,你就能在任何環境挺過來。

無論如何,至少你能成為一個好廚子。


說實話,這個問題我猶豫了好久要不要回答,因為有些事要自己經過一遍才知道。寫出來僅僅算是給所有留德的娃們一個共勉吧。德國式的寂寞不是雞湯和雞血能擺平的,大風大浪過後沉澱下來的,才是你最後得到的。

題主是剛來德國么?如過是的話做好一個過渡期的心理準備,寂寞的不是德國,而是德國留學生。想在這裡生存下去,必須蛻去一顆浮躁的心。有人爬山涉水,有人讀書練字,還有的直接信教了……

究其原因是兩個基本條件:

一是來德國留學的中國人以工科為主,而且由於德國免學費,所以來德國留學的人中有一大部分在國內是中產或是工薪家庭,因此這邊的留學生都是緊衣縮食在過日子,大部分人都有打工經歷。(我宿舍對門的山東妹子去打工,手直接被機器絞了一大塊皮,然後沒跟家裡說,自己從醫院做完手術單手又回家複習準備考試。)

另外一個是德國課業緊,能按學校推薦的大綱按時完成學習進度幾乎是不可能的。幾年時間要學習的課程內容多,難度大。但換來的價值就是一張含金量超高的學位證。

這兩個條件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沒錢、沒時間,拿什麼娛樂?

是的我承認有一部分華人的確是可以做到融入外國人的圈子,但是你需要想清楚的是:一旦融進去了,你就很難回來了。中國禮儀之邦,現在這代留學生素質高的不得了,甚至出現列車查票檢票員直接跳過中國學生的情況。你想跟德國人交朋友理論上不難,但是你必須同時接受他們獨存於另一個世界的三觀,接受他們的休閑娛樂方式,還要了解他們的基礎文化。只是你確定你喜歡喝點酒蹦蹦跳跳一晚上到凌晨兩三點么?去聽唱詩班或者音樂會能聽出裡面的哩哏嚨么?你確定你的家人也能認同大學可以直接上到三十歲,不用管父母,經濟獨立了天涯海角愛哪去哪,生了孫子好幾個月爺爺奶奶都沒見過面的這種家庭觀么?

你接受了,你就回不來了。

除非你壓根就想留在德國呆一輩子,那就做好這個文化洗禮脫胎換骨吧。

我現在來德國讀研的直接原因是因為高中來這邊做了一年交換生,一起來的還有 @Singzy,你可以去看看她寫的經歷。而我來當交換生的直接原因是因為初中時參加機器人世界盃被德國隊踢了個5:16.(但是我們當時的水平是虐了日本、英國和葡萄牙的,所以德國孩子的實力你自己想吧)

當時住在一個德國家庭,幾年來關係一直不錯。但是我不能讓自己接受他們的價值觀,還是那句話,接受了,你就回不來了。

德國人本身就是一個寂寞的民族。老頭老太太周末自己種花養草,柱個助推車自己購買一周生活用品的滿大街都是。蛋疼到一定的程度的老頭老太太是驚人的,每周去教堂唱歌祈禱,自己養個豆苗天天澆水,報紙上的數獨和填字遊戲不寫完了不離桌。年輕人呢?平時泡酒吧,期末泡圖書館。你看他們經常一大幫人圍個圈一聊一個小時,其實就是互相低笑點的冷吐槽。但是,不交心。

鬱悶了想找個人傾訴?抱歉,德國人覺得給你提供心理諮詢是高等級心裡侵犯。一句:ah,ok就給你打發了。

我們經常讚揚國外的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孩子摔了不管哄。我曾親眼見過一個孩子冰激凌掉地上,他爹直接扔垃圾桶,小孩哭著往垃圾桶里掏,爹媽扭頭就走。小屁孩哭的撕心裂肺我都看不下去了,後來小孩自己屁顛屁顛去找爹媽居然找不著了,爹媽早出去八丈遠了,還是好心遊客給領過去的。

所以這個民族獨立的心理空間就是這麼培養起來的,我就靠我自己,別人,畢竟是別人——哪怕爹媽。

所以即使有人融進了德國人的生活,你還是要回過頭來面對自己那顆在國內被朋友家人慣壞了的心。

有人說中國是醬缸文化,德國亦然。

你在一群心裡獨立,抗心裡壓力8.5級的人群中生活,你也起碼要能抗個5、6級才行。你可以指望同學幫你,但不能指望同學救你。別忘了,每一個德國孩子心裡都藏著一個哭天搶地時父母轉身離開的背影。

我在國內讀本科的時候,上課點名大家就互相簡訊,要麼絞盡腦汁幫別人交臨堂作業,學習委員拿著寫好的實驗報告挨個屋催著你抄,期末了學霸的筆記全拿出來共享。這在德國,沒戲。

剛來時一個學姐教育大家說:「幫你不是義務,不幫你也是應該的。」有時候必須靠自己。在國內,我是個把朋友看的比什麼都重的人。但是在這邊,有時真的沒辦法。自己的事一大攤,除了一堆課程實驗考試、然後買菜做飯洗衣服收拾房間,應付銀行保險房租簽證,你留給別人的時間還剩多少?

在這種社會關係下,戀愛就成了一個出路。至少有個人可以彼此理解,彼此關心。但大前提不變,你把時間放在愛情上,你的世界就只剩下你和她(他)了。你沒辦法認識新的朋友,甚至現有的朋友維繫下去都是難題。但蘿蔔鹹菜各有所愛,尊重自己的選擇就可以了。

在德國,時間真的是寶貴的。晚一分鐘去銀行,人家關門了;郵件沒及時回,很多機會就沒你什麼事了。所以在德國的孩子心裡都存著好多時間表:除了課表和考試安排,還有列車公交時刻表、銀行超市營業時間、每月什麼時候該走錢,什麼時候該補貨,幾點約了誰誰誰,要提前做什麼車過去。每一點都要算的清清楚楚。

另一方面,在德國經歷的事情。國內很多人沒法理解。很多人不知道你在德國經歷了什麼,極小一部人認為你出過了就是去玩了,每天藍天碧水,花前月下,隨隨便便玩一圈回國還萬丈光芒。但是也就是這個時候你也才能知道,究竟誰才是你真正的朋友,誰還關心著你,同時也讓那些曾經美好的回憶變得更加寶貴。

在所有一切的壓力與孤獨下,必然能催生一個全新的自己。只有真正靜下來了,有些事才能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學習亦是如此。所以德國人能研究出牛拜的傢伙也不得不說就是他們閑的。心無旁騖才能做點事情。靜而後能定,定而後能安,安而後能學,學而後能得。

其實我們都不曾寂寞,小時候一盒積木能開心一下午不是么。只是國內的環境讓我們學會和人相處,彼此分享快樂和痛苦,我們也適應了活在一個群體中。換了個一個環境,不能叫寂寞,只能說是不適應。

適應適應就好了。
———————————————————————————————————————————
---------------------------------------------後面是多圖的補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是04年和德國隊交手的,項目是機器人足球。給大家上一張德國隊的機器人

這是兩個16歲的孩子製作的啊!!紅外搜索,超聲波測距,輪盤吸球加氣泵彈射(注意顯示器,那是c語言啊!比我們用的高級多了。)

這台德國戰車在賽場上所向披靡,所以給我的印象實在是太深了。當時對我的衝擊就是我一定要去德國看看,為什麼人家這麼厲害。

一年後恰好有個國際交流組織AFS,其成立的目的就是促進國家間的文化了解,途徑是通過將各國年齡14-17的學生派往其他國家家庭居住來體驗異國文化。當時我想都沒想就去了,就是因為曾經那場比賽給我留下的衝擊。

16歲的我就這麼來到了德國,住到了一戶及其典型的德國家庭——老沙家。

圖中前排的夫婦就是老沙夫婦,分別是技術中學的物理老師與小學的音樂老師,途中除了捲髮的年輕人,剩下的是老沙的三個孩子,他們三個人都參加過這個AFS項目,先後到美國進行了一年的文化交流。

老沙除了教物理,自己的業餘愛好就是造東西,他有兩個完備的車間,一間加工木材,一間加工金屬。這一年的時間老沙教會了我所有機器的使用方法。他曾經在他兒子12歲生日的時候和他兒子一起拆了一輛摩托車並重新修好,所以老沙覺得跟自己一起學木工金工就是最好的方法。
下圖是老沙的木工車間。

下圖是老沙的金工車間

下面就是是我做過的稀奇古怪的東西:
老沙家每年冬天要做一個給鳥投食的鳥巢,怕附近的鳥冬天找不到吃的餓死。

這個大家都不陌生吧:

除了金工和木工,老沙自己還要料理一個花園,裡面種了各種蔬菜,所以夏天的時候老沙還教我翻土。

然後老沙家裡冬天是要燒柴火的,每年開春的時候要去森林裡把木頭拉回來,自己再劈成柴火。這件事我現在依然在做,每年都去幫老沙進山砍柴,今年木頭的話說又要來了。想著就腰疼。

除此之外,老沙太太還教我做各種德國菜,點心,我也給他們做過好多中餐。所以那一年我和老沙家建立的關係可以說是如同親生的父母與孩子。在我離開的時候我本以為老沙太太會哭,但是她沒有,而一向淡定的老沙卻抱著我哭了起來。那個時候我就跟自己說:有朝一日,我一定要回到這片土地。

所以就是哪一年我終於知道了德國的青少年都是在怎樣的環境成長起來的,是,他們心中有一個哭天搶地時轉身離開父母的背影,但還有一個永遠在言傳身教的父母的背影,一個教會他們獨立,一個教會他們生存。(當然並不是每一個德國家庭都這樣,也有父母酗酒,孩子泡吧的家庭,我很慶幸沒有遇到這樣的家庭)

而這僅僅還是我對德國家庭的了解。然後在學校那就更爽翻了!每天7:45上課,然後中午12:55就放羊了。而在數學和物理課上我又可以輕鬆完爆他們,一個多項式因式分解外加一個反證法就把全班震驚了。當時我所在的班級是11年級,還有兩年考阿比托(德國高考)啊!連因式分解都要計算器的學生啊!

憑著這點在國內誰都會的數學知識,我有幸認識了幾個很好的朋友,一起上課,一起去啤酒節,一起打撞球,一起去看世界盃。

那麼我當時是什麼感覺呢?

德國太好了!德國教育制度也好!徹徹底底素質教育啊!德國工業牛逼啊!德國人友好啊!德國人靠譜啊!德國好山好水啊!

所以 @啊啊提 和@蘇瑋 所說的那種初來德國一切都是新鮮的有趣的感覺我是有過切身體會的,因為一切都是新鮮的,不同的,這種新鮮的刺激感是可以讓一個人瞬間對德國產生五體投地的崇拜感。自然德國也是一個值得我們尊敬的國家,但是這一切真的只是初到德國可以看到的最外面的東西。

就比如以我當時的理解,你看德國孩子素質教育,考試壓力也不大,每天那麼多課餘時間,但是還是創造了很多諾貝爾獎得主,擁有世界獨一無二的機械技術,這都是素質教育的偉大啊!

可是當時的我沒有看到德國大學裡面勤奮嚴謹的治學精神,沒有看到殘酷的畢業率。一個如此茂盛的科技樹絕不是一群下了課就去喝啤酒聊天的民族所能創造的。

下面這種圖片是我當時所在中學的畢業慶典:

老師們被同學從課堂上拉出來,跟畢業生一起瘋玩啊!校長出來跟同學踢球啊!

這就是我在06年離開德國前一周對這所學校最後的印象。

今年恰好是我所在的班級畢業5周年,大家約好回到學校所在的小鎮聚會。

所有的人樣子都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心靈上都有了巨大的成長。原來最愛逃課的Mich現在居然在讀教育學並勵志要做一名老師,原來班裡的學霸Stefi居然gap了一年去學漢語,上學時已經抽煙的Kerem已經成功戒煙。我的好朋友Kris,Simon目前在卡魯讀機械,而對我最重要的Heinrich不知何故跟班裡所有的人斷了聯繫。(就是因為他和老沙都叫Heinrich,所以我才給自己的德文名字也取為Heinrich)

這幾年有人念大學,有人進行職業培訓,那種經過德國大學歷練之後的改變雖然沒有印在他們臉上,但是卻透過他們的一言一行告訴著我他們已經不再是當年偷偷帶啤酒去上課的那些人了。

如今,轉眼已經過了8年,我和老沙家還保持著每兩三個禮拜就去去蹭頓飯再幫忙干點活的習慣。但是這裡我不得不將話題重新拉回到本文的主題——孤獨。

可能有很多人都認為我已經融入了德國的社會,但是我不得不說——依然沒有。相對於他們,我依然是個局外人。

有本書解釋的特別精確,叫做《遙遠的救世主》,我覺得可以推薦給所有留德的同胞們去看看。
摘抄如下:

丁元英問:「你為什麼要當警察?為什麼在普通人眼裡那是病態?」
芮小丹說:「怎麼又回到這個問題了?類似這種話我聽多了,要麼說我傻,要麼就是想挖掘點思想火花什麼的,我從不回答這種問題。那麼多人都幹警察,怎麼一到我這兒就不一樣了?說到底就是因為我有德國居留身份就金貴了。」
丁元英說:「德國居留沒有價值嗎?我就曾經為一紙永久居留身份在柏林熬了10年,為這個去工作、買房子、納稅。德國居留身份意味著很多東西,高收入、高福利,不愁生老病死,自由出入歐美國家,在國人面前有身份、有面子,過去甚至還有華僑商店的待遇。」
芮小丹說:「出國的人肯定得為居留權奮鬥,我母親連國籍都加入了。但是……這個我不說了,你把但是後面的東西說出來。」
丁元英說:「但是,你得到的,是人家德國人能夠給一個中國人的東西,包括你在中國人面前的優越感。總有些東西是人家不能給你的,比如你永遠是邊緣人,你融入不了別人的主流社會。你不用表白,也不用提醒,人家錯待不了你。警察是主流社會的標誌,你在德國做不到,在中國就能做到,這是國籍和血統給你的權利,這就是祖國。」

沒錯,當我在老沙太太的母親的葬禮上沒有看到抱著棺材嚎哭的人時,我知道對於親人的別離對於我們和他們是不同的。當我在Stefan的車裡聽著同學們一起隨著廣播唱著我不會唱的歌曲時,我知道我喜歡的音樂和他們是不同的。當我看到他們的同學聚會沒有重逢的眼淚,也沒有深深的擁抱時我知道,我所理解的友情和他們也是不同的。

這一點點的不同都是我依然在德國是一個邊緣人的原因。我想即使是 @劉碩前輩這樣在德國工作了很多年的前輩也是應當有所體會的。親戚、同窗、朋友這些關係都將被重新定義,否則很容易對德國人太過熱情反而因此被人疏遠。德國人對我們的禮貌與客氣,微笑與謙虛,都是他們對自身素養的要求,並不是對一個外國人的熱心與友好。相反可能對你越是開過分玩笑,越是在你面前放下禮儀的人才是走的最近的人。

想要真正擁有融入這個社會的價值觀,我們就要放棄國內那種溫馨與依賴並存的親情,放棄國內那種真摯的友情,還有對於個別人來說的人脈觀。

試問當放棄這一切之後,回到國內還能生存下去嗎?

很多人都在糾結我說的變了就回不來,就是這樣的意味。

所以,我不允許自己放棄祖國給我的靈魂,無論是傳統或是糟粕,因為我註定是要回家的人。我能從德國帶走的,將只有一些閱歷以及一些知識。

以這樣一個社會邊緣人在德國生活,就免不了內心的孤獨,可以夜夜笙歌,也可以人聲嘈雜,但是內心的孤獨不是這些花花綠綠可以填補的。

在這樣孤獨的情緒下,的確如 @謝葦前輩所說,需要用合適的方法去調節。旅遊以及體育運動無疑是最好的,德國有數不清的城堡莊園,大量內容豐富的美術館博物館。這些的確是對於留學生寶貴的資源。但不幸的是,對於我來說是無用的。因為大部分地方我都去過了,單單一個DEUTSCH MUSEUM我就去了三次才草草全部看完。這裡我可以推薦一些博物館給大家:柏林的柏林牆紀念館、柏林科技館、黑森林的鐘錶博物館、斯圖加特的賓士博物館、SInsheim的裝甲車博物館,以及前面說到的德意志博物館都是必去的,讀研的兩三年能把這幾個轉過來就已經不錯了,其他小的我就不再一一列舉了。

但是包括博物館與旅遊這種形式,都逃不開這終究是旅遊,並非生活。想像如果你去了一次麗江,第一次一定是新奇與興奮,但是你不可能說將去麗江放鬆當成一種生活習慣,去過一次也就沒了新鮮感。所以當我看夠了足夠多的教堂、城堡、森林、湖泊之後,一切也漸漸變得索然無味。而能排解自己孤獨的,終究是一種生活習慣,而遠非旅遊可以徹底解決的。

現在的我就是在試圖尋找一種節奏,一種讓我可以平靜下來的規律生活。只有找到這種節奏,即使是到了任何環境,都不會感到孤獨。就像老沙現在的生活一樣——充實,忙率且規律。

最後說說本問題最大爭議的關於有錢不孤獨的回答,我只能說是沒錯的。有錢的確可以換來精彩的生活,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相信誰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至少對於大部分留學生來說都是還在用著父母的辛苦錢。不要說富二代官二代如何如何,即使是他們的父母的錢也是來之不易的。所以有的時候,除了必需品,我給自己定下的原則就是:如果一件東西可以提高我的工作效率,或者一件東西的價值是我可以帶回國繼續使用的,那麼我會去買。其他能省的我都會省下來,況且,年輕時吃點苦沒什麼壞處。

說了這麼多,總之希望所有來到德國的人都能找到自己尋找的東西。無論它對於別人是否珍貴,是否重要,只要是自己所追求的,就儘力去尋找。也許未必找得到,也許找到了也不是一開始自己要的那樣了,但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經歷莫過於尋找這一過程本身。


好像答題的男知友比較多,我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在德國人煙稀少的小城市上學孤獨,在北京的地鐵里被人擠得找不著北你就不孤獨了?其實孤不孤獨完全取決於個人,在於你內心夠不夠強大,能不能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從而得到充足的養分。

如果你定義的娛樂是吃吃喝喝和去KTV,對不起,歐洲真的無聊到爆了,千萬不要來。但如果你喜歡文化和歷史,喜歡旅行,喜歡博物館,喜歡夜晚不被打擾地看書看電影,歐洲歡迎你。


看到子問題說,無聊是因為經濟問題。我想講一個故事。
在這邊有一個同學,澳洲來的交換生。他有一段時間就非常窮,然後就決定做一個挑戰,每天靠1歐(大概人民幣8.5元)生活,然後他就開始逛各種超市,想出搭配膳食的方法,每天見到他都特別開心的說,嘿,我又找到一種土豆的新做法了。然後我們有共同的朋友在家裡請客做飯,約了他去,他也是堅持不吃朋友的食物,自己帶燕麥片煮了吃,堅持說不能吃別人免費的食物,要不然這個挑戰就沒有意思了。最後這個事情傳到當地的報紙,被報道了,這個朋友還小火了一把。
另外一個同學是奧地利人,他特別忙,首先學的是物理,課程特別多,其次還在學校網球隊打巡迴賽,好幾次看到他都是風風火火蹬著自行車往哪兒趕。去年聖誕節前我問他怎麼過假期,他說這個學期累死了,我要和我家裡人去阿爾卑斯山滑雪度假。我才知道他家這麼有錢,因為瑞士物價很貴,即使能去得起滑雪度假村的人,大部分也是在奧地利境內滑雪。
然後,這兩個人是最好的朋友。


說這兩個故事的意思就是,如果你是來上學,有錢沒錢其實差別不會那麼明顯。

有其他知友說工作了以後經濟條件對生活質量的影響特別明顯,我覺得肯定也是大實話。不用說德國了,北京好的小學的擇校費加各種灰色支出又需要多少錢呢?


關於融入的問題。絕對的,你永遠也成不了他們,可是你為什麼要成為他們呢?


你首先是一個人,然後才是一個中國人,他/她首先是一個人,然後才是一個德國人。我的朋友我不當他們是中國人或者德國人,我只當他們是一個人。如果你能摘掉種族的有色眼鏡,朋友並不難交。

世界越來越小了。我記得我上大學的時候,回家的火車是三十多個小時,現在法蘭克福到北京直飛的航線是九個小時。距離是心理概念而不是地理概念。你可以在德國學習工作,假期回國,時間不一定會比在北京上海的白領回老家時間少(我以前上班的時候春節只有七天假期);你也可以在國內工作,每年或者隔幾年出國散散心。不要被所謂的「遙遠」「差異」所牽絆,學著做「世界人」。


剛來德國差不多一個月 目前在Essen讀語言班 準備申請2014的冬季學期

僅個人而言 我不但不覺得孤獨寂寞 反而更覺得 來德國是自己一d次寶貴的成長

不是沒有感到孤獨無助的時候
剛來第一天是晚上十點多找到租的房子 因為時差的原因 漫漫長夜毫無睡意 整夜收拾衛生收拾房子
第二天早上洗了個澡 準備去語言學校報道 問問怎麼去ikea和超市買東西 結果去到之後辦公室的老師在聊電話 讓我坐在外面等一等 結果就莫名其妙的被拉進去考分級考試 筆和字典都是問旁邊的人借的 考到一半開始犯困 硬是掐痛自己繼續考 大概從10點考到13點45吧 考完之後問了怎麼去ikea 就一路自己摸索走過去(幸好Essen是個不大的城市。。。) 去ikea買了一大袋東西之後簡簡單單的吃了個ikea的熱狗就當午餐了 去完ikea之後去了廉價超市lidl 買了三大袋東西 手臂還要夾著一條紙巾 然後走路回家 可是又不是很認識路 繞來繞去 手都被勒得沒有知覺了 才終於回到家 回到家做了飯吃了之後特別困 還是硬撐著洗了碗 洗碗的時候感覺特別無助特別想家 然後澡都沒洗就睡了

剛來第一天 德語不是很好 收款員說的太快我完全沒反應過來 自己表達自己的意思也不流利
這是我來德國之後感覺最孤獨無助的一次

後來隨著生活慢慢的習慣而慢慢的步入正軌 自己一個人去激活了銀行 辦理了電和網 去o2和土人鬥智斗勇最終沒有被他們騙著簽合同 各種事情都要自己去操心 才發現父母真的不容易
現在的生活是這樣的
早上六點半到七點起床
自己做早餐 用膠囊機沖杯expresso
開始複習 背單詞
10點去城市圖書館自習 和語伴練口語聽力
12點去語言學校 有時候在學校的小咖啡廳吃午飯(吃了兩次之後發現是黑暗料理 還不便宜 後來就自己做好午飯用飯盒裝好帶去吃)
12點半到15點45 上課
下課之後去圖書館複習、做功課
六點多七點去超市買菜然後回家做飯
9點夜跑五公里(剛準備出門跑步就下雨了。。。氣死我)
回來洗個澡 刷刷知乎 喝牛奶
11點多睡覺

感覺像是老人家的生活 但是我一點都不感到孤獨 反而覺得很充實
最近忙著報名DSH考試還有申請大學 忙的團團轉 時間完全不夠用 哪有時間孤獨

來德國之後的最大收穫:
1、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沒有人有義務為你操心 所以你必須自己操心自己 不要感到不好意思 臉皮厚點總比自己難受好 自己弄不清楚的就問到清楚為止
2、時間真的很重要 雖然德國的交通越來越不靠譜 但是還是相對比較準時的 出門前用vrr查好班車時間 遲了一分鐘車就不會等你 你就必須再等半個小時或者一個小時 這點我在銀行深有體會 星期五去遲了一分鐘 銀行關門了 我必須等到星期一才能辦 幸好不是很要緊的事 不過是一個很寶貴的教訓
3、「靜而後能定,定而後能安,安而後能學,學而後能得」。很認同最高票回答的這句話 只有真正內心定下來 才能專註的去學習 在德國我很少刷社交軟體 朋友圈也少發 (不過出去玩或者看到有什麼新鮮事物還是會拍照告訴家人 ) 這讓我多了很多時間來著眼於眼前的事物、將來的計劃和對自身的反思思考 沉澱下來 感覺到自己上升了一個境界

(來德國之後發現自己的滿足感的界限降低了好多 剛剛去real買了排骨自己回來剁了蒸個豉汁排骨也能讓我一整晚有好心情)

人都是情感動物 誰都會孤獨 都會有壓力 要學會舒緩和放鬆 德國大學的運動項目都種類繁多而且價格實惠 每個學期交一點點的錢就能使用專業的體育設施 我經常去大學的體育館打球 和別的國家的留學生聊天 他們只需要每個學期交30歐就能在專業的球館裡打球 另外uni essen還有其他高端的體育項目 還有跳傘 當然這個比較貴 當然還有其他方式 我只是舉個例子


ps:剛來德國不久 可能很多東西都沒有接觸到 以上所說也只是個人所見個人感受 如有錯誤敬請斧正

最近好像知乎起了一場風波 我覺得 每個人都有說話發表意見的權利 可能因為人生經歷不同等原因各有各的見解和看法 可以不認同 但是請不要亂噴別人 也不要胡亂站在道德制高點去批判 更不要因為別人發表不同或是相反的意見而去拉黑別人 這個世界很多東西並不是只有絕對的對錯 而是有更多值得去探討的必要 用平和的心態去交流 少用髒話少罵人 世界會更和諧 也有更多的人願意分享

個人拙見 不喜勿噴
以上


大家好,讓我也說一些我的觀點。


我理解的人們覺得孤獨是因為他們缺少和其他人的互動,或者他們想家或其他中國朋友。

首先我將給一個簡短的介紹德國和中國學生的差異,那麼我將國家一些理論為什麼中國學生可能在德國會孤獨,我談到在德國城市的區別/娛樂/中國。


1,讓我們從學生開始

  • 德國學生能說德語,大部分中國學生不能講德語和有時很糟糕的英語口語。
  • 德國學生不需要支付學費和得到錢從他們的父母和政府(直到一定年齡)。中國學生需要支付飛機票,公寓,也許在德國中介幫助他們學習,也可能父母希望他們回到中國,給他們很大的壓力。
  • 德國學生學習本科,然後研究生。中國學生大部分時間在中國學習本科,然後研究生來德國。所以在21歲+甚至老當他們來到德國。
  • 我記得從我的學生時代,中國人總是呆在他們的組織。在學生宿舍整個樓層只是被中國佔領,而其他國家與德國混合。我從來沒有真正理解如果中國選擇這樣做或者宿舍的管理把中國人放在一起的房間安排在同一個樓層。
  • 中國學生學習很多。德國學生相比,我覺得中國人超級有動力當他們抵達德國,他們渴望學習而德國的學生試著以某種方式通過測試。我認為這是一方面的背景與中國來德國,他們是富有或者他們很窮。所以他們想滿足父母或者他們想要賺更多的錢得到了更高的階層。

2,為什麼中國人在德國也許孤獨

  • 第一個理論:中國學生不能用微信看看朋友。只是開玩笑。
  • 第二個理論:他們學習太多忘了社交碰過,我經常看到中國學生上大學上午8點,晚上8點回來。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做其他的事情。(甚至在周末)
  • 第三種理論:他們有語言障礙問題是什麼阻礙了他們在某些活動,他們需要用英語/德語交流。或者他們找不到網站,在那裡他們可以註冊為某些活動。在中國有一個網站,每個網站的克隆外的世界。谷歌=百度,Quora =知乎等等。所以他們需要一些時間來適應。
  • 第四個理論:他們只是害羞,我知道很多中國人會害羞在新領域。
  • 第五個理論:交通太貴了。我知道很多學生在德國住在校園,有一個短路程去學校也可以省錢,參加活動可能需要旅行和花費金錢。

3,是城市和缺乏可能性的問題
正如上面我讀的,是的它真正最大的城市(柏林)只有4百萬人。這是一個像中國第二或第三線的城市。在德國我完全承認,一些城市比如Furtwangen im Schwarzwald非常無聊的城市學習,很有可能作為一個外國學生,也很難找到朋友。柏林、慕尼黑、法蘭克福、Karsruhe雖然不同,他們被認為是在德國和大城市的地鐵系統和很多地方與中國城市。不同的是可能有更少的地方你能做的是例如或者您可以在網吧玩《魔獸世界》超級便宜,但這一切只是與大中國和德國之間的文化差異確實存在。


如果你有任何進一步的問題不要猶豫地問。

Hello Guys, let me also give my viewpoint of that.

For my understanding people are lonely of they have lack of interaction with other people or if they miss home / other chinese people.

First will give a quick intro to the differences of german and chinese students then i will state some theories why chinese students might be lonely in germany and then i will get to the point where i talk about the difference of cities / entertainment in germany / china.

1. Okey lets start with the students.

  • German students can speak german, most of the chinese students can not speak german and have sometimes very bad oral english.
  • German students dont need to pay for studying and get money from their parents and the government (until a certain age). Chinese students need to pay the flight, flat, maybe agent who helped them to study in germany, also the parents want them probably to return to china and give them a lot of pressure.
  • German students study bachelor, then maybe master. Chinese students most of the time do their bachelor in china and then come for their master to germany so they are in the age of 21+ or even older when they come to germany.
  • As i remember from my student times, chinese people always stayed in their groups. In the student dormitories a whole floor was just occupied by chinese whereas the other nationalities mixed with germans and whatever. I never really understood if the chinese chose to do so or if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ormitories put the chinese people together on the same floor.
  • Chinese students study a lot. Compared to german students i feel like chinese are super motivated when they arrive in germany, they are eager to study whereas the german students just try to somehow pass the tests. I think this is on the one hand related to the background of the chinese which come to germany, either they are rich or they are pretty poor. So either they want to satisfy their parents or they want to make more money get lifted in a higher class.

2. So why are chinese maybe lonely in germany

  • First theory: Chinese students cannot use wechat lookaround to friends. Just kidding.
  • Second theory: They study too much and forget to socialize theirselfs, i often saw that chinese students went to university at 8am and came back at 8pm. There is not much time to do other things then. (Even on the weekends)
  • Third theory: They have language barrier problems what hinders them to take place in certain activities where they need to communicate in english / german. Or they cannot find websites where they can signup for certain activities. In China there is a Website clone for every Website in the outer world. Google=Baidu , Quora=zhihu etc. So maybe they need some time to get used to that.
  • Fourth theory: They are just shy, i know a lot of chinese which are shy in for them new fields.
  • Fifth theory: Transportation is too expensive. I know a lot of students in germany live on the campus too have shorter ways to university and to save money, attending events would probably require travel and cost money.

3. Are the cities and the lack of possibilities the problem
As i read above, yes its true the biggest city (berlin) just has 4 mio. people. Thats a like a second or 3rd tier city in china. I totally admit that some cities in germany like for example Furtwangen im Schwarzwald are extremly boring cities to study and its really likely that as a foreign student that its hard to find friends there what results in lonlyness. Berlin, Munich, Frankfurt, Karsruhe are different though, they are considered to be big cities in germany and which that comes a metro system and a lot of places to go comparable to chinese cities. The difference is though is there are probably less places where u can do joga for example or where you can play world of warcraft super cheap in a internet cafe, but all that is just related to the big cultural difference which definitely exists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If you have any further questions dont hesitate to ask.


先寫重點,在德國你們還嫌孤獨,知足吧你們,一旦走上更加鳥不拉屎的路,那就真的一騎絕塵根本回不來了。

現在回想起來,在德國度過的五年時光里,有很努力的去尋找所謂不同文化間的縫隙,尋找自己存在的意義,給自己的心態一個相對明確的定位。那種掙扎早就已經不是什麼語言能不能說到沒有口音。當新認識的德國朋友開口就問你是不是德國二代移民時,我也早就不會覺得優越感爆棚。待的時間越久就越看得清楚自己是誰,德語說得再好我也知道我想要什麼。我說過無數次,鄙視剛來德國就想要永遠待下去的屁民,好像很不友好,可是是真的。慢慢認清的是,一代移民永永遠遠無法融入德國文化,這沒什麼絕望的,我覺得挺好,因為我知道我是中國人我是旁觀者,我是inbetween的狀態。這個問題下有人回答說,你被同化了就回不來了。我同意一半,因為我接受的就是我是出於中間的這種狀態,這種被同化是無能為力的,一點點也是一點點。所以當我不再去掙扎,反而生活在慢慢變好,我可以和你德玩也可以和我的祖國玩,看我心情而已。回答題目的話,就是在德國的這種孤獨,我很享受並樂在其中。

但是現在,離開德國近四個月,我突然有那麼一絲想念德國。之前吐槽過那麼多遍的地方,彷彿變成天堂。因為我在瑞士洛桑,又一次刷新了我人生觀的地方。德國起碼還有大城市吧,你如果說蘇黎世或日內瓦是大城市我真的要翻你白眼,更何況是洛桑。對於這個城市的新鮮感我兩個星期不到就用完了,然後就是無休無止的壓抑堆積。

哈哈哈哈不是負能量。只是想說,各個地方有各個地方的孤獨,這是不一樣的。很難也不太想描繪仔細,這種感同身受,我希望看到答案的你們,永遠也不要有機會有么么噠。

現在我想念德國不是因為在德國不孤獨,而是除了德國世界上有的是你們沒見過的孤獨哈哈哈哈哈哈。


很孤獨!
今年再過四個月,就是我來德國的第五年。
大。
寫。
的。
孤。
獨。
因為太孤獨,我這幾年學會了許多匪夷所思的本領。
學會了攝影。
學會了拆卸組裝傢具。
學會了平面設計。
學會了絲帶綉。
學會了基礎法語。
學會了不喜形於色。
學會了畫畫。
學會了花草養殖技巧。
學會了開車,雖然還沒有開始駕照考試。
現在畫風變了,請注意---
!!!
學會了做拖鞋。是的,你沒有看錯,做拖鞋,德國的冬天,四點天就黑了,於是我開始拿出不織布做拖鞋。做完之後,感覺還萌萌的。
學會了做衣架-是的,因為我覺得動動手自製衣架也是個打發時間的好辦法。
學會了和最不會聊天的人聊天-比如廣大德國人民-他們的聊天技巧之少,情商之低,讓我不知道還有沒有比大多數德國人(注意,是大多數,人精型德國人公司里也見過,驚為天人)還不會聊天的民族。
學會了偵探學的基本原理-我能從德國超市買東西大媽的購物筐裡面知道她買這些東西是準備接下來做哪些菜,並且是什麼時候準備吃的,給幾個人吃的。家裡人胖還是瘦,窮還是富。。
學會了如何快速搬家-去年一年搬了六次家我會告訴你?
現在我要放大招了,因為這是檢驗人是否孤獨的最高標準。
我。
寫。
完。
了。
一。
本。
書。
寫完了一本關於德國職場的書。準備修改幾個月之後出版。一個人連書都能寫完,證明她是有多無聊啊。
==================================================
下面是原答案。
最近偶然翻出自己十年之前寫的日誌,發現自己是從14歲開始就決定去德國了。陳年日誌現在看起來真的是羞恥感滿滿。雖然這篇文章看起來現在是何等的卧槽,但是有一段話讓我目瞪口呆-現在在德國生活的狀態,就如日誌裡面所說的,"晚上的時候,特別是冬天,會一直痴人說夢。穿溫暖顏色的大衣,圍米色的流蘇圍巾。一個人去德國。坐火車。(那也太久了不是)。然後去德國過一個人的聖誕節和平安夜。"
聽起來很瑪麗蘇不是?讓你一個人坐德國火車,讓你一個人過聖誕節和平安夜。。。在德國快五年了,孤獨的時候真的是大多數,雖然有德國朋友也不能改變德國屌絲國的屬性。。
以下為羞恥感滿滿的正文。

-------------------------------------------------------------

親親柏林這隻熊

大概是從2年前開始,喜歡德意志.小學時候,光知道德國法西斯殘忍地殺害尢太人。而自己認為法西斯是一個很變態的德國人,自己還很鬱悶為什麼總強調德國的法西斯。後來想想明白,歐美人的名字看不出國籍的。而那些死日本,比如東條英機,一看就是武大郎的子民。所以是個人就明白他是日本人。

那時喜歡美國。因為好像就知道美國。並且十分弱智的認為英語就是只有美國和英國說的,大家也好像只知道美國多好多好。

所以我們小學生,被中國素質教育弄得半死不活時,都會很得意很不屑一顧地說,我將來是要去美國的的。哼,我才不做個書獃子呢。尤其是媽媽又把自己和第一名的小女孩相提並論時,大人問你將來上清華還是北大時,老師又在批評你數學97語文79時。

我們小孩子都這樣說。

噯,我們小孩子。現在這樣說,會被別人說是矯情。而說自己長大。。。-----裝成熟。

而當自己上初二時,才開始喜歡德意志。

上網胡搜索,竟然發現德國是公認的盛產帥哥的國度。而不是什麼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盛產美女的當然是法國了。從此開始喜歡德國。柏林的意思是,熊城。歷史上這個城市有好多熊吶

當然帥哥不是喜歡德國的唯一原因。

德國有童話之路,浪漫之路。有童話一樣的白天鵝城堡,還由荊棘公主住的薩巴堡。

國花是矢車菊.海的女兒中那種透藍清亮的顏色。

一直覺得德國是童話色的,所以所以,它的建築也應該是糖果顏色的吧。那裡盛產陽光。帥哥。矢車菊。

我去旅遊的時候途經寶雞,很驚訝的發現這個不很發達的地方,建築物的顏色居然是我一直希冀的糖果色的,很喜歡很喜歡。

晚上的時候,特別是冬天,會一直痴人說夢。穿溫暖顏色的大衣,圍米色的流蘇圍巾。一個人去德國。坐火車。(那也太久了不是)。然後去德國過一個人的聖誕節和平安夜。

仰頭的時候會看見紛紛揚揚的落雪。從南向北,自西向東。那些雪被鵝黃色的路燈光染的昏昏欲睡。

握有這樣細碎的小幸福,我很安心。

買了德語書。知道暫時沒有用,還是買來,覺得會與夢想近一步。

我們都有自己溫暖的夢想不是嗎。

Schlaf gut.

(祝好夢)


如果讓我重頭來一次,我一定會在留德第一年就考個駕照,買輛小車。你會發現生活半徑和生活內容一下子豐富了。


第一名的答案寫的真好。每個人的性格不同,經歷不一樣,答案就會不一樣,而且同樣的人處於不同的人生階段,對於孤獨的感受也會非常不同。比如,我在德國生活的3年多時間裡,經歷的就是一個在孤獨和不孤獨之間來回波動的曲線。

剛到德國的第一個半年的時光可以說是我在德國生活的頂峰:擺脫國內大學宿舍的集體生活,擁有自己的Appartment,開始自由獨立的生活;德國乾淨,綠色的環境,完善的基礎設施,毫不擁擠的街道,友好的德國人民,悠閑的生活方式。。。那半年我就像剛從籠子里逃生的鳥兒,在德國的藍天里歡快地飛翔,來不及忙著張望這個新世界,哪有沒有什麼孤獨和寂寞可言。

再後來換了個城市,換了所大學,需要融入新集體的時候,才意識到孤獨。因為意識到自己在外表,文化,語言上跟他們的不同,意識到自己不屬於任何一個圈子或者集體。如果我不主動地跟人說話,不主動表達我的興趣,我在群體中就很容易被忽略,被邊緣化。這是孤獨的開始。雖然也有很好的其他外國朋友,但畢竟不在主流圈子,內心孤獨感很強。

我原以為這跟文化有關,我作為中國人在德國人的圈子裡混,寡不敵眾,自然會感覺孤獨。但是,我後來在一家主要都是中國同事的旅行社打工,大概是因為年齡不同吧,彼此之間也沒有很多共同話題,所以在這個集體中我沒覺得自己有多少融入,孤獨感依舊存在。倒是公司里的一位外國同事,據我的觀察,他作為邊緣人的存在倒是顯而易見。

所以,並不同意很多人把孤獨感歸結於自己所處的物理環境,比如在德國生活就孤獨之類的,我覺得,孤獨與否跟你所處環境中的人有關:你身邊是些什麼樣的人?他們是否友好?你跟他們相處是否融洽?你能否融入他們的圈子?而他們是否接受你加入他們的圈子?而他們是中國人還是德國人,反而是其次的。

再後來,大概是把注意力從外界轉移到自己身上了,關注自己的一切,每天寫日記與自己對話。那也是我非常愉快的一段時光。雖然不怎麼頻繁出現在人群中,跟人交往的頻率也沒有之前那麼高,但我覺得自己的內心又恢復到了自由和愉快的狀態,不給自己壓力去融入任何一個集體,而是學習如何與自己相處。雖然表面上看上去孤獨,但內心其實非常充實和豐富,沒有孤獨感。

所以,我覺得,孤獨還跟一個人的心境有關,跟一個人能夠多大程度處理好跟自己的關係有關:你是否清楚自己的方向?你是否知道什麼對自己重要?你在多大程度上了解你自己?你是否喜歡你自己?喜歡你目前正在做的事情?等等等等。

在之後起起伏伏的故事就不描述了,我只知道在這些經歷中,我對孤獨的感受變得越來越遲鈍,我似乎變得越來越獨立於我所處的環境了。現在無論我身處哪個城市,哪個國家,無論我身邊的人是誰,是友好是冷漠,無論我是形單影隻,還是結伴而行,我的內心似乎都不那麼容易被影響。不過同時,我也贊同:一段親密的關係,無論它是友情還是愛情,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增加生活的幸福感。


喵:

對柏林無感不是說在柏林會孤獨寂寞啊啊啊。祇是對此市完全喜歡不能唷。不代表它就不好嘿。一個北京人說它像北京上海人說它像上海的地荒怎麼定義都圓得起來唄。

看人口呀大城市呀就說哪個城市如何或者不如何,去 Kassel 醬的州府會哭屎夯。

其實題主你把自己的感官過度捆綁於一個你個人幾乎無法影響的因素上這樣的想法本身就有點不合理嗯。如果你就是個容易孤獨的人,去哪裡又有什麼分別?

——— 更新一下上面的省了回復評論呢 ———

鑒於各人對孤獨與寂寞的理解不一,我就想提一點:對於麥霸來說,德國是一個殘忍的地荒。

對柏林無感,只知道延簽跟巴黎一樣極不科學不人道。另外氣候也不很攢、口音也不好聽、周圍還是缺發展地帶、回國也不方便、總體來說就留學而言更推薦巴府和北威、想說正常德語那就只有北威可選了。


華人,留學生在德國是寂寞孤獨的吧,就像其他評論里說的一樣。你在一個一年兩百天都是陰天的國家,沒什麼華人。沒有到處可見的KTV,沒有麻將館甚至沒什麼好吃的!
不過請不要說德國人沒有人情味,特別是旁觀者的角度來說。
因為很多人不理解德國人的娛樂,也不屑去參加。更不要說融入這個德國人的圈子了。
我小的時候在德國和小夥伴在山上挖過刺蝟抓過松鼠,在萬聖節拌過鬼敲過門,也在教堂的聖誕樹下和其他小夥伴祈禱過。
長大後我也在德國靠人情獲得過一些資源,人性在哪裡都是一樣的,問題只是你願不願意去了解,願不願意去融入他們。
在你真正融入他們之前,不要說德國人的親情淡,也不要說德國人沒有人情味。


對說寂寞的人理解無能,自己在這玩著學著挺開心的~

要說吃的,我大學廣州讀的,好吃的夠多吧,當時窮學生一個還不是下不起館子,跟來德國的感覺差不多,最起碼在這邊有廚房你還可以自己做不是?
學習壓力,不否認德語是挺煩,小詞聽的我快要哭了,但是大學的學習壓力真的也還好吧,最起碼上java課有老師手把手的教,我是原來學數學的,當年大學學編程根本就沒學明白,在德國總算搞明白一點。
人際關係?嗯,用國籍來定義單獨個體的性格基本就是耍流氓,難道你認識的中國人都一樣么...

最後關於所謂不能唱k的寂寞,只能說,這世界上有趣的事情那麼多,比如桌游真的比唱k好玩,周末去爬山也比相約逛街好玩...


作為一個在德國呆了半年多的高中留學生,個人覺得在德國的生活雖然孤單但也是充實的。
我自己本身屬於那種不善交往的人所以儘管在這邊呆了半年多也沒有和德國人玩的很好沒有融進這個圈子。但可能就像第一名說的那樣,德國同學的娛樂一般就是喝酒,而且我的同學大多數都抽煙。我無法想像如果我融入這個圈子就要經常和他們一起去喝酒啊之類的場景。
可能是因為我還是高中,所以沒有覺得德國人有多好學。不過每次考試前他們還都是會緊張的然後還是會開始複習的。每次考試前就是我最受歡迎的時候大家都來找我要複習資料。哈哈。
所以因為這些性格上生活上學習上的種種差異,跟德國人玩不來上課的時候就覺得真的很寂寞很孤單。晚上的時候也會很想很想回家。幸運的是因為我在寄宿學校有很多外國人當然也有蠻多中國人,所以還可以和他們交流。
但其實人會覺得孤單不過是因為沒事幹吧。平時看書學習偶爾出去玩購物看電影去音樂會等等等等也還是會覺得生活很充實的,孤單感也沒那麼強。
況且啊,其實大部分德國人還是很nett的,所以我對未來還是充滿了嚮往,希望在德國的日子會越來越好啊~


感覺之前不少人提到的事情並非德國特有的。時間管理、學業壓力、獨立處事,你問問各國的留學生,哪個不需要面對呢。遠離父母的孩子、獨自生活的老人,在注重個人價值的社會中並不鮮見。好多生活瑣事,你剛開始覺得自己扛特別辛苦,也許再過幾年回頭看,只會對自己笑笑而已。

我自己沒覺得德國比我住過的其他地方更容易令人寂寞,也沒聽我認識的華人(警告:樣本容量小)這樣抱怨過。可能因為我在大村莊慕尼黑;可能因為我讀的是英文教的國際碩士課程,接觸的其他國家人比德國人多很多,課業也比本科時輕多了;更可能是因為我屬於@濤吳所說的比較「悶」的人——討厭唱K,曾試過整個星期沒跟任何人展開對話(當時並不在德國)依然自個兒活蹦亂跳,隔三岔五上課或者打工跟同學、老闆扯幾句基本就滿足社交需求了,如果悶得太久去樹林里或者街上轉轉就滿血了,何況我有幾個二逼室友(對的,德國人中也能出二逼……比例不高但架不住我室友多啊!),經常一起做飯吃飯。我總覺得不管在哪裡,你身邊的小環境(密友、同學/同事、鄰居、老闆)會比大環境對你心境的影響更大。

也不要琢磨太多融不融入的事情啦。在另外某個問題下有人說過,要意識到你始終是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人。在不煩擾別人的前提下,自己過得舒適愉快最重要。對別人,少一點想當然,少貼一點標籤。沒覺得有多少人的三觀真能逃逸到異次元啊。。


==


唉,在德國還覺得孤單,至少你們能看到的人多呀。

我就知道沒人關心在芬蘭的苦逼們。李雲迪都到塔林辦演奏會了,就不能坐船過來看我們一下么?幾乎就沒在新聞聯播上出現過,總統想要見習大大還得飛到別的國家去,似乎就沒有訪問的必要。

存在感超低的國家都是淚呀~


多在學校圖書館學習,盡量不要整天在家呆著。
請住學生宿舍,不要住私房,最起碼也要住都是學生住的WG。
請盡量住有共用廚房、有公共活動室的Einzelzimmer,而不是獨立廚房的Apartment。

多和同樣是學生身份的人多交流,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常碰面打招呼,一起做飯,做了好吃的多分享,樓下活動室開party去看看,這都是交朋友,讓自己不寂寞的方式。雖然確實有些外國同學很愛答不理的,但相信我!友好的,樂意打招呼,願意放慢語速和你聊天的人還是很多的~~~
要樂觀開心的在德國生活下去喲~~

當然找個男/女朋友是個最保險的辦法……╮(╯_╰)╭
-------------------------------------------------------------------------------------------------------
更新

PS 我後悔了!我從私房搬進學生宿舍大概三個月了,確實公用廚房碰見舍友就能練德語了,但是隔壁小哥你老用低音炮放歌是幾個意思啊!我想靜靜
PSS 不要問我靜靜是誰……


應該吧,任何時候都能刷到他們的微博/朋友圈/ins更新


突然發現來德國快要七個年頭了,深夜經常寂寞。
有時是看書看到入迷處沒有人可以分享。有時是聚餐打牌散夥之後,一個人插入鑰匙打開家門看著漆黑的房間很想有個人來陪伴。有時是看日劇韓劇美劇太入戲時,抽離出來想到很久很久之前的初戀這輩子是不可能有機會再見了。
八月十五和大年三十的時候尤其寂寞。這樣的節日里總圍在同學同事身邊,看到有人跟爸媽聊天,自己卻不想聽到或看到千里之外的家人或朋友。害怕通過這種見不到面摸不著邊的聯繫讓人更發瘋地想念,刺激著「我不能在那裡」的敏感傷疤。
哦,還有,夜晚走在華燈初上人頭攢動的聖誕節市場的時候也努力不去想自己身在異鄉的事實。德國人的家庭團聚大聯歡,對我來說真的太耀眼了。

這樣的心情不只適用於在德國的留學生們吧,放之四海皆準的。人在他鄉總會有鄉愁,總會有寂寞。精神上的,身體上的也是。其實有時候去瘋狂掃購、去裝逼旅遊、去認真運動、去圖書館臨時抱個佛腳、去只求來錢快不求含量高地打個零工,精神上的寂寞也就排遣了。

關於娛樂項目的話,只要肯瘋狂,德國或者說歐洲不會讓你失望的。
柏林各種新銳人物扎堆,看中的就是這個城市容納度高,生活成本低。一周一個新節目新花樣一年52種玩法絕對有可能。
請一定把歐元當歐元花,不要時時刻刻乘以8.5什麼的和國內價位比。那樣夜生活是不會幸福的!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被錢遺忘了的人,在哪裡都會覺得孤獨。
而來德國的留學生家庭條件都不是土豪級的。德國社會竭力縮小貧富差距地目的促使人工費高居不下,所以就沒有國內高人工低成本的服務業生意。各種好玩的好吃的在德國就成了不可能。這樣的落差形成之後,習慣別人給予的存在感的我們這一代人,突然不適應存在感要自己去刷的新情況。
惦記著國內歌舞昇平夜夜笙歌,但又捨不得或者拿不出在德國買樂子的錢,就覺得被遺忘被冷落被否定了。


推薦閱讀:

德國人民是何時走出二戰陰影的?歷史上有什麼公認的標誌性事件嗎?
對於東德的大學,普遍評價是否很低?
電影《竊聽風暴》中,到底是什麼東西觸動了那個東德秘密警察的善意?
是不是有些留德學生鄙視難民?如果是,為什麼會有這一現象呢?
大批難民湧入歐洲滲透融合如果歐洲都綠了,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TAG:德國 | 德國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