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時受歡迎的孩子長大很難成功」的說法有依據嗎?

《生活大爆炸》中提到過這個說法。


是真的,起碼在美國是真的,因為美國大學在美國做過研究,劇中提到的(或依據的)應該也是這個研究。

弗吉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弗吉尼亞州的中學裡挑選出184名13歲的學生進行了10年的追蹤調查,這些學生來自不同的經濟階層和種族,大致與弗吉尼亞州和美國的人口結構相符。

其實也很好理解,中學時受歡迎的是那些喝酒又早又多、吸大麻又早又多、交男女朋友又早又多、經常違個紀犯點兒法、天天派對狂歡的酷孩子(cool kids)。孩子們眼裡的「酷點」本來就不是什麼優點,而且妨害了「成熟」的酷孩子們真正的成熟。
《老友記》里的Monica就遇到中學時痴迷的酷孩子,卻失望地發現他現在仍然過著和當時一樣生活做著一樣的事情。同樣的事情,孩子Monica覺得很酷,大人Monica卻一點兒也不喜歡。

另一方面,酷孩子們是不屑於學習的,而且也沒時間學習,因為在忙那些很「酷」的事情,進不了大學、進不了好大學的人自然更難成功。

Cool kids study shows coolness doesn"t equal success
"Cool" kids in middle school struggle in their 20s, study finds
"Cool kids" at school are less popular and successful as adults

中國的情況可能會有不同,酷孩子們大都是有錢人家統治階層的孩子,長大了還是有錢人還是統治階層。沒錢的酷孩子們早早的打工做買賣做生意,也比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工作後工資不夠交房租的書獃子們強。


我覺得13歲時不受歡迎的孩子長大也很難成功,


我在想我13歲在幹嘛,是不是太受歡迎了


小時了了 大未必佳


肖邦,莫扎特,麥克勞林.....他們都不服


獻身說法,在我的年代(85-95出生的人),受歡迎的學生基本都是家長干涉成長比較多的。比如有家長監督學習所以成績不差,家長也多多少少會指點一些在學校這個小社會如何「圓滑世故」的道理,比如如何當班干之類,當然還會被報名參加各種課外興趣班,比如繪畫樂器之類,所以孩子的表現力也比較強。反之家長干預少的孩子一般都心思單純,腦子混混沌沌,玩心重,或多或少的叛逆,學習也是馬馬虎虎等等這些狀態,顯得比較平庸。(這裡的干預少當然不是指放任不管。)

但是大學畢業之後,有一個很明顯的決定成功與否的關鍵變成了家庭條件,小時候能被家長花大時間管的孩子,家庭條件基本都比較一般。兩個分析,一是自身不成功的家長更會期望孩子能代替自己獲得成功,二是因為四十多歲正是一個中年人事業最繁忙的時候,有大量時間管教小孩不去發展自己,因為事業發展也比較一般。

以上都是對我身邊朋友的觀察,肯定不排除個例。


一個電視劇,不用當真。。。。
其實經過科學數據,沒有反例的理論是,在129.7985歲之前還沒有成功的話,人這一輩子就夠嗆啦。


孩子滿足於已取得的成就,認為自己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不能持續進步,忽視了他人的潛力


也許,我就是。 榮譽來的太早,自己的和父母的眼界卻沒有跟上, 早熟了,早衰了。


算是一種考驗吧。
因為少年時的「受歡迎」,從而鍛鍊出了正確的,價值觀,對事物的正確看法,合適的進取心。
那這種經歷就是一種獨有的財富。
不過,可能大多數人,都會被此迷惑,墜入假象,忽視變化,因此迷茫,止步不前吧。
簡而言之,
跨過去了,就是道坎。
跨不過去就停在那嘍。


看「成功」的定義,如果像謝耳朵等人那樣的成就才算成功,本來就很難,無論13歲時是否受歡迎。


又七年,還自楊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傷仲永》


賈斯丁比伯


有依據,但我覺得這種依據很理論化。對具體的個人沒有太大參考價值。
說實話,不管13歲受不受歡迎,成功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不過歷史上很多能成大才的人倒是確實童年都不太幸福。或許這就是傳說中的逆境更能讓人進步吧。


推薦閱讀:

你是loser跟專業無關?
富爸爸系列圖書的觀點和價值觀靠譜么?
《少有人走的路》好在哪裡?
這個社會中,有真才實學技術的人,是否總體不如「非常會來事」的萬金油混得好?

TAG:生活大爆炸TheBigBangTheory | SheldonCooper | 個人發展 | 成功學 | 青少年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