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人性的貪婪和恐懼?


佛家有雲,心外求法皆為邪法。

交易是一個由內而外升華的過程,在國外將將交易提升至哲學層面是非常貼切的。

現在來說一下貪婪和恐懼,私認為貪婪和恐懼只是只是人類缺點的無理附加品而已。

你在上證2000點的時候入市,到了5000交易系統提示你可以離場了,你的主觀思想告訴你:什麼鬼交易系統,讓它去見鬼吧。明明可以大賺,結果上證用兩個月時間跌回2800。 這個時候你說你是貪婪的。

黃金今年最低在1046位置,你在這裡抄底了,後續漲到1080左右見阻,開始盤整,這個時候交易系統告訴你,這裡雖然是盤整但是還輸屬於中期上漲。但是你的主觀思想又說了,讓交易系統見鬼去吧,沒見過盤整那麼久趨勢不改變的。所以你出場了。現在黃金1280美元高點了。你說你恐懼了。

以上兩個例子真真正正的在我朋友身上發生過,其是某啤酒品牌市區代理,年入據說百萬左右。實業風生水起,但是玩交易。。。。。

在我們對市場進行交易的過程中,對於影響交易績效的心理因素會有很多直觀感受和客觀理解,並且可以感覺得到自身對於影響交易的心理因素掌控不足等等。在我們入市之初,會通過不同的渠道學習到很多交易經驗、實踐理論。都知道恐懼和貪婪是交易過程中的大忌。但是單單從恐懼和貪婪這兩個說法來看,對於市場、對於交易形容的都較為膚淺和單一化,恐懼和貪婪並不能完全描述交易時心理因素。絕大部分的書籍、視頻、講座等等都在一次又一次的強調對於行情的把握,卻會在不同程度上忽視心理因素對於交易所造成的決定性影響。


談到貪婪和恐懼,最先需要認知的是兩點:

其一、貪婪和恐懼情緒在交易時是存在的,但只是涵蓋了心理因素。

其二、很多對於恐懼和貪婪的說法都存在不可證偽的特性,相當於空對空的概念,毫無研究意義。正因如此,對於恐懼和貪婪的判斷主觀色彩非常濃厚。用另外一句話就是:事後諸葛亮,事前豬一樣。


我們在進場的時候經常會遇到一個例子:在低價買入,漲到一個相對盈利的位置市場開始盤整,這個時候出還是不出?有人會說出、有人會說不出。當你出場之後價格上漲了,你會說自己恐懼了,當你沒出的時候價格下跌了,你就會說自己貪婪了。看,恐懼和貪婪沒有任何標準性的說法,都是針對結果給了自己一個自圓其說的判斷而已。虧了就是恐懼和貪婪,賺了就是謹慎和堅定。

其實在交易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為自己樹立一個明確和客觀的標準。嚴格執行這個標準是謹慎、是盈利。在執行當中遇到因主觀意識更改的操作就是恐懼和貪婪。交易系統是經過自我在市場長時間觀察、判斷所成就的一個盈利機制,明明自己給自己定下了規則,但是又不按照這個規則執行下去。結局終是末路。


(提示:交易系統的更改一定要放到非交易時間,胡亂已有的規則也是大忌。)

(提示:交易系統的更改一定要放到非交易時間,胡亂已有的規則也是大忌。)

(提示:交易系統的更改一定要放到非交易時間,胡亂已有的規則也是大忌。)

交易的最大魅力在於盈利的無限性,如果想初窺門徑,就要做到斬斷虧損,讓盈利飛。具體做法很多,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順勢操作。但是如果深入的去考慮順勢操作是什麼東西,又會發現順勢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人的天性使得我們經常會出現背離原定交易原則的類似情況,如果你僅僅掌握了一類非常好的分析方式,這就夠了嗎?

人在交易當中經常會出現兩種極端的情況,一個是不敢賺,一個是不怕虧。前者會有交易剛剛出現盈利就過早出場的情況(風險報酬比過低),後者則會造成長時間大面積的虧損。(風險報酬比較高)。在行為金融學理論里,這種情況被成為「傾向性效應」。

為了克服人類的這類先天弱點,我們就需要在交易的時候刻意的去注意心理變動。交易既是盈利的過程,也是修心的過程。在交易系統完善的情況下,完全按照交易系統去操作,這才是盈利的基礎,否則就會出現以上所講的恐懼和貪婪的情緒。

對於如何克服交易中心理因素影響,個人推薦以下幾種方式:

1、在出現小幅盈利和虧損的時候,需注意兌現盈利的衝動型和放大虧損的懶惰性。

2、對每一次交易都做到絕對的交易規則,在某點進場、某點出場、出現虧損如何處理、出現盈利是否需要加倉等等。

3、明確投資的目的、投資的預期,切勿存在不切合實際的預期。要知道,盈利的幅度和虧損的幅度是成正比的。

恐懼和貪婪是人的天性,我們做不到朱熹所求的存天理滅人慾的境界,但是我們可以在交易的道路上逐步的求出心中的法。

以上部分摘抄+個人感悟,希望對於題主以及其他投資者有所幫助。


作者 | 張馳,博道投資創始合伙人,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碩士,人大金融EMBA基金投資學講師。

貪婪和恐懼,是人性的兩大弱點。在市場上漲的時候,貪婪使人們忘記風險,在市場下跌的時候,恐懼使人們迷失方向。

上面這句話,地球上的投資者都知道。然而真正做到克服貪婪和恐懼的,似乎沒有幾個,大概巴菲特算一個。畢竟打敗自身的人性弱點,是世界上永恆的難題。儘管你知道貪婪和恐懼為投資的頭號敵人,但是當貪婪和恐懼來臨的時候,你卻束手無措,留下虧損之後的遺憾。


貪婪和恐懼的人性弱點在心理學上如何表現?我們能不能通過心理學的分析找到克服它們的辦法?《投資中的心理學》的作者約翰·諾夫辛格博士為我們呈現了一些可行的路徑。約翰·諾夫辛格博士是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金融學教授,堪稱投資心理研究方面的一流專家。美國的金融學研究極重視實證工作,諾夫辛格博士也不例外,他通過對投資者的廣泛調查和研究,證實了他所發現的一系列心理偏差,寫就了《投資中的心理學》這部行為金融學界首屈一指的佳作。


不愧是研究心理學的專家,開篇先肯定你是聰明人,讓你能夠心情愉悅地讀下去。雖然投資虧損,可是你並不笨,不是瞎蒙胡亂投資,你是理性人。不過我們必須分清經濟上的理性和專業上的理性。當一個人基於自身利益最大化做出了投資決策,他是基於自己的專業分析能力、風險偏好以及所了解的信息做出的,但是這一決策可能在專業上並不理性,「好心辦壞事兒」。導致人們在理性的動機下做出不理性的決策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信息不充分(專業知識不夠);二是心理因素的影響。


如果說專業知識水平、信息充分程度可以通過學習不斷提高的話,那麼心理偏差是難以避免的,即使是高水平的資產管理專家。最典型的案例莫過於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擁有一支超夢幻的投資研究團隊,擁有頂級投行的債券交易員、美國副財長、諾貝爾獎獲得者以及24名博士,還有似乎無往不勝的投資利器——複雜精準的套利模型。1994年該對沖基金開始運作,順風順水。然而到了1998年,受俄羅斯金融危機影響,長期資本管理公司一個月內巨虧36個億,幸好華爾街大佬們出手援救才免於破產,至今元氣未復。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失敗的原因在於設計投資模型時,沒有考慮到金融危機發生的小概率事件,出現了「過於自信」的心理偏差。


大概剖析內心,回顧過去的投資失誤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可是真要努力克服貪婪和恐懼,這段心路還必須要走。想不付出就獲得成功,基本上是天方夜譚。比如說,古人為了讀書做官頭懸樑錐刺股,想必他也不是自虐狂;劉翔的百米跨欄世界紀錄,也不是唱唱卡拉OK就跑出來的——儘管唱歌是劉翔的一大愛好。人類的一大特點就是懶惰,其實克服心靈的懶惰比克服身體的懶惰更加困難。

《投資中的心理學》列舉了投資者的七大心理偏差,我們姑且稱之為「投資心理七宗罪」,讓我們鼓起勇氣審視一下我們自己吧。


投資心理第一宗罪是「過度自信」。我們常常聽到不少投資者說過這樣的話:「再熊的股市也有機會,你看昨天市場暴跌,還有兩隻股票漲停。」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是聽起來有道理的話幾乎全是假的。此話的潛台詞是:這兩隻漲停的股票我也能抓住。可惜他不能。投資者經常會認為自己的投資水平遠遠高於市場平均水平。


過度自信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因為它會導致過度交易、冒險交易等錯誤的交易決策,最終導致虧損。書中舉例說明,過度交易、冒險交易會讓投資者無謂浪費在交易傭金和印花稅上,也會使你交易失誤的次數增加。


導致投資者過度自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過去的成功經驗,在牛市中,個人投資者往往將成功主要歸功於自己的能力。去年業內盛傳一故事,一個基民打電話給某基金公司的客戶服務部門,聲稱要給基金經理推薦股票。這樣的極品基民我沒有遇見過,不過我曾見過這樣一個老大爺,將市面上全部股票型基金買下,天天跑到銀行纏著客戶經理們,不是諮詢,而是想給他們上課……我現在還很懷念他,不知道在經歷市場的暴跌後,他還有沒有講課的自信和勇氣。


第二宗罪是自豪心理與懊悔心理,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假設你要買一輛汽車,但是手頭現金不足,因此必須出售你所持有的部分基金以籌錢。這時,你可以出售你所持有的兩隻基金中的任意一支。自買入以來, A基金已經盈利20%,但是B基金卻已虧損了20%。你會出售哪一支基金?99%的人會選擇出售盈利的A基金。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人們都會努力避免那些可能產生懊悔心理的行為,積極尋求能夠產生自豪心理的行為。懊悔是痛苦的情緒體驗,因為認識到自己以前的決定錯了。自豪是快樂的情緒體驗,因為認識到自己以前的決定對了。所以人們都會出售賺錢的基金(股票),而將虧損的基金(股票)繼續持有。


投資者有時候明知市場會繼續下跌,但是總捨不得割肉,因為害怕賬面虧損變成實際虧損,其實割肉後的懊悔心理遠比實際的虧損來的痛苦多了。


然而,判斷某一項投資是盈利還是虧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假設一個客戶2007年初投資基金50萬元,到年底基金資產增長為100萬元,但是經過2008年以來的市場下跌,目前基金資產為65萬元。他覺得自己盈利了還是虧損了?大多數人覺得他虧了,因為他沒有實現收益最大。


如果把100萬元作為參考值(大部分人這樣做),你是遭受損失的痛苦情緒。如果把50萬元作為參考值,你感覺到的是獲得收益的愉快情緒。因此,賺錢了未必快樂,要想既賺錢又快樂,就要先設定合理的心理收益水平。理財師除了做好客戶的資產配置外,很重要一點就是做好「客戶投資參考值」的設定工作。


第三宗罪是風險感知。我們一起玩一個拋硬幣的賭博遊戲。如果拋出正面,贏20塊錢;拋出反面,你輸20塊錢。你願意賭嗎?如果你之前已經贏了100塊錢呢?如果你之前已經輸了20塊錢呢?

如果之前已經贏了100塊錢,很多人會選擇繼續賭下去,因為反正是從賭場手裡贏來的,輸了無所謂。這就是「賭場的錢」效應。如果之前已經輸了20塊錢,就有兩種選擇:有的人會繼續賭下去,這就是「試圖翻本」效應;有的人則收手不幹,這就是「厭惡風險」效應。


經歷了2007年的市場上漲和2008年來得市場下跌,產生了三類基民:第一類入市早,已經有收益的基民;第二類是進場時間較晚,發生了虧損,聞基頭痛的人;第三類是進場時間較晚,發生了虧損,但是想在短時間內賺回來人。


第一類基民,比其他類型的基民更容易過度自信,「賭場的錢」效應使得他們更願意投資高風險高收益的股票型基金。


第二類基民,受到懊悔情緒影響,「被蛇咬」效應很可能使他們再也不會投資基金。建議他們從低風險的債券基金入手,逐漸挽回投資信心。


第三類基民,是風險的愛好者,「試圖翻本」效應使他們更傾向於進行基金的波段操作,進而又犯了「過度交易」的錯誤,導致更大的虧損。


第四宗罪是代表性思維。在基金投資者中就有這樣一些錯誤的代表性思維:如漲得快的基金一定是好基金;一定要投資過去一周、一個月或者一季度表現好的基金;明星基金公司的基金都是好基金等等。


第五宗罪是熟悉性思維。例子也很多,如上市公司員工願意購買本公司股票;本地人願意購買當地公司的股票;投資者更偏向於本國市場。書中提到,美國股市佔全球市值的47%,日本和英國的股市分別佔全球股市的11%和8%,然而,美國投資者將個人資產的86%投資到美國,日本共同基金中72%投資到日本公司的股票,而英國基金投資者將投資組合的43%投入英國股票。


目前基金髮行冷清,特別是QDII基金,去年踩在港股高點上建倉,出師不利,在代表性思維的作用下,QDII基金被妖魔化為賠錢的化身。而熟悉性思維的作怪,也使得投資者雖不斷承受A股市場的下跌,對於海外市場的機會不聞不問。


第六宗罪是羊群效應,或者說是社會互動。新聞報道、網路上的股評帖子,證券公司營業大廳門內外擁擠交談的習慣,都是羊群效應的罪魁禍首。


羊群效應(社會互動)在其它方面也給我們一些啟發,比如目前很多銀行設立財富管理中心、理財中心,專門服務高端的個人客戶。這些理財中心存在的最大目的不是為了使客戶享受專人理財服務,而是為了聚攏高端客戶的人氣,使投資理財行為社交化,從而達到維護客戶的目的。

第七宗罪是感情用事。麻省理工學院金融工程實驗室進行了一項實驗,結果表明:對虧損和收益情感反應強烈的投資者的表現遠遠遜色於其他人,情緒化的投資者無法成為出色的投資者。


如果你通過一段時間的投資實踐發現自己確實如此,我的建議就是你還是應該把錢交給專業的資產管理機構。有人笑談這是因為基金經理管的不是自己的錢,不存在情感問題,反而心態良好。此言話糙理不糙。


七宗罪一一陳列,相信每一位投資者至少犯過其中一個,甚至全部。這七宗罪就是貪婪與恐懼的心理根源。揭開面紗,就不必害怕。認清這七宗罪,是我們在做出投資決策的時候一方面要克服自身的心理弱點,方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即「戰勝自我」;另一方面,投資者還可以了解其他投資者的心理,從而「戰勝他人」。


技術分析學派有一個支流稱為「反向指標法」,即以大多數人的一致決策作為市場的反向指標,既然股市中賺錢的是少數,那麼大多數人都是錯的。戰勝他人的例子我倒是親眼見過,一個朋友在某銀行供職,2007年10月初,一個鄉下的親戚來電說想買基金,他好奇地反問親戚:「你知道什麼是基金?」親戚答:「不知道,就知道基金賺錢。」放下電話後,他立即將基金全部贖回,把手中股票拋空,躲過了10月中旬後的A股市場下跌。然而從股市出去的人都惦記著再回來,他在2008年1月份又滿倉股票,直到現在虧得一塌糊塗。看來戰勝他人容易,戰勝自己更難。


因此,要成功地戰勝他人,戰勝自己,就必須有意識地在投資過程中加強自我控制,我們不求成為巴菲特,因為巴菲特只有一個,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心理修鍊超越自己原先的投資水平。


約翰·諾夫辛格博士不僅授人以魚,而且授人以漁。在全書的結尾,給出了投資心理修鍊的方法。


第一步是了解自己存在哪些投資心理偏差,犯了哪幾宗罪。第二步是明白投資的原因。切忌模糊的投資目標,如「我賺錢給自己養老」。應該精確投資目標「我20年退休後需要每年旅遊兩次,每次需要1萬元,每年的生活費需要5萬元,因此我必須要為自己的老年儲備200萬元」。目標具體化的好處在於可以使你擁有長遠目光。第三步是制定量化投資標準。第四步是分散投資。第五步是控制投資環境。


前四步是個人通過意志力來進行自我控制,第五步控制投資環境好比下決心戒煙的人把家中的香煙、打火機、煙灰缸等一切和香煙有關的東西全部扔掉。


書中還提出了幾個行之有效的辦法控制投資環境:1、每月只看一次股票;2、每月的同一天交易(定期定額投資基金或優質股票);3、每年檢查一次你的投資組合,和投資目標進行比較。4、網路和電視上的股評不要輕信,更應該將其看作娛樂節目。


成功的投資不僅僅是挑選好的投資品種那麼簡單,了解自己更為重要。一個高智商的投資者常常敗走麥城,無外乎是投資心理的「七宗罪」在作怪。

然而,在面對這「七宗罪」的時候,我們就在面對自己的內心,面對自己曾經犯過的錯誤。承認錯誤,剖析自我,嚴格約束,是需要極大勇氣的。


投資,不僅是智者的舞台,更是勇者的天下。大勇,必是大智慧。


祝福您成為智勇雙全的投資者。


(本文作於2008年8月4日,作者張馳,博道投資創始合伙人,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碩士,人大金融EMBA基金投資學講師。曾在交銀施羅德基金、上海重陽投資管理公司工作。)


圖書小檔案


《投資中的心理學》(原書第三版)

(美)諾夫辛格著

賴曉鵬,張瑞卿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0090894

作者簡介:


約翰·諾夫辛格(John R. Nofsinger)博士,華盛頓州立大學的 金融學教授。他是公認的投資者心理和行為金融學方面的世界一流專家。他的觀點經常被《華爾街日報》、《財富》、《商業周刊》、《彭博財經》(Bloomberg)、CNBC電視台、華盛頓郵報和有線網路公司(http://Wired.com)等財經媒體引用。著有《瘋狂投資》(Investment Madness)、《投資失誤》(Investment Blunders)等書,合著的作品有《傳染性貪婪》。諾夫辛格博士已經在一流的學術和專業雜誌上發表了20多篇文章,他的研究成果曾在財務管理協會(Financial Management Association)、芝加哥數量聯盟(Chicago Quantitative Alliance)和亞太資本市場研究中心(PACAP)會議上獲得過多項獎勵。他還為紐約股票交易所和投資管理與研究協會做一些前沿性研究工作。


本性使然 我認為不能完全克服 能做的是通過反覆大量的訓練 盡量減少兩者對我們思考的影響 進而做出正確的決策


我要來歪個樓,希望能歪出個比薩斜塔來。
失敗者必曾經歷貪婪或恐懼了?勝利者未曾經歷貪婪或恐懼嗎?如果既然對勝負本無意義,那麼貪婪或恐懼本身又有何意義?更不用提什麼避免貪婪或恐懼了。
關心這問題的人,多是為曾經的失敗或是久未逢臨的勝利來尋找答案,尋找道路的。但是,這恐怕陷入舊有邏輯、知識、理論的沼澤中無法自拔。
我要如此粗暴的提供解決思路了:
1)如果你渴望大勝利,那麼就不要太在意最終是否勝利。因為,稀罕之物必然難得。這雖是同義反覆,但卻是至理名言。下注前就不要期望過高,否則大概率的失敗就將帶來痛苦。
2)如果你渴望大勝利又能經得起忍耐,能付出代價。那你幾乎必贏無疑。但前提是你之前就精確計算過你將來付出的海量的努力、時間、孤獨、挫折,所有這些值得換取那大勝利來到時的甜蜜。所以,史玉柱說:總的看,人生的苦樂是零和的。
3)那些小勝小負,大概不是這裡的關注重點,所以就略去吧。
叢林中,生死的較量天天上演,會沒有貪婪或恐懼嗎?可說不可說,有那麼重要嗎?
人類中,除去生存還有更多的東西,也多了虛無縹緲的成分,可說不可說,就更沒有那麼重要了。


恐懼來源於對未知事物的不安,海量交易就可以克服。
貪婪?幹嘛要去克服?
人性本來就有趨利避害的本能。
不貪婪豈不是賺一點點就得走?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關鍵看你有多大的瓢。


修行要有成就,貪和怕要克服其中一個。一心想著想成菩薩成仙人的,要有勇猛精進心。沒有勇猛精進心的,不止不能想能夠有成就,還要在一生都堅持的同時,隨時都有功成不居,得之吾幸失之吾命的心裡準備,以及隨時隨地都能把修行的成果,大方地奉送或還回給老天爺的心態。貪婪和恐懼必須克服一個,這和炒股想要賺錢是異曲同工的。


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克服貪婪和克服恐懼的人都是強者,正所謂自勝者強。他們雖然不一定有力,也不是人上人,但在「道」看來,他們比別人更強,故「道」會依附他們。克服貪婪的,是人中之人,克服恐懼的,是人中之龍。但是,命運多舛。他們在得道之前會不會死於非命,會不會被所謂的勇者屠殺,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不過我認為,就算死於非命,克服了貪婪的人也會認為自己度過了「美好的每一天」(水上由岐:朝聞道,夕可死矣)。就算被勇者殺死,克服了恐懼的人也不會有絲毫害怕(迪奧.布蘭度:我認為人生的意義就是克服恐懼)。


克服了貪婪的人會自動進入並隨時可以保持在初禪的境界,就算此人毫無修行,就算他們和佛道無緣,「告訴他們,我度過了美好的一生」(維特根斯坦病危時所言)。克服了恐懼的,會獲得富貴,因為只要他們的對手比他們弱,流勢就會經常在他們那一邊。


貪婪會引來恐懼,恐懼會引來貪婪。這是審訊他人的秘訣。除非此人已經克服了其中之一。


只要還余有貪婪或恐懼,就很容易在關鍵時刻弄壞東西,很多東西是十分精巧的。像是說在饑荒告一段落時,吃得太多把自己的胃給弄壞了,這是怕之後沒有東西吃。又像是說,在太餓時撐不住了,吃了生草籽甚至泥巴,後果也是不堪設想。在這裡之所以說「余」,而不說「有太多」,是因為想在飢餓時一心不亂,需要邁過的門檻實在太高了,以至於只要有「余」,沒有究竟其中一個,就很難堅持過去。


那就貪婪啊


瀉藥。
貪婪和恐懼構成人性的全部,儘管很多時候它們換個詞語來登場。
賭博見證純粹人性,生活見證情境中人性。
拿知乎來說,
女人靠自己奮鬥更好還是直接嫁富二代好? - 女性 這個問題就是在問:我是貪婪好,還是不貪婪好。
怎樣留住一個男人的心? - 心理學 這個問題就是問,如何不去面對失去一個男人的恐懼。
貪婪和恐懼是人性的全部。一個人如何毀滅掉自己的全部人性呢?
除非他不是人。


從本質上來說,人性的貪婪與恐懼是不能克服的,只能轉嫁。

如果你沒有貪婪的慾望那你活著幹啥?

如果你沒有恐懼的敬畏心,你連一天都活不了。恐懼是人自我保護的本能。

把物質追求轉換成精神追求。把打架鬥毆轉換成看書看電影。

用轉換去達到心理平衡,大禹是怎麼治水的?順導。大禹他爹是怎麼死的?堵截是行不通的。


不要把貪婪和恐懼對立起來,把它們對立起來可能永遠不會理解為什麼貪婪和恐懼。
貪婪其實是恐懼的化身,人是因為恐懼而貪婪,總是害怕失去而想得到更多。
貪財的人,往往小時候受盡貧窮,因為害怕貧窮再來所以貪財。
一個人最害怕失去什麼,就越會貪什麼。
如果沒有恐懼,就不會有貪婪。


貪婪和恐懼都是人的一種本性!
我問別人怎麼戰勝慾望。他說不用去戰勝慾望,慾望是人的動力,慾望會告訴我們怎麼做!他說的對!舉例,你不想坐牢的慾望,大過你搶劫100塊的慾望的時候,你就不會去搶劫!
所以,我們不用對抗人性!
可是為什麼慾望,貪婪,恐懼等等人性常讓我們犯錯?
是因為無知!因為我們對信息掌握得太少,所以產生了錯誤的判斷!
克服貪婪和恐懼,最好的方法就是學習!人對未知的東西是最恐懼的!原始人對獅子很恐懼,現代人對獅子還那麼恐懼嗎?一個普通人對獅子恐懼,一個全副武裝的特種兵,對獅子還那麼恐懼嗎?
所以,去了解未知的東西,掌握正確的方法,你才能戰勝恐懼和貪婪,控制風險,成為人生贏家!
你之所以恐懼,是因為你知道的還不夠多!


人都有嗜血製造混亂的本性,但把這種本性用教條壓抑起來那是最傻逼的做法。放進規則中,以競技、遊戲甚至是學術的方式化解掉,才是「應該」做的而且也是最普遍的選擇。


讓錢來找你,不要主動去找錢。


交易五年,可能是性格原因至今克服不了,不過真正放棄治療後,反而覺得挺坦蕩的。

現在反正根據自己的交易風格,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不會再因為明明很好的頭寸沒再多持有下去而少賺個十幾萬而懊惱不堪,也不在乎下單後對可能出現的黑天鵝而徹夜難眠。

當對自己可以盈利的水平和可能造成的虧損程度已經有了正確的認識後,就不再奢望去年賺了30萬,今年還必須達到100萬的程度。而當真正不再苛責自己後,利潤有時反而會變多了。


我始終認為貪婪與恐懼是人的本性。要完全克服是沒有辦法的,只能努力控制。第一,以更大的貪婪與恐懼去控制(例如對罪犯施以懲罰);第二,以理智去減少不必要的衝動。功利主義不是最好的,卻是最實用的。


對於恐懼,正如樓上大哥所說的是由於我們未知,從而不知如何應對,而對於貪婪,個人覺得還是沒有一個準確的定位,也沒有一個底線,從而無度。但一個人能清醒地認識自己的能力、處境那他就不會妄想更多,而是能安然地在自己的位置上為人處事。


首先得明白。克服不等於拔除。
人的一生都在跟慾望作鬥爭,貪婪,淫慾,驕傲種種都是靈肉的一部分,有人養浩然正氣,不過是彼時正氣佔了上風罷了,元氣變化,可作悍勇,驕奢又有何不可。不要妄想人能懾服所有【不凈】,如同災病,從沒有任何證明人的生命就是為了長壽而設計的。

方寸之間,自洽的活著就已經力所難能了。而知行合一,就是持有初心的唯一方法。


頓悟 無欲 知足 順其自然


其實就是人性也抗不過習慣的,後面的自己慢慢體會


只要你是人,你就克服不了人性。否則你就是沒人性的禽獸。

做交易沒必要變成禽獸吧。那代價太大了。

我認為,人性不用克服。你可以相對的將你的貪婪恐懼的人性管理起來。讓它不干擾你的執行就行了。用 @劉大1984 的說法,就是把你的腦子形成系統1和系統2。系統1執行交易操作。系統2負責情緒。雖然系統2有的時候貪婪有的時候恐懼。但是,你的系統1該怎麼干還怎麼干。建立個防火牆,別讓系統2影響到系統1就行了。


推薦閱讀:

李敏镐现象的解释是什么?
哪些你曾認為愚蠢至極的觀點,最後發現居然真的很愚蠢?
在網上「假裝很理性」,「讓自己與別人與眾不同」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學現象?
有沒有一種女同心理是一直喜歡姐姐的?
為什麼《西遊記》中,師父總被妖怪抓走?

TAG:人性 | 金融 | 心理學現象 | 貪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