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為什麼會感到一些文字是「肉麻的」?
比如我常在豆瓣上看到一些人寫出的東西,乍一看就起一身雞皮疙瘩,細看又找不出什麼問題,甚至還挺有美感的,但還是令我渾身難受,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
1.具有什麼特徵的文字會更容易令人感到「肉麻」?
2.為什麼人會產生「肉麻」這種感覺?原理是什麼?
我們已經很少使用「肉麻」表示皮膚麻癢的含義了。尤其在形容文字「肉麻」的時候,通常意味著不舒服,隱隱的有一種噁心、不安和恐懼,警戒的出現立毛肌的收縮。如果說前一種是青絲恰恰好撩動了心弦,那麼後一種就像是鑰匙划過易拉罐,尖銳而缺少包裹。我們主要談談後一種「肉麻」。
對文字內容,我們不會直接產生恐懼的體驗。這和看電影不一樣,看電鋸驚魂不僅僅會肉麻,頭皮都會嚇得發麻;看情色片會感覺到真真的愛撫,指尖拂過肌膚。文字不會觸碰到我們的鏡像神經系統,不論是麻癢還是恐懼,都是經過認知加工之後的體驗——先有的評價,而後是情緒知覺,最後才是肉麻的感覺。
肉麻的不安和恐懼感是如何產生的呢?這要追溯到文字在情緒中的作用了。在情緒知覺的過程中,學者們認為「語言」充當了背景。也就是說語言的存在是為了消除評價情緒知覺的不確定性,對感知到的情緒進行描述和解釋。這樣說太學術了,舉個簡單的例子:
他哭得很悲傷。
他笑得很悲傷。
兩句話的情緒都是「悲傷」。句一的「哭」是我們承認的悲傷的反應,這句話的「悲傷」很穩定。然而,句二的「笑」更多的是高興的表現,這就讓這句話的「悲傷」很不穩定,無法形成有效的情緒知覺和體驗,如果沒有後文繼續的補充,這句話實質上沒有帶任何情緒。
一般的文字不會將情緒表述的這樣直接,但是隨著背景(上下文)的鋪墊,我們會根據自己的經歷對文字蘊含的情緒產生預期。而這個時候,描寫和預期的相似度就會影響到我們對於文字本身(不是文字內容)的感覺。
a.如果描寫和預期反差巨大,而且比較真實的時候,我們通常會比較驚訝和好奇,情緒知覺有可能隨著描寫出現強烈的反轉。這是小說和戲劇常見的套路。
b.如果描寫和預期反差巨大,而且不太真實的時候,我們通常會感到詼諧或好笑,情緒知覺滑向不確定。段子手通常採用這種手段。
c.如果描寫和預期比較一致,而且非常真實的時候,我們通常會感同身受,情緒知覺進一步穩定和深入。好的散文會運用這種方式釋放情緒。
d.如果描寫和預期比較一致,而且不太真實的時候,我們通常會比較無奈,通過前文建立起來的情緒知覺預期逐漸瓦解。大多數人的寫作處在這種水平。
e.如果描寫和預期比較一致,而且真實度在一定水平的時候,我們會格外注意到與真實的差異,從而產生不安和恐懼。很多自詡文筆優美、文藝而憂鬱的寫作者寫出來的通常是這樣的。
感覺是不是和某些理論有些相似?就是大名鼎鼎的「恐怖谷」理論。在越接近真實的時候,我們越有可能對目標物和真實面孔之間的差異產生高度的警覺,提醒自己目標物並不是真實的人,我們需要調動更多的認知資源去提防。對於「恐怖谷」理論的解釋之一,就是「連鎖悖論」和對範疇邊界的認知資源投入。那麼在情緒知覺上,也可能出現類似的現象,由於情緒是我們對環境的直接反應機制,似是而非的情緒知覺通常意味著巨大的麻煩,對於文字的不安和恐懼就可以理解了。
在我們讀充斥了體驗的文字時(讀論文時肯定沒有),我們的情緒知覺會被調動起來,會不由自主的預期這段文字表達了什麼樣的情緒。如果這段文字的描述和真實的情緒體驗非常相近,但是過於精準、具體而且機械(程式)化,會造成我們對情緒知覺深入的反思和警戒,從而產生不安和恐懼的感覺。如果這種感覺高頻率的反覆出現,我們的立毛肌會保護性的收縮,以維持抵禦環境風險的能量。這大概是某些文字讓我們感覺肉麻的主要原因。
這同樣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並不會對文字產生肉麻的感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對文字不太容易產生情緒知覺,對他們來講讀散文和讀論文並沒有多大的區別。也有可能是因為他們對於真實描寫的容忍度比較高,對一些略顯矯揉的片段並沒有那麼多關注有關。總的來說,如果一段文字能讓讀者感覺「肉麻」,至少這段描寫還沒有偏離太遠,只是缺少些真實的生活體驗而已。
謝邀 @劉柯 。
1.還沒進入,就假裝高潮。
2.描寫得過度誇張和修飾,讓人情不自禁地感覺彆扭矯情,有時候甚至想替作者感到臉紅。感覺與兌了香精的果汁高度驚人相似——滲人。
比如:
習慣了一個人站在天空下,習慣了一個人在寂寞抑或是無聊的時候微微的仰起頭,以四十五角仰望天空,習慣了一個人在看著那廣闊得可以包容一切的天空時,默默等待淚水眼瞼劃落……
好的句子,應該是看起來平白樸實,實際上一想想,深遠而綿長,最好再加上:簡潔而有力。同樣是表達憂傷,請看下一句: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還比如: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1、不在同個語境or狀態下。你的心在赤道蔓延,而我的心在北極冰封未醒,這樣一種狀態。
2、作者本人的不真誠。有些文字撲面而來一股功利味,它的目的論相當明確,就是要你感受到美/華麗/與眾不同etc。一種秀才華秀文藝的近似於猥褻的賣弄。
3、欠缺個人特色東拼西湊的文字,過於濃重的模仿,東施效顰。缺乏屬於自己的,完整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無法在文字中保持一脈相承的思考和探索,帶不出獨特的個人氣息。容易有流於表面的媚俗。
自然的,本質的,才是可被接受的。
在沒有足夠鋪墊的情況下,高密度地使用表達情緒的詞語(包括飽含情感的修飾詞),導致讀者不能即時進入作者意境。
因為平常人們不這麼說話。
因為詞藻太過浮華,反而掩蓋掉了其中的真實情感,讓你覺得看上去特別虛偽、不真實。
但也有時候,太過肉麻可能是因為其實很真善美,而我們現在卻反感或羞於做的事情,比如一個小孩對母親大聲說我好愛你,而母親慈愛地抱住他,這一幕如果出現在熒幕上,會讓你覺得特別假。如果有那種「對父母大聲說我愛你」的活動,很多人都會覺得很肉麻,不好意思這麼做。所以說肉麻其實也是表達抵觸和不想面對的一種消極情感。其實那件事本身很正常,很好,只是你不敢那麼做,或者說你內心深處,為做這件事感到羞恥罷了。
拋磚引玉談一下我的感受,同題主一起等大神解答。
我想了下自己閱讀後覺得肉麻的情況有三種:
1.關於人物語言行為的描述。通常我會因為「代入感」覺得肉麻。。
例如(我隨便找了下,可能不是太典型)瓊瑤阿姨《卻上心頭》裡面,女豬腳報復男豬而裝病,男豬心急如焚時候的一段:「他忽然住了口,只是盯著她看,看了又看,然後驀然間俯下頭去,熱烈而狂喜的喊:"原來你是裝的!謝謝天!我快被你嚇死了!現在,我們扯平了,扯平了!好不好?"」
什麼熱烈而狂喜,加上急沖沖說的那些話,腦子裡不知不覺就腦補出一個……老婆奴……的形象,而且這種愛情故事讓我一不小心就把男朋友的形象ps到主人公身上,我既幻想我男票和我像美好的小說主人公一樣純情痴纏,又受不了巨大反差。這種抑制不住地將身邊能想到的人物形象/素材填充進角色里的代入感引起的肉麻是我大部分閱讀過程中渾身雞皮疙瘩的首要原因。。
2.純粹的文字描寫,但是用詞太風騷,尤其是通感修辭讓渾身的感覺器官奇怪地運作。
比如《荷塘月色》裡面,「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答主鄙陋,沒什麼文學造詣,只能舉舉這樣中學生的例子,領會精神……),清香和歌聲,讀完了感覺香到耳邊,癢到心裡,軟綿綿的麻酥酥啊。還有《滕王閣序》中,「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如果說本該是靜態的風物,被這樣一些通通流動起來,這種激活了色聲味感官的文字也會讓我不由自主地顫慄。
3.灰常有節奏感的句子,讀起來好像會引導心跳一樣,讀著讀著就一身疙瘩。
比如「摩擦、摩擦,似爪牙,似魔鬼的步伐」……比如「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大概我的點太怪每次讀歸去來兮辭前面六個字一句的地方會心跳加速,尤其到這句有了疊字的時候,總覺得很帶感啊……)
我自己大概是醬紫情況,不知道其他人是怎麼樣的,僅供題主參考+拋磚引玉等專家解答~手機碼字帶來的閱讀不便請包涵。
不在同一個心境上 且與印象中的人不符。
你說的是「紫薇,我想你想得好心痛」這種話嗎?
這說明你讀到差的文章了
因為不是對你說的
無病呻吟博人同情
其實應該叫羞恥感,裡面玩的是羞恥play
總之看小說出現肉麻一般是劇情是自己預期的,對我揍是愛看小說的童鞋^?_?^
單身狗經常會有的感覺~
沒有肉麻 只是拿來形容噁心的一個詞語而已
情緒代入~~~
在不合適的場景或意境里被過分表達出來的情感被不相干的自己聽到或看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