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怎樣看待逃避心理?逃避傾向是可恥的還是無可厚非的呢?

鄙人逃避傾向嚴重。發生十分不想處理的事就睡覺看書寫字來逃避掉或拖延。這幾年越來越嚴重。時有醉生夢死之感。好像眼睜睜看著自己走進深淵。


建議你看看豆瓣上迴避型人格障礙小組的置頂帖子們:
http://www.douban.com/group/25679/
知道很多人遇到鏈接就逃避了,所以還是直接引一段:

直面內在的敵人
我們的勇氣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我們的恐懼也不是。也許有些恐懼來自你的親身經歷,別人告訴你的故事,或你在報紙上讀到的東西。有些恐懼可以理解,例如在凌晨兩點獨自走在城裡不安全的地段。但是一旦你學會避免那種情況,你就不必生活在恐懼之中。
恐懼,哪怕是最基本的恐懼,也可能徹底粉碎我們的抱負。恐懼可能摧毀財富,也可能摧毀一段感情。如果不加以控制,恐懼還可能摧毀我們的生活。恐懼是潛伏於我們內心的眾多敵人之一。
讓我來告訴你我們面臨的其他五個內在敵人。第一個你要在它襲擊你之前將其擊敗的敵人是冷漠。打著哈欠說:「隨它去吧,我就隨波逐流吧。」這是多麼可悲的疾病啊!隨波逐流的問題是:你不可能漂流到山頂去。
我們面臨的第二個敵人是優柔寡斷。它是竊取機會和事業的賊,它還會偷去你實現更美好未來的機會。向這個敵人出劍吧!
第三個內在的敵人是懷疑。當然,正常的懷疑還是有一席之地的,你不能相信一切。但是你也不能讓懷疑掌管一切。許多人懷疑過去,懷疑未來,懷疑彼此,懷疑政府,懷疑可能性,並懷疑機會。最糟糕的是,他們懷疑自己。我告訴你,懷疑會毀掉你的生活和你成功的機會,它會耗盡你的存款,留給你乾涸的心靈。懷疑是敵人,追趕它,消滅它。
第四個內在的敵人是擔憂。我們都會有些擔憂,不過千萬不要讓擔憂征服你。相反,讓它來警醒你。擔憂也許能派上用場。當你在紐約走上人行道時有一輛計程車向你駛來,你就得擔憂。但你不能讓擔憂像瘋狗一樣失控,將你逼至死角。你應該這樣對付自己的擔憂:把擔憂驅至死角。不管是什麼來打擊你,你都要打擊它。不管什麼攻擊你,你都要反擊。
五個內在的敵人是過分謹慎。那是膽小的生活方式。膽怯不是美德,而是一種疾病。如果你不理會它,它就會將你征服。膽怯的人不會得到提拔,他們在市場中不會前進,不會成長,不會變得強大。你要避免過分謹慎。
一定要向這引起敵人開戰。一定要向恐懼開戰。鼓起勇氣抗擊阻擋你的事物,與阻止你實現目標和夢想的事物作鬥爭。要勇敢地生活,勇敢地追求你想要的事物並勇敢地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非常同意樓上匿名用戶關於「無力感」的回答,在此感謝、借鑒並發揮一下。
首先要明確的是,逃避不是什麼罪大惡極的東西,逃避只是一種行為選擇,它本身不是貶義而是中性。
人本身都有自動調試自己的身心進入一種「滿足模式」,或者說白點,人總會傾向於調節地讓自己舒服一點。
我不知道別人,但我本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愈發明確的是,我可以在一個相對合理的時間段內讓自己處於「不舒服」的狀態去做一些我認為正確的事。但我絕對不可能讓自己長時間以不舒服的狀態做哪怕是絕對真理的事情。並且近些年當我意識到人生的真諦就是當下的幸福後,這個時間段越來越短,噢對了,我現在幾乎不會做任何讓我不舒服的事情,一分鐘也不。
說到這裡,逃避其實很簡單,它無非就是一種讓自己相對舒服的行為。而且在不傷害別人的情況下,這種行為完全無可指責,因為人生的意義本來就是讓自己儘可能從容些、舒坦些,時刻有積極情緒相隨。
這個問題從這裡就開始轉化了,大部分的世間人更想知道的是「如何既讓自己從容、舒坦,還能夠做所謂正確的事情?」
這個課題就很牛逼了。
這意味著,我既跟著世俗中主流認可事務的步伐,我還能時時刻刻大歡喜。(這是我最痴迷的研究目標,希望有心得的同仁私信交流)

--------------我是偏題王--------------------------------------
好了,說偏了。還是說逃避吧。
逃避根本原因是無力。當你無力去從事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時,長期的不舒服狀態會讓你不自覺地去迴避它。
而無力並不可恥,很多時候我們想做好一件事而不得時,原因是很多的,外在條件、工具與技巧的缺乏、系統的方法論尚未出現、當時的心智水平發育不足、與生俱來或後天不經心養成的糟糕習性,甚至是基因缺陷,都會造成無力感。最重要的是,在這個問題上的個體差異是十分顯著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很贊同,不要去和別人比,一定要和自己比,因為人和人與生俱來的東西和後天面對的環境、條件等太不一樣了,基本沒有可比性。當別人一上手就遊刃有餘的時候,你的無力感除了打擊自己的自信外,還能做什麼?儘管這種無力感是那麼的正常。
原諒自己,原諒你的無力感,原諒你的過去。
到這裡,我可以公開為逃避進行辯護了。其實她是一種保護機制,她讓你對暫時沒有條件解決的問題進行擱置,讓你的精力得以保存,而不至於在長期「不舒服」的狀態中消磨殆盡。其實你心裡很清楚,你對「正確事情」的關心從來沒有真正中止過,保護機制把這些事情留給了潛意識,它在等待一批條件的成熟、一些機會的到來、一絲啟發。
近些年我明白這個道理後,狠狠地檢閱了一遍從小到大經歷過的想做但當時沒做好並後來一直沒有信心且迴避做的事情,以一個現在認知水平的我,下了若干功夫後,戰果是激動人心的。
好像回答完了,又好像沒有 ~Anyway,喊句口號收尾吧~
愛你自己,發掘你自己,他是你的唯一,也是你的目的。


上面的答案快兩年了,承蒙留言評論,寫點新東西。因為蠢,不會畫分割線了,湊合看。
給你講一個我自己的故事。當年剛準備考托福的時候,我對自己的英語水平還是很自信的,在完全不了解托福內容的情況下,腦子裡就有一個聲音「老子怎麼著也得弄到110分吧」,臨到最後一個月才弔兒郎當開始看真題的時候,傻眼了,完全不是那麼回事。於是開始焦慮地準備,到了最後一周時,發現無論如何也拿不到110分了。這裡出現了我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轉折。按照我原來的操性,去他媽的,不考了,下次準備好了再來,下次一定準備地棒棒的,一舉秒殺。正如我在其他事情上一貫的傻逼作風,玩遊戲開局不利,那就重新開始馬上再開一局;今天起床晚了,原定的學習計劃完成不了,那今天就去娛樂,明天絕對起早床開始做;今天有急事,沒有那麼多時間完成每天一小時的跑步任務,那就算了,明天再跑。這些事情傻逼在,一旦結果可能沒有預期那麼好的時候,我乾脆連這個結果都不要了,完全逃避掉這件事。我只能接受完全沒有風險和瑕疵,一切都在預期中,全部在我控制範圍內的安排。但是在那次準備逃避掉托福考試的時候,忽然有一個閃念「首先,你去考;其次,拿不到110,你拿到60分,我就給你慶功」。於是我去了,結果雖然沒有110,但也遠比我以為的好得多。對於你的留言我想說,你努力肯定是可以學好的,但也許一下子不會有你想像中的那樣好,因為學習能力沒辦法一下子提高。所以,要解決你學習上的逃避行為,關鍵就要找出你腦子裡跟你耳語的那個信息是什麼。你好好想想,他是不是悄悄給你潛意識下了個命令「只要你努力學,你就得達到XXX程度」。把他拎出來,跟他談判,告訴他以你現在的水平,在某個時間段內只能達到XX程度,而且這並不丟人。強硬一點,你才是生活的主宰,不是那個莫名其妙給你下命令的聲音。所以以後類似的事情,就都有解決方案了,遊戲開局不利,大不了就是輸嘛,難道你還不能輸一局嗎?起床晚了,那就剩下的時間能幹一點是一點,總比不幹強。今天有急事跑不了一個小時,難道你就不能接受半個小時?實在不行就地做幾個俯卧撐嘛。當你接管了生活的控制權,就會發現,在自己的控制力範圍內,總是可以進步一些的。找准了定位,破除了迷信,就再也不用逃避了。


-----------------------------------------------------------------

「逃避」是可恥、並且無可厚非的。

是的,為什麼非得是二選一
為什麼不是既有「可恥」的部分、也有可以被理解的部分?

當提問是以這樣一種非此即彼的方式表達出來的時候,問題的焦點似乎並非是「逃避」,而是——衝突

提問的目的是解決「逃避」這個「問題」嗎?——不,恰恰是以探討「逃避」,來逃避「衝突」
這種狀態。

一直揪著「逃避」不放,恐怕解決不了問題——因為自己內心對待它的態度本來就是衝突的,按倒葫蘆起了瓢,循環往複……

如果嘗試從「衝突」切入,會不會有所不同呢?
處在衝突的陰面時,想偷懶時就偷懶;
焦慮得受不了了,又跑到衝突的陽面,逼不得已要幹活時就幹活;
僵在中間進退不得時,就呆在原地衝突個夠,堅決不允許自己做決定!
……
總之跟著衝突的力量,充分經歷、體驗、允許自己在衝突中搖擺……

如果能看到、承認自己的衝突,並且帶著這種狀態、而非跟它對抗著去行動、去生活,估計你會發現:
那個叫「逃避」的問題,忽然就無影無蹤了……


我一直覺得逃避是個相對的東西,從不舒服的A狀態,轉換到相對舒服是B狀態。
這是人惰性的本性。

只是很多時候A狀態牽連著許多自己放不下的東西(比如鬧矛盾的家庭),或者B狀態維持不了太久(比如遊戲),這才會被人說是逃避。

如果真的可以徹底放下A(比如辭職),選擇B(比如間隔年),應該就算不上逃避了。

這個社會都一個勁的說大家要面對問題。我總覺得其實有勇氣徹底放下問題,也一樣是解決辦法。怕就怕覺得放下不好,又無法面對,乾脆夾在中間,自己情緒也多,還帶著情緒污染的中間狀態。


應該是內在動力未喚醒的結果


逃避是因為無力。
譬如知乎上的噴子在評論里亂噴的時候,許多人會選擇拉黑。表面看起來似乎是為「眼不見心不煩」,實際上只是無力招架,而自己的內在能量又不夠強大,沒有辦法淡然處之。梁編說他可以如此溫和地對待就是因為他自戀。從這調侃與自嘲中也能讀出一個人的境界與氣度來。如同一樓有隻猛虎,和它對峙的人緊張萬分如臨大敵,只因其站在一樓,而如梁編般啞然失笑的人所立足之地起碼二十樓,倘若真如此,再龐大兇猛的老虎都只是渺渺蟲豸而已。
我們總會為自己的逃避找各種各樣的借口,並且深以為然。私以為,逃避就是無力,而讓自己不再逃避的方法,就是讓自己有「力」來面對的方法。
找到無力的原因,是什麼讓你感到束手無策。而究其本質,多是小我(ego)作祟。看透問題背後小我的真面目,或許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
不用逃避來餵養小我,不用逃避來助長怯懦。最重要的是,不逃避自己心靈的老傷,撕開癒合得不好的傷疤,然後好好整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以上絕對不是雞湯。昨日關於這箇舊問題的思考。


我覺得,只要多以結果導向的思維去考慮「假如我不逃避並把那件很不情願做/很害怕做/很擔心做不好的事情完成了」之後的結果,並且想像這個結果給自己帶來的滿足感,並回憶過去記憶中自己通過完成這種目標而真切具備的滿足感,從而去推動自己「不迴避」、「馬上做」,那麼只要再成功積累一兩次順利解決事情的結果經歷,並且那些結果確切地給你積累了更多能促進頭腦分泌大量多巴胺的「滿足感」,或許,就可以逐漸解決這個問題了。


逃避這個詞語久了就會和自卑連在一起,但是我們都曉得自卑是個貶義詞,所以逃避是問題,逃避的近義詞有哪些:恐懼,自暴自棄,無所事事,無聊,空虛,自卑。所以第一步我覺得要克服恐懼感,恐懼會讓人變得沒主見,想唱就唱,生命來之不易,人生來是為享樂的,所以開心點,別內心糾結。我覺得人還是得自私點好,別顧忌太多,自己開心就好,本來就是弱肉強食


就像是站在一條路上,因為遇到障礙而不願意前進,因為未知的恐懼而不願意去選擇另外一條道路。結果乾脆站在原地,一直站著,以為這樣就可以不用做任何選擇,永遠逃避問題。
但是,回頭看看,現在的不如意有多少是因為曾經的逃避,現在還剩下多少的問題留給我做選擇。我很害怕,總有一天,連做選擇的機會都失去,因為那時已經退到無路可走的角落,獨自面對自己給自己設下的一層層禁錮。
所以在還有機會用來面對的時候,再也不要逃避了。


過去二十多年,我被這個東西害死了,直到現在還會潛意識裡去逃避,


其實是害怕挫折,實際上,沒有多少人能一次突破困境,但是不要放棄努力,就像遊戲通關,死個幾十次把所有的雷都踩了,怎麼也就過了。


= = 不是人皆有惰性么


大概我就是典型的喜歡逃避的人
總是刻意的不打開SNS,不想面對事情
總是想最直接把事情完成,所以很不喜歡商量和妥協

短暫的逃避無可厚非,事情總是要解決的。
最多帶著煩惱睡一覺,一早起來打開SNS還是爆炸。

事情容得你逃避,那真的已經夠好了。當被逼著現在,馬上面對的時候才會知道能逃簡直就是福利。

分分鐘想直接消失倆月。但是現在的每一件破事都是之前自己找來的,或者接受的。但是,真TM就是有人老磨嘰兩邊也都不妥協。
----------------
作死是病,得改。


明明明天要開會結果現在還在逛知乎- -
sigh,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總會有什麼東西逼你動起來的。


因為道德輿論審判
對很多事情上綱上線
強行劃分非黑即白
而事無絕對
又衍生出灰色地帶
聰明人懂得裝聾作啞
一絲不掛地招搖過市無覺他恙
你責怪他沒有羞恥心?
裹緊素衫地蜷縮桎梏惶惶不可終日
你鄙夷他矯揉造作?
進退維谷左右兩難
逃避無可厚非
總不能逼死自己吧
說學著去嘗試面對現實
不如說是放過自己
善待自己
祝好。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斯坦福監獄實驗?
網上流傳,對一個人的迷戀最多只能維持四個月,超過四個月就是真愛。有相關的心理學研究嗎?
如何瞬間用語言把陌生人變成熟人?
為什麼在公共場合里大家明明被影響到了,卻對影響公共秩序的人放任不管?
精神病人的存在一定是不利於社會發展的嗎?

TAG:心理學 | 心理調節 | 社會心理學 | 自我調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