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書店一般如何選購售賣的圖書?渠道有哪些?
先說渠道(北京本地)。圖書進貨的問題,其實不需要局限在「獨立」書店。
圖書中盤:北京有甜水園圖書批發市場,裡面有上百家圖書批發商,經營不同類別,有專門是藝術類的,也有賣兒童繪本的,有專門賣商務、三聯等學術類的,教科書,裝飾書,流行暢銷,青春文學,雜誌都有,每家都獨立結款,基本自己運走。每個城市一般都有圖書批發市場。
北發圖書城:地方比較遠,早上9點開門,晚上4點半關門。可以網上申請公司帳號採購,網上直接挑選。我們剛開業的時候時間十分緊迫,後來直接去坐班車進書城,一部手推車開門挑到關門,辛苦但十分開心:有什麼比你可以在大型書城裡推著車全場選書來得爽快?我們一天兩個人最多也只能挑滿大約九輛手推車的量,中午旁邊還有飯堂可以吃飯。北發屬於新華書店系統,好處是出版社都比較齊全,可以一次性結款,並且從前是給免費送貨的。(很久沒有去了)缺點是書畢竟沒有出版社齊全。
出版社:和出版社訂書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對於小型書店而言,每本書要不了很多,又想要很多的品種,出版社每次出貨都有起訂量,在外地的尤其條件比較苛刻,退換貨都比較麻煩,而為了滿足每家出版社的起訂量,每月的採購金額就只夠訂幾家出版社了,這樣其他出版社的新書就可能會有延期。不過說回來,這兩年來我們家一位採購同學談下來不下50家出版社合作,在我看來真是某種工作的成就。
說完渠道,關於「如何選購售賣的圖書」這個問題,我想每家獨立書店都會有自己的答案,又或者大家都答得不會太清晰(笑)。書店的選書基本首先是書店負責人自己的閱讀口味,有人喜歡里爾克,有人喜歡森山大道,有些喜歡福柯。然後像許許多多喜歡讀書並讀了有一段時間的人一樣,他們在圖書市場,書單里會一眼看出那些書是適合的,是好的,是值得放在自己書架上的,這種本領,嗯,真不好形容。但這就是你走進你覺得十分喜歡的書店時所能感受到的。
如何選購?
- 根據定位選:書店的定位決定選那類圖書,采書人對書的了解、喜好也在此類。
- 根據市場選:動銷的速度決定補貨的頻率和數量。
- 根據新舊選:定期選些新書。
- 根據推薦選:出版社和批發商會有重點推薦品種。
哪些渠道?
- 出版社直供:某版別銷量很大後可與出版社聯繫直接開戶,不過現在越來越難。
- 批發商(包括新華書店和民營批發市場):別的答案有提過,不贅述。
- 網路書店:在某個促銷時間可拿到便宜貨。
- 其他同類書店:斷貨較嚴重時,可以通過串貨應急。
獨立書店如何選書,個人不太了解,僅憑以往經驗瞎說:一、從獨立書店經營者的角度,需要先確定一個獨特的概念(也叫品牌策劃),這個概念需要有特定人群支撐,最好這個概念必須要能形成線上、線下的交互,同時以該品類的書的內容為傳播的載體。充分滿足特定讀者群的顯性需求和延伸隱性需求,即粉絲經濟(市場)為導向。二、從圖書編輯的角度,為圖書宣傳提供一個良好的溝通、落地、展示平台。三、從讀者角度,為有特定內容需求的讀者提供定製化、精準營銷服務。現在能買書的讀者已經基本衣食無憂,更在乎的是購物體驗和一種生活理念的認同。
「一座城市與一個書店」之「時間簡史大書坊」
我們的話題一直在「城市與書店」之間,時間從上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期間成都的書店又出現了多番變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時間簡史大書坊」。它的老闆何方帶著這家當時成都單層面積最大的書店堅持了八年。八年期間,《存在十年詩文選》在這裡發布,樊建川專程去那裡購書,來這買書的人有住在北京時不時來成都出差的職員,也有簡陽的農民……但,書店最終還是關張了……
何方坐在地處彭州蒙陽被她稱之為「鄉村辦公室」的大木桌前,一邊給我們端上朋友剛剛從新疆寄來的大紅棗,一邊聽我們講本次採訪的來意。當聽到「指示物種」這個詞時,她掩飾不住好奇和對文字的敏感,讚歎起來:「哎呀,這個『指示物種』很有意思啊。如果獨立書店是『指示物種』的話,就我自身的體驗和對業內十幾年的觀察來看,純粹的人文書店想活下來太艱難了……」
一一路徑:何方,我們在做這期專題的時候,發現成都的人文書店存活的時間都不長,而時間簡史大書坊好像是堅持時間比較長的。你當初是什麼原因想著開書店的呢?
何方:情懷啊!情懷...我本來從小就喜歡讀書,也受家裡的影響。我是成都大學圖書管理專業畢業的,那個時候中國就只有兩個圖書管理專業,一個武漢大學,一個是成都大學;我們的是大專,因此早一年畢業。於是我們那一屆就成了全國最早的一批學圖書管理專業的大學生了。畢業後我分配到重慶新華髮行所,現在是重慶新華書店集團了。在單位上上了幾年班,還是想圓開書店的夢想。所以那個時候找朋友借了五千塊錢,就開始到成都來開書店了。那個時候同學都在成都做圖書出版和發行,有這樣一些關係嘛。當然剛才說的情懷,就是希望一座城市,有一個大家都喜歡的書店。
我想起來了,當時我還在展覽館後面開過一間小書店。之後,我又在有名的龍池書肆也做過一段時間。當年我父親退休後來幫我賣書。他可能有這方面的天賦,又懂書,自己寫了一手好的隸書,隨手撿來一張報紙,把他喜歡的書寫一個介紹放到書店門口,那可能就是最早的「廣告」,就憑他的推薦,幫我賣了不少好書。
一一路徑:那開時間簡史大書坊是在什麼時間?在什麼樣一個契機下創立的呢?
何方:當年我說的情懷嘛,我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建一個「書天堂」,而我覺得最有成就的事情,就是做一個書的導購「書天使」,希望讀者能夠認可我的推薦,這是我覺得最有成就的事情。我覺得許多文青們都有一種情結,就是能夠擁有一家自己的書店,拿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一間咖啡吧,一個很浪漫,有點小資情調的空間,大家可以在裡面安安靜靜地看書,聞著咖啡或者茶香,安靜地體驗看書的樂趣……就這樣。
我們當時很快就找到當年時間簡史大書坊的位置,就在清真寺的門口。面積很大,我還記得我拿鑰匙的那天是2003年的8月16日。我從拿到鑰匙到裝修開業,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那時錢不夠,就用展台先把書陳列出來,書架都是後來有了錢,又慢慢補上去的。
一一路徑:你當時是怎麼選址的?為什麼選到(西御街6號)那個地方呢?
何方:當時就有這樣一個機會,正好碰到清真寺商鋪招租,我就去同他們的主管部門談。當時有很多商家都看中了那個位置,有人想做人才市場,有人想開餐廳。但宗教局的書記拍板:開書店最好。
現在想起來,那個地方其實是開書店非常好的地方,靠著市中心,旁邊四川省美術館、博物館、對面是錦城藝術宮,背靠清真寺。而且我們那條街相對還比較清靜,不在主幹道上,是開書店很理想的地方。哎,現在想起來,如果當年可以眾籌一下,把你們這些愛書的人士、文化人都叫上,也許時間簡史的生命力還會更強一些。總之,書店堅持不下去,除開店成本太高、先天不足以外,大的購書環境也不理想。
一一路徑:您提到的先天不足是指的什麼呢?書店一定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嗎?
何方:是啊。先不要說書,你開始要打造一個空間,就需要花錢啊。我們當時是沒有多少錢的,為了辦書店,我還賣了家裡的房子,就這樣才可能開始的。你不要小看一個書店,動不動都是要錢的。我們當時書店面積很大(是成都單層面積最大的民營書店),光是換燈就要一萬多。我們旁邊是一家穆斯林的餐廳,他們的油煙很大。有一次飄到我的書店裡面來,把書都弄髒了,我又花了好幾萬砌了一堵牆擋油煙。那個時候,我做批發賺來的錢全部投到書店裡了。要不是當年我先生幫我下了(關店)的決心,我可能還是會這樣貼進去呢。總之,經營書店的酸甜苦辣只有我們做的人最清楚。
一一路徑:我當時記得,成都的人文社科類的書店在2000年左右,還是湧現出了好幾家,比如說印象大書房、弘文書局、玉林的三重奏等等,但是他們都紛紛「關閉了」,都沒有存活太長時間。
何方:你剛才提到的那個指示物種和生態鏈的關係,我覺得很有意思,我們的這個圖書行業的「生態環境」就不太良性。首先,價格上就亂打折,賣書的利潤無法保證。不要說實體書店了,就像噹噹和亞馬遜這樣的網路書店,現在也不能靠賣書賺錢啊!你想,價格比進價還便宜,他們怎麼支撐呢?還不是靠點擊率、廣告或者賣其它東西了。
所以說我說這個生態系統就不太好。當然,同大環境也有關係。你看日本這個國家,它的人均消費圖書排全球第二,據說他們在新書發行和銷售方面有法律保證。新書發行期間,不準打折,先讓書店銷售,兩年後再轉給二手書店,絕對不在價格上打仗。這樣才可以保證一個行業的健康發展,生態環境就好。
一一路徑:我們知道,時間簡史大書坊在成都還是算存活時間比較長的人文書店,從2003年到2011年,你們也搞過許多活動、舉辦過各種簽售會、親子閱讀、詩歌朗誦會和人文講座,喜歡大書坊的讀者也不少,應該是積累了一定的經驗、資源和模式,最後為什麼還是關店了呢?
何方:我剛才說了,「大書坊」一個是先天不足,我們沒有太多的資金實力來支撐。你看台灣誠品書店的吳天友虧損了十五年,每次快支撐不下去的時候,都還有人出來「救市」。我在這個領域這麼多年,一直也在看,也在學習。就大陸書店的情況來看,除了專業類的書店,我覺得人文類的社科書店,除了國營的新華書店以外,都很難存活下來。情懷是很難支撐書店的,要不走教輔,要不走專業之路,總之需要一些其他資源來支持。即使免了房租,經營的成本也不低啊,人員工資、水電費。做活動能帶來一些人氣,但從根本上來講,救不了書店。書的單價太低,房租和人工成本又在不斷上漲。你買十本書,一兩百塊錢,但買別的東西一下就有好幾百。
(2010年11月21成都時間簡史大書坊《存在詩刊》新世紀十年發布儀式)
一一路徑:說到經營,其它城市也有一些所謂地標性的人文書店,比如貴陽的西西弗,重慶的精典,南京的先鋒書店,您覺得他們的經營之道是什麼呢?
何方:嗯,我剛才也提到了。時間簡史大書坊關店,一個是先天不足,還有就是我能力有限吧。貴州西西弗也許是和地產聯姻開店,重慶精典書店的老闆在其他行業打拚,南京先鋒的掙扎也怕只有老闆錢曉華知道箇中滋味。
依我的觀察,開特色書店的很多都像我一樣,有一種情懷,但是除了專業類、教輔類書店,要想活得滋潤,必須靠其它產業支撐。成都的方所,我去櫃檯旁邊站著觀察,就知道一天大概的銷售是多少。生意怎麼樣,就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當然,現在政府也很支持,國民閱讀即將立法,也開始給實體書店免稅、補貼,對做書人來說都是利好。但是就書店的可持續經營而言,那也是杯水車薪,解決不了大的問題。我常常給那些到我這裡來取經的人說,情懷和商業經營是兩回事,你必須先要考慮盈利模式是什麼。
一一路徑:現在大家都喜歡在網上買書,對於消費者來說,如果實體書店的價值也只是可以買書而已,那麼相較於網路,實體書店似乎確實沒什麼優勢。那麼實體書店除了賣書以外,有沒有別的價值呢?
何方:你在網上買書,比如亞馬遜,它的圖書分類做得已經很好了,但是每當我把書買回家,經常有那本書不是我要找的感覺。但在實體書店有一種「淘書」的樂趣,一本一本去找,這對於愛書的人來說,是網上購買替代不了的。同時,讀者與我們的互動,這種體驗也是很有趣的。
(在時間簡史舉辦的《藏彝走廊》成都首發式)
一一路徑:我們也採訪過一些書店的經營者。比如象形書坊的宋先生,他也是很資深的文藝青年啊。選書也很用心,有眼光。他現在就把他的書店搬到一個小區裡面去了,在一個公寓里。作為文藝青年,雖然時代在變,喜歡書的人總是還有的,你覺得以後的獨立書店,會不會像歐洲那樣,回到小區(社區)里,大家相互熟悉的人相聚,有這樣的一個空間呢? 您對未來書店的展望是什麼?
何方:呵呵,你說的這位宋先生我最熟悉了,他當年在我這裡打過兩個月的工。他很喜歡看書,他當時到我這裡來就特別提出,他想上晚班,他自己想一個人整理書。我做了八年的書店,這樣的文藝青年我也比較理解。現在我還是會給他們說,愛看書和在書店工作是兩回事,心裡要有一個預期,在書店工作很多事情是需要有「搬磚精神」的。(何方指著外面正在卸書的員工),那和你看書的體驗完全不一樣。
當然,在書店工作肯定要愛書,這樣才會做一個好的推薦者。後來,幹了兩個月,宋先生就向我提出辭職,他就是典型的那種「生活不止是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文青。後來他開書店,我也介紹人去幫他。不過經營書店不能只靠情懷,那是養活不了自己的。
一一路徑:我看出來,你的情懷還一直在。那你對未來的獨立書店有什麼期待和展望嗎?你還是一直在做書籍的批發和銷售工作。可以告訴我們,你的計劃嗎?
何方:(感嘆)你看啊,現在的小孩子變化多快呀,兩歲不到,用iPad比大人還熟練。我覺得以後大家的閱讀習慣和消費習慣會改變。這是大趨勢,任何人都無法阻擋。我弟弟在紐約,經常搬家,每次他都會覺得搬書是一件最頭疼的事情,因此他現在都是讀電子書。你看,現在有多少人購物的時候,喜歡到商場或者書店去買書啊?那麼重。大家對體驗的要求不一樣了。
上次我向你們推薦一個做眾籌書店的朋友,我覺得你們應該去採訪他。他就在做4.0書店的眾籌。
一一路徑:什麼是4.0書店?
何方:有一種說法就是最早的新華書店是1.0書店,2.0版的就是可以賣咖啡呀,茶呀什麼的。3.0書店可能像現在的連鎖書店,是一種空間或者綜合購物體驗,他覺得4.0書店就是通過眾籌,大家一起來經營自己喜歡的書店,以書作為媒介,可以把方方面面的資源整合在一起,讓更多的愛書人來體驗購書的樂趣。他的口號是「為城市留住書店「。不過我還是建議他,要想清楚經營和盈利模式。
未來的書店,我覺得會變成賣收藏品的店,紙質書就作為一種奢侈品或者藏品留下來。書店就是為了真正愛書的人而開。
我嘛,我給我們這裡起了一個名字叫 「拾花書館「,我還是專註做少年兒童方面的書籍了。你看我們這裡,屋頂我還要種花、你們以後帶你們的孩子過來,在牆壁上幫我畫畫,在這裡讀一下繪本,看看書。呵呵,這樣好不好?說起我的花,我就渾身都是勁啊……
(何方和她的「拾花書館」 拍攝:一一路徑)
(文中其他圖片來自網路)
後記:
在採訪的過程中,何方的先生吳大哥時不時地參與到我們的對話中來。當何方將實體書店的經營不易,歸納為讀者消費習慣的改變時,吳大哥會慢慢悠悠地反駁,現在的情況是不正常的,但是人總是要讀書的,書對於人而言,就如同精神食糧,無論是實體店銷售,還是網路銷售,人們總會回到一個正常的狀態,買書、看書,書店是不會消失的。
可能是一直從事書籍經營這個行業,何方很少提到時間簡史大書坊給這座城市帶來的影響。對於愛讀書、愛和讀者分享好書的何方而言,認真經營書店是她的責任,也是她的樂趣。何方說她不懂生態,但是如果一座城市真的有文化生態這個說法,那麼書店作為一個城市文化的「指示物種」是非常形象的比喻。如果一個城市沒有一座能夠能夠代表這個城市文化「名片」的書店,便是一座文化沙漠之城。採訪中,何方一直關注著城市中書店的變化,未來的書店將會是怎樣,她不做結論,但是,作為過來人,她總是覺得,應該為城市,留住一座書店。
(文章首發於公眾賬號「一一路徑」,yiyipath)
看是要情懷理想,還是要賺錢了,當然二者兼有,既有社會效益又有經濟效益,不是說不可能,但是很難很難,目前我了解的國內書店,大部分都不盈利,有些品牌書店盈利的地方是增值服務。
選購售賣的圖書,最安全的方式是直接聯繫國家正規出版社。
根據相關法規,國外的圖書,港台的圖書,如果沒有國內公開發行,是不可以隨便售賣的,必須有許可才可以的。
就進貨渠道而言,補充如下:
不具規模的小書店,大部分只能到當地城市的圖書批發市場進貨。
具有一定規模的獨立書店,早期都和出版社、出版公司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如廣州的學而優書店、重慶精典書店、貴陽西西弗書店,北京就更多了,不一一贅述),這些書店基本上都是從出版社和各大出版公司進貨。進貨折扣上比一些小書店從批發市場拿貨要優惠更多,這也是他們比那些小書店生存更久一點的原因之一。不過,也很難的,噹噹、亞馬遜、京東這些無節操的電商對他們的衝擊實在太大了。
呃。。先扒了下【獨立書店】的概念,不太敢確定我曾經被盲目相信趕鴨子上架做的事兒能否對題主有所幫助。因為樓上藍冰的回答言簡意賅,基本上所有書店的選購和渠道都全乎了,所以就不廢話了,補充2點:
【選購建議】
1.自己的專業積累和判斷。尤其是當你做的獨立書店與你的興趣和專業有關時,自己的專業見解和判斷非常影響你書店的定位和氣質(在市場愈發精細、深化的現狀下,定位和氣質決定了你的生意),進而影響到你對書目的選擇。因為我當時做的是繪本選購,受眾主要是孩子。所以除了理論基礎外,我基本看完了當時市面上的所有繪本。整個選購過程基本都是我看過的、認可的(當然早期要避免個人喜惡的影響),有些還看了很多遍。
2.動銷數據參考推薦:個人用到最多的是噹噹、亞馬遜的榜單和新華動銷數據。另外,一些專業內推薦榜單和圖書館的借閱記錄也是不錯的參考。但需要用心。比如我當時開微博完全就是為了了解專業動態,隨時準備著和專業老師互動,偷師學藝。。
【進購渠道】
補充一個圖書展銷會的渠道。不過如果你不認為能夠和一些專業人士偶遇交流、暫時不涉及獨立出版、經常和各大出版社和圖書公司經常保持聯絡的話,倒也不用跑來跑去的現場看展訂貨。。
1、書籍展銷會,2、做獨立書店一般有出版社的資源,比如當年錢小華做南京的先鋒書店,一開始是從出版社那裡倒賣舊書。3、一般都建立在大學城附近,與高校先鋒學者、高校出版社、以及當地的文化名人作家交誼來往密切。
淺答一個:
其實選購會考慮到幾個部分:1,依照書店經營人的品味。2,有需求的商業化(包括熱銷和口碑好的)。3,有特色或小眾但出彩的書。渠道上:1,聯繫一些獨立出版單位(朋友介紹、網站聯繫、港台代購等)2,出版商合作拿到特別的渠道(量大價低)3,網上書店折扣並批量購入一般選特價書,出版社處理的庫存圖書,價格低,而且能淘到精品。
價廉物美!!!!
推薦閱讀:
※你有哪些東西是被年齡帶走的?
※是不是大陸書籍流行橫排,而日本港台以豎排為主?大陸為何不選擇豎排?
※一個人讀2000本書具體是什麼概念?
※有哪些名字很有逼格的內容也確實有逼格的書?
※「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話怎麼理解,「腹有詩書」怎麼在「氣」中體現出來?