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如何利用消費者的感覺閾限來營銷商品,實例證明?

「消費者購買的不是商品,而是感覺。」用貼切的實例來證明自身對於商品購買的感受。


已有的大多數答案跟感覺閾限沒啥關係啊...

在心理學中與感覺閾限相關的,常見的有兩個定律,總稱為Weber-Fechner定理。

1)韋伯定律在營銷領域的應用

韋伯定律最常見的營銷案例就是價格差異感受,同樣是節省5元,對於20元的文具來講感覺佔了大便宜,而對於200元的文具則感覺不值一提。

韋伯定律其實還貢獻了JND(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最小可覺差)的概念:人類對於某一特定的感官刺激所能察覺的最小改變。

JND最早的應用,是品牌在更換包裝時,要儘可能地避免帶給用戶陌生感。果汁品牌Troopicana曾經犯過這樣的錯誤,外包裝視覺變化過大,熟悉了舊包裝的用戶很迷茫。當然,《Decoded》一書曾經對這次外包裝更換進行過分析,認為最根本的的問題是新包裝與品牌定位錯位。

而像可口可樂這些老牌品牌,在外包裝更換方面,都非常謹慎。

從廣義上來講,JND告訴營銷人的是:

  • 對於在JND以下的改進(降價、改進包裝、性能提升、擴充尺寸)或者放棄,或者放大;
  • 對於可能給用戶帶來負面感受的變化(提價、尺寸變小、性能降低),努力降低到JND以下;

《Decoded》提過一個案例:

德國Stabilo Boss熒光筆曾投入大量研發資源,將不蓋筆帽筆尖不幹的時間,從100個小時提升到120個小時,結果發現,用戶根本感覺不出來,這20個小時的提升就屬於在JND以下的,改進還不如不改。

《Decoded》還提到一個案例,啤酒品牌Coor Light的瓶身標籤有變色功能,當瓶身溫度低到一定溫度時,瓶身上的山型圖案就會變成藍色,"COLD"標籤變藍,溫度再降低,"SUPER COLD"標籤也變藍。通過這種方式,將溫度下降引起口味的提升用用戶可感知的方式表現出來。

當年雕爺在天涯論壇還用「三段或八段」筆名時,曾經分析過ZARA的策略,他說:

把顧客不是很注意的環節,大刀闊斧砍掉,或者極力減少。將省下來的成本,狠狠地砸在目標顧客最能感覺到「價值」的環節。
ZARA投入大力在用戶能感覺的環節(五星級的賣場銷售、符合米蘭巴黎最新時尚的設計師風格設計、全球限量銷售、西班牙手工原產、品類和款式極其豐富),對於用戶不熟悉的環節——面料,則採用剛剛好的中等品質面料,售價維持在幾百元。

雕爺的這段話,說到底,就是用戶關注的改進和不同要儘可能放大,用戶不關注的成本降低要控制在JNZ以下。營銷人,一個核心工作,就要把我們在產品價值上的提升和用戶風險上的降低,用用戶最能理解和感受的方式,讓用戶看到、感受到!

2005年以前,市面上大部分的耳機,都是黑色的。蘋果推出iPod時,除了喊出「把1000首歌放入口袋」這種極容易被用戶理解的口號,在顏色上採用與MP3播放器同色的白色耳機,這種白色耳機和白色iPod成為iPod的獨特標識。

而雕爺在阿芙精油的「買瓶精油送一大堆贈品」的贈品策略,也是在延續這一思想:讓用戶感受到儘可能大的利益和價值。

價值的感受要放大,成本的擔憂要減少,這樣就把價值/成本的比值放大了。比如降價,如果是20元的商品打8折,那就老老實實說8折吧,可是如果是2000元的商品打8折,那就趕緊標註成——降價400元!

如果反過來,由於成本控制的原因,需要降低價值,就得想方設法別讓用戶察覺。韋伯定律發現:每個人的JND是不一樣。

許多商家偷偷減量不減價(東北話稱為「抽條」)的舉動,逃過了爺們的眼睛,卻在細心的半邊天們那兒敗下陣來。英國有個叫Cadgury的巧克力品牌,曾經就因為減量不減價被女性顧客發現,一陣狂批,結果成了JND的經典案例,供全世界市場營銷者認真學習。

介紹完韋伯定律,繼續介紹費希納定律。

2)費希納定律在營銷上的應用

費希納定律看起來複雜,其實換成大白話就是:面對一定強度的物理刺激,人的感覺會越來越麻木。比如再好聽再動聽的情話,連續聽上好幾年,多溫柔的女性也會覺得膩歪的。

對於營銷人而言,就是:想一招鮮打遍天下,不可能。做市場營銷的人,要常常更換套路,變通方法。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指望一個套路就能永遠搞定用戶那是絕對不可能的。這個道理,不用解釋,大家也能理解。

請注意,方法論可以不變,而方法要變,指導和產生營銷方案的理論不改變,但是產生的具體營銷方案,要經常改變、改進,才能夠保持新鮮感和感染力。

------------------

除了以上兩個定理,與閾值相關的,還有一個說法叫做Subliminal perception,有人把它翻譯成「潛意識廣告營銷」,不過一直存在爭議,以後有機會再細說吧。


我的「在行」主頁:楊彼得,願與你一同討論營銷和電商運營相關話題。


[1]士力架,餓貨集中營。餓了嗎?沒力氣了嗎?踢球像林黛玉了么?來條士力架!

[2]凌式,用味道俘虜嗅覺,噴了就有異性約。


萬寶路!
上世紀五十年代,萬寶路還是一個專做女性香煙的煙草公司,當然,銷量很差,後來請了麥迪遜大道的廣告公司,策划了一支全球聞名的廣告,也就是一個西部牛仔騎著高頭大馬策馬揚鞭的場景,沒錯,旁邊是它性感的文案:男人的味道。

從此後,萬寶路從此大賣,甚至成為美國精神的代名詞,幾乎所有的美國人一夜之間沖著那種抽著萬寶路,騎著大馬的美國牛仔形象將萬寶路的香煙搶購一空。
萬寶路香煙在當時就是這樣一種產品,人們買的不是他的香煙,而是抽萬寶路時臆造出來關於自己的一種男子漢的形象。

手機答題,點到即止。


這個問題可以用兩個消費心理學的概念來解釋:心理賬戶與價格錨點。


下面我簡單舉幾個栗子來談談---

第一,人們會把同樣的錢分門別類地放在不同的心理賬戶上。

一盒價值299的包裝精美的巧克力如果和普通的零食一起放在貨架上,你一般情況下不會想要買給自己吃,
但是同樣的一盒巧克力如果是放在高級禮品店銷售,即使是售價520你也可能會一咬牙買給自己心愛的女友。

這是因為這同樣的一盒巧克力被你劃分到了不同的心理賬戶,
你不願意為生活必要開支賬戶付費,但你卻有可能願意為了情感維繫賬戶付費。

所以消費者不僅僅是在消費商品,而是在為不同的心理賬戶付費。

第二,消費者並非為商品成本付費,而是為商品的價值感付費。

如果酒店提供兩種上網費的方案,80元一小時和105元一整天,
那麼幾乎所有人都會選擇第二種方案,並且竊喜自己佔到了便宜。

實際上,這只是一個被廣泛應用的套路:

這80元一小時的付費方案存在的最大作用,也幾乎是唯一的作用,
就是讓消費者有一個可以衡量的標準,使105元一天的付費方案顯得很划算。

這個衡量的標準也被稱為價格錨點,它的邏輯就在於給消費者提供一個可以對比的價格感知。
消費者在對產品價格不確定的時候,會受到價格錨點的影響,採取避免極端與權衡對比的方式判斷價格是否合適。


再來個栗子,
一個商家賣兩台凈水器,一個1399,一個2288,怎麼樣才能促進2288這一台的銷量呢?

利用價格錨點的邏輯,商家可以再生產一種凈水器,標價4299,然後把三台凈水器擺在一起,結果可想而知。

突然想到一個體檢產品的廣告語,對價格錨點的應用也是爐火純青---
「您願意一年花6000元來保養您的汽車,為什麼不願意花600元來保養您一下恁自己的身體呢?」


舉個最典型的例子吧!

  如:飲料瓶子的容量,還有速食麵等小食品的凈含量,你可以仔細觀察一下,有些推出各種超值優惠活動的產品,裡面的凈含量會有所出入,數值上會有微小上下浮動,但是消費者很難發現。

  這正是利用了人的感覺閾限,實質是一種商家盈利手段,這是典型的心理學應用,比較普遍的存在於營銷產業鏈中。


不是實例,電視 創世紀 霍景良 泡 了一個女明星, 第二天早上,他給了明星一個空頭支票,讓她自己填。具體細節不是很清楚了。 我只想說,這個鏡頭和 小馬哥燒美元點煙一樣 很有畫面感。


購買的不是商品,而是感覺在奢侈品領域尤其常見。(以下以象牙製品為例)

象牙工藝品,構成物質與豬牙,牛牙無異。消費者購買象牙以此獲得象徵性利益:財富、權力等。

提醒: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寫了一堆,發現和題主問的不一樣,刪了。
另,我怎麼發現問題和問題補充似乎有點差別?


天貓雙十一


健身年卡

絕大多數消費者購買的是對自己美好肉體的想像。。。


贊贊贊贊


有道理,長見識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保護動物 保護大自然!


推薦閱讀:

怎樣找到並抓住種子用戶?
快消品行業如何讓對手學不會?
如何系統分析消費者的購買決策過程?
為什麼李伯清不能像郭德綱周立波一樣紅遍大江南北?
盲測能僅憑味覺分辨可樂、雪碧與芬達么?

TAG:市場營銷 | 心理學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