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心理諮詢界的主流是精神分析嗎?

對精神分析的內涵討論見此問題: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450567
如果是的話,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一現象?國人對精神分析的誤解有多深呢?


我所了解到的心理諮詢與治療流派/取向的主流是:

  1. 心理動力性取向(由傳統精神分析延續發展而來,拋棄了經典精神分析的一些觀點比如對性驅力的過分強調,增加了新的關注內容比如客體關係);
  2. 認知行為取向(認知治療和行為治療的結合,有時單叫認知治療其實也包含了行為治療的內容);
  3. 人本主義取向(原來可以算是一種單純的取向,但現在成為一種心理諮詢與治療的基本態度融入了各個流派之中);
  4. 以上算是心理諮詢與治療的「三大勢力」,家庭治療則被稱為心理治療的「第四勢力」,用家庭環境與關係的視角來看待個體的心理困擾,很多時候也是和多個家庭成員一起工作。

也可以參考國內最著名的心理治療培訓項目「中德班」,其內部就包含「心理動力(精神分析)」、「認知行為」、「家庭」三個小組(現已基本分為三個獨立的培訓項目)。

引用@清流 在http://zhi.hu/Gv3f的評論:

關於精神分析在心理治療中地位的問題,因為我人在美國,所以說一下我在美國這邊看到的情況吧。感覺國內早期引進心理諮詢的一批人可能對當前國外業內形勢缺 乏了解,想當然地將精神分析作為心理治療的主要理論和技術引進,導致國內精神分析泛濫成主流(另一個貌似正在泛濫成主流的是存在主義流派,主要原因是譯著 多),也造成了國內一些人對心理治療國外形勢的誤解。其實美國的心理治療是以認知行為療法為主(佔70-80%),即使是臨床派也講究evidence- based practice,而精神分析療法的實證極其薄弱(也就是說其缺乏臨床上有力的統計學論證,不要說學院派的實驗要求,連臨床派clinical trial的要求都達不到),所以經過2、30年式微過程,現在市場份額已經被擠到百分之十幾了。而且美國的心理治療並不是傾向於自我修復,而是以控制症 狀和保障社會功能為首要目標,療法以短程、結構化、操作性強的為主,一般臨床心理/心理諮詢教育和實踐多以認知行為療法為基礎,其他療法可以作為輔助。精 神分析的一些經典概念,比如移情、投射、阻抗等等雖然在心理治療中仍然被廣泛應用,但這主要是因為這些名詞對心理治療中出現的一些普遍現象描述比較到位, 就沿用下來;至於精神分析本身的理論假設、價值取向、乃至其中一部分技術則不在沿用之列了。
當然,這種認知行為為主的機械化取向究竟好不好就是另 一回事了,業內也有不同觀點,臨床心理學和精神醫學出身的一般推崇認知行為取向,心理諮詢出身的支持機械論的相對少,但美國當代的心理諮詢作為對立於認知 行為基石的主要還是人本主義,而不是精神分析。另外,稍微廣泛點說,雖然精神分析在美國實在是被擠兌得不行,不過在歐洲,尤其是德國(弗洛伊德)和法國 (主要是拉康派)還挺有市場,畢竟文化背景吻合……但在中國大行其道,除了恰巧成了第一個進入市場的流派自動佔有50%市場份額以外,實在想不出其他原因 了……


不論國內還是國外,精神分析理論都不是心理諮詢界的主流療法。
一方面精神分析理論過分強調性本能,把個體幾乎所有的慾望都歸結為對性的渴求,在心理諮詢領域是難以轉化為有效的治療手段。
另一方面,行為主義理論因為操作的簡便和療效的顯著,在全球都是主流的心理治療策略。不論基於何種理論的心理諮詢方法,都不能迴避行為主義的手段。
在現有的心理諮詢界,鮮有諮詢師會強調精神分析理論的治療方法。


昨天比較忙,謝邀

  • 國內的心理諮詢界現在主要的方面的不是某一派別而是多個派別綜合運用,行為 認知 精分 感統 焦點 意象對話 團體等等統一使用。但是在這個裡面使用的頻率最高的還是行為認知的方法。

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現在國內的諮詢更多的是偏向在學業問題的解決,婚姻問題的咨 詢和家庭教育方面的問題。這是現在諮詢主體最大的來源也是主力軍。
下面說到精分。

  • 我不知道在其他城市的情況是什麼,在西安我參加了幾次精分的全省全國還有幾次對外交流會,發現的問題就是即使是現在的精分也是在努力的融合其他的流派的東西,為了可以更好的更快的結束一次諮詢,更多的人是喜歡用多種方法融合一起來,用精分去精準定位,然後用行為或者認知定向爆破,最終再用焦點或者其他短程的諮詢方法夯實基礎,這樣一次諮詢不會耗費太長的時間還可以收到不錯的效果。純粹在研究精分和使用精分方法的人也還是有的,不過精分已經不能再在中國的諮詢界立於主導的位置,因為這個時代已經不同於原來那個時代的哲學觀念,現在是後現代哲學觀念橫行的時代,是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盛行的年代,像精分這樣耗時長,見效慢的方法勢必面臨著被轟下「高位」的局面。這也就是現在精分的局面,尷尬之中求存。
  • 至於國人對於精分的誤解。只能說太深了,也太膚淺。國人對於精分的統認知就是:「釋夢,神秘「再多點就是」性本能,讀心術,潛意識,幼年陰影「等等這是對於精分非常膚淺的認知,而這個不能全怪普通大眾,要怪就怪社會的宣傳本身就是偏頗的,社會上有太多的書是在鼓吹看了之後可以數秒讀心,還有什麼每天學點精神分析讓你自己更了解自己 當然還有每天學點釋夢讓你成為大師云云,這些都是對精分的負面宣傳,讓人們更多的認為精分是一門」神學「也就直接導致了更多的人見到學心理的第一句話就是:」你能知道現在我想啥不?「(我是相當不爽這句話)·而且國人對於精分背後的歷史文化的形成十分的不清楚,這也是造成誤區的一個很大的因素。

如果還有其他的問題,可以一起再討論~我暫時只能想到這麼多


抱歉,樓上所言精神分析強調性這一觀點我不贊同,那是大失偏頗的說法,精分早在榮格時代開始,就已經和性壓抑分道揚鑣了。
拋磚引玉當代精分領域的幾個一級辭彙(弗洛伊德時代是力比多,或者性,或者大家現在認為的精分只把問題歸結到性):
1)力比多(古典精分);2)攻擊力(古典精分);3)自戀(自體心理學);4)關係(客體關係心理學)
精分主要是研究個人潛意識的學說,潛意識的內容因為防禦機制的存在很難被人察覺,由此,可想而知,那些沒有廣為認知的事情被人聽聞是件多麼可怕的事情,誰會坦然接受呢?就像是當年哥白尼發現日心說,好多人都恨不得把他燒死。
同時,精分的治療方式也並非是挖掘童年創傷,一切治療都是為了活在當下,即使是討論童年,也是涉及當下的體驗的。
最後總結一句話來說:精分在中國的不適用,正如國人自己都不待見本土文化,急躁、功利,老想著短平快,那是當然會是快狠準的療法大行其道了。


抱歉,回復晚了。
國內的心理諮詢,精神分析不算主流。精神分析的龐大體系不是專業的研究者,很難吃透,多數人只是斷章取義,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這裡我不想對精神分析給予什麼評價,任何一種理論體系都有時代的背景,以今日的眼光看待過去的東西,單純的批判也沒有什麼意義,認識到局限性即可。但精神分析作為心理學的第一勢力,以及對於整個20世紀各個學科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
因為在高校,接觸到的諮詢群體也較為單一,在技術的應用上,我覺得認知行為療法更為普遍。甚至在整個心理諮詢業也很普遍。翻看一下國內的心理諮詢師培訓教材就看得出。但也不能忽視精神分析在心理諮詢中應用,例如,移情、防禦機制等。從趨勢也可以看得出,單一的技術、方法市場已經很小,多是博採眾長。從諮詢時程、諮詢效果評估看來,多種方法的融合更有優勢,起碼在中國本土很有市場。
至於你提到的對精神分析的誤解,不只國內,從精神分析誕生之初,爭議就是隨之而來。大概正如某位評論家所言,精神分析在兩個方面(性慾、潛意識)挑戰了大眾的神經——我們自以為是的道德和理性。


我本人在奧地利學習心理治療,家庭治療取向,但是因為奧地利精神分析比較流行,我對精神分析了解一些,也跟過佛學大師學習禪宗和唯識學,當然對於佛學只是理悟透了而已,對名相是好多都不記得了。我個人在治療當中使用很多精神分析的假設,但是使用家庭治療的技巧,禪定的心法。

我在奧地利遇到的大部分的大牛治療師都有佛學背景,有許多也玩氣功,中醫什麼的。他們當中的許多人過去學的精神分析,人本主義什麼什麼的,後來又轉投佛門某大師門下,然後搖身一變,創立了自己的學派。我就覺得心理治療這個事是一生的學習,我們也很難把一個治療師定義成什麼什麼學派的治療師。


不是主流。
精神分析是人格心理學中人格理論的六大理論之一,並不是表面的分析人的精神世界。創始人弗洛伊德是在治療很多神經症患者時發現:神經症患者的病症只是表象,其背後潛藏的動力才是病因。並由此推論:人的任何行為都有潛在的動因,人性的深層是潛意識。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強調性本能,人的幾乎所有本我行為都是為了獲得性滿足。同時,弗洛伊德將人格分成三個部分:本我(無約束),自我(現實約束),超我(理想自我、道德力量約束),這三個部分相互影響相互協調。若失調就會產生神經症。這樣一來,精神分析理論就變得很複雜,更重要的是,如上述回答中提到的,性本能論無法轉化成有效的治療和寬慰手段。
因此,心理諮詢界的主流不是精神分析。


如 清流所說,精神分析不是主流。

但在大陸,精分(動力)取向的諮詢師占多數。但這些人中間接受過比較完整的某個精分流派訓練的比例不高。


常常有人批判精分諮詢師亂下結論,但這個在精神分析中也稱之為野蠻分析。。。。大部分精分流派是很沉默的。。。。


接觸過一些。感覺國內心理諮詢界比較混亂吧。沒有嚴格的流派區分


精神分析早已被改頭換面。
一個分支叫做心理動力學治療,一個分支叫做依戀理論,還有很多分支就散落在發展心理學和人格心理學,普通心理學當中。
如果把這些分支聚合起來就是相當紛繁複雜的一個「大理論」,包括與現在精神病診斷不同的,「心理動力學診斷」,包括對情感與記憶的交互作用的描述,對幻想的描述,對人格發展,人格結構和動力,人際關係,家庭關係的描述,其完整性是行為主義,構造主義所給予不了的。並且對文學和電影等藝術的「滲透」也相當明顯。
現在神經科學也在加緊對精神分析的實證,我個人認為理解精神分析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有對精神病人的觀察,對兒童的觀察,自己的不斷體悟,才能「看到」精神分析的精彩。
至於「移情」「阻抗」等概念仍然被沿用,可以看到精神分析在臨床描述當中的精準,至於不精準的部分也在百年之內得到極大的豐富和修正。
推薦從霍妮的書開始看起,大多數人僅僅是知道精神分析在課本上的名詞解釋,並且批判精神分析比學習精神分析更能彰顯自己「理性」。


還有,不贊同精神分析提前佔領市場的說法,精神分析自有其魅力所在,如果說提前,民國時期就已經有人開始研究弗洛伊德了,高覺敷老先生也是有很深造詣的。


這浮躁的社會,是一個「寬度重於深度」的年代,所以心理諮詢也越來越膚淺了,怎麼說呢,如果用旅行去比喻心理諮詢,精神分析就是深度游,在一個地方一直呆下去,把風景都看透,認知行為就是走馬觀花。。。人們時間、資源有限,自然看風景看到吐的旅程是難以受到歡迎的。
怎麼說呢,感覺國內的主流比較混亂,帶點認知,帶點行為,又有點存在主義的思潮在裡面,不過說起來。。。精分真的是好東西。。。。


從性意識去分析,中國民俗學上也有此支流,不過不被重視罷了。西方的精神分析,有正式引入到中國嗎?49年之後不太明白,之前只有半文學半心理學的學者去觸摸精神分析,未有大師級人物的出現啊。

當今,從性壓抑去分析還會有市場嗎。政治風暴中的異常行為等精神疾患,若從傷痕,心靈創傷的切入口,細細追究起來,恐怕脫不了歷史解釋的囚籠。試想若將歷史批判,文革一鍋煮的話……


在國內幾乎沒有幾個人有資格被稱為精神分析師,請問這個問題怎麼會成立的?


精神分析是心理治療的基礎。

精神分析很難學。

國內的心理治療剛剛起步,多數人只打著精神分析的幌子而已。


精神分析。認知行為。支持性治療。三分。

實際角度來說身邊精分的諮詢師比較多。。。


我是一名業餘愛好,心理學圖書銷售員,別的不說,國內國際很多心理學教育學大家都是從精神分析開始的,有爭議才能體現它的價值,矛盾出現問題,問題產生價值,永遠都是不變的真理,精神分析給我們的也許不是一種治療的很好手段,但它是一把放大鏡,看清很多東西。也有比較牛的人直接跳過問題,如艾瑞克森之類,但有幾人呢?不管是家庭治療還是完型還是別的,很多也起步與精神分析,現在的精神分析已經不是弗洛伊德時期的精神分析了,經過拉康、克萊因、溫尼科特,比昂、科胡特。。。。等持續的努力,再也不需要長時諮詢也能解決問題,學過都知道精神分析裡面的治療設置多麼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怎樣去打破設置,背叛就是等於成長,諸多流派才能夠產生,我相信天才一般的弗洛伊德肯定已經預見現在的心理學了,他心裡其實應該是很高興榮格,阿德勒等徒弟的自立門戶,這就是精神分析的命!
關於認知療法,其實也是一門很有用的學科,它的存在,讓很多人看得起心理醫生,中國的窮人真的還是蠻多的,現在的認知行為療法也同樣不是以前的認知了,同樣融入了很多其他流派的東西,蠻系統的,因人而異吧!你不大可能拉一個人借錢來進行長期諮詢吧!耗不起,十次八次還是可以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心理同樣應驗此話!
很多流派的知識都需要融合,取長補短嘛!但是如果有心,專門攻一門也是不錯的選擇,但是咱們國內額條件真的太有限了!由於政府監管的鬆散,高昂的培訓費用,對心理治療的誤解,浮躁的社會讓心理學成為比娛樂圈更烏的圈了!


在國內沒有幾個符合標準的精神分析家,標準的是需要經過3-5年的個人分析,已經接受一段時間的案例督導,國內的大多都是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諮詢師,或者說是動力學取向的心理治療師。
在醫院裡面,大多是CBT,少部分有精神科醫生在做精神分析或者家庭治療。
精神分析作為一種主流的「幻象「,是因為在培訓中精神分析的培訓大行其道。但是培訓和臨床通常是兩回事情。


回復晚了,謝邀。上面幾位的意見已經很全面了,精神分析太過強調 性 所以註定了在目前這種社會主流文化和價值觀念下,無論國內,國外,它都無法成文主流


謝邀。回復晚了,看了以上諸位的解說我有點班門弄斧了,不過我比較贊同陳子騫的說法。「不論國內還是國外,精神分析理論都不是心理諮詢界的主流療法。」他是以弗洛伊德的解析角度看待問題,精神分析強調本能,就是弗洛伊德所說的性,把萬事歸結於性,這點是普通大眾所不會接受的。他們主流側重的事在於具體的事物,比如說婚姻里的不和諧,工作壓力的困擾,這些心理諮詢師都會一一具體的分析以及具體的解答,而不是通過歸結於精神分析,說對方的最原始的本能除了問題。所以心理諮詢的主流並不是精神分析。


推薦閱讀:

對於有童年創傷且人際關係敏感的人有哪些實用小建議?
由失戀產生的性情大變怎麼辦?
怕死怎麼辦?
父親脾氣暴躁,不講道理,怎麼辦?

TAG:心理學 | 精神分析 | 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